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篇經典電影音樂賞析的論文啊。。。
1900音樂的靈魂,音樂的天使
1900一組數字么?不!他是一個人名,他是音樂的靈魂,音樂, 船 和海是他生命的全部。他是哪裡人?這個問題也許是耐人尋味的,他屬於海上屬於船上 屬於上帝但不屬於陸地。出現在鋼琴旁,也許只能用出現這個字眼,因為覺得他不屬於任何人遺留下了的,屬於上帝賜給這世間的禮物,那是音樂的靈魂,眼睛是他接納外部事物的窗口,心靈是他醞釀靈感和體會感受的地方,手指撫摩著鍵盤所發出的美妙聲音是他表達那具有靈魂的音律的方式。
路地對他來說只是世間浮華假象的載體,一個女人?一作房子?一片地?一個平凡或在外人看似奢華的正常人生活?在他看來不存在任何意義,他不屬於這樣的生活,不屬於陸地 他不屬於這個世界,他生來沒名字 沒身份,一生在屬於他的地方度過,也許在人們看來他只是一個世間的過客,但也許在他看來每個人才是他人生過客,我們不需要知道他的身份,他的相貌,他的名字等等。只需要記得那些曾經打動人的美妙旋律,只需要記住一組數字1900。
影片中那張《Playing love》的母盤一直是影片的一個重要線索,正是這張唱片打開了「康」記憶的閘門,開始了對1900的回憶。
反觀這張唱片,是在1900為「唱片公司」錄音的時候恰巧在窗戶上正在照鏡子的她時即興創作並演奏的(是否為即興我還不是很確定)。這張承載了1900純真唯美的愛的唱片是1900本來准備送給她的禮物,結果卻在這紛繁的社會中一次又一次的錯過......(不知道是不是也預示著像1900這樣純真唯美的人在這樣的社會中也無會法生存)
再到後來1900下船計劃失敗,將那張唱片親手毀掉,給我們留下了和「康」同樣的疑問。而最終1900也沒告訴「康」那張唱片是誰放進鋼琴里的。
我思考了很久,也看過好幾次影片(當然不是專門為了這個去看的,否則就太......),一直找不出一個導演「布置」的這樣一個人物——把唱片粘好放到鋼琴里人物。
記得有一天,很平常的一天,我突然很想聽那首《Playing love》,就打開電影,快進到那首曲子。合上了眼,靜靜的享受著耳機里傳來的美妙的聲音......聽著聽著突然想到了,是1900親手粘好這張唱片並放到那架屬於他的簡易鋼琴里的。
海上鋼琴師展現了人的天賦的偉大,人情感世界的博大,都想大海一樣。但也展示了人的極端脆弱性,無助與孤獨,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所以大部分人的世界不會比那條巨型海上客輪大,我們不敢走下船去,只願意隨波逐流,安穩地在自己的世界裡歡笑和煩惱,最後象那條船一樣,報廢和炸毀,炸毀的是自己,也是自己的那個小小的世界。
大海與船,一個無限大,一個那麼小,兩者又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這真是最值得讓人冥思的一對矛盾。
沒想到在暴風雨中可以闊步而行,雖然別人都被晃得嘔吐;更沒想到在暴風雨中竟然可以便彈奏,邊隨著鋼琴在大廳里漂游滑行,如花樣滑冰一樣,但伴隨著彈奏者的微笑、輕松、幸福、投入,伴隨著優美的樂聲,伴隨著初識朋友的聆聽,人、鋼琴、客輪、大海、暴風雨組成了一幅最浪漫的最詩情畫意的人生至景,那真是影片中最美妙的時刻,也是每個人夢寐以求的時刻。倘若有一天,一個天才坐在我身邊,此情此景,彈奏著隨興而發的樂章,那麼,我該是多麼幸福的人啊!
無疑每一個觀眾都喜歡這個不幸與幸運交替,有著驚人的天賦和致命的缺點的海上鋼琴師。陸地、城市、人群。連我們每日生活於都市中,習慣於都市生活的人都難以避免憂郁、孤獨、哀傷、空虛,我們何苦苛求那位從小在客輪上快樂成長,每日在音樂中幸福暢游的人呢?只是他誕生於客輪,也毀滅於客輪,提醒者陸地上的人:什麼是世界,什麼是幸福,什麼是人生?世界有多大,人生有多長,幸福又如何得到?
