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關於莫扎特音樂家的事跡
莫扎特,W. A.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於薩爾茨堡,1791年12月5日卒於維也納。
生平 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宮廷樂師的家庭。3歲起顯露音樂才能,4歲跟父親學習鋼琴,5歲作曲,6歲又隨父親學小提琴,8歲創作了一批奏鳴曲和交響曲,11歲寫了第1部歌劇。他僅僅活了36歲。繁重的創作、演出和貧困的生活損害了他的健康,使他過早地離開了人謹迅鋒世,他的音樂作品成為世界音樂寶庫的珍貴遺產。
少年時期(1762~1773)1762年,6歲的莫扎特在父親的帶領下到慕尼黑、維也納、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試驗性的巡迴演出,獲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們先後到德國、比利時、法國、英國、荷蘭、義大利等國作為期10年的旅行演出均獲成功。這些旅行演出對莫扎特的藝術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他有機會接觸到歐洲當代最先進的音樂藝術——義大利歌劇、法國歌劇、德國的器樂,又結識了作曲家J.C.巴赫G.B.馬蒂尼、G.B.薩馬蒂尼等,跟他們學習作曲技術,這使他以後能夠成為他那個時代在創作上風格最為廣泛的一位作曲家。少年莫扎特在旅行演出中一方面熏染了貴族上流社會的風尚禮儀和華麗的藝術風格,另方面因處於市民音樂家祥晌的低下地位,也養成了清高自傲、蔑視權貴的性格。而帶有商業性質的繁重的演出任務,又摧殘了他的健康。
這一時期,莫扎特在倫敦出版了6首哈普西科德和小提琴(或長笛)的奏鳴曲,寫作了3首交響曲和歌劇《虛偽的善意》(1768)、《巴斯蒂安與巴斯蒂娜》(1768)、《本都國王米特里達特》(1770)、《盧齊奧·西拉》(1772)等作品。有些作品反映了他受J.C.巴赫的影響。這一時期的作品已經顯示莫扎特創作體裁的廣泛性和他對歌劇創作的興趣。
成熟時期(1774~1781)1773年底,莫扎特返回薩爾茨堡,在父親的輔導下,彌補被中斷了的音樂與文化的學習,同時利用旅行中獲得的知識與素材,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歌劇《假園丁》(1775)和《牧人王》(1775)。
這時已經成人的莫扎特,對自己卑微的奴僕地位感到不昌笑滿。為了爭取人身與創作的自由,他經過激烈的斗爭,終於在1777年9月獲得大主教的同意,又跟母親進行了兩年的旅行演出。為了另謀職位,以便永遠離開薩爾茨堡,他先後在慕尼黑和曼海姆教學、演出,進一步加深了對不平等制度的認識和體會。在曼海姆時,他得到一些市民音樂家的幫助與同情,並接觸到當時歐洲重要的曼海姆樂派,聽到第一流管弦樂隊的演奏。1778年5月,他回到巴黎,由於母親病逝,加上未能謀到職位,不得不在1779年1月返回薩爾茨堡。
這一時期,莫扎特在曼海姆創作了2首長笛協奏曲1首雙簧管協奏曲、7首鋼琴小提琴奏鳴曲、3首鋼琴奏鳴曲,這些作品反映了曼海姆樂派的影響。在巴黎,他還寫了《巴黎》交響曲、交響協奏曲、管弦樂序曲、長笛和豎琴協奏曲、長笛弦樂四重奏、4首鋼琴變奏曲、4首鋼琴奏鳴曲等。第2次途經曼海姆時,寫了一些宗教音樂3部交響曲、小提琴中提琴的交響協奏曲、小夜曲、嬉遊曲、兩架鋼琴的協奏曲、3首風琴協奏曲等。1780年完成了歌劇《伊多梅紐》的創作。
這一時期莫扎特的作品,在內容上反映了當時狂飆運動思潮的影響,在形式上出現了新的要素,如奏毒鳴曲式第1樂章的呈示部,出現了與第1主題相對比的第2(或更多的)主題在再現部中,常常改換主題出現的次序,有時對主題材料也進行了不同於呈示部的處理,在第1、2樂章間,有了強烈的力度對比等等。這些手法,增強了他的音樂作品的戲劇性,使古典奏鳴曲式進一步形成。
維也納時期(1781~1791)莫扎特再也無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辭職,到維也納謀生。他是奧地利歷史上第一個有勇氣和決心擺脫宮廷和教會,維護個人尊嚴的作曲家。但是以後他雖然名義上是一位自由作曲家,實際上仍然無力抗爭封建社會對他的壓迫。生活的磨難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維也納的10年,成為他創作中最重要的10年。1781年,他和大主教決裂後,寫出了著名的歌劇《後宮誘逃》。該劇於1782年7月首演,獲得很大成功。1782年,他在沒有徵得父親的同意的情況下,同一位曼海姆音樂家的女兒康施坦絲·韋伯結了婚。莫扎特和當時正在維也納的J海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向海頓學習了四重奏和交響曲創作的經驗,並寫了6首弦樂四重奏贈送給海頓。1784年,他參加了「共濟會」,是維也納第八支部的成員。他熱心地參加了這個帶有資產階級啟蒙思想色彩的秘密宗教團體的活動,對它所宣揚的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有強烈共鳴,並在這種思想的啟示下寫出了許多作品。
