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音樂之聲電影存在的美學

音樂之聲電影存在的美學

發布時間:2021-07-19 10:51:11

音樂之聲的美體現在那幾個方面

音樂之聲 Sound of Music, The
十分適合親子同樂的一部影片。有趣的故事,悅耳的歌曲、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構成了這部曾打破影史上最高賣座紀錄的歌舞片,並曾獲最佳影片等五項奧期卡金像獎。茱麗安德魯絲扮演真有其人的奧國修女瑪莉亞,她到鰥居軍官家中照顧他的七個孩子,後來還成為他們的繼母。在德軍納粹佔領奧地利之後,他們全家利用一次公開表演的機會逃出了魔掌。導演羅伯特.懷斯成功地掌握住本片的各項吸引人要素,使它成為一部長青的家庭電影。
電影史上傳頌最廣的一部活潑、溫馨的音樂電影
好萊塢音樂歌舞片經典中的經典
藝術與娛樂最成功的平衡之作,人類最珍貴的永恆佳品
1965年出品
導 演:羅伯特·懷斯
主 演:朱莉·安德魯斯
克里斯托弗·普魯默
·第三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配樂、最佳剪輯、最佳錄音五項大獎
·一九六六年金球獎最佳影國音樂片巨匠羅伯特·懷斯
電影《音樂之聲》取材於瑪利亞·奧古斯都·特拉普的同名自傳體小說,根據美國百老匯的同名音樂劇改編而成,是美國音樂片巨匠羅伯特·懷斯新風格音樂片的又一力作。在編、導、演的天衣無縫的配合下,這部影片成為電影史上最經典的音樂片之一。
天性自由、善良的美麗修女瑪利亞,奧地利美麗的阿爾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雅緻的別墅,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以及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這一切都深深地打動著世界各地人們的心。
《音樂之聲》清新有致,雅俗共賞。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國的*測驗中經常被評為"最受歡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電影之一。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無限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口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成為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被視做人類最珍貴的永恆佳品。
許多人都曾問過我最喜歡的電影是什麼,可能他們認為我作為功夫名星,應該喜歡那種帶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說出來或許會很讓人奇怪,我最喜愛的電影既不是史泰龍的槍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滿溫馨的《音樂之聲》。因為在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這部影片讓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鬆。
--國際巨星 成 龍
從來沒有一部電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裡面的角色、情節、人物經歷家喻戶曉,主題歌曲也被廣為傳唱,由它帶來的影響面之廣、覆蓋面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謂空前絕後、獨一無二,它就是來自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音樂之聲》。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諧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依託的關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雖然裡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絲毫無損主題和形式上的出類拔萃,幽默的對白和情節,更把觀眾逗得前俯後仰,樂不可支。《音樂之聲》稱得上是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是一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藝術作品的范疇,從藝術史、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等角度來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鑒。
--影評人 Waddle
《音樂之聲》取材於1938年發生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故事。
見習修女瑪利亞是個性格開朗、熱情奔放的姑娘。她愛唱歌、愛跳舞,還十分喜愛大自然的清新、寧靜和美麗。修道院院長覺得瑪利亞不適合過與塵寰隔絕的生活,於是介紹她去薩爾茨堡當上了前奧地利帝國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上校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
馮·特拉普是個善良勇敢的愛國者,他的妻子早逝。家裡沒有歌聲,也沒有笑聲。
瑪利亞來到上校家中,發現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簡單而粗暴。只要他的哨聲一響,孩子們就從各自房間里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來,排好隊,按水兵操練的要求通報自己的姓名。