他終於沒有跨上陸地,大家異常惋惜。回頭想想,我自己的世界又比他大多少?我的內心比他更能感受世界嗎?誰能真正面對這個世界?也只能象只螞蟻一樣,扎如人群,再也看不到。
好像多了點...自己刪吧
2. 哪一部電影的音樂經典,且有賞析
放牛班的春天.最為動聽的是裡面老師寫的那首曲子,後來被他的學生們演繹得清新美好.本來整個班上都是些只會搗亂的孩子,當看到他們滿臉純真,認真歌唱時,我真的被打動了.主唱的嗓音空靈干凈,很能感染人心!
3. 電影音樂賞析
推薦你買本書,楊宣華 :中外經典影片音樂賞析。
4. <<寶葫蘆的秘密>>這部電影的藝術特點是什麼
教育小朋友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目標,不勞而獲是不行的,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才是最美的。
5. <<寶葫蘆的秘密>>這部電影的藝術特點是什麼
教育小朋友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
實現目標
,不勞而獲是不行的,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才是最美的。
6. 寶葫蘆的秘密主題曲是什麼
張含韻獻唱《寶葫蘆》主題曲
為迪士尼投資的中國動畫電影《寶葫蘆的秘密》演唱主題歌《一人一夢》,
7. 電影《寶葫蘆的秘密》中的全部的插曲和主題曲,片尾曲,都叫什麼名字
張含韻的 一人一夢
8. 《寶葫蘆的秘密》影評怎麼寫
這實在是個絕妙的主意,和動畫界巨擎迪斯尼聯手,拍一部中國背景的兒童奇幻電影,選材上,張天翼的文本雖有明顯的時代烙印,但打磨拋光仍可合理利用。可以想像,如果這回《寶葫蘆的秘密》大賣,後續肯定會有更多文化滲透、商家博弈和源源不斷的訂單,先濤也可通過這枚原本就並非單純用來盈利的石子,殺死一大群鳥——先濤生機勃勃、步伐沉穩,同時也絕不缺乏必要的野心,從《風雲》、《功夫》到《葫蘆》,朱家欣對未來中國電影的商業化之路,將造成何種深遠影響,似乎已是不言自明。
至於影片本身,首先是它好萊塢水準的預告片叫所有人耳目一新,它不但吸引了正放暑假的孩子們,連那些總是不肯長大的70後80後,也統統被喚醒了童心。他們中不乏當年張天翼的粉絲。比較可靠的一點是,影片的視效和配樂都在正常期待的水準之上,這是任何負面評論都無法撼動先濤價值的根基所在,但通片看完,整體上的乏善可陳依然令人感到遺憾。
比較寬容地講,先濤的特效可以給8分,陳佩斯的配音可以給8分,寶葫蘆的好萊塢式風趣也可以給8分,但所有孩子的表演,統統不能及格——不是孩子們的問題,問題出在大人身上,出在製作這部電影的那些大人們的頭腦裡面。
故事敘述的語境是典型80年代的(這一設定本身就很值得懷疑),孩子們都很乖,學習氣氛濃厚地令人恍如隔世,貌似個個有上進心,小學閱覽室里氣氛儼然北大圖書館,但只要你也讀過小學,就肯定知道那種塗抹粉飾的美好校園有多虛偽,小演員的表演沒法做到樸素,個個像上春晚演小品,一律裝可愛……它沒法和《哈利·波特》相提並論,因為它絲毫不尊重一個孩子真實的內心世界。
——兒童片流於說教,極其危險,相當反動,在商業化包裝下的兒童片流於此種說教,反動中尤其反動。
