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德國電影《浪潮》 德語影評/簡介
影片根據陶德·史崔塞Todd Strasser的小說《浪潮》(The Wave,1981)改編而來,其筆名為Morton Rhue。小說取材於真實歷史時間,1967年4月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所高中里,教師Ron Jones大膽地進的一場實驗,為了讓學生們理解法西斯主義,利用五天的時間向他的班級灌輸紀律性和集體精神。導演將這一事件搬到了現代的德國。教師萊納·文格爾在學校活動周中給班上的同學講授獨裁政治,並突發奇想進行了一個為期五天的試驗,卻沒想到事情發展到無法收拾的地步並最終引發悲劇
結尾處老師萊納·文格爾讀學生交的作業——關於「浪潮」的體會與感受:
「我想要的我應該都有了,衣服、零花錢,諸如此類,但我卻時常感到無聊。(台下有學生對旁邊的人小聲說:這是我寫的)這幾天的經歷很有趣,誰最漂亮、誰成績最好都不再重要,「浪潮」讓我們人人平等。出身、信仰、家庭環境都不再重要,我們都是一場運動的一份子。「浪潮」讓我們的生活重新有了意義,給了我們一個可以為之奮斗的理想和目標。」
說的很好,如果說一開始給這些年輕人灌輸的「紀律鑄就力量」等思想是獨裁者藉以操縱他人的手段,那麼上述學生的內心感受深刻地表明團體的巨大影響力——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在物質上得到了滿足,可是精神上去缺乏歸屬感、認同感,沒有人在乎你對什麼感興趣,沒人在乎你想要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生活漫無目的、索然乏味。可是一旦我們組成一個團體,一個有著令人甘願跟隨的精神領袖、嚴明的紀律;有統一的制服、統一的手勢、統一的LOGO;有對現實社會的強烈不滿的團體,情況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人人得以被平等對待,團體中的每個人似乎都充滿激情,眼中時刻閃現著激動的光芒,滿腔熱血地做著自認為有意義的事情,極度崇敬高高在上的精神領袖。。。一個小型的獨裁體制就這樣輕易地實現了。
Ⅱ 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介紹
法國新浪潮電影指法國1958年末、1960年代初的新電影製作及創作傾向,其中不少新導演都是《電影手冊》雜志的影評人,包括重要的導演如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勞德·夏布洛爾、雅克·里維特等人,他們大都崇尚個人獨創性,表現出對電影歷史傳統的高度自覺,體現「作者論」的風格主張,不論在主題上或技法上都與傳統電影大相徑庭。代表作如阿侖·雷乃的《廣島之戀》(1959)和戈達爾的《斷了氣》(1960)等。左圖為特呂弗著名影片《祖與占》(朱爾與吉姆)劇照,1991年,中國香港導演吳宇森拍攝了《縱橫四海》向其致敬。
Ⅲ 什麼是法國新浪潮~
「法國新浪潮」(New Wave)——原本是沒有嚴格界定的新聞性用語,指1958與1959年間一批法國新導演所拍攝的格調清新,頻頻獲獎的首部作品。後則被廣泛運用,概括了法國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電影製作與創作傾向。這些新導演有很多都是《電影筆記》雜志的影評人,如高達、楚浮、夏布洛、侯麥、李維特等。他們崇尚個人獨創性,表現出對傳統電影的高度自覺,並用其作品體現「作者論」的風格主張,不論是題材還是技法都與傳統電影大相徑庭。混合利用傳統電影類型與好萊塢導演風格,來實驗剪接與結構上的新形式。由於重視拍攝的自由度,往往只憑綱要性的腳本拍攝,喜歡即興與自發的拍攝方式。而其主題上則帶有存在主義的色彩,如亞倫.雷奈的,《廣島之戀》與高達的《斷了氣》均是這類影片。新浪潮這個詞自從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與法國結緣後,常被拿來形容其它國家新興的電影製作活動和電影復興現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電影,1960年代的波蘭與1970年代的德國新電影。
雷諾阿不算是新浪潮的。新浪潮主要的有戈達爾、特呂福、侯麥、夏布羅爾、馬勒、李維特、瓦爾達等
Ⅳ 浪潮電影的真實事件
《浪潮》電影的真實事件:
1967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名叫羅恩·瓊斯的高中教師為了讓他的學生透徹的理解什麼是,在班級里模擬建立了一個。
只用了5天時間,瓊斯就成功了,他的班級成為了一個微型的組織。在那裡,每個學生都自願放棄了自我和,融入至高無上的集體,並對集體的目標充滿宗教般的狂熱。最後,這場以游戲為開始的教學實驗幾乎失控。羅恩·瓊斯將此事寫成了一本書《只需五天》,後來便有了這部電影。
《浪潮》電影劇情介紹
主人公文格爾是該校一位老師,為了讓同學們能夠深刻理解、、專制、暴政,他決定做一個實驗,於是一場叫「浪潮」的實驗悄然開始。文格爾在班級重建一個微型的納粹德國,他要用事實告訴學生「、、專制」在今天仍會形成。
學生們經歷了諸多「」訓練:口頭選舉課堂上的文格爾為「」;被灌輸反個人化的,進行形態的轟炸和各種;為班級設定新名稱「浪潮」;統一服裝並製作團體標識和見面禮節。
兩日後,「浪潮」似乎瘋狂了,學生們狂奔於城市各個角落張貼「浪潮」標志,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浪潮」。隨後,「浪潮」成員參加水球比賽,同仇敵愾,甚至在賽中發生沖突。此時,文格爾似乎到情況的不妙,「浪潮」必須從此解散。
然而事情出乎文格爾的意料:狂熱擁護者蒂姆拔出手槍,乞求文格爾不要解散「浪潮」。故事由此進入高潮,蒂姆槍傷了一位同學並在絕望中飲彈自盡,倒在血泊中。警察趕到學校,在學生們沮喪、失落、迷茫的眼神中,將文格爾帶走,故事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