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豐子愷生機作文小學看圖作文,圖片是豐子愷的生機!要求字數600以上!作文題目自
我愛小草朋友,在這個美麗神奇的大自然中,你最喜歡什麼?是廣闊無邊的藍天?是挺拔險峻的山峰?是絢麗多彩的奇花異草?還是水清如鏡的小溪……而我,卻喜歡那不引人注目的小草。 我愛小草,因為它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春天剛剛來臨,萬物復甦,大地一片生機。小草也偷偷地鑽出來了,一下子鋪滿了山野。舉目遠望,大地充滿了綠色。看見一株株在石縫里堅強強地生長著的小草,懸崖峭壁上那些星星點點的綠色,無不顯示出小草生命力的頑強。在公園里的草坪上,人們毫不在意地把小草踩在腳下,可它們卻憑著一股堅定頑強的毅力,重新振作起來,比原來長得更快,更綠。 我愛小草,也因為它給人一種力量。「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正是對小草的真實寫照。小草不像鮮花那樣需要太多呵護。不管在肥沃的平原還是在貧瘠的山樑,小草都生機勃勃地生長著,用自己的身軀點綴著大地,給人一股奮發向上的力量,催人奮進。 我愛小草,還因為它既平凡又偉大。小草不像牡丹那樣富麗堂皇,不像荷花那樣潔白無瑕,更不像大樹那樣高聳挺拔,但小草從不需要人們來照顧它,從不弦耀自己。它總是默默無聞地奉獻著,使世界變得更加美麗。 啊,小草,是你讓神州大地充滿綠色,是你讓祖國增光添彩。讓我們一起攜手,讓小草鋪滿祖國的每一個角落。
我從小就喜歡綠色,對小草更是情有獨鍾,因為我覺得綠色養眼,而且生機勃勃,,記得我曾經閱讀過一篇題為《默默無聞的小草》的文章,贊美過小草的朴實無華,也褒揚小草頑強的生命力。但是當文章發表後,受到一位文友的抨擊,她說:小草早該計劃生育了,大地母親應哺育更優質的生命……她還賦詩一首與我唱「對台戲」……在土地上蔓延/在大樹下瘋長/爭取著大地的營養/濫用了生命力的頑強/………只為生存而生存?.....
我心裡雖然納悶了好一陣子,卻沒有改變我熱愛小草的初衷。後來有了一首《小草》的歌,唱紅了大江南北,我的心中暗喜:小草終於揚眉吐氣啦!因而,我對小草的情懷又添了幾分。
無獨有偶,去年,我看一篇短文,抒發了對小草的情懷「……我喜歡小草,雖然它弱小卻頑強,在山澗在石縫;在田邊在路旁在最不顯眼的地方默默無聞地生長著;只要一把泥土,一縷陽光幾滴露水就能生生不息,茁壯成長……」讓我感到疑惑的是,我的文章再次受到抨擊,「……為什麼你要做小草,而不去做大樹呢?」
我心裡實在是不服氣:做小草有何不好?大自然生態是由花草樹木組成。當然,能做大樹、能做花卉固然好,但如果沒有小草的點綴,樹也孤獨,花也失色。「牡丹雖好,也要綠葉扶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路歷程,然而有的選擇或許是身不由己,但是,既然選擇了自己的路,就應該走好它,才無悔於自己的選擇。
《頑強的小草》
星期六,我和奶奶去景鍾山爬山,我們爬累了,就坐在一塊巨大的岩石上休息,我發現在充足陽光下生長的大樹,還沒有長出一點葉子,可在大樹底下荒地里和路邊卻長滿了小草。我就去問奶奶:「奶奶這草是誰栽的呢?」
奶奶說:「小草沒人種。」
我說:「那草種子是從哪裡來的呢?」
奶奶說:「這可能是風吹到這兒的,它也可能是去年的草枯了,可種子留下了,埋在土裡了。」
我說:「那種子不是要爛掉嗎?」
奶奶說:「小草有頑強的生命力,加上溫暖的土壤保護,所以他能挺過寒冬。」到了溫暖的春天,它就長出了嫩綠的草葉。一陣微風緩緩吹過,小草扭動著身軀,跳起了歡快的舞蹈,時而舒展開雙臂,時而左右搖擺,歡迎我們的到來。
小草雖然沒有像花一樣芳香撲鼻,也不像大樹一樣,那麼雄偉挺拔,但是,它從不要求別人對它的愛護,從不計較別人對他的忽視和廢棄。不管在什麼地方,甚至在石縫間都能鑽出來。只要有一把泥土,一寸陽光,它就能快樂的自由生長,這種頑強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
回答者: htthyb - 三級 2009-4-24 20:02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句詩是描寫小草生命力頑強的詩句。大自然是一本無字的書,它教我讀懂了生命的寶貴,也教我讀懂了生命的頑強!
