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電影音樂是結構

電影音樂是結構

發布時間:2021-07-20 12:19:10

㈠ 影視音樂如果以電影結構來劃分可分為那三個按音樂可劃分為

片頭曲 背景音樂 片尾曲 按音樂分就廣了

㈡ 【急】求問結構性電影音樂和陳事性電影音樂的區別還有造境性電影音樂與抒情性電影音樂的區別

陳事型電影音樂屬於聲音和畫面捆綁,畫面提早決定所用的音樂,它是電影的聲話系統中不可替換之構成內容的音樂。它兼具結構性、造境性和抒情性的潛力。
造境型電影音樂的實用性很強,但是音樂是可被剝離的。它的功能是承擔塑造場景情境或人物心境作用的音樂。作為一種經驗,它直接延續了戲劇配樂的傳統。
結構型電影音樂:??
以上三種類型的音樂實用性超過藝術性。
抒情型電影音樂指的是音在畫前,它在聲話敘事中可以被整段刪除,是一種音樂抒情、特設的單句。主要特點是畫面服從音樂。一般出現在蒙太奇的句子中。

㈢ 電影配樂的簡介

其次,電影具備多種節奏功能,比如主觀節奏、客觀節奏、導演心理節奏和觀眾心理節奏等等。只有音樂這種形式和電影在節奏上是非常統一的,其它藝術形式就略差一些。音樂可以通過不同的音樂節奏和音樂語言,來表達這些節奏,迎合故事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場景。從某種程度上說,音樂對電影的作用是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的。」王黎光曾對他的研究生們做過一個實驗,為他們放映《加勒比海盜》的同時,將國際聲道的聲音頻道全部關掉,結果不出20分鍾,有人就看不下去了。
為電影而創作的音樂,是電影綜合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演奏通過錄音技術與對白、音響效果合成一條聲帶,隨電影放映而被觀眾所感知。電影音樂是20世紀新出現的音樂體裁,有音樂的一般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在當代人的文化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電影音樂的主要特徵視聽統一的綜合性電影基本上是一種視覺藝術,但聽覺要素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輔助部分。電影音樂與對白、旁白、音響效果等其他聲音因素結合後,如與畫面配合得當,能使觀眾在接受視覺形象時,補充和深化對影片的藝術感受。電影音樂如脫離畫面單獨存在,則失去其視聽統一的綜合功能。但特別完整的片斷,仍可作為獨立的音樂作品予以演奏和欣賞。
電影音樂是在影片中體現影片藝術構思的音樂,是電影綜合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戲劇性和氣氛方面起著特殊作用。電影音樂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現代音樂體裁。
性質與特點電影成為綜合藝術之後,音樂雖然仍保持著本身所具有的藝術表現的特殊性。如擅長抒情、不擅長敘事、需要聽覺來感受、需要時間的過程展現形象、通過演奏和演唱的再創作才能欣賞,但是,在表現的方式上卻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①音樂構思須根據電影的題材內容、風格樣式、人物性格及導演的藝術總體構思,使音樂的聽覺形像與畫面的視覺形像相融合,體現綜合性的美學原則。除神話片、童話片、科學幻想片以及現代的實驗性的電影以外,電影中的人物造型、表情、動作、語言、環境氣氛等,大都是接近現實生活的自然形態。因而,電影音樂也不象一般供音樂會上演出的純器樂曲和舞台演出的歌劇音樂、舞劇音樂那麼誇張和程式化。
②音樂常常與對話、自然音響效果相結合。在無聲電影時期,有時音樂是唯一的聲音,從頭至尾貫串全片。由於錄音技術的進步,進入有聲電影時期,除音樂之外,還可以錄制語言和自然音響效果,解脫了在無聲電影時期音樂超負荷的現象。導演和作曲家從電影的真正需要出發,只有在表現抒情性、戲劇性氣氛的時候才恰當地、有效地使用音樂。這樣,既符合音樂的藝術規律,又提高了電影綜合藝術的美學功能。這使音樂真正地發展成為電影綜合藝術的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對電影音樂形成分段陳述的結構,也有促進作用。
現實性與功能性電影音樂,按照在電影中出現的方式,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現實性的音樂,也叫做客觀的音樂,這類音樂在畫面上有聲音的來源;另一類是功能性的音樂,也叫做主觀的音樂,這類音樂在畫面上沒有聲音的來源。
現實性音樂包括在電影生活場景中出現的各種音樂(或歌曲)。例如在音樂會上表演的音樂(或歌曲)、歌劇音樂、舞劇音樂、節日歌舞、街頭小唱、街頭音樂以及通過收音機或錄音機播放的音樂。還包括特別引人注目的劇中主要人物的獨唱與對唱、獨奏與合奏等等。這類音樂(或歌曲)都是由劇作家、導演事先在文學劇本和分鏡頭劇本中安排的。
功能性音樂一般是由作曲家專為電影創作的,著重表現畫面中所沒有或不能表現的劇中主要人物的動作,特別是心理活動。
在電影中,雖然從音樂出現的方式上分為兩種類型,但在實際的運用上常常相互轉化,有時從現實性的音樂轉化為功能性的音樂,也有時從功能性的音樂轉化為現實性的音樂。
電影音樂藝術的處理手法豐富多樣,變化無窮。其美學功能是:
①通過音樂主題的貫串發展、矛盾沖突、高潮布局,達到對劇中主要人物的歌頌或批判,幫助明確電影的意義。
②用音樂加強人物的動作性、心理活動,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鮮明動人。
③暗示劇情的進展或延伸。這樣的音樂,有時先於畫面的視覺形象出現,例如在困難的時刻預示勝利和希望,在順利的時刻預示艱苦挫折;有時後於畫面視覺形像出現,延展戲劇情緒。
④引起一定時間(古代的或現代的)、空間(人類世界的或外空間)、環境(人間或仙境)的聯想。
⑤加強影片的總的藝術結構。電影音樂雖然是分段陳述的,但是通過分段陳述的結構,能反映出影片總的藝術結構。
⑥增加立體感。人類習慣於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感受客觀事物。結合音樂的聽覺形像,音樂旋律的起伏,和聲、對位的織體,色彩豐富的配器等等,能更有效地表現聽覺形像的立體感。音畫結合可形成「四維時空」的運動著的立體感。

