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時候看過的電影有哪些就是農村露天電影
樓主說的這些電影我還真沒在露天電影看過,我小時候在農村有露天電影都是放 地道戰 地雷戰 鐵道游擊隊 洪湖赤衛隊 英雄兒女 永不消逝的電波 雞毛信 小兵張嘎…
Ⅱ 大家看過哪些記憶深刻的鄉村露天電影
大家好,我是普通話不普通的小編摩西,很高興為大家解決各種的疑難問題,今天解決的是:大家看過哪些記憶深刻的鄉村露天電影?我小時候,就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經常看鄉村露天電影。《喜盈門》、《地道戰》、《月亮灣的笑聲》、《黑三角》、《七品芝麻官》、《少林寺》等影片,我至今記憶猶深。
再到後來,電視逐漸普及了,走進了各家各戶,露天電影、露天電視便退出了歷史舞台。近幾年,縣里的文化大篷車送電影下鄉,也是露天的,去看的人很少。在文化生活異常豐富的今天,露天電影風光不再了。
好了,今天小編就分享到這里,如果大家有不同的想法或者是建議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很高興能給大家解決問題,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們下期再見了拜拜!
Ⅲ 你還記得兒時看過的那些露天電影嗎
難忘那時看露天電影
文/遠方的遊子
鄉村的夜晚是寂靜的,勞作了一天的人們都早早地洗腳上床睡覺了。夜幕像一塊巨大的黑布,把村莊,田野都籠罩的黑乎乎的,淡淡的星光之下,可見一條條如蛇一樣彎曲的白色小路在山野里蜿蜒著,這時候,如果從小路上走過來三五個舉著手電筒,有的手裡牽著蹦蹦跳跳的大一點的孩子,有的肩上扛著小一點的孩子,興高采烈地,急匆匆地趕路的人,那一定是去看一場露天電影。
在上世紀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電視機在農村還沒有普及的年代,農村的文化生活是相對貧乏的,能夠看上一場露天電影,對大人小孩來說都是一件高興的事兒。只要聽說哪裡有電影放,小孩子會興奮地連飯都顧不上吃,早早地就搬條板凳往電影場里去霸位置,大人們也早早放下農活,吃過飯,,帶上小一點的娃,拿上手電筒,從各個鄉間小路像趕集一樣向著電影場涌去。
那時候看的電影多是《地道戰》《地雷戰》《鐵道游擊隊》《小兵張嘎》等這些革命戰爭片,雖然翻來覆去放的都是這些老電影,但是大家依然喜歡看,樂此不疲。看電影《鐵道游擊隊》的時候,我們十分敬佩機智,勇敢的游擊隊叔叔們,他們在鐵道上抗擊日寇的身影在我們的眼裡是那麼帥,那麼神氣,那麼偉大,那一首歌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在我們同學之間爭相傳唱著,看《小兵張嘎》的時候,我們都很佩服張嘎子小小年紀都那麼大膽,敢和日本鬼子作斗爭,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都在心裡暗暗下決心,等長大了,也和張嘎子一樣去參加革命隊伍,打列強,保家衛國。
一場場的露天電影,讓兒時的我們接受到了革命傳統教育,愛國思想教育,一場場的露天電影,讓兒時的我們知道了和平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對那些為了新中國的成立而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英雄崇拜不已。
我特別著迷於看露天電影,但是那時的露天電影是公社放映隊輪流到各個大隊放映的,我家就住在大隊部後面一里路遠的地方。如果哪一天有露天電影放,晚上放學回來路過大隊部的時候,總能看見大隊部後面的小山包上,用竹竿高高地掛起了四四方方的白色銀幕,在微風中晃來晃去,心中就十分歡喜,慌慌地小跑著回到家,把拴在山坡上吃草的羊兒,牛兒早早地牽回家,把院子里亂跑的雞兒,鵝兒早早地趕進圈,把掛在院子里繩上的衣服收進屋裡,然後跑到廚屋把稀飯煮上,單等著母親放工回來早早吃過晚飯好去看電影。
