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伯陽》。
《夏伯陽》於1934年問世,被視為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創作的里程碑之作。瓦西里耶夫兄弟導演在《夏伯陽》一片中,塑造了內戰時期的英雄形象。
如忠於革命事業英勇善戰的軍事天才夏伯陽,冷靜果敢性格堅強的黨的工作者的政委形象,以及女機槍手、衛兵、農民、白軍等各具不同性格特徵的人物形象,他們從不同的側面再現了蘇維埃政權初期的真實的社會狀況。
影片賞析:
影片《夏伯陽》根據福爾曼諾夫於1923年發表的同名小說改編成影片後,被稱贊是「高超的藝術品」。銀幕造型賦予了夏伯陽以超人的乞丐,從而感染著觀眾,為了豐富人物的性格特徵,影片對語言的設計也有獨到之處。
幽默、准確的語言是人物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徵。在聲音的處理上,影片注意了聲音的造型感、距離感等。這部影片被認為有著俄羅斯的勇敢,譏諷、痛苦、安寧、理想和熱情。
《夏伯陽》的成功,標志著蘇聯電影創作,以及文藝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真正地走向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的新階段。他成為了「蘇聯電影史兩個時期的重大分界線,它既是最初15年即蘇聯革命形成時期的總結和頂峰,同時又為新的時期,即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藝術的確立和繁榮時期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