㈣ 舉例談談電影音樂如何配合劇情結構和視覺畫面的節奏 急 在線等

電影畫面傳遞的是內容,音樂四電影表現力的載體,貫穿電影發展的始終,電影音樂不僅僅是作為畫面的陪襯存在,而是要傳遞出去。
《泰坦尼克號》一開頭就以蘇格蘭風笛的哀怨之聲配合高遠清澈的女聲營造除了悲劇色調的音樂,人民彷彿能夠在腦海中想像出在輪船上展開的愛情故事是多麼凄涼,隨著故事的推進,整部電影的音樂曲調也發生了變化,由暗轉明,速度開始變快,管弦樂隊演奏的有氣勢的節奏又把人帶到了這艘豪華的大船上,人們臉上興奮的表情,船上豪華的裝飾都能夠在你腦海中浮現,這種歡快的基調配合熱熱鬧鬧的畫面,簡直是最好不過了,隨著男女主角愛情的升華,最經典的曲目《我心永恆》應運而生,蘇格蘭的風笛與鋼琴交織,配合男女主角激情奔放的愛情,行雲流水般的音樂是對男女主角愛情最好的詮釋,最後一首《上帝與我們同在》則在整個船即將沉沒的時候播放出來,畫面中每個人都急急忙忙地逃生,哭聲喊聲混成一片,船上的樂手安靜的演奏,這一對比強烈地表現出樂手、船長等人的高尚品格,也包含了對人們的安慰,希望上帝與人們同在,給人以心靈的安靜。
《理發師》被稱為油匾電影的里程碑,選取了交響樂和童聲合唱來表現整個故事,這種擺脫濃濃吳音,只依靠畫面是不能夠展現出來的。
《地方英雄》中使用了兩個主要的音樂主題,當場景切換成西南部都市時,響起得是搖滾樂曲調,海邊的村莊伴隨的則是一種較低沉,較辛酸的民間曲調,在最後一場戲中,年輕人回到休斯頓後,深情地回憶起蘇格蘭那片土地,這時影片兩種音樂同時響起,給整個故事結尾。

㈤ 下列屬於單主題音樂框架結構的影片是

下點水,單位舉例音樂框架結構的片子是什麼呢?