一開始,孩子們對瑪利亞帶有排斥情緒,總是想法設法捉弄她,但是瑪利亞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上校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這期間,瑪利亞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游戲、去大自然中遊玩,整個家庭平添了許多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當上校帶著准備與他結婚的男爵夫人回來時,發現家中呆板、冰冷的空氣完全變了,他的"水兵們"已被訓練成一支很有素養的家庭合唱隊。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來,瑪利亞知道她將成為孩子們的新媽媽,於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就離開了上校家,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於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經,孩子們不能和她融洽相處。同時,由於瑪利亞給這個家帶來的變化激起了上校對生活的熱愛,喚回了逝去的幸福,也喚起了他對瑪利亞的愛情。於是上校最終拒絕了男爵夫人,他來到修道院找瑪利亞,他們終於結成了美滿的伴侶。
這時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並奧地利的前夕。在薩爾茨堡舉行奧地利民謠音樂節的當天,上校和瑪利亞接到了柏林的來電,命令上校參迦納粹的海軍,並把他和全家置於嚴密監視之下。借著參加民謠音樂節的機會,特拉普家庭合唱隊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奉獻出他們心底里的歌,並在朋友和修女們的協助下,全家跨過阿爾卑斯山,逃出了多難的祖國,來到了自由之地。
永遠帶來歡樂的《音樂之聲》
《音樂之聲》是一部影響了幾代人的電影,無論從哪個標准來評,它都是美國音樂片的經典之作。有趣的愛情故事、悅耳的歌曲、活潑的孩子、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構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畫卷;動人的音樂、優美的風光、積極的生活態度,引發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美好的瑕思。
歌曲《音樂之聲》是影片中的點題之曲,影片開始時由瑪利亞在山頂獨唱。上校赴維也納期間,瑪利亞把這首抒發自己對故鄉、對大自然、對音樂的無比熱愛的歌教給了7個孩子,讓他們在男爵夫人到來時為她演唱。上校長久禁錮的心被這家中久違了的美妙、純真、動人的歌聲融化了,他從原來那位不苟言笑的上校變成了一位和藹可親的父親,和7個孩子擁抱在一起……
影片里以電影音樂的原貌參與了故事敘事的當首推那首膾炙人口的小歌《雪絨花》(《EDELWEISS》)。 上校在瑪利亞和孩子們的盛情邀請之下,接過吉他自彈自唱了這首自己最喜愛的、已多年不唱的奧地利民謠:
Edelweiss edelweiss(雪絨花,雪絨花,)
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 清晨迎著我開放。
Edelweiss edelweiss 雪絨花,雪絨花,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永遠祝福我家鄉。(註:採用薛范譯詞)
上校沉醉在對故土、對祖國的一片深情之中,忘我地唱著。瑪利亞的鏡頭數次切入,她站在門口凝視著上校。歌聲使他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在那飽含真情的歌聲里,瑪利亞發現了一個男人豐富、博大、敏銳的內心世界。音樂悄悄地把兩顆高尚的心靈連結了起來,愛情的火花開始燃燒。當兩人在家庭晚會上和諧地共舞之後,掩飾內心已經變得非常困難了。
而要說這首小小的歌曲作為一件重要的音樂道具在整個故事結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那還是在音樂節上。拒絕為納粹服務、決不背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的上校準備冒險帶全家離去。臨別之際,他為家鄉的父老鄉親獻上的還是那首他最喜愛的歌。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瑪利亞默契地接唱下去,並帶動全場觀眾加入大合唱。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看似最簡單、最不起眼的一首小小民歌,在影片所用的全部歌曲中凸顯了出來,促使觀眾開始正視故事所屬的陰雲密布的時代--片頭字幕所說的"30年代薩爾茨堡最後的黃金歲月"。它使一部洋溢著歡聲笑語的喜劇片在此刻展現出了嚴肅、深刻、崇高的人道主義內涵。音樂節上全體觀眾高亢、洪亮地合唱著《雪絨花》,表達了奧地利人民反對侵略的正義心聲和不畏強暴的必勝信念。
30多年過去了《音樂之聲》永遠帶給你歡樂,帶給你思考。(佚 名)
《音樂之聲》以後的故事
電影《音樂之聲》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影片結尾處是上校一家最終勇敢地逃出了納粹控制的奧地利,也許許多人認為這個故事就結束了,正像所有的童話故事結尾時所說的那樣,"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可是,真實的馮·特拉普一家人在此之後到底去了哪裡呢?他們的生活到底怎樣呢?
1938年,當這家人出走奧地利的時候,瑪利亞正懷著馮·特拉普上校的又一個孩子約翰尼斯。沒有了花團錦簇的家園,他們成了一文不名的逃亡者,一家人的生活立刻就是個大問題。但是馮·特拉普一家人並不氣餒,也不在意一切都要從零做起。 這個家庭組成了合唱團,浪跡天涯,賣藝為生。從生日婚嫁的宴會到皇家樂館的演出,無所不為。1939年,當他們來到美國進行演唱旅行時,發現了佛蒙特州小鎮斯託附近的一片農庄。小小的農庄讓他們想起了奧地利的家園,他們立刻愛上了這片土地。於是就用積攢下來的錢買下了這片土地,並建成了自己遠離故鄉的家。在此之後的幾十年間,馮·特拉普一家每年都要到世界各地去演出,足跡遍布30多個國家,但是,他們一直把斯托的這處農庄當成自己永久的家。
1947年,瑪利亞在斯托成立了特拉普家庭音樂營。隨著音樂營的擴展,她家提供過夜的客房漸漸不敷使用,於是她就建起了特拉普山莊。他們也曾因為不諳社會環境而大吃苦頭。1949年,瑪利亞將一家人的經歷寫成了傳記,立刻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但是當首次有人出價收購她的故事改編電影時,瑪利亞卻被欺騙,沒有得到自己應有的權利和報酬。
不盡如人意的際遇並沒有使他們生出怨天尤人的哀嘆,挫折和教訓也不能使這個移民家庭倒下去。
1965年,電影《音樂之聲》在全世界發行,演出了"真善美"的一幕,瑪利亞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但在1980年,一把大火把辛辛苦苦建造起來的特拉普山莊化為灰燼。然而,1年半之後,在原來的房基上又是一幢嶄新的特拉普山莊,並且在山麓和湖邊還建造了星羅棋布的客舍接待遊人。