現在的這個《寶葫蘆》,它實際上是在「教唆」一個男孩推卸責任,並讓這個男孩不敢正視自己的慾望,乃至壓抑它,因為個人慾望帶來的後果,往往「不能令大眾滿意」。它是讓一個個體在有可能「與眾不同」的時候,重新選擇退回到「永遠正確的集體氛圍中去」——王葆的所有願望,實際上都是對集體思想的有意識迎合:考試考高分,在興趣小組出類拔萃,贏得游泳比賽……其動機本身缺乏兒童天性,而寶葫蘆的魔力帶給他的種種挫敗感,恰是這些主流價值願望的落空,而不是他獲得了對這些所謂價值的懷疑,他沒有獲得反思的能力,恰恰相反,他「向集體靠攏」的思想卻得到了足夠的強化。這就好像是你把一個「似乎不太一樣的」孩子喚醒,給他機會認知自我,但就在他尚處懵懂之時,立刻當頭棒喝,然後在他的屁股上狠狠踢一腳,把他重新踹回到體制之內去。這一點,與張天翼原著小說的核心思想也是完全相左。因此,新版《寶葫蘆》不但不尊重孩子,實際上,也沒有真正尊重我們這些「在場旁觀」的成年人。我要有兒子,絕不讓他看這個。
當然,以上都是文本之上的「過度闡釋」,至於電影本身,倒未見得絕無可觀,況且先濤這次之所以會出現如此明顯的「技術成功而主題失敗」,原因恐怕也很諷刺——他們的處境其實和王葆一樣,手持一個神奇寶葫蘆(電影魔術),主觀上也非常希望獲得徹底的自我釋放(拍更自由意志的電影),但現實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你必須服從集體意志,屈從於審查意志(閹割與自我閹割)。先濤的所作所為無非是以犧牲創作自由為代價,在「思想不出軌」的安全地帶謀求生存和壯大,這其實也是所有中國電影人目前面對的共同課題。尷尬嗎?尷尬。能反抗嗎?不能。這電影好的了嗎?好不了。嗚呼哀哉,我們的電影何時方夠趕英超美?從兒童片敗起,愈見一敗塗地。
9. 電影插曲賞析
說起《Brave Heart》的原聲音樂,就不得不說說曲作者James Horner這位大名鼎鼎的好萊塢電影配樂家。國人熟悉Horner可能是從《Titanic》開始,那一首《My heart will go on》和一支悠揚的蘇格蘭風笛不知迷倒過多少人。其實在這之前,Horner就為多部優秀電影寫了出色的配樂,其中有《Apollo 13》、《Glory》、《Legends of the Fall》、《The Mask of Zorro》。值得一提的是,當年《Brave Heart》和《Apollo 13》同時獲得奧斯卡最佳配樂的提名,雖然顯示了Horner非凡的實力,但是造成了評委會選票的分流,留下了遺憾。
影片《Brave Heart》描述了蘇格蘭的民族英雄Wallace反抗英格蘭的殖民統治的英勇事跡。全篇氣勢恢宏,情感真摯纏綿,跌宕起伏。作為這樣一部影片的配樂師,Horner正確的選擇了蘇格蘭的民族樂器——風笛加世界頂級樂團——倫敦交響樂團的配器組合。
影片開頭,Main Title中悠揚的風笛聲將觀眾帶入了蘇格蘭高高的山嶺之上,在青山綠水的環繞中,生活著朴實的蘇格蘭人民。然而憂郁的小提琴在沒有低音襯托的空靈中,奏出了他們受到統治者壓迫的不幸。四支圓號不祥的和聲,暗示了統治力量的邪惡與黑暗。經過弦樂的過渡,獨奏圓號忽然吹出帶有升騰力量的旋律,這似乎是一種期盼,期盼英雄的誕生,來拯救他的民族;然而大提琴冷冷的對答,為這位英雄鋪設了艱難的道路。整首Main Title無疑是影片的序曲,Wallace一生的奮斗歷程其實已經預告在了這首短小的曲子中了。即使把此曲作為純音樂來欣賞,它的藝術價值也會閃現光芒。
Wallace的父親因為抗擊英國的統治而犧牲了。在父親的葬禮上,村裡的小女孩Murron摘了一朵紫薊花送給了小Wallace。這時風笛第一次響起了象徵Wallace和Murron愛情的主題,它是那樣的優美而哀怨。無論環境多麼惡劣,都不會阻擋住人們對愛情的渴望。這個旋律冥冥中蘊涵著對自由的嚮往。
