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解放130電影放映機圖片

解放130電影放映機圖片

發布時間:2025-02-06 10:02:08

㈠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你最難忘的是什麼

記得七十年代可以看到的電影非常少,我居住的附近就一個電影院。由於父親的單位是一大形的軍工企業,一般來說都是單位工會發票。有時候小學校組織我們學生包場觀看,影片發行放映日期短的時候我們只能乾瞪眼看不上了。就要等待父親單位如果能有多餘的電影票,我可以有幸獲得觀看。

由於文革時期感情影片基本沒有,只有《地道戰》《南征北戰》這些革命影片。朝鮮電影故事片《賣花姑娘》批准在國內放映,渴望精神食糧的人們盼來了希望,這一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由於就放映10場,電影票是每個人都可望得到的,誰有一張電影票那可是天大的美事。有的人乾脆就到電影院的後台牆外聽著實況。聽到那電影插曲「賣花姑娘」沉醉在無限的快樂之中。每天電影院門口站著很多找機會混進去的人,工廠出動了工人民兵預備役人員看住電影院大門,維持秩序防止發生意外。

就在人們觀看無望的時候,工廠工會經研究請示有關部門,同意在廣場晚間6點30分露天放映一場,這好消息一出大家非常高興。我吃完晚飯去觀看時大道上人們臉上透著濃濃的笑容。在人山人海的廣場看台上一塊放映幕早已經掛好,一台解放牌 汽車 停在中間上面架著一台放映機。電影開映前放著新聞簡報,一會兒正式放映開始人們鴉雀無聲專心觀看。每個人的心情隨著劇情發展而變化著,看到激動時痛哭流涕,後來聽說有的人把兜里的襪子誤以為手帕擦著鼻涕眼淚 留下笑談。這是我有生以來經歷的最多人一起觀看露天電影的經歷,真的使人難忘。

在文化生活缺乏的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看露天電影就是最好的精神享受。每當聽說今晚村裡要放映電影,我就高興得不得了,整天精神都很亢奮,甚至忘了飢餓和一切不愉快。

看露天電影最讓我難忘的有下列幾點:

一,若村裡當晚有露天電影,幾乎家家都吃「蕃薯飯配豆乾壓韮菜」。

在我們潮汕普寧縣,「蕃薯飯配豆乾壓韮菜」在物質匱乏的時代是頂級 美食 。就是用大米加上蕃薯絲煮成干飯,配上普寧豆乾炒韮菜。這道菜平時少吃,在有露天電影這喜事的當天晚飯是一定要吃的。一來是喜慶時刻慶賀一下;一來不用看電影半途擠出來拉尿而錯過精彩鏡頭,不像平時老吃稀飯尿多。

二,早早就拿著家裡破草席去佔位,生怕去晚了占不到居中並靠前的好位。因搶佔好位而吵架是經常的,嚴重者甚至大打出手。

三,一部老電影放了又放,戰斗片最受歡迎。

放映頻率較高的戰斗片有:《奇襲》、《偵察兵》、《三進山城》、《小兵張嘎》、《渡江偵察記》、《地道戰》、《地雷戰》、《鐵道游擊隊》、《地下游擊隊》、《平原游擊隊》、《南征北戰》等。

四,幾乎每次都在電影間隙開批鬥大會。

挨批鬥者有盜竊者、投機倒把者、逃港者、五類分子等。

五,每部電影都有電影放映員進行解說。

解說員解說生動有趣、語言詼諧,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六,每部電影都要換好幾次片(拷貝),尤其是小型機。中型機和大型機少些,並且銀幕比較寬大,小型機銀幕很小,有人笑稱像手帕。有個別電影是寬銀幕的,比較好。

七,大部分電影是黑白的,彩色的少。

八,電影機經常出故障。

每當出故障時很掃興,我們經常喝倒彩。學著街巷的叫貨子的叫賣聲:「銅鐵換糖塊喲!」意思是電影機可以當廢鐵去換糖塊吃了。這時大隊的民兵會拿著竹枝來打我們,叫我們住口坐下。

最難忘小夥伴們哪種天真浪漫、風雨無阻、執著追隨、廢寢忘食勁頭。

那時候,村村都有小學,學生人數眾多,二三百是有的,喧囂熱鬧非凡。同學們居家分布方圓好幾里旮旯角落,信息靈通,隔村鄰隊哪裡要放電影,早就打探清楚。(那時每個區鄉都有電影隊,按鄉村序列逐一播放,有時間按排和規律可追尋)。在上學的來迴路上,課間 娛樂 操場,稍有丁點消息,迅速傳遍整個學堂。一聽說某個地方放電影,個個興奮得像過年,心裡象吃了蜜糖一樣快活。

一放學,即像離弦之箭一樣向家奔去。毛里毛燥忙完家長交待的農活,也顧不得換衣就飯,即刻拉開嗓門,吆喝起左鄰右舍、同灣同隊小夥伴,向電影播放里急切進發。幾里、十幾里山路,那怕刮風下雨、坡陡路滑,統統都不在話下。牽浪打群、翻山越嶺,瞎火黑燈,打著個光腳板,從不叫苦喊累,更莫說打退堂鼓。那一路的嘰嘰喳喳、一路的嘣嘣跳跳,一路的嘻笑打鬧,還帶著時不時來一句口號:「沖啊!」。那吶喊聲、那勁仗,那氣勢,用興高彩烈、滿心歡喜、心滿意足、滿載而歸等字眼來形容,一點都不誇張。

