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地心引力》這部片子好看么
科幻大作《地心引力》在國內上映一周多了。這部電影還是很好看的,特別是那優良的IMAX視覺效果非常給力,精緻的特效和那開場長達 17 分鍾的長鏡頭,也是非常亮的亮點。
但是——我要說但是——作為一部航天電影,關於航天的錯誤未免也太多了一點了吧!這導致其中很多情節瞬間變成了無腦情節,都嚴重影響觀影體驗了!就算沒有影響觀影體驗,誤導了小朋友也不好啊。
這里就來說一說《地心引力》里那些不符合科學常識的地方。
從哈勃望遠鏡飄不到空間站
影片中,俄羅斯發射了一枚導彈摧毀一顆舊衛星,導致了一系列連鎖反應,航天飛船和哈勃望遠鏡(當時宇航員們乘坐太空梭來哈勃望遠鏡這里搞維修)被高速飛來的太空垃圾摧毀。之後兩名倖存的主角漫步到國際空間站,企圖從那裡乘坐返回艙回家。
大BUG!電影中,從哈勃那裡可以看到國際空間站,彷彿就在附近的樣子。而且從國際航天站到天宮一號也就幾步路,飄飄就到了的樣子。但實際上,從哈勃望遠鏡那壓根看不到空間站,因為它們的軌道高度和傾角都不一樣,國際空間站的軌道高度為 370 公里左右,傾角為 51.6°;而哈勃空間望遠鏡則是 559 公里左右,傾角為28.5°。
從哈勃望遠鏡那到國際空間站以及天宮一號,需要軌道飛船進行數次變軌才能完成。這所需的能量,一個太空梭載滿燃料都不夠,更不要說只靠喬治•克魯尼那個噴氣包了。
男主不是你想抱就能抱
在太空梭被衛星碎片摧毀之後,倖存的男主角搜尋倖存的女主角。在飛到女主身邊時,他停不下來了(太空中沒有阻力),於是在通信系統中大喊讓女主抓住他。結果女主角真的就抓住了!抓住了!男主角撞到女主角,停在那裡,兩人就抱住了!前一刻還停不下來,這一刻是怎麼停下來的?說好的能量守恆呢?男主角你的動量呢?被愛的火花消滅了嗎?
後來演員桑德拉•布洛克在采訪,被問及這一點時,她大致是這樣回答的:嗯,這的確有點不符合物理規律,不過當你知道對面飄來的是喬治•克魯尼時,無論如何也要抓住。——狡猾大大的。
男主角你可以不用死的!
其實這部分叫做「男主角你是怎麼死的?」更精確一點。當兩人在太空向「不遠」的空間站漫步時,喬治•克魯尼的噴氣背包燃料殆盡,只能依靠最後一點能量一起撞向國際空間站。但是兩人都沒抓住空間站,女主角幸而被空間站的一些纜線纏住了腳,男主則幸而被女主角抓住了。此時此刻,女主角必須做一個艱難的選擇,是放手還是不放。電影里最終男主放開了女主角的手,慢慢被無盡的宇宙吞噬。
但是,這是什麼情節?苦情劇中的掉懸崖被拉住,放手活一個不放手活兩個嗎?實際上女主角根本不用選。當纜線纏住女主角,女主角抓住男主角時,二人已經停下來了。這時只要女主角輕輕一拉,男主角就會飄向國際空間站,即便女主角放手,克魯尼也只會停在原地,不可能飄走。
如果編劇一定要讓男主角犧牲女主角獨自奮戰,完全可以讓男主犧牲的科學一點。不妨讓兩個人都飛過了空間站,此時兩人才真的必須做出選擇了,男主角奮力將女主角推向空間站,自己慢慢退向廣袤的宇宙……多麼感人又科學啊。
宇航服不是扭扭就脫了
在進入國際空間站後,性感的女主角隨便扭扭,就褪下了笨重的宇航服,身上僅僅一件背心和短褲,曼妙身材盡顯。好看是好看,就是不科學。宇航服的結構非常復雜,真正的宇航服自己很難脫下來,需要別人的幫助,即便有人幫助,沒個十幾分鍾也搞不定。
而另一方面,從宇航服里出來的人肯定不會穿的那麼清涼。宇航服結構上分為很多層,包括外罩防護層,隔熱層,氣密限制層,通風服和水冷服,保暖層,內衣舒適層(這部分還有成人尿布)。實際上宇航服一點也不美,它最大的特點是價格貴、高科技。太空中也從來只講實用不講美。
頭發要飄起來,淚水沒有辦法變淚珠
在空間站里,女主角的頭發從來都是服服帖帖紋絲不動的。其實在零重力的情況下,頭發都是亂飄的。
而當女主情緒崩潰,失聲痛哭時,眼淚掉落,變成一顆顆晶瑩的小水球,飄在周圍,IMAX-3D 的環境下,十分帶感。但失重環境下,眼淚壓根掉不下來,而是像一灘水一樣,貼在臉上。是的,十分尷尬,一點不好看。
太空作業是一件嚴肅的事情
