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電影音樂之聲的作者是誰

電影音樂之聲的作者是誰

發布時間:2025-02-23 06:05:08

❶ 電影 音樂之聲的簡介

《音樂之聲》是由美國音樂劇的泰斗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dgers)和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根據瑪麗亞·馮·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傳:《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寫而成的。 音樂故事片《音樂之聲》的劇作者是美國劇作家勒曼。
《音樂之聲》於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匯的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成為50年代百老匯公演時間第二長的音樂劇。1965年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20th Century Fox)拍的電影版《音樂之聲》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受到全世界各個國家數百萬觀眾的喜愛。人類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好萊塢音樂歌舞片中經典中的經典,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

基本資料

【片名】The Sound of Music
【譯名】音樂之聲
【年代】1965
【國家】美國
【片長】174 Mins
【類別】音樂劇
【語言】英文/普通話
更多中文片名: 真善美 、仙樂飄飄處處聞
更多外文片名:
Novicia rebelde, La.....Argentina / Mexico / Peru
Mélodie bonheur, La.....Canada (French title) / France
Meine Lieder, meine Träume.....Austria / West Germany
Rodgers and Hammerstein's The Sound of Music.....UK (complete title) / USA (complete title)
A Muzsika hangja.....Hungary
A Noviça Rebelde.....Brazil
Helisev muusika.....Estonia
Música no Coração.....Portugal
Neseli günler.....Turkey (Turkish title)
Somriures i llàgrimes.....Spain (Catalan title)
Sonrisas y lágrimas.....Spain
Sound of music - Laulava Trappin perhe.....Finland
Tutti insieme appassionatamente.....Italy
導演
羅伯特·懷斯 Robert Wise
編劇:
恩斯特·萊赫曼 Ernest Lehman ....(screenplay)
Howard Lindsay ....(book) &
Russel Crouse ....(book)
Maria von Trapp ....(book "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 uncredited
主演:
朱麗·安德魯斯 Julie Andrew s ....Maria 瑪麗亞
克里斯托弗·普盧默 Christopher Plummer ....Captain Georg von Trapp 喬治·馮·特拉普上校
埃琳諾·帕克 Eleanor Parker ....Baroness Elsa Schraeder 埃爾莎·施瑞德男爵夫人
影片類型: 家庭 / 劇情 / 音樂 / 傳記
片長:174 min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幅面: 70毫米寬銀幕電影
混音: 單聲道 / 70 mm 6-Track / 立體聲
製作成本:$8,200,000/estimated
版權所有:(Copyright ?MCMLXV by Argyle Enterprises, Inc., Twentieth Century-Fox Film Corporation; 2 March 1959; LP30289)
拍攝日期: 1964年9月1日 -
攝影機: MCS 70 (Modern Cinema Systems) (aerial shots)
攝制格式: 65 mm
洗印格式: 8 mm (anamorphic) 、35 mm 、70 mm 、16 mm
膠片長度: 1060 m (8 mm prints)、4695 m (Sweden)
主要人物
馮·特拉普 (Georg Von Trapp)
瑪麗亞 (Maria)
麗莎 (Liesl)
菲瑞克瑞 (Friedrich)
路易莎 (Louisa)
庫特 (Kurt)
布姬塔 (Brigitta)
瑪塔 (Marta)
葛特兒 (Gretl)
獲獎記錄
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配樂和最佳音響。
劇情簡介

22歲的瑪麗亞是一個薩爾茨堡修道 音樂之聲劇照院里的志願修女,但是,她活潑好動和熱愛自然的性格卻總是讓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煩。修女院里的女院長(Mother Abbess)覺得她這樣的活潑的性格不適合僧侶生活。於是,當她接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尋求家庭教師的請求,她決定讓瑪麗亞去,也藉此讓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本段插曲:The Sound of Music(瑪麗亞)、Maria(修女們))
瑪麗亞到達馮·特拉普(Captain Georg Von Trapp)家,發現他是一個有七個孩子的鰥夫,長期的海軍生活和亡妻的悲傷使他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很快,瑪麗亞就明白了以前那些家庭教師離開的原因,原來是孩子們得不到父親的關愛,總是用捉弄教師來吸引父親的注意。 (本段插曲:I Have Confidence(瑪麗亞))
上校要求瑪麗亞也像他一樣嚴格,但是瑪麗亞沒有聽從,而是用她天生的溫柔和善良贏得了孩子們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時候,她用窗簾給每個孩子縫制了游戲服裝,帶領他們到市場遊玩,在美麗的阿爾卑斯山上野餐,還教會了他們唱歌。孩子們原有的拘禁和憂郁漸漸地被音樂和笑聲代替了。 (本段插曲: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麗莎和羅夫)、My Favourite Things(瑪麗亞)、Do-Re-Mi(瑪麗亞和孩子們))
不久上校回家了,還帶回了孩子們喜歡的麥克叔叔(Uncle Max)和孩子們不甚喜歡的,上校的女朋友,埃爾莎·施瑞德男爵夫人(Baroness Elsa Schraeder)。上校對瑪麗亞的做法十分不滿,可是當他聽到孩子們為男爵夫人唱歌的時候十分感動,因為瑪麗亞把從他妻子去世之後家裡就不再有的音樂又帶了回來。瑪麗亞還和孩子們一起准備了一場木偶戲,上校為瑪麗亞可以感染他人的熱情所吸引了。(本段插曲:The Sound of Music Reprise(孩子們、The Lonely Goatherd (瑪麗亞和孩子們)、Edelweiss(上校和麗莎))
幾天之後,上校和男爵夫人一起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舞會,孩子們在舞會中也有歌唱表演。在舞會中,瑪麗亞給孩子們示範奧地利的民間舞蹈「漣恩德拉(又譯:蘭德勒)」(Laendler)。出乎意料的是,上校走過來和瑪麗亞共舞,舞蹈最後他們互視對方,他們之間的愛意一目瞭然。這些,都被男爵夫人看在眼內,當晚,她勸瑪麗亞回修道院。瑪麗亞恐怕自己對上校的感情會越陷越深,於是,她悄悄地離開了。 (本段插曲:So Long, Farewell(孩子們))
瑪麗亞走了之後,男爵夫人用盡辦法討孩子們的歡心都沒有成效。當孩子們得知上校要和男爵夫人結婚的消息後,他們更加難過。他們到修道院找瑪麗亞卻沒能見到她。瑪麗亞向院長坦白了她對上校的愛情和對生活的不知所措,院長告訴她要有骨氣勇氣,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愛。於是,瑪麗亞回到馮·特拉普家裡。 瑪麗亞回來之後,男爵夫人發現她已經無法挽回瑪麗亞和上校之間的感情,她主動退出了婚約,上校和瑪麗亞互訴衷腸,很快地,他們就結婚了。(本段插曲:Climb Ev'ry Mountain(院長)、My Favourite Things Reprise(孩子們)、Something Good(瑪麗亞和上校)、Maria Reprise(修女們))
可惜,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從此就永遠幸福快樂。當他們還在度蜜月的時候,德國納粹佔領了奧地利。連大女兒麗莎深愛的小夥子羅夫也成了納粹。當他們趕回薩爾茨堡,發現到處已經是納粹旗幟橫行了。他們不在的時候,負責照顧孩子們的麥克叔叔幫他們注冊參加了薩爾茨堡音樂節(Salzburg Festival)。上校一回到家裡,就接到了納粹發來的電報,要他立即到納粹海軍報道。一向痛恨納粹的上校決定帶領全家人離開奧地利。當他們晚上離開別墅的時候,被早就躲在門外監視他們的納粹攔住了,於是上校解釋說他們離開是為了參加希爾斯伯格節演出,並拿出節目單作為證據。在納粹的陪同下,他們來到了會場,演出了孩子們准備好的歌曲。在這時,上校和瑪麗亞演唱了《雪絨花》,歌曲里對祖國奧地利的熱愛之情濃郁深厚,不顧旁邊持槍的納粹守衛,在場的觀眾也跟著上校一起唱完了《雪絨花》。 (本段插曲: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Reprise(瑪麗亞和麗莎)、Do-Re-Mi Reprise(瑪麗亞、上校和孩子們)、Edelweiss Reprise(瑪麗亞、上校和孩子們)、So Long, Farewell Reprise(瑪麗亞、上校和孩子們))
演出之後,趁著頒獎的時候上校一家人逃離演出現場,納粹一路追到修道院里,在修女們的幫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後面,躲過納粹的追蹤,然後他們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了奧地利。(本段插曲:Climb Ev'ry Mountain Reprise(修女們))
影片清新有致,細膩感人,雅俗共賞。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
電影《音樂之聲》是根據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的
特拉普男爵生於1880年4月4日,扎 巨幅宣傳畫拉(Zara),當時還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父親是海軍上校,他也想獻身海軍事業,所以參加了皇家海軍學院。當他還是一個年輕的海軍上校時,就被任命為U6潛艇的指揮。一戰時,一艘法軍潛艇被特拉普的潛艇擊沉。1918年,國王約瑟夫一世提升他為海軍少校。 戰爭結束後,奧地利失去了海岸線,不再需要海軍。特拉普上校不僅失去了職位,還在1924年失去了他的妻子,留給他7個孩子照顧。
瑪麗婭生於1905年1月25日。在她大約兩歲時,母親就去世了,她的表姑成了她的養母,她們住在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小房子里。 她受到了嚴格的教育,上完三年高中後,進入了四年的國立師范學院。 瑪麗婭原來是社會主義者和無神論者,但是在大學期間,一位著名的神父開始給她布教,改變了瑪麗婭的生活和信仰。 瑪麗婭加入了薩爾茨堡的修女山修道院,成為一個修女。修道院決定讓瑪麗婭離開一年,到特拉普男爵家作女家庭教師,照顧他的一個患風濕熱的女兒。
一年後,孩子們要求他們的父親設法留住瑪麗婭,他們甚至建議他應該娶她。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歡我!男爵回答說。於是孩子們自己去問瑪麗婭。因為瑪麗婭說,是,我喜歡他。他們訂婚了。她再也沒回修道院作修女,於1927年11月26日嫁給了男爵。 特拉普一家又新添了兩個女兒。
1935年,瓦茲內神父走入了他們的生活。他使音樂成為他們一家的愛好。他們自然清新的嗓音和純美的歌聲使他們在1935年的薩爾茨堡音樂戲劇節上獲得了合唱比賽第一名。他們曾在大蕭條時期失去了所有的錢財,此後他們被邀請做歐洲巡迴演唱會。
1938年,希特勒入侵奧地利,特拉普寧可丟掉物質財產,也要留住尊嚴。他們離開了薩爾茨堡市郊的別墅和一切財產,前往美國。
1938年9月,他們到達紐約。途中第10個孩子出生了。瓦茲內神父也和他們同行到美國,在他的指導下,唱歌成了他們的職業,特拉普家庭合唱隊漸漸揚名。 二戰後,特拉普一家建立了一個音樂慈善組織:特拉普家庭奧地利救濟社,為祖國奧地利發送了無數食品和衣物。
1941年,特拉普在費爾蒙特的一個鄉村裡買了一個大農場,這兒和他們思念的奧地利薩爾茨堡的風光相似。他們給他們的房子取名為「一顆丹心」。
1947年5月30日,特拉普去世,被安葬在房子後院的家庭墓地里。 當他們結束了20多年、30多個國家的演唱生涯時,他們把他們的奧地利式大木屋改成了客店。可惜1980年12月,它被一場大火燒毀。他們立即決定重建。特拉普家新木屋的設計很現代,但仍保留了以前的味道。 1987年3月28日瑪麗婭去世了,被安葬在墓地里他的丈夫旁邊。
電影和音樂劇包含曲目