有了電影的耳濡目染,家裡泥巴牆、籬笆壁、門框、小格窗上貼的畫像《董存瑞》、《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雷鋒》、《沙家濱》等英雄事跡圖片,連環畫等等小人書,塞滿了各種破書包、布口袋、爛桌櫃,這不僅是青少年追捧、模仿、崇敬的偶像,更是陪伴我們年輪增長的忠心朋友、精神大餐。誰家的畫多,便有了在其他發小面前炫耀的底氣。誰要是把家裡當個兵的帽子或軍衣或軍鞋兜起,盡管大得出奇,一點不合身,只要在同伴中亮個相,旋一圈,那驕傲自豪表情,用一句四川方言,港得狠哦!真的不擺啰!直讓人高看幾眼,饞慕三天。

有道是:

少小樂趣純天然,電影畫圖枕耳邊。田間地頭追風跑,樹梢懸岩敢登攀。嘻逐打鬧沖鋒喊,爭扮豪傑斗敵玩。自古英雄出少年,誰當叛徒要挨鞭。

在那個 娛樂 活動匱乏的年代,露天電影的存在,成了幾代人心中揮之不去的情愫!最難忘白色的幕布前,那一張張充滿笑意的臉,彷彿定格在了腦海里,成了一張發黃的老照片,喚醒著塵封的往事……

電影帶子轉動著,一束光照在白色的幕布上,故事片就這么開始了……《新龍門客棧》、《鐵砂掌》、《黃天霸》、《霸王花》、《鷹爪鐵布衫》、《十兄弟》、《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中南海保鏢》……

70年代那時候物質匱乏,80年以後才有電視。
記得小時候農村除啦牆上的小喇叭,那就是每月兩場電影了,媽媽早早把飯做好催趕我們快吃,拾掇完趕緊叫哥哥扛起板凳占個好位置,我們到的時候人早滿了找到哥哥趕緊坐好,焦急的等待。電影一開演立刻鴉雀無聲,先開始《祖國新貌》《閃閃紅星》《英雄兒女》《紅牡丹》《小花》《上甘嶺》《柳堡的故事》《鐵道游擊隊》《董存瑞》《戴手銬的旅客》……兒時滿滿的回味[再見][再見]

哈哈哈,上世紀60年代,還是在丹江口市上小學,一天找老娘要了5分錢在露天電影院看電影,不知道什麼時候在水泥橙子上睡著了,半夜醒了一看,就自己一個人在那裡,幸虧露天電影院沒有鎖門,趕快回家去了。(因為不知道時間,也不知道幾點鍾)。[大笑][大笑][大笑]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你最難忘的是什麼。

小時候那時不僅物質匱乏,文化生活也是很匱乏的,看電影在當時絕對是一件所有人開心的一件大事。

廠區的廣播總是提前通知今天會有電影,甚至今天什麼電影,幾點開始放映都通知的明明白白。

爸爸媽媽趕緊的抓緊時間把飯就做好,我和姐姐快速吃完飯後趕緊的抱起小板凳去佔位置。

那時電影院都是露天電影院,位置絕對的不能太靠前,否則只能仰著頭看電影了,但也不能靠後,靠後會被會被被前面的人擋住視線,只有前面靠後一點的地方是最好的。我和姐姐總能佔到前面靠後一點的位置。

其實那時放什麼電影,對於還是小孩子的我並不重要,只是喜歡那種熱鬧的氣氛,哪怕有時刮著風,下著雪,即使腳都被凍僵了,也樂此不疲。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部電影就是《畫皮》有的小朋友直接嚇哭,我也被嚇的鑽進爸爸的懷里,再也沒敢看。

後來廠子里就專門蓋了電影院了,即使刮風下雨也吹不到淋不到了。

如今雖然電影院里的環境已經非常的好了,我卻很少去看電影了,露天電影就像一段塵封已久的往事,記載著我兒時許許多多美好的回憶。

露天電影也是幾代人美好生活的回憶,看過露天電影的人多少都有一段難忘的記憶。

小時候,物質文化生活不豐富,看個電影像過年一樣,有時候要跑幾十里地,也不嫌累,看完電影回家 睡一會,天就亮了。

記得那時候的電影片子也不多,反反復復就是那幾部,《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賣花姑娘》,都是黑白片窄熒幕的,情節簡單,畫質也不好。前面還有加演。「中國的新聞簡報,朝鮮的哭哭笑笑,越南的飛機大炮」。

最難忘的是看《賣花姑娘》,跟一夥同學走了很遠的路,到了放電影的地方 ,人都站滿了,沒地方了,只好擠在熒幕的後面,湊合看著。畫面里的人物及圖像都是反的,津津有味的看著,跟著劇情一會哭一會笑,那時也沒有餐巾紙,用袖子擦眼淚。

看完回家要過一個小河,河上有一座木橋,先過去的人使壞,把橋板拆了,後面的人不知道,掉進河裡好幾個,後來有人把橋板搭上了,我們才過去,大冬天凍的鼻涕眼淚的。

現在生活條件太好了,家門口幾個電影院,十幾年也不看一次電影。上次單位包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拿住電影票也沒好好看是那個電影院,去了找不到,打電話問同事,人家說了地方,一看票面,跑錯地方了。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最讓我難忘的就是一部叫阿福的電影,故事講敘了一個小男孩在美國入侵越南的時候,堅決抗擊侵略者的故事,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我最難忘的是銀幕用兩根桿子掛在中間,放映時兩面都能看到電影的內容。

㈡ 夏天裡的冬天

是山花爛漫、草木茂盛的夏天,我們卻反芻演繹、裝扮著冬天裡的生活。究竟是夏天還是「冬天」?我們很乾脆的回答:當然是夏天!但夏天裡也有「冬天」。對這一命題,許多人可能不理解,其實喀喇昆侖的夏天平均氣溫在零度以下,不就是我們所稱的夏天裡的「冬天」嗎?