人的生命,就像小草一樣。人的一生中,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坎坷,正如小草,隨時可能被無情的大火所燒焦,但燒焦了卻不代表著生命的結束,恰恰相反,它意味著新的生命的重新開始!無情的大火好像人生命中的坎坷,它或許是疾病或許是痛心徹肺的教訓!但它並不意味著結束一切!更加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在生命的長河中,往往會有許多事是你努力後仍舊不能改變的,但你曾經為它而努力,最後,你依舊可以自豪的告訴人們「我是成功的」!
其實,生活在這個大千世界中,在你身邊有許許多多頑強的生命在掙扎。雖然這樣的事令我很痛苦,但它卻也激勵著我!讓我知道生命的寶貴!
我記得有這樣一件事:有一個人患了重病,這病還是當今醫學還不能醫治的。他每天所要承受的痛苦是無法形容的!但他頑強的與病魔斗爭!還記得當他已不能下地行走時;還記得當他已半身癱瘓時;還記得那痛讓他無法呼吸時,他依舊在頑強的奮斗著;他依舊笑著對我們說「等我回去」!可是,他始終沒有戰勝命運,雖然他還嚮往著美好的明天!當人們還沉浸在過年的快樂的炮竹聲中時,他閉上了雙眼,像平時睡著了一樣,但不一樣的是他已無法在醒過來,他永遠的離開了我們!我們每個人心中的痛苦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可是,當我們含著淚看著他的照片時,他陽光般的笑容似乎告訴我們:「不要為我而難過,雖然我永遠的離開了你們,但我曾經努力的與病魔斗爭了,我沒有遺憾,我是成功的,因為我曾努力!」他雖然已離我們而去,但在我們心中卻永遠有個他,他激勵著我!他像小草,他頑強,他勇敢!我想,我不應在為他而流淚,因為他現在大概在另一個美麗的世界重新開始!我應在這默默的為他祝福!
在小草的枯萎中,我讀懂了頑強!在他和痛苦抗掙時,我讀懂了生命!大自然給了我們無限的知識,讓我們在成長的歲月中體會其中的奧秘!在大自然這本無字的書中,我們將會讀懂它其中的意蘊;讀懂它其中的哲理;更將讀懂人世間的溫馨與親情,作為新世紀的青年,讓我們唱起生命的贊歌,去托起祖國明天的太陽!
奮斗吧
回答者: 問雅公主 - 四級 2009-4-25 07:44
曾經有多少文人墨客贊美過凌寒怒放的梅花,聳立石崖的松樹;又有多少偉人大家歌頌過婀娜多姿的玫瑰,雍容華貴的牡丹。可是我,卻對平凡質朴的你——小草,情有獨鍾。
陽春,萬物復甦。在春雨的滋潤下,當你們頑強地從化凍的土殼里、石頭縫間好奇地探出頭來,隨風搖曳,舒展筋骨,調和著自然界的顏色,為人們送來春的氣息的時候,踏青的人們卻好像無視你們的存在,從你們身邊匆匆走過,去觀賞嬌艷的鮮花。
盛夏,烈日炎炎。你們在陽光的沐浴下茁壯成長,當你們給大地穿上了墨綠色的新衣,充當「空氣過濾器」,使空氣變得清新濕潤的時候,酷熱難耐的人們卻從你們身上跑過,無視你們的呻吟,紛紛去樹陰下乘涼,還把瓜皮紙屑隨地亂扔,弄臟你們的身體。
金秋,天高氣爽。當你們得到充分的生長,終於感到疲倦,因氣候變冷,容顏日顯枯黃,漸漸地被落葉所覆蓋,仍然盡量延續著自己生命的時候,人們把枯黃的你們連同落葉收集起來,堆在了莊稼地里。你們充當了肥料,為人類盡最後的一點力量。
嚴冬,寒風刺骨。當你們暫時地隱退地下,保存根系的再生力,准備來年再圖發展的時候。雪姑娘來為你們做伴了。你們被蓋上了厚厚的一層雪被,度過漫長的嚴冬,人們雖然暫時遺忘了你們,但你們卻蘊育著新的生命。這段時間,對你們來說,需要的只是等待,等待……
一聲春雷,你們欣喜若狂地再次來到人間。
寫到這時,我不由得想起了一首歌——「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從不寂寞,從不煩惱,你看我的朋友遍及天涯海角……」小草,你們就是這樣質朴無華,無怨無悔,既不求贊賞,也不畏懼蔑視。我們也要像你們一樣,默默無聞,志存高遠,只求奉獻,不求索取,做一個對社會、對人民有用的人。
② 《陪你一起長大》:四個家庭,四種教育,你被「對號入座」了嗎
