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哪有三摩地電影的英文字幕
哪有三摩地電影的英文字幕。我不知道哪裡有它的英文字母,你可以在網上掃一下呢。
Ⅱ 印度經典歌曲
印度經典歌曲有很多,其中比較著名的有:
一、《拉茲之歌》
《拉茲之歌》是一首充滿情感和力量的歌曲,它是印度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這首歌曲以其激昂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詞,表達了人們對自由、愛情和尊嚴的追求。它被視為印度音樂中的珍寶之一,至今仍被廣泛傳唱。
二、《恆河之戀》
《恆河之戀》是一首充滿浪漫氣息的歌曲,它描繪了印度人民對恆河的深厚感情。這首歌曲以其優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詞,展現了恆河之美以及人們對愛情的渴望。它也是印度電影中的經典之作,深受觀眾喜愛。
三、《流浪者之歌》
《流浪者之歌》是印度電影《流浪者》的主題曲,這首歌曲以其動人的旋律和富有哲理的歌詞,表達了人生的無常和命運的無奈。這首歌曲被認為是印度音樂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深刻的情感內涵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四、《莎蘇木之火》
《莎蘇木之火》是印度電影《三摩地之舞》中的插曲,這首歌曲以其悠揚的旋律和充滿激情的歌詞,表達了人們對舞蹈的熱愛和對生命的熱情。這首歌曲也是印度音樂中的經典之作,深受舞蹈愛好者和音樂愛好者的喜愛。
以上四首歌曲都是印度音樂的經典之作,它們以其獨特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詞,表達了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情感。這些歌曲不僅在國內廣受歡迎,也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成為印度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Ⅲ 燒腦靈性電影《三摩地 》(1.2部)
三摩地 第一部《瑪亞,自我的幻象》
古代梵文--三摩地,現代詞彙無一可等同於其意涵。要拍一部關於三摩地的電影,基本土就是極大的挑戰。三摩地指的是,某種在心智層次無法表達的東西。它並非是要教導你何謂三摩地,或者是為你的心智提供關於三摩地的訊息,而是要啟發你直接去發覺你自己的真實本質。
身為人類,我們多數人的生命都是埋首於日常活動中,極少想到「我是誰」我們為何在這里?或者是我們將往何處?
大部分的人類,從未體悟過真我,或靈性,或超越名字與形相,超越思維。
這樣的結果是,我們相信自己就是這個受限的軀體,我們活在恐懼中,無論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害怕我們認同的這個受限的自我結構,終將死亡。
在當今這個世界,大多數從事宗教活動或靈修的人們,諸如瑜伽、祈禱、禪修、唱誦或其他的形式,都是在練習某些被制約的技巧。
這些都只是自我結構的部分。這種追尋或這些活動本身並不是問題所在,你以為在外在的形式上找到了答案,這才是問題。
最常見的靈性形式它是更激動的心靈。多數的人類都是在行動,卻忽略了人性。
自我結構的生命運作,總是無度的需索,要更多的金錢,更多的權力,更多的愛。。。。更多的一切。
這些在所謂靈修之道上的人們,渴望自己變得更靈性、更覺醒。更安詳、更寧靜、更開悟。當你觀看這部影片時的危險是,你的心智會想要獲得三摩地 ......
柏拉圖寫下共和國二千四百年之後,人類仍在試著走出柏拉圖的洞穴。事實上,我們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還更加迷戀幻象。
柏拉圖請蘇格拉底描述了一群一輩子都生活在一個洞穴里的人,他們面對一堵空牆。他們所能看到的就是,通過在他們身後的火焰把面前來往的事物,投射在牆上的影子。這個皮影戲成了他們的整個世界。
依據蘇格拉底的論述,影子就像是囚犯所能看到的現實,即使他們已被告知外在的世界,他們卻仍持續相信影子就是所有的一切。即便他們心存懷疑,卻不願意離開自己向來熟悉的世界。