㈡ 求教《音樂之聲》影片經典賞析

1、《音樂之聲》是由美國音樂劇 的泰斗 Richard Rodgers 和 Oscar Hammerstein II 根據瑪麗亞·馮·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傳:《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寫而成的。

《音樂之聲》於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匯的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成為五十年代百老匯公演時間第二長的音樂劇。但是1965年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拍的電影版《音樂之聲》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受到全世界各個國家數百萬觀眾的喜愛。 人類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好萊塢音樂歌舞片中經典中的經典
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電影《音樂之聲》是根據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的。

特拉普男爵生於1880年4月4日,扎拉(Zara),當時還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父親是海軍上校,他也想獻身海軍事業,所以參加了皇家海軍學院。當他還是一個年輕的海軍上校時,就被任命為U6潛艇的指揮。一戰時,一艘法軍潛艇被特拉普的潛艇擊沉。1918年,國王約瑟夫一世提升他為海軍少校。 戰爭結束後,奧地利失去了海岸線,不再需要海軍。特拉普上校不僅失去了職位,還在1924年失去了他的妻子,留給他7個孩子照顧。

瑪麗婭生於1905年1月25日。在她大約兩歲時,母親就去世了,她的表姑成了她的養母,她們住在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小房子里。 她受到了嚴格的教育,上完三年高中後,進入了四年的國立師范學院。 瑪麗婭原來是社會主義者和無神論者,但是在大學期間,一位著名的神父開始給她布教,改變了瑪麗婭的生活和信仰。 瑪麗婭加入了薩爾茨堡的修女山修道院,成為一個修女。修道院決定讓瑪麗婭離開一年,到特拉普男爵家作女家庭教師,照顧他的一個患風濕熱的女兒。

