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些好萊塢經典電影都經常用的背景音樂.是什麼名字啊很想下
亂世佳人中的音樂由馬克斯·斯坦納創作,其主題曲《Gone with the wind》成為經典。
《卧虎藏龍》的背景音樂由陳勛奇創作,電影中的配樂融合了傳統中國樂器與現代音樂元素,讓人印象深刻。
《無極》中的背景音樂由陳其鋼創作,其音樂風格融合了東方與西方的元素,為影片增添了神秘色彩。
《太陽帝國》的背景音樂由漢斯·季默創作,其音樂風格與電影中恢弘的場景相得益彰,令人印象深刻。
《教父》的主題曲由尼諾·羅塔創作,其音樂風格充滿陰郁和緊張感,為電影增色不少。
《阿波羅13號》的背景音樂由托馬斯·紐曼創作,其音樂風格緊張而富有節奏感,為電影緊張的氛圍增添了一抹色彩。
《碟中諜》系列電影的背景音樂由約翰·塔許維爾創作,其音樂風格充滿動感和緊張感,為電影的驚險情節增添了一抹色彩。
《金手指》的背景音樂由約翰·鮑威爾創作,其音樂風格充滿動感和緊張感,為電影的驚險情節增添了一抹色彩。
《007》系列電影的背景音樂由約翰·威廉姆斯創作,其音樂風格充滿動感和緊張感,為電影的驚險情節增添了一抹色彩。
《指環王》的背景音樂由霍華德·肖創作,其音樂風格充滿史詩感和雄壯感,為電影的宏大場景增添了一抹色彩。
《王者之舞》的背景音樂由漢斯·季默創作,其音樂風格充滿激情和力量感,為電影的緊張氛圍增添了一抹色彩。
《泰坦尼克》的背景音樂由詹姆斯·霍納創作,其音樂風格充滿浪漫和憂郁感,為電影的愛情故事增添了一抹色彩。
《芝加哥》的背景音樂由凱文·克雷格創作,其音樂風格充滿爵士感和現代感,為電影的歌舞場景增添了色彩。
『貳』 中西方電影音樂的特點和作用
電影音樂首先是一種音樂。它不同於其他音樂是因為它是要
體現影片的藝術構思和創作,它成為電影這個綜合藝術的一個
有機組成部分。 電影音樂由於溶入了電影以後,在它的表現
形式上也發生了相應的較大的變化。具體表現在:
(1)電影音樂的創作和構思必須根據電影的創作要素,
使電影音樂的聽覺形象和畫面的視覺形象完美融合,體現導演
的總體構思和美學欣賞原則。
(2)電影音樂根據影片劇情和畫面長度分段陳述間斷出
現,並受電影蒙太奇的制約,曲式概念有了新的發展。
(3)電影音樂改變了以前音樂必須用「樂音」構成的傳
統觀念,和電影中的話語、音響等結合,形成了新的分段陳述
的結構。(4)另外,電影音樂的演奏、演唱必須通過錄
音、洗印等一系列電影製作工藝,最後通過放映影片才能體現
它的藝術功能和效果。 電影音樂按照在影片中出現的方式分
為現實性音樂和功能性音樂。
電影音樂的作用有以下幾點:
(1)能通過電影音樂突出影片的主題,達到歌頌主題思
想,幫助觀眾明確電影的思想意義。
(2)用音樂來加強劇中人物的動作、思想和心理活動
等,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立體化,更加鮮明動人。
(3)推動和幫助劇情的進展、延伸情緒等並起到連貫作
用和加強蒙太奇的組接作用。能用音樂和歌曲把一些原來分散
的鏡頭組合成完整的有關聯的藝術整體。
(4)描繪自然生活,描繪時代空間,描繪民間民俗,描
繪地方風貌,能引起觀眾對時間、空間和環境的聯想。
(5)擅長用節奏和速度的變化來處理和改變影片的節奏
和人物的動作、心理活動,對刻劃人物性格起很大作用。
(6)通過聽覺感受使觀眾的心理感覺上形成視覺形象、
聽覺形象的立體感,因而使銀幕形象更豐富、生動、真實,大
大加強了電影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叄』 反應中西方文化沖突的電影有哪些
有《刮痧》、《少女小漁》、《喜福會》。
《刮痧》:由鄭曉龍執導,由梁家輝、蔣雯麗、朱旭主演,於2001年出品的一部電影。該片以中醫刮痧療法產生的誤會為主線,講述了華人在國外由於東西方文化的沖突而陷入種種困境,最後又因人們的誠懇與愛心,困境最終被沖破的故事。
《少女小漁》:該片的主題與李安的風格高度切合,表現在關注的問題——文化沖突、女性刻劃。影片在張艾嘉的執導下更顯得細膩深刻,但結局卻讓觀眾黯然神傷。該片在戲劇沖突的設計上匠心獨運,既強化了原著的戲劇性,又增添了較為豐富的內容,因此更符合電影的藝術要求。片中江偉一方與馬里奧、瑞塔一方構成了中西文化差異的對立。
《喜福會》:在敘事層次、敘事結構、敘事聚焦等方面採用新穎的故事建構策略,並在敘事空間、敘事時間、聲音構成等敘事語法策略上獨具匠心,解決了電影敘事 「誰來講」和 「怎麼講」兩個核心的問題,同時給觀眾呈現了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
(3)關於中西方電影及音樂擴展閱讀:
《喜福會》不僅將小說的故事情節完整地呈現了出來,更是忠實地表達出了小說《喜福會》的文化內涵。影片通過獨具匠心的情節安排,解構了長期以來人們對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二元對立,同時也解構了男女性別的二元對立。
《刮痧》以家庭、傳統、親情、文化為主題,同時以特別視角關注普通中國人情感狀態與生存狀態和文化傳承,完全呈現、熱情贊頌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家庭親情與價值觀念,影片充分肯定了中國人的奮斗精神,頑強毅力,樂觀態度,開放心態,為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化精品影片。
『肆』 從西方電影音樂看中西方文化差異
造成中外音樂與電影存在差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歷史原因:中國的文化更悠久同時也更保守,相對缺乏活力與創造性,且受到儒家正統思想的限制,多數有文化的人都去鑽研經典,考取功名了,精英都集中到統治階級中西歐等國家經歷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等,極大地解放了人民的思想。而這些運動也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自由、平等、博愛等詞語可以在電影和音樂中體現出來。經濟原因: 西方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後一直不斷地發展,而中國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後很快就被封建制度和小農經濟扼殺在搖籃里。導致東方和西方的文化有差異。地理原因:內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黃色文明與藍色文明) 中華民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三面連陸一面靠海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幾乎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從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強的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誕生於半封閉大陸自然環境的儒家倫理,教誨人們重土輕遷,安貧樂道,使人們在久遠的傳統中沉澱了一種封閉的惰性心理和慣性思維方法,保守,缺乏開放的意識;眷戀家園故土,提倡清靜無為;安於現狀,墨守成規,因循守舊,風險意識和競爭精神不強,時間觀念和進取意識淡漠。