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劇場版動畫和動畫電影的音樂特點有哪些
你這問題就有問題。【劇場版動畫】、【動畫電影】、【電影動畫】
這三者差不多是一個意思。只是說法不一樣。
比如【劇場版動畫】多半指,日本動畫電影。
歐美他們的,【動畫電影】【電影動畫】兩者經常混用。意思完全一樣的沒關系。
動畫電影的音樂特點,只要有電影本身的定位決定。
比如影片陰暗點,音樂就低沉點。相反就歡快些。
⑵ 美日中動畫審美與創作風格比較。求一段文字。急!
1.美國動畫的審美景觀與創作風格
(1)迪斯尼的動物美學
「一切都始於一隻老鼠。」這是沃爾特·迪斯尼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因為在1928年,世界上第一部有聲動畫片《汽船威利號》的主角就是米老鼠米奇。在迪斯尼動畫創作的早期,動物明星占據了重要的分量,其中最知名的明星莫過於米老鼠和唐老鴨了。隨後增加了更多與米老鼠共同成為迪斯尼那一時代的動物明星,例如唐老鴨、高飛狗、小飛象等等。
(2)美國時尚元素跟隨時代潮流
動畫是創造夢幻的王國,但同時也不能脫離實際,尤其是在人物造型的審美元素上,始終跟隨著時代時尚潮流。在美國各個時期的動畫作品中,我們都能尋到時尚元素的印記,尤其是美女塑造的形象,
20世紀30年代,美國時興雪白皮膚大眼睛,於是就捧出了白雪公主。白雪公主的皮膚白似雪、眼睛大大、嘴唇紅紅、頭發烏黑,這些都是那個時代美麗女性的符號。
20世紀50年代,瑪麗蓮夢露式的金發美女形象成為那一時期的流行元素。這種元素自然也成為迪斯尼動畫影片中美女標准。灰姑娘、愛麗絲……無一不是金發美女。
到了20世紀90年代,美國強調種族多元文化的發展,於是迪斯尼引入各國美女的風采:拉伯童話故事《阿拉丁》中印第安公主;法國童話故事《美女與野獸》貝兒;中國的花木蘭……,迪斯尼動畫將時尚元素與文化價值取向實現了有機的融合。
(3)技術萬能
技術是確保美國永久繁榮,確保美國神話的永久魅力。因此,美國 始終懷有深深地技術萬能情結,這種情結表現在動畫創作中,就時常出現了不惜巨額投入,充分利用高科技技術來打造動畫經典大片
2.日本動畫的審美景觀與創作風格
(1)視覺的唯美
日本動畫以「機器人」、「美少女」為號召,走出一條與其他國家動畫不同的道路。日本動畫追求唯美效果,不僅背景細膩逼真,而且男女主角都描繪的極其標致;男生都肌肉飽滿,酷酷型男;女生頎身修腿,個個像模特。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為美化和模式化的日本動畫人物造型。
(2)視聽覺的沖擊力
日本動畫電影人沒有美國人那樣的實力,於是他們選擇了動畫編排與製作走電影路線的創作思路,將故事電影的蒙太奇手法和各種敘事方式得心應手真實地應用到動畫電影中;充分調動電影語言,全方位變化鏡頭角度,加快場面切換速度,頻繁移動背景,強化光影效果和音響效果,以此造成對觀眾視覺神經的猛烈沖擊。日本動畫片在組合驅動畫面產生最為強效的動態視覺效果,使得動畫電影中有一種東方式的親和力與特殊的魅力。
(3)民族元素的滲透性
日本的動畫片不像中國傳統動畫片那樣採取民俗化的表現形式,但總是將日本的民俗文化和民族性滲透在動畫裡面。 民俗氣息與民俗魂的有機融合是日本動畫民俗風格的主要特徵。民俗氣息的再現往往在民俗之美自然透露:漫天飛舞的櫻花、女兒節的木偶娃娃、男孩節的鯉魚旗等等,都傳達著濃郁的日本氣息與風情。即使是很小的細節,也能體現日本民俗文化,例如:《灌籃高手》里拉拉隊扎的頭巾;《聰明一休》里經常在一休動腦筋時出現的祈晴娃娃等,無不體現著日本民俗文化。