夏天的晚上天黑的比較晚,趁著天還沒有全黑,隨便扒拉了兩口稀飯,便背上長條凳,帶上兩個妹妹,急慌慌地往大隊部趕,從屋後的竹林出來,穿過一片墳堆,經過天塘埂這一段路平時是少人走的,比較孤僻,為了看電影,我們都忘記了害怕。看電影的時候,我們的神情是專注的,整個情緒都被電影精彩劇 情感 染著,看到革命勝利會歡呼,看到英雄犧牲會流淚,看到壞人會切齒痛恨,有小夥伴還會激動地向銀幕扔石頭,嚷嚷著:打死壞人。等待換片的時候是急煞人的,又不敢去廁所小便,生怕錯過了下面的故事情節。電影散場了,還沉浸在電影情節里,茫然地跟著散場的人流往外走,走到夜色籠罩下的天塘埂上,看到四周空寂一片,耳畔只有咕哇咕哇的蛙聲,和前面一堆黑森森的墳堆,突然就感到了害怕,腳步再也邁不動了,好在這時有爺爺打著手電筒尋過來,接我們回家。
那時我們家住在生產隊的尾部,與前面的大莊子隔著兩里多路,消息比較閉塞,除了本大隊放電影外,別的地方放電影都不知道。即便是知道了,又因為是女娃兒,為了安全,母親是萬萬不給我們去的。那時家裡的兩個哥哥像兩匹小野馬,整天地往前面的莊子竄,只要看見他們晚上回來像個急猴子似的,三口兩口就扒完一碗飯,然後撂下飯碗就往外跑,那一準是哪裡有電影放了,我們三姐妹也趕緊放下碗,追在他們屁股後面也要跟著去,他們就哄著我們房前屋後地轉,三轉兩轉就跑得沒影子了,只剩下我們氣急敗壞地大哭一場。
有一次,我逮著二哥死活不放,看見他撂下碗,我也急忙撂下碗連飯都沒吃完跟著他,看見他去茅廁我就在茅廁門口等,最後他被我纏的沒辦法,只好帶上我去看電影了。那一次是在隔鄰的方集大隊放電影,天剛下過雨,路上還有些泥濘,我穿著母親幫我買的,唯一的一雙,下雨天穿的膠鞋,到了電影場,地面還很濕,不能坐,剛開始我一直站著看,後來站累了,就脫下一隻膠鞋放在地上坐著看,我的腳都彎得麻痹了也不知道,電影散場時,二哥一把拉起我就走,走了好長一段路,我才感覺到腳底板涼涼的,低頭一看,原來是掉了一隻鞋,再回頭去找時已經找不到了,不知被誰撿走了。回到家裡,母親很生氣地罵我:你個死妮子,丟了鞋看你以後下雨穿什麼,光著腳走好了!
為了看一場露天電影而丟了母親辛苦賺錢為我買的唯一的一雙膠鞋,我好像也並不傷心,我清楚地記得那次看的電影是《英雄兒女》,我也奇跡般地學會了唱那首歌《我的祖國》。每當我唱起: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向兩岸時,心中總是油然升起一股強烈的自豪感!
現如今農村都富裕了,電視機幾乎家家都有,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連手機上都可以下載視頻了,看一場電影是多麼容易的事情,再也不用走幾里路,再也不用頂風冒雨去看一場露天電影了。露天電影不但沒人放了,即便是有人放也應該是很少有人再去看了吧。但是兒時看過的那些露天電影,卻一直溫暖著我的記憶,那些革命電影給我們幼小心靈帶來的感動和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了我們的血液里,影響了我們的一生。
Ⅳ 70、80、90年代的露天電影,您還記得多少個電影名字,童年的回憶美不美
小時候看電影沒有現在這么方便。首先會有一個用紅紙黑字寫的電影預告貼在村口。大家興奮了好幾天。電影來了,要走好幾里路,同時還要花幾毛錢買票,自帶小板凳才能進去。那種興奮就像過年一樣。所以那些年看的電影都特別難忘,覺得特別好看。也許很多男孩都有一個功夫夢。
所以當時沒辦法,只能看你有什麼了。印象深刻的是:
《金鏢黃天霸》
由執導,王群和陳主演,於1987年上映。感覺黃天霸很不好,不喜歡。
《自古英雄出少年》
由牟敦芾執導,郝勇、小燕子、胡一琳主演。牟敦芾還有很多邪教風格的作品,比如《黑太陽》,很有味道。有興趣可以搜一下他們,他們前陣子剛去世。
《俠女十三妹》
1986年版的《十三姐妹》由楊啟天和村川頭執導,丁嵐和王伯昭主演,其中有一場令人毛骨悚然的挖心戲。
《新方世玉》
由魏輝峰執導,陳和史主演,於1984年上映。
《南拳王》
該片由肖龍執導,邱建國、和潘主演,於1984年上映。
《無敵鴛鴦腿》
這是一部由李文華導演、王群主演的動作片。
《少林俗家弟子》
1985年上映,導演華山是許將軍之女(許將軍是少林寺弟子),主演有樊東宇、何晴、等。
《少林童子功》
薛後導演的動作片,張龍(童燈)在裡面。
其他像《少林寺》,《南北少林》,《黃河大俠》等。都太經典了,不多說。
前幾天還找了一個《自古英雄出少年》和《少林寺》,重溫了一下。
Ⅳ 還記得您看過的露天電影嗎怎麼樣