1.Prelude And The Sound Of Music / Maria 2:44
序曲和音樂之聲/ 瑪麗亞
2.Overture And Preludium (Dixit Dominus) / Orchestra and Nuns Chorus 3:14
序曲(贊頌我主) / 管弦樂隊與修女合唱團
3.Morning Hymn And Alleluia / Nuns Chorus 2:01
晨禱和哈利路亞/ 修女合唱團
4.Maria / Nuns Chorus 3:16
瑪麗亞/ 修女合唱團
5.I Have Confidence / Maria 3:26
信心/ 瑪麗亞
6.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Rolf and Liesl 3:18
即將十七歲/ 羅夫和麗莎
7.My Favorite Things / Maria 2:18
我最喜愛的東西/ 瑪麗亞
8.Do-Re-Mi / Maria and the Children 5:33
哆來咪/ 瑪麗亞和孩子們
9.The Sound Of Music / The Children and the Captain 2:10
音樂之聲/ 孩子們和上校
10.The Lonely Goatherd / Maria and the Children 3:10
孤獨的牧羊人/ 瑪麗亞和孩子們
11.So Long,Farewell / The children 2:54
晚安,再見/ 孩子們
12.Climb Every Mountain / Mother Abbess 2:16
攀越群山/ 院長
13.Something Good / Maria and the Captain 3:16
有些好事/ 瑪麗亞和上校
14.Processional And Maria / Organ,Orchestra and Nuns Chorus 2:27
婚禮進行曲和瑪麗亞/ 管風琴,管弦樂隊和修女合唱團
15.Edelweiss / The Captain, Maria ,the Children and Chorus 1:50
雪絨花/ 上校、瑪麗亞、孩子們和合唱隊
16.Climb Evry Mountain(Reprise) / Chorus and Orchestra 1:21
攀越群山(重奏)/ 合唱隊和管弦樂隊
17.My Favorite Things/Salzburg Montage / Maria and Orchestra 4:22
我最喜愛的東西/薩爾斯堡組合/ 瑪麗亞和管弦樂隊
18.Edelweiss / The Captain and Liesl 2:17
雪絨花/上校和麗莎
19.The Grand Waltz / Orchestra 2:19
大華爾茲/ 管弦樂隊
20.Laendler / Orchestra 2:34
蘭德勒/ 管弦樂隊
21.Processional Waltz / Orchestra 1:19
婚禮進行曲 華爾茲/ 管弦樂隊
22.Climb Every Mountain/ Mother Abbess 2:37
攀越群山/ 院長
23. 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Reprise) 2:01
即將十七歲(重奏) / 瑪麗亞和麗莎
24.Edelweiss( Reprise)/ The Captain,Maria,the Children and Chorus 2:01
雪絨花(重奏)/ 上校、瑪麗亞、孩子們和合唱隊
25.The Chase / The Orchestra 2:39
追捕/ 管弦樂隊
26.Escape/ Climb Every Mountain(Reprise)/Finale/ Chorus 2:08
逃亡/攀越群山(重奏)/終曲/ 合唱隊

❷ 唯愛與自由不可辜負——淺析電影《音樂之聲》

《音樂之聲》是一部經典音樂片,由羅伯特·懷斯執導,朱莉·安德魯斯和克里斯托弗·普盧默主演,講述了一位年輕修女瑪麗亞如何成為馮·特拉普上校的家庭教師,與上校孩子們由沖突到喜歡,和上校由隔閡到相愛的故事。

影片通過經典音樂如《哆唻咪》、《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音樂之聲》等,展現人物特點、反應人物心理、促進劇情發展高潮,音樂簡單通俗朗朗上口,讓人心醉神迷。

影片中,愛與自由碰撞出火花。從配樂到歌詞,從情節到架構,無不訴說著自由的可貴以及人們對自由的嚮往。影片所展現的對上帝的虔誠之愛、對同修的關切之愛、對家人的溫馨之愛、對愛人的靈魂之愛以及對國家的濃郁深沉之愛,讓人非常動容。

瑪利亞與馮·特拉普之間的情感故事,是影片的亮點之一。從對孩子的包容與關愛,到彼此欣賞與共同面對困難,展現了一段深刻的愛情故事。影片中的愛情線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影片中深沉濃重的愛國情懷令人感動。馮·特拉普上校是一位皇家海軍退役軍官,影片借院長之口表達了他對上校的評價:「為人善良又勇敢」。影片中的愛國情懷體現在馮·特拉普上校對祖國的熱愛與捍衛,以及在面對納粹時的堅定與勇敢。

《音樂之聲》不僅是一部音樂片,更是一部關於愛、自由、責任與國家情懷的電影。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鮮明,情節扣人心弦,音樂優美動聽,深得人心。影片中所展現的愛、自由、責任與國家情懷,讓人深感共鳴與感動。

❸ 急急:音樂之聲 電影

《音樂之聲》是由美國音樂劇的泰斗 Richard Rodgers 和 Oscar Hammerstein II 根據瑪麗亞·馮·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傳《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寫而成的。這部音樂劇開演九個月,詞作者 Oscar Hammerstein II 就去世了,所以這一部音樂劇,也成為這兩位音樂劇界的最佳排檔的最後一次合作。原本這部戲想採用馮·特拉普家庭合唱團曾經唱過的歌,然後由 Rodgers 和 Hammerstein 加上一首歌曲,但是,這對老搭檔拒絕這樣工作,於是,他們最後自己寫了所有在《音樂之聲》里出現的歌曲。