而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均處在半島之上,多面臨海,海上交通發達,航海貿易繁榮,這就使這些國家形成了打破血緣關系的開放式的社會。激烈的社會動盪、頻繁的人員往來和波濤洶涌、變幻莫測的海洋形成其開放變易的文化品格,鑄就了其靈活、開放、勇敢、進取、協作的民族精神,倡導艱苦奮斗和自強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革故鼎新,富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扒派文化原因: 1、神話體系。 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多以神仙、妖魔為角色,西方魔幻故事中大多是精靈、矮人、魔法師、騎士之類的。中國的許多藝術作品都存在著邏輯上的矛盾,傳說故事當中的神仙妖魔的道行用時間來計算,年齡越大,其能力也越強,這種差異在現實生活中也能找到影子。這樣子就讓中國人民有一種不思進取的思想。西仔鋒方巫師的成長則是靠自己不斷的實踐學習,只與你的資質及勤奮程度有關。這就斷就了中國人與外國人觀念的不同。2、倫理型文化與功利型文化中國傳統倫理總體取向是重義輕利。作為支配幾千年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張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 「以義制利」,提倡義利發春戚賀生矛盾時,應當捨生取義。從而導致科學在古代中國失去獨立的人格價值和社會地位。人專注於自身的內心世界,喪失對理性和自然的興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傳統和對科學的探索熱情。道德與理性的分離,使中國傳統出現反理性的傾向,從而阻礙了中國科學精神的發育。功利主義始終在西方社會中占據主流地位,起主導作用。毫無疑問,這種功利主義對於催生後世資本主義萌芽取著催化劑地作用,這也導致西方社會重理性而輕情感,長於說理而短於談情,善於邏輯思維而疏於直觀感受。自身原因:主要是題材內容方面的原因。像西方的動畫片,大都滿含著稱王稱霸的野心,適合兒童,或是男孩熱血的性格特徵。而中國的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豬豬俠等都類似天真美好的童話故事,好人永遠會戰勝壞人,只能適當開發童智,永遠只適合和平國家的低幼齡兒童。更重要的是,離不了中國的神話故事、古代歷史,或是其他國與現實的東西。缺乏動畫片所需要的想像能力。很多東西會被認定為」反動」」黃色」」不健康」什麼的,當然更不可以有抨擊社會的內容,這樣就給動漫創作很大的限制,少了很多可以發揮的空間,有些東西甚至被說成主題灰暗而不準發表,中國的差不多全是小孩看的,但美國的內容和主題都有著一定含義,中國的比較著名的都是以神話傳說為背景,但美國的大多把現代人的思想嚮往和夢想等做為背景,更加資料化、多元化等等。 (2) 建議通過多方面對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的比較,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各有其特徵。中西方文明由於建立在各自自成系統的迥然各異的文化背景上,兩種孑然不同差異懸殊的文化背景,造成中西雙方在價值追求和倫理取向上旨趣迥異,從而使得中西方現實人格特徵大異其趣。 對於西方文化,我們首先要肯定其在人文方面的發展,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它有一種獨特的大帝國風范,是比較溫潤的東方文化所欠缺的。還有的是它們敢於揭露社會積弊的精神,有利於社會進步。但其在社會倫理方面的涉獵比較不足,「金錢之上,追求享樂」的思想過於深刻,導致對倫理方面的忽視。對於中方文化,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造就它的穩重、內斂、平和,其注重社會倫理的思想有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極具東方特色。但是缺乏一份「熱血」,時代的進步始終需要一種上進的、積極的,甚至是異想天開的思想,過於內斂就會被人欺辱!但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們也不必過於根究各種文化的優劣,取長補短才是正道,「閉關守國」只能導致落後,固守一種文化而不知發展創新也只能淹沒在歷史的洪流里。我們深入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除了可以進一步了解文化內涵,更重要的應該是了解自己的優缺,從而完善自己,在新時代中不斷前進!心得體會:通過對中西方文化的深入剖析,我們組員感受很深。文化是一個有生命力的詞語,它猶如一個深不可測的美麗湖泊,它不僅擁有瑰麗的外表,它還有深厚的內涵。文化的世界包羅萬象,從單種文化,到今天的多元化文化,越來越復雜多樣,內涵越來越豐富。盡管我們盡量從多方面來剖析,但仍然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要全面了解它,還需要更多的學習了解以及分析。然而由於調查手段的限制,我們不能做出更為詳細周密的調查,於是我們更多以自身的經歷結合調查結果來談談關於本次課題的一些主要問題,希望可以折射出一些被埋沒的亮點和被隱瞞的失誤。但是由於資料、時間、精力的限制,我們的調查深度還是不夠。
『伍』 中西方流行音樂差異
二、歐美流行音樂在港台的傳播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解放初期蘇聯音樂的傳人,內地流行音樂日益衰弱。而此時。歐美流行音樂對台灣音樂產生了很大影響。當時,台灣並沒有自己的歌曲,一些廣為流傳的《秋水伊人》、《香格里拉》、《何日君再來》等歌曲,其實都是早年十里洋場上海灘頭的陳蝶衣、劉雪庵等人的作品。直到60年代末,布魯斯、爵士樂等西洋樂風的湧入。才使舊上海情調的音樂結束了它在台島的流傳。 20世紀60年代。「披頭士」赴港演出對香港樂壇影響較大。一些學生組建樂隊。竭力模仿他們的偶像的演繹方式。利用「披頭士」的曲子唱出自己的情緒。 「披頭士文化」、「占士邦文化」帶給香港社會的「新感性」前所未有。整整60年代的香港樂壇基本上由歐美的搖滾樂、民歌佔領著。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流行樂壇已進入黃金時期。列依、「滾石」、迪倫輪番上場,把個西方社會唱得天旋地轉。七十年代的港台流行音樂。不僅在音樂風格上受歐美風格影響,在演出風格上也效仿歐美風格,演出人員衣著華麗,演唱形式載歌載舞,唱腔多為原聲。場面熱烈,氣氛火爆。 可見,歐美流行音樂不僅對黎派音樂影響至深,還在港台音樂中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三、港台流行音樂在內地的傳播
七十年代末,歐美流行音樂與港台流行音樂合流,再次傳人內地。時隔30年。流行音樂被趕下大海後。又卷土重來了。首先搶灘的是30年代的黎派音樂,《何日君再來》、《美酒加咖啡》等歌曲。隨著鄧麗君的低吟淺唱傳人千家萬戶。於是重唱當初被逐出內地的流行曲的歌手們便成了明星。 意想不到的是。日本的三洋錄音機以及廣州太平洋公司生產的盒式音帶,把流行音樂的星星之火,燒成了燎原之勢。崛起的新一代音樂人放開手腳。隨心所欲地把目光投向歐美和日本樂壇,拚命地汲取著營養。他們重新編配30年代的流行曲,使之一頭接上了久違的30年代的早期流行音樂。一頭又開啟了未來。 其中的許多歌曲經鄧麗君演唱後,人們才知道了什麼是流行音樂。才懂得了流行音樂的發聲、吐字、配器及詞曲方面的知識等。__。在廣州,最早從事流行音樂錄音的是著名的「老三劍客」金友中、丁家琳、司徒航。當時很大的一個工作量是電視劇的音樂復制,這就需要「扒譜子」,有時需要把歌詞翻譯成中文,找歌手來演唱。。扒帶子」就成為早期中國音樂人學習流行音樂寫作的一個重要途徑。
