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bfi倫敦電影節

bfi倫敦電影節

發布時間:2021-06-29 06:35:20

⑴ 英國電影的早期電影

對英國早期電影最有影響的是布賴頓的幾位攝影師。其中有E.柯林斯、A.G.史密斯、J.威廉森等,這幾位電影先驅,後來被人稱為布賴頓學派。他們最早採用了兩次曝光、移動攝影、迭印、全景、倒拍、停拍等技巧。柯林斯拍過30部影片,其中只有一部《中斷的旋律》保存下來。史密斯在《祖母的放大鏡》(1900)中採用特大特寫鏡頭,銀幕上出現了放大的走動的表、籠中的金絲雀、人的眼睛;他的第一部作品《夜晚》,表現警察提著燈巡夜,沿路照亮了乞丐、醉漢、行竊的小偷,他用攝影機代替人的眼睛,把它變成了活的東西,這種新的手法,可以說是現代蒙太奇的開端。威廉森則在新聞片中自由地交替變換事件地點並採用外景等,他的《士兵的歸來》和《戰前和戰後的後備兵》兩部影片,描繪了真實生活片斷,在銀幕上首次提出社會問題。
當時的電影藝術家和技術革新家還有C.赫普沃思。1897年,他撰寫的《活動攝影術──或電影攝影入門》,是世界上最早電影論著之一。他曾改進沖洗影片器具、印片機和膠片打孔機。1898年他拍攝了《鐵路切斷中的快車》;接著拍攝的《艾麗斯漫遊奇境記》(1903),長800英尺,分16場景,場景間交融銜接;另一部《浪子救人》(1905)利用攝影機述說故事,結構復雜,採取了分鏡頭劇本的串聯、剪輯、搖拍、低角度攝影等技巧;1907年,他還設計過錄音系統。同一時期攝制故事片的還有F.S.莫特肖。他的 《搶劫郵車》、《白晝行劫》(兩部影片均攝於1903年)奠定了驚險片在英國的地位。
早期英國電影除紀錄像片和故事片外,還出現了風景片,如G.潘廷格的《羅伯特·斯科特漫遊南極》(1913),頗受歡迎。1914年,英國電影工作者製作了第一部動畫片。G.皮爾遜導演的《血字的研究》是根據小說《福爾摩斯探案》中的故事拍攝的第一部偵探片;他的另一部影片《厄爾塔斯──死裡逃生的人》(1916),則仿照法國影片《芳托馬斯》樣式,是第一套動作驚險連續片集。
20年代,赫普沃思因拍攝了《阿爾夫的紐扣》(1920)和其它幾部成功作品而名振一時。皮爾遜製作了《一切都不在乎》(1920)、《爆竹》(1921)、《愛情生活和笑聲》(1923)以及《起床號聲》(1924)。英國無聲影片時代最受歡迎的明星B.鮑爾芾就是他培育出來的。另一部受觀眾歡迎的影片是H.肖的《基普斯》(1921),但是,最為傑出而商業上最成功的作品要推G.卡茨的《女人對女人》(1923),它的成功,是製片人M.巴爾康、導演V.薩維爾、劇作家卡茨和他的助手希區柯克,A.以及當時為大家喜愛的好萊塢女明星B.康普遜合作的結果。希區柯克在20年代後期在蓋恩斯巴勒影片公司因執導《快樂的花園》(1925)和《房客》(1926)兩片而成名。這家公司的成功產品還有卡茨的《老鼠》(1925)、A.布魯內爾的《英國老家》(1927)和《永恆的仙女》(1928)。與此同時,也崛起了另外幾位新人:導演兼製片人H.威爾科克斯繼成名作《朱金洲》(1923)之後導演了影片《十夜談》(1924)、《唯一道路》(1925)、《涅爾`格溫》(1926)和《黎明》(1928);L.戴·科多瓦導演了《她》(1925);M.埃爾維導演了《阿爾芒蒂埃爾來的小姐》(1926)與《海軍將帥的副官》(1926)。
隨著電影製片事業的發展,英國的電影放映場所逐步脫離游藝場而建起可容幾百觀眾的影戲院,當時還僱用鋼琴師和小樂隊在放映電影時進行伴奏。不久,一批大影院開辦起來,但是自1909年起,美、法兩國影片佔領英國市場,本國影片只佔全國上映總數的15%,因此,英國既不能從國內電影市場收回大量資金,又沒有充足財力投入製作優質影片、同外國影片爭奪國內外市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電影生產更受影響。從1916年起,英國加征娛樂稅,對影院營業更為不利,電影事業進一步遭到危機。大戰結束後,美國影片源源而來,使英國影片只佔在本國上映影片的5%,出口影片更是屈指可數,因此一些著名製片人如赫普沃思也不得不於1924年關閉製片廠。為保護民族電影,政府當局於1927年正式通過了電影法案,規定限額分配比率,要求1935年須達到總數的20%,使英國影片在全國影院的上映比率逐年提高。此時,新的製片廠如戈蒙特公司、英國國際影片公司和英獅公司先後成立。到20年代末,英國又攝制出一批引人注目的影片,如希區柯克的《決斗場》(1928)、阿斯奎斯,A.的《流星》(1928)和《地下》(1928)、E.A.杜邦的《皮卡迪利大街》(1929)。因為定額分配影院上映率,需要大量影片填補空檔,刺激英國電影出現了一番興旺景象。但是好影片要耗費大量財力和時間,為了供應市場緊缺的需要,出廠的產品仍然是大批質量差、省工省時的平庸影片。
1929年,有聲影片問世。英國面臨的問題同其它各國大致相同,如錄音方法簡陋,設備笨重,影片內容從頭到尾,不是喋喋不休的對白,就是接二連三的歌曲。希區柯克導演的《訛詐》,拍了一半而改為有聲影片,他在運用聲音效果方面,匠心獨運,這部被公認的英國第一部有聲片,對其他導演很有啟發。此後拍攝出了一批較成功的有聲片,包括:希區柯克的《謀殺》(1930),阿斯奎斯的《逃出達特穆爾》(1930)、《正告英格蘭》(1931)和《跳舞吧,美麗的女郎》(1931),薩維爾的《W──計劃》(1931)和《辦公室的少女》(1932),W.福特的《羅馬快車》(1932),威爾科克斯的《神奇之夜》(1932)等。
30年代,英國電影出現了短期的繁榮景象,每年影片生產量為150部到200部,故事片的復興同出身於匈牙利的製片家柯達,A.大有關系,他於1933年定居英國,創辦倫敦電影製片廠以後,攝制了一批成功的影片,其中以《亨利八世的私生活》(即《英宮艷史》,1933)為最。他用新的觀點處理歷史題材,提出社會出路問題,迎合觀眾的民主思想,取得很大成功,該片在國外享受的盛譽,遠遠超過英國其它影片。更為重要的是柯達孜孜不倦、勤奮進取的精神,促使所有電影業的工作人員努力提高專業水平。他為英國影片開拓了向國外輸出的廣闊前景,又給電影事業灌輸了樂觀與奮發的風氣。他的公司還在世界各國收羅人才,禮聘他們來英國工作,推進了英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如德國導演P.津納執導的《凱瑟琳女皇》(1934)、美國明星范朋克,D.主演的《唐璜》(1934)、法國導演克萊爾,R.拍攝的《鬼魂西行》(1935)、美國導演兼美工設計家W.C.孟席斯所拍的《未來世界》(1936),都是引人矚目的影片。這家公司製作的影片如Z.柯達導演的《河上刺兒頭》(1935)、《伏象神童》(1937)以及柯達本人拍的《倫勃朗傳》(即《畫聖情痴》,1936)等,都是成功之作。
這時期英國的其它製片人和導演紛紛緊步柯達後塵,由M.巴爾康監制、希區柯克導演的影片《萬事通》(1934)、《三十九級台階》(即《國防大秘密》,1935)和《破壞》(即《薄命花》,1937)都極為成功。此外,薩維爾的《好夥伴》(1933)、《長青樹》(1934)和《鐵公爵》(1935),威爾科克斯的《涅爾·格溫》(1934)、《老德魯里的假腿》(1935)和《維多利亞女皇》(1937),L.門德茲的《猶太人蘇斯》(1934),T.本特利的《老古玩店》(1935),R.史蒂文森的《都鐸·羅斯》(1936),B.維爾特爾的《羅得島》(1936),均獲較高評價。到1937年,英國故事影片產量達到了200多部。但好景不長,大多數製片人不講求質量,拍攝的影片沒有票房價值,加之多數資金來自借貸,年終結算,很少獲利。到1938年,生產驟然下降,英國議會為挽救這個局面,在這年又通過新電影法案,規定提高英國影片在國內上映的分配定額,從1938年的12.5%,逐年增高至1947年的25%;抵制濫拍成本低、質量差的影片;允許外國資金向英國電影事業投資。根據這個條款,美國米高梅公司和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都投放了它們的資金,在英國開辦了幾家聯合製片廠拍片,如米高梅公司投資的《一個美國佬在牛津》(即《留英外史》,1938)、《城堡》(即《衛城記》,1938)和《再見,奇普斯先生》(即《萬世師表》,1939)等。這些影片全都由好萊塢導演執導、好萊塢明星主演,英國方面只提供場地、攝影器械、技術人員和個別演員。英國電影導演這期間也拍出了幾部成功的影片,如阿斯奎斯的《賣花女》(1938)、希區柯克的《失蹤的女人》(即《瓊花劫》,1938)、里德,C.的《銀行休假日》(1938)和《群星普照》(1939)、Z.柯達的《四羽毛》(1939)等。
這幾年,英國電影事業也實行了明星制度,相繼登上明星寶座的是:霍華德,L.、勞頓,C.、G.菲爾茲、唐納,R.、M.奧勃朗、M.洛克伍德、費雯麗、哈里森,R.、奧立弗,L.等。