最近,電視劇《陪你一起長大》在朋友圈刷屏了!這部高度聚焦當下家庭親子教育的電視劇,通過不同階層父母的 育兒 煩惱,切中了很多家庭的痛點。
劇中攀比的媽媽群,孩子「搶跑」的優越感,滯後的焦慮,都濃縮在這樣四個家庭中。
顧家偉和林芸芸一個主內一個主外,家庭優越,延續著「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模式」,因為對孩子要求完美,而引發了家庭高壓;蘇醒和奚彬都是 社會 精英,因為散養孩子而陷入了「極端焦慮」的困局;何景華和蔣博二婚,生了二胎,但對孩子管理少,簡單粗暴,天天搞得家裡雞飛狗跳;沈曉燕和李翔,離異不離家,一個努力,一個冷漠,喪偶式的家庭關系,懂事的孩子讓人心痛······四個家庭,各有各的軟肋。
「你是哪一種父母?」
「你的教育方式真的好嗎?」
熒屏的方寸之間,照出局中人的現實,引發了很多人反思。每個人都想讓孩子優秀,都想竭盡全力來為孩子的未來創造更好的條件,但最後的結果卻未必如願。什麼樣的家庭,有什麼樣的教育,對號入座,不知不覺大家彷彿看到了自己。
「傳統控制型」家庭
顧家偉和林芸芸組成的是一個典型的傳統意義上的家庭。這個家庭男主內,女主外,表面上看生活富足,花園洋房,很現代,但顧家偉骨子卻是大男子主義做派,在家主導大權,而妻子在家當全職媽媽,沒有話語權,地位還不如保姆。
這份優越的家庭條件,是顧家偉半生打拚,從貧寒逆襲換來的。所以他把打拚養成的思維方式,也投射到了家庭生活和女兒的教育上。「控制」在這個家庭中無處不在。女兒新月也做著夫妻倆的傀儡,讓人看得窒息。
生活中,掌握經濟大權的顧家偉讓老婆只負責貌美如花,看似寵愛,卻在飯桌上各種吐槽老婆,在家對老婆呼來喝去。林芸芸任其數落,但還得花心思討好,處境極其卑微。絲毫不會想到這種行為會顛覆了女兒對家庭的認知。
教育上,顧家偉倡導狼性富養孩子,不但讓林芸芸全職在家陪伴女兒,學習各種才藝。他還對女兒要求嚴格,「只能第一、不能第二」。剛剛五歲的新月,被媽媽要求有氣質,學習舞蹈、鋼琴、小語種,沒有自由的時間,晚上十點睡覺也被爸爸吐槽睡得早。
新月看似擁有父母全部的愛,看似優秀無比,其實從來沒有被真正理解和尊重過。在高壓的環境中成長,她學會了看臉色,學會了撒謊,卻沒有學會和父母建立真正的 情感 聯結。
被控制的孩子,未來堪憂。
金伯利·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說:
父母過度規劃孩子的教育只有兩種結局,要麼孩子長大以後會千方百計地逃離,要麼孩子會在和別人建立關系時,出現類似過度控制的問題。兩種未來對孩子來說,都得不償失。改變是這個家庭必須去做的。
「極端焦慮」型家庭
蘇醒和奚彬這對夫妻,雙方都有穩定工作,夫妻關系和諧,是典型的精英家庭。但夫妻雙方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爸爸給兒子奚望的是佛系教育,無限制放養,讓孩子「快樂式」成長。但是蘇醒卻發現,放養的成果讓人失望。
平常因為工作忙,夫妻一直把孩子丟給保姆,到幼兒園的開放日活動,當別的小朋友展示琴棋書畫的才藝時,自己的孩子奚望只會翻跟頭。對比之下,蘇醒才意識到對孩子的放養教育做錯了。她不禁聯想到:奚望毫無才藝,也上不了重點小學,起跑線上就早輸了。
蘇醒開啟了焦慮模式,企圖用速成的辦法讓奚望惡補功課、發展興趣愛好。給奚望買了各種繪本,學習資料,還報了好多輔導班。她和老公為孩子的教育爭吵不斷,整個家庭被「極端焦慮」的氛圍所籠罩著。
由於急功近利,結局並不樂觀。「焦慮」毀了孩子幸福的體驗。他被媽媽送入全城最好的培訓學校,卻因為學習壓力太大,患上了「口吃」。而蘇醒也因為家庭事業無法平衡,被單位辭退,失去了工作。這個時候她開始反思,也許兒子並不需要超前教育。
「焦慮式」 育兒 是當下很多家庭的共同病症。往往表現為家長看似犧牲了很多,但大人孩子都沒有了喘息的空間。缺乏了快樂體驗的孩子,不但不會成長,反而迅速枯萎。 而那些未來的成功者,學習的動力絕對不是來自外部焦慮的刺激,而來源於父母對孩子的信任。
「二婚、二胎」家庭