當今的人類,如同只看見洞穴牆壁上的影子的那些人。影子被比喻為我們的思想。這個思想的世界,是人們唯一知道的世界。但是有一個超乎思想的世界。
你有意願要離開洞穴嗎?放下你所知道的一切,而找到你是誰的實相?為了要體悟三摩地,必須把注意力從影子移開,從思維中移開,轉向光。當一個從來只習慣黑暗,他必須慢慢地讓自己熟悉光。
如同要適應任何新的模式,是需要時間與努力,以及有意願探索新的,同時擺脫舊有的。心智可被比喻為意識的陷阱,迷宮或監獄。
這不是說,你在監獄,而你本身就是監獄。監獄就是個幻象。
如果你認同幻象的自己,你即是在沉睡中。一旦你覺知到監獄時,而你抗拒著要離開這些幻象,那麼你就是把幻象看成是真實的,你還是停留在沉睡中,不同的是現在這個夢境變成了一個惡夢,你會永遠不停地追逐或逃離影子幻象。
三摩地是從分離的自我,或自我結構模式的夢境中,醒過來。
三摩地是從這個認同於我稱之為[我]的監獄中覺醒。其實你無法真正自由的,因為無論你身在何處,你的監獄就在那兒。
覺醒並不是要擺脫你的心智或母體,反而是,當你不再認同於它時,你才能夠更充分地體驗生命劇,享受如是之劇,沒有恐懼或渴望。
基於錯誤的認同,我們將無限等同於有限,這樣的有限性逼迫著我們去無度的擴充這個有限。也是這個錯誤的認同,而創造了恐懼。
恐懼是一個幻覺。是對有限的錯誤認同從而遮擋了無限。是有限在生滅。而放下對有限的認同,無限就會敞開。而我的真實身份就是無限本身。
三摩地 第二部《不是你想的那樣 》
除了這個物質世界和自身的福祉之外,還有另一個的世界。當在三摩地確實止息了自我結構時,其中沒有自我的思維,沒有自我,沒有二元,但是,還有[我本是I am],anata,或無我。
於此空性,即是智慧之光——體悟到內在的我(本我),遠遠超越二元劇碼,超越整個相續流。
這個本我,無時間性,不變,恆常當下。開悟是生命初始螺旋,即這個時間向度中恆常變化顯現的世界,或蓮花,與無時間性的你,融合。
當你不再認同自我,你內在的能量(路線)就如同持續展開變化的花朵,並成為時間向度,與無時間向度世界之間的橋梁。
只是體悟到原初之我,是進入靈性之道的開始而已。在有能力把三摩地融入生活中的其他面向之前,大部分的人會持續的在禪修中無數次的經驗到三摩地並失掉三摩地。
很常見的是,在禪修中,深入洞察到自我的本質,然後再度發現自己落入舊有的模式之中,忘記自己是誰的真相。
要在生命中的每一個面向,個我的每一面向領悟寂靜或空性,就是要化為空性,一切事物皆是空性的舞動。
寂靜並不是某種與動能分開的事物。它也不是動能的對立面。三摩地是體認到寂靜與動能是同一的,形相與空性是同一的。這對心智而言是荒謬的,因為心智就是會形成二元。
個人意志或個人意識,和神聖意志或更高意識,達到一致。三摩地是全然地放下所有內在的抗拒——對所有無常現象,無一例外。
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體會到內在安祥的人,即是證得了真正的三摩地。你放下抗拒,並非因為你容忍某件事,而是因為你內在的自由,並非依賴於外在的條件。
如果你相信你已經覺醒了,那為什麼要做這些艱難的工作去達到你相信你已擁有的?在可能覺醒之前,必需要先接受你還在沉睡,住在母體之中。
誠實地檢視你的生活,不要自我欺騙。如果你想要,你是否能夠停止自己機器人般的,重復性的生活方式?
你能停止尋求快樂,避免痛苦嗎,你會沉迷於某些食物,活動,消遣嗎?你是否不斷地評判,指責,批評自己和他人?你的心是否持續地尋求刺激,或是你能完全滿足於寂靜?
你對人們對你的看法,會有所反應嗎?你是否尋求認同,並積極強化?你是否在某種程度上破壞你生活中的情況?
大部分的人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即使十年後,還是以同樣的方式經驗著他們的生活。當你開始觀察你機器人般的本質時,你會變得比較覺醒。
你開始認出問題的深度。你是完完全全地睡著,迷失在夢境里。就像住在柏拉圖洞穴的居民一樣,絕大多數聽到這個真相的人,並不會願意或有能力改變生活,因為他們執著於自己熟悉的模式。
我們不遺餘力地為我們的模式辦解,把自己的頭埋在沙里,而不去面對真相。
克里希納穆提說:能夠適應一個嚴重生病的社會不表示這個人就是健康的。認同於自我心智是疾病,三摩地是療方。歷史上的聖陡,智者和覺醒者,都學到自我臣服的智慧。如何能夠體悟真我?
當你穿透瑪亞的面紗,放下虛幻的自我時,還剩下什麼?
燒腦燒腦,大家有沒有看明白?