《音樂之聲》的故事發生在1938年的奧地利薩爾茲堡,年輕活潑的修女瑪麗亞·任納爾(Maria Rainer)到退役海軍上校馮·特拉普家,照顧他的七個孩子。馮·特拉普上校雖然冷漠嚴厲,但終究還是抵擋不住瑪麗亞的純潔善良,兩人終於結婚,可惜剛剛渡完蜜月,他們的安靜生活因被納粹佔領奧地利而破碎了。

《音樂之聲》於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匯的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成為五十年代百老匯公演時間第二長的音樂劇。但是是1965年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拍的電影版《音樂之聲》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受到全世界各個國家數百萬觀眾的喜愛。

這部電影也早在八十年代就被翻譯成中文在中國的電視台播放,因此對劇情和人物如數家珍的觀眾我相信不少。所以在這里,我盡量多放一些與背景有關的資料。人名也遵循常規翻譯,以下是與英文名字的對照:
Captain von Trapp 馮·特拉普
The Baroness 男爵夫人
Max 麥克斯
Mother Abbess 阿比斯修女院長
Liesl 麗莎
Friedrich 弗來德里克
Louisa 露意莎
Brigitta 芭姬塔
Kurt 克爾特
Marta 瑪爾塔
Gretl 葛麗特

馮·特拉普家族的故事由1910年,年輕優秀的皇家海軍上校格瑞格·馮·特拉普(Georg von Trapp)與 Agathe Whitehead 在一場舞會上一見鍾情開始。在當時,馮·特拉普上校作為海軍指揮官的聲望,可以和二戰時期的艾森豪維爾相比。而後來成為他妻子的 Whitehead 家也是十分富有的貴族,事實上,Agathe 的祖父就是水雷(torpedo)的發明者。他們結婚之後繼承了 Whitehead 家的財產,即使以利息過活也綽綽有餘。

可惜的是,他們婚後的愉快生活被一戰後奧匈帝國的毀滅打斷了。奧地利和匈牙利分開之後,奧地利不再擁有海岸線(原奧匈帝國包括了南斯拉夫,南斯拉夫有在地中海的海岸線),保留海軍完全沒有意義,於是馮·特拉普上校不得不被迫退役。而就在同一時間,他的妻子 Agathe 又去世了。馮·特拉普上校的女兒喬漢娜斯(Johannes)回憶說,那是她父親一生里最灰暗最沮喪的時間,他把一生的精力都投入海軍,而離開海軍他什麼也做不慣,就像是他迷失了自己。

他們的母親死後,孩子們換了無數個看護,他們曾經同時僱傭三個看護,一個照顧大孩子,一個照顧年幼的孩子,還有一個照顧全家。但是孩子們更喜歡只要一個看護,於是他們找到了修道院,瑪麗亞被派到馮·特拉普家。與電影里不同的是,在瑪麗亞到來之前,上校就一直鼓勵孩子們演唱和演奏音樂。當孩子們唱歌的時候,他也會用吉他,曼陀林琴,或是小提琴為他們伴奏。瑪麗亞來了之後,她更有條理地教習孩子們的演唱各種不同風格的歌曲。據喬漢娜斯說,他們後來的演唱生涯的其實是藉助了馮·特拉普上校的名氣,他在奧地利的知名度使他們家的合唱團十分受大眾的注意。

好景不長的是,1932年奧地利銀行的倒閉使得馮·特拉普一家的積蓄一洗而空,他們把部份房子租了出去,而孩子們不得不學習洗衣,和其他家務。對於孩子來說,這些都新奇有趣,但是對他們的父親而言,這又是一個不小的打擊。這時候他已經和瑪麗亞結婚並且又添了兩個孩子,要撫養九個孩子,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到外面去演唱。於是,作為家長,上校在每場演出前都最先上台介紹他的妻子和孩子們,然後大家上場演出幾首歌曲,最後上校再次上台和大家一起謝幕。這個時候,他們也認識了一個住在附近的年輕牧師,Franz Wasner。Wasner 曾經是個律師,對音樂也相當有研究,他不但教授給孩子更廣泛深入的歌唱方法和演奏各種樂器,也幫他們編寫歌曲,後來馮·特拉普一家離開奧地利到美國,他也一直和他們在一起。

他們這樣的生活在1938年因希特勒佔領奧地利而終止。馮·特拉普一家接到三個召書,上校需要到德國海軍指揮潛水艇,他的長子當時剛剛從醫學院畢業,也接到命令要去領導維也納的一家大醫院,而他們的家庭合唱團則被邀請去希特勒的生日會上唱歌。據說,上校把一家人召集起來說,「我們現在就站在已經為奧地利挖好的墳墓旁邊」。他問他們是要留在奧地利還是離開,雖然大家都知道離開奧地利的生活會很困難,而且當時瑪麗亞已經懷了第十個孩子,但是他們還是選擇了離開。當他們離開家時幾乎是兩手空空,而更讓他們無法忍受的,是他們離開以後,希特勒本人占據了他們的房子。

和電影裡面不同的是,上校一家並不是直接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奧地利的。事實上,薩爾茲堡地處奧地利北端國境線上,正是和德國接壤的一邊。所以真正的馮·特拉普一家是裝做去義大利旅行,坐火車然後徒步越過阿爾卑斯山離開奧地利的。

1938年上校一家人到達了美國。從此之後的十八年間,他們全家馬不停蹄地在各地舉行巡迴演出,為了以家庭為重,漸漸長大的孩子們不得不把自己的生活暫停。瑪麗亞堅持全家人無論何時都要在一起,即使是已經成家的孩子們也不例外。而每當到達一個新地方時,瑪麗亞總要讓全家至少訪問一個修道院。她似乎總是在上帝給予她的執意和她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之間無法做出選擇,這也使她常常對孩子們發火。

1947年5月30日,馮·特拉普上校去世了。孩子們再不想四處奔波,他們逐漸地離開了演唱團,在1956年,馮·特拉普家庭演唱團終於解體了。他們在 Vermont 州的 Stowe 鎮買下一個舊農場,合力建造了住房,一起照顧農場。但是他們很快就發現這樣的收入不夠養活全家人,所以當家人外出演出的時候,他們就把農場租給到當地滑雪的人。後來,他們索性把農場改成了旅館。

在一次表演中,因為少了一件樂器,在等待拿來樂器的時候,為了不空場瑪麗亞給觀眾講述了馮·特拉普一家的故事。當那場音樂會結束的時候,一個人到後台告訴瑪麗亞她應該把這么精彩的故事寫成書。瑪麗亞覺得她還是比較適合講故事,於是那個人便提出由瑪麗亞講述,他執筆寫馮·特拉普家的故事。這就是《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一書的由來。這本書於1949年出版了。

1956年,一個德國電影製片人找到了瑪麗亞,他要以一萬美元的價格買下書的版權。瑪麗亞問了她的律師,律師告訴她她應該抽成而不是一次性賣掉。可是,德國製片人告訴瑪麗亞,德國法律不允許德國公司向外國人付抽成,而當時,瑪麗亞已經是美國公民。瑪麗亞相信了他的話,於是她賣掉了《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一書的版權。

那個德國製片人不光是以末須有的法律欺騙了她,幾星期之後,他又打電話給瑪麗亞,說如果瑪麗亞肯接受九千美元,他可以馬上把錢給她。因為急需用錢,瑪麗亞答應了。

於是,電影《瑪麗亞的故事--馮·特拉普家的故事》(Maria's story, Die Trapp Family) 於1956年在德國成為空前賣座的電影。因為電影是如此成功,在1958年德國又製作了續集,《馮·特拉普一家在美國》(Die Trapp Family in Amerika)。這兩部電影成為德國二戰以後最成功的電影。

在1956年,好萊塢的派拉蒙電影公司(Paramount Pictures)買下了《瑪麗亞的故事--馮·特拉普家的故事》的美國電影版權。一個百老匯製片人看了電影,覺得這個故事可以做成一部絕好的音樂劇,他於是也和德國製片人簽了合同,而且,他主動要求給瑪麗亞0.006%的抽成,這是瑪麗亞意想不到的,她欣然接受了。

這位百老匯製片人是 Richard Halliday,他的妻子,就是第一個在百老匯上飾演瑪麗亞的 Mary Martin。他們原本打算採用馮·特拉普家唱過的歌曲,但是希望再加一首瑪麗亞的獨唱,於是他們找到了當時美國音樂劇界的最佳拍當 Richard Rodgers 和 Oscar Hammerstein II。但是,Rodgers 和 Hammerstein 認為馮·特拉普一家唱的奧地利民歌與他們的風格不合,他們更願意做副製片人,然後著手編寫所有的歌曲。

