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電影音樂發展史2000字

電影音樂發展史2000字

發布時間:2025-04-07 12:03:58

Ⅰ 電影音樂的歷史 什麼是電影音樂

電影音樂,又稱為電影配樂(Film score),是電影藝術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不僅能夠增強電影的情感氛圍,還能深化觀眾對影片主題的理解。電影音樂通過旋律、和聲、節奏等音樂語言,將電影的情感和意境傳達給觀眾,從而成為連接電影與觀眾之間的重要橋梁。

電影音樂與電影緊密相連,通常由多首音樂組成,這些音樂相互配合,共同服務於電影的整體敘事。通過音樂,觀眾可以更好地感受到電影中人物的內心情感,同時也能更好地理解電影的主題和情節發展。一首優秀的電影音樂,不僅能提升電影的藝術價值,還能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優秀的電影音樂不僅能夠加深觀眾對電影內容的理解,還能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電影音樂通過對不同情境的精準刻畫,能夠引領觀眾進入電影所營造的情感世界。無論是緊張刺激的動作場面,還是溫馨感人的愛情故事,電影音樂都能夠通過其獨特的音符和旋律,使觀眾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

電影音樂的創作並非易事,它需要作曲傢具備深厚的音樂素養和對電影內容的理解。作曲家需要通過音樂語言來詮釋電影的情感和主題,因此,他們需要深入了解電影的劇情、角色性格以及導演的藝術理念。創作電影音樂的過程,既是一次藝術創作,也是一次情感傳遞的過程。

電影音樂在電影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它不僅能夠增強電影的情感氛圍,還能深化觀眾對影片主題的理解。可以說,電影音樂是電影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與電影共同構建了一個完整而深刻的藝術世界。