1929年格里爾遜在英帝國交易局電影部資助下,導演了一部紀錄片《飄網漁船》,反映北海捕撈鯡魚漁民的生活,富有詩情畫意,使他成為英國紀錄片運動的創始人。他主張電影藝術的目的在於社會教育,並認為蘇聯電影是表現電影社會功能的實際事例。他從工商企業得到經濟上的資助,並吸收有志於現實主義影片的藝術工作者參與這個運動。格里爾遜紀錄電影學派的人員中有P.羅塔、B.賴特、E.恩斯特、A.埃爾頓、H.沃特、D.泰勒、S.萊格、A.卡瓦爾康蒂等,他們的作品反映英國社會出現的尖銳問題,如失業、勞動條件差、居住環境惡劣等,在藝術處理上也有新的追求。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電影業無法正常生產,大部分電影界人才被征入伍,故事片生產從1940年的108部下降到1942年的46部。但觀眾反而有增無已,影片的票房收入直線上升。第二次大戰期間,英國郵政總局的電影機構被新聞部合並,成為皇家電影機構,給了紀錄像片工作者施展才乾的良機,他們拍出了一批優秀的紀錄片,如卡瓦爾康蒂的《最初的日子》(1939)、H.詹寧斯和H.瓦特的《倫敦必勝》(1940)、瓦特的《今晚的目標》(1941)、J.福爾莫斯的《海岸司令部》(1942)、詹寧斯的《火已點燃》(1942),R.博爾廷的《沙漠大捷》、P.傑克遜的《西方進軍》(1944),還有英、美合拍,由里德,C.和美國人G.卡寧合導的《真正的光榮》(1945)。這些紀錄片在戰時所起的作用很大。另外還有些故事片也有很大紀實或宣傳的性質,如P.赫斯特和布魯內爾 3人合導的《雄獅添翼》(1939)、鮑威爾,M.的《第49°緯線》(即《侵略者》,1941)、N.科沃德和利恩,D.合導的《我們所在的隊伍》(即《海神》,1942)、迪金森的《近親》(1942)等。其它有關大戰題材的故事片還有里德的《鐵血忠魂》(1944)、鮑威爾的《壯士春夢》(1943)等。與此同時,也拍有不少其它題材的影片。較突出的有柯達的《巴格達竊賊》(1940)、迪克森的《煤氣燈》(1940)和《首相》(1941)、B.迪安的《二十一天》(1940)、帕斯卡爾的《巴巴拉少校》(1941)、里德的《基普斯》(1941)、L.阿利斯的《穿灰衣服的人》(1943)、奧立弗,L.的《亨利五世》(1944)、吉列特的《臭名昭著的紳士》(1945)和《深夜》(即《新聊齋志異》,1945),還有豪華歷史劇《愷撒和克列奧帕特拉》(又譯為《璇宮艷後》,1945)、N.科沃德和利恩,D.合作的《相見恨晚》(1945)等。
J.A.蘭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崛起的英國電影事業家。早在30年代,他開始從事宗教電影的攝制工作。1935年,創辦英國全國電影公司,攝制了第一部商業性電影,同年他與C.M.伍爾夫合辦電影發行總公司。1941年蘭克已掌握有英國 3大電影放映網中的兩大放映網。大戰結束時,他的總公司擴展成了勢力雄厚的聯合企業,擁有英國的製片、發行和放映事業的大部分實權。他雄心勃勃,計劃建立巨資故事片廠,包括兒童片、動畫片部門,攝制新聞紀錄連集片,開辦電影學校,專門培養有希望的童星。他想用巨資大片打進美國市場,把英國電影事業從多年困境之中拯救出來,1947年,他去美國談判推銷他的影片。不料英國政府卻在這時頒布法令,要徵收國外進口影片75%的稅收,美國各家製片公司堅決抵制,好萊塢影片全部停止輸往英國,使各地影院減少了大量片源。蘭克想在美國打開市場的計劃也成為泡影,英國電影界陷入了極為困難的境地。英國政府於是敦促蘭克和其它製片人增產影片以填補空缺。但是英國電影業經濟拮據,影片能收回成本的也為數不多。1948年,英國政府祇得撤銷外國影片的進口稅,美國影片又立刻大量涌進,英國影片在本土銀幕上仍無容身之地。英國政府再度規定:美國影片從英國所得利潤必須將其中的一定數額向英國電影事業投資,這種辦法又讓美國電影勢力進一步深入英國電影事業。此時期,蘭克影片公司和別的製片廠比較優秀的作品有:利恩根據狄更斯小說拍攝的《錦綉前程》(即《孤星血淚》,1948)和《霧都孤兒》(1948),鮑威爾和普雷斯伯格的《上天階梯》(即《太虛幻境》,1946)、《黑水仙花》(又譯為《思凡》,1947)和《紅菱艷》(1948),奧立弗自導、自演的《王子復仇記》(1948),里德導演的《虎膽忠魂》(1947)、《倒下的偶像》(1948)和《第三個人》(1949),還有迪金森的《黑桃皇後》(1949)等。
為了維持和保護本國電影事業,英國政府祇得仍舊採用上映定額分配辦法,規定從1950年起,分配英國影片上映的定額要增加到30%,可惜當時娛樂捐稅仍保持戰時標准,電影事業所得實惠甚微。英國政府乃於1949年成立國家電影籌資公司,通過該公司將錢借給電影事業;接著1950年又創立英國電影生產基金會,專門支配從電影票上徵收的捐稅,作為補助電影生產。不過,這時候電視越來越受群眾歡迎,電影院的上座率開始以驚人的速度下降。
從50年代起,英國出現了由巴爾康主持的「伊靈喜劇影片」。伊靈是製片廠名,位於倫敦西郊。伊靈喜劇表現實際生活,敢於打破常規,描繪反對官僚主義的人物的各種遭遇,以新眼光觀察生活,溫和地批判貴族階層和人情風俗的繁文縟節。最成功的作品當推哈默的《善人與貴族》(1949),麥肯德里克的《清潔的小島》(1949)、《白衣男子》(1952)和《專門勾引女人的人》(1955)。其它值得提到的有C.克萊頓的《大叫大嚷》(1947)、《拉旺德山暴亂》(1951),H.科尼利厄斯的《史姆利科的護照》(1949)、《日內瓦的婦人》(1953)以及M.江普的《天堂的笑聲》(1950)等。
英國政府限定了美國影片所得利潤的高額百分比要投資在英國事業以後,美國公司開始恢復營業,與英國合作拍片。這一階段英美合拍的較佳作品有J.尼格列斯科的《流浪兒》(1950)、R.沃爾什的《霍恩布洛上尉》(1951)、休斯登,J.的《非洲皇後號》(1952)和《莫比·迪克》(1956),而最傑出的作品則是利恩的《桂河大橋》(1957)。這是一部當時上座率最高的戰爭片。
美國的部分電影工作者由於遭受麥卡錫主義的迫害,紛紛離開好萊塢。導演J.洛西到倫敦定居後,接踵而來的又有卓別林,C.、R.萊斯特、庫布里克、呂美特等。這些人為英國電影藝術作出了貢獻。
英國電影事業多年以來得不到振興,1959年,一夥年輕人以林賽·安德森、托尼·理查德森、卡雷爾·賴茲為首發表宣言並攝制了一系列影片,倡導自由電影運動,這次運動和反對文學與戲劇中傳統價值觀有聯系,也與「憤怒的年輕人」運動的政治和精神抗議相結合。它的基本內容是要求用積極態度來表現藝術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反對資產階級的唯美主義。他們鮮明地反對資本主義的社會現實和道德價值觀,如J.克萊頓的《屋頂閣樓間》(即《金屋淚》,1958),理查德森的《憤怒的回顧》(1959)、《蜜味》(1961)和《長跑家的孤寂》(1963),賴茲的《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晨》(1960),安德森的《這種運動生活》(1963)。此外重要的影片還有施萊辛格,J.的《戀愛有術》(1962)和《騙子比利》(1963)等。到60年代中,自由電影的調子有所變化,把反抗僅作為個人對待生活態度的一種表現方法而不再具有社會性含義。這種傾向在理查德森的影片《湯姆·瓊斯》(1963)中表現得最為鮮明。60年代末70年代初,自由電影比較重要的作品是安德森的影片《假如》(1968)和《哦,幸運兒》(1973)。在這兩部影片里導演在表現當代社會沖突時把敏銳的觀察和獨創的概括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達到了新的高度。
60年代英國利用美國的資金拍了不少影片,其中比較重要的有J.李·湯普遜的《納瓦隆的大炮》(1961)、利恩的《阿拉伯的勞倫斯》(1962)、T.揚的《烏有博士》(1962)、P.格倫維爾的《繩環》(1964)。其它英國名片有G.格林的《憤怒的沉默》(1960)、卡迪夫,J.的《兒子和情人》(1960)、克萊頓的《無罪的人》(1961)、B.福布斯的《一個雨天下午的集會》(1964)和《L形的房間》(1962)、施萊辛格的《親愛的》(1965)和《遠離狂亂的人群》(1967)、L.吉爾伯特的《阿爾菲》(1966)等。
英國國會在70年代又通過一個新電影法案,把本國影片在影院的分配定額提高到30%。增加了電影籌資公司的預算,因為美國投向英國電影事業的資金數額逐漸減少,以至完全停止了。隨著電視越來越普遍,影院上座率不斷降低,盡管提高票價,1976年也落到票房收入的歷史最低點,同年,英國訂立一條稅法,規定外僑影片製作者在全世界范圍收入的75%要交納所得稅,從而阻塞了國外投資。這一年,英國故事片生產降到64部;1977年又降到42部。
70年代上半期英國的重要影片(其中有些是美國導演的作品)有利恩的《瑞安的女兒》(1970)、C.邁爾斯的《處女與吉普賽人》(1970)、R.波蘭斯基的《麥克佩斯》(1971)、J.洛西的《送信人》(1971)、阿頓波羅,R.的《青年時代的丘吉爾》(1972)、 M.弗蘭克的《階級烙印》(1973)、庫布里克的《巴萊·林登》(1975)、拉塞爾的《湯米》(1975)、庫珀的《太上皇》(1975)等。
70年代後期,英國製片業在美國資本牽制下,松木和愛爾斯垂兩大製片廠雖也自己投資拍片,主要還是出租場地去同美國合作。美國著名連集賣座片《超人》、《星球大戰》等是在這兩個製片廠的攝影棚里拍的,還有一部分英國電影創作人員去外國拍片。
進入80年代,英國電影事業有所好轉,1981年的《火的戰車》和1982年的《甘地》兩片連續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教育麗塔》(1983)、《當地英雄》(1983)、《印度之行》(1984)等片也獲得好評,1986年,艾非里的《一間可以看見風景的房間》和喬菲的《使命》更獲得廣泛的國際聲譽。
這期間英國影片市場仍然被美國電影所壟斷,在全部票房收入中,英國影片僅佔10%左右,許多影片在國內的收入僅能收回投資的10~40%。
英國的大電影製片廠有「松木」、「愛爾斯垂」、「金波頓」和「圖克南」。主要電影教育機構有倫敦電影學校、民族電影學校,皇家藝術學院、倫敦電視電影學院。主要電影研究機構為英國電影學院(BFI)(建於1933年)。倫敦國際電影節是世界著名電影節,每4年舉辦一次,為非競賽性的。主要電影出版物有《畫面與音響》(1932年創刊)和《銀幕》(1959年創刊)。

