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黑人抬棺材的那部電影叫什麼名
非洲一個國家-迦納的葬禮,他們葬禮習俗確實就是這樣。不是人人死後都能顛得起的
Ⅱ 「黑人抬棺」是怎麼回事
最近,「黑人抬棺」的視頻席捲全球互聯網。
當一個人在死亡的邊緣瘋狂試探,你預感有事將要發生,此時一段電音響起,一群黑人兄弟開始扛著棺材起舞。
隨之而來的 「黑哥一笑,生死難料」、「黑哥一抬、世間白來」、「亡下七舞海」 等各種爆梗讓人笑的口罩都快戴不住了。
剛開始,我以為這「黑人抬棺」的視頻是網路惡搞,不過研究過後卻發現,除了這後加的BGM,「黑人抬棺」確有其事,這直接顛覆了我對傳統葬禮的認知。
「黑人抬棺」的葬禮視頻發生在西非小國迦納,在迦納人民心中,葬禮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隆重的儀式,迦納也被稱為「世界葬禮之都」。
在西非國家中,迦納經濟相對比較發達,黃金、可可和木材三大傳統出口產品是迦納的經濟支柱,據說全世界每6塊巧克力中,就有一塊原料來自迦納。
雖然在90年代末期受外部經濟環境影響,迦納經濟一度處於停滯狀態,不過在2007年發現石油資源後,迦納國民收入開始提升,自2010年起,迦納從低收入國家成為中等偏低收入國家。
在迦納,死亡是慶祝逝者生命的時刻,對於死亡,迦納人並不悲觀,他們認為死亡是人生命中的一部分,逝者會在另一個世界遇見祖先,生命會以另外一種形式開始,有點類似墨西哥亡靈節的電影《尋夢環游記》中的情節。
人們會花很多錢來舉辦葬禮,盛大的儀式相比咱們這兒的婚禮有過之而無不及:邀請成百上千的賓客,持續數日的葬禮派對,甚至有人會傾家盪產只為舉辦一場盛大的葬禮,當然,參加葬禮的親友們也會隨份子以減輕「葬禮派對」的經濟負擔。
在葬禮開始之前,部落族長或者家庭中比較有威望的人會成立一個「治喪委員會」,將訃告通知到族人和親友,葬禮准備是個不小的工程,樂隊、餐食等等都需准備妥當。
一般葬禮會安排在周末舉行,這樣大家都會有空參加,迦納人葬禮實際上是一個家庭聚會,家屬發出訃告後要等全家族的人都回來,逝者就得等個十天半個月甚至更久才能入土為安。
迦納年平均氣溫25度,人死後要冰凍起來,「放」上個把月,甚至半年之久也是有可能的,畢竟這最後一程了,一家人就得整整齊齊出席才行~
迦納的喪葬文化中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棺木的造型。
人們會根據逝者的職業或者喜歡的東西打造獨具一格的棺木造型,比如這個栩栩如生的「獅子棺材」,也許逝者生前是個獅子愛好者,或者是個《獅子王》影迷。
還有這個逝者,生前也許是個學無止境的學霸。
更有「肥宅快樂水」愛好者,去往另一個世界也要帶著最愛的飲料。
2007年,還在上高中的迦納小伙本傑明·艾杜(Benjamin Aidoo)還在喪葬行業勤工儉學,他發現搬運棺槨的過程過於沉重,或許葬禮的氛圍可以更歡快一點,來表達對逝者的緬懷和敬意,他開始嘗用舞蹈的形式送逝者最後一程,如此一來,「抬棺舞」應運而生。
他為團隊准備了華麗的服裝,又找來樂隊為自己伴奏,當然還有最重要的舞蹈編排,他的創意很快被大眾接受,越來越多的人找上門,要求舉辦這樣歡樂的葬禮。
2017年,做大做強的本傑明·艾杜甚至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前段時間,國外網友用BGM賦予了「抬棺舞」全新的靈魂,每個舞步節奏完美契合音樂鼓點,一下引爆全網。這也讓電音舞曲《Astronomia》時隔10年之後再度翻紅,再次殺回電音排行版前列。
現在,YouTube和B站上都充斥著各種版本的「黑人抬棺」視頻。私以為將逝者的視頻如此傳播,還是略有不妥。
面對死亡,不同的國家、民族、信仰、還有膚色,最終的情感也許都是悲傷的。
最後,就借用一段陳詞作為結尾吧:
逝去的生命終究還是在他們情感世界裡激起最後的漣漪
這份漣漪激起他們對他最後的贊禮
這份贊禮他們也叫葬禮,
當他們用屬於他們自己的儀式去紀念那個逝去的生命時
不管他是熱鬧的,平靜的,歡快的,悲傷的
他將永久的不在他們的世界
也將永久的只存在在他們的心裡
成為了一段記憶
隨著最後一個記得他的人消失
也就永遠的消失在歷史的塵埃里
Ⅲ 抬著棺材跳舞美國電影
抬著棺材跳舞哪是個假的
Ⅳ 黑人抬棺,硬核喪葬背後對生命的敬重
文/見澄
作者簡介:現居住於昆明,熱愛閱讀,享受從寫作中的得到的樂趣。
2017年BBC曾經做過一段報道,介紹迦納共和國當地的一種抬棺舞。
在這些視頻中,當地的黑人會僱傭專業的抬棺隊,以載歌載舞的形式送別親人。
關於「黑人抬棺」的視頻片段在互聯網上迅速傳播開來,對於這種陌生的文化,人們感到詫異;也有人把黑人抬棺的片段和搞笑視頻剪輯在一起,配上洗腦的電音,火遍全網。
搞笑的戲劇性效果之外,也有網友打趣說:希望我死以後也被這樣抬走。
1
准確地來說,抬棺舞並不是迦納本地的歷史傳統。
抬棺隊的創始人兼隊長是Benjamin Aidoo,他也是抬棺舞的發明者。十年前他開始做抬棺人,有一次客戶提出要進行「舞蹈式的送葬」,給了他靈感。
此後他不斷創新,根據用戶需求定製葬禮細節;包括跳什麼舞、配什麼DJ、葬禮上吃什麼等瑣碎的事,本傑明都能給家屬安排了。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happy葬禮,源於迦納當地對死亡的態度十分開放。