一年後,孩子們要求他們的父親設法留住瑪麗婭,他們甚至建議他應該娶她。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歡我!男爵回答說。於是孩子們自己去問瑪麗婭。因為瑪麗婭說,是,我喜歡他。他們訂婚了。她再也沒回修道院作修女,於1927年11月26日嫁給了男爵。 特拉普一家又新添了兩個女兒。

1935年,瓦茲內神父走入了他們的生活。他使音樂成為他們一家的愛好。他們自然清新的嗓音和純美的歌聲使他們在1935年的薩爾茨堡音樂戲劇節上獲得了合唱比賽第一名。他們曾在大蕭條時期失去了所有的錢財,此後他們被邀請做歐洲巡迴演唱會。

1938年,希特勒入侵奧地利,特拉普寧可丟掉物質財產,也要留住尊嚴。他們離開了薩爾茨堡市郊的別墅和一切財產,前往美國。

1938年9月,他們到達紐約。途中第10個孩子出生了。瓦茲內神父也和他們同行到美國,在他的指導下,唱歌成了他們的職業,特拉普家庭合唱隊漸漸揚名。 二戰後,特拉普一家建立了一個音樂慈善組織:特拉普家庭奧地利救濟社,為祖國奧地利發送了無數食品和衣物。

1941年,特拉普在費爾蒙特的一個鄉村裡買了一個大農場,這兒和他們思念的奧地利薩爾茨堡的風光相似。他們給他們的房子取名為「一顆丹心」。

1947年5月30日,特拉普去世,被安葬在房子後院的家庭墓地里。 當他們結束了20多年、30多個國家的演唱生涯時,他們把他們的奧地利式大木屋改成了客店。可惜1980年12月,它被一場大火燒毀。他們立即決定重建。特拉普家新木屋的設計很現代,但仍保留了以前的味道。 1987年3月28日瑪麗婭去世了,被安葬在墓地里他的丈夫旁邊。

本片在當年成為打破了影史上最高賣座紀錄的歌舞片,這部經典巨作曾獲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影片剪輯五項大獎。被譯成30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國上映,片中美妙的音樂至今仍廣為傳唱。影片的譯名在各地大相徑庭:在中國香港,它被譯成《仙樂飄飄處處聞》;台灣地區譯名則是《真善美》;在葡萄牙,是《心靈深處的音樂》;西班牙譯成《笑與淚》;阿根廷的譯名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在德國,它的名字是《我的歌,我的夢》……譯名不同,音樂卻同樣動聽,人們對它的喜愛可見一斑

㈢ 評析電影 《音樂之聲》

有趣的故事,悅耳的歌曲、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是《音樂之聲》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也是一部長青的家庭電影,也是電影史上傳頌最廣的一部活潑、溫馨的音樂電影 。相信看過它的人一定不會輕易的忘掉。它的音樂,它的主題,它經過精雕細琢的台詞,充滿藝術的美感,音樂的內涵,更重要的是愛的主題,真正打動每個人內心的純真的愛。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

瑪利亞沒有接受正規的專業理論的教育,但是她能夠通過自己的語言、行為讓孩子們信任自己,並且使孩子接受自己。從瑪利亞第一次和七個充滿個性的孩子見面開始,我們就看到了她那獨特的教育態度,面對孩子們的惡作劇,既沒有當面指責,也沒有當著家長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們惡作劇背後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們的捉弄後,面帶微笑的說:「我要感謝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裡的禮物,你們使我感到快樂和溫暖。」通過這件事情的巧妙處理,讓孩子們自然地把她當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長輩看待。七個孩子由於長期的軍事化管理,自由、童心、個性、甚至夢想都被壓抑和禁錮,瑪利亞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和個性特點,帶領他們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開啟了他們的心靈,放飛了理想。

這部影片不僅畫面美,最打動人的地方是它的音樂。孩子們為歡迎男爵夫人的到來,唱起了瑪利亞教給他們的歌《音樂之聲》。上校無法相信這歌聲會是孩子們唱的,自從他們的媽媽去世後,家裡的氣氛全變了,不再像以前一樣充滿歡笑,整天死氣沉沉,就像一座軍營。是瑪利亞改變了一切,家裡那久違的歌聲和溫馨又回來了。一曲歌罷,一家人緊緊擁抱在一起。看到這個場景,誰不為之感動?