何景華和蔣博,是典型的二婚、二孩家庭。家庭經濟條件一般,大女兒也與繼父有隔閡,缺乏父愛,叛逆難管。兒子思遠由姥姥和姥爺帶大,被嬌慣溺愛,毫無規矩,習慣了調皮搗蛋,但最大的優勢就是心理素質好。
何景華堅持傳統母親管教孩子的方式,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經常對孩子發火。而蔣博因為入贅,賺錢又少,不被家庭成員尊重,沒有話語權。這個家整日雞飛狗跳,家庭關系也很緊張。
在教育上,媽媽固執地以為大女兒考大學才是最好的出路,高考失利逼著女兒去復習班。她不顧孩子的個人興趣,後來才發現女兒最熱愛的是歌舞,還偷偷報名了歌舞班。而兒子思遠,不尊重父母長輩,更因為難管,多次從培訓班退學。
一個缺乏規則和尊重的家庭是最可怕的,這樣環境成長起來的孩子,任由天性發展,心理上無所畏懼,最終都會成「熊孩子」。
《家庭教育》中曾說:「有規矩的自由叫活潑,沒有規矩的自由叫放肆。」要想讓孩子未來長成大樹,就必須在最初為他們設定框架。才能讓他們沿著光的方向成長。
尊重是家庭生活中,惠利雙方的事。父母尊重孩子,才可能讓孩子懂得找到自己。 而孩子尊重父母,也才可能在未來的人際交往中,溝通順暢,有同理心,能換位思考,更有共情能力。
「喪偶式」家庭
最後一對夫妻沈曉燕和李翔,是所有夫妻關系中最糟糕的。這個家庭物質條件一般,家庭關系復雜。二人離異,孩子撫養權歸不靠譜的爸爸。沈曉燕為了照顧孩子,只能被迫與前夫生活在一個屋檐下。
沈曉燕沒有學歷,沒有一技之長,每天忍受著前夫的勒索和騷擾,一人做著三份兼職。爸爸李翔,除了有一套學區房,一無所有,好吃懶做,只知道玩樂。有爸爸卻等同喪偶,既不關心孩子的 健康 ,也不關心孩子學習。他偷拿沈曉燕的錢去賭博,鼓動前妻訛人,孩子生病了也不理。
兒子李非凡把媽媽的辛苦看在眼裡,也把爸爸的荒唐和不作為看在眼裡。這個男孩見證了父母不幸的婚姻,也在父母的爭吵中知道了他們離婚的事實,他把一切都埋藏在心裡,獨自流淚,敏感而且自律,懂事得讓人心疼。
然而這種懂事,並不值得誇贊。扭曲的內心,是李非凡的災難。肖驍曾在《奇葩說》中說過:「 人為什麼要懂事?是因為環境所迫,沒有別的選擇,他必須懂事。 」 太過懂事的孩子,失去了自我,活得並不快樂,長大以後往往心理問題會很多。
兒童心理學認為,通過童年時期,孩子與父親建立良好的關系,這會在未來的婚姻和生活中產生積極影響。教育孩子不是過早地催熟,而是贏在未來,讓他有序地成長。而父親缺席,被生活艱辛捆綁的孩子,就需要更長的路去自我治癒。
四個家庭,名義上是陪孩子長大,但是卻因為方式激進,讓成長走向了極端。其實,孩子們的心理很柔弱,可以被扭曲成任何樣子,而一旦扭曲就很難復原。 只有充分意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才能讓其茁壯成長。
顧家偉和林芸芸如果能讓女兒自我選擇,才會釋放孩子內心壓力;蘇醒和奚彬能夠緩一點,讓兒子主動學習,結果可能會更棒;何景華和蔣博如果能擔負起責任,未來思遠才會回歸正軌;而沈曉燕也不要再把孩子的懂事當天才,才會讓李非凡未來心理 健康 。
孩子的成長是一生的,作為父母,拔苗助長和急功近利都不行,我們真正能夠幫助孩子的,除了「引導」和「以身作則」,其實沒有任何東西。用「引導」讓他們激發內心的自我,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用「影響」給他們做榜樣,讓他們自己確定方向,才能讓其在未來擁有最強硬的鎧甲,擁抱最持久的成長能力。
-END-
作者 | 桃花月球
責編 | 墨語
實習編輯 | 哥舒
版權聲明
本文系「讀者·新語文」獨家稿件,版權及解釋權歸「讀者·新語文」所有。
個人或平台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本授權只針對「讀者·新語文」原創文字內容。涉及非原創內容、圖片、音視頻等第三方合法權利的授權,請自行聯系相關權利方單獨授權。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