我初上喀喇昆侖哨卡的那一年,也是到新疆南疆的第一年。這一年我沒有經歷過南疆的夏天是什麼樣子。草長鶯飛的四月便奉命上了喀喇昆侖邊防前哨,直到秋風掃落葉時才下到山下。雖早就聽說南疆的夏天熱浪翻滾,草木蔥蘢,桃杏滿園,瓜果飄香,可身在冰峰雪嶺、風雪彌漫、高寒缺氧、荒蕪人煙的喀喇昆侖「生命禁區」,為守衛祖國每一分寸土,不見分外妖嬈的南疆夏季風光,純屬命運安排,我無怨無悔。

汽車從葉城出發,沿著峻峭的新藏公路艱難的爬行,山坡上時而還能看到點點翠綠。過了庫地大板,那種鮮活生命的綠色頓然消失,山體裸露的斷石、縱橫的褐色褶皺,以及松軟、飄零的頭顱,好似一幅漠然而高傲的姿態,讓人望而生畏,人的脈博跳動的次數、心臟所承受的壓力也在步步加劇。高山反應也像一個看不見的黑影慢慢襲來,惡心、頭痛、心悸、胸悶、氣短步步緊逼,時刻侵吞著人的肌體,就像唐玄奘西天取經給徒弟孫悟空扎了一道緊箍咒動盪不安。我們一塊上山的四名新兵中,郭亞、薛新仕已經耐不了高原病症惡劣的折磨,兩手緊抱腦袋哭叫不迭,車上的兩瓶氧氣一直供他倆呼吸,以緩解痛苦的症狀。副連長陳清賢和我們幾個戰士都強忍著反應的不適沉默不語,往日里那種生龍活虎的勁兒不見了。唯有李進上山次數多,沒有一點反應,在平穩地駕車前進。在岔溝口通往天文點的一段路途中,山水漫過路面,路上結上了厚厚的一層冰,被稱為高原大力士的解放130都無法通行。此時已是中午時分,風雪交加,徹骨寒冷,本來就反應嚴重的我們加上幾天來未咽下一口飯菜,更是精疲力竭。面對突如其來的厄運,我們只能進不能退,脫下隨身的皮大衣,取出十字鎬、鐵鍬,冰厚的地方鋪上皮大衣,薄的地方創冰開路,以排山倒海之勢終於將車推出了冰河。

目的地——天文點哨卡快到了,每個人臉上露出了笑容。只見哨卡建在一個四方開闊的土石包上,雲蒸霧鎖,又聽到了鑼鼓喧天。越往前行聲音越來越大,回盪連綿,清晰可辨在哨卡的大門口排了兩行隊伍,歡迎我們的到來。汽車到哨卡停穩後,除我們四張陌生的面孔外,他們很熟悉很親切,相互擁抱在了一起。我們四個新兵被分配到班裡後,老兵立即為我們沏上了茶水,打來了洗臉水,整理了床鋪。接著炊事班的同志端來了熱氣騰騰的大米粥和剛出鍋的雪白宣騰的饅頭。飯雖送到嘴邊,可我們見飯就惡心,就想吐,真不得人心。連長馬成軍爽快地對我們說,只要度過了吃飯難關,我們的身體素質才能強壯,才能在哨卡牢固的紮下根來。在哨卡,對吃飯有一個明確規定,一碗及格,兩碗良好,三碗優秀,每晚的連點名都要公布吃飯的成績,多吃的表揚,少吃的批評。這項哨卡獨具特色的吃飯比賽,鼓勵了我們吃了吐、吐了吃,一口、二口,一碗、兩碗,終於闖過了吃飯難關。過了一周我們都能大碗大碗的吃飯了,並且吃得是那麼香,頭也不覺痛了,胸也不覺悶了,精力也充沛多了,但畢竟海撥五千米以上的哨卡,跑步和出力搬運東西仍上氣不接下氣。

在哨卡除了適當的訓練和正常巡邏站崗外,基本上沒有特別繁重的體力活。打冰則是最辛苦的活了,一月才打一次。哨卡周圍有條小河,幾十公分厚的冰下才見流水,連隊選在陽光融融、大家精力充足的時候,組織打冰蓄冰,大家乘坐汽車帶上鐵錘、鋼釺來到冰湖上,一錘一釺,那一塊塊晶瑩的冰塊崩析分離了,裝滿整車拉回營房的蓄存間,以備燒水做飯之用。

哨卡還儲備了大量的豬肉、羊肉、牛肉、雞肉和副食品,一年四季基本吃不上新鮮蔬菜,全靠吃凍肉和罐頭,壓縮蔬菜,就是新鮮蔬菜和瓜果運到哨卡上最快也要三四天,大部分腐爛,剩下的也只能嘗個鮮,味道還不夠純正。炊事班的同志一日三餐,工作起早摸黑比較辛苦,還變著法子做出各種花樣的可口飯菜。在海撥4000米以上的地方,一般的爐灶、炊具是做不熟飯的,這里做飯所用炊具都是加壓的,用汽油噴燈取火,稍不注意可有著火、爆炸的危險,炊事人員嚴格操作程序,都把安全放在了首位。住所全部用無煙焦炭生火,雖然室外溫度在零下二十多度,但室內始終保持了二十度以上。