瑪利亞初次離開修道院時,對未來很迷茫。她給自己打氣:「上帝關上了一扇門,他又會在別處開一扇窗。」這句話觸動了我,我們在困難面前,不要膽怯,不要輕言放棄。瑪利亞面對感情的困惑,逃回修道院。院長嬤嬤鼓勵她,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情感:「翻越每一座山,上溯每一條溪,追尋心中的彩虹!」瑪利亞重新回到上校家中,最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披著潔白的婚紗,隨著音樂的腳步,瑪利亞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幸福。幸福要靠自己去追求!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諧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依託的關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㈣ 《音樂之聲》 電影的觀後感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洩,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音樂之聲》是部音樂劇,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鍾嚮往,對,是自由,雖然起初她自己並未意識到這一點。
自由,是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之一,我認為。
修道院是修身養性的地方,有點雷同於中國的道觀和寺廟,但它實質上是對人性的一種束縛,規矩甚多。瑪利亞顯然不屬於那種地方,她熱愛自由,喜歡奔跑於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象小鳥一樣地唱歌。她的這種行為是不被修道院里眾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該向上帝懺悔,幸好院長是個通情達理的人,是個值得尊敬的人,我們看到她也唱歌,很動聽。如果沒有這位開明的院長,瑪利亞很可能會象其他修女一樣在修道院里過著平淡乏味而單調的日子,然後隨著歲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記任何開口唱歌。
院長很可能在瑪利亞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轍。
從傳統的意義上說,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對於女人來說更是如此,所以純真、熱情、美麗的瑪利亞後來成為了船長的妻子。影片為了表現瑪利亞和船長之間的愛情,安排了伯爵夫人這一角色。當然這位伯爵夫人也美麗,善解人意,而且還很富有,看起來是船長妻子的最佳人選,但船長最終還是選擇瑪利亞。

㈤ 電影《音樂之聲》中的語言賞析

、《音樂之聲》是由美國音樂劇 的泰斗 Richard Rodgers 和 Oscar Hammerstein II 根據瑪麗亞·馮·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傳:《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寫而成的。

《音樂之聲》於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匯的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成為五十年代百老匯公演時間第二長的音樂劇。但是1965年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拍的電影版《音樂之聲》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受到全世界各個國家數百萬觀眾的喜愛。 人類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好萊塢音樂歌舞片中經典中的經典
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電影《音樂之聲》是根據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的。

特拉普男爵生於1880年4月4日,扎拉(Zara),當時還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父親是海軍上校,他也想獻身海軍事業,所以參加了皇家海軍學院。當他還是一個年輕的海軍上校時,就被任命為U6潛艇的指揮。一戰時,一艘法軍潛艇被特拉普的潛艇擊沉。1918年,國王約瑟夫一世提升他為海軍少校。 戰爭結束後,奧地利失去了海岸線,不再需要海軍。特拉普上校不僅失去了職位,還在1924年失去了他的妻子,留給他7個孩子照顧。

瑪麗婭生於1905年1月25日。在她大約兩歲時,母親就去世了,她的表姑成了她的養母,她們住在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小房子里。 她受到了嚴格的教育,上完三年高中後,進入了四年的國立師范學院。 瑪麗婭原來是社會主義者和無神論者,但是在大學期間,一位著名的神父開始給她布教,改變了瑪麗婭的生活和信仰。 瑪麗婭加入了薩爾茨堡的修女山修道院,成為一個修女。修道院決定讓瑪麗婭離開一年,到特拉普男爵家作女家庭教師,照顧他的一個患風濕熱的女兒。