⑵ 英國的電影的發展史

英國人參與了電影的發明,1889年,W.多尼索爾普在英國製造了攝影機和轉動架,拍攝特拉法爾加廣場全景;1895年,B.艾克里斯發明了「動力燈」,拍攝了埃普瑟姆地方的賽馬、牛津和劍橋兩校劃艇比賽、基爾運河通航典禮。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新聞紀錄片,但當時沒有放映機,沒能及時映出。R.W.保羅1896年 3月26日在奧林比亞大廳里為觀眾作了電影的首次商業性映出,上映的節目是他自己拍攝的《多佛海的狂浪》。後來,保羅攝制了許多喜劇短片,其中有《大兵求愛記》,可放映一分鍾。保羅在索思蓋特還建造了製片車間。配備了特技效果的設施.
對英國早期電影最有影響的是布賴頓的幾位攝影師。其中有E.柯林斯、A.G.史密斯、J.威廉森等,這幾位電影先驅,後來被人稱為布賴頓學派。他們最早採用了兩次曝光、移動攝影、迭印、全景、倒拍、停拍等技巧。柯林斯拍過30部影片,其中只有一部《中斷的旋律》保存下來。史密斯在《祖母的放大鏡》(1900)中採用特大特寫鏡頭,銀幕上出現了放大的走動的表、籠中的金絲雀、人的眼睛;他的第一部作品《夜晚》,表現警察提著燈巡夜,沿路照亮了乞丐、醉漢、行竊的小偷,他用攝影機代替人的眼睛,把它變成了活的東西,這種新的手法,可以說是現代蒙太奇的開端。威廉森則在新聞片中自由地交替變換事件地點並採用外景等,他的《士兵的歸來》和《戰前和戰後的後備兵》兩部影片,描繪了真實生活片斷,在銀幕上首次提出社會問題。
當時的電影藝術家和技術革新家還有C.赫普沃思。1897年,他撰寫的《活動攝影術——或電影攝影入門》,是世界上最早電影論著之一。他曾改進沖洗影片器具、印片機和膠片打孔機。1898年他拍攝了《鐵路切斷中的快車》;接著拍攝的《艾麗斯漫遊奇境記》(1903),長800英尺,分16場景,場景間交融銜接;另一部《浪子救人》(1905)利用攝影機述說故事,結構復雜,採取了分鏡頭劇本的串聯、剪輯、搖拍、低角度攝影等技巧;1907年,他還設計過錄音系統。同一時期攝制故事片的還有F.S.莫特肖。他的 《搶劫郵車》、《白晝行劫》(兩部影片均攝於1903年)奠定了驚險片在英國的地位。
早期英國電影除紀錄像片和故事片外,還出現了風景片,如G.潘廷格的《羅伯特•斯科特漫遊南極》(1913),頗受歡迎。1914年,英國電影工作者製作了第一部動畫片。G.皮爾遜導演的《血字的研究》是根據小說《福爾摩斯探案》中的故事拍攝的第一部偵探片;他的另一部影片《厄爾塔斯——死裡逃生的人》(1916),則仿照法國影片《芳托馬斯》樣式,是第一套動作驚險連續片集。
20年代,赫普沃思因拍攝了《阿爾夫的紐扣》(1920)和其它幾部成功作品而名振一時。皮爾遜製作了《一切都不在乎》(1920)、《爆竹》(1921)、《愛情生活和笑聲》(1923)以及《起床號聲》(1924)。英國無聲影片時代最受歡迎的明星B.鮑爾芾就是他培育出來的。另一部受觀眾歡迎的影片是H.肖的《基普斯》(1921),但是,最為傑出而商業上最成功的作品要推G.卡茨的《女人對女人》(1923),它的成功,是製片人M.巴爾康、導演V.薩維爾、劇作家卡茨和他的助手希區柯克,A.以及當時為大家喜愛的好萊塢女明星B.康普遜合作的結果。希區柯克在20年代後期在蓋恩斯巴勒影片公司因執導《快樂的花園》(1925)和《房客》(1926)兩片而成名。這家公司的成功產品還有卡茨的《老鼠》(1925)、A.布魯內爾的《英國老家》(1927)和《永恆的仙女》(1928)。與此同時,也崛起了另外幾位新人:導演兼製片人H.威爾科克斯繼成名作《朱金洲》(1923)之後導演了影片《十夜談》(1924)、《唯一道路》(1925)、《涅爾`格溫》(1926)和《黎明》(1928);L.戴•科多瓦導演了《她》(1925);M.埃爾維導演了《阿爾芒蒂埃爾來的小姐》(1926)與《海軍將帥的副官》(1926)。
隨著電影製片事業的發展,英國的電影放映場所逐步脫離游藝場而建起可容幾百觀眾的影戲院,當時還僱用鋼琴師和小樂隊在放映電影時進行伴奏。不久,一批大影院開辦起來,但是自1909年起,美、法兩國影片佔領英國市場,本國影片只佔全國上映總數的15%,因此,英國既不能從國內電影市場收回大量資金,又沒有充足財力投入製作優質影片、同外國影片爭奪國內外市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電影生產更受影響。從1916年起,英國加征娛樂稅,對影院營業更為不利,電影事業進一步遭到危機。大戰結束後,美國影片源源而來,使英國影片只佔在本國上映影片的5%,出口影片更是屈指可數,因此一些著名製片人如赫普沃思也不得不於1924年關閉製片廠。為保護民族電影,政府當局於1927年正式通過了電影法案,規定限額分配比率,要求1935年須達到總數的20%,使英國影片在全國影院的上映比率逐年提高。此時,新的製片廠如戈蒙特公司、英國國際影片公司和英獅公司先後成立。到20年代末,英國又攝制出一批引人注目的影片,如希區柯克的《決斗場》(1928)、阿斯奎斯,A.的《流星》(1928)和《地下》(1928)、E.A.杜邦的《皮卡迪利大街》(1929)。因為定額分配影院上映率,需要大量影片填補空檔,刺激英國電影出現了一番興旺景象。但是好影片要耗費大量財力和時間,為了供應市場緊缺的需要,出廠的產品仍然是大批質量差、省工省時的平庸影片。
1929年,有聲影片問世。英國面臨的問題同其它各國大致相同,如錄音方法簡陋,設備笨重,影片內容從頭到尾,不是喋喋不休的對白,就是接二連三的歌曲。希區柯克導演的《訛詐》,拍了一半而改為有聲影片,他在運用聲音效果方面,匠心獨運,這部被公認的英國第一部有聲片,對其他導演很有啟發。此後拍攝出了一批較成功的有聲片,包括:希區柯克的《謀殺》(1930),阿斯奎斯的《逃出達特穆爾》(1930)、《正告英格蘭》(1931)和《跳舞吧,美麗的女郎》(1931),薩維爾的《W——計劃》(1931)和《辦公室的少女》(1932),W.福特的《羅馬快車》(1932),威爾科克斯的《神奇之夜》(1932)等。
30年代,英國電影出現了短期的繁榮景象,每年影片生產量為150部到200部,故事片的復興同出身於匈牙利的製片家柯達,A.大有關系,他於1933年定居英國,創辦倫敦電影製片廠以後,攝制了一批成功的影片,其中以《亨利八世的私生活》(即《英宮艷史》,1933)為最。他用新的觀點處理歷史題材,提出社會出路問題,迎合觀眾的民主思想,取得很大成功,該片在國外享受的盛譽,遠遠超過英國其它影片。更為重要的是柯達孜孜不倦、勤奮進取的精神,促使所有電影業的工作人員努力提高專業水平。他為英國影片開拓了向國外輸出的廣闊前景,又給電影事業灌輸了樂觀與奮發的風氣。他的公司還在世界各國收羅人才,禮聘他們來英國工作,推進了英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如德國導演P.津納執導的《凱瑟琳女皇》(1934)、美國明星范朋克,D.主演的《唐璜》(1934)、法國導演克萊爾,R.拍攝的《鬼魂西行》(1935)、美國導演兼美工設計家W.C.孟席斯所拍的《未來世界》(1936),都是引人矚目的影片。這家公司製作的影片如Z.柯達導演的《河上刺兒頭》(1935)、《伏象神童》(1937)以及柯達本人拍的《倫勃朗傳》(即《畫聖情痴》,1936)等,都是成功之作。
這時期英國的其它製片人和導演紛紛緊步柯達後塵,由M.巴爾康監制、希區柯克導演的影片《萬事通》(1934)、《三十九級台階》(即《國防大秘密》,1935)和《破壞》(即《薄命花》,1937)都極為成功。此外,薩維爾的《好夥伴》(1933)、《長青樹》(1934)和《鐵公爵》(1935),威爾科克斯的《涅爾•格溫》(1934)、《老德魯里的假腿》(1935)和《維多利亞女皇》(1937),L.門德茲的《猶太人蘇斯》(1934),T.本特利的《老古玩店》(1935),R.史蒂文森的《都鐸•羅斯》(1936),B.維爾特爾的《羅得島》(1936),均獲較高評價。到1937年,英國故事影片產量達到了200多部。但好景不長,大多數製片人不講求質量,拍攝的影片沒有票房價值,加之多數資金來自借貸,年終結算,很少獲利。到1938年,生產驟然下降,英國議會為挽救這個局面,在這年又通過新電影法案,規定提高英國影片在國內上映的分配定額,從1938年的12.5%,逐年增高至1947年的25%;抵制濫拍成本低、質量差的影片;允許外國資金向英國電影事業投資。根據這個條款,美國米高梅公司和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都投放了它們的資金,在英國開辦了幾家聯合製片廠拍片,如米高梅公司投資的《一個美國佬在牛津》(即《留英外史》,1938)、《城堡》(即《衛城記》,1938)和《再見,奇普斯先生》(即《萬世師表》,1939),福斯公司投資的彩色片《晨之翼》(1937)等。這些影片全都由好萊塢導演執導、好萊塢明星主演,英國方面只提供場地、攝影器械、技術人員和個別演員。英國電影導演這期間也拍出了幾部成功的影片,如阿斯奎斯的《賣花女》(1938)、希區柯克的《失蹤的女人》(即《瓊花劫》,1938)、里德,C.的《銀行休假日》(1938)和《群星普照》(1939)、Z.柯達的《四羽毛》(1939)等。
這幾年,英國電影事業也實行了明星制度,相繼登上明星寶座的是:霍華德,L.、勞頓,C.、G.菲爾茲、唐納,R.、M.奧勃朗、M.洛克伍德、費雯麗、哈里森,R.、奧立弗,L.等。