在 Rodgers 的自傳里他提到寫《音樂之聲》的過程:「我們認為這出戲不但要寫出真實的人物,更要保留他們的背景。『音樂之聲』是戲里出現的第一首歌,是揮舞手臂歌唱自然和音樂的歌曲;『Do-Re-Mi』是瑪麗亞給孩子們的第一堂音樂課,也是她試圖接近孩子們的結果;『我最喜愛的東西』(My Favorite Things) 是一連串的最簡單又最惹人欣喜的事物,這首歌有一點民歌的風味;『孤獨的牧羊人』(The Lonely Goatherd) 和音樂『漣恩德拉』(Laendler) 都是由奧地利阿爾卑斯山上景色引發的靈感;『翻越每一座山脈』(Climb Every Mountain) 則是為了給離開修道院的瑪麗亞鼓氣,而且這首歌在後來也成為全家人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祖國奧地利的音樂。」

雖然 Rodgers 並沒有為寫《音樂之聲》的歌詞而飛到維也納去體驗生活,但是他對待劇中的歌曲還是相當認真的。為了劇中修道院中的拉丁文贊美詩,他特地詢問了紐約的女修道院院長,並且到紐約聽了她們的演唱。而大多數都認為是奧地利民歌的「雪融花」(Edelweiss),其實也是 Rodgers 和 Hammerstein 合作的結果。而且,事實上,這是 Hammerstein 所作的最後一首歌。那時 Hammerstein 已經知道自己未來的日子所剩無幾,所以,歌里顯出的對祖國的熱愛,也可以說是他最後的心聲。

1959年11月16《音樂之聲》在紐約百老匯的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因為當時 Mary Martin 已經很有名氣,該劇在公演之前就已經賣出了兩百萬美元的戲票。雖然對音樂劇的評論有好有壞,但是觀眾對馮·特拉普一家的熱情有增無減。《音樂之聲》在百老匯一共演出1443場,贏得了包括最佳音樂劇在內的六個托尼獎(Tony Awards),他們灌制的錄音也售出了三百萬之多。

在音樂劇公演沒有多久之後,作家 Ernest Lehman 就開始找手把《音樂之聲》改寫成電影。在這之前,他曾成功地把音樂劇《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 和《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 搬上舞台,所以當時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 的總裁 Dick Zanuck 同意由他來寫劇本。事實上,由於當時福克斯公司拍攝的電影《埃及艷後》(Cleopatra) 耗資巨大而沒有票房,如果沒有後來的《音樂之聲》,福克斯公司很有可能會做不下去。

接下來 Lehman 和 Zanuck 找到了 William Wyler 做導演。他曾經拍過經典影片《呼嘯山莊》(Wuthering Heights) 和《羅馬假日》(Roman Holiday)。可是 Wyler 本人並不喜歡《音樂之聲》,他雖然接下了任務,但是並沒有開始工作,據說,當 Lehman 把第一稿交給 Wyler 的時候,他沒有做任何改動,這對一個認真的導演來說是不可能的,所以當時 Lehman 就明白他准備離開這個項目。果然,不久 Wyler 就宣布他要去拍另一部電影而放棄了《音樂之聲》。(雖然 Wyler 本人並不承認,但是普遍的觀點是他私下把《音樂之聲》的劇本交給後來的導演 Robert Wise。)

Robert Wise,是唯一連得兩次雙項奧斯卡的人。他首次導演並製作的《西城故事》讓他得到了最佳導演獎和最佳影片獎,然後,《音樂之聲》又再次讓他拿到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

事實上,整個馮·特拉普別墅的內部,包括其巨大的舞廳,都是在福克斯公司的工作室里修建並設置的。因為很得意舞廳的豪華和美麗,電影拍攝完之後,福克司公司沒有把它拆毀,而是捐給了好萊塢博物館。

曾經因《西城故事》而得過奧斯卡獎的 Boris Levin 負責做場景設計和聲音布置。他設計的修道院內院是如此精確,連在薩爾茲堡做「音樂之聲之旅」的導游都以為電影是在修道院拍攝的。

設計服裝的 Dorothy Jeakins 為了這部電影費煞苦心,導演 Wise 要求孩子們的衣服要盡量簡單,因為他不想讓孩子們太過可愛而讓觀眾忽視了更重要的東西。事實上,這也是他在整部電影里極力要做的。因為當時人們在聽說了這部電影的題材之後,都認為電影一定會用孩子的天真可愛來嘩眾取寵,這也包括了後來扮演馮·特拉普上校的 Christopher Plummer。(據說他曾經用四天的時間和作者 Lehman 一起改動了劇本,使得上校的性格更加合理完整。)

Dorothy Jeakins 是好萊塢當時最好的服裝師,她的設計以保留原味出名,《音樂之聲》的服裝也是如此。Jeakins 和她的助手 Pia Arnold 翻閱能找到的所有資料,從海軍制服的扣子,到瑪麗亞初到上校家時手裡提的袋子,無一不是有真實背景的。為了修女的服裝和頭巾式樣,她還跑到洛杉機的修女院詢問院長。等到演員已經訂下來之後,Jeakins 和導演 Wise 見了每位演員,並且向她們徵求意見,演瑪麗亞的 Julie Andrews 一向欣賞 Jeakins 的眼光,對她提供的服裝全部接受了。

負責舞蹈設計的是夫妻組 Marc Breaux 和 Dee Dee Wood。他們曾經為 Julie Andrews 設計過電影《瑪麗·波品斯》(Mary Poppins) (這也是首次參加電影演出的 Julie Andrews 獲得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的電影)做過舞蹈設計。他們和導演一起商訂了人物的性格,就帶了幾名助理到練習室里,由 Saul Chaplin 做鋼琴伴奏,設計出了符合角色和音樂節拍的舞蹈。

Breaux 和 Wood 設計的「漣恩德拉」(Laendler),是在舞會中瑪麗亞和上校跳給孩子們看的一小段舞,他們參照了奧地利的民間舞蹈,加了自己的步法,設計出了十分輕快而且和音樂配合的天衣無縫的舞蹈。一般人想不到的是,就連木偶劇里木偶們的舞蹈也是他們的傑作。

還有一位值得一提的人是 Marni Nixon,她在《音樂之聲》里扮演索菲亞修女 (Sister Sophia,幾位修女一起唱「瑪麗亞」的時候,她是那位喜歡瑪麗亞的金發年輕修女)。雖然這是她唯一出現在鏡頭前面的電影,但是,事實上,她曾為多個十分出名的音樂劇改編的電影中的女主角配唱:《國王與我》中的 Deborah Kerr,《西城故事》里的 Natalie Wood,還有最出名的《MyFair Lady》里的奧黛利·赫本(Audrey Hepburn)。薜澇骸B昀鮁強峙倫約憾隕閑5母星榛嵩較拊繳睿

❹ 音樂之聲課文簡介

《音樂之聲》是一部電影史上經典的音樂故事片,由羅伯特·懷斯執導。影片生動地塑造了熱愛歌唱、活潑歡樂的女主人公瑪麗亞的形象,並展現了奧地利人民熱愛祖國的民族情感。


課文選取了劇本的開頭部分,分為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薩爾茨堡的野外,展示了瑪麗亞的縱情歌唱和快樂遊玩。第二個場景則在修道院內,主要描繪了眾嬤嬤對瑪麗亞的議論。課文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和環境描寫,結合正面與側面描寫,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少女瑪麗亞熱愛歌唱、心靈美好、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性格,使瑪麗亞的形象躍然紙上。劇本集中體現了畫面感和音樂故事片獨特的音樂特色。


在指導學生自讀本文時,應引導學生了解影視劇本的特點,體會其畫面感;感知人物形象瑪麗亞的性格特點,學習刻畫人物的技巧;體會音藝故事片的藝術特色。通過欣賞《音樂之聲》,學生彷彿置身於薩爾茨堡那壯麗優美的景色中,瑪麗亞活潑輕快的身影在眼前浮現,耳邊傳來她歡快的歌聲,那優美動人的旋律在心中流淌。這一課讓人心情愉悅,得到了至美的藝術享受。讓我們衷心感謝瑪麗亞,感謝勒曼,為他們的藝術創作點贊。


(4)電影音樂之聲的作者是誰擴展閱讀

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是一部改編自瑪麗亞·馮·崔普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團》的戲劇作品,最初以音樂劇的形式於百老匯上演,之後被改編成電影,其主題曲與電影同名。同時,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廣東電台也均有一檔節目名為音樂之聲。

❺ 3、《音樂之聲》選自( )國的音樂劇

《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是一部改編自瑪莉亞·馮·崔普(en:Maria von Trapp)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團》(en: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的戲劇作品,最初以音樂劇的形式於百老匯上演,之後被改編成電影,位居北美影史票房第三名,同時也是史上最賣座的歌舞片。