1785年,一度倒閉了的維也納民族劇院恢復,莫扎特有了從事歌劇創作的機會。他寫了一部滑稽戲《劇院經理》(1786年演出)。1786年完成並上演了《費加羅的婚姻》,該劇的影響很大,甚至在布拉格也家喻戶曉。1787年《唐璜》完成並得到演出。
在維也納,莫扎特發現了J.S.巴赫的作品。他對巴赫的復調技法進行了深入的學習和研究。這對他後期的創作起了重要影響。
1789年4月,貧困中的莫扎特,由他的學生卡爾·利希諾夫斯基公爵帶領,到柏林德累斯頓,萊比錫等地演出。雖然轟動一時,卻未能解脫他的經濟困境。1790年1月,他的歌劇《女人心》上演。2月,皇帝去世,莫扎特向繼任皇帝利奧波德二世請求接任宮廷樂長L.霍夫曼的職位,得到同意,但未實現。1791年,他寫了歌劇《蒂托的仁慈》,未獲成功。同年9月寫了最後一部歌劇《魔笛》,並在重病中寫作大型宗教音樂作品《追思曲》,未能全部完成,便與世長辭了。死後被葬在維也納貧民公墓的一個不知名的地方。
創作 莫扎特的短暫一生寫出了大量的音樂作品,體裁形式涉及到各個領域,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傑作。
歌劇 莫扎特的主要創作領域是歌劇。他一生的36年中,有25年在從事歌劇創作,共寫了20餘部。其中《費加羅的婚姻》、《唐璜》和《魔笛》最具代表性。
《費加羅的婚姻》取材於當時在奧地利被禁演的P.A.C.de博馬舍的話劇,歌劇腳本由義大利詩人L.達·蓬泰改編,1786年首演。改編後的腳本雖然削弱了原劇對封建社會的抨擊,增添了抒情性的描寫,但仍不失原作的批判精神而且揭露和諷刺了以伯爵為代表的封建貴族的虛偽和驕奢淫逸的生活,頌揚了以費加羅、蘇珊娜為代表的「第三等級」人民正直、機智、勇敢的品質,表現了同封建主義斗爭必勝的樂觀主義精神。莫扎特這部歌劇的主要貢獻是沒有沿用當時流行的義大利趣歌劇的滑稽誇張、和雜耍式的手法,而著重描繪了人物的性格,進行了心理刻劃,增強了歌劇的抒情性,並在劇中發揮了重唱的技巧和表現力。
《唐璜》的腳本也自達·蓬泰改編。1787年首演。它取材於西班牙一個有名的民間傳說。當時,該傳說有各種版本廣泛流傳於歐洲各國,並已有話劇、歌劇、芭蕾等藝術形式,莫扎特和達·蓬泰選用了G.貝爾塔蒂的歌劇腳本《石客記》(義大利作曲家G.加扎尼加作曲),在劇情和人物方面作了較大的改動。通過貴族唐璜這個矛盾的人物及其欺騙、損害婦女行為的可鄙下場,揭露了封建貴族的腐爛生活,同時又肯定了主人翁蔑視封建禮教,追求幸福的一面。這是一部具有倫理道德意義的歌劇,反映了18世紀80年代末開始的德奧知識界對道德倫理問題的興趣和關心。它是莫扎特在義大利趣歌劇的基礎上發展歌劇式戲劇的重要作品。在處理這部歌劇的音樂時,莫扎特加強了對人物的心理刻劃,使人物的形象更為復雜、真實,同時運用戲劇化的重唱,增強歌劇的矛盾沖突。
《魔笛》是莫扎特1791年逝世前幾個月寫完和演出的最後一部歌劇。其腳本是由莫扎特的老朋友熱心於德國民族歌劇的一座小劇院經理E.希卡內德提議並編寫的。歌劇取材於維蘭德的神話《露露》。通過主人公為追求理想而進行艱苦鬥爭,最後取得勝利的故事,歌頌了光明必將戰勝黑暗的思想。這部歌劇所反映的思想,和莫扎特追求啟蒙主義和對「共濟會」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有密切的關系。其中幾個主要角色可能隱喻了當時社會現實中的人物。例如大祭司薩拉斯特羅使人聯想到前不久去世的共濟會首腦、莫扎特的朋友博恩。莫扎特採用了典型的新教眾贊歌式的音樂塑造,使他的音樂具有庄嚴、崇高的性質;反面角色夜後,則可能是影射瑪麗亞·特蕾西亞(她在位期間曾鎮壓共濟會),這個角色需自技巧較高的花腔女高音扮演,其音樂表演難度較大而沒有內在的感情,劇中的英雄塔米諾王子可能是比喻同情共濟會的約瑟夫二世,他的音樂優美動人,採用的是正歌劇中的抒情詠嘆調,帕米娜是人民高尚精神的象徵,音樂十分優美,半人半鳥的幻奇性人物帕帕蓋諾及其妻子是勞動人民的化身,他們的音樂帶有鮮明的德奧民間風格。這部歌劇是莫扎特在德國及奧地利歌唱劇和神話劇的基礎上,發展德國民族童話歌劇的代表作,它標志著18世紀德奧小歌劇發展告一段落,並為後來德國的浪漫主義歌劇的產生打下了基礎,成為後者的先驅。
交響曲 莫扎特一共寫了約50部交響曲,其中41部有編號,並象其他器樂作品一樣可以分為若干組。交響曲大部分是早年受各種不同音樂風格影響寫成的,因而帶有模仿不同風格的痕跡。其中可以看到J.C.巴赫,G.C.瓦根賽爾M.G.莫恩,特別是海頓以及以J.斯塔米茨為代表的曼海姆樂派等風格的影響。
莫扎特最有代表性的交響曲有7部。其中《第三十一交響曲》(《巴黎》)是為當時歐洲最傑出的交響樂團之一的巴黎交響樂團譜寫的,具有巴黎的音樂風格和豐富的音響,《第三十五交響曲》(《哈夫納》)實際上是一首小夜曲,《第三十八交響曲》(《布拉格》)常被人們稱作「沒有小步舞曲的交響曲」,它只有3個樂章,不再是對義大利交響曲的風格模仿,而是一部地道的維也納交響曲,《第三十六交響曲》(《林茨》)反映了莫扎特受海頓交響曲創作的影響。