四、中外流行音樂的融合與創造
九十年代的音樂舞台,歡快的拉丁樂以及重金屬樂,都相繼在中國落下了腳。 歐美流行音樂的演唱方法,如邁克爾·傑克遜、席琳狄翁、惠特尼休斯頓等演唱的歌曲,深深地打動了中國聽眾的心。在流行音樂的諸多演唱風格中,。四大天王」 中的張學友,可以稱得上兼多種演唱風格的傑出人物。庾澄慶也是個奇才,他的作品有爵士風格的《老實情歌),拉丁風格的《我最搖擺),藍調風格的《似水年華),鄉村風格《情非得已)。杜德偉的曲風節奏明快,以勁歌狂舞風靡大陸。代表作品有<鍾愛一生)、《天旋地轉》等專集。 伴隨經濟改革的大潮,中國人民的欣賞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國外電影音樂如《人鬼情未了》的主題曲,《音樂之聲》的童聲合唱,《羅馬假日》的主題曲,《出水芙蓉》的電影音樂等,都給中國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進入21世紀後,由於歐美流行音樂對中國流行音樂的進一步影響,使中國當代流行樂壇涌現出了許多實力派歌手和樂團。 在爵士樂的演唱方面,內地的谷峰是比較傑出的代表,他的演唱風格獨具特色。在演唱形式方面,台灣的「蟑螂合唱團」,注重和聲的運用,他們演唱的曲調風格與80年代的歐美合唱團的演唱風格類似。在RB風格上,也涌現出了許多新人,如阿杜、王珏、楊昆等。歐美藍調風格比較突出的有陶器。 演唱風格上帶有台灣民歌色彩的有「動力火車」, 以及內地的地下搖滾等,都是我們深受歐美流行音樂影響並結合自身創造出來的流行音樂。 以上從歐美流行音樂在上海的傳播、在港台的傳播、港台流行音樂在內地的傳播,以及21世紀的歐美風等方面,論述了歐美流行音樂對中國流行音樂的影響。其中涉及到了歐美流行音樂,從上海灘傳人後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黎派音樂,所形成的中國流行音樂的第一次高峰:80年代港台音樂傳人內地後,所形成的中國流行音樂的第二次高峰,無一不與歐美流行音樂的影響息息相關。 從歐美的爵士樂、新民歌,到崔健所創作的搖滾;從80年代內地的通俗演唱,到外國電影音樂的流傳等,都充分體現了歐美流行音樂對中國流行音樂的影響之深刻,之久遠。 歐美流行音樂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價值,並佔有領先地位。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一體化,隨著中國流行音樂與歐美流行音樂的不斷融合,不斷創新,中國的流行音樂一定會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異彩。
當當網就有賣的《西方流行音樂簡史》一書
http://www.dangdang.com/proct_detail/proct_detail.asp?proct_id=680945
西方流行音樂簡史
五十到六十年代
對流行音樂而言,五十到六十年代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時期
因為搖滾樂就是這個時期誕生的。
搖滾樂被視為流行音樂的一大改革,但他所帶來的沖擊並
不止於音樂方面,更對五十年代的社會發生重大的影響。
他影響了流行音樂,更影響了社會與西方的文化。也就是說
搖滾樂對於西方的傳統建構是一種直接的挑戰。
他所帶來的影響大致有:
一.向種族制度的挑戰
由於搖滾樂的形式,是起源於黑人的藍調音樂,有加上美國
中北部的白人融以鄉村,民謠而形成的。年輕人喜歡這種音
樂,代表著黑人的文化已經融入美國的白人社會。
二.向傳統道德的挑戰
搖滾樂一直被年輕人視為一種發泄以及爭取自由的方式,這
段期間,有不少據象徵意義的青少年偶像出現,如馬龍白蘭度
詹姆斯迪恩、搖滾樂之王艾維斯普里斯萊等人。他們的性感形
象直接沖擊了當時的社會,黑皮衣、皮褲亦代表了青年人尋求
自主的決心。
三.對商業機制的影響
由於搖滾樂的大受歡迎,使得許多企業便對唱片工業有濃厚的
興趣,許多藝人紛紛投奔到大型的唱片公司,在大公司的經
營之下,電影電視成了最佳的宣傳工具,也是賺錢的工具,所
以形成了一個商業與企業化的音樂環境,1956年"告示牌雜志"
問世,更對音樂市場的企業化與市場化有了更佳的條件。
FATS DOMINO和BO DIDDLEY,他們所演唱的是五十年代初期的
搖滾樂雛型,而白人歌手BILL HALEY(詳見音樂瘋系列之搖滾
樂的藝術)則被譽為搖滾樂第一人, 因為他早於五十年代就
嘗試把漢克威廉斯的鄉村音樂和JOE TYRNER及LOUIS JORDAN的
藍調與爵士樂融合在一起,1953到1954年之間,他加重了節奏
組的表現,並引進了藍調是的吉他獨奏及低音彈奏法,於1954
年創作了一首被公認為搖滾的第一首經典"ROCK AROUND THE
CLOCK"。
但是搖滾樂並不只有音樂的表現,搖滾樂手獨特而誇張的舞台
技巧,抑是搖滾樂的另一表徵,繼BILL HARLEY之後,又有來自孟
菲斯這黑人的大本營的"貓王"還有幾乎同時崛起的傑利李路易士、
但是搖滾樂並不只有音樂的表現,搖滾樂手獨特而誇張的舞台
技巧,抑是搖滾樂的另一表徵,繼BILL HARLEY之後,又有來自孟
菲斯這黑人的大本營的"貓王"還有幾乎同時崛起的傑利李路易士、
金文生、CARL PERKINS及以"PEGGY SUE"走紅的"BUDDY HOLLY &THE
CRICKETS"這些人的音樂大都是由藍調及鄉村音樂融合而成。
在黑人搖滾樂方面,又瘋腿之稱的CHUCK BERRY他是公認的"搖滾
樂之父",亦即說他搞搖滾樂,比有搖滾樂之王的頭銜的貓王還早,
此外,還有以濃妝艷抹的舞台風格表演出名,以及以極為誇張的手
法彈奏鋼琴的LITTLE RICHARD,他不僅直接影響了傑利李路易士
,對於六十年代的音樂而言,他的影響不小於CHUCK BERRY。
五十年代搖滾樂雖然轟轟烈烈登場,但是五十年代末期,去世搖
滾樂的黑暗時期,BUDDY HOLLY、RICHIE VALENS相繼逝世,CHUCK
BERRY、貓王、傑利李路易士不是有官司纏身就是丑聞,CARL PERKINS
車禍住院長達半年,JOHNNY CASH酗酒過度,金文生有自毀傾向,這種
情況使的搖滾樂在五十年代末期逐漸轉為較溫和的形式,ROY ORBISON
、RICKY NELSON都在這時期崛起。
1958年起,貓王的形象變得較為溫馴,在加上保羅安卡、FRANKIE AVALON
還有五黑寶合唱團,唱的都是非常抒情的歌曲,因次五十年代在一陣激情
後轉為溫情歌聲後渡過。
六十到七十年代
五十年代戰後第一帶對於一切就傳統的挑戰
但是六十年代卻是一場無法制止革命
這場革命不僅止於流行音樂
更對文化、藝術,甚至是道德層面。
在這十年中
一切舊東西都被揚棄
年輕人不斷的尋找肯定新的偶像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觀
在這個劇烈變動的年代
美國因為越戰失利
使得歐洲趁勢崛起
反而在藝術文化上有較多主導權
然後提到最足以向就世界挑戰的仍是搖滾樂
年輕人一度為尋找新的信仰而縱情與搖滾樂
但是搖滾樂在五十年代末期已經失去活力
甚至有人說搖滾樂死於1958年
@披頭四崛起
但是形式比人強
在六時年代這充滿激情的十年中
沒有人放棄尋找價值觀
建立新的文化價值
於是在美國已經熄火的搖滾樂
居然在英國重燃烈焰