在Wallace Courts Murron的開頭,是一個鄉間的婚禮舞會場面,這是整部影片中最歡快的音樂了。在風笛吹奏的洋溢著民族風情的舞曲中,人們暫時忘卻了苦難,盡情的歡樂。我記得托爾斯泰說過,無論生活的環境多麼艱苦,人們從未停止過對歡樂與自由的追求。從這首曲子中,我們可以聽出來,之所以Wallace率領的民族起義會在百姓中造成如此壯大的聲勢,對英統治造成空前的打擊,其原動力是來自於蘇格蘭這個民族的偉大。就在這樣一個舞會上,長大成人的Wallace,回到了闊別十多年的村莊,見到了兒時的好友和已經長成為一個婷婷玉立端莊少女的Murron。這時,兩人的愛情主題又重現了,只是這一次它不再那麼緩慢且傷感,卻顯出些許愉悅的色彩。Wallace取出幼時Murron送的紫薊花,雖然花朵已經干癟,但是色彩依舊明亮。愛情的種子在兩人的心生根發芽生,此時終於長出了美麗的花朵。這時的畫面:幽靜的夜晚,山崗上一對戀人促膝而坐,配上如此優美的風笛,真是讓人為之感動不已。
隨後的Secret Wedding,弦樂與長笛的合奏同風笛交相呼應,似乎代表了兩位主人公纏綿悱惻的愛情。在這六分多種的時間里,畫面中沒有任何語言,只有音樂在流淌。整個蘇格蘭連綿的群山似乎都沉浸在這纏綿的愛情中了。
然而好景不長,Murron受到統治者的迫害而被殺死了。Attack on Murron中,固定節奏的定音鼓製造出了危急的氣氛。Murron被綁在木桿上,眼裡流露出無助的淚水,哀怨的女聲似乎是她的輓歌。而這一切終被邪惡的獨奏圓號所吞沒——明晃晃的匕首指向Murron的喉頸——不和諧的交響終於將樂曲送至定音鼓那奪人心魄的致命一擊!緊接著的Revenge把Wallace復仇場面刻畫的栩栩如生。定音鼓在晃動音型的襯底下充滿了懸念與緊張,空氣似乎凝結住了。當Wallace從背後抽出木棍的同時,音樂急劇加速,風笛越來越顯出不安與凄涼。這一段音樂充分展現出了情節的張力。在Murron\'s Burial中,風笛又一次重現了愛情主題,而這次它卻是如此的悲涼,讓人不禁要落下眼淚……
接下來,Making Plans第一次展現出英雄的風采。風笛,一下變成了號角,召集人們起來反抗。蘇格蘭的人民覺醒了,在Sons of Scotland中,銅管占據了主角,表現出了人民的英勇氣概。隨著定音鼓堅定有力的鼓點,起義軍在風笛的領導下,同敵人展開了英勇的戰斗。這一段戰爭音樂是全篇中最有特色的一段:描寫蘇格蘭人的只有一支風笛,看來似乎勢單力薄,但是它卻頑強的抗爭著;樂曲間,弦樂隊時不時闖入進來一條極不和諧的旋律,表現出英軍肆虐的反撲。隨著節奏的不斷加快,幾條主線交織在一起,難解難分。這一段音樂,重現了六百多年前發生在蘇格蘭中部城鎮Stirling的著名的戰役,可謂精彩至極。
英王為了爭取集結部隊的時間,假派王妃去和義軍和談。豈料王妃卻被Wallace的勇敢、正氣和魅力所吸引,深愛上了這個「叛賊」的頭目。在For the love of a Princess中,作曲家表現了她矛盾的內心和深沉的愛。在義軍獲得了Falkirk的勝利之後,眼看形勢極為有利,Wallace卻受到了貴族的出賣。在Betrayal and Desolation中,大提琴表現出Wallace的悲憤。隨之呼應的獨奏圓號奏出無奈的嘆息;弦樂零星幾點,展現出一派悲涼的景象。最後,風笛又緩緩的登場,伴隨著如同天籟傳來的人聲給失敗的義軍於無盡的撫慰。