1929年格里爾遜在英帝國交易局電影部資助下,導演了一部紀錄片《飄網漁船》,反映北海捕撈鯡魚漁民的生活,富有詩情畫意,使他成為英國紀錄片運動的創始人。他主張電影藝術的目的在於社會教育,並認為蘇聯電影是表現電影社會功能的實際事例。他從工商企業得到經濟上的資助,並吸收有志於現實主義影片的藝術工作者參與這個運動。格里爾遜紀錄電影學派的人員中有P.羅塔、B.賴特、E.恩斯特、A.埃爾頓、H.沃特、D.泰勒、S.萊格、A.卡瓦爾康蒂等,他們的作品反映英國社會出現的尖銳問題,如失業、勞動條件差、居住環境惡劣等,在藝術處理上也有新的追求。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電影業無法正常生產,大部分電影界人才被征入伍,故事片生產從1940年的108部下降到1942年的46部。但觀眾反而有增無已,影片的票房收入直線上升。第二次大戰期間,英國郵政總局的電影機構被新聞部合並,成為皇家電影機構,給了紀錄像片工作者施展才乾的良機,他們拍出了一批優秀的紀錄片,如卡瓦爾康蒂的《最初的日子》(1939)、H.詹寧斯和H.瓦特的《倫敦必勝》(1940)、瓦特的《今晚的目標》(1941)、J.福爾莫斯的《海岸司令部》(1942)、詹寧斯的《火已點燃》(1942),R.博爾廷的《沙漠大捷》、P.傑克遜的《西方進軍》(1944),還有英、美合拍,由里德,C.和美國人G.卡寧合導的《真正的光榮》(1945)。這些紀錄片在戰時所起的作用很大。另外還有些故事片也有很大紀實或宣傳的性質,如P.赫斯特和布魯內爾 3人合導的《雄獅添翼》(1939)、鮑威爾,M.的《第49°緯線》(即《侵略者》,1941)、N.科沃德和利恩,D.合導的《我們所在的隊伍》(即《海神》,1942)、迪金森的《近親》(1942)等。其它有關大戰題材的故事片還有里德的《鐵血忠魂》(1944)、鮑威爾的《壯士春夢》(1943)等。與此同時,也拍有不少其它題材的影片。較突出的有柯達的《巴格達竊賊》(1940)、迪克森的《煤氣燈》(1940)和《首相》(1941)、B.迪安的《二十一天》(1940)、帕斯卡爾的《巴巴拉少校》(1941)、里德的《基普斯》(1941)、L.阿利斯的《穿灰衣服的人》(1943)、奧立弗,L.的《亨利五世》(1944)、吉列特的《臭名昭著的紳士》(1945)和《深夜》(即《新聊齋志異》,1945),還有豪華歷史劇《愷撒和克列奧帕特拉》(又譯為《璇宮艷後》,1945)、N.科沃德和利恩,D.合作的《相見恨晚》(1945)等。
J.A.蘭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崛起的英國電影事業家。早在30年代,他開始從事宗教電影的攝制工作。1935年,創辦英國全國電影公司,攝制了第一部商業性電影,同年他與C.M.伍爾夫合辦電影發行總公司。1941年蘭克已掌握有英國 3大電影放映網中的兩大放映網。大戰結束時,他的總公司擴展成了勢力雄厚的聯合企業,擁有英國的製片、發行和放映事業的大部分實權。他雄心勃勃,計劃建立巨資故事片廠,包括兒童片、動畫片部門,攝制新聞紀錄連集片,開辦電影學校,專門培養有希望的童星。他想用巨資大片打進美國市場,把英國電影事業從多年困境之中拯救出來,1947年,他去美國談判推銷他的影片。不料英國政府卻在這時頒布法令,要徵收國外進口影片75%的稅收,美國各家製片公司堅決抵制,好萊塢影片全部停止輸往英國,使各地影院減少了大量片源。蘭克想在美國打開市場的計劃也成為泡影,英國電影界陷入了極為困難的境地。英國政府於是敦促蘭克和其它製片人增產影片以填補空缺。但是英國電影業經濟拮據,影片能收回成本的也為數不多。1948年,英國政府只得撤銷外國影片的進口稅,美國影片又立刻大量涌進,英國影片在本土銀幕上仍無容身之地。英國政府再度規定:美國影片從英國所得利潤必須將其中的一定數額向英國電影事業投資,這種辦法又讓美國電影勢力進一步深入英國電影事業。此時期,蘭克影片公司和別的製片廠比較優秀的作品有:利恩根據狄更斯小說拍攝的《錦綉前程》(即《孤星血淚》,1948)和《霧都孤兒》(1948),鮑威爾和普雷斯伯格的《上天階梯》(即《太虛幻境》,1946)、《黑水仙花》(又譯為《思凡》,1947)和《紅菱艷》(1948),奧立弗自導、自演的《王子復仇記》(1948),里德導演的《虎膽忠魂》(1947)、《倒下的偶像》(1948)和《第三個人》(1949),還有迪金森的《黑桃皇後》(1949)等。
為了維持和保護本國電影事業,英國政府只得仍舊採用上映定額分配辦法,規定從1950年起,分配英國影片上映的定額要增加到30%,可惜當時娛樂捐稅仍保持戰時標准,電影事業所得實惠甚微。英國政府乃於1949年成立國家電影籌資公司,通過該公司將錢借給電影事業;接著1950年又創立英國電影生產基金會,專門支配從電影票上徵收的捐稅,作為補助電影生產。不過,這時候電視越來越受群眾歡迎,電影院的上座率開始以驚人的速度下降。
從50年代起,英國出現了由巴爾康主持的「伊靈喜劇影片」。伊靈是製片廠名,位於倫敦西郊。伊靈喜劇表現實際生活,敢於打破常規,描繪反對官僚主義的人物的各種遭遇,以新眼光觀察生活,溫和地批判貴族階層和人情風俗的繁文縟節。最成功的作品當推哈默的《善人與貴族》(1949),麥肯德里克的《清潔的小島》(1949)、《白衣男子》(1952)和《專門勾引女人的人》(1955)。其它值得提到的有C.克萊頓的《大叫大嚷》(1947)、《拉旺德山暴亂》(1951),H.科尼利厄斯的《史姆利科的護照》(1949)、《日內瓦的婦人》(1953)以及M.江普的《天堂的笑聲》(1950)等。
英國政府限定了美國影片所得利潤的高額百分比要投資在英國事業以後,美國公司開始恢復營業,與英國合作拍片。這一階段英美合拍的較佳作品有J.尼格列斯科的《流浪兒》(1950)、R.沃爾什的《霍恩布洛上尉》(1951)、休斯登,J.的《非洲皇後號》(1952)和《莫比•迪克》(1956),而最傑出的作品則是利恩的《桂河大橋》(1957)。這是一部當時上座率最高的戰爭片。
美國的部分電影工作者由於遭受麥卡錫主義的迫害,紛紛離開好萊塢。導演J.洛西到倫敦定居後,接踵而來的又有卓別林,C.、R.萊斯特、庫布里克、呂美特等。這些人為英國電影藝術作出了貢獻。
英國電影事業多年以來得不到振興,1959年,一夥年輕人以林賽•安德森、托尼•理查德森、卡雷爾•賴茲為首發表宣言並攝制了一系列影片,倡導自由電影運動,這次運動和反對文學與戲劇中傳統價值觀有聯系,也與「憤怒的年輕人」運動的政治和精神抗議相結合。它的基本內容是要求用積極態度來表現藝術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反對資產階級的唯美主義。他們鮮明地反對資本主義的社會現實和道德價值觀,如J.克萊頓的《屋頂閣樓間》(即《金屋淚》,1958),理查德森的《憤怒的回顧》(1959)、《蜜味》(1961)和《長跑家的孤寂》(1963),賴茲的《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晨》(1960),安德森的《這種運動生活》(1963)。此外重要的影片還有施萊辛格,J.的《戀愛有術》(1962)和《騙子比利》(1963)等。到60年代中,自由電影的調子有所變化,把反抗僅作為個人對待生活態度的一種表現方法而不再具有社會性含義。這種傾向在理查德森的影片《湯姆•瓊斯》(1963)中表現得最為鮮明。60年代末70年代初,自由電影比較重要的作品是安德森的影片《假如》(1968)和《哦,幸運兒》(1973)。在這兩部影片里導演在表現當代社會沖突時把敏銳的觀察和獨創的概括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達到了新的高度。
60年代英國利用美國的資金拍了不少影片,其中比較重要的有J.李•湯普遜的《納瓦隆的大炮》(1961)、利恩的《阿拉伯的勞倫斯》(1962)、T.揚的《烏有博士》(1962)、P.格倫維爾的《繩環》(1964)。其它英國名片有G.格林的《憤怒的沉默》(1960)、卡迪夫,J.的《兒子和情人》(1960)、克萊頓的《無罪的人》(1961)、B.福布斯的《一個雨天下午的集會》(1964)和《L形的房間》(1962)、施萊辛格的《親愛的》(1965)和《遠離狂亂的人群》(1967)、L.吉爾伯特的《阿爾菲》(1966)等。
英國國會在70年代又通過一個新電影法案,把本國影片在影院的分配定額提高到30%。增加了電影籌資公司的預算,因為美國投向英國電影事業的資金數額逐漸減少,以至完全停止了。隨著電視越來越普遍,影院上座率不斷降低,盡管提高票價,1976年也落到票房收入的歷史最低點,同年,英國訂立一條稅法,規定外僑影片製作者在全世界范圍收入的75%要交納所得稅,從而阻塞了國外投資。這一年,英國故事片生產降到64部;1977年又降到42部。
70年代上半期英國的重要影片(其中有些是美國導演的作品)有利恩的《瑞安的女兒》(1970)、C.邁爾斯的《處女與吉普賽人》(1970)、R.波蘭斯基的《麥克佩斯》(1971)、J.洛西的《送信人》(1971)、阿頓波羅,R.的《青年時代的丘吉爾》(1972)、 M.弗蘭克的《階級烙印》(1973)、庫布里克的《巴萊•林登》(1975)、拉塞爾的《湯米》(1975)、庫珀的《太上皇》(1975)等。
70年代後期,英國製片業在美國資本牽制下,松木和愛爾斯垂兩大製片廠雖也自己投資拍片,主要還是出租場地去同美國合作。美國著名連集賣座片《超人》、《星球大戰》等是在這兩個製片廠的攝影棚里拍的,還有一部分英國電影創作人員去外國拍片。
進入80年代,英國電影事業有所好轉,1981年的《火的戰車》和1982年的《甘地》兩片連續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教育麗塔》(1983)、《當地英雄》(1983)、《印度之行》(1984)等片也獲得好評,1986年,艾非里的《一間可以看見風景的房間》和喬菲的《使命》更獲得廣泛的國際聲譽。
這期間英國影片市場仍然被美國電影所壟斷,在全部票房收入中,英國影片僅佔10%左右,許多影片在國內的收入僅能收回投資的10~40%。
英國的大電影製片廠有「松木」、「愛爾斯垂」、「金波頓」和「圖克南」。主要電影教育機構有倫敦電影學校、民族電影學校,皇家藝術學院、倫敦電視電影學院。主要電影研究機構為英國電影學院(BFI)(建於1933年)。倫敦國際電影節是世界著名電影節,每4年舉辦一次,為非競賽性的。主要電影出版物有《畫面與音響》(1932年創刊)和《銀幕》(1959年創刊)。