1962年披頭四崛起
不但延續了搖滾樂的香火
也引爆了流行革命
披頭四最大的貢獻不在於他們賣了多少張唱片
拓展多大的市場
他們的價值在於透過不斷的實驗、探索
提供了流行音樂多方面發展的契機
受到披頭四音樂的影響
英國的流行樂壇發展急促
有趣的是
英國的流行音樂深受美國50年代影響
因此六十年代英國的流行音樂
從披頭四所代表的流行音樂
到風行一時的藍調復興運動事實上都是美國搖滾樂的延續
只不過英國有後來居上的趨勢
而美國市場也因披頭四的崛起
不得不模仿或抄襲英國藝人
這是一件相當諷刺的事
@民謠搖滾
當藍調、流行、搖滾相繼喪失主導權
並不代表美國樂壇一無可取
相反的美國當時所處的困境
孕育了一批以反戰為訴求的民謠歌手
代表人物:WOODY URTHURIE傳人巴布迪倫
以及與他私交甚篤的瓊拜亞
巴布迪倫更進一步發明了民謠搖滾
使自己博得了民謠皇帝的封號
而瓊拜亞則成為民謠皇後
此外,因反戰訴求加上六十年代中期的嬉痞運動
使的美國西岸"尤其是舊金山"
出現了所謂的迷幻搖滾"ACID ROCK"風潮
一時間蔚為風潮
甚至影響英國樂壇
PINK FLOYD 與TRAFFIC便是當時英國相當著名的迷幻搖滾團體
在美國
迷幻的派別很多
從以民謠為基礎的JEFFERSON AIRPLANE
到以鄉村音樂為主軸的GRATEFUL DEAD
或從受巴布迪倫影響的BYRDS
到後來成為祭品的JIM MORRISON吉他所領導的"THE DOORS"
或甚至是以加州沖浪派為構想的海灘男孩二重唱
其創作都與迷幻搖滾有很深的關連
在巴布迪倫揭竿起義下
民謠搖滾不但在樂壇佔有無法取代的地位
也因為更多藝人的投入
如:THE MAMAS &THE PAPAS、彼得、保羅與瑪麗、賽門與葛芬科等
讓民謠更進一不成為流行市場主流
這也是民謠搖滾在美國最顛峰的時刻
而英國為回應美國這波民謠熱潮
亦出現了如DONOVAN 有美國巴布迪倫之稱
或是FAIRPORT CONVENTION這一類的人物或樂團
但綜觀英國的民謠風
搖滾示重於民謠的!
@英倫大舉入侵
除了由五十年代美國的搖滾樂中脫胎換骨而來的披頭四外
另一支據守五十年代搖滾精神但副與其新面目的滾石合唱團
亦繼披頭四後
成為世界流行音樂舞台的要角
如在加上另一支首度將歌劇概念放在搖滾樂的誰合唱團
與動物合唱團.....等構成了所謂的"第一波英倫入侵美國"
英國方面的藍調復興運動培育了許多重要的人物
如:JEFF BECK、ERIC CLAPTON、JIMMY PAGE、JOE COCKER...等
甚至是美國籍的JIMI HENDRIX都是在英國走紅的
這些人當中又有不少是後來搖滾樂壇的改革者
如JIMI HENDRIX直接影響了重金屬音樂
受到了披頭四的影響
英國出現了許多"前進搖滾""藝術搖滾""古典搖滾"
的新名稱
如PINK FLOYD、GENESIS、MOODY BLUES、YES、KING CRIMSON等等
這些樂團企圖讓搖滾樂藝術化、古典化、嚴肅化
為六十年代的流行音樂市場
開拓了更寬廣的空間
並於七十年代主宰音樂市場
說到六十年代
就不能不提到烏茲塔克音樂節(抱歉英文不太好)
1967年在蒙特婁舉行的搖滾音樂節吸引了將近五萬多的人
1968年的邁阿密流行音樂節吸引了九萬人參加
1969年〃新堡〃音樂節(newport festival)則多達十五萬人
這接二連三的活動證明了流行音樂
七十到八十年代
對於七十年代
他的起頭並不吉利
1969年滾石合唱團的BRIAN JONES意外死亡
PINK FLOYD的創始團員SYD BARRETT自殺身亡
1970年十月 白人靈魂歌手JANIS JOPLIN用葯過多致死
同年JIMI HENDRIX亦用葯過多而死
接著第二年JIM MORRISON亦奉獻了自己的生命
加上披頭四於\'71年一開始便宣布解散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二重唱賽門和葛芬科亦解散
因此有人稱六十到七十年代交接的這段時間為流行音樂的黑暗年代
所幸的是 六十年代末期相繼崛起的藝人及合唱團
很快便穩住局面
這些樂團的成長非常迅速
逐漸在七十年代成為超級團體
滾石合唱團、飛行船(LED ZEPPELIN)、DEEP PURPLE、黑色安息日
EAGLES、QUEEN、KISS、PINK FLOYD、AEROSMITH ........等等
而流行歌手方面ELTON JOHN、 洛史都華、
民謠團體CORSBY、STILLS....
六十年代的激情過後
到了七十年代已經逐漸冷卻
創作者、藝人、消費者似乎較六十年代務實
但是其強烈的音樂使命感已經漸漸消失
流行音樂又回到商業的本質了
即使是曾經最不妥協的搖滾樂
也在市場的需求下歸向商業
但也有h執意固守搖滾樂精神的樂團
如CREEDENCE CLEARWATER RIVIVAL
以單曲走向的他們成績斐然
但是也僅生存了三年便告消失
在英國方面
六十年代的一些前進派搖滾樂團
亦順利進入七十年代
並逐漸成為一股勢力
然而這股勢力卻因過分自我膨脹
而偏離了原始的精神
過於冗長精深的主題
炫耀的彈奏技巧
反倒使前進派的樂團在七十年代迅速的被淘汰
而由大衛包依所引導的華麗搖滾崛起
大衛鮑依深受紐約頹廢派團體VELVET UNDERGROUND的影響
開始以絢麗的舞台裝扮表演
受他影響的人不少如英國的QUEEN就是一例
頹廢音樂鼻祖ROXY MUSIC、搖滾團體SLADE、KISS
都或多或少承襲了許多大衛鮑衣的型態
人們稱這種搖滾類型為"華麗搖滾"
在超級樂團以及華麗搖滾兩大主流之間
存在著另一股勢力
就是DISCO
在約翰屈服塔和比吉斯合作的周末狂熱中到達了顛峰
七十年代
歐美流行樂壇還有一件值得重視的事
那就是歐美藝人及樂團亦逐漸在世界舞台嶄露頭角
為流行音樂注入新活力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應是瑞典國寶級的阿巴合唱團了
他們不僅風靡了全球
走紅的時間也不短可以說是至今最成功的歐洲流行藝人了
而搖滾樂方面
來自德國的重金屬團體SCORPIONS亦於七十年代末期崛起
在全球有一定的樂迷
他們的搖滾情歌
如"STILL LOVING U" "HOLIDAY".......到最近的"YOU AND I"
都是搖滾樂迷與流行樂迷的最愛
總體來說
七十年代的前半是屬於較商業的
但是在末期有爆發了一次搖滾樂的革命 ==== 龐客音樂革命
這一次的搖滾革命最早逝源自美國的地下音樂團體
卻由英國的SEX PISTOL揭竿
又造成了第二次"英國入侵美國"
龐客音樂為八十年代的音樂重燃生機
後龐客也好新浪朝也好
甚至於舞曲在內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後
逐漸又迷失在利益商業中
一夕之間
後龐客新浪潮都成為人所詬病
九十年代需要一次新的音樂革命
於是九十年代初期一批唾棄主流搖滾的人
再度我行我素
秉持六十七十年代的地下音樂精神
以及八十年代早期的獨立搖滾精神
稱自己為另一種選擇
另類音樂由此而生
從18世紀末至加世紀的200年中,美國流行歌曲經歷了由借用、翻譯、模仿歐洲各國歌曲,到逐漸發掘和發展本國不同民族的多種音樂因素,來創造自己的、具有美國特色的歌曲形式的過程。
反抗殖民統治的歌曲 18世紀下半葉,美國人民遭受殖民統治的時候,就通過歌曲表達他們的反抗與斗爭情緒。在1775—1783年的獨立戰爭和戰後一段時期,流傳了更多的歌曲,如《揚基嘟得兒》(採用英國同名歌曲曲調),《切斯特》、《亞當斯和自由》(採用《阿那克里安》曲調,此歌於1814年被重新填詞,成為著名歌曲《星條旗》)等。這些歌曲大多採用英國歌曲的曲調進行填詞,帶有宗教聖詠的痕跡,這是由於當時美國的音樂生活尚處在以教堂音樂為主的時期,世俗音樂剛在萌芽。