在電影開頭,幾名宇航員外出宇宙飛船作業,男主角似乎無所事事,坐在載人機動裝置(MMU)上四處亂飛,企圖打破某位宇航員的太空行走記錄。並且聽著音樂,和休斯敦插科打諢。
但太空作業是一件非常嚴肅和緊張的事情,每個人各司其職,沒有任務的宇航員更不會隨意外出,外出的也根本沒有時間閑聊。浪費燃料繞著飛船亂轉的事情,現實中才不會有哪個宇航員這么干。
另外,喬治克魯尼穿的是 MMU(Manned Maneuvering Unit),是 SAFER(Simplified Aid For Extra-vehicular activity Rescue,艙外活動簡便救援裝置)的上一代,現在被淘汰了。
總而言之,這部電影里的科學硬傷不少。不過在真的觀看這部電影時,這些其實都無關緊要了。《地心引力》酷炫而刺激的90分鍾視覺體驗,已經足夠讓你激動和值回票價了。
❷ 電影《地心引力》的亮點在哪裡
關於銀幕上的宇宙幻想,一直未曾斷絕,更是成就了多少太空史詩——《星球大戰》、《2001太空漫遊》、《沖出寧靜號》、《星際迷航》、《迷失太空》等等,有些更是出類拔萃成為科幻迷膜拜的經典。自從《阿凡達》後,就幾乎沒有再看到沖擊心靈的太空影片,而今年的《地心引力》,無疑成為一個後繼者的豐碑。自從1957年前蘇聯發射成功第一個人造衛星之後,人類的太空之旅就一直不緊不慢地開始進行,美國目前自然是世界上綜合技術最強大的國家。中國的航空航天發展也躋居世界前茅,相信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發射成功時,舉國上下激動人心的場面,大家應該記憶猶新吧?目前的技術,人類已經能夠實現在地外近太空實現短時間漫步,影片實際非常寫實,從一次空間站外設備修理的小視角展開一個故事,是我們已經能理解的微觀設定。正如影片中提到的一個詞——「地球母親」。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她最終會年華老去,茫茫太空才是我們的最終歸宿。人生天地如浮游,生老病死彈指間。影片對人類在太空中的渺小,也刻畫得相當細致。比如瑞恩脫離固定飄向太空時,唯有她孤零零的身影,映襯著星光斑斕的宇宙深處。遙望地球,北極光熠熠閃光,這是在地球上一輩子碌碌奔波的芸芸眾生永遠也無法看到的絕美景象。空間站被衛星碎片擊碎時,畫面真實絢爛,偏偏又沒有任何聲響,科學事實緊扣《異形》中的一句話「在外太空,沒人能聽見你的尖叫」,於無聲中攝人心魄,詠唱無聲的絕唱。地球是母親,是搖籃,太空是歸宿,是墳墓,我們在太空中孤獨死去,猶然近在眼前的媽媽宛若天邊,恰似我們回不去的初生時光。已經出現了一種言論,說本片缺乏感情,就像一部純粹的太空版冒險片。其實不然,本片格局雖小,只是一次普通的太空意外冒險,比起《星球大戰》的星際場面要小得多,不過這次意外猶如一個「針眼」,映射的是整個人類太空進程。「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邁出的一大步。」時至今日,航天史上阿姆斯特朗的這句名言放在《地心引力》中,同樣適用。太空無聲,影片卻一直在用音樂表達著這種主題,當我們看著飛船解體、人在太空中打轉、「天宮」號下墜時,當我們看到瑞恩掉到水裡、脫掉太空服爬上陸地時,不禁為這一首太空史詩的詠唱而感動。她游離湖水上地面,抓著泥土,百感莫名,據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坦言說是表現生命從「水生浮游生物」到「陸地爬行動物」的過程;她站了起來,屹立天地之間,猶如300萬年前猿人開始站立起來(直立行走);她看著天空,正在墜毀的飛船殘骸在空中燃燒、發光,這一次失敗的太空旅行無疑讓人遺憾,但是就像1986年的「挑戰者號」遇難一樣,這樣的意外絲毫不能阻止人類向太空開拓的步伐。無論是「不能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現實,還是人類對未知宇宙探索的渴望,即便是千難萬險,我們也依然會勇敢走出那前進的「一小步」,因為「星空永遠是那麼美麗」。