Mornar\'s Dream是一首短小的曲子,節奏局促。在這里,作曲家第一次使用了嘹亮的小號,使曲子帶有無限動力。曲中透出Wallace不畏失敗,越挫越奮的堅強毅力。而他已經成為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在The Legends Spreads中,風笛居然以更快的速度,更激進高昂的旋律,旋風般的把英雄的事跡繼續傳遍蘇格蘭大地。 在Wallace再次受到出賣之後,終於被英王捉住。王妃向冷酷的英王祈求繞過他的性命。這一段音樂表現出她對Wallace的愛、對英王的仇恨、對自己的無助……其中笛子顫抖幽怨的旋律似乎是王妃的哭泣。
終曲Freedom,影片中結構最完整的一首樂曲。首先由獨奏圓號反復吹奏相同的三音級進的旋律,整個樂隊以不斷豐富的配器與推波助瀾的和聲來襯托這個表現蘇格蘭寬廣、雄偉的景色的主題;隨後風笛以高亢的基調拉出了英雄的主題。這個主題其實就是愛情主題的再現,然而在這里,它揮去了所有的陰霾,顯得無比輝煌,在這里,它已經成為了自由的贊歌。我們一定記得,影片中Wallace躺在絞刑台上,用盡全身力氣發出的最後的吶喊:「Freedom!」不禁要為這一顆勇敢的心而敬佩。然後樂曲回到A段,在英雄主題再現的時候,兩個主題交織在了一起,形成了全片配樂中最振奮人心的高潮。這一段表露出Horner高超的作曲技巧。隨後合唱加入進來旋律變的舒緩優美,這是最高貴的愛情的贊頌。這首長達七分半鍾的終曲,含概了全篇的劇情,給了片子一個有力的結尾。
最後要提一下為配樂擔任演奏的倫敦交響樂團和維斯明斯特教堂合唱團。熟悉古典音樂的朋友們一定不會陌生,這兩個樂團可以說是當今世界最頂尖的交響和合唱團。他們所發出的音響不是一般的合聲器能夠相比的。所以建議大家有機會的話定要去電影院觀看這部影片,你一定會被影片配樂中史詩般的恢宏所震撼。
10. 求助一篇文章...美國電影音樂賞析的..
震撼心靈的旋律:
電影《93號航班》電影音樂賞析
當我聆聽《93號航班》這部最新發行的配樂專集的時候,恰逢911事件五周年的時候。回想起五年前的9月11號,美國境內爆發了近代史中最讓人驚懼的恐怖攻擊事件,無論是對美國人還是對全球人類來說都是一段痛苦的回憶,來自世界各國的數千名普通人在那場浩劫中永遠的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時至今日仍然有死難者,因遺體破壞嚴重而無法得到辨認。數千條無辜的生命就在短短的數小時中永遠的從地球上消逝了,911事件給無數家庭帶來的痛苦影響以及給全球人類帶來的恐慌是無法估量的,也就是從那時起我們知道了「反恐」「本拉登」等等系列的名字與口號。就在911事件五周年紀念來臨之即,導演保羅葛林葛拉斯(Paul Greengrass)為大家帶來了這部真實再現那段悲慘歷史的影片《93號航班》。
由拍攝電影《諜影重重》的導演保羅葛林葛拉斯擔綱製作編導大任的《93號航班》是好萊塢首部面對此歷史傷痕的電影,故事描述事件爆發當天,准備從紐華克起飛,飛往舊金山的聯航93號班機在紐華克機場的跑道上耽誤了45分鍾,當班機起飛後,——美國國會大廈,班機上的機組人員與乘客不願讓恐怖份子的行動得逞,決定展開反制,導演以事件發生的時序真實呈現機上這群原本互不相識的人在事件中所承受的恐懼壓力,以及決定同心協力反制恐怖行動的大無畏勇氣,讓觀眾屏氣凝神的見證這個改變世界面貌的一天。導演表示尋找911事件所代表的意義的方式有很多,電影工作者也必須參與其中。同時電影也再現了45名乘客及機組乘務員的英勇無畏的感人事跡,正是這45人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在確切知道自己無法得到救助的時候,為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寧願與恐怖分子同歸於盡,這樣的大無畏精神也許以前只能在電影中看到,但是他出真的出現在了21世紀的現實生活中。