該劇描述阿爾卑斯山上某處修道院里的一位實習修女到崔普家擔任教職,然後從贏得孩童們的心,到與單身的男主人相愛、結婚並組家庭樂團,最後又有驚無險的逃離納粹魔掌的故事。其中,該劇的諸多歌曲,如《Do-Re-Mi》、《雪絨花》傳唱至世界各地,亦被翻譯唱成各國語言版本。

[編輯] 創作起源
《音樂之聲》的創作靈感源自於瑪莉亞·馮·崔普的真人真事:瑪莉亞·馮·崔普生於阿爾卑斯山一帶,原本在本篤會的農伯格修道院(Nonnberg)擔任實習修女,1926年因健康問題,被院長送到蓋爾·馮·崔普爵士(Georg Ritter von Trapp)家修養,兼任爵士長女的看護。之後瑪莉亞與爵士兩人墜入情網,於1927年結為連理,兩人並生有兩女一男。

1930年代受到經濟大恐慌影響,爵士幾乎失去了所有財產。於是他和瑪莉亞帶領七個孩子組成樂團進行職業演唱,並於1936年薩爾斯堡音樂節上贏得首獎。1938年納粹德國與奧地利合並,爵士拒絕了納粹的徵召令。為了躲避追捕,他們以露營的名義搭乘火車穿越阿爾卑斯山來到義大利,從此展開全歐洲的巡迴表演。1939年他們移居美國後,不但將演唱事業開拓至世界各敬謹地,也在自家的「一心」牧場舉辦各種音樂營隊。

1956年,崔普家庭歌手正式解散,瑪莉亞·馮·崔普出版了第一本書《崔普家庭合唱團》。不久,該著作被改編成德國電影《崔普家庭》(Die Trapp Familie),並在歐洲引起轟動。

[編輯] 登上百老匯
1958年,43歲的電影導演文森·唐納修(Vincent J. Donehue)將這個故事介紹給百老匯夫妻檔:製作人理查·哈勒岱(Richard Halliday)和女演員瑪莉旅稿鬧·瑪汀(Mary Martin)。兩夫妻對這故事十分有興趣,便開始試圖與瑪莉亞本人聯絡,並取得她的支持(雖然之前受到律師的欺騙,她已經失去了故事的版權)。當時,篤信天主教的瑪莉亞正與親生的三個孩子在新幾內亞傳教,對於哈岱森信里的提議完全沒有興趣。直到有次瑪莉亞返回美國時,在百老匯觀賞瑪莉·瑪汀演出的《飛燕金槍》(Annie get your gun)後對其演出大為贊賞,從此大力支持這個創作計劃,而瑪莉也同意將演出所得的375%收入無償捐給瑪莉亞。於是,在從德國電影公司那兒取得版權後,他們開始計劃重新創作一部全新的音樂劇。

原本這出音樂劇打算以崔普一家的著名演唱歌曲為主軸,其中插入幾首創作歌曲,於是哈勒岱夫婦找上著名的詞曲創作搭當理察·羅傑斯(Richard Rodgers)和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協助。但在這兩人堅持下,最後改采新的方式:作品中所有的詞曲由這對搭檔重新創作。

[編輯] 劇情架構

[編輯] 劇情
《音樂之聲》數位影音光碟封面:圖中是開場時瑪莉亞在阿爾卑斯山山上歌唱的場景。《音樂之聲》的劇情可分成三個轉折,鋪陳瑪莉亞的故事,描述她在修道院實習,來到崔普家庭,然後與後者一同逃離納粹掌控。雖說每個階段出現的人物,但劇情的主軸仍是「音樂」——善於歌唱的瑪莉亞,透過音樂教化崔普家的孩子,最後感動了上校的心,終得美滿因緣,並證明音樂永能感化人心。

注意:下文記有作品情節、結局或其他相關內容,可能降低欣賞原作時的興致。
瑪莉亞是阿爾卑斯山上一所修道院的實習修女。不同於其他修女,天真爛漫的她老是不遵守院里的作息,偷偷跑到山拆罩頭外嬉戲、歌唱。一天,大家禱告時,又發現瑪莉亞遲到了——原來她剛在外頭忘情歌唱,直到鍾聲響起才匆忙回來。

受夠瑪莉亞的幾位修女來到院長辦公室,決定好好討論瑪莉亞的問題。大家你一言我一句,伴隨著辦公室外瑪莉亞闖禍的尖叫,漫長的討論後終於在院長的主持下得出結論....。於是瑪莉亞被喚入院長辦公室內,和院長談論她的未來:慈悲的院長看出這兒終就不是她的居身之所,決定讓她下山,到一戶向修道院請求家庭教師許久的人家擔任老師。

對未來充滿彷徨和不安感的瑪莉亞提著行李,一路憂心忡忡地趕到這戶人家;在她眼前的是棟包含美麗庭園的巨大豪廈,而房子的主人則是崔普家的核心人物——奧地利海軍的蓋爾·馮·崔普上校以及他與前妻生的七名子女,其中最大的麗莎16歲,最小的葛莉泰才5歲。由於沒有母親,身兼母職的上校以嚴格的軍事化方式教育孩子,可瑪莉亞來臨後卻改變了整個家...;他教這些孩子唱歌,帶他們嬉戲,並教這些孩子演布偶戲等才藝,因此博得孩子們的喜愛。但另一方面,這些事逐漸傳到忙碌的上校耳中,卻多少令他有些不快。

其實,上校雖然離家如此久,但不全是為了公務:他和維也納的愛莎女伯爵已經交往了一段時間,兩人的發展也快步入紅毯。而另外一方面,上校的大女兒卻愛上了納粹的小傳令兵勞夫,因此常背著上校溜出來私會。這一切,卻因瑪莉亞的影響力而逐漸改變。

終於,上校帶著愛莎女伯爵回來了。他要「驗收」瑪莉亞幾個月來的成果,以及證實些傳言。結果他差點被孩子們的「惡行」氣昏:爬樹、游泳、穿不要的窗簾作成地衣服以及瑪莉亞的頂撞之詞。結果兩人大吵一架,瑪莉亞被上校趕出了門。但就在她將離去時,孩子們唱起了《音樂之聲》,優美的歌聲感動了冷酷的上校,使他以優美的歌聲附合而唱。於是,瑪莉亞留下來了,並帶領孩子一同准備下崔普宅邸將在下星期舉辦的舞會。

舞會准備的十分成功,瑪莉亞與上校間的關系也迅速升溫。孩子的表演贏得來賓的喝采,但舞會一結束瑪莉亞卻迫不及待的跑回修道院。回到院里的瑪莉亞像變了人似,整天不發一語卻只顧著禱告。直到有一天,她終於告訴瑪格麗特修女想早日成為正式修女的心願:因為她發現她已不知不覺愛上崔普上校了。為了躲避這一切,她決心成為一位虔誠的修女。但在院長循循善誘下,瑪莉亞終於理解自己的夢想不該躲避,而應坦然面對。於是瑪莉亞又回到了辛普家。這時,少了瑪莉亞的辛普家卻陷入愁雲慘澹中,不但孩子們想念瑪莉亞,上校的心也迷上著她。瑪莉亞回來後,不但孩子們高興起來了,同上校居住的愛莎女伯爵也發現自己挽不住情人的心,自己退出這有點曖昧的三角關系。不久,上校向瑪莉亞求婚,而她也坦然接受了這段如夢似幻的愛情。

步入禮堂後,瑪莉亞與崔普一家人共度歡樂的家庭時光,同時也積極准備音樂節的表演節目。可是同時,納粹的魔掌也逐漸深向這家人:納粹德國合並掉奧地利後,開始吸收奧國軍人加入納粹陣營,忠勇愛國的崔普上校自然也是納粹亟欲招募的人才。無奈崔普上校堅決不肯點頭,納粹只好用盡各種手法,包含威脅利誘,強拉上校入營。於是上校和瑪莉亞開始計劃秘密的潛逃計劃...。

音樂節會場上,大家的表現都很精采,但崔普家庭優美的歌唱卻廣受大家歡迎。在觀眾的掌聲中,崔普全家緩緩消失在舞台上...。經過一番後,比賽結果揭曉:崔普家順利拿下冠軍,但領獎時卻遲遲不見他們出現:原來,在精心安排之下,瑪莉亞和上校帶著七個孩子已在逃離的路途中。他們在修女和勞夫的掩護下,躲過了納粹黨人的搜索,最後在修女們的祝福中,朝自由的山頭緩緩行進...。