莫扎特的最後3部交響曲——降E大調、g小調和C大調交響曲是他最優秀的交響樂作品。它們都寫於1788年6~8月的6個星期之內。人們通常將它們劃歸為一個組,但三者之間各有其特點:降E大調《第三十九交響曲》明朗愉快,充滿了詩意;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富有戲劇性,有海頓式的樂觀主義情緒,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於海頓,被稱為莫扎特的「英雄」交響曲;C大調《第四十一交響曲》(通常被稱為《朱庇特》)宏偉豪邁,樂觀向上,預示了L.van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的出現。
莫扎特的交響曲(尤其最後3首),是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響曲創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貢獻在於重視各樂章之間以及樂章中的主題之間的對比性。
協奏曲 是除歌劇以外,莫扎特在音樂創作上貢獻最為突出的體裁之一。他一生寫了50餘部各種獨奏樂器與樂隊的協奏曲。這些作品在巴羅克協奏曲的基礎上,確立了18世紀古典主義協奏曲的結構原則:3個樂章對比並置的套曲結構(第1樂章奏鳴曲式,第2樂章是類似詠嘆調式的抒情樂章,第3樂章具有舞蹈性或通俗性格);雙呈示部,獨奏樂器有技巧性的華彩段等。同時加強了獨奏樂器的地位,強調了它不同於協奏樂隊的音樂性格。由於莫扎特的這些成就,使協奏曲不再片面表現技巧,而使之具有與交響曲同樣深刻的意義。莫扎特成為近代協奏曲形式的創始人。
在莫扎特的協奏曲中,鋼琴協奏曲佔有突出的地位。共寫了27部,其中代表作有d小調、c小調、A大調等。此外,還有7首小提琴協奏曲,其中G大調、A大調、D大調的3首比較突出。在管樂協奏曲方面,《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也很突出。其他是4首圓號協奏曲,1首《長笛豎琴協奏曲》等。
奏鳴曲套曲 莫扎特寫了17部鋼琴奏鳴曲、6部小提琴奏鳴曲和35部鋼琴小提琴奏鳴曲等,對古典奏鳴曲套曲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確立了維也納古典樂派3個樂章的奏鳴曲套曲形式。在鋼琴奏鳴曲方面,他完成了從哈普西科德風格到鋼琴風格的過渡。在他80年代的鋼琴奏鳴曲中,已使鋼琴的效果和音域得到了發揮,如《A大調鋼琴奏鳴曲》(1783)《c小調奏鳴曲》(1785)等。前者體現了他的生活風俗性的特點,後者顯示了尖銳的對比並置與戲劇性的力量,預示了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誕生。莫扎特的鋼琴小提琴奏鳴曲,從義大利A.科雷利G.B.薩馬蒂尼等人的影響中逐步解放出來,形成了自己獨立的風格。從1778年開始,莫扎特就將鋼琴和小提琴兩件樂器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如降E大調(1781)、降B大調(1784)、降E大調(1785)、A大調(1787)等幾首都較成功。
室內樂 在莫扎特寫作的23首弦樂四重奏中,最好的是獻給海頓的6首(1773),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莫扎特的思想和風格——真摯親切、明快開朗的性格和樂觀主義的精神狀態。與海頓、貝多芬不同的是莫扎特的天才不是表現在四重奏方面,而表現在五重奏上。其中最為突出的是《C大調弦樂五重奏》(1787)和《g小調弦樂五重奏》(1787)。前者在曲式結構、主題處理等方面有創新,後者是一部悲劇性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優慮與思考。此外,《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和幾首中提琴五重奏也被譽為他的代表作。
宗教音樂 由於職務的關系,宗教音樂在莫扎特的作品中佔有很大部分。其中以他臨終前創作的《追思曲》最有代表性。這部作品注入了作者對整個人生的深刻感受,表現了他作為市民音樂家一生所遭受到剝削、屈辱冷遇、貧困的痛苦和他對光明歡樂始終不渝的追求與嚮往。莫扎特寫了樂曲的大部分,剩下的由他的學生F.X.敘斯邁爾忠實地按照他的計劃和風格予以完成,並於1793年12月以瓦爾澤格伯爵作曲的名義演出。
除上述各種體裁外,莫扎特還寫了大量的嬉遊曲小夜曲、舞曲等。在這些風俗性的作品中,莫扎特採用了民間音樂的因素。反映了他和民間音樂的聯系,它們大都具有輕松活潑的特點。其中《G大調弦樂小夜曲》影響較大,它既包含了清新、生動活潑的情緒,又具有寬廣、純朴的抒情性。
總的說來,莫扎特的創作成就遍及各個音樂領域。它們反映了18世紀末,處在被壓迫地位的德奧知識分子擺脫封建專制主義的羈絆,對美好社會和光明、正義人的尊嚴的追求。他的音樂風格具有誠摯、細膩、通俗優雅、輕靈、流麗的特徵,大都充滿了樂觀主義的情緒,反映了上升時期的德奧資產階級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在維也納後期的創作中,也出現了悲劇性、戲劇性的風格,對社會矛盾的反映更趨深刻。