外來歌曲 美國早期流行的歌曲都來自英國、愛爾蘭、蘇格蘭、德國和義大利的歌曲和歌劇曲調。18世紀末。19世紀初,愛爾蘭和蘇格蘭歌曲在美國開始流行,其中《美好的往日》等歌曲,儈炙人口。這些歌曲具有鄉土氣息,得到美國人民的喜愛。19世紀初,德奧歌曲在美國也很流行,如F.舒伯特、F.W.阿布特、庫克思的許多歌曲均被譯成英文,印成歌篇出版。19世紀20-40年代期間,在美國普遍流行採用歐洲歌劇的曲調填以英文歌詞的歌曲,或英國作曲家用義大利歌劇風格譜寫的歌劇曲調。
游吟藝人的歌曲 這是最早顯露出美國自己特點的歌曲。它是由白人創造的、供白人欣賞娛樂的音樂表演形式,發源於美國北部和中西部。19世紀加年代,英國演員C.馬修斯有意識地將黑人語言的拼音、節奏等特點加以喜劇化,配上簡單的音樂旋律加以表演,受到熱烈歡迎,許多美國演員如G.W.狄克遜、G.尼科爾斯、J.W.斯威尼威.法雷爾等,紛紛效仿馬修斯的表演,成為當時最出名的流行歌曲作者和表演者。19世紀下半葉,游吟藝人的歌曲大大發展,出現了眾多的表演團體。其表演者都是白人男子,採用的音樂素材來自昂格羅、流行曲調、義大利歌劇或由此派生的曲調等。據考證,南北戰爭前的美國音樂很少與黑人音樂有聯系。
反蓄奴制和南北戰爭時期的歌曲 19世紀下半葉,在美國反蓄奴制的斗爭及南北戰爭期間,產生了一些反映黑奴痛苦生活和爭取解放的歌曲。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影響較大的一次全民性戰爭,在當時和以後的文學藝術作品中,歌曲為數最多。這些歌曲在音樂上除與英國、愛爾蘭等歐洲音樂保持聯系外,明顯地出現了與黑人靈歌和其他黑人歌曲音調上的聯系,即明顯地表現出美國特色。
福斯特及其他作曲家的創作歌曲 19世紀從事歌曲創作的美國作曲家有F.霍普金森、B.卡爾、J.休伊特、O.肖、H.拉塞爾、哈欽森家族和S.C.福斯特。其中霍普金森(1737。1791)是美國第1個歌曲作者。肖(1779—1848)是第1個在美國出生的歌曲作家。拉塞爾(1812—1900)被譽為在福斯特之前的美國最有成就的歌曲作家。哈欽森家族則是演唱和創作歌曲的著名小團體。19世紀美國最重要的歌曲作家是福斯特。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創作了200餘首歌曲,其中有的吸收了傳統的英國民歌的特點。他的代表作《故鄉的親人》、《我的肯塔基老家,晚安》、《主人長眠在地下》等,成為世界名曲。
19世紀末20世紀初工人歌曲 隨著工人運動的興起,在美國工人群眾中流傳了一些反映他們斗爭生活的工人歌曲。如《約翰.亨利》、《八小時工作日》、《紅旗》等。如世紀20-30年代,工人運動再度高漲,美國工人歌曲再次發展,如《薩柯給兒子的信》、《你站在哪一邊?》、《我們堅決不動搖》等。
『陸』 從西方電影與音樂看文化差異----寫論文用的
從電影中看得出哪些中西方文化差異
盡管現實中的迷信意識早已在唯物主義面前敗北,但至少在藝術和電影中,富有靈性的東方文化還是不時地顯現出優勢。超現實主義電影,最能突顯東西方文化的這種差異和差距。在楊德洛維斯基的《聖山》中,我們便可見墨西哥大師是如何不惜一切地賣弄奇幻同時又小心翼翼地為自己的「超現實包裝」尋找科學的解說和理由。其實,西方此類電影很多時候都局限在以超現實主義現象驗證著現實,而此時東方電影卻能灑脫地以現實主義原則解構超現實主義現象。比較《雨月物語》,我們就會發現溝口健二是如何自信並理所當然地讓鬼魂隨心所欲地出入銀幕。然而也正是他這種天經地義的自信,才使影片始終籠罩著一層虛實結合的快慰和朦朧幽哀的凄美意境。
一 .內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
以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賴的地理環境基礎的差異為依據,我們可以把中西文化雙方分別歸結為內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也即所謂的「黃色文明」與「藍色文明」。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這是造化之功,同時也說明自然環境對人格塑造影響的巨大。「人的個性是先天組織和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別是在發育時期所處的環境這兩個方面的產物。」[2]這里的環境不僅包括社會環境,而且也包括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使人自覺不自覺地得到某種熏陶和影響。馬克思指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找到了不同的生產資料和不同的生活資料。因此,他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也就各不相同。」[3]
中華民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三面連陸一面靠海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幾乎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從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強的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這種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誕生於半封閉大陸自然環境的儒家倫理,教誨人們重土輕遷,安貧樂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們在久遠的傳統中沉澱了一種封閉的惰性心理和慣性思維方法,保守,缺乏開放的意識;眷戀家園故土,提倡清靜無為;安於現狀,墨守成規,因循守舊,風險意識和競爭精神不強,時間觀念和進取意識淡漠。所謂的「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便是這個道理。「東方人並不具有西方人的忙碌和競爭意識,他們總是顯得嚴肅、執重,從不著急,時間觀念淡漠。就象『效率』一詞代表著西方社會中支配人們思想的基調那樣,中國人常說的『馬馬虎虎』一詞也表明了他們對生活所持的態度。」[4]生活圈子的狹隘與封閉,人與人之間接觸的固定性和長久性,為了能夠和睦相處,國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既文章」,這也培養成國人謙虛、謹慎、忍讓、含蓄的傳統美德。中國的這種自然環境以及在這種環境影響下的文化傳統養成中華民族內傾型人格。而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均處在半島之上,多面臨海,海上交通發達,航海貿易繁榮,這就使這些國家形成了打破血緣關系的開放式的社會。激烈的社會動盪、頻繁的人員往來和波濤洶涌、變幻莫測的海洋形成其開放變易的文化品格,鑄就了其靈活、開放、勇敢、進取、協作的民族精神,倡導艱苦奮斗和自強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革故鼎新,富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在西方,也正是這種自然環境下形成的文化傳統養成西方人那種外向型人格。
『柒』 中外影視音樂賞析論文
音樂以它獨特的魅力打動人心,而影視音樂又以它的特殊性占據著影視與音樂的雙重重要地位。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中外影視音樂賞析論文,供大家參考。