電影非常震撼。那是對所有宗教背後所指的一種了悟的闡述。指出了悟真相的障礙所在和通往那無門之門的道路。當我們認同心智就是自己時,我們則在概念中尋找真相。
真相是絕對的,他超越了概念本身。概念必然是相對的是基於心智的二元。心智的努力最終只會創造更多的概念,並因迷失而更加困惑。真相是我唯一的身份。所有的努力都只是憑著信心臣服那未知,當不再對自我(心智)反應時,「奧秘」將呈現。
解脫之道不是自我提升,也不是滿足自己的目的,而是完全放棄個我的目的。
因為我們在母體中沉睡,絕大部分的我們從來都不知道靈魂真正想表達是什麼。通往三摩地之道涉及靜心,它既觀察這個被制約的自我——這是變化無常的,以及體悟你的真實本質——這是恆常不變的。
當你達到寂止的狀態時,你的存在本源,等著接收進一步的指示,而不必堅持你的外在世界必須如何改變。
不是我的意志,而是更高的意識會執行。藉以符合自以為[道]應該是什麼的想法,這就好像試著操縱鏡中的反射,來改變鏡中影像。
為了讓鏡中影像微笑,你顯然無法操縱它的反射,你必須意識到,你才是反射的真正來源。一旦你體悟到真實的我,這並不意味著外面的事物需要改變。
值得一看。
Ⅳ 電影《三摩地》
可以反復觀看的電影,電影的名字叫《三摩地》。電影從各種文化視角闡述了什麼是三摩地,真理只有一個,只是名字不同而已。不同文化對三摩地的稱呼也不同,它們可能叫做基督意識、奎師那意識、梵、真我、自性、本性、真心三昧、妙明真心、如來藏、空性、本地風光、古銅鏡、無限能量......但都是在描述同一件事物,或者說在描述同一個真理。
因為這兩部影片是西方人製作的,所以講述的語言更偏向於西方的思維方式。我簡單敘述下影片的核心內容,詳細的內容大家可以看下面的影片。
影片第一部提到的「自我」更接近我們古文中的「妄心」「心意識」,因為這個虛幻的自我,所以隔離我們與本性的結合(即明心見性、證道、開悟、大徹大悟......),因此修行的重點便是「終結自我的造作」(即熄滅妄念;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都攝六根,凈念相續,入三摩地;起心動念皆是妄;非思量處,情識難測;不用求真,唯需息見;得失是非,一時放卻;眼若不睡,諸夢自除。我們的禪宗、道家、佛學有大量關於「終結自我造作」的經典論述。)
一旦「終結了自我的造作」,見性、證道便是一件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結合我們的禪宗、佛學、道家的學說來看下面的影片,其實非常容易理解裡面的內容,只是用了當代語言翻譯了古代經典而已。
Ⅳ 佛說三昧是什麼意思
.佛教語。梵文音譯。又譯「三摩地」。意譯為「正定」。謂屏除雜念,心不散亂,專注一境。《大智度論》卷七:「何等為三昧?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 晉 慧遠 《念佛三昧詩集序》:「夫三昧者何?專思、寂想之謂也。」 宋 葉適《法明寺教藏序》:「﹝ 妙真 、 普濟﹞率州士女修念佛三昧,以旌 昶 之績而嗣 忠 之業於無窮,志甚遠也。」
明 劉元卿《賢奕編·仙釋》:「豈不聞善知識能回三毒為三昧,回六賊為六神,回煩惱作菩提,回無明為大智。」
三昧(sānmèi) 一詞,來源於梵語samadhi的音譯,意思是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領,真諦,教內外對此詞皆有不同的論述和解釋。 其有一般和特殊兩層含義:它可以指通常的集中思慮的能力,或者指修習所得的,發展了的集中力。從而,它也就變成了可以使禪定者進入更高境界並完全改變生命狀態的神秘力量。
Ⅵ 電影《三摩地》解說詞妙語記錄
電影《三摩地》以深邃的內省哲學為背景,傳達了解脫之道的精髓。
解脫的關鍵在於放下一切心魔,當達到內心寧靜時,接受內在的指引。
改變始於內心,外在無需改變,內心之變帶來整體的和諧。
外在掙扎無法改變本質,因為外在實為內心映射。改變必須從內心開始,否則只會加劇。
覺悟意味著放下掙扎、抗拒與對抗,心靈平和,坦然接受現實。
外在危機映照著內在危機,無論外界如何波動,內心自可獨立,不受干擾。
思維為工具,但易成為束縛,導致思緒紛飛,痛苦無盡。
思維與感官成為主人,將人囚禁於無盡的痛苦與渴望中。
自我通過語言與標簽過濾現實,不斷評判,形成喜好與厭惡。
體驗三摩地,不需評判,而是發現真實的自我,放飛心靈。
去除標簽,才能真正看到事物的本質。
審視自我,評判與指責漸行漸遠,心靈與肉體得以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