(4)技術應用的討巧性
日本動畫與美國動畫對技術運用的心理上存在著根本的差異。不同於美國動畫耗費巨大的資金,將最真實的造型、場景、物品搬上銀幕,他們認真研究動畫中的每一個動作,物品的每一個彈性狀態;日本從手冢治蟲開始更多關注動畫人物的內心,而非外表。手冢治蟲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故事。於是手冢治蟲開發了一套製作流程,最大限制節省成本。他嘗試著為經典人物製作經典動作,這樣可以再不同的背景下重復使用;嘗試眨眼三幀,口動三幀的模式,而迪斯尼要求口型與說話結合,這種靜態處理對話場面的技術大大節省了資金。
此外,日本動畫增加了「Q版」形象,在寫真風格的動畫中插入「Q版」形象,表現角色心理或誇大肢體的一種手法。由於「Q版」形象更適合反映極端的心情和超現實的情景,使觀眾更容易理解,並且增添了有幽默性
3.中國動畫的審美景觀與創作風格
(1)民俗性與戲劇化,蘊涵深厚的文化底蘊
觀賞中國動畫,常常能看見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例如:水墨畫《小蝌蚪找媽媽》,脫胎與中國畫中的寫意;《大鬧天宮》、《哪吒》傳統動畫片,借鑒中國古代寺觀壁畫;剪紙畫吸取中國皮影和民間剪紙文化;《南郭先生》融合了漢代畫像石和畫像磚的剛健風格;《三個和尚》,採用中國戲曲……這些根植於中國神話、童話、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的動畫形象;從服飾傳統、環境描繪、人物面貌、性格特徵,也是一派中國風貌。 民俗資源是動畫取材之一,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就是取材於《西遊記》;而《寶蓮燈》源自於古老民間傳說「沉香救母」;《阿凡提的故事》就是來自新疆地區的民間故事等。中國動畫表現域廣泛,內容題材的豐富很大程度得益於中國幾千年歷史進程中,流傳下來的瑰寶的神話 故事和優秀的民間傳說。 (2)大眾性與多樣化
中國動畫創作的一大特色就是汲取中國民間文化精髓,生成獨特的美術韻味。 中國動畫戲種多樣化。剪紙動畫,是借鑒民間剪紙和皮影戲的藝術表現特點。折紙動畫,不僅能表現剪紙動畫的二維空間狀態,折紙動畫而且具有三維空間的表現能力。木偶戲,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借鑒中國民間木偶書發展起來的一種動畫表現樣式。水墨動畫,有1000多年的歷史,其表現風格主要是突出水與墨的渲染效果,無論是人物還是背景沒有邊緣線,意境優美、虛實相生。水墨動畫在此基礎發展起來具有中國特色的表現藝術。
(3)政治影響與教育性
中國動畫片從誕生之日就深受中國社會現狀的影相。在苦難的中國,為了喚起同胞的覺醒,萬氏兄弟拍攝了激發中國人民抵禦日本侵略的動畫片。因此形成了中國動畫與外國動畫迥然不同的特色,為了明確教化性卻忽略了應有的含蓄與幽默。然而原本屬於娛樂的藝術被嚴格地束縛在指導教育思想之中,被戴上了嚴肅的「政治緊箍咒」,直接影響了動畫藝術的創新與發展。
本段來源於網路文庫http://wenku..com/view/8de328f6ba0d4a7302763a08.html
⑶ 什麼日本動漫音樂比較好聽大神們幫幫忙
火影忍者疾風傳的主題曲和片尾區都好聽
⑷ 國內外動漫動畫音樂的現狀分析, 。。。。。。。。是 動漫 音樂 音樂!!!