⑶ 英國倫敦的旅遊路線

英國:迷人倫敦雙層巴士觀光游、溫莎古堡5天3晚自由行

推薦行程:

第1天 上海-倫敦
航班:維珍航空VS251(1210/1730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倫敦西思羅機場)

第2天 倫敦一日游(早餐)
倫敦市區雙層巴士一日觀光游

110鎊5天窮游倫敦

回來兩三天了,還是來不及更新blog,因為事情太多。在倫敦的時候,沒有帶手提(當然啦,住zone 2最邊邊上的hostel還是對著公墓的六人間,哪裡敢帶啊^_^),唯一寫下的是我已經忘記了內容的幾張postcard,在排隊等待進入上議院的時候隨手寫下了許多感想。anyway,趁著記憶殘存,記下我的倫敦行。

day 1:三個小時的汽車後(我定的票只要1鎊哦),我於下午一點半到達了倫敦。victoria coach station 的information center什麼都要錢。於是作罷,拿出手中預先准備的地圖,開始了我的徒步倫敦啊。問了幾個人以確保沒有走錯了方向,一路經過女王的馬廄(走過真的有點臭味的),來到了白金漢宮,可惜只有每年8 月9月對外開放。穿過st james park,看到了st james palace,繞路又回到了websminster 橋,站在橋上欣賞遠處的london eye,因為不打算去的。看到了可愛的大笨鍾(長得不笨啊)。繞回wihte hall,為的是張望下唐寧10號,發現white hall上很多的塑像,可惜我都不知道是誰,10號外很多人舉著牌子在示威,可惜啊,我不敢拍照,怕群情激奮欺負我孤身一人。沿著white hall一路走,掃過宴會廳之類的景點。這個時候心情還是興奮的,一點也不覺得背後的書包很重。走啊走,一直往北。來到了聖加法羅廣場,嗯,雖然很有名,但是我不覺得有什麼稀奇的。經過liecester square,看到了所謂soho區,好了我接近目的地了,LSE。到達之前在M記吃了點東西,見到了SP,和他聊了會。晚上五點半,open evening,見到了pencil,不過只有匆匆一個小時,大家就分開了。晚上留宿朋友宿舍,其間感想n多,不過屬於私人事情啦,不在這里blabla啦^_^。

統計:今天負重走路5公里以上,竟然不覺得累。估計是亢奮的。剛開始走的時候,心情真的很興奮。所以忍不住打了個電話回中國。一個人玩最大的問題是興奮的時候沒人分享。

Day 2:離開朋友的宿舍,買了一張三天通票(15鎊多還好吧),先奔赴hostel,放下我的衣服等重物。我住的地方確實有點臟,不過確實就在地鐵旁邊,意外著就算我晚上出行都很安全。而且10鎊一個晚上實在很便宜了。so,還行吧……轟隆隆,利用地鐵奔赴我的目的地,聖保羅大教堂。教堂真的很美很美。黛安娜的婚禮在這里舉行。在教堂里呆了好久,快三個小時吧。這里的audit guide竟然有中文,花3鎊租了一個,一個人靜靜的聽這里的故事。在耳語廊用中文說了幾句悄悄話,不知道有沒同游的人聽得懂中文。最終爬上了stone gallery 和golden gallery,遠眺倫敦城。那天風有點大,在一百多米高的地方,坐在椅子上啃了一個muffin一個蘋果。算作午餐。然後就離開了聖保羅了。