一年後,孩子們要求他們的父親設法留住瑪麗婭,他們甚至建議他應該娶她。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歡我!男爵回答說。於是孩子們自己去問瑪麗婭。因為瑪麗婭說,是,我喜歡他。他們訂婚了。她再也沒回修道院作修女,於1927年11月26日嫁給了男爵。 特拉普一家又新添了兩個女兒。

1935年,瓦茲內神父走入了他們的生活。他使音樂成為他們一家的愛好。他們自然清新的嗓音和純美的歌聲使他們在1935年的薩爾茨堡音樂戲劇節上獲得了合唱比賽第一名。他們曾在大蕭條時期失去了所有的錢財,此後他們被邀請做歐洲巡迴演唱會。

1938年,希特勒入侵奧地利,特拉普寧可丟掉物質財產,也要留住尊嚴。他們離開了薩爾茨堡市郊的別墅和一切財產,前往美國。

1938年9月,他們到達紐約。途中第10個孩子出生了。瓦茲內神父也和他們同行到美國,在他的指導下,唱歌成了他們的職業,特拉普家庭合唱隊漸漸揚名。 二戰後,特拉普一家建立了一個音樂慈善組織:特拉普家庭奧地利救濟社,為祖國奧地利發送了無數食品和衣物。

1941年,特拉普在費爾蒙特的一個鄉村裡買了一個大農場,這兒和他們思念的奧地利薩爾茨堡的風光相似。他們給他們的房子取名為「一顆丹心」。

1947年5月30日,特拉普去世,被安葬在房子後院的家庭墓地里。 當他們結束了20多年、30多個國家的演唱生涯時,他們把他們的奧地利式大木屋改成了客店。可惜1980年12月,它被一場大火燒毀。他們立即決定重建。特拉普家新木屋的設計很現代,但仍保留了以前的味道。 1987年3月28日瑪麗婭去世了,被安葬在墓地里他的丈夫旁邊。

本片在當年成為打破了影史上最高賣座紀錄的歌舞片,這部經典巨作曾獲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影片剪輯五項大獎。被譯成30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國上映,片中美妙的音樂至今仍廣為傳唱。影片的譯名在各地大相徑庭:在中國香港,它被譯成《仙樂飄飄處處聞》;台灣地區譯名則是《真善美》;在葡萄牙,是《心靈深處的音樂》;西班牙譯成《笑與淚》;阿根廷的譯名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在德國,它的名字是《我的歌,我的夢》……譯名不同,音樂卻同樣動聽,人們對它的喜愛可見一斑

㈥ 《音樂之聲》這部電影評價高是為什麼它為什麼能成為經典

《音樂之聲》作為一部前身為百老匯上映的音樂劇,其中的歌舞是十分出彩的。每一段優美的歌唱伴隨著演員極富表現力的面部表情和十分流暢的肢體動作,都是一種享受。即使在如今所有人都在追求快速的時代,也能讓人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這部電影中的歌舞。其中,知名度很高的《哆來咪》、《雪絨花》、《晚安,再見》等曲目在影片中多次出現,並十分優美。這些從小開始聽的音樂在影片中演唱,讓觀眾有歸屬感。

㈦ 從藝術欣賞的角度,談談對電影《音樂之聲》的觀後感

您好,音樂之聲》清新有致,雅俗共賞。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國的*測驗中經常被評為"最受歡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電影之一。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無限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口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成為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被視做人類最珍貴的永恆佳品。
許多人都曾問過我最喜歡的電影是什麼,可能他們認為我作為功夫名星,應該喜歡那種帶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說出來或許會很讓人奇怪,我最喜愛的電影既不是史泰龍的槍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滿溫馨的《音樂之聲》。因為在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這部影片讓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鬆。