哨卡的文化生活十分貧乏單調,各哨卡都配備了發電機和電影放映機,可以說一部片子看半年,人人都能熟背影片每句台詞,表演每個動作。戰士們翹首已盼地是家信和報紙,只要有車到哨卡來,定能裝上幾麻袋報紙和信件,有的信件是半月前來的,有的信件是半年前來的,拆開這些信件有的是父母病危甚至去世的速歸消息,有的是未婚妻見不到迴音告吹的獨白,面對遲收的信件許多戰士流下了酸楚凄然的淚水。炊事班長黃開遠母親病危的電報因大雪封山無法送到哨卡,哨卡雖有「搖把子」電話,亦因線路故障接不通,一月之後他收到電報其母親已經離開了人間;鄭強是位剛毅的小夥子,入伍時就在老家四川蒼溪縣談上了青梅竹馬長大的同學,好端端的一樁親事,終因書信斷了線,最終勞燕分飛。

「男兒有淚不輕彈」。駐守在這里的邊防戰士的實際年齡大都在二十歲以下,而受惡劣環境——紫外線的強烈照射,使我們的年輕戰士嫩稚的臉龐變得粗糙乾裂,失去了光澤,疙里疙瘩,看上去似乎每個人的年歲已經遠遠超過了所謂「青春」的臨界點。

在天文點哨卡夏秋兩季半年的時間里,我們夏裝未發一直穿著冬裝,同時高原風吹黑的兩頰讓我們變得老成了許多。所以,是年秋天我們下山到葉城在登山飯店吃飯時,人人腳上穿著毛皮鞋,身上裹著棉衣……許多群眾望著我們的身影不知不覺地愣在了那裡……

毫無疑問,我們展現給人們的那種不合時宜的著裝形式,不正是「冬天」的表現嗎?

㈢ 八一電影機械廠的歷史沿革

該社創建於1932年,曾試制出中國最早的電影放映機──標准牌35毫米固定式放映機。1951年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接管該社,租用其全部設備,並於1952年1月2日正式組建新廠,廠名為中央軍委總政文化部電影機器修配廠。1952年 5月首次生產了「八一」型16毫米移動式放映機。
1953年生產出解放牌101型35毫米移動式放映機,所用元件全部國產化。1954年試制出解放牌102型35毫米移動式放映機以及其他 7種配套新產品。1957年,研製成功解放牌 103型35毫米移動式放映機,同年6月,廠名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機械廠。1958年研製的腳踏接片機、16毫米印片機、ST-A型動畫字幕攝影台等製片設備,填補了中國電影製片設備生產的空白。1961年,該廠生產的井岡山牌 103型35毫米流動式放映機被國家正式列為出口產品,隨後又相繼生產了一系列電影護片、製片輔助設備。1966年以後,該廠除向全國用戶提供26種新的製片和測試設備外,還研製生產了35毫米雙片道放映機。1977年該廠製造了FTM-35毫米天文館專用放映機。1979年生產的井岡山 104-X型35毫米氙燈放映機在中國放映機光源改革上具有更新換代的意義。此後,103-GX型35毫米固定式電影放映機、103A-Y型、103A-X型35毫米移動式放映機等新光源機械相繼問市。1982年2月,廠名正式改為八一電影機械廠。在此期間,又有12種製片新產品投入市場。1983年以後,該廠的YLQ程式控制印片機獲文化部科技成果二等獎。30多年來,國內電影製片廠、洗印廠大部分印片設備是由該廠提供的。它的產品遠銷北美、歐洲、非洲和東南亞地區。80年代以來,該廠除了生產電影機械以外,還從事彩色擴印設備、照相機械、醫療器械、印刷機械等方面產品的開發和製造。

㈣ 文化傳播者——記鄠邑區大王鎮國產膠片電影放映機珍藏館長劉公信

文/王寧子

提起劉公信,在西安市鄠邑區大王鎮方圓十幾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高高的個頭,清癯的身軀,爽朗的笑聲,是有名的電影放映員和民間木雕藝人。

六七十年代,劉公信因在部隊是文宣幹事而成了公社的放映員,在那個文化匱乏的年代,能在公社謀一份兒職業既神聖又體面,只要哪個村子能看到他的身影,那個村子會瞬間沸騰,似乎他就是久旱灑甘霖的農人。

認識公信叔的時候,我才五六歲,我媽在村縫紉組上班,公信叔經常去縫紉組補銀幕,一來二去就熟悉了。

記憶中,公信叔一身跡灶黃軍裝,騎一輛加重自行車,干凈利落,高大帥氣。那時候見他問的最多的一句話便是,叔,得是今黑我這有電影?每每聽到這話,公信叔便會哈哈大笑著說,等哪一天給咱這放吵州灶電影,叔第一個告訴你。

那年代,一個村子要是有電影,那場面不亞於過年耍社火,周圍村子的人們沒等到夜幕降臨,便早早吃了飯攜家帶口挾椅拖凳,迤邐而至。

放映員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個讓人羨慕的職業。在人們的眼裡,不用頂著大太陽下地幹活,有啥新電影,還能先睹為快。但放映是個技術活,不是你掄鋤頭就能乾的,用我們當地一句俗語形容這個職業最恰當不過了——喝不了半缸泔水,就不要攬那個活。