離開聖保羅,繼續沿地圖前行。算作徒步舊倫敦城吧。經過了許多景點,比如英格蘭銀行等,一路往東,看到了巴黎彭批杜設計者設計的一棟樓,很醜啊,還算景點(汗……),走走停停,看到了大火紀念碑,就是這場大火,燒出了今天美麗的london吧。不過之前的死傷,也是讓人難過的。過了橋(應該是london bridge),來到了南岸。

南岸並沒有很多出名的景點,除了london dongeon。但我有我的目的地啦。去了south walk cathedral,這是當年莎士比亞做禮拜和工作的教堂※經過了一個無名的open market,在這里打量真正的當地人吃什麼喝什麼。特意跑去那個叫Lxxxxxxx Market的地方(忘記了名字了sorry)。18世紀已經矗立在河邊的一處地方,中國的絲綢和茶葉遠航萬里後,在這里登岸走向london和歐洲。轉完後回到河邊,已經接近天黑,這里的晚霞不如我們那的艷麗,是淡淡的紅,月亮很美。附近有座比較現代的city hall,上傳的照片里有一張有,就是和tower bridge在一起一個蛋蛋建築。河邊完全黑下來的時候是快五點半吧。快步走向london bridge station,去我預謀中的目的地,west end。

來到west end(位於soho區),發現即使所謂打折票依然很貴。拿了一本宣傳手冊,仔細研究究竟要看哪一部。花了半個小時研究出來,又安靜的在M記坐了會兒,實在太無聊,四處亂逛,發現那天竟然是BFI倫敦電影節的最後一天。嗯,三百多部電影會在這期間上映,真好。好多人聚集在一個電影院前面,因為據說會有明星來。張望了一會,無奈位置不好,只看到涌涌人頭。六點四十五分去到其中一個訂票中心,決定我要買《悲慘世界》的票,無奈的是訂票中心電腦出了問題,查不到坐位什麼的。於是那個人說,自己去那個theater買吧。可憐的我,花了20分鍾,跨越中國城,才去到那個theater。theater裡面最好的票要50鎊,我又貪心的想給我的首次musical 有個最好的體驗。於是走出theater,站在外面掙扎著要不要花那50鎊。結果,看到了黃牛黨!!!!!!沒想到英國也有這種好東西啊。就在theater門口完成交易。20鎊!!!stage!!最中間的位置!!!簡直太棒了!!!

Day 3:今天來到了西敏寺,西方國家的人和我們很不一樣,假如我們要紀念一個人,絕對不會任後世n個人踩在埋葬他們的地方,或者放在觸手可得的地方(盜墓賊多容易混啊這樣),西敏寺給我的總體感覺沒有st paul『s cathedral震撼大。總體感覺比較陰森,大概死人太多的緣故。最近一次舉世矚目的葬禮大概是黛安娜吧,不過她沒葬在西敏寺。事實上,近代的皇族更喜歡葬在行宮里。對於西敏寺,或許我更感興趣的是我最愛的詩人之角吧。其實不是只有詩人,而是作家。我親愛的jane eyre只有幾行簡單的字,連頭像都沒有,真慘。

西敏寺出來,奔赴我的目的的,house of parliment。不為什麼,為的就是去親身感受下真正的政治。那天是星期五,剛剛好只有上議院開了。

下面的文字是摘取去部分那天隨手記的:
溫暖陽光下排隊二十分鍾,進到了室內繼續排隊。竟然還要安檢,而且滿嚴格的,要全身搜身,如同在好萊塢電影常見的場景一樣。莫名想到關於搜身的雖是女的,要是我是女同性戀會不會覺得被侵犯啊(忽然想起《crash撞車》里的場景)。坐在這里等候,不知道我們中國的人民大會堂是否可以這樣隨意參觀呢?假如我是個普通的倫敦小市民,閑暇時我是否會過來做一個安靜的聽眾呢?一方面,我覺得西方的民主政治,確實比我們要開明,一方面,作為結果論者,我終究認為所有的民主背後不過是少數人的政治,是權謀的斗爭,是勝者的游戲。但是,心裡的聲音又在開始爭鬥了,說,有了更健全的制度,民眾的聲音終究可以聚沙成塔,推動社會的進步。又一把聲音跳出爭論道:誰又知道這些所謂的"聲音」不是精英階層用意識形態工具製造出來的呢?其實這些問題不僅本身沒有答案,而且和我自己沒有關系的,和前程,工作生活學習,完全無關。想起在香港的中環看到f。。(某邪教組織),在這里的學生會社團也看到他們的身影,在leicester的汽車站看到所謂的反動報紙。我知道他們也有偏頗,不過可以兩相比較終究是比較有趣的事情。或許距離真相又近了那麼一點點。好了寫到這里,可以進去了。

當時進去是不許帶任何東西的,進去安靜的坐了半個小時,發現聽不是很懂。只是覺得這樣的感覺很好。國家大事就在離我五六米的地方在商量中。女王的皇座金壁輝煌,但是整個上議院是比較暗的。沒有太多的光影,或許所有的政治都是,黑暗的。

從議會出來,外面的陽光亮得刺眼。議會大廈和大笨鍾連在一起,美得讓我炫目。這個城市就是這樣註定讓我死心塌地愛上他,這幾天的陽光都美得毫無道理。這哪裡是在倫敦啊,哪裡是霧氣騰騰的,下雨的,陰郁的london啊?這是狄更斯筆下最好的時代下最壞的時代下的倫敦嗎?不是吧,真是一個美麗的,煥發著氣質二字的紳士吧?註定,讓我這個感情用事的中國小妞愛上他了。刺眼的陽光下,我走在議會外的草坪下,很快的踏進了黑暗的地鐵(在地鐵里,軌道上,看到了老鼠!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一百多年的勞東西了),穿行在倫敦的腹部,來到了我的另一個目的地,國家美術館。三個多接近四個小時,完全完全不夠!為什麼不開放久一點呢?六點就關門了。之後我去了Picadllity circus吃burger king(真的好難吃,又貴,還是M記好),對著那個小小的,黑乎乎的愛神,吃飯。看著愛神,想到了親愛的某位同學。於是後來特意挑了有picadilly circus水印的postcard給他寄了。

國家美術館:
這是我在這里參觀的第一個博物館美術館之類的建築。正好在搞從莫奈到畢加索的特展,讓我流連往返。國家美術館很大很大很大,真難想像這樣一個幾千幅的美術館,竟然有能力用好幾種語言給每一幅畫配上五到十分鍾的語音導游。(發現有日語沒中文,不爽)這是怎麼樣一個浩大的工程啊。而且,還是免費的,只是建議你捐獻三鎊。想起國家美術館的歷史,確實有趣,當年歐洲各國都有美術館,獨獨英國沒有,實在有傷國體。於是集資建立,最初的藏品全靠國民捐獻。現在,堂堂正正的站立在這里,接受我這個小女子的朝拜。我很膚淺的只懂得一點點皮毛之中的皮毛,只因當初的選修稍微看過一點點藝術史之類的書,就在這「大雅之堂」裝模作樣的欣賞。不禁覺得在倫敦長大的人好幸福,藝術對於一個人的感染,很多時候來自於你無意識的熏陶,美學講的就是這事兒。想起自小學畫的小叔叔,又不禁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假如他有機會來,定要激動得跳起來得了。選了幅venus &mars的名畫postcard給他,因為據說西方在以前喜歡在新婚夫婦房間掛維納斯與mars的畫,最疼我的小叔叔,年底要結婚了吧。呵呵,覺得自己選得好有意思啊。
在這里,腳是很累的了,腦子也很累了,因為要集中注意力聽那些highlights的介紹,雖然說得不快,不過也不容易。每每看到那些我認得的畫,心裡真的激動萬分,都是真跡呀!!莫奈自不用說,我本來就愛他。還有梵谷,向日葵就在我面前矗立。不過我最愛的是那幅《A wheatfield,with cypresses》,整個世界都在變動,無情的風,似乎想扯走一切,甚至連遠處淡藍色的山,都搖擺不定。這就是命運吧,縱使你以為很多東西堅定如山,世界還是一樣變幻,這颶風,可以把一切都改變。這,就是我現在的生活狀態吧。茫茫然,不知道,風,往哪裡吹。

day 4:今天去了倫敦塔,三個小時,個人認為是這次旅行中的最爛的一個地方了。那些故事早已經聽過,那些陰謀,我們自己的歷史書寫得更加精彩,所以對於我來說,倫敦塔是個無趣的地方,超級無趣。那麼破爛的地方,還是英國皇室的發家之地。人比人,比死人,我們那個時候的繁華豈是他們可想像?看到那些肥胖的烏鴉,本人唯一的想法是,不知道好吃否?假如烤的話,是否有乳鴿鮮美(天啊,我想念乳鴿這種東西)。皇室的珠寶,是我唯一留下深刻印象的了。真的很美啊,那些閃閃發光的鑽石後冠。但是,這些,又有什麼用呢?還不如一隻香噴噴的乳鴿,或者五月花的芝士龍蝦(今天和一澳洲人聊天發現原來他們自己不常吃龍蝦,難道都給我們買光了,lol)