小時的露天電影,是唯一的日常 娛樂 活動,一周一次,一般是周六,單位里的操場邊上,大家都很興奮,像過年一樣。從小學初中一直到高中,那個年代的電影什麼牧馬人啊小花啊上甘嶺英雄兒女都是在露天看的。至今難忘。放映機器的卷膠卷的聲音很好聽,噠噠噠的老遠就能聽見。鏡頭射出的光影穿過空氣筆直的投到白色方屏幕上。中途換片得停下來,片子燒糊了燒斷了,也要停下來接。有的片子老了質量不好總是斷,大家就該吹口哨,夾槍帶棒罵上了。如若趕上下雨,大家舉著板凳一通亂跑躲雨,這些景象至今留在心頭。
如果通知當天有電影,家家都會很重視。當時看電影是一項隆重的 社會 活動,因為是單位,大家基本上都認識。我們家規定中午孩子們必須睡午覺,否則不許看。有一次偷懶沒睡午覺,弟弟小,玩累了呼呼大睡晚上電影一眼也抬頭看,回家我被父親一頓暴揍,簡直冤枉。要去看電影還得提前吃晚飯,去晚了,就沒靠中間的位置了,所以吃完飯馬上搬盡可多的小板凳、小椅子,去佔位置,去晚了位置好的都被站沒了。
碰到人多去晚了,沒地方坐,或者太偏,電影里人臉都扁了。實在沒法看,也可以選在銀幕背面看,可是亮度和聲音又太低,好像睜不開眼似的,字慕也是反的,也就只能湊合湊合了。有時候只能悻悻回家,等下次再看,電影放映都是重復的,很多電影都是放過很多遍的,革命英雄的電影居多。
我第一次看露天電影是在我八歲的時候,那時我剛上小學一年級。這是我第一次看電影,不同於電視上看到的。村裡一個表比較有錢的人家,在給兒子辦婚禮,晚上說要在我們當街放電影。我們都高興壞了,天還沒有黑,我們一群小孩子就在那個地方等著。
大概天完全黑下來後,人家才出來拉電線,照大燈。
還在旁邊點了一個旺火(用煤炭壘起來的)
我們烤著火,看著我看的第一部電影《雙龍會》。
主演是成龍,非常精彩的打鬥場面。
放學後,搬著椅子佔好位置,在家鄉的空地上熱熱鬧鬧看《三毛流浪記》《閃閃紅星》《劉胡蘭》《鐵道游擊隊》《上甘嶺》……八一電影製片廠的電影,出來時的那顆五角星閃閃發亮。雖是黑白的,但特別明亮。
太記得了,成天就是《地道戰》冀中平原上掀開柴垛撥起做飯鍋就是地道口,《地雷戰》日本鬼子探雷器被地雷炸飛,日本鬼子每前進一步都提心吊膽,心驚膽顫。《奇襲》一句「老子在前方賣命,想搭你們的車還不行」台詞被我們小夥伴學了一個童年。
後來有了《閃閃的紅星》《英雄兒女》,革命樣板戲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白毛女》,《紅色娘子軍》《杜鵑山》等。
再後來就豐富了中國的外國的戰爭的故事的對歌的象《劉三姐》《阿詩瑪》大型組詩組歌舞的《東方紅》《長征組歌》,古裝的戲曲的百花齊放,豐富多釆,數不勝數。
地道戰一類的,冬天露天也不覺得冷,看得熱血沸騰的,電影中如有紅歌一響起,幕前還有人跟著小聲唱……
小時候記憶最深就是晚上大隊放電影了,一面幕布、一個放映員、一束光和自發搬來板凳的一群人,便構成了露天電影的全部要素。對於70後80後的人來說,露天電影是非常珍貴記憶,一家老小搬著凳子,我們年小的追著放映員,真是太激動了。
記著第一次看《少林寺》,那個激動啊,第一次看到武打片原來這么精彩,第二天去小學,大家都在談論著男主角的動作,全校園都是嘿嘿哈哈
Ⅵ 六七十年代,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什麼場面
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非常壯觀的場面,因為來看電影的人有很多,在這個時候非常容易出現人擠人的情況。而且在這個時候大家也會非常的開心,同時也會讓大家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好的體驗。即使被蚊蟲叮咬,大家也不會選擇回家。是看電影的非常多,所以很多人站在最後面,根本不知道電影里演的是什麼。
所以很多年輕人體會不到他們的那種快樂,因為大部分年輕人會跟自己的朋友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這個時候大家也體會不到,看露天電影的那種心情。而且現在的年輕人有很多的娛樂活動,還有一些朋友可能會跟朋友一起去游樂園玩耍。然而在他們那個年代,唯一的娛樂活動可能就是看露天電影了。甚至還有一些人坐在了別人家的牆頭上去看電影,看到了這樣的場景之後,也讓很多人覺得如今的生活非常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