中外影視音樂賞析論文篇一西方影視翻譯的語言藝術賞析
中外影視音樂賞析論文摘要
[摘 要] 歷年來人們概念中的影視,不管國產影視還是西方影視都只是茶餘飯後的“甜點”,僅供娛樂,其自身只具備娛樂性,但是隨著影視自身行業的發展,影片被賦予的東西越來越多,更多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以及各種人生意義被電影人載入到影片當中,影視淡漠其娛樂性,順利成長為各國 文化 交流的使者,西方影視的翻譯要求語言的真實准確性,也要求譯文的優美詩意性。本文從翻譯中的幾個 方法 與技巧出發,賞析其中幾例西方影視翻譯。
中外影視音樂賞析論文內容
[關鍵詞] 西方影視;翻譯;語言藝術
當福爾摩斯的名字飄浮在所有偵探電影 愛好 者的心中,當邁克俊俏沉默的面孔深深地埋在《越獄》迷的腦海,當所有的電影愛好者身上都開始流淌著藍色的“阿凡達之血”,驀然回首,我們終於發現,西方影視作為一種視覺盛宴,正在入侵人們的精神生活。
電影在全世界文化傳播的軌跡中無疑是最閃亮的一幕風景,“如果電影是一場夢,那就讓我醉生夢死”,這句話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為筆者的QQ簽名。電影的變革我們歷歷在目,從最初的無聲、黑白的“卓別林式幽默時代”——粗糙的黑白有聲電影——聲音色彩畫面俱全的彩色電影——3D電影時代——5D電影橫空出世,在這些電影變革流程中,電影語言的變革,像是襯托紅花的綠葉,成為不可或缺的變革章節,語言作為文化傳播裡面最強有力的支撐系統,對文化的發展、傳播起著最為重要的作用。影視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註定擔負起傳播人類文化的重任,當歲月的章節翻到華麗的21世紀,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這些概念像浪花一樣四處翻飛,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國際的影視文化交流也越來越密切。一部通過翻譯工作者精心翻譯的外國影視作品,就像長著翅膀的使者,雙翅攜帶著各個國家不同的文化,在世界之間傳播著人類文化。縱觀現今影視翻譯,不難看出,與普遍的書本翻譯、音譯迥然,電影翻譯無論是從其翻譯規律或者翻譯的語言藝術上都有其獨特的規律屬性。
一、影視語言翻譯的理論基礎
語言翻譯歷史悠久,中國最著名的翻譯理論是大翻譯家嚴復提出的“信、達、雅”,所謂“信、達、雅”指的是在翻譯的時候一要“信於原文”,即翻譯要與原文原意相符;二要“達於原文”,即翻譯時表達要順暢;三要“雅於原文”,即翻譯時譯文要有文采要優美。嚴復的翻譯理論很大程度上適用於文本翻譯,因為一個成功的影視翻譯,需要不只是台詞即影視腳本文字的“信達雅”,還需要考慮影片其他非文字因素的翻譯,比如影視演員的情感表達、影視圖像信息的傳達、不同國家語言表達的差異性等,影視翻譯翻譯的不是文字,而是一部有血有肉的影片,它或許是由風格迥異的圖像、南轅北轍的聲音、代表不同文化的文字構成的一個預期向觀眾傳達海量情感信息的多符號載體,是一個信息量豐富的整體。所以影視翻譯不僅局限於語言學、翻譯學,它還涉及媒體傳播學、影視本身所具備的藝術特徵等,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整體。
二、翻譯的詩意性
我們都知道,一部地道的外國影片,它身上往往攜帶著巨大的信息資源,它包含著本地民族的歷史血脈與文化背景,深刻地反映本地民族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與思維節奏。且電影語言與一般語言不盡相同,電影語言是指電影藝術在傳達和交流信息的過程中使用的媒介手段的結合,它直接為觀眾的視聽感官服務,它直觀、鮮活、具體,用形象來表達語言,攜帶著巨大的感染力。要將西方影視的電影腳本翻譯成中文,絕非易事。原因如下:中西文化差異巨大,西方信奉上帝就如同我們中國人相信客廳里有一張茶幾存在一樣;中國文化往往重視意會、注重自我感悟,較為感性,而西方文化則注重概念內涵、注重分析,較為理性。這些差異性反映到語言上,就是中國語言較為感性,靠語意貫徹全文,而西方語言則強調語法、詞語的上傳下達,語句的相互銜接與呼應。相信大家看到“中國式英語”,都會莞爾一笑,在影視翻譯中,這個問題無處不在。
Gone With The Wind:
This car,Goeth would have bought this car.Why do I keep the car? Ten people by that,ten people,ten more people.This pin,two people.This is gold,two more people.He would have given me two for it,at least one.He would have given me one ,one more,one more person,person,Stern,for this.I could have got one more person,and I didn’t ,and I didn’t…
譯文如下:
這輛車,歌德應該會買。我為什麼留這輛車,它能換十條命,十條命,多救十個人。這枚胸針,可以救兩條命。這是黃金,可多救兩個人,他會讓我換兩個,至少一個人,他會多救一個人,多一個人,是一個人,斯滕,這個可以換一人的命,我本可多救一個人,可我沒有,可我沒有……
這段譯文語氣柔和哀傷,語義流利通暢,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淡淡的傷感與詩意,忠實於原文的語義,文字詩意優美,文字情感與原文相契合,可稱上乘譯作。
再比如《獅子王》:
I laugh in the face of danger.
譯作:越危險就越合我心意。
三、翻譯的時效性與准確性
人們在觀賞一部影片時,要同時啟動視覺、聽覺、觸覺以及內心豐富的情感神經,可謂“工作量巨大”,這就一如我們看小說,很多小說當我們看第一遍時,感覺是囫圇吞棗,雲里霧里的只知大意,很多細節都是模糊的,但是紙質的小說有一個好處就是,我們可以讀很多遍,一部好的作品總是百讀不厭,而且每讀一遍隨著讀者年齡與閱歷的增加就會產生新的情感體驗,但是電影不一樣,電影主要是以畫面和聲音相結合向人們傳達信息,很多信息轉瞬即逝,所以人們在處理這些信息時出現用時短的特點,如果翻譯中出現一些艱澀難懂的詞語或者某個詞義含糊不清,而且很多電影本身的魅力也具有時效性,很多電影在欣賞的時候感覺很震撼,但是卻總是提不起興趣再看第二遍,只有一些經典影片,才能經得起時間推敲,與時光一起變成永恆。很多翻譯,如果不具備時效性與准確性,那麼就很可能影響觀眾的整體感官,讓整部影片索然寡味。 比如《教父》:
I never wanted this for you.I work my whole life——I don’t apologize — to take care of my family,and I refused to be a fool,dancing on the string held by all those big shots.I don’t apologize——that’s my life——but I thought that,that when it was your time,that you would be the one to hold the string.Senator Corleone; Governor Corleone.Well,it wasn’t enough time,Michael.It wasn’t enough time.