在那個精神世界貧瘠的年代,人們見識和接觸外面的世界,唯有電影。每當看到公信叔干凈利索地擺弄,權威地吆喝秩序,場燈熄滅的一瞬間,一束光柱從放映機里投向銀幕,嘈雜的場面頓時鴉雀無聲。那時候,一部電影有時候兩個村子同一天晚上放映。甲村先放,第一片放完,趕緊交給乙村等待多時的放映員,然後在夜色中快馬加鞭奔向乙村。若是電影機中途出現問題,銀幕下一片抱怨聲,口哨起鬨聲,銀屏上各種搞怪手勢投影,甚至有脾氣暴躁的等不及,還會對著放映員叫罵,公信叔都一聲不吭。不管天氣如何,只要銀幕下有一個觀眾,放映員也會頂風冒雨堅持到最後。

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波及關中。

記得那天晚上村戲樓下有一場電影,觀眾正看到興頭,忽然覺得屁股下的板凳在不停晃動,前面的人還以為後面的人在撒怪(開玩笑),猛扭頭,後面的人忙告知前面的人,自己的椅子也在搖動,人群中不知誰炸了一聲,地震咧!

緊接著,狂風暴雨驟然而至,銀幕下一片慌亂,娘哭娃喊此起彼伏,人們來不及拎起凳子,風一般地席捲而逃了。諾大的戲樓下,只剩下手忙腳亂的公信叔在風雨中來回飄搖著。

第二天,一臉疲憊的公信叔拿著被風刮破的銀幕來縫紉組,談起那令人心悸一幕,幾位嬸嬸由衷為公信叔豎起大拇指,公信叔嘆口氣苦笑說,那是咱的本分,說啥也不能壞了電影設備,那可是咱鄉親們的寶貝呢。

作為一名鄉村放映員,公信叔幾十年如一日奔波在鄉間,一次又一次丈量著村與村之間的距離,並把最新簡訊和電影傳播開來……

改革開放後,公信叔自籌資金購回一套1000瓦氙燈的電影放映機,讓鄉親們看上了更高級的清晰影片。時隔兩年,他又從西安市解放電影院購回一套重達1.3噸的5505型松花江座機,並固定在汽車貨箱上。「流動放映車」一炮走紅,消息很快傳到全國各地,其創新做法得到相關部門的肯定,並作為典型向全國農村推廣。

時間進入新世紀,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電視機錄像機走近尋常人家,露天電影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國家一紙文件,全國9萬放映員全部下崗,從此銷聲匿跡。離了職的公信叔沒有氣餒,軍人身上不服輸的精神再次體現出來。他創辦了幼兒園,帶領兒女,用真誠愛心換來了小鎮家長們的信任,在他們的辛勤努力下,幼兒園在大王鎮辦的風生水起。

日子一天天好了,看著家裡閑置多年的幾套電影機,思緒回到那披星戴月的歲月,一種電影從業人的情結油然而起。無數次夢回銀幕,無數次看著塵封的「老朋友」黯然神傷,他惆悵,他迷茫,痛定思痛,他有了大膽的想法——收藏電影放映機。定下念頭,心動不如行動,他跑遍了西安市各大電影院,踏遍了上百家廢品收購站,在家人支持下,歷時十幾年,花費二十多萬,他的國產膠片電影放映機珍藏館誕生了。館內珍藏了60多套電影設備和560多卷珍貴的電影膠片,其中,有一套電影設備在國內僅存一套。2018年,公信叔應邀參加南京江心洲露天電影節,並被授予「公益電影人」的光榮稱號。

雖然珍藏館給他創造不了什麼效益,但至少圓了他一個夢。它是時代的縮影,記錄著露天電影曾經的輝煌,記錄著中國電影放映走過的風雨歷程,也記錄著散落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九萬個放升扮映員,他們背著電影器材,行走在村村寨寨每一個角落,像一顆顆星星,在一個個漆黑的夜晚,為普天下勞苦大眾送去了光芒。

如今,每年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電影愛好者,在他電影放映機珍藏館參觀交流,在流光溢彩的回放中尋找曾經的歲月。

雖說同居一鎮,每天兩點一線的生活,與公信叔卻難得一見。對於公信叔記憶,始終停留在兒時。時光荏苒,再次見到公信叔是在鄠邑詩詞楹聯協會的一次聯誼活動上。會後,我被眾人慫恿著上台唱一段秦腔,剛下台時,被前排的一個老人叫住了,你得是康的女子?!