記有情節或結局的內容在此處結束,下文與情節無關。

[編輯] 人物架構

修道院 崔普家族 其他
修道院院長
蘇菲亞修女
瑪格麗特修女
伯莉絲修女
修女甲
修女乙
修女丙
蓋爾·馮·崔普上校
瑪莉亞
麗莎·馮·崔普
弗德瑞克·馮·崔普
路易莎·馮·崔普
柯特·馮·崔普
布姬塔·馮·崔普
瑪塔·馮·崔普
葛莉泰·馮·崔普
愛莎女伯爵
勞夫
麥克斯·戴維勒(旁白)
宴會主持人甲
宴會主持人乙
納粹軍官

[編輯] 曲目
《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
《瑪莉亞》(Maria)
《我有信心》(I Have Confidence)
《愛如何存在?》(How Can Love Survive?)**
《我最愛的事》(My Favorite Things)*
《十六將要十七》(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原版音樂劇中稱作《你正十六歲》(You Are Sixteen )
《Do-re-mi》
《孤單的牧羊人》(The Lonely Goatherd)
《無法停止》(No Way to Stop It)
《平凡夫妻》(Ordinary Couple)**
《再會歌》(So Long, Farewell)
《好事》(Something Good)*
《雪絨花》(Edelweiss)
《攀越群山》(Climb Ev'ry Mountain)
*電影中增加的歌曲
**音樂劇中原有,但在電影里沒出現的歌曲

[編輯] 音樂劇
經過一年准備,《音樂之聲》於1959年11月16日在朗特·方譚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正式上演,女主角由瑪莉·瑪汀本人主演,男主角則由席多·拜克(Theodore Bikel)擔任。音樂劇上演後造成轟動,不但連續演出1443場,並獲得6座東妮獎的殊榮,其中包含最佳女主角獎、最佳音樂劇獎等重要獎項。由於表現亮眼,1960年時引發二十世紀福斯公司將該劇改編成電影的構想。

1963年1月15日《音樂之聲》風光下檔,並被英國、澳洲等地重新改編,登台上演。原劇下檔30多年後,1998年又曾登上百老匯舞台上演半年,直到1999年下檔。

[編輯] 倫敦新版本
1981年,在製作人蘿絲·泰勒(Ross Taylor)請求之下,佩扥拉·克拉克(Petula Clark)同意主演在倫敦西區劇院的阿波羅·維多利亞劇院(Apollo Victoria Theatre)重新登台的《音樂之聲》。雖然她擔心自己51歲的年齡飾演女主角的角色太老而沒有說服力,但克拉克卻讓所有的劇評一致贊揚(該劇也成當時英國劇院史上票房最好的作品)。而瑪莉亞·馮·崔普本人也出席該劇首演,並描述克拉克是「有史以來最好的瑪莉亞」。由於史無前例的戲票需求,克拉克將她原先計劃的半年演出合約延長至3年半,而該劇單周(1981年10月26日 — 10月31日)101%的觀眾出席率,也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列入英國所有音樂劇作品中,史上最高的出席率。這也是第一個將電影版本里理察·羅傑斯和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新創作的兩首歌曲搬上舞台的版本,而其現場收錄也首創使用數位收錄方式,可是收音成果卻從未以光碟的形式出版。

[編輯] 其他地區版本
澳洲人自創的版本於澳洲雪梨昆士蘭表演藝術中心(Queensland Performing Arts Centre)的戲詞劇院(Lyric Theatre)登場,由著名澳洲戲劇《Blue Heelers》中的演員麗莎·麥昆(Lisa McCune)飾演瑪莉亞,電視名人貝特·牛頓(Bert Newton)飾演麥克斯並由約翰·瓦特(John Waters)擔任崔普上校。

[編輯] 電影
音樂之聲
The Sound of Music

IMDB電影資料

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彩色/黑白: 彩色
製作 勞勃·懷斯
編劇 瑪莉亞·馮·崔普原作
哈瓦·林賽音樂劇改編
盧瑟·克勞斯音樂劇改編
恩斯特·雷曼
導演 勞勃·懷斯
主要演員 茱莉·安德魯絲
克里斯多福·普拉瑪
出品公司 二十世紀福斯
發行時間 1965年3月2日
1960年6月,二十世紀福斯以12,500,00美元購得電影版版權。但條約中規定福斯公司必須等音樂劇下檔後,以及1964年以後才可以開拍,而福斯公司因為之前拍攝《埃及艷後》(Cleopatra)花費甚巨,財政陷入困境,業界一直傳言該公司將在1962年倒閉。為了挽回局面,二十世紀福斯為該電影找來改編過《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的劇作家恩斯特·雷曼(Ernest Lehman)擔任編劇,並打算找拍過《羅馬假期》等片的導演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開拍。然而惠勒的想法顯然無法得到雷曼的認同,於是又找了勞勃·懷斯。懷斯本來對該劇興趣不大,但看過雷曼的劇本後卻深受吸引,因此接手了該片的導演工作。

1963年《音樂之聲》在薩爾斯堡正式開拍,由於當時的瑪莉·瑪汀已年過50,無法負擔實地拍攝的壓力,於是製作群找了曾演過《窈窕淑女》(My Fair Lady),以及電影《歡樂滿人間》的英國演員茱莉·安德魯絲擔任瑪莉亞的角色,而崔普上校則由克里斯多夫·普朗瑪(Christopher Plummer)飾演。由於茱莉·安德魯絲的歌唱表現和演出皆屬一流,加上製作群成功運用了薩爾斯堡的美麗景色與人文景觀,電影推出後在全球造成轟動,不但成為當時史上賣座次高的電影,片中許多歌曲,如《Do-re-mi》、《雪絨花》也被改編成許多語言的傳唱版本。另外,該片在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得10項提名,最後贏得包含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5項大獎。

電影里為了劇情需要,製作群做了許多不同於音樂劇版本的修改:

(一)音樂劇中《愛如何存在?》(How Can Love Survive?)和《平凡夫妻》(Ordinary Couple)分別被《我最愛的事》(My Favorite Things)和《好事》(Something Good)取代。其中後兩者的詞曲皆由理察·羅傑斯一手包辦,因為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已經於1960年8月23日罹患癌症過世(他死前的遺作便是住院期間完成的《雪絨花》)。
(二)劇中愛莎女伯爵和麥克斯的戲份被大量刪減,甚至連演唱的部分也被取消。另外,片里大量取用薩爾斯堡乃至於阿爾卑斯山的景緻,使其場景遠遠超過音樂劇里的人造舞檯布景。
有趣的是,電影的內容反而影響到日後改編過的音樂劇版本,使電影與音樂劇的同質性越來越高。

[編輯] 逸事
這部音樂劇造成了一些對奧地利的錯誤想像:許多人以為《雪絨花》這首曲子是該國國歌。事實上,這首歌在奧地利不怎麼受歡迎(有個幽默的說法是說隆納·里根總統任內,在某次奧地利代表拜訪白宮時演奏該曲)。
在《Do-re-mi》出現在一個市場的場景里有明顯的錯誤:一個裝著橘子的板條箱上標示著「以色列製造」,然而1930年代以色列並不存在。而這錯誤於電影拍攝期間顯然未被發覺。
另一個被知曉地理學的銳利觀察者發現的錯誤是崔普家爬山的場景中他們理應往安全的地方前進,然而實際上他們卻「朝著」奧地利的方向走。
《我有信心》是羅傑斯寫來作為「過場」的歌曲,以便讓電影中瑪莉亞從修道院前往崔普家的宅邸(根據他的說法)。在這場景中,瑪莉亞要通過一處拱門。而根據DVD里的花絮,有位現實里瑪莉亞的女兒,以及「她」的女兒(也就是瑪莉亞的孫女)可以被看到正准備穿越那處地點的路。其實崔普家庭當天剛抵達現場,懷斯導演讓他們擔任行路人的角色。而據聞安德魯絲拍攝該片段期間,影片剪輯者也在那場景上出現了一會兒,因為他似乎很適合這個角色。
由於電影廣受好評,並成為當時第二(緊接在《亂世佳人》之後)賣座的電影作品,著名影評寶琳·凱爾(Pauline Kael)不斷挖苦該片,並稱其《「錢」之聲》(The Sound Of "Money"),而據稱此舉也讓她被《McCall's》雜志炒魷魚。
該片高度的創作身價40年後依舊不減。一份附在原聲帶的評論里,理查·羅傑斯在該片完成後說到:「當你開始觀賞這部電影時,你會立刻說說該片『不是』來自一間臘腸工廠。」
2001年美國國會圖書館認定該片是「重要文化象徵」,並選入美國國家級收藏。
根據boxofficemojo,該片名列北美票房史上(142,415,400美元)與參考通貨膨脹計算後(911,458,400美元)第三高(緊接在《亂世佳人》和《星際大戰》(Star Wars)之後)。如果加上全球成功的票房紀錄、錄像帶、雷射光碟、數位影音光碟以及頻繁的電視撥放,它被英國亞馬遜網路書店稱為「最被廣泛觀賞的一部好萊塢電影創作」
崔普家的七個孩子為五女二男,在影片中他們分別是:
麗莎·馮·崔普(16歲「即將滿17歲」)由夏敏·卡爾(Charmian Carr)飾演,當時她21歲。
弗德瑞克·馮·崔普(14歲)由妮可拉斯·漢墨德(Nicholas Hammond)飾演。
路易莎·馮·崔普(13歲)由海瑟·孟席斯(Heather Menzies)飾演。
柯特·馮·崔普(11歲)由杜南·卻斯(Duane Chase)飾演。
布姬塔·馮·崔普(10歲)由安琪拉·卡溫特(Angela Cartwright)飾演。
瑪塔·馮·崔普(6歲,雖然根據片頭的台詞「我星期二就滿7歲了!」)由黛比·透納(Debbie Turner)飾演。
葛莉泰·馮·崔普(5歲)由金·卡瑞斯(Kym Karath)飾演。
丹尼爾·祖希特(Daniel Truhitte):飾演勞夫(「17歲快18歲」)的演員,當時21歲。這是祖希特首次也是最後一次在銀幕上現身。
金·黛比(Kim Darby)和麥·法蘿為麗莎這角色獻聲,因為飾演該角的夏敏·卡爾第一次演出陽台場景時為了跳過樹枝而受傷。
爵士音樂家約翰·柯川(John Coltrane)採用《我最愛的事》作為他的代表旋律。他的版本修改很多,並以高音薩克斯風演奏,使開頭的節奏不斷重復,以擺脫長時間的個人即興演奏。