莫扎特去世後,屍骨安葬在聖馬克斯墓地。 地址:St. Marx Friedhof, Leberstrasse 6-8, 1110 Wien。
他的墓碑於一八九一年從聖馬克思墓地移到了中央陵園名人墓地32A的第55號墓穴,莫扎特的一座大理石紀念像創作於一八九六年,如今這座塑像坐落在城堡花園,是遊客們樂於觀光的地方。
B. 西方音樂鑒賞相關論文範文
對西方音樂的鑒賞,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促使學生熱愛高雅藝術。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西方音樂鑒賞論文,供大家參考。
西方音樂鑒賞論文篇一
《關於西方音樂的鑒賞》
摘 要: 巴洛克時期以及巴洛克時期的 音樂欣賞 ;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鑒賞;結合當時歷史背景,分析其音樂的發展過程。
關鍵詞: 歷史背景; 西方音樂史; 文藝復興
在這音樂的長河中,一部分的經典之作都來自於西方,西方音樂的起源大致始於巴洛克時期以前,而這一部分又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①古希臘時期;②中世紀時期;③文藝復興時期。而後又在巴洛克時期出現了偉大的歌劇,歌劇《優麗猶茜》就是流傳下來最早的完整的歌劇,其作者是李努基尼和佩里,到了古典主義時期,主要是歌劇及器樂的發展。如:喜歌劇,格魯克的歌劇改革、奏鳴曲、協奏曲……
「音樂是唯一真正生存的藝術,它的振顫律動,也就是生命的要素,任何有生命的地方也必然有快樂。」是著名鋼琴家帕德萊夫斯基對音樂的認識,他的這一精湛見解揭示了音樂和人生的關系。
的確,當我們陶醉於優美的樂海時,那典雅抒情的小夜曲使你心曠神怡;那流暢輕盈的舞曲使你溫文爾雅;那鏗鏘雄壯的進行曲使你精神振奮;那優美如夢的室內使你充滿冥想;那史詩傳奇般的交響樂使你情志高遠;那剛勁有力的時代曲使你豪情滿懷。這就是音樂的魅力,作為一種情感藝術,音樂能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道德素養,推動人們奮發向上,一般認為音樂的目的有三種:即道德 教育 ,消遣閑瑕和精神方面的享受。音樂中所含有的情感與理想,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在影響人們情感的同時,也在影響著人們的意志。中國歷代流傳下來的「一曲解圍」「四面楚歌」的 成語 ,就是音樂戰勝對方的例子。我們熟知的《馬賽曲》,《義勇軍進行曲》,《第三英雄交響曲》以及《列寧格勒交響曲》都極大的激發了人們對國家和民族的尊嚴,引導人們熱愛自己的國家,熱愛自己的生活。接下來,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西方音樂在這幾個時期的發展歷程。
古希臘的音程理論——悲劇——格里高利聖詠——奧爾加農——狄斯康特——克勞蘇拉——孔杜克圖斯——經文歌——游吟詩人——戀歌詩人——名歌手——新藝術——法國歌謠曲——義大利牧歌。
古希臘優秀的音樂 文化 持續了約650年,它對西方音樂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世紀起止時間的上、下限在學術界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通常較公認的上、下限時間是公元476(西羅馬帝國滅亡)至146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按照西方音樂史研究的習慣,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專指從1430年前後至1600年前後這一歷史時期的音樂。
古希臘音樂最基本的音樂理論是音程的理論,這歸功於畢達哥拉斯。古希臘音樂是一種單音音樂,偶爾也出現支聲復調,古希臘音樂在音樂創作與表演上有即興的傳統,音樂的即興創作和即興演奏在一種法則的控制下進行。古希臘人一開始使用希臘字母指示的簡單記譜法,最早的記譜法大約是從公元前5世紀開始出現,是用希臘文的24個字母來標記的字母譜,分為聲樂記譜法和器樂記譜法兩類。在歷史的記述中,曾提到希臘人所使用的各種樂器,其中最為重要的當屬弦樂器樂里拉琴和基薩拉琴,阿夫羅斯管。發展到公元前5世紀達到黃金時期,出現了三位偉大的作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底得斯,他們創作的悲劇作品使古希臘悲劇這種音樂戲劇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古羅馬帝國的世俗教育是帝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繼承了希臘文化的精華,又融入了本民族的特點,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教育模式。它的具體模式,它的具體表現、特點等與當時的社會狀況相適應,反應了羅馬帝國的社會文化情況以及羅馬民族的特徵。