Ⅱ 影視音樂發展歷史

影視音樂發展的簡要歷程

1

默片(無聲)時期

第一位在電影中使用音樂的人是盧米埃兄弟。

1895

12

28

日在

巴黎的卡普辛大道餐廳,盧米埃兄弟放映了電影史上的第一部商業片,

當時盧米埃兄弟在放映的同時還邀請了鋼琴家做現場的伴奏,所演奏曲

目均是通俗的小品音樂,因此這代表了電影與音樂第一次的交會。

(觀看電影《雨中曲》中當時觀眾欣賞無聲電影時的場景,因為沒

有人物對白,劇情完全靠字幕的形式傳達給觀眾。

喜劇大師卓別林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電影明星。

2

起飛時期

對於電影史來說,

1927

年是非常關鍵的一年,因為影像與聲音結合

的技術終於成熟,使得有聲電影正式崛起,觀眾終於能在看電影時聽到

演員們的聲音了。

由於故事情節已經能由說話聲與對白交代清楚,從今

而後它就是情緒系統的重要領導者。

從有聲電影問世到上世紀三十年代

中期,基本上電影音樂家的作曲方式是以純音樂的形態來構思,因此,

電影音樂脫離不了古典音樂的氣息。

3

專業化時期

上世紀三十年代之後,隨著電影的發展以及一些音樂家對電影音樂

發生興趣之後,開始為電影寫作專門的樂曲,電影音樂才有了明顯的特

性與進步。

這個時期的電影音樂家以史坦納為代表,史坦納可以說是電

影音樂家的鼻祖。

史坦納首創米老鼠式的編曲方式,為早期的電影譜下

不少成功的作品,如《亂世佳人》、《北非諜影》等;此外,恐怖大師

希區柯克與柏納赫曼的《驚魂記》(

1960

年),全片以小提琴的弦樂音

響製造出凄栗驚駭的場面,也成為電影音樂的典範。

電影音樂的主要特徵

1

視聽統一的綜合性

——

電影基本上是一種視覺藝術,

但聽覺要素

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輔助部分。

2

片斷與整體的矛盾統一性

——

電影音樂在影片中是分段陳述、

斷出現的(早期的電影音樂例外)。

3

音樂長度的制約性

——

電影音樂受電影蒙太奇的限制,

隨劇情發

展而變化,因而每個音樂片斷的時間長度,均受到嚴格限制(誤差通常

不能超過半秒鍾)。

4

音樂與科學技術的不可分離性

——

電影音樂要通過錄音

(包括混

合錄音、光學錄音)、洗印、放映等技術處理,因而深受科學技術的制

約。

電影音樂的主要功能

1

描繪作用

——

這是較為客觀性的處理,

主要用音樂來渲染烘托畫

面的情緒及氣氛。

2

、抒情作用

——

主要用於塑造人物性格,表現人物思想感情、心理

變化,體現內心潛台詞等。

3

劇作作用

——

音樂參與影片的情節發展,

成為影片結構不可缺少

的組成部分,

包括刻劃人物的復雜內心矛盾,

表現人物之間的外部沖突。

4

、背景氣氛作用

——

音樂以特定音調、樂器音色、風格在影片的局

部或整體中,作為表現時代特徵、民族特點、地方色彩或強化特定的影

片基調與氣氛的手段。

5

、結構貫串作用

——

同樣的音樂在影片中多次反復(或變化反復)

出現,在情節發展過程中起著紐帶作用,既能使整部電影完整、統一,

又能使觀眾在心理上獲得前後貫串的感受。

Ⅲ 略講電影配樂史,順便介紹幾位配樂大師

自有電影以來,配樂便作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存在了。

默片時代伊始,創作者便認識到,在影片中於不同基調的情節中加入適當的音樂,對故事渲染,氣氛烘托可起到不可描述的襯帶作用。

但當時技術水平有限,尤其開始膠卷攝制後,默片盛行的原因,無形中便加大了音樂出現的難度,讓聲音(言語、配樂)的存在與發展,都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

由此似乎也可推斷出默片為何最早發展盛行。

一肯定是當時的客觀的科學技術原因,其未達到電影工業中,聲音製作的標准。

二來,默片確是一種很難得的藝術形式,仿如啞劇又勝於啞劇,是其與戲劇的綜合體。現當代許多導演仍偏愛這種影片形式,最著名的應屬韓國鬼才導演金基德,其執導的《空房間》,《春夏秋冬又一春》、《漂流欲室》、《莫比烏斯》等,都是刻意弱化人物對白,僅通過人物行為來推進故事情節,由此表達及升華影片主題。其實有時想想,去掉對白,也就免去了因之而產生的一些與主題無關或者誤會的東西,所謂說多錯多,著重人物行為動作,確可使影片故事的發展加強,更集中,表達時便純粹而有爆發力。

扯回配樂的問題。

是以,一開始,電影中沒有聲音,即人物對白。但有配樂。可這里的配樂是什麼樣的呢?實時配樂。

何謂實時配樂?就是現場樂隊配樂。

膠卷送到影院,影院會配備一支樂隊。播放影片時,樂隊便根據電影製作方事先約定的曲子來演奏,或歡快灑脫,或滑稽戲謔,或哀傷悲憤,都是以影片里各個故事情節的基調而定。據說更早,都是樂隊視情節自由發揮,因此時常出亂子,比如影片里死了愛人,正哭得傷心,樂隊這邊卻歡快地演奏起兩只老虎,觀影體驗很差。

之後有了改進的所謂蠟盤發音。即將音樂刻錄在唱盤上,播放電影時,同時打開唱機,使畫面與音樂同步。這可謂是配樂在電影發展史上重要一步。

但這里強調一點,蠟盤發聲的電影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有聲電影。因為這時它仍沒有將之用來做言語對白的聲音上。

下面這段要說的,引自網友,因為我確沒這方面的專業知識。

第一位正式將音樂觀念引進電影中的是格林菲斯,他在《一個國家的誕生》(1915年)中,首次與音樂家合作,創作出美國民俗民謠的完整配樂形態,這是電影音樂的一大轉折點,也顯示了音樂開始屬於電影本身組成的一個要素。

1910年8月27日,愛迪生宣布了他的最新一項發明,即有聲電影機。它可以在同一時間里把聲音和圖像都記錄下來,實現同步。因這一神器,之後便迎來了有聲電影的爆發,默片式微,直至今日。電影《雨中曲》,其中講述的便是兩種電影形式更迭交替時期,震盪下的好萊塢的故事,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這部經典影片。必看的經典。

這期間,電影配樂的發展也迎來了史前未有的發展。典型的特徵,以前或許是將已有的固定的音樂嵌入到電影里,作為配樂。而此時,會有專門的音樂家根據電影需要來作曲,進行創作,以為配樂。這些人稱為配樂師。