「公信叔!」雖說多年未見,但我還是一眼認出了他。鄉鄰相見,分外親切,閑談中得知,公信叔把幼兒園交給了兒子,現在一心練習書法與雕刻。

在小鎮,像公信叔這把年紀的老人,每天不是打麻將就是抱著茶杯諞閑傳,而他,卻以另一種方式安度晚年。公信叔的眼睛還如年輕時那麼明亮,炯炯有神,精神矍鑠,自身透出一種文化氣息和傳播文化的能力。

在我們小鎮,接城隍的歷史由來已久。公元前二零四年,紀信(傳是戶縣真守村人)滎陽救駕焚身,高祖封其為都府城隍,這一活動是為紀念紀信救駕而形成流傳下來的。由戶縣北部19個古自然村落聯手舉辦,每年正月十二舉行一次,按順序每年有一個村「接城隍」。這一民俗活動在前幾年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看到城隍爺城隍婆的雕像在歲月中逐年破敗,公信叔有了雕刻城隍爺城隍婆並無償捐贈的想法。

徵得家人支持,年過花甲的他又走上了四處奔波、潛心雕琢之路。從尋找木材到構圖雕刻,無數個夜晚,夜不成寐,功夫不負有心人,歷時一年,神態自若的城隍爺城隍婆雕像雕刻完成。19年年底,小鎮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城隍爺城隍婆迎接儀式在公信叔創辦的幼兒園前舉行。那天,鑼鼓聲中,驚嘆聲中,人們看到了一位對文化孜孜不倦熱愛和傳播的公信叔。同年,他被西安市群眾藝術館評為「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民間藝術家」、「華夏優秀工藝美術師」。

閑暇之餘,自己的愛好一發不可收拾,在他的精雕細琢下,一幅幅木版畫多次在省內外獲獎。作為一名退伍老軍人,他將自己雕刻的毛主席肖像版畫長卷無償捐贈給延安革命紀念館,作品《永遠跟黨走》被陝西省藝術館收藏。

去年臘月的一天,在公信叔邀請下,我走進了他的工作室,讓我驚奇的是,映入眼簾的是毛澤東不同時期的三幅版畫,栩栩如生,形態逼真,偉人堅定的眼眸,大氣磅礴的《沁園春•雪》,將我的思緒拉回那個崢嶸的年代。

靜靜地瀏覽,我在想,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是什麼信念在支撐著他的夢想?

公信叔說,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是啊,他們那代人在父輩的耳濡目染下,對毛主席的情懷很深,也有從艱苦歲月到溫暖時代的切身感受,這是植在靈魂深入骨髓的種子。毛主席是人民的救星,是他的偶像,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年過花甲的他把自己畢生精力,傾注到一鑿一斧的精雕細刻上,杜鵑吐血。

我彷彿看到了一位老人為了這份信念,冒著酷暑嚴寒,翻山越嶺在秦嶺中找尋木料,餓了啃鍋盔,渴了喝泉水那種誇父追日的執著,不禁對這種精神肅然起敬,並由心產生一種莫名的感動。

從年過五旬到古稀之年,他用十幾年時間,用一雙滿是疤痕的雙手,用一把雕刻刀,雋刻著對藝術的熱愛。從他平靜的笑容里,我看到了一個平凡的民間藝人那種骨子裡的堅毅,在他的身上,我更看到了一種信念的力量。

如果說這種愛好最初是源於過去歲月被動生計的話,現在已嬗變成了一種信念的自覺,夕陽無限好,風景正當時。

㈤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你最難忘的是什麼

記得七十年代可以看到的電影非常少,我居住的附近就一個電影院。由於父親的單位是一大形的軍工企業,一般來說都是單位工會發票。有時候小學校組織我們學生包場觀看,影片發行放映日期短的時候我們只能乾瞪眼看不上了。就要等待父親單位如果能有多餘的電影票,我可以有幸獲得觀看。

由於文革時期感情影片基本沒有,只有《地道戰》《南征北戰》這些革命影片。朝鮮電影故事片《賣花姑娘》批准在國內放映,渴望精神食糧的人們盼來了希望,這一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由於就放映10場,電影票是每個人都可望得到的,誰有一張電影票那可是天大的美事。有的人乾脆就到電影院的後台牆外聽著實況。聽到那電影插曲「賣花姑娘」沉醉在無限的快樂之中。每天電影院門口站著很多找機會混進去的人,工廠出動了工人民兵預備役人員看住電影院大門,維持秩序防止發生意外。

就在人們觀看無望的時候,工廠工會經研究請示有關部門,同意在廣場晚間6點30分露天放映一場,這好消息一出大家非常高興。我吃完晚飯去觀看時大道上人們臉上透著濃濃的笑容。在人山人海的廣場看台上一塊放映幕早已經掛好,一台解放牌 汽車 停在中間上面架著一台放映機。電影開映前放著新聞簡報,一會兒正式放映開始人們鴉雀無聲專心觀看。每個人的心情隨著劇情發展而變化著,看到激動時痛哭流涕,後來聽說有的人把兜里的襪子誤以為手帕擦著鼻涕眼淚 留下笑談。這是我有生以來經歷的最多人一起觀看露天電影的經歷,真的使人難忘。

在文化生活缺乏的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看露天電影就是最好的精神享受。每當聽說今晚村裡要放映電影,我就高興得不得了,整天精神都很亢奮,甚至忘了飢餓和一切不愉快。

看露天電影最讓我難忘的有下列幾點:

一,若村裡當晚有露天電影,幾乎家家都吃「蕃薯飯配豆乾壓韮菜」。

在我們潮汕普寧縣,「蕃薯飯配豆乾壓韮菜」在物質匱乏的時代是頂級 美食 。就是用大米加上蕃薯絲煮成干飯,配上普寧豆乾炒韮菜。這道菜平時少吃,在有露天電影這喜事的當天晚飯是一定要吃的。一來是喜慶時刻慶賀一下;一來不用看電影半途擠出來拉尿而錯過精彩鏡頭,不像平時老吃稀飯尿多。

