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型,比如「這部片裡面有我的愛豆(偶像)啊!!多去電影院看幾遍以表愛意!順便舔一舔大屏幕的愛豆!」或「這部片確實是好片啊,但沒有明星估計沒有人看,我多去刷幾遍表達一下對片子的敬意吧,今天帶對象去,明天安利同事一起去,後天跟高中同學……」
學習型。比如「這片子有幾個地方沒看懂啊,好煩。網路上又還沒有資源也不能在線付費觀看,算了去電影院再看看吧」、「完了光看劇情去了,還沒有研究他的拍攝手法還有色調啊好難受」或「片子好經典!再去學習一下吧!雖然都看全了但是要注意細節啊細節!不然你怎麼拍不出來!」
基本上支持型比較情懷,學習型比較裝X或者專業吧。表示我就是屬於職業病,自己要是看了有想不起來的地方的話,一定要回去再刷一遍。
另外就是希望題主能尊重別人對待事物的其他方式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而且並沒有花你的錢買票。
『貳』 刷多次喜歡的電影和電視劇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電影每看一遍就有新的感覺,這是一件正常到在正常不過的事情。因為當你第一次觀看這部電影時,你是抱著未知的心態去觀看,電影里的一切都是新穎的,這時的你把重點放在劇情的發展上,和對電影結局的期待上;第二次觀看時你已經知道結局了,所以對劇情上的專注力會下降,而是把更多精力去放在那些令你感動或喜歡的語言上;當第三次觀看時(這時一定是因為你特別喜愛這部電影了)你會更多專注於那些畫面上,那會有更多的第一遍,第二遍被你忽視或不在意的細節被你發現,感動自然而然的隨之而來。我也很愛看電影,我也有這樣的感受。
『叄』 一刷會哭,二刷會深思,《中國醫生》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再好看的電影,二刷也索然無味。沒想到,這個定論被《中國醫生》打破了。因為一刷從頭哭到尾,我選擇了再看一遍電影,去品味其中的每一處細節:
首先,《中國醫生》是我看過的最認真的醫療電影。醫療劇我們並不缺,但很少有劇組願意花費時間,去研究電影里的每一處專業細節。拜那些年錯誤百出的醫療劇所賜,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以為直系親屬間是可以相互輸血的。在專業度這一點上,《中國醫生》絕對甩這些劇組十條街。
《中國醫生》的大量鏡頭都在ICU,需要注重的細節更是數不勝數。劇組大手筆地請來了三位經驗豐富、又曾經在抗疫一線奮戰過的醫療顧問,仔細核對每一個道具,哪怕一個小小的葯瓶,都要做到和疫情期間完全一致。
演員們也拚命補起了醫療知識,就連插管、體外人工膜肺這樣的高端操作,他們也要做到熟能生巧。電影里看似輕松的插管,是演員們背地裡練習了幾百次的結果。
《中國醫生》主要內容
一部以抗疫為題材的愛國主義電影,感人是理所當然的。但哪怕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備,在真正觀影的時候,我還是忍不住為那些動人心腸的故事所打動。
以「人民英雄」張定宇為原型的張院長,瞞著自己罹患「漸凍人症」的消息,每日在醫院里奔忙,連自己確診的妻子都沒有時間去看一看。當他對著手機和妻子說「我賴定你了」的時候,沒有人能夠不落淚。
重症科主任文婷,明知道重症產婦的剖宮產風險有多大,卻仍然冒著擔責的風險,力主為上了體外人工膜肺的小文進行手術,把她和孩子從生死關頭硬生生拉了回來。孩子的哭聲,和電影院里觀眾的哭聲和在一起,無比動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