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帶給你這些。我工作了一輩子,來養家糊口,我沒有道過歉,我不願意當個傻瓜,可我總是在大人物所牽的繩子上跳舞。我不會道歉的,這就是我的本色,不過我也想到過那一點,我想那時候是你的天下,你就是牽繩子的那個人。考利昂參議員,考利昂州長。好了,時間不多了,邁克爾。時間不多了!
這段台詞賦予了豐富的信息,首先,這是維多的心裡獨白;第二,維多是個清醒的傻瓜;第三,維多願意做個清醒的傻瓜,即便迫於無奈。
比如:《飄》
I think it’s hard winning a war with words.
譯文:我認為紙上談兵沒什麼作用。
四、翻譯的直白性與深刻性
在一段成功的影視翻譯中,電影文字腳本翻譯在忠於原文進行翻譯時,要注重刻畫其深刻性。
比如:Schindler’s List
What is right? When a person committed a crime,the judge sentenced him to death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This is not right,It’s called justice.
When a person has committed a crime Similarly,the emperor could sentence him to death,
Can not sentence him to death,then pardoned him,this is called right!
什麼是權利?當一個人犯了罪,法官依法判他死刑。
這不叫權利,這叫正義。
而當一個人同樣犯了罪,皇帝可以判他死刑,
也可以不判他死刑,於是赦免了他,這就叫權利!
當聽到這句台詞的翻譯時,相信很多人都會內心深深地呼出一口氣,然後,心裡產生強烈的共鳴。翻譯出來的語句,使權利深刻得入木三分,相信多年後,很多人都會忘記這部Schindler’s List,但是卻沒有人會忘記什麼叫權利!
五、翻譯的口語性
在觀看國外的電影大片的時候,筆者相信大家在沉醉於這些好萊塢大片帶來的精彩情節時,一定也會像看我們的國粹京劇一樣,看到精彩處,不禁大叫一聲“好”!而西方影視譯製片里口語化式的翻譯,就具備這個特徵。翻譯片里對於口語化的需求不外乎要考慮到觀眾范圍廣,年齡跨度大,口語化可使影片通俗易懂,老少皆宜。
Batman:How much do you weight?
Vicky: About 1 20 pounds,I think.
Batman: Hold on.Vicky:AAH!OOH!
譯文1:蝙蝠俠:你的體重是多少?
維奇:我想大概有120磅吧。
蝙蝠俠:堅持住。
維奇:啊!噢!
譯文2:蝙蝠俠:多重?
維奇:120磅吧。
蝙蝠俠:抓緊。
維奇:啊!噢!
譯文2使用的語言簡潔明了,口語特色一覽無遺,恰如其分地增加了影片的緊張感與幽默感。
現今的影視已不僅僅是人們茶餘飯後的消遣,而是越來越肩負著各國文化交流與傳播的使命,隨著大量西方影視作品進入我國,我國的影視翻譯團隊在不斷擴大的同時,翻譯水平也日漸攀升,翻譯的語言藝術涵蓋廣闊。本文只選取幾個方面加以闡述,以期拋磚引玉,在國外影視翻譯上推陳出新。
中外影視音樂賞析論文文獻
[1] 郭建中.實用性 文章 的翻譯(下)[J].上海科技翻譯,2001(04).
[2] 劉學雲.翻譯新論[M].武漢:湖北 教育 出版社,1996.
[3] 孫迎春.翻譯學語林[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
[4] 孫致禮.文化與翻譯[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11).
[5] 楊自儉.英漢語比較與翻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6] 柳耀輝.影視文化論文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中外影視音樂賞析論文篇二英美影視賞析課與大學英語教學
中外影視音樂賞析論文摘要
摘要: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我校開設了英美影視賞析公選課,旨在完善多元生態化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幫助學生學習英美文化和文學知識,提高其英語聽說和寫作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中外影視音樂賞析論文內容
關鍵詞:英美影視賞析課;多元生態化;大學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0-0089-03
英美影視賞析課作為一門公選課,有利於加強文化教學,培養學生對英美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使學生靈活地應對各類文化差異。英美影視賞析課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有益補充,可以為學生營造自然真實的語言環境,充分調動學生 學習英語 的積極性。
目前我校力爭完善多元生態化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多元生態化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是指根據生態學原理把課程設置看作一個動態、開放的生態整體,講究‘兼容、動態、良性’。”在這種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當中,各種課程要素相互依存、作用,靈活協調,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最終實現動態平衡。相比之下,傳統教學過程和手段缺乏開放性和靈活性,教學評價體系缺乏層次性、多元性和激勵性,學生常感受不到學習的成就和喜悅。增設英美影視賞析課,可以改善這種狀況,寓教於樂,實現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多元生態化。
一、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一般說來,學生 興趣愛好 的廣度和深度,會影響其學習動機的穩固性和深刻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豐富有趣的內容以及生動的 教學方法 來吸引學生,使學生通過學習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異事物會引起學生的好奇和探究,教學內容與方法的不斷更新與變化,可以不斷引起學生新的探究活動,從而在此基礎上產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慾。電影一般都有有趣或刺激的 故事 情節,在較短的時間內將故事呈現在觀眾面前,給人帶來感官上的享受。相對於刻板的教材,電影集畫面、聲音、故事情節於一體,更能刺激學生的視聽器官,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達到有效地學習語言目的。
二、營造真實的語言環境和氛圍
在語言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營造真實的語言環境非常重要。電影語言生動活潑,取材於現實生活,能對學生產生吸引力和感染力。電影中的光、色、聲、影、形很容易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視聽神經,形成相對直觀的語言交流和自然吸納的語言環境。
著名語言教育理論家Krashen認為語言習得取決於大量的語言輸入。他認為語言習得是通過理解信息,即通過接收“理解性輸入”而產生的。因此,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大於學生目前語言能力的信息輸入。Krashen提出了“理想輸入”的說法,認為輸入應具備四個特點:可理解性,既有趣又有關聯,非語法程序安排和要有足夠的量。“語言環境決定語言輸入的質量。‘此時此地’原則從語言習得的角度論證了這一觀點。在語言輸入的過程中,應該為學習者提供較為真實的語言使用環境。”影視賞析課能為學生創設愉快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心理障礙最小的狀態下自然習得語言。
三、有助於學生提高聽力和口語水平,賦予學生成就感和滿足感
英語電影中富含原汁原味的語音素材,其內容貼近生活,語言真實地道,表達句式多樣。電影台詞可分為采訪、演講、購物等。這些台詞可作為學生真實自然的聽力材料。台詞大都語速正常,屬於實際生活中的正常語言,有利於學生模仿並學以致用;還利於學生體會 英語口語 中常用的弱讀和連讀,養成聽說英語的正確習慣。