㈥ 現代影視音樂的構成有哪些

音樂在影視中的運用
影視自發明以來,給我們帶來了多姿多彩的生活,而音樂,這一人們表達感情的最原始而又最具活力的藝術形式,基於聲音技術在影視中得以運用以後,使影視藝術不再是單一的視覺表達,在視聽上滿足了我們的需求,讓我們的生活更豐富多彩。

影視藝術是一門視聽藝術,人們同時運用著視覺和聽覺這兩個人體最重要的感覺器官進行欣賞電影、電視。畫面與聲音是影視藝術中不可劃缺的部分。影視藝術的聲音又包括:人物語言和音樂、音響。

音樂是人類文明史上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其藝術形式已趨完善。而音樂對於影視藝術來說,則是一門年輕的藝術。在無聲電影時代,針對電影畫面的內容與情節的需要,音樂的「聲音」率先打破了無聲的局面;當跨入有聲電影時代後,影視音樂更是得到大力的推廣與發揮。隨著影視藝術一百餘年來的發展,影視音樂已成為一種具有重要藝術價值、獨具魅力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影視音樂的創作或繼承中,作曲家與編曲家們通過運用各種技法、各種音樂的表現手段,使影視音樂變得更加豐富多采。影視音樂的誕生與發展為影視劇的發展添上濃重的一筆。今天,影視音樂已成為影視劇創作的重要一環。

經過長時間的理論研究與定義,現在已經基本確定了聲音的藝術構成:即語言、音樂和音響.音樂,在它還沒有真正成為電影的一部分時,早已是電影的附庸了。因為在1927年之前,純粹意義上的默片,即「百分之百的無聲電影」似乎並沒有。實際上,幾乎所有的影片都有現場音樂的伴奏。有錢的影院用大型管弦樂,而小影院也許會用一架鋼琴代替。這種現場演奏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供氣氛背景,但所奏的曲目並非專為電影而作或是緊貼電影情緒的——它們大多是現成或當時流行的樂曲。現代意義上的電影音樂不僅包括無聲源音樂——為影視作品專門創作和編配的音樂;還包括有聲源音樂——那些在故事中存在的各種音源所放出的現實音樂,以及電影的主題曲和插曲。現在,電影音樂早已成為影視作品中煽情、烘托氣氛的重要手段。

影視音樂是影視藝術語言的有機組成部分,對於鑒賞影視藝術有著重要的作用.影視藝術音樂語言在敘事過程中,一般根據劇情和畫面語言長度,採取分節、分段的敘事法則.影視藝術音樂語言在影視藝術敘事過程中為表達感情服務,其美感層次有立意美、渲染美、過渡美、真實美、沖突美、情感美、故事美、幽默美、浪漫美.

音樂是記憶之門。它凝結著影片中最深刻的思想和最深沉的情感。豐子愷說:「作為時間藝術的音樂比作為空間藝術的繪畫更為神秘。」

這種神秘使它包容了豐富的內涵,具有了直指人心的力量。面對人類復雜的情感,再出色的台詞也顯得蒼白無力,惟有沉默是明智的選擇。若輔之以婉轉低回的音樂,這個片段定會成為影片中最撩動心弦的篇章。比如《結婚十年》。韓夢躺在沾染了十年風塵的地毯上回憶如煙往事,只有音樂才能解讀她心頭的百般滋味。比如《紅河谷》。「寧靜」死前面帶微笑的高歌,遠比慷慨陳詞來得壯烈、凄美。畫面是具象的,音樂則是精神層面的。音樂是對畫面的升華。

這種神秘使它長於營造美好的意境,讓影片韻味悠遠。是音樂讓《空鏡子》中飄散在小樹林里的「陶虹」的笑聲更具感染力;是音樂讓《誓言無聲》中老舊時代的冬天場景對觀眾有莫名的吸引力。音樂似乎比畫面有更長的保質期。當畫面因歲月流逝而顯得簡陋粗糙時,音樂仍煥發著蓬勃的生命力,和初聽時一樣悅耳。

在影片中,有時音樂擔當稱職的配角,與影片相得益彰。尤其是名著改編的影視劇,恰如其分的音樂是對作品主題的最好詮釋。電視劇《紅樓夢》的配樂便是其中的傑出代表。王立平先生彷彿曹雪芹的隔代知己,無論是「一番風雨路三千」還是「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旋律與文字配合得天衣無縫。同樣精彩的還有電視劇《日出》的主題歌。「播下了風花雪月,長出是愛恨情仇」,詞作者似乎比萬方更理解她父親。有時音樂與影片相映成趣。「日出嵩山坳,晨鍾驚飛鳥」,鄭緒嵐的歌聲為一片打殺聲中的少林寺增添了一絲柔情蜜意;《你是我心中忘不了的溫存》讓《我愛我家》在喧囂落幕之後為觀眾送去幾許溫情;「只剩得馬嵬坡前草青青」,閻肅笑看一代美人香消玉殞。