倫敦塔出來,去了V&A博物館,這個博物館好玩一點點的地方是,更多的是生活用品,和工藝品。起源的目的更加實際,是當時維多利亞女王的老公Albert想促進工業水平的發展,在當時的「萬國博覽會」後創立的。在這個博物館,聽著皇家藝術學院的一位老師(她一個月一次志願者導游)介紹這個館的歷史,這個館的故事,摸摸唐朝的花瓶(對啊,有些展品可以摸,為的是讓參觀者有更親身的體驗),看看拉非爾為教堂做的傑出cartoon(其實我覺得就是畫的瓷磚),再對比一百年後的仿品,看看宋朝官窯的真品,旁邊有個清朝的贗品,這真的是好玩的體驗。V&A照例是很大的。照例不能細細瀏覽的。從裡面出來,沒進旁邊的自然博物館,還有歷史博物館(天啊歷史博物館本身的建築就很美很美,三百米長的哥特式cathedral),沿路走,為的是看看IC長什麼樣子,然後來到了Albert Hall 和 Albert Memorial,維多利亞女王在老公死後給他建的。沒事,我就是看看而已,怎麼說呢,這個名字本身就讓我fancy了,Victoria and Albert的博物館,感覺就像什麼夫妻飯館一樣,有種濃濃的溫暖在裡面。

然後就殺向大英博物館啦:
用紅色來寫大英博物館,是因為懷著一點矛盾的心情。沒錯,它很漂亮。但是大家不要忘記,這個博物館本來就是大不列顛征服別人的標志。帕特農神廟的建築更應該矗立在藍色的愛琴海旁邊,而不是站在這個富麗堂皇的祭壇上。可笑的大英博物館還印了一些小宣傳單,裡面介紹的就是關於希臘政府和他們的糾葛,可惜已經給別人拿完,不然我也會拿一份來看看。埃及館一樣很漂亮,可惜我對木乃伊沒有那麼大的興趣,不然一定興奮萬分。唯一感到開心的是中國的東西不算鎮館之寶,說明我們不算很慘。大英博物館的語音導游沒有中文的,但是請你捐獻的字卻大大的用中文標著。這讓我有點不舒服。國家美術館可以要求捐獻,就你,憑啥呀,本來就是強盜,把搶來的東西炫耀出來,參觀,還得收費啊?

從大英博物館出來,已經天黑了。看看還有時間,坐地鐵殺回IC那邊,因為我要去harrod百貨。倫敦有幾個專賣貴東西的地方,這個是一個。外面的window已經和別家不一樣了,裡面更加富麗堂皇。竟然有埃及的古董放在一樓展出,然後還有黛安娜的像。忽然就想起,對哦,這家百貨的老闆的兒子,就是和黛安娜一起出車禍的那位。他們的相片是擺在一起的,在一所百貨裡面(我覺得他老爸的idea有點奇怪啊),但是沒有並排,男的那位稍稍後推了20厘米(不知道為什麼)。唯一的遺憾是,反正你那麼有錢,應該每天換鮮花啊,怎麼用的假花?harrod裡面的東西果然很貴,一千鎊的衣服很隨便的就掛在那任人觸摸。我可沒那麼大的膽拿來穿,看看就得了。負一樓麥的一張椅子深得我心啊,是一張全部用小熊拼起來得椅子,很可愛啊。總體來說,這家百貨是賣貴東西的,不過食品不算貴。有點傲慢,雙肩包繼續提在手上不許背著。裝飾非常男權。那些window宣揚得都是美女香車,非常007風格,整個就是男性視角得。

Day5:繼續沒完成的大英博物館,然後1點半直接到victoria coach station坐車回leicester啦。

總的來說,這次出行非常成功,除了最後一個晚上在hostel打爛了我專門泡茶的杯子(這里買不到了),其他都非常美好。特別是以20鎊的價格買到最好的座位觀賞歌劇實在是美妙享受。這是我第一次自己一個人出去玩,在萬分注意安全的情況下,玩得比較盡興也是難得的了。

花錢大概是這樣的:來回車票2鎊,住了三晚hostel 30鎊, 聖保羅8+3鎊語音導游, 倫敦塔12鎊, 西敏寺6鎊。
音樂劇20鎊,地鐵21鎊(一張三天通票加最後一天日票,第一天全用走的),其他雜七雜八,總共110左右吧。

看完大家的回復,一點點補充,這是我自己寫的,不是轉貼(呵呵當然在我自己的space上也有),第一次在太傻上貼個人感想啊。不過這個游記好像寫得有點亂,興之所致吧,所以大家如果看得比較亂,不好意思哦。

一些補充:這是我第一次把自己寫的東西發到bbs上(問問題不算,哦對了之前寫過一次簽證材料准備),第一次加精。發現和不認識的人在這里你來我往的討論很好玩哈哈。

關於車票,是汽車來的。nationalexpress.com或者co.uk 我不記得了呵呵。叫做fundfare ticket,不用手續費的。所以就是1鎊去1鎊回。提前三個星期定的。時間很多可以挑,都不錯。

hostel:是在hostelworld.com定的,名字叫hostel639,在kenal green地鐵出來(左手邊的交通燈,過了馬路就是)。有點臟臟的,不過勝在便宜(10鎊),yha都沒這么便宜,而且周六不加價。我住的是六人的female room,房間里就有洗澡的地方。包了早餐,麵包牛奶之類的,不限量。我死撐爛撐多吃,中午就可以吃個蘋果什麼的(倫敦吃飯實在貴),定的時候給了1。11鎊的手續的。我在hostelworld.com定的

照片:我不算一張張改了上傳來,我討厭和技術掛鉤的東西。不過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比我這種爛人爛技術拍的照片好多的拉,所以不差我一個啦哈哈。

第3天 溫莎觀光半日游 (早餐)

第4天 倫敦自由加夜 (早餐)

第5天 倫敦-上海 (早餐)

住宿酒店
2*酒店 Kings 6,510元
3*酒店 Royal National 6,760元
4*酒店 Caesar 7,150元
5*酒店 Royal Garden 9,180元

報價包含下列服務:
* 英國維珍航空上海-倫敦往返經濟艙機票。
* 倫敦連續3晚標准雙人房(可以調整為單人客房,但須額外加收部分費用)可自由加夜
* 每天提供英式早餐
* 精選傳統倫敦市區雙層巴士一日觀光游:您可以乘坐能隨時上下的24小時敞蓬雙層旅遊觀光巴士,在兩條線路間自由選擇,方便地游覽倫敦。
* 贈送泰晤士河觀光游輪券
* 精選溫莎古堡半日游:(周二、周四、周五、周日)帶您暢游溫莎古堡

⑷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結局

鄭微和林靜結婚了,辭掉了原來的工作離開了那個是非之地,阮阮懷著醫生丈夫的孩子,死在了去見趙世民的路上
林靜的母親最終對鄭微也釋懷了,鄭微的母親再婚了,平淡幸福的生活著,和林靜父親的愛情成了永世的遺憾
鄭微說,每個女孩此生都會遇到一個陳孝正,一個林靜。她選擇了林靜,最初和最後的愛。
在這個現實的社會,不能說陳孝正到底是對還是錯,他對鄭微的愛不輸林靜,但是,如他自己所說,他更愛自己,其實如果他和林靜調換生長環境,其結果也是未知數,不過,如果真是那樣,也就沒有那個一板一眼固執可愛的阿正了

⑸ 倫敦國際華語電影節的基本簡介

名稱:倫敦國際華語電影節
英文名:Chin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London
首屆時間:2013年12月
首屆倫敦國際華語電影節於2013年12月6日-9日於英國倫敦舉辦,主要場地包括威斯敏斯特中央大廳、肯辛頓皇宮與Odeon Cinema。 電影節輸出最優秀、最受觀眾喜愛的華語電影展示給英國觀眾,同時邀請眾多中英雙方政要及知名影人參加這一盛典,引起海內外華人和英國本土觀眾的支持與關注。電影節以促進華語電影的海外輸出為首要目的,呈現最新華語作品和華語電影人的風采,在促進電影文化交流的同時注入了更多中華傳統文化元素。
第二屆時間:2014年12月
本屆電影節將於2014年12月6日到12日舉辦 ,屆時兩國政要、業界名人和諸多對華語電影的推廣和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嘉賓將再次雲集,共同見證第二屆倫敦國際華語電影節的盛況。
從2015年第三屆開始,倫敦國際華語電影節將改為每年的5月份舉行。 倫敦國際華語電影節致力於華語電影全球化發展與影視版權海外分銷,是由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英國文化協會(BCF)和英國電影協會(BFI)特別支持的海外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華語電影節之一。我們期待通過倫敦國際華語電影節使華語電影與全球電影產業建立起緊密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共同實現電影產業的繁榮與發展。我們在建立華語電影海外分銷渠道的同時,也為優秀的國際影片在中國、亞洲市場的推廣提供全面的支持。
2013倫敦國際華語電影節輸出最優秀、最受觀眾喜愛的華語電影展示給英國觀眾,眾多中英雙方政要及知名影人出席了這一盛典。
首屆電影節還得到了中英政府的鼎力支持,電影節組委會名譽主席、英國上議院終身勛爵韋鳴恩首位發表致辭,並表示隨著英國首相卡梅倫訪華之後所推動的在英漢語文化學習熱潮,華語電影有望開啟更大的英國市場。中國駐英大使館公參項曉煒宣讀正隨英首相訪華的劉曉明大使跨洋而來的賀詞,電影節組委會副主席,中華硯文化發展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宣讀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嘉璐先生致電影節的賀詞。英方多位市長和議員也作為貴賓出席並擔任頒獎嘉賓。
在中英兩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40 周年之際,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英相互了解和戰略互信不斷加深, 合作領域和方式也更加廣泛多元,電影節正是為兩國文化交流創造的一個便捷,常態化的交流平台,使兩國在文化,經濟的交流合作中實現共贏。 1.華語電影展映周
展映周放映2012-2013年度華語電影市場口碑與票房雙贏的影片,受邀參展的電影主創人員到場與現場觀眾及媒體進行交流。
2.倫敦國際華語電影節開幕式暨頒獎典禮
開幕式邀請中英雙方電影業界知名演員、導演,文化及傳媒行業知名人士以及政府要員參加,並由中英雙方組成的電影節評委會對為年度華語電影做出傑出貢獻的藝術家們授予獎項。
3.中英電影版權市場交易論壇
來自中英兩國電影行業和傳媒行業的高層管理者和知名製作人就當今電影市場發展及兩國電影版權交易等議題進行討論。為中英雙方電影版權創造一個交易的機會。為中國電影走出國門提供良好的契機,同時也給中英雙方的電影深度合作提供了專業化的平台。
4.「電影之夜」閉幕式
在英國皇室行宮肯辛頓宮舉行的「電影之夜」主題閉幕酒會上,英國皇室成員出席與中方影人親密接觸。
5.中華硯文化展
全面展示中華硯文化數千年的發展史,對端、歙、洮、澄泥等十大名硯以及分布在全國大江南北的各種地方名硯、名人用硯予以詳盡的展示和介紹。領略中華歷代硯台獨特的審美情趣,感受中華歷史文化的輝煌印記。 威斯敏斯特中央大廳
威斯敏斯特中央大廳作為倫敦國際華語電影節的開幕式暨頒獎典禮舉辦場地,是倫敦中心最大的會議場館,這棟二級大樓建於1912年,地處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對面,並與國會大廈(Houses of Parliament)和大本鍾(Big Ben)相鄰,曾作為多部電影拍攝場地,這座獨特、富有歷史意義的大樓有著歐洲最大的圓屋頂,是位於倫敦黃金地帶讓人印象極為深刻的地標性建築。