如影片《阿甘正傳》中膾炙人口的語句:“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結果往往出人意料。”《獅子王》中:“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在微妙的平衡中生存。”《TITANIC》中:“我覺得生命是一份禮物,我不想浪費它,你不會知道下一手牌會是什麼,要學會接受生活。”這些 名言 言簡意賅,富含人生哲理,既可教給學生新詞彙,又可引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在觀看有趣的電影時,學生會自覺使用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思考、假設和預測,從而學習吸收信息。教師可以使用電影語料開展各種教學活動,從而提高學生情景對話時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比如老師可以要求學生討論電影內容,交流感受。在交流時,要求學生靈活使用電影中的詞彙、句式和 名人名言 。好的電影比教材更能激發學生的交談慾望,促使他們用新詞彙交流感受,學以致用,給學生帶來學會新知識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四、有助於學生學習英美文化知識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好的影視作品可以更直接地向學生展示西方國家的歷史、文化和風俗。語言和文化是相輔相成的。“文化所涵蓋的大量信息是促使語言鮮活、推動語言發展的強大動力。學生社會文化能力中最薄弱的環節在於語言本身所涉及的文化因素上,尤其是詞彙的文化內涵。”學生如果不了解目的語背後的文化,就會使該語言的表達蒼白無力,有時甚至會產生誤解。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給學生語法和句式,還要向學生傳授背景文化知識,“使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社會、經濟、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情況及其文化傳統,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和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最終使學生達到語言與文化融會貫通。
通過電影學生會學到很多文化差異,從而進一步提高英語水平。比如,美國新娘結婚時身著白色長裙並佩戴面紗。新娘還要按照四句韻文去做,即穿戴something old,new,borrowed,and blue。舞會結束前,新娘會將花束扔向未婚的女子,接到花的女子被認為是下一位該結婚的人。這些習俗跟中國的傳統婚禮習俗相差甚遠。學生在欣賞《老友記》中菲比和莫妮卡兩位主角的婚禮時,就可以學習到這些文化差異。由此可見,“外語影視以其最直接、最真實、最准確的方式集中表現著目 標語 文化場景,並以其豐富的語匯和具體生動的形象傳遞著異域文化的語言習慣、 思維方式 、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與行為准則”。
在課堂上,教師應精選與教材中課文主題相似的影片,並解釋影片背後隱含的文化內涵,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比如在解釋文化差異時,筆者選用了《世界是平的》這部電影,影片中多次描述了印度和美國的文化差異:印度房東初次見面就問美國房客的收入、家庭和婚姻狀況,這對美國人來說都是隱私;牛在印度宗教中是神聖的,印度人不吃牛肉,可是美國在印度的外包服務中居然賣烙牛的烙鐵和牛排煎鍋,印度人對這難以接受;印度人對美國人獨有的一些小商品很陌生,因不知道具體用途而無人購買,如美國人在觀看比賽時戴的乳酪形狀的帽子。這一系列文化差異使得美國的外包業務在印度進展得很不順利,從美國來的銷售經理在了解了大量印美文化差異後,終於取得了成功。看完電影後,學生們踴躍發言,補充了很多印美和中美文化差異的例子,有效地練習了英語口語,並對中西文化差異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五、有助於學習英美文學知識,提高其 英語寫作 能力
學生在賞析由名著改編的電影時,會學到很多英美文學知識。如《哈姆雷特》、《傲慢與偏見》等作品,會使學生對經典作家和作品有更深刻的認識。電影《死亡詩社》故事情節曲折,內涵發人深省。主角基丁是一位被學生們親切地叫做“船長”的教師,他提倡學生們用嶄新的視角觀察世界,學生被他那反傳統的教育方法所感染,創建了新的“死亡詩社”。基丁所提倡的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但同時也遭到這所傳統學校中各種腐朽思想的抵觸。該影片台詞中出現了很多著名英美詩人的名句,如莎士比亞、梭羅、惠特曼、羅伯特・弗羅斯特等。基丁老師的話也很有哲學意蘊和音韻美。如:(1)因為信不信由你,這個房間里的每個人,總有一天都要停止呼吸,僵冷,死亡.我要你們向前到這兒來,細細玩味過去的面孔,你們經過這兒無數次,但從未真正看過他們,和你的差異並不大,對吧?……孩子們,讓你的生命超越凡俗。(2)森林,因為我要為了活著而活著,深刻地活著,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髓。把生活的糟粕拋到九霄雲外,以免當我的生命終結時,才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教師的教法要通過學生主體活動來獲得效能。教師要善於激勵、啟發和引導學生,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學生賞析完影片後探討了 經典台詞 的人生哲理,同時對英美詩歌知識也有了初步的認識。此外,筆者就影片內容設置了兩個辯題(基丁老師的反傳統教育模式是否可行?學生自殺的悲劇應由基丁老師負責還是由家長負責?),鼓勵學生採用合作式學習的方法,展開小組 辯論 ,學生可以隨意進行 觀後感 與影評等思想交流。鼓勵語言能力比較好的同學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完成一篇觀後感或影評,也可對故事進行改寫,對學生提出更高一層的要求。寫完之後學生提交,由老師評分。很多學生就片中的教育體制、親子關系等問題有感而發,寫出了切身體會,比以往寫的大學英語精讀課後 作文 更有深度,遣詞 造句 也不錯,由此提高了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部分學生還主動背誦了挑選出的經典台詞,展現出極大的學習英語的熱情。
綜上所述,英美影視欣賞課作為一門大學英語選修課,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有利於學生學習英美文學和文化知識,可以提高其英語聽說和寫作能力。這門課還有助於教師轉變教學理念,促進教學手段多樣化、教學機制彈性化和課堂管理方式人性化。廣大教師應有效規劃課堂教學活動,使英美影視賞析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起到更好的作用。
中外影視音樂賞析論文文獻
[1]陳堅林.計算機網路與外語課程的整合:一項基於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221-222.
[2]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New York:Longman,1985:63.
[3]鍾華.非英語專業社會文化能力調查[J].外語界,2001,(4):23.
[4]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 專業英語 教學大綱[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5]姚范美.大學英語影視文化教學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04,(9):145-146.
[6]張明.英文電影欣賞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J].中國電力教育,2008,(5).
[7]王曉芬.英文電影欣賞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J].考試周刊,2010,(7).
[8]劉丹,張家榮,任曉輝.英語影視欣賞與文化意識的培養[J].繼續教育研究,2009,(5).
[9]淺談英文電影欣賞與英語教學[J].網路文庫.(http://wenku..com/view/f56880dd5022aaea998f0fdc.html),2012-09.
[10]王曉輝.淺談英文電影欣賞與英語教學[J].中國電力教育,2009,(12).
有關中外影視音樂賞析論文推薦:
1. 淺談中西方音樂教育的差異論文
2. 有關民族音樂欣賞論文
3. 淺談中學音樂教育論文
4. 關於音樂教育畢業論文範文
5. 談音樂欣賞中的心理活動論文
6. 大學音樂論文範文
7. 當前網路音樂傳播的現狀分析論文
8. 淺談音樂的功能論文
『捌』 哪一首配樂在電影裡面出現的頻率最高
要論及電影配樂中出現頻次最高的古典音樂,筆者認為非義大利作曲家馬斯卡尼所作歌劇《鄉村騎士》間奏曲(Intermezzo)莫屬。無論是經典西方電影《教父3》,還是中國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都不約而同引用了這段曼妙悠揚的歌劇間奏曲。近期,國家大劇院首次製作了馬斯卡尼《鄉村騎士》一劇,實際上這是一部時長僅一小時的義大利現實主義歌劇,不過劇中的《鄉村騎士》間奏曲早已深入人心,成為音樂會上頻頻演出的保留曲目。國家大劇院版《鄉村騎士》甚至吸引到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導演姜文攜當年的一眾主創和演員親臨現場,姜文導演坦言自己深受這首短短三分鍾時長的間奏曲影響,此番親蒞歌劇《鄉村騎士》的演出現場只為追憶自己往昔的青蔥歲月,姜文還坦言第一次接觸此劇是在多年前的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