在這些與影片風格迥異的音樂中有一部分其實點出了影片的真正內涵。首先想到的《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音樂訴說了張大民樂觀背後的辛酸,笑容背後的淚水。而且小柯的潛吟低唱中沒有過分的悲情,音樂中滲透著揮之不去的無奈與哀愁,就像本片的主色調灰色一樣。音樂悲涼卻不乏積極因素,無數次失望之後依然給自己、給生活留有一線希望。「分手的消息已飛出多遠,愁煩的眼不妨把幸福翻開,天下的事亦如此的平淡,世上的人啊生死不孤單。」

還有一部分甚至超越了影片的主題。譬如《三國演義》中「貂嬋已隨著清風去」的浪漫和含蓄遠勝於原著。而《牽手》中大氣舒緩的主題音樂令一部反映婚姻家庭的電視劇擺脫了世俗的氣息,具有了高貴的氣質。劇中也有夫妻間的爭吵,生活的瑣碎,可三寶的音樂沖淡了其中的市井、煩亂,從整體上提高了影片的格調,使很長一段時間內《牽手》在同類題材中遙遙領先。

音樂更可以脫離影片被人欣賞傳唱。此時音樂成了主角,影片退縮到被人遺忘的角落。人們差不多已經忘記《青藏高原》是《天路》的主題曲;有部分觀眾只為欣賞《嘎達梅林》的音樂重又走進電影院

音樂與影視的關系是微妙的。它們相互扶助,相互影響。音樂是對影視的提煉,影視是對音樂的擴展。優秀的影視作品為音樂加入情感內核,使之更加動人;優秀的音樂令影視作品飄逸、靈動、回味無窮。許多觀眾是因為《永不瞑目》才那麼喜愛《你快回來》,而我也會因為張信哲一句「把你的發絲當成戒指繞,溫柔烙印再也抹不掉」把《梧桐雨》看完。

某導演說他最喜愛給電影配上音樂的瞬間,自己的作品在音樂中一下子鮮活了,藝術感覺也在音樂中被傳達出來。而專家說,用「影像」指稱影視作品是不準確的,因為影視劇不僅要為觀眾帶來視覺享受,也要給觀眾奉上聽覺盛宴。

如果《紅十字方隊》沒有《相逢是首歌》,《便衣警察》沒有《少年壯志不言愁》,這些作品不會那麼流光溢彩,我們也不會有那麼多的感動。沒有音樂的影視是不可想像的。感謝那些優美的旋律讓珍貴的影象在我們的記憶中永遠閃亮。

貝多芬說過:"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作為人類共有的精神食糧--音樂,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們忙亂的生活多一份和諧,顛簸的旅途多一份安逸,煩躁的心情多一份寧靜.所以說:"哪裡有人類的足跡,哪裡就有音樂."所以音樂在影視中的運用,不僅能達到影片所需要營造的氛圍,還能消除人們長時間的視覺緊張所帶來的疲勞。總之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㈦ 音樂在影視電影中起著什麼重要的作用

1、通過音樂主題的貫串發展、矛盾沖突、高潮布局,達到對劇中主要人物的歌頌或批判,幫助明確電影的意義。

2、用音樂加強人物的動作性、心理活動,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形像更加鮮明生動,可以為電影加不少的分數。

3、暗示劇情的進展或延伸。這樣的音樂,有時先於畫面的視覺形像出現,例如在困難的時刻預示勝利和希望,在順利的時刻預示艱苦挫折;有時後於畫面視覺形像出現,延展戲劇情緒。

4、引起一定時間(古代的或現代的)、空間(人類世界的或外空間)、環境(人間或仙境)的聯想。

5、加強影片的總的藝術結構。電影音樂雖然是分段陳述的,但是通過分段陳述的結構,能反映出影片總的藝術結構。

6、增加立體感。人類習慣於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感受客觀事物。結合音樂的聽覺形像,音樂旋律的起伏,和聲、對位的織體,色彩豐富的配器等等,能更有效地表現聽覺形像的立體感。音畫結合可形成「四維時空」的運動著的立體感。