有的學者把中世紀分為初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總的說來,中世紀是歐洲(主要是西歐)歷史上的一個經歷了封建社會從興起到繁榮,最後走向衰亡的時代。中世紀的音樂依照類型可以分為宗教類型的音樂與世俗音樂。宗教類型的音樂泛指的是格里高利聖詠,此為單音音樂的作品,後來也發展成為復音音樂,奧爾加農等等。這類音樂都是為了____教會的儀式所作、所有的演出都是在教堂里,依照教會的年歷而舉行不同的儀式,其音樂就是為了要配合詩歌的朗誦而作的。宗教類型的音樂一路發展下來就成了後來的彌撒曲、安魂曲,在古典時期許多偉大的音樂家都會有這樣的創作作品產生,例如海頓的創世紀,莫扎特都有這樣的作品留下來。中世紀的世俗音樂所包含的內容就更為廣泛、大部分的作者都是一些沒落的貴族階級,其實內容大部分都是與宗教有關,但並不是在教堂里演出。
文藝復興時期約為公元1450—1600年,在中世紀「新藝術」的基礎上,更加追求人性的解放與對人的內心的情感的抒發與表達。這時的音樂家在人文主義思潮的推動下,對復調音樂進行了發展和變革,聲樂與樂器逐漸分離而獨立發展。這一時期 五線譜 已得到完善,印刷術也運用到 曲譜 上,這都使音樂的傳播更加便利和廣泛。這一時期有以下幾個較有影響力的樂派:尼德蘭樂派,主要音樂活動在尼德蘭的一批音樂家,創作內容多為彌撒曲與經文歌等宗教音樂,也有世俗音樂,代表人物有迪費,若斯坎、班舒瓦、奧克岡等。樂派:在1530—1620年間的一個器樂樂派,其特點是音響氣勢寬廣宏大,對比效果鮮明。創作內容有銅管樂與弦樂的重奏曲,管風琴的前奏曲,幻想曲與托卡塔等,代表人物有維拉爾特,加布里埃利等。
羅馬樂派:此時期的一個專門製作服務於宗教作品的樂派,以無伴奏合唱的形式為主。代表人物有帕萊斯特里納、納尼諾索里亞諾。
通過對《西方音樂史》的學習,我對西方音樂的歷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並且對西方音樂長壽了濃厚的興趣,在優美、激昂的旋律里感受到了溫暖、堅強……,在1838年某個下雨的日子,一間漏雨的屋子成了浪漫主義作曲家肖邦靈感的來源,生病的他因被「困在」屋裡感到了煩躁與懼怕,因而起身寫下了《雨滴》,這道作品自始至終重復著一種單音調,其音色低沉,節奏穩定彷彿滴滴答答的雨聲,而主旋律流暢舒適,輕柔變化的音色表現出了豐富的情感,在開始部分幽靜的旋律恬談而自然就像細細的雨滴正在漸漸落下,然而到中段部分,主旋律與伴奏的音色都明顯降低,變得沉重低落,彷彿可以看見肖邦一個人靜坐,看著窗外的 雨水 逐漸變大,屋裡的漏水也變的一發不可收拾,情緒也跟著悲傷與惆悵。在音樂的最後部分,音調與節奏變得相對輕而緩踵而來,猶如細微的哀傷纏繞心頭,給人一種「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哀愁,與《雨滴》不同,同為浪漫主義代表的舒曼所譜寫的《夢幻曲》讓人感覺簡單而溫暖。據記載《夢幻曲》是為 兒童 所創作的,但在成年人聽來,同樣能勾起他們對兒時的回憶。其節奏緩慢柔和,主題簡單純潔就像單純美好的童年生活。在心情低落時,靜靜的聆聽這首曲子,在略微變化的重復著主題的旋律里回到簡單的童年,拋開世俗感受單純的溫暖。也可以聽聽格里格的《晨景》,感受雙簧明朗清亮的音色里感受第一束陽光讓海買你波光粼粼的炫目,並在太陽緩緩升離海面,照亮明眸時的喜悅以及普照大地時萬物蘇醒的希望。
西方的音樂就像是一部氣勢恢宏的史詩巨作,不僅僅是因為有貝多芬、亨德爾、肖邦、海頓這類的音樂巨匠,還有它從社會中散發出來的那種濃厚的藝術素養,都是其他地方所不具備的。這也恰恰是西方音樂發展如此蓬勃的原因了。高雅的義大利歌劇、完美的維也納、塞維利亞等等,他們自內而外散發出的迷人魅力,無一不打動人的心靈。
最後,就以羅曼·羅蘭的一句話為結束吧:「藝術正如生活那樣,他是無窮無盡的。因此,也不可能有什麼能使我們認為還有比本身就是時代的海洋的音樂更美好的東西」。
西方音樂鑒賞論文篇二
《論湘版高中音樂鑒賞教材的西方古典音樂教學》
摘要:西方古典音樂是世界音樂海洋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作為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學生最難接受的學習內容,湘版高中音樂鑒賞教材在第四單母音樂與時代中,以《音樂――從宗教走向世俗》等三個標題,展示出西方古典音樂的發展脈絡,並選取各時期代表作曲家的經典作品,引領學生走進西方音樂殿堂。
關鍵詞:高中 音樂鑒賞 西方古典音樂 湘版教材
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修養情操的提升及對美感的認識,離不開古典音樂的熏陶。如何能在高中生對古典音樂興趣不高、音樂基礎知識貧乏的學情下,讓學生發自內心地喜歡和接受古典音樂,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難點。湘版教材中,將西方古典音樂教學按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現代主義時期的發展順序結合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設計教學內容。現筆者就實際的音樂課堂 教學 總結 出一些策略。
