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金馬獎最佳影片《八月》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八月》:1994年的夏天你在干什麼?
⑵ 金馬獎大片:《八月》是部什麼樣的電影
獲得第53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和最佳新演員獎的電影《八月》,24日將在全國公映。導演張大磊攜主演張晨
電影《八月》是一部文藝片。講述了在上世紀90年代,西部小城裡的小雷一家面臨鐵飯碗即將被打破的處境和選擇,小雷以孩子的視角懵懂地旁觀大人世界的生活變化。
⑶ 如何評價電影《八月》 - 知乎
《八月》講述的故事總是從夏天開始,以冬天結束。在故事裡,沒有人會停下來思考這一切的意義。多年後,以旁觀者身份回顧,多了一絲凄苦。親歷者則難以理解自己是如何度過。電影為觀者提供了答案,將思考拋予觀眾。
孩子們的世界簡單,大人們無法理解他們的世界。事情由一天一天的小事串聯,小到大人忽略。大人眼中無趣,小孩眼中奇妙。大人不了解小孩,小孩也不了解大人。電影中,每個觀看者得到的意義不同,正如小主人公對李小龍的理解。
無憂無慮地玩耍,未來未知,對新事物保有好奇。夏天的熱催生內心的不平靜,催生奇怪夢境。這些夢境意味何在,無人解答。家長忙於生活,無暇審視孩子內心,那個時代屬於孩子。在失去想像之前,會發現新事物。
那個時代的標志物如好萊塢大片、冰棍、相機、《牧神午後》等,將觀眾帶回黑白電視機時代。過去生活緩慢,懷念過去如同大人們懷念集體生活。我們爭先恐後,一個呼喊,即刻投入。大人們懷念這份共處。即使現在忙碌,依舊能坐下來喝酒吹牛,懷念曾經的兄弟。
《八月》的不足在於節奏拖沓。小主人公父親的復雜心情,或者小主人公騎自行車鏡頭拉伸至屋頂和藍天,都可作為結尾。但電影未在此結束,繼續展開,讓人感到疲倦。與《黑處有什麼》相比,《八月》強調孩子在大環境下的成長,而本片突出大人在大背景下的求生。兩部電影遙相呼應。
⑷ 電影八月講的什麼
講的是九十年代初期之際的內蒙古呼和浩特,當時國家開始實施國有單位轉型,鐵飯碗被打破,國有製片廠家屬院里,每一個簡單家庭的生活都被改革所影響,而主角張小雷的父親的單位也受到改革沖擊,他們生活的家屬院里每一個家庭的生活都被改革影響著。孩子們整日百無聊賴,而看似平靜的大人們,心卻像烈日炙烤著那般燥熱。張小雷就那麼靜靜的耗著,感受著身邊隱隱發生的一切。直到父親為了生活同其他人遠走他鄉,家裡只剩下了母子倆,張小雷才著實感覺到時間過去了,生活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