《93號航班》原聲音樂的配樂工作交由英國新生代配樂人約翰鮑威爾(John Powell)來完成,這是約翰鮑威爾繼《諜影重重》後,二度為導演葛林葛拉斯的作品擔任電影原聲音樂的創作。近10年來,約翰鮑威爾在動作片與動畫片的音樂創作領域綻放光彩,多次顯露出了他作為新生代配樂人,在電影配樂上的天賦與才華,約翰鮑威爾的代表作包括:《X戰警3:最後戰役》、《冰河世紀2》、《史密斯夫婦》、《記憶裂痕》、《偷天換日》、《史瑞克》等等。《93號航班》是鮑威爾創作生平中最嚴肅的題材,雖然本片仍有不少可以善用他那側重打擊節奏感的電子合成聲效,營造緊張步調的動作場面,但是影片中絕大多數的膠卷都在考驗著他對戲劇張力的掌控功力,鮑威爾以電子合成樂中的重低音脈動揣摩出飛機渦輪傳動感覺。從《93號航班》的配樂作品中我們聽到了,配樂人約翰鮑威爾新創作出的音樂風格,這與他近段時間的其餘兩部配樂作品《冰河世紀2》,《X戰警3:最後戰役》相比形成了比較大的差別。風格的轉變也許正是約翰鮑威爾想擺脫他慣用的傳統電子合成音樂配樂手法的固定模式,從固定模式中解脫出來尋求更多的配樂風格來完善自己的創作。影片的取材來源於美國人民的傷痛所在911事件,不知道是否所有的人都做好了准備來接受2006年帶來的兩部有關911事件的電影。大家都期待著一段愛國主題的小號獨奏出現在配樂作品的音樂旋律中,嘹亮的小號的吹奏來展現一種愛國的情懷,就像已故的配樂大師Jerry Goldsmith在電影《最後的城堡》中創作出的弦樂獨奏那樣。然而比較令大家失望的是這樣的音樂旋律並沒有過多的出現在《93號航班》的原聲音樂中,而是被放到了隨後的一部由奧利弗斯通(Oliver Stone)指導的反映911事件的電影《世貿中心》的原聲音樂中。《93號航班》的配樂中約翰鮑威爾首次使用了十分嚴肅的音樂伴奏旋律作為了整個配樂樂章的音樂主基調,也許就是因為這部電影是一部悲傷的電影,與以往約翰鮑威爾完成的配樂作品的主題有著很大的差別,《偷天換日》、《史瑞克》這樣的電影配樂更多的是一種愉快的氛圍,而《93號航班》的電影中更多的是一種悲傷,痛苦,壓抑這樣的電影氛圍。但是正是因為約翰鮑威爾創造性的配樂天賦,大膽的根據電影的主題來改變自己的配樂模式,使得《93號航班》的原聲音樂又一次展現了約翰鮑威爾在電影配樂上的才華,同時也完美生動的勾畫出了整個電影中的每一個主題。
與以往的電影音樂不同,《93號航班》的原聲音樂中並沒有出現非常明顯的音樂主題旋律,這也就成為了約翰鮑威爾2006年電影配樂風格變化的代表。配樂作品中的音樂既有電影《我是山姆》中的那種激動人心的音調,也有電影《諜影重重》中震撼的打擊節奏感的電子合成聲效。配樂專集中的《rayers》和《edication》兩段音樂旋律都是在平靜的音樂旋律中開始與結束的,音樂旋律中包含了約翰鮑威爾的兒子Oliver的聲音,以及明快的和弦音。鮑威爾以兒子奧利佛天真動人的合聲告慰受創的心靈。結合了電子敲擊音樂以及定音鼓的敲擊聲的音樂旋律保持了音樂氣氛的動態感覺,音樂樂章也在其中不斷向前延伸。另外的一種聲音——沉默的唱詩班聲非常短暫的出現了一下,當音樂行進到《Pull the Tapes》的時候,結束的音樂旋律中第一次出現了法國號角的演奏,此時的音樂旋律被作為了彩色的音樂基調,並且非常巧妙的提升了整個音樂樂章的基調,《2nd Plane Crash》中漫漫增強的音樂旋律經常被大家忽略,原因也許是整個樂章沒有突出的主題音樂,所以聽上去所有的音樂旋律都是一樣的。