你好!
說到動畫音樂就要說到動畫,動畫簡單來說是一種綜合藝術,它集合了繪畫、漫畫、電影、數字媒體、攝影、音樂、文學等眾多藝術門類於一身的藝術表現形式,其中音樂與動畫更是骨肉相連。首先,動畫是音畫藝術,眼睛和耳朵兩個器官是在第一時間接收信息的。人們坐在電視旁看動畫的一大原因,就是想聽聲音刺激。動畫能從無聲發展到有聲,這也正是人們對動效和聲音的需求,期望能有除了攝影繪畫之外的表達形式。其次,動畫具備多種節奏功能,比如主觀節奏、客觀節奏、導演心理節奏和觀眾心理節奏等等。只有音樂這種形式和動畫在節奏上是非常統一的,其它藝術形式就略差一些。音樂可以通過不同的音樂節奏和音樂語言,來表達這些節奏,迎合故事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場景。從某種程度上說,音樂對動畫的作用是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的。
下面我就先來說說我國動畫音樂現狀。
其實我國這幾年都有大力發展動漫產業,不僅在全國各處興建了國家動畫產業基地,而且每年還會舉辦些國際動漫節。雖然對於動漫本身的細節可謂是進行了無微不至的呵護、面面俱到的關懷,但對於動漫產業周邊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音樂卻並沒有投入成比例的熱情。當然這存在著眾多主客觀因素,我大致歸納以下兩點:
1.目前國內動漫產業發展的布局尚不夠合理與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和中國音樂產業的不夠成熟有關的。比如像我國的電影,如今的發展力度以及人才儲備,早已在國際三大影展打開了一片天空,但即使如此,我國大片的配樂幾乎全部都是邀請國際音樂人來打造,真正屬於自己的很少。發展成熟的電影產業尚且如此,又怎能奢望未能進入主導地位的動漫產業音樂會十分優秀?
2.中國的動漫事業起步雖晚,但憑借著良好的群眾基礎,用了很短的時間,就已經在形象、情節上設計出了許多本土化的優秀動漫作品,可惜的是我國動畫的音樂,基本上都有以下情形之一,一種就是延續五、六十年代的動畫歌曲復古風格,把現代青年當作爸爸爺爺時代的青年來看,缺少必要的流行元素;而另一種就是將音樂製作工程包給一些能夠受理任何行活的廣告公司,但很多音樂人對待動畫音樂,就像對待廣告一樣,充滿一股廣告的味道,並不能真正體現歌曲的價值。
下面我再來說說日本動畫音樂現狀。
這就不得不提日本動漫產業,作為日本經濟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動漫也是該國最有價值的出口產品之一,在全世界擁有大批愛好者,據說全球播放的動畫節目約有60%是日本製作的。因為這種前提,日本動漫市場越來越完善,而動畫本身的播出市場並不能滿足投資商要求,所以圖書、音像製品市場與動漫衍生產品市場一般都是他們投入的重點,當然動畫音樂就是重點之一。那日本動畫音樂為什麼先進呢?我也做了以下歸納:
1.日本動漫產業相當成熟,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推廣度非常之大,而且日本動畫本身早已不局限於單個年齡層,逐漸趨向於大眾化,動畫音樂自然也更接近於流行。所以,日本動畫歌曲許許多多都是由日本國內的一線歌手演唱的,比如說濱崎步、倉木麻衣,當然也有一些歌手也依靠唱動畫歌曲逐漸躥紅於日本娛樂圈,比如說坂本真綾、水樹奈奈。
2.動畫音樂的精髓在於能夠完美融合到畫面和劇情中,並使得三者交融更好地呈現給觀眾,這個特點與電影配樂有很大的共同點,而日本動畫音樂相較與其他一點就是它融入了許多電影音樂的元素,例如OST、BGM等,也逐步形成了自身特點,例如DRAMA、IMAGE SONG等,這就要求更高的音質與更佳的效果。當然這與日本動漫產業鏈有關,對於投資商來說賺錢才是最終目的,所以也時常會出現賣音樂碟比賣作品本身好的情況。不過也正因為此,投資方更有熱情投資制碟,用戶為了高質量動畫歌曲而買碟,產生一種良性循環。
3.日本音樂的創作氛圍是非常好的,日本的音樂人並不拘泥於通俗,他們往往以更多的視角闡述音樂,他們可以融入濃烈鮮明的名族風情,也可以點綴明快活潑的西方色調,這使得音樂更加多元,令人覺得同一個音樂人的音樂可以這樣不同。正是如此,日本的配樂在世界上展露鋒芒。正因為菅野洋子、久石讓這些配樂大師的手筆,日本動畫音樂也上升了一個高度。
本文系原創,希望能給你幫助!