一、合理運用對比,把握時代風格
湘版教材中的標題很清晰地向學生闡述了西方古典音樂發展的歷史脈絡,並引導性地將兩個時代的不同音樂風格進行比較。如在學習巴洛克音樂與維也納古典音樂時,讓學生從巴赫的《G弦上的詠嘆調》和海頓的《時鍾交響曲》進行比較,平穩而莊重的宗教色彩和充滿生活情趣的藝術格調反映出宗教與世俗的時代背景,細聽復調織體與主調音樂的不同音效,不易吟唱與歌唱性的旋律區分,固定規整節拍與靈活變化的節奏律動,通過音樂要素的不同呈現方式,學生在比較中對時代風格有了更深刻地體驗和理解。同樣是《月光》,貝多芬持續的三連音,微弱的音響勾畫出憂郁、哀愁的月夜,在德彪西筆下,明亮的音程散落地跳動,月光時而點滴墜落,時而緩緩流淌,時而流水傾瀉,思緒隨著音符走走停停,飄渺如夢。貝多芬內心的表達與德彪西月光印象的景緻變幻正透過《月光》,向我們詮釋著古典的傳統和聲與印象的朦朧意境。
對比除用在縱向的時代風格比較上,也可用於同一首作品的不同片段上,幫助學生對音色、節奏、和聲有更靈敏的感知。如欣賞《G弦上的詠嘆調》弦樂重奏與人聲合唱版的對比聆聽,音色變更帶來的不同感受,復調織體在人聲的演唱中也更清晰。在《藍色狂想曲》中主題音樂從樂首法國號與薩克斯稍顯慵懶的奏出,到樂中龐大樂隊以強有力地節奏雷鳴般奏響,再到樂尾鋼琴以漸慢的速度陳述。截取這三個片段對比聽賞,提高學生在變化中把握音樂原型的能力,音樂音色、速度、配器的轉變帶來三種風格各異的音樂形象,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古典音樂的神奇。對比聆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和《致愛麗絲》,氣勢磅礴的命運抗爭與傾訴衷腸的愛意表達,學生便不難理解這位音樂家是連接古典與浪漫的音樂巨匠。
二、以熟知引入經典,由淺入深
總結學生熟悉的古典音樂如《哈利路亞》《命運交響曲》《藍色多瑙河》等,我們會發現學生所熟知的都是極強旋律性,樂句短小,易記憶,易哼唱的開頭片段,由於音樂篇幅過長,即使後面也有動人的音符,也因聽覺疲勞失去了興趣和音樂的記憶而中途放棄。
用熟知的片段作為導入引發學生的共鳴,再延伸至同類題材作品,同一作品的整曲欣賞或不同樂章。在這過程中,教師要將新作品較清晰易哼唱的旋律主題提取出來,片段性地讓學生品味,可用鋼琴或小提琴等器樂范奏及范唱方式,加入互動討論、節奏律動等活動讓每一次聆聽有不一樣的體驗,在反復中加強音樂的記憶和感受,融入音樂的深層次賞析如動機展開、變化再現等手法,將這些有趣的音樂片段設計成聽辨游戲和情境想像。當新作品多個主題旋律已熟悉後,讓學生在整曲欣賞中找出新鮮出爐的音樂記憶和感受,學生便不會因陌生、聽不懂而無法進行下去。選擇多片段聆聽,片段與整曲相結合的欣賞方式,將欣賞時長控制在5分鍾左右,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巧用流行樂和影視片段激發興趣
充滿時代氣息、情感直白的流行樂一直是學生們的鍾愛。選擇運用古典音樂元素創編的歌曲如《不想長大》與莫扎特的《第四十交響曲》,《remember》與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組曲》,五月天的《快樂很偉大》與貝多芬的《歡樂頌》,不同配器處理,加入歌詞,增強節奏感和律動感的流行表達方式給古典音樂帶來全新的聽覺感受。這些曲目通過音樂方式的演變,讓學生探求其中不同韻味,究其根源。在流行與古典的對話中,激發學生探求古典音樂的興趣。
很多古典音樂也被運用到影視作品中,如《不能說的秘密里》,肖邦的《升c小調圓舞曲》,巴赫的《c大調前奏曲》,這些影視片段都能勾起學生對原作的好奇與慾望。同時,紀傳影片如《一曲難忘――肖邦傳》《貝多芬傳》《莫扎特傳》,在反映作曲家性格、情感、人生經歷的影像中學生走進了作曲家的內心世界,就不難體會肖邦赤忱的愛國之心,貝多芬不屈的抗爭,莫扎特超脫困境的樂觀和激情。此外,為古典音樂創編的動畫片也能幫助學生聽賞篇幅較長的音樂,如《貓和老鼠》中的《匈牙利狂想曲》,動畫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等。
四、關注音樂的形象性與抽象性
古典音樂的欣賞,不宜讓學生一開始就把握作品的風格、形式體裁、價值和意蘊,音樂形象和情感才是學生易於體會的信息。湘版教材就此選取了大量形象鮮明的作品,如維瓦爾第的《四季――春》、海頓的《時鍾交響曲》、瓦格納的《飛行的女武神》等。在教學中,筆者會結合文學、建築、繪畫等綜合藝術感受音樂形象。在《音樂――從宗教走向世俗》一課中,聽賞《哈利路亞》時展示兩幅不同風格的建築圖片,學生很快就將華麗灑脫的巴洛克音樂與富麗堂皇的巴洛克建築結合在一起。此時,引入《四季――春》的主題旋律,讓學生體會想像,小提琴明亮的斷奏激情而蓬勃,鮮明富有動力性的節奏彷彿陽光燦爛的春之大地萬物復甦。學生用「拉」隨著音樂哼唱主題,用歌聲表達欣喜,體會清新中的華麗。此曲鮮明的春景音樂形象是欣賞的亮點,我將作曲家為樂曲配以的簡短文字配以BCD的字母標頭,哼唱主題為A,隨著春景的展示,迴旋曲式被學生輕松的用字母羅列了出來。富有抽象性的作品如教材中的《夜曲――海妖》《遠古孩子的聲音》等,不需要學生去深究音樂形象是由什麼音色、節奏、和聲來塑造,你只用閉上雙眼讓雙耳感受音響的意境,在腦海中繪圖。