二,早早就拿著家裡破草席去佔位,生怕去晚了占不到居中並靠前的好位。因搶佔好位而吵架是經常的,嚴重者甚至大打出手。

三,一部老電影放了又放,戰斗片最受歡迎。

放映頻率較高的戰斗片有:《奇襲》、《偵察兵》、《三進山城》、《小兵張嘎》、《渡江偵察記》、《地道戰》、《地雷戰》、《鐵道游擊隊》、《地下游擊隊》、《平原游擊隊》、《南征北戰》等。

四,幾乎每次都在電影間隙開批鬥大會。

挨批鬥者有盜竊者、投機倒把者、逃港者、五類分子等。

五,每部電影都有電影放映員進行解說。

解說員解說生動有趣、語言詼諧,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六,每部電影都要換好幾次片(拷貝),尤其是小型機。中型機和大型機少些,並且銀幕比較寬大,小型機銀幕很小,有人笑稱像手帕。有個別電影是寬銀幕的,比較好。

七,大部分電影是黑白的,彩色的少。

八,電影機經常出故障。

每當出故障時很掃興,我們經常喝倒彩。學著街巷的叫貨子的叫賣聲:「銅鐵換糖塊喲!」意思是電影機可以當廢鐵去換糖塊吃了。這時大隊的民兵會拿著竹枝來打我們,叫我們住口坐下。

那時候的我還太小,看不懂電影演了什麼,但我和小夥伴們卻能「看懂」大人們在看電影時發生的各種偷偷摸摸的事,因此發生了很多有趣並且驚險的事。


我的家鄉通電比較晚,那個時候人們的 娛樂 活動少得可憐,除了逢年過節「打花鼓子」(花鼓戲)外,就剩下農閑時為數不多的幾場露天電影了,老家人叫「演電影子」。

所以,只要聽說有哪個村晚上會「演電影子」,村裡人奔走相告,早早做好晚飯,一吃完碗都顧不上洗就拿著小板凳往那邊趕。有時要翻山越嶺,老人們還會備上火把,年輕人則把家裡所有的一號電池都找出來,一節一節試哪個還有電,然後將三四節接在一起,拼成一個超長號手電筒。

我們小孩子則聚在一起,根據聽說的電影名字,討論「打的凶不凶」(激烈武打場面),打得凶的,我們跑得比大人還快,打得不凶,我們就磨磨唧唧不想去,或者乾脆聚在村裡不願去的人家,免得大人走了在家害怕。


後來不知道哪一天,一個大孩子告訴我們,他在電影開始之後看到有人「親嘴」,開始我們還以為他說電影情節,都覺得甚是無聊,那是大人們才喜歡看的畫面,我們毫無興趣。

但那傢伙卻敢用全家人來賭咒,說不是電影,是某某和某某某,這下我們都來了興趣:這不是那誰的媽媽和誰的爸爸嗎?他們兩個咋親嘴了呢?於是我們發現了比看電影還有趣刺激的事情,每次者積極地跑在大人前面。

跟著那個大孩子觀察幾次皇,我們知道他的確沒有撒謊,雖然沒有再看到他說的某某和某某,但每場電影真的都會有一些大人「親嘴」的事情在黑暗中發生。


慢慢地,我們從露天觀看的位置上就能發現秘密:

每場電影,永遠積極搶點第一排位置的人,基本上都是每個村裡平時能說會道、說話喜歡大聲大氣的人,大部分都是小夥子和比我們大的孩子,因為他們回村後會負責直到下次電影開場前的「講電影」工作,經常在一起干農活或者乘涼歇息時看到很多人熱火朝天地和他們討論有趣的電影情節的場面。

中間位置,基本上就是大致按照先到先得的順序,補七大姑八大姨五叔六嬸這類人佔了,有些聽說鄰村某個親戚今晚會來看電影的人家,還在小凳子擺有零食吃的,佔一片地方早早地等著。


我們這些看不懂電影的孩子,就不停在放映場地四周奔跑呼叫,興奮無比地期待著電影開場。個高一些的孩子,會跑到銀幕前比比劃劃搞怪,在空白的銀幕上留下影影綽綽的樣子。

放映的電影有些是已經放過很多次的老電影,但每次放映場地也是人滿為患,大家看電影熱情依舊不減。


而最讓大家興奮、舉村拖家帶口去看的則是那些剛剛流傳過來的「新片子」,特別是聽說「打得特別凶」的那種。這時候放映員也特別忙,一個村挨著一個村趕場,有些村子為了早點迎來放映員,還送禮請客。

我印象中有好幾次就是這樣,放映員在熱情的村民家裡喝多了,沒來得及「洗電影片子」,類似於我們現在說的「倒帶」——把上一次放過的膠片卷到另一個盤子上倒回去。於是經常有放映員在電影開場前在場地片「洗電影片子」。

這是我們所有孩子最興奮的時刻,能最近距離看到神奇的電影片子,有時洗斷了,還能看到放映員把片子接上。

也有放映員完全忘了「洗電影片子」的情況,我們就曾經和大人看過一場「倒著演」的電影,裡面的人和車都是往後退,武打片中本來飛上樓頂的人,會從樓頂上「摔下來」,耳光從臉上「飛」起來,子彈從腦袋上飛回槍裡面……看電影的男女老少都興奮得像自己演電影了一樣,鬨笑聲淹沒了放映員「不要吵,不要吵,馬上就洗完了」的大喊。


對於我們這些躲在人群背後的小孩子們而言,真正的「電影開場」是在銀幕上的電影演到關鍵時——通常是剛過1/3或者過半,所有人全神貫注瞪著銀幕、甚至有人忍不住站起來的時候。