一部90分鍾的電影,超過80分鍾的時間都把劇情放在地外太空,分明是在營造一種「幽閉空間」,俗稱「密室」。而具有「密室」設定的電影,大多是懸疑片、驚悚片,這樣的標簽自然也可以貼在《地心引力》上。逃不出密室,就等於死亡。而逃不離太空,依然只有死亡。Matt最後從繩索脫離時,並沒有死,轉而身陷茫茫太空,結局我們亦能猜到了。而太空就是一間實實在在的「密室」,更深邃更遼闊的密室,背景則由牆壁置換成了無盡虛空。在「密室」中上演一處故事,對演員的演技無疑是硬底子的考量。以前看過一部關於密室的電影,10年的《活埋》(Buried),當時就已經被驚嘆,不僅僅是因為虐心的結局,還因為瑞安·雷諾茲如何在一具小棺材裡為我們帶來了精彩絕倫的表演。而在《地心引力》中,「太空密室」同樣對唯一的兩位主角的演技提出了更高要求。事實是,喬治·克魯尼和桑德拉·布洛克表現得非常完美,當然他們本就有這個實力。前者在本片戲份不多,在影片後半部分完全成了布洛克的獨奏,不過克魯尼固有的「熟男」氣質迸發的詼諧與幽默,為本片增色不少。全片的唯一主角是布洛克,獨挑大樑的女性。影片有兩處非常動人,一是克魯尼飾演的Matt與她告別時,布洛克飾演的Ryan一直說:「我抓住你。我抓住你。」她一直伸著雙臂,好像Matt就在眼前,就在身邊。無聲太空,一個動作,幾個詞語,凸現「愛別離」。另外一點是Ryan知曉自己已經無力返回地球,在聽著搜索到的電波時,跟著電波里的狗吠學狗叫,「汪汪」,「汪汪」,「汪汪」,本該多麼喜感的畫面,我卻沒有一絲笑容,反而接著是淚水就不自覺地流了下來。Ryan一遍遍叫著,直到哽咽。「雖然人都會死,最難過卻是今天死。」最難過是知道今天會死,卻突然對生命無比留戀。阿方索說《地心引力》的主旨是「關於我們內心的進化」,這些片段都是實實在在的體現。桑德拉·布洛克已經憑借《弱點》(The Blind Side)獲得第82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我衷心希望她能憑借《地心引力》在明年的學院獎上凱旋。
❸ 電影《地心引力》涉及到哪些物理及天文方面的知識
電影《地心引力》涉及到的物理及天文方面的知識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地球半徑:電影的科學准確性受到了對地球半徑描述的質疑。地球的平均半徑約為3959英里(6371千米)。這一數據常用於天文學和地質學中作為距離單位,通常用RE表示。
2. 空間站距離地球的高度:國際空間站(ISS)在運行過程中會受到大氣阻力的影響,其軌道高度會逐漸降低,因此需要定期提升軌道高度。通常,國際空間站的軌道高度在345公里左右。
3. 空間站繞地球一圈所需時間:國際空間站繞地球一圈大約需要90分鍾。這一時間是通過其軌道周期計算得出,周期為1.52小時。
4. 地球大氣層厚度:地球的大氣層,也稱為大氣圈,是由重力關系圍繞地球的混合氣體層。它沒有確切的上界,但在離地表約2000至16000公里的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存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含有少量氣體,可視為大氣圈的一部分。地球大氣的主要成分包括氮、氧、氬、二氧化碳以及其他微量元素,這些氣體構成了所謂的空氣。地球大氣圈的總質量約為5.136×10^21克,佔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0.86。由於地心引力的作用,幾乎所有氣體都集中在離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圍內,其中75%的大氣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對流層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