⑸ 比較美日動漫有哪些區別
不可否認,日本與美國,是全世界少有的可以稱作動畫電影「大國」的國家——不僅因為它們生產動畫電影數量之多,而且因為動畫電影在其各自電影產業中的地位。在開始比較兩國異同時,有必要先解釋一下本文的比較對象——動畫電影(Animation Film)。在以下的文本中,「動畫電影」特指那些以上電影院線發行為目的、且與電視動畫沒有直接關聯的動畫片。這樣一來,本文中的動畫電影就不包括電視動畫系列劇、OVA(直接面對錄像帶或DVD市場)以及電視動畫系列的劇場版。 這樣的限制主要是針對日本動畫而言的,相對於美國動畫,他們有著多得多的電視系列、OVA和劇場版。如果將所有這些都拿來和美國動畫比較,那簡直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反之,如果按本文設定的「動畫電影」類別,兩國作品之間無論在量還是質上都比較對等,從而更易於比較風格方面的異同。首先,就動畫電影的製作過程而言,兩國的做法還是比較類似的。由於動畫電影比其他動畫產品要求更精細,因而花費的製作時間、製作經費都遠非一般動畫產品可比;因此,兩國的動畫電影從製作角度而言基本上都是本國的頂級水準。日本就不用說了,其真人電影的平均製作費本來就不高,而像宮崎駿、大友克洋、押井守等動畫大師製作的動畫電影,投入動輒以數十億日圓計,耗時經年。即使在上億美圓大製作風行的好萊塢,一部動畫電影的投入也是要讓各大製片廠老闆肉緊的。不過還算幸運的是,高投入的動畫電影一般也帶來高回報,迪斯尼每年的作品肯定會進入年度票房的前十位,好幾次還占據了第一位;而在日本,宮崎駿的作品更是屢破影史票房記錄。
對普通觀眾而言,動畫電影是如何製作的並不重要,關鍵是最後的「成品」看起來怎麼樣。相信只要看過美國和日本動畫電影的人,都會或多或少感覺到二者不同的風格。僅就視覺效果而言,好萊塢製作的動畫電影近來有逐漸向立體動畫傾斜的趨勢,雖說傳統的二維動畫並沒有退出市場,但從票房收入來看,不論是看動畫片的整體市場,還是看所在單個製作發行公司所有類型動畫片票房分布,3D動畫都要比二維動畫更受歡迎。而在日本,二維動畫仍是市場的主流。這並非說日本動畫製作過程中不用電腦動畫(CG)進行修飾,像宮崎駿後期幾部作品,都採用了電腦動畫來輔助作畫,到了《千與千尋》時已經用CG來做一些淚水的3D效果了。至於大友克洋和押井守在CG應用方面就走得更遠,他們作品中的背景基本上都用電腦特效進行了潤色,從而使得背景看來分外真實。這一點觀眾能從《AKIRA》、《大都會》、《攻殼機動隊》、《最後一個吸血鬼》等作品中強烈地感受得到。在他們的有些畫面中,如果光看背景,會有強烈的以假亂真的感覺,如《攻殼機動隊》中的香港街道和《最後一個吸血鬼》當中的美軍基地。