㈧ 音樂結構的電視音樂的結構特殊性

電視音樂是電視與音樂兩門科學的「交叉學科」 。它源自電影音樂,但是,在近40年的電視製作與播出實踐中,電視音樂已經逐步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藝術門類,在電視屏幕上愈發鮮明地體現出自己的表現力與規律性。
電視音樂既有一般音樂藝術運動的普遍規律與共同性,又受電視節目具體內容的制約,具有結構上的特殊性。這種電視音樂結構的特殊性表現在:
一、不完整的結構特徵
電視音樂不象舞台演出的音樂節目那樣,追求自身的旋律美、節奏美與音響上的美感,它必須依據特定電視節目主題思想的要求,把自身做為一種「有意味的形式」 (貝爾)與電視畫面、有聲語言、音響有序結合,互滲互補融為一體,才能提高電視節目的整體效果。這就決定了大多數的電視音樂,更確切地說,是電視節目中的電視配樂,具有了結構上的不完整性。
我們知道,一首交響樂作品的長度可以是幾十分鍾,一首音樂小品的長度也要三、五分鍾,而電視音樂有時只需要15秒,30秒鍾的時間就足夠了。這樣的話,音樂就不必要非得有一個主題的呈示、發展、再現這樣一個過程,我們只用幾個奏型或者一個樂句就可以了。
在濟南電視台經濟部的一部作品《今天?當代愚公》,這里,節目反映了濟南農村,叫什麼村,我現在記不得了,只是這個村和全國千千萬萬經濟相對落後的農村一樣,貧窮落後。由於有一座山阻隔著,與外界的交通很不方便,閉塞。但是村裡的老少爺們卻並不向命運屈服,他們拿起鐵錘、杴鎬、前赴後繼、一代接一代,開始了
他們當代愚公開山築路、向貧窮宣戰的偉大事業。
劇情就是這個樣,當時我接到部里任務為一段畫面配樂。畫面是逆光,村民們黑色的剪影,在山上揮舞著鐵錘,身後是落日的余輝,慢動作;音樂我用的是幾個固定音高「當……當……當……」 音樂節奏較慢,混響和回聲比較大,弦樂襯托,營造了一種空谷回聲的藝術效果,比較貼切地應和了人們欣賞畫面時的心理節奏。如果說,我換一段音樂,用貝多芬的「命運」 主題,不是也迎合了整個電視節目的主題嗎?但是「命運」 主題的激昂與躁動與畫面的慢動作不符,更不符合人們觀賞時的心理節奏,不如「空谷回聲」 的音樂效果有意境。
所以說,電視音樂的選擇受節目主題思想、電視畫面的影響很大。而我選用的音樂呢?它其實只是一首樂曲開始前,蓄勢待發的一個小前奏,是一個不完整的音樂結構。
以上舉例論證的是音樂結構的不完整性,還有一點是音樂欣賞聽覺上的不完整性。
我們去音樂廳聽音樂會,常常會感受到音樂的美與「震撼」 。那是因為,音樂廳的聲場是經過專門設計的;樂隊的座位安排也是有講究的;所以傳到我們耳朵里的聲音是立體的。
我們欣賞CD唱盤,那都是多「鬼」 (軌)錄音的,我所知道的有24軌錄音,可能還會有其它的可能。欣賞CD的家庭影院也有2-5個音箱來確保立體聲的欣賞效果。而在電視音樂中呢,解說佔一個聲道,音樂佔一個聲道,最後合成時,兩個「人」 還要擠在一個聲道裡面去,而且音樂不能壓過解說。所以說,電視音樂是被壓「扁」 了的音樂,在欣賞時,不能滿足聽覺上的完整性。
補充一點,那就是通過調音台的作用,我們可以做音樂的漸起、漸隱,通過這個技術手段的處理,可以使不完整的樂句在聽覺上十分順耳、不別扭。
二、電視音樂可剪輯的特點。
電視音樂是可以充分發揮編導的創造性進行自由剪輯的。「自由」 是指編導可以打破不同時代、不同體裁、不同風格作品的限制,將音樂巧妙地「嫁接」 在一起;同時,「自由」 又必須有所依據,服務於一個中心思想,而不是無目的的拼湊。有了中心,有了想法的剪輯就象我們評價散文一樣,是「形散而神不散」 。
我在為《偉大實踐廿年》配樂時,選用的音樂不下20段,其中有古典民樂《宮廷樂舞》,有織體較厚的室內樂、有現代派的外國音樂作品、有革命歌曲《毛主席來到咱農庄》、當代歌曲《走進新時代》,以及這些歌曲的變體。從調式上講有大調式、有小調試;有西洋調式,又民族調式。怎樣才能使「曲兒多調不雜」 呢?那就是服務於一個中心,「形散而神不散」 。片子展示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給全國的經濟發展以及人們精神思想帶來的變化。我們音樂的基調就定在了謳歌與嚮往,音樂開闊、堅定,旋律陽剛,大調式較多,使電視片的主題在音樂的襯托下羽翼豐滿,富有神彩。