隨著整個音樂樂章的不斷延伸,音樂旋律也在不斷的變化,《he Pentagon》中約翰鮑威爾開始逐漸一點點的增強音樂,並將音樂旋律轉換到比較刺耳的敲擊的鼓聲和輕微提升的音樂旋律中,音樂的旋律在不斷蔓延開來,逐漸滲入到長達十分鍾的《Phone Calls》這段音樂中,在行進當中的旋律里再次重復出現了約翰鮑威爾的兒子Oliver那動人的天真童聲旋律,低沉的弦樂將整個音樂樂章引入到一段新的音樂主題當中,音色上極為低迷、凝重的弦樂,讓觀影者籠罩在一個難以逃脫的情緒氣壓之中,在滿布情緒氣壓的樂章里展現電影中的不同場景。音樂主題的旋律變的緊張起來,並且速度也明顯加快,並且號角聲出現在了銅管樂器的演奏中,整個音樂的旋律處在一種急迫緊張的音樂氛圍中。所有這一切的音樂旋律以及音樂氛圍的營造都是為了《The End》的音樂旋律的建立做鋪墊,此時出現的音樂旋律中的敲擊聲代替了獨自演奏的定音鼓的鼓聲,並且穩定的低音銅管樂器的演奏也漸漸出現在整個樂章的主基調上。當你聆聽這張配樂專集的時候,像逐漸增強的號角聲這樣小的音樂元素很難得到聽者的注意,但是當他們突然出現在音樂主基調的旋律中的時候就會立刻被注意到。僅僅是通過細微演奏旋律的基調的變化就將剩餘的音樂集結到一起了,約翰鮑威爾在這點上做的十分巧妙。《93號航班》的配樂並不像《X戰警3:最後戰役》的配樂那樣聽上去令人愉快,因為畢竟這是一段傷心的回憶,但是約翰鮑威爾利用自己在電影配樂上的天賦,以另外一種配樂方式完成了《93號航班》的配樂工作,使得這張配樂作品成為了電影以外另外一種紀念911事件的載體。當《The End》這段音樂旋律建立起來之後,定音鼓帶動整個音樂的旋律加快,弦樂在號角聲中漸漸增強,最後凌駕於整個音樂旋律之上,所有的音樂旋律完全掌握在它的控制中。當約翰鮑威爾使用一些電子打擊音樂和電子合成低音來增強音樂旋律的時候,整個龐大的管弦樂隊一起利用打擊樂器以及管弦樂將電影的悲傷情感全部通過音樂旋律展現了出來。此時的音樂旋律中沒有在出現嘹亮的號角聲,取而代之的是一段安魂曲,彷彿是在告慰那些911事件中不幸罹難的人們,期待他們的靈魂能夠得到撫慰。《93號航班》配樂專集的結束如同開始一樣漫漫的在平靜中結束,管弦樂彷彿是《Prayers》中的再現與重復,也具有相似渲染氣氛的作用。對於約翰鮑威爾來說這張配樂作品是一次對於自我的挑戰,出現了一種新的配樂風格,這種配樂風格突破了約翰鮑威爾自己固定的配樂模式,完全證明了自己不會不斷的重復以前的配樂風格。也許對於聽慣了約翰鮑威爾以前風格配樂作品的人們需要花些時間來漫漫適應新的音樂風格,但是完全值得花時間來來這樣做的。
當完整的聽過《93號航班》這部配樂作品之後,你會發覺音樂中沒有Hans Zimmer式氣勢恢弘的動作音樂旋律,而是更多的充滿了悲傷低沉的音樂效果,雖然沒有明顯的音樂主題出現,但是並沒有感覺整個樂章平淡零亂,這正是這部配樂作品不同尋常的地方所在。作為新生代的配樂人約翰鮑威爾大膽的嘗試了新的配樂風格,恰如其分的把握住了電影的脈絡與主題,將電影所要營造出的電影氛圍完美的在電影原聲音樂中詮釋了出來。在只有40分鍾的音樂樂章中完全勾畫出了電影的不同線索,將那段悲傷的歷史事件通過音樂旋律的表達方式展現在了大家的面前。《93號航班》這張新發行的配樂作品可以說是2006年電影配樂作品中的極品,同時也再次展現了約翰鮑威爾作為新一代配樂人的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