我們一些人應該都知道一些配樂師,像埃尼奧.莫里康內,行業內高山仰止的存在。我只隨便說幾個知道的其經典配樂作品,《黃金三鏢客》,《無恥混蛋》,《海上鋼琴師》,等等,只說這幾個自己喜愛的了,非要說完,網路一下,一摞A4紙不一定夠用。

另一個大家比較熟知,日本配樂大師,久石讓。宮崎駿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其配樂。姜文一再使用的「太陽照常升起」也是其作品。也不一一舉例了。要說的一點,通常認為,配樂為影片服務,但有些配樂大師的作品,通常已經獨立於影片之外,甚至於帶動影片升華了主題表達,更恐怖的,影片故事淪為音樂的表達工具。宮崎駿與久石讓應該就是其中的代表。

兩者同樣優秀,但常常感覺久石讓的音樂有些喧賓奪主,彷彿去掉那些音樂,宮崎駿便變得不再是宮崎駿。提兩個作品,大家感受一下,《天空之城》跟《幽靈公主》,總感覺,這兩個宮崎駿影片若去掉久石讓的同名主配樂,便會如抽去了靈魂一般。

國外的就說這兩個吧,因為本身我知道的大師不多,關鍵是我特別喜愛這兩位。

中國的配樂大師,我較國外的多了解些,但也只說幾個自己喜愛的。

第一位,胡偉立。

其人真真是仙風道骨,出世入世,高人一般的存在。這么說,不僅僅是因為我搜索大師時,圖片上的長相,確實是聽了音樂後的感想。

胡偉立配樂作品,幾乎貫穿整個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東方不敗,鹿鼎記,醉拳,龍門客棧,太極張三豐等,一摞A4紙也寫不下。尤其周星馳電影里,配樂大多出自先生之手,如國產凌凌漆,鹿鼎記,唐伯虎點秋香,審死官,九品芝麻官,回魂夜。額,簡單截個圖。

這是網路里老爺子的主要作品介紹。作品好,但不知名的更多,比如李衛當官的配樂。很多都鮮為人知。

上述隨便一部影片里的音樂作品,拎出來都是響當當的存在。也許你不知道這些配樂的名子,但當音樂想起時,你一定會驚嘆道:「哦哦,這個曲子某某電影里有。」最不濟也是「這曲子聽著好耳熟。」

且老爺子出名的的作品中多以中國傳統樂器為主。這一原因,除了老爺子深諳中國傳統音樂外,暗自揣測,也應與上世紀香港影視繁榮期,尤其古裝題材作品的爆發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傳統樂器的作品,顯然與古裝影片里的氛圍基調更加契合,無形地擴大這種古典意境的渲染,觀感自然,渾然一體。影片的質量明顯會上一個層次。上世紀的古裝武俠片的推陳出新,經典頻現,老爺子的音樂作品於其中起到的作用絕對舉足輕重。當然,也不絕對非傳統樂器不可,李安的卧虎藏龍,張藝謀的英雄,很多。

這些無所謂的事不糾結了。

我崇拜老先生的一個地方,不在於他的作品於影片的利害關系。而是他似乎於每每完成的一部影視的作品中,通過一系列的音樂作品,不僅幫裡面的人物完成了一次的刻畫描述,同時也完成了一次自己人生感悟的表達。

很多東西不大能說得清楚,比如那首東方不敗里的「孤獨」,你把它單獨拎出來後,細細的品味一遍,便能明白個一二。亂了,亂了,衷情堪繭緒,欲語筆難成,不說了。補一句了,胡大師,小子很崇拜您,對您的敬仰之情有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冀望能見您一面,聽您一番教誨。

最喜歡的,僅代表個人。東方不敗里的:孤獨,雪千尋。九品芝麻官里的:抒情。國產凌凌漆里的:美麗拍檔。李衛當官里的:往事堪憶。

第二位,陳勛奇。

陳勛奇的作品不算太多,但個個有名。墨鏡王的東邪西毒里的配樂,俱出其手。其中的「天地孤影任我行」被周星馳的大話西遊用來作至尊寶與紫霞生死訣別的背景音樂,與影片開頭紫霞出場的背景音樂,即趙季平的「蘆葦盪」,同為奠定影片感情基調的主配樂。