西方古典音樂的教學要拋開急功近利,以一種熏陶方式,通過學生有共鳴的樂曲互動參與,從短小精悍的作品入手,在輕松愉悅的積累和體驗中,西方古典音樂將擁有更多的聽眾。
西方音樂鑒賞論文文獻
[1]王慧敏.高中西方古典音樂欣賞教學模式初探[J].學科研究,2017,(07).
[2]譚卉.淺談高中音樂中的西方古典音樂欣賞的 教學 方法 [J].文學界,2012,(02).
[3]王潔,戚珍珍.當代中國流行歌曲中西方古典音樂運用情況窺探[J].北方音樂,2011,(09).
[4]石蓓,張璐.西方古典音樂欣賞方法研究[J].大舞台,2012,(10).
[5]金亞文.高中音樂新課程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西方音樂鑒賞論文篇三
《初中音樂樂感及音樂鑒賞教學》
初中音樂樂感及音樂鑒賞教學是我國美育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陶冶學生情操的手段之一,更是提高學生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方面。本文從培養初中生音樂樂感以音樂鑒賞能力的教學原則出發,探討了培養學生樂感以及音樂鑒賞力的具體教學 措施 ,旨在交流更多更好的教學方法,促進教育系統的整體進步。
音樂樂感 音樂鑒賞 教學導入 對比教學
初中音樂樂感及音樂鑒賞教學是我國美育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陶冶學生情操的手段之一,更是提高學生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方面。本文從培養初中生音樂樂感以音樂鑒賞能力的教學原則出發,探討了培養學生樂感以及音樂鑒賞力的具體教學措施,旨在交流更多更好的教學方法,促進教育系統的整體進步。
一、培養學生樂感以及音樂鑒賞力的原則
音樂教學具有其自身的獨特性,與語言類學科相比,音樂學科更重視學生的個人興趣。同時,它還需要學生投入更多的實踐以及長久的訓練。首先,音樂學科通過更加直白且明確的方法表達個人情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置身於不同音樂曲目所提供的場景之中,真實感受其所表達的感情。只有這樣學生才可以更深刻的體會音樂的魅力。這種方式只是學生個人的感官感受,非專業音樂欣賞者亦可以做到。然而音樂教學則是通過理論教授學生怎樣更好的體會音樂的美妙,以及怎樣從一個專業的角度評價不同音樂。由此可見,理論教學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是學生的相關實踐。音樂教學的實踐性極強,學生只有通過實踐才可以更深刻的體會相關情感。學生通過自主創作以及練習相關音樂技巧,從而可以更好的體會樂曲炫技之處。
二、培養學生樂感以及音樂鑒賞力的具體教學措施
1.合理導入教學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而音樂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對學生個人的投入度有著一定的要求,這就更突出了音樂教學中教學導入的重要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更加註重張揚個性,對於音樂、美術等學科的興趣更大,然而理論教學畢竟存在一定的枯燥性。因而出現了眾多學生對音樂非常感興趣卻不願意上音樂課的現象。初中學生由於學業的壓力等原因,在音樂課上的積極性遠不及小學生來得濃厚。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注重運用有吸引力的手段進行教學。因此,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的上音樂課,以及在教學過程中保持學生的注意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合理導入教學就是指教師利用學生的興趣點引導學生更快的進入教學情境之中。