[編輯] 榮譽與獎項
◎1960年東妮獎

獲獎項目(6項)

最佳音樂劇獎
最佳音樂劇女主角獎:瑪莉·瑪汀
最佳音樂劇女配角獎:Patricia Neway
最佳布景設計獎:奧立佛·史密斯
東妮獎最佳製作與音樂劇指導獎:Frederick Dvonch
劇院世界獎:Lauri Peters
提名但未獲獎項目(3項)

最佳音樂劇男配角獎:Theodore Bikel、Kurt Kasznar
最佳音樂劇女配角獎:Lauri Peters與其他飾演孩子們的演員:Kathy Dunn、Evanna Lien、Mary Susan Locke、Marilyn Robers、William Snowden和Joseph Stewart。
最佳音樂劇導演獎:文森·唐納修

◎1965年奧斯卡金像獎

獲獎項目(5項)

最佳影片獎
最佳導演獎:勞勃·懷斯
最佳剪輯獎:William Reynolds
最佳音響獎:James Corcoran (20th Century-Fox SSD)、Fred Hynes (Todd-AO SSD)
最佳配樂獎:Irwin Kostal
提名但未獲獎項目(5項)

最佳女主角獎:茱莉·安德魯絲
最佳女配角獎:Peggy Wood
最佳藝術指導獎:Boris Leven、Walter M. Scott、Ruby R. Levitt
最佳攝影獎:Ted D. McCord
最佳服裝設計獎:Dorothy Jeakins

◎1965年金球獎

獲獎項目(2項)

最佳喜劇和音樂電影獎
最佳女主角獎:喜劇和音樂類:茱莉·安德魯絲
提名但未獲獎項目(2項)

最佳導演獎:勞勃·懷斯
最佳女配角獎:喜劇與音樂類:Peggy Wood

◎美國國家電影保存局2001年指定保存

❻ 電影「音樂之聲」是哪個國家拍的

音樂之聲
《音樂之聲》是由美國音樂劇的泰斗 Richard Rodgers 和 Oscar Hammerstein II 根據瑪麗亞·馮·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傳《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寫而成的。

《音樂之聲》於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匯的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成為五十年代百老匯公演時間第二長的音樂劇。但是是1965年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拍的電影版《音樂之聲》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受到全世界各個國家數百萬觀眾的喜愛。

❼ 誰幫我找找電影音樂之聲的介紹

《音樂之聲》是由美國音樂劇的泰斗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dgers)和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根據瑪麗亞·馮·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傳:《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寫而成的。
《音樂之聲》於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匯的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成為50年代百老匯公演時間第二長的音樂劇。1965年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20th Century Fox)拍的電影版《音樂之聲》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受到全世界各個國家數百萬觀眾的喜愛。人類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好萊塢音樂歌舞片中經典中的經典,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
基本資料
【片名】The Sound of Music
【譯名】音樂之聲
【年代】1965
【國家】美國
【片長】174 Mins
【類別】音樂片
【語言】英文/普通話
【導演】羅伯特·懷斯(Robert Wise)
【主演】朱莉·安德魯斯(Julie Andrews)
克里斯托弗·普拉默爾(Christopher Plummer)
主要人物
馮·特拉普
瑪麗亞
麗薩
菲瑞克瑞
路易薩
寇特
碧姬塔
瑪塔
葛特兒
【獲獎記錄】
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配樂和最佳音響。
【劇情簡介】
22歲的瑪麗亞是一個薩爾茨堡修道院里的志願修女,但是,她活潑好動和熱愛自然的性格卻總是讓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煩。修女院里的阿比斯院長覺得她這樣的活潑的性格不適合僧侶生活。於是,當她接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尋求看護的請求,她決定讓瑪麗亞去,也藉此讓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瑪麗亞到達馮·特拉普家,發現他是一個有七個孩子的鰥夫,長期的海軍生活和亡妻的悲傷使他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很快,瑪麗亞就明白了以前那些看護離開的原因,原來是孩子們得不到父親的關愛,總是用捉弄看護來吸引父親的注意。
上校要求瑪麗亞也像他一樣嚴格,但是瑪麗亞沒有聽從,而是用她天生的溫柔和善良贏得了孩子們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時候,她用窗簾給每個孩子逢制了游戲服裝,帶領他們到市場遊玩,在美麗的阿爾卑斯山上野餐,還教會了他們唱歌。孩子們原有的拘禁和憂郁漸漸地被音樂和笑聲代替了。
不久上校回家了,還帶回了孩子們喜歡的麥克叔叔和孩子們不甚喜歡的,上校的女朋友,男爵夫人。上校對瑪麗亞的做法十分不滿,可是當他聽到孩子們為男爵夫人唱歌的時候十分感動,因為瑪麗亞把從他亡妻之後家裡就不再有的音樂又帶了回來。瑪麗亞還和孩子們一起准備了一場木偶戲,上校為瑪麗亞可以感染他人的熱情所吸引了。
幾天之後,上校和男爵夫人一起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舞會,孩子們在舞會中也有歌唱表演。在舞會中,瑪麗亞給孩子們示範奧地利的民間舞蹈「漣恩德拉」(Laendler)。出乎意料的是,上校走過來和瑪麗亞共舞,舞蹈最後他們互視對方,他們之間的愛意一目瞭然。這些,都被男爵夫人看在眼內,當晚,她勸瑪麗亞回修道院。瑪麗亞恐怕自己對上校的感情會越限越深,於是,她悄悄地離開了。
瑪麗亞走了之後,男爵夫人用盡辦法討孩子們的歡心都沒有成效。當孩子們得知上校要和男爵夫人結婚的消息後,他們更加難過。他們到修道院找瑪麗亞卻沒能見到她。瑪麗亞向阿比斯院長坦白了她對上校的愛情和對生活的不知所措,阿比斯院長告訴她要有骨氣勇氣,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愛。於是,瑪麗亞回到馮·特拉普家裡。 瑪麗亞回來之後,男爵夫人發現她已經無法挽回瑪麗亞和上校之間的感情,她主動退出了婚約,上校和瑪麗亞互訴衷腸,很快地,他們就結婚了。
可惜,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從此就永遠幸福快樂。當他們還在度蜜月的時候,德國納粹佔領了奧地利。當他們趕回薩爾茨堡,發現到處已經是納粹旗幟橫行了。他們不在的時候,負責照顧孩子們的麥克叔叔幫他們注冊參加了薩爾茨堡音樂節(Salzburg Festival)。上校一回到家裡,就接到了納粹發來的電報,要他立即到納粹海軍報道。一向痛恨納粹的上校決定帶領全家人離開奧地利。當他們晚上離開別墅的時候,被早就躲在門外監視他們的納粹攔住了,於是上校解釋說他們離開是為了參加希爾斯伯格節演出,並拿出節目單作為證據。在納粹的陪同下,他們來到了會場,演出了孩子們准備好的歌曲。在這時,上校和瑪麗亞演唱了《雪絨花》,歌曲里對祖國奧地利的熱愛之情濃郁深厚,不顧旁邊持槍的納粹守衛,在場的觀眾也跟著上校一起唱完了《雪絨花》。
演出之後,趁著頒獎的時候上校一家人逃離演出現場,納粹一路追到修道院里,在修女們的幫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後面,躲過納粹的追蹤,然後他們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了奧地利。
影片清新有致,細膩感人,雅俗共賞。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