貌似天下無雙里也有其音樂作品。與胡偉立一樣,不只是純粹的同樣偏重於個人表達的配樂大師。

其主要作品一覽。

第三,趙季平。

國內首屈一指的音樂大家。亦是高山仰止的存在。其配樂作品:霸王別姬,活著,水滸,喬家大院,笑傲江湖,大宅門……說不下,隨便上幾個截圖感受一下。

剛剛說的蘆葦盪。上一次有印象見趙季平署名的作品貌似是馮小剛的1942,之後沒怎麼關注了。

如果胡偉立的音樂作品貫穿了香港影視繁榮時代,那趙季平的作品則更廣袤地貫穿、見證了內地影視的興起,繁榮,到如今的迷茫。

趙季平的作品多與歷史片掛鉤,是以多渾厚悠遠的風格。典型如霸王別姬里的配樂,選擇的樂器多蒼涼悲壯系列。(就不說樂器名子了,因為我不知道。)

或許是真的跟影片的類型真的有關系,我總覺得情感表達上,趙沒胡、陳二人來得濃烈。像陳勛奇與王家衛合作的東邪西毒,濃得化不開。而胡偉立的既能融進去,又出的來。但你要說音樂這東西不傳遞個人感情,那肯定不可能。而且個體的偏愛不同,所以僅個人之言。兼且本身站著說風涼話就不對,我這里需要一個解釋兼道歉。最喜歡趙大師的作品,仍舊是其以為偏小資體些的蘆葦盪。

文章到這里應該算是完了,打算還要寫黃英華,譚盾,黃沾,特別是黃英華(想說他似乎跟自己的周星馳情結有關。)但作為一個門外漢,很難從專業的角度來分析欣賞,我也是寫著寫著才發現這些東西避不開。比如簡單的樂器的特性與好處,我就寫不出,因為從沒接觸過,寫到最後就變成了純粹的統計的東西,毫無意義。徒惹人笑話。

Ⅳ 影形式音樂發展歷程分為哪幾個時期

影形式音樂發展歷程分為從萌,芽到成長,繁榮。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影形式音樂發展歷程一共分成了3個時期,這三個時期是從萌然後到芽到成長再到繁榮。

Ⅳ 好萊塢動作片音樂發展史

提到動作片配樂,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漢斯·季默Hans Zimmer 。他的作品揉合了電子樂的炫麗緊湊,和交響樂的磅礴氣魄,幾乎是近年來,典型好萊塢英雄主義動作電影不可或缺的「標准配備」。代表作品:獅子王、石破天驚/勇闖奪命島、斷箭行動、角鬥士、 加勒比海盜、使命召喚:現代戰爭2、盜夢空間、蝙蝠俠前傳3:黑暗騎士崛起等。尤其是勇闖奪命島和加勒比海盜的配樂,相信很多人都比較熟悉。
哈里·格雷格森-威廉姆斯 Harry Gregson-Williams的作品也不錯,代表作:全民公敵、納尼亞傳奇、使命召喚3等。約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代表作:星球大戰、侏羅紀公園、拯救大兵瑞恩、人工智慧等。

閱讀全文

與電影音樂發展史20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抗日大全電影 瀏覽:711
一部電影的主題指什麼時候 瀏覽:769
第三人稱電影背景音樂 瀏覽:928
靚妹仔電影完整 瀏覽:754
柯南大電影有怪盜基德 瀏覽:42
021大年初一上映電影 瀏覽:594
古月演的電影完整版 瀏覽:277
電影演員王濤簡介 瀏覽:196
貓和老鼠大電影海盜 瀏覽:119
2020年愛情新恐怖電影 瀏覽:54
鰲江老電影院在哪裡 瀏覽:480
打真君電影有什麼 瀏覽:950
外國吃人電影叫什麼名字叫什麼名字 瀏覽:33
姜子牙在線觀看免費完整可樂電影 瀏覽:999
電影背影情侶圖片 瀏覽:288
國歌電影的演員 瀏覽:126
怎麼搶199元電影票 瀏覽:874
啊蘇珊娜的曲子成龍電影 瀏覽:470
3個女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384
水渠這個電影的觀後感 瀏覽: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