三、電視音樂兼容並蓄的結構特徵。
電視音樂、解說、音響同屬於電視藝術中的聲音元素。電視音樂與解說、音響又有著極強的溶合性,如果結合得好,可以達到「珠聯碧合」 渾然一體的藝術效果。
例如在《偉大實踐廿年》中,有一段文字由女播音員擔任,大意是三中全會為一些冤假錯案平了反,許多同志得以重見天日。我選用的音樂是一首由樂隊演奏的樂曲,織體由厚重到纖細,最後由幾把提琴漸弱處理,有一種雲淡風輕的感覺,使觀眾的心理輕松暢快,如同長舒了一口氣一般。
再加上播音員前期錄解說時就預感到了這里後期要配樂,所以將這段文字讀得很美,很有詩意,與後期音樂水乳交融,天衣無縫。
說些題外話,為部里做配樂,時常會聽出來有些播音員的聲音或甜美或老成持重與後期音樂編輯選定的音樂相「溶」 ;而有些播音員的聲音不帶「情」 ,雖然也是口齒伶俐,音調高昂,卻很難找到與他們的聲音相「溶」 的音樂。音樂編輯後期千挑萬選,換了好多首曲目,但仍感覺解說與音樂是「兩張皮」。
在解說詞比較密集處,音樂可以在背景處小音量地托著解說詞走,在解說的空檔,音樂可以漸強,表現一下,填充一下時間的空白。這樣「此長彼消」 ,有起有落,錯落有致。
可以說「言表意,樂表情,響表真」 ,音樂與音響相結合,可以增強電視片的真實感。
在譚魯民的片子《火車與汽車的賽跑》中,有一個遠景,火車鳴笛,切至中景,火車車體在運動,切至特寫,轉動的車輪。在這里我保留了火車的汽笛長鳴「嗚──」 聲音消失後,音樂起,選用的音樂是富有動感的,節奏感強的音樂,密集的節奏型,就像是車輪飛轉發出的聲音,節奏型始終保持不變,旋律飄浮在節奏型的上方進行,真實又有動感。
還有由田一農拍的一個農村題材的片子。畫面是由一個小溪流水,邊搖邊拉開,展現出一片綠油油的莊稼地。我選用的音樂是清越抒緩的竹笛聲。先是保留了小溪流水的同期音響,疊加上竹笛聲──竹笛聲漸強、流水聲漸弱──流水聲消失──竹笛聲中,男播音員渾厚的聲音起「這是一個……的故事。」竹笛聲音演奏的樂曲符合中國農村的實際,農民們喜愛的樂器不就是竹笛、二胡、鎖吶等等的嗎?在村旁小河邊響起了悠揚的笛聲總比在村旁小河邊響起了高雅的小提琴聲更自然、真實吧,符合人們欣賞時的心理活動,符合合理的想像與聯想。水聲與笛聲疊加,平添了一份真實,感覺那清脆甜美的笛聲是從咱農民心裡淌出來的一樣,為片子增添了美感。
康德說過「美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 ,電視音樂的這些結構特殊性是同志們在工作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來的,這些結構特性,也只有與電視藝術相結合才能成為美的載體,美的化身。

閱讀全文

與電影音樂是結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大聖歸來宣傳圖片 瀏覽:404
與秋霞電影網類似的網站 瀏覽:856
木頭人法國電影 瀏覽:66
今晚你打算去看電影嗎英文翻譯 瀏覽:850
男女看電影會做什麼 瀏覽:479
功夫熊貓電影觀後感中文 瀏覽:451
幫我點一部電影 瀏覽:145
五棵松電影院耀萊怎麼走方便 瀏覽:162
囚徒電影主角最後活了嗎 瀏覽:483
令人無法自拔的愛情電影 瀏覽:857
電影睡美人里的背景音樂 瀏覽:633
女人如花電影大全 瀏覽:932
薩摩耶電影名字 瀏覽:585
電影開拓者女主角 瀏覽:446
電影霹靂貝貝觀後感 瀏覽:868
13歲電影女主角 瀏覽:970
泰國最恐怖電影盤點 瀏覽:925
泰國功夫真電影大全 瀏覽:763
施工中電影完整版觀看演員 瀏覽:588
陳寶蓮台灣電影 瀏覽: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