本片在當年成為打破了影史上最高賣座紀錄的歌舞片,這部經典巨作曾獲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影片剪輯五項大獎,被譯成30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國上映,片中美妙的音樂至今仍廣為傳唱。影片的譯名在各地大相徑庭:在中國香港,它被譯成《仙樂飄飄處處聞》;台灣地區譯名則是《真善美》;在葡萄牙,是《心靈深處的音樂》;在西班牙被譯成《笑與淚》;阿根廷的譯名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在德國,它的名字是《我的歌,我的夢》……譯名不同,音樂卻同樣動聽,人們對它的喜愛可見一斑。

觀後感受:
第一篇:
「許多人都曾問過我最喜歡的電影是什麼,可能他們認為我作為功夫名星,應該喜歡那種帶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說出來或許會很讓人奇怪,我最喜愛的電影既不是史泰龍的槍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滿溫馨的《音樂之聲》。因為在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這部影片讓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鬆。」—— 成 龍

上面是國際武打明星成龍對《音樂之聲》的看法,也是所有看過了這部電影的想法,這部歷久常新的電影從頭到尾不會引起觀眾有絲毫不安或尷尬的情形,而且能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學音樂的和聽音樂的,都不約而同地被這部電影所感動。它在裡面所訴說的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從中我們也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這一切都是在現在的影視作品,即便是那些上乘之作,都難以看到了。

《音樂之聲》說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女主角瑪利亞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愫,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願。

說到我對這部影片的美的享受有幾個地方:

首先,當然是它裡面的天簌之聲。這是一部音樂劇,所以影片的開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題曲「音樂之聲」,它充分地表達了瑪利亞對大自然的熱愛。影片中,瑪利亞教給孩子們的「哆來咪」無疑是一堂灰諧生動的音樂課,7個調皮苦悶的孩子愛上了音樂和瑪利亞,他們一起唱出了怡人的「孤獨的牧羊人」、激昂的「我最愛的東西」、睿智的「十六以後是十七」等,都給們的生活增添了無盡的享受。再也沒有孩子們說「再見」比托普家的孩子們在其父親的晚宴客人們面前說「晚安,再見」更令人感到樂趣橫生了。

接著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藍藍的天空,嫩綠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這一切無不給我最美好的視覺享受,說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小時侯所喜歡的一部動畫片《飄零燕》,它裡面所製作的動畫畫面和影片的場景幾乎一模一樣,想不到我兒時所嚮往的伊甸園真的存在,我想在有能力的條件下我一定要親身去一趟的。

最後就從影片的所表達的深刻內涵上說說吧。第一感覺是瑪利亞的教育理念非常的好,她會順著孩子的發展規律去教孩子,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就要活得像孩子,要孩子學到東西必先是孩子願意去學,然後才是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去教。但這是我們現代教育都忽視了的方面,但恰恰這是最重要的方面。其次,我是被裡面所表現出來的愛所感動著,瑪利亞對大自然的愛,瑪利亞對孩子們的愛,孩子們對上校和瑪利亞的愛,瑪利亞和上校的愛,他們一家對祖國的愛……世界是不能缺少愛的,如果從我們自身來說,我們的一切言行舉止更不能沒有愛,教師所做的工作是影響一個,不,是更多的人的一生的工作,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經說過:愛滿天下。作為教師他要具備的愛要比父母的愛意義更深,范圍更廣,是一種博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會孩子去愛更是應該給孩子上的最重要的一節人生的課。從影片中我得到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你必須先學會去愛你身邊的一切,然後你的熱情才能感染到孩子,而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模仿你,愛就是這樣傳承了下來。這應該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最成功的教學方法了。

一部電影竟然能讓你聽到,看到和想到美,那我們還能說它不是一部成功的電影嗎?難怪經歷了多年它還是深受大眾的喜愛,看完影片後的人幾乎都是笑眯眯地,更有人會輕輕地哼起裡面的悅耳的歌曲,我的觀後感也以其中我最喜歡的一首歌來結束吧。

EDELWISS:Edelweiss, Edelweiss

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

Small and white clean and bright

You look happy to meet me

Blossom of snow may you bloom and grow

Bloom and grow forever

Edelweiss,Edelweiss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Small and white clean and bright

You look happy to meet me

Blossom of snow may you bloom and grow

Bloom and grow forever

Edelweiss,Edelweiss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第二篇:
有趣的故事,悅耳的歌曲、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是《音樂之聲》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也是一部長青的家庭電影,也是電影史上傳頌最廣的一部活潑、溫馨的音樂電影 。相信看過它的人一定不會輕易的忘掉,我想自己已經被這部電影感動了。它的音樂,它的主題,它經過精雕細琢的台詞,充滿藝術的美感,音樂的內涵,更重要的是愛的主題,真正打動每個人內心的純真的愛。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

女主角瑪莉婭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愫,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願;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樂之鄉薩爾茨堡(莫扎特的故鄉)的藝術氛圍,尤其是貫穿整部電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樂大師理查德·羅傑斯之手),經過近半個世紀,仍傳唱不衰,讓人充分體驗到藝術和自然之美。

在影片的開始,天真爛漫的瑪莉婭老是不遵守院里的作息,偷偷跑到山頭外嬉戲、歌唱,我們很輕易的感覺到「美」,有自然之美,有歌聲之美,還有瑪莉婭那種積極向上的美,而不是感到不安或尷尬。每個人都有自己快樂的位子,只有能夠讓自己內心自由的釋放才是真的快樂,在這影片開始,已經埋下向觀眾表達知真的伏筆。

瑪莉婭也會在迷茫時問自己"我的未來將會怎樣?",更會唱著好聽的歌告訴自己"我會讓別人看之儼然,觸之溫暖,我會讓別人改變對我的看法,我對自己有信心.";她用快樂的善良的心感染別人,改變別人,甚至七個個性怪異從小失去母親的孩子和他們那個嚴肅的上校爸爸...這樣的人你會不喜歡?這樣的人你會不為之感動?以簡單的心態,積極向上的面對生活又何嘗不是藝術!

上校的性格,表現的很自然。作為一個監長國恨當然不能忘,獨自帶著七個孩子,以他的身份,對孩子的愛表達的不細膩也很正常。最後是音樂讓他變成一個慈祥的父親。看來音樂的力量是巨大的,這也符合了音樂之聲的主題。當然也向觀眾暗示正確的家庭教育也是一種藝術。

在舞會中兩人的感情得到了升華,在最後的音樂會中歌聲使上校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在那飽含真情的歌聲里,瑪利亞發現了一個男人豐富、博大、敏銳的內心世界。這種內在的美通過歌聲表達了出來。還有孩子的歌聲,藍藍的天空,嫩嫩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你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美,這就是成功影片的根據!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諧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依託的關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優美的音樂可以說是音樂劇的靈魂,在音樂劇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有: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無限的著名《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在比賽和客廳里演唱的《晚安,再見!》等,都成為了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❽ 求電影《音樂之聲》里的所有歌曲名

電影《音樂之聲》里的所有歌曲名如下:

拓展資料

影片上映後當年票房達到1.59億美元,一舉榮獲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十項提名並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五項大獎,寫下了好萊塢影壇歷史性的一頁。

閱讀全文

與電影音樂之聲的作者是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閨蜜2海報圖片大全集 瀏覽:502
挽回愛情的電影 瀏覽:362
各大網站播放最多的電影 瀏覽:386
省錢大賽電影完整版 瀏覽:937
聯都國際電影院 瀏覽:311
法國電影新三劍客 瀏覽:115
迪士尼電影用什麼渲染器 瀏覽:725
電影女主角水水 瀏覽:730
大唐玄奘電影免費中文 瀏覽:216
電影大贏家林心如圖片 瀏覽:864
韓劇愛情懸疑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504
電影里樹圖片大全集 瀏覽:270
電影哈利波特英文簡介 瀏覽:730
幻影忍者大電影剪輯 瀏覽:597
男主角可以控制動物的電影 瀏覽:737
美國電影主角沃特 瀏覽:231
香港電影演員大傻叫什麼名字 瀏覽:656
日本愛情電影音樂 瀏覽:697
電影票太貴三字俗語 瀏覽:313
美國古典電影圖片大全 瀏覽: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