㈧ 請觀看美國影片《音樂之聲》,簡介影片中人物對音樂的追求,淺談自己的感受。

有趣的故事,悅耳的歌曲、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是《音樂之聲》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也是一部長青的家庭電影,也是電影史上傳頌最廣的一部活潑、溫馨的音樂電影。相信看過它的人一定不會輕易的忘掉,我想自己已經被這部電影感動了。它的音樂,它的主題,它經過精雕細琢的台詞,充滿藝術的美感,音樂的內涵,更重要的是愛的主題,真正打動每個人內心的純真的愛。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

主角瑪莉婭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愫,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願;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樂之鄉薩爾茨堡(莫扎特的故鄉)的藝術氛圍,尤其是貫穿整部電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樂大師理查德·羅傑斯之手),經過近半個世紀,仍傳唱不衰,讓人充分體驗到藝術和自然之美。

在影片的開始,天真爛漫的瑪莉婭老是不遵守院里的作息,偷偷跑到山頭外嬉戲、歌唱,我們很輕易的感覺到「美」,有自然之美,有歌聲之美,還有瑪莉婭那種積極向上的美,而不是感到不安或尷尬。每個人都有自己快樂的位子,只有能夠讓自己內心自由的釋放才是真的快樂,在這影片開始,已經埋下向觀眾表達知真的伏筆。

瑪莉婭也會在迷茫時問自己"我的未來將會怎樣?",更會唱著好聽的歌告訴自己"我會讓別人看之儼然,觸之溫暖,我會讓別人改變對我的看法,我對自己有信心.";她用快樂的善良的心感染別人,改變別人,甚至七個個性怪異從小失去母親的孩子和他們那個嚴肅的上校爸爸...這樣的人你會不喜歡?這樣的人你會不為之感動?以簡單的心態,積極向上的面對生活又何嘗不是藝術!

上校的性格,表現的很自然。作為一個監長國恨當然不能忘,獨自帶著七個孩子,以他的身份,對孩子的愛表達的不細膩也很正常。最後是音樂讓他變成一個慈祥的父親。看來音樂的力量是巨大的,這也符合了音樂之聲的主題。當然也向觀眾暗示正確的家庭教育也是一種藝術。

在舞會中兩人的感情得到了升華,在最後的音樂會中歌聲使上校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在那飽含真情的歌聲里,瑪利亞發現了一個男人豐富、博大、敏銳的內心世界。這種內在的美通過歌聲表達了出來。還有孩子的歌聲,藍藍的天空,嫩嫩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你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美,這就是成功影片的根據!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諧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依託的關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優美的音樂可以說是音樂劇的靈魂,在音樂劇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有: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無限的著名《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在比賽和客廳里演唱的《晚安,再見!》等,都成為了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㈨ 電影音樂之聲的不足之處

俗套。

閱讀全文

與音樂之聲電影存在的美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經典電影緬懷演員 瀏覽:446
秋霞電影院在線觀看手機 瀏覽:675
看六個圖片猜電影 瀏覽:705
德魯大叔電影里經典的話圖片 瀏覽:784
大尺度電影禁片視頻 瀏覽:118
設計奪冠的電影票 瀏覽:45
愛情公寓電影飾演吳邪 瀏覽:598
中文字幕電影大橋未央 瀏覽:292
吳孟達拍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 瀏覽:921
河東電影院在哪 瀏覽:202
坐月子18天能去電影院嗎 瀏覽:658
喜羊羊和灰太狼大電影2021 瀏覽:579
杜月笙電影大全 瀏覽:190
aqdeq愛情電影網 瀏覽:380
巨人卡爾是什麼電影 瀏覽:399
死神和小女孩電影動漫圖片 瀏覽:302
日本一部忠犬的電影名字 瀏覽:2
大愛無痕電影結局 瀏覽:875
演員請就位完整版電影 瀏覽:892
戰爭的德國電影大全 瀏覽: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