然而,日本動畫電影似乎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人物和其他角色都採用傳統的二維構圖——不管背景是否採用3D技術。與好萊塢各3D動畫中著力刻畫主角的立體真實性相反,日本動畫電影仍然堅持用相對簡單的筆劃勾勒角色形象。在角色塑造形象程度上,兩者各有千秋。日本動畫電影中角色形象雖然和真實世界相差甚遠,但創作人員一般通過出色的觀察力賦予角色以鮮明的活力,使得那些平面的人物看起來是那麼的有生命力,以至於觀眾根本不會在乎其視覺上「立體」與否;好萊塢的3D動畫電影在追求「外觀」真實性的同時,也並沒有喪失角色塑造的趣味性:那些3D角色在細節無限追求「逼真」的同時,整體形象設計上又具有傳神的誇張性,往往能將角色最突出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至少就筆者而言,從觀看的整體效果來說,優秀的日本二維動畫和美國3D動畫在角色的傳神性上是旗鼓相當的。舉個有趣的例子:宮崎駿作品《龍貓》中有個叫「小米」的4歲小女孩,迪斯尼作品《怪物公司》中也有一位1歲多的小女孩。這兩個女孩的性格都是超級頑皮+初生牛犢不怕虎型,在視覺呈現上一個是簡單的二維圖像,另一個是精細的3D模型,可觀眾卻能從她們的表演中感受到同樣無限快樂的童趣,並且在心裡留下同樣深刻的美好回憶。
日、美動畫電影對於不同視覺風格的追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國國民迥異的性格。日本人更多地保留了東方民族隱忍、含蓄的特徵,某種程度上甚至比我們中國人還更講究簡練與寫意的風采。他們對動畫角色的二維處理,多少反映了對於國畫技巧的承襲:要的就是那樣的意境!那些角色的設計看似簡單,但是和整個畫面相配合,寥寥幾筆就能讓觀眾感受到劇情想要傳達的感受。而美國人向來比較直接,最喜歡「開門見山」,在表達意圖的時候,他們總是選擇最簡便迅捷的方式。同時,美國人又是推崇並善於幽默的,這就難怪他們喜愛創造造型怪趣而細膩的3D動畫了。
相應的,日、美動畫電影創作群、對象觀眾的不同,也影響了二者對於動畫故事及其敘事方式的選擇。雖然不論年齡大小,觀眾一般都能從日、美動畫中感受到自己喜歡的情感與意義。但相對而言,好萊塢製作的電影具有更純粹地「為小朋友服務」的目的。歐美的小孩都有「夜讀」的習慣,即在睡覺前由父母念一段故事書,其中念得最多的,無疑是那些傳了一代又一代的童話、傳說和經典歷史故事。綜觀美國的動畫電影,直接以小朋友耳熟能詳的故事為藍本進行動畫故事創作的一直是佔大多數,其中尤以迪斯尼作品為甚。從其第一部動畫電影《白雪公主》起,它就開始了「經典故事動畫化」的歷程,直到2002年的《星銀島》都還是這個模式。這倒不是說好萊塢的動畫編劇們就是圖省事,實際上,把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講得那麼富與趣味性與童真,做到真正的寓教於樂,還真是值得東方同行們好好學習。
日本是漫畫之國,動漫在日本出版業、娛樂業所佔的份額要遠大於美國的情形。與美國不同的是,日本動漫歷史上就有強大的成人讀者和觀眾群,並非只是為小朋友提供娛樂。因此,作為動漫文化一部分的動畫電影,不可避免地帶上了很多成人的視角和思考。總的看來,日本動畫電影一般都有個比較成人化的主題,甚至可以說他們的動畫電影創作的初衷便是承載那個先行的主題。即使是「成人味」最輕微的宮崎駿作品,其中對於人與自然關系思考的程度,仍然是大大超出普通小朋友的認識范圍。