肯辛頓皇宮
本屆倫敦國際華語電影節的閉幕式酒會獲得了英國皇室的支持,進駐肯辛頓宮。該皇宮由威廉三世和他的妻子瑪麗二世買下,在17、18世紀成為宮廷生活的核心,直到喬治三世繼承王位時一直是君王居住的皇宮。它也曾作為女王妹妹瑪格麗特公主和黛安娜王妃的家。閉幕酒會融合了中國古典元素和西方宮廷風情,為賓客們帶來一場耳目一新的盛宴。歐點影院
歐點影院(Odeon Cinema)作為英國最大的連鎖影院,自1930年成立以來,已經開設了超過100家影院。坐落於萊斯特廣場東部的這座旗艦店,以其黑色花崗岩的外表和37米高的塔樓引人矚目。該影院主要負責倫敦國際華語電影節的電影展映周的放映活動。

⑹ 《致青春》的背景年代

  1. 從學生在文藝晚會上高唱激情澎湃的《紅日》,學生宿舍內張貼的電影海報《阮玲玉》來判斷,《致青春》的背景是20世紀90年代初的大學校園。

  2. 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是趙薇的導演處女作,也是其在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的畢業作品。影片改編自作家辛夷塢的同名小說,由香港導演關錦鵬擔任監制,內地編劇李檣改編劇本,海峽兩岸演員趙又廷、韓庚、楊子姍、江疏影、張瑤、劉雅瑟、包貝爾、鄭愷、黃明、王嘉佳、佟麗婭等主演,[1]王菲演唱主題曲《致青春》,於2013年4月26日全國公映。內地最終票房為7.2億。2014年9月13日於日本上映。

  3. 《致青春》在2013年上映至今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好評不斷,相繼在第二十六屆東京國際電影節(26th 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世界焦點」單元;第五十七屆倫敦電影節(57th BFI London Film Festival)「愛情」單元;第八屆荷蘭萊頓國際電影節(Leide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13)「膠片中國」單元;第二十四屆斯德哥爾摩國際電影節(24th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亞洲印象」單元等A類以及其他大型國際電影節展映;

  4. 同時該片獲得華語五大最高電影獎項;第33屆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獎,第50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第29屆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第32屆百花獎最佳導演,第15屆華表獎優秀青年創作等等嘉獎。入圍亞太影展競賽單位和亞洲電影大獎等主流獎項。2014年趙薇再度收獲百花獎最佳導演獎,李檣也憑借該片拿下百花最佳編劇獎。在2014年第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新焦點單元,趙薇獲得焦點導演,鄭愷江疏影獲得焦點演員。

⑺ 倫敦國際電影節的介紹

倫敦國際電影節(BFI London Film Festival),最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1956年創辦。每年l1月底至12月初舉行一次,原來為期 3周。1978年起改為兩周。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評價在其他國際電影節上得過獎的影片,因此,被稱為「電影節的電影節」。與此同時,也放映深受歡迎的影片和新傾向性的影片。通過電影節的各種活動,加強各國電影工作者的友好合作,促進各國電影藝術的發展。

⑻ 世界上有哪些舉足輕重的電影節

有: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美國奧斯卡金像獎,

1、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20世紀50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柏林電影節把自己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最高獎為「金熊獎」。

2、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39年,最初是為對抗當時受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控制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如今已成為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又因大海(Sea)、美女(Sex)和陽光(Sun)而被稱為3S電影節。最高獎為「金棕櫚獎」。

3、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32年,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故被稱為「國際電影節之父」,最高獎為「金獅獎」。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聚焦於各國的電影實驗者,鼓勵他們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在30年代至60年代之間,威尼斯電影節是諸多世界電影大師的搖籃。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於每年8月至9月(8月30日-9月9日前後)於義大利威尼斯麗都島舉行舉辦。

(8)bfi倫敦電影節擴展閱讀:

1、電影節其實就是一扇窗戶,打開這扇窗戶,世界就在眼前。每年的電影節是整個娛樂圈的盛事,電影節隨著時代的發展早已跨越了單一的電影元素,參加電影節的意義也非同凡響,電影界雜糅了工業、藝術、文化和商業等領域,構成一個以新理念為主導的多元化電影盛宴。

2、電影節是電影人參與的流動的盛宴,名與利的舞會,參加電影節的意義在於你可以開拓眼界,見識到不一樣的世界,參加電影節的意義在於美好的交流。

3、電影節的開放會使整個娛樂圈大放異彩,把握住電影節這個商機,為商家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在電視上的呈現出更好的效果。

⑼ 有一個校園電影里要唱紅日。那是什麼電影那麻煩各位說一下。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是趙薇的處女作,也是其在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的畢業作品。影片改編自作家辛夷塢的同名小說,由香港導演關錦鵬擔任監制,內地編劇李檣改編劇本,海峽兩岸演員趙又廷、韓庚、楊子姍、江疏影、張瑤、劉雅瑟、包貝爾、鄭愷、黃明、王嘉佳、佟麗婭等主演,[1]王菲演唱主題曲《致青春》,於2013年4月26日全國公映。內地最終票房為7.2億。2014年9月13日於日本上映。

《致青春》在2013年上映至今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好評不斷,相繼在第二十六屆東京國際電影節(26th 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世界焦點」單元;第五十七屆倫敦電影節(57th BFI London Film Festival)「愛情」單元;第八屆荷蘭萊頓國際電影節(Leide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13)「膠片中國」單元;第二十四屆斯德哥爾摩國際電影節(24th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亞洲印象」單元等A類以及其他大型國際電影節展映;

同時該片獲得華語五大最高電影獎項;第34屆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獎,第50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第29屆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第32屆百花獎最佳導演,第15屆華表獎優秀青年創作等等嘉獎,以及入圍亞太影展競賽單位和亞洲電影大獎等等主流獎項。2014年趙薇再度收獲百花獎最佳導演獎,李檣也憑借該片拿下百花最佳編劇獎。在2014年第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新焦點單元,趙薇獲得焦點導演,鄭愷江疏影獲得焦點演員。

⑽ bfi london 是什麼電影節

倫敦國際電影節(BFI London Film Festival),最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1956年創辦。每年l1月底至12月初舉行一次,原來為期 3周。1978年起改為兩周。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評價在其他國際電影節上得過獎的影片,因此,被稱為"電影節的電影節"。與此同時,也放映深受歡迎的影片和新傾向性的影片。通過電影節的各種活動,加強各國電影工作者的友好合作,促進各國電影藝術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bfi倫敦電影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里有叫巴克的狗叫什麼名字 瀏覽:665
好看電影網站導航大全 瀏覽:663
林允兒和張東健出席釜山電影節 瀏覽:757
電影節直播2020現場在哪 瀏覽:243
法國電影遁入無形 瀏覽:385
搞笑的東北微電影大全 瀏覽:823
替身電影泰國 瀏覽:479
電影院店總 瀏覽:592
哪些在線網站可以看電影 瀏覽:802
果果小豬這個電影叫什麼名字啊 瀏覽:379
法國電影全部免費 瀏覽:114
森森電影解說大全 瀏覽:571
小孩國外探險電影大全 瀏覽:832
食物鏈未刪電影完整版多魚 瀏覽:779
不去電影院怎麼在家看新上映的電影 瀏覽:71
電影墨家機關術完整版 瀏覽:258
愛情的大師電影 瀏覽:323
星游記大電影風暴法米拉百度雲 瀏覽:841
百度有什麼電影院 瀏覽:982
出現在抖音上的日本愛情電影 瀏覽: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