首先,可以利用傳統的教學導入方式,例如講 故事 以及 成語 典故 等方式。故事有一定的曲折性,好的故事對學生有著重要的吸引力。學生可以跟隨音樂故事的情節,走入故事中感受故事主人公的心情,從而更好地對相關音樂更加感興趣。而成語典故則包含了一定的故事性以及相關 傳說 等,更是傳達了先人為人處世的道理等。向學生講述 成語故事 對學生的長遠發展也有著不可言喻的重要作用。同時,很多成語故事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見常聽的,教師講述其中的典故更加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師還可以運用游戲教學法導入引領學生更好地進入音樂課堂。初中生畢竟具有一半兒童愛玩的天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該視之如猛虎,而應該正視它。只有這樣才可以看到其本質,並進行合理利用。教師可以利用一些音樂小游戲培養學生的樂感,增加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這樣學生就可以更加主動的進行音樂學習。同時教師更應該與時俱進,積極利用當前的先進技術進行導入教學。
2.運用對比教學
對比教學是教師培養學生音樂鑒賞力的一種重要手段。所謂對比教學是根據一定的標准將兩件事物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區分。這種方法很好的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表達個人見解的能力。音樂的對比教學法則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種手法教授學生從各種對比因素分析音樂。不同音樂在音樂家的創作、演奏以及相關技巧方面也存在極大的不同。因此教師應該合理運用音樂對比教學法幫助學生全面提高音樂鑒賞能力。
首先,可以將同一音樂作品的不同演繹形式進行對比。尤其是經典作品常常會被後人進行改編或者運用不同的樂器予以演繹。然而,為什麼要這樣改編,改編之後的作品與前人的作品相比有什麼有點與不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這些不同的方面以及各種角度進行分析判斷,從而得出新的結論。
其次,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不同的作品進行對比。不同主題不同類型的作品在演奏過程中的要求必然存在不同。一些炫技性的作品與注重情感宣洩的作品在表面看來是極為不一樣的,但是其實質卻有著本質的相同。而這些需要學生經過實際對比、思考才會真正總結出來的。《野蜂飛舞》與《春江花月夜》在很多方面有著不同。它們的主題、傳達的情感已經以及演奏方式等都存在著極大的區別,然而就本質而言,它們都傳達了作者內在的情緒。說到底,這兩部作品在抒發作者情感這一作用上起到了殊途同歸的效果。這種效果是怎樣渲染出來的,學生必須通過自己的深刻思考才可以得出。不容置疑,學生這種對比性思維模式則需要教師的引導。
3.運用多媒體教學
隨著計算機多媒體的不斷發展, 網路技術 已經深入到人們社會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在教育界尤甚。音樂教師應該合理利用這一資源進行音樂教學,以便更好的幫助學生培養音樂樂感以及相關音樂鑒賞能力。互聯網將世界聯系成一個整體,從某一種程度上來說實現了世界資源的共享。這就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教師對這些資源的收集利用以及創作型改編。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合理利用相關資源,利用創造性思維幫助學生,必然可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當教師進行教學前,應該教會學生演唱相關作品,只有熟悉了相關旋律之後,教師才可以更好的帶領學生領會其中的樂感並進行一定程度上的鑒賞。學生通過親生感受可以從感性上體會相關情感,把握其中的主題。隨後,教師則通過理論知識加以分析,使學生從理性上更深刻的認識相關音樂主題。
三、總結
隨著音樂的不斷發展,音樂的教學方法更是多種多樣。初中生的音樂樂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練就的而是需要教師耐心培養。而音樂鑒賞能力更是音樂學習過程中的一種高要求,並不是人人都可以很好的鑒賞音樂的。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下功夫,科學有效的幫助學生進行音樂學習。只有這樣學生的綜合能力才可以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林南國.初中生音樂教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2]王俊剛.音樂感受力以及鑒賞力的培養[J].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3]洪科.論培養學生音樂鑒賞力的基本方法[J].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
猜你喜歡:
1. 音樂鑒賞論文1500字
2. 西方古典音樂鑒賞論文
3. 大學音樂鑒賞論文1000字
4. 淺談歐洲古典音樂論文
5. 大學音樂鑒賞論文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