至於宮氏之外的其他動畫電影大家就更不用說了,充滿暴力、末世情節的硬派科幻、忍者、吸血鬼題材一直是他們的最愛,其中有許多內容簡直可以說是「嚴重兒童不宜」的。也許是由於島國地理因素的限制,使得日本人的想像力反而特別容易走極端。在動畫電影的創作方面,日本人比美國人更側重於關於人類的終極關系和關於世界的終極命題的探討,而且他們思考的結果還往往是悲觀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與宣揚溫情脈脈的人倫、家庭觀念的美國動畫電影相比,日本的動畫作品在意識上是不那麼積極樂觀的;但另一方面,日本動畫電影又顯得比美國動畫「深刻」,日本人在動畫中觸及了一些非常嚴肅而深奧的問題,並且對於這些問題的闡釋和解決方式,恐怕是「貪玩」的美國小朋友們所不愛看的。據說,與同齡人相比,日本兒童是世界上最「少年老成」的,不知他們的動畫電影推動這一現象的原因,還是對這一現象的真實反映?
選擇不同的題材以及對故事不同的演繹方法,使得日、美動畫電影具有不同的功能。好萊塢的作品更側重於娛樂性,而日本動畫電影似乎更看中敘事性。與其功能相適應,美國動畫電影看起來更加鬼馬跳脫,而日本作品看起來更加厚重深沉。其實二者並無絕對的高下之分,只不過是分別代表了東、西方民族的品位與性格;更進一步地說,是代表了人的不同欣賞需求。美國動畫的怪趣新奇與寓教於樂,非常適合全家人一起觀看,小朋友們在被逗得哈哈大笑的同時也學到了親情、友情的可貴。不過,那些童真消失殆盡以及心腸堅硬的傢伙不適合看好萊塢的動畫作品,對他們而言,一味逗樂和鼓吹家庭價值觀看多了就挺膩歪的。日本動畫電影的清新寫意和終極思考,很是適合那部分對世界充滿好奇而且喜歡沒事瞎琢磨的哥們,有助於進一步豐富他們那已經是刁鑽古怪的想像力。但是,心理意志比較薄弱人士還是少看日本動畫電影——特別是由硬核派的大友克洋、押井守等製作的作品為妙,因為那通常會讓你質疑存在的意義與真實性,並對未來產生悲觀的預期。
說了這么多,必須承認的是,日、美兩國的動畫電影各自包含多樣化的風格,值得另外撰文詳述;但同樣不容置疑的是,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兩國的動畫電影還是有各自鮮明的特色。總的來說,如果以飲料來比喻,日本動畫電影就像茶,而美國動畫電影就是咖啡:茶清香雋永,咖啡濃香醉人。
⑹ 有哪些動漫或電影背景音樂比較好可以拿來推薦的
宮崎駿動畫中的音樂都不錯
一般都是 久石讓 的作品
《情癲大聖》的音樂也是 久石讓 做的
你可以聽聽
現實較常聽見的就是那個 《summer》
《天天向上》中經常出現
⑺ 經典的日本動畫片電影音樂
幽靈公主
阿西達卡戰記(這曾被用作天龍八部的背景音樂)
旅立ち~西へ (這首曲子也經常被用作古裝劇的背景音樂)
生きろ
貓的報恩
幻化成風
風之谷
風之傳說
螢火蟲之墓
love forever 迷失在黃昏的孩子們
龍貓
DO DO RO 風之甬道
⑻ 適合動畫電影的背景音樂!!跪求!
avsfgvdsfvzde fsdg d
⑼ 宮崎駿電影中,哪些音樂比較好聽
千與千尋,和天空之城八音盒版比較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