迦納有句俗話:「死了就知道有多少人愛你了。」在迦納,葬禮是一個人一生最體面、最被尊重的時候。
在迦納的葬禮上,經常出現各式各樣、形狀各異的棺材,裝載著逝者的屍體;親朋好友也樂於以歡歌笑語送亡者最後一程。
在那些視頻中,不會看到痛哭流涕的父母、沒有悲痛欲絕的妻兒;只有七個西裝革履、步伐劃一、表情到位的黑人大哥,踩著音樂的節奏、放肆搖擺。
葬禮與歌舞的結合,嚴肅的哀悼儀式穿插熱情洋溢的蹦迪,這種混搭帶來巨大的沖擊力。
「黑人抬棺」在網路上的迅速走紅,或許單純是因為這些視頻看起來有一種很魔性的戲劇效果,或許只是因為那洗腦的電音。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這或許是當下的人們,對於死亡這一沉重話題娛樂化的 自我疏解 。
2
莊子在《大宗師》描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是好友。不久,子桑戶死了,孔子派弟子子貢去幫忙料理喪事。
子貢去了卻發現孟子反和子琴張在屍體旁彈琴作曲、對酒當歌。子貢好不震驚。
這么說來,孟子反和子琴張應該算是「黑人抬棺」的鼻祖了吧!
「生與死」在《莊子》中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莊子說:「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真正懂得生命奧秘的人,並不覺得生命有多麼可惜,也不覺得死亡有多麼可怕。他把生和死只看做是一個生命形態的變化。
莊子之所以對死亡曠達,是因為他對生命的順應。在生命這個順其自然的過程中,活著的時候好好活在當下,去世了也只把它當做自然而然的事情。
孟子反和子琴張唱道:「子桑戶啊,你現在已經回到本真了,我們還寄跡在人間。」
這其實是莊子通過他們在表達,他對生死邊界的看破,他的心神同天地一起遨遊,有沒有身體這個形骸其實並不重要。
所以,送別一個去世的人就像送一個人遠行那樣自然和從容。
3
或許你不能理解「黑人抬棺」這種魔幻的喪葬行為,也不苟同莊子看淡生死的哲學。
但是你也能感受到,這兩件事異曲同工,其實都在表達:死亡不是終點,悲傷不是面對死亡的唯一情緒。
故人已逝,生者卻還在,那些美好的記憶也將永存。
人類對於死亡的豁達,其實也是和自然的和解,對無可奈何的事進行自我疏解。
日本電影《入殮師》里有這樣一句話:「死亡就是一扇門,它不意味著結束,而是超越生命,走向另一個階段。」
所謂另一個階段,對於逝者來說,我們不知道那是什麼;可是對於生者來說,就是堅強勇敢地活下去。
黑人朋友們用跳脫的舞步、潔白的牙齒傳達自己的態度:悲傷不是面對死亡的唯一方式。
在歌舞音樂中,逝者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走完最後一程,他的親人朋友心中也有著悲傷和不舍,但在歡快的音樂響起時,又能想起曾經共舞的日子,那些回憶永遠不會被抹去。
4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黑人抬棺」是以一種很硬核的方式表達了對生命和死亡的敬重。
事實上,迦納是一個死亡率很高的國家;病毒、飢餓、暴力隨著會帶走迦納人的生命。
在見證了無數的死亡後,迦納人並沒有對「死亡」這件事感到麻木,沒有選擇在親人死亡後草草收場。
相反,他們想要銘記。對於天生自帶強烈樂感的黑人來說,還有什麼比歌聲和舞蹈更好的送葬?
因為尊敬生命,不希望一個曾經鮮活的個體悄無聲息地凋零;因為尊敬死亡,所以選擇了這樣一種灑脫的方式。
盛裝出席的抬棺團隊,跳著精心編排的舞蹈,給了死者極高的尊重。
人類的哲學永遠在探討:我是誰?我從哪來?要到哪去?
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答案。
唱歌也好、跳舞也好、悼念也要,人類一直在思考死亡和生命,人類一直在思考脆弱的人類面對生死的態度。
出生時,我們在哭,周圍的人在笑;去世時呢?
是喜是悲,在名為人生的這段旅程中,誰也不知道定數。
5
4月4日清明節那天,舉國上下舉行了哀悼儀式,以表達全國人民對在抗擊新冠疫情中犧牲的英雄烈士和逝世的同胞們深切的悼念。
山川嗚咽、河海悲鳴。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所有的英雄烈士和同胞們用血肉之軀築起抗疫的長城,書寫了人類歷史上可歌可泣的抗疫篇章。
這段時間,我們已經經歷了太多的死亡,並且在歐洲大陸、美洲大陸上,死亡率還在持續上升。
對於這些犧牲的同胞們,我們給予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沉痛的哀悼。
逝者安息,人類將永遠銘記他們做出的巨大貢獻。
人類又一次展現了頑強的意志力和生命力,在這場逆流而上的拼搏中,我們向前走的每一步都伴隨著無數人的倒下。
而生命珍貴之處即在於此,敬重死亡,卻不畏懼死亡;在未知來臨前,永遠死磕、永遠奮戰。
生生不息,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