這時,坐在後面那些「懷著某種目的」的人,就開始動作了:我們經常看到有小夥子偷偷拉起旁邊姑娘的手或者姑娘偷偷塞給小夥子一個什麼東西,然後兩個人一起低下頭。任憑人群吵鬧,銀幕上如何熱鬧,他們都毫不在意,就那麼偷偷拉著,偷偷看對方一下,可能偷偷在笑或者臉紅。

而像某某和某某那類型的人,就比小夥子大姑娘們大膽的多。我們經常看到他們在看電影時靠得很近,邊看邊不時地你碰我一下,我拍你一下,電影還沒演到一半,他們就開始四下張望,然後自語一句「呀門忘了鎖」「火可能沒熄」之類的,往人群外面黑暗處走,另外一個隔一小會也偷偷摸摸跟著去了。


這個時候我們這些看不到也看不懂的小孩子,就激動得眼睛發亮,偷偷跟著他們看他們幹嘛去。但經常他們去的地方太黑了,我們都害怕不敢去。只有幾次,可能他們太著急還是怎麼了,被我們模模糊糊看到,我們就興奮地相互叫到「哇抱住了」「快看親嘴了」,其實每個跟來的孩子都能看到,但我們總是忍不住想相互通知。

聽到聲音的大人會像被蛇咬到了一樣突然跳開,對著我們罵一句「哪來的小雜種瞎扯!」然後一前一後去了其它地方,這時他們都會走得很快,我們經常就跟丟了

只有一次,我們特別幸運!

那次我們跟著兩個人,到了一片玉米地邊,他們就在地頭草叢那裡被我們看到「親嘴」了,我們激動得剛喊了出來,就看到那個男的向我們這邊扔了什麼。我們都以為要被打死了,撒腿就跑,但幾個沒反映過來的孩子彎腰找到扔過來的東西,發現是糖!我們激動瘋了,就一起像小狗一樣爬在地上摸找起來……等我們找得差不多時,那兩個人已經從玉米地裡面出來了,路過我們身邊時,還「嘻嘻」笑著。


也大概就一兩年光景吧,我們村通電了。

村裡慢慢有黑白電視機,人們都開始晚飯後聚在有電視的人家看電視劇。露天電影漸漸沒人看了,再好的片子,現場也經常沒幾個人了,還都是老頭老太太,再也沒了我們這些小孩子的樂趣了。

再慢慢地,又有了彩色電視機,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了,連聚在一起的熱鬧場面也沒有了。

村裡的夜,變得像白天一樣平淡無奇和沒有樂趣了。


最難忘小夥伴們哪種天真浪漫、風雨無阻、執著追隨、廢寢忘食勁頭。

那時候,村村都有小學,學生人數眾多,二三百是有的,喧囂熱鬧非凡。同學們居家分布方圓好幾里旮旯角落,信息靈通,隔村鄰隊哪裡要放電影,早就打探清楚。(那時每個區鄉都有電影隊,按鄉村序列逐一播放,有時間按排和規律可追尋)。在上學的來迴路上,課間 娛樂 操場,稍有丁點消息,迅速傳遍整個學堂。一聽說某個地方放電影,個個興奮得像過年,心裡象吃了蜜糖一樣快活。

一放學,即像離弦之箭一樣向家奔去。毛里毛燥忙完家長交待的農活,也顧不得換衣就飯,即刻拉開嗓門,吆喝起左鄰右舍、同灣同隊小夥伴,向電影播放里急切進發。幾里、十幾里山路,那怕刮風下雨、坡陡路滑,統統都不在話下。牽浪打群、翻山越嶺,瞎火黑燈,打著個光腳板,從不叫苦喊累,更莫說打退堂鼓。那一路的嘰嘰喳喳、一路的嘣嘣跳跳,一路的嘻笑打鬧,還帶著時不時來一句口號:「沖啊!」。那吶喊聲、那勁仗,那氣勢,用興高彩烈、滿心歡喜、心滿意足、滿載而歸等字眼來形容,一點都不誇張。

有了電影的耳濡目染,家裡泥巴牆、籬笆壁、門框、小格窗上貼的畫像《董存瑞》、《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雷鋒》、《沙家濱》等英雄事跡圖片,連環畫地道戰>地雷戰>雙槍老太婆>等等小人書,塞滿了各種破書包、布口袋、爛桌櫃,這不僅是青少年追捧、模仿、崇敬的偶像,更是陪伴我們年輪增長的忠心朋友、精神大餐。誰家的畫多,便有了在其他發小面前炫耀的底氣。誰要是把家裡當個兵的帽子或軍衣或軍鞋兜起,盡管大得出奇,一點不合身,只要在同伴中亮個相,旋一圈,那驕傲自豪表情,用一句四川方言,港得狠哦!真的不擺啰!直讓人高看幾眼,饞慕三天。

有道是:

少小樂趣純天然,電影畫圖枕耳邊。田間地頭追風跑,樹梢懸岩敢登攀。嘻逐打鬧沖鋒喊,爭扮豪傑斗敵玩。自古英雄出少年,誰當叛徒要挨鞭。

在那個 娛樂 活動匱乏的年代,露天電影的存在,成了幾代人心中揮之不去的情愫!最難忘白色的幕布前,那一張張充滿笑意的臉,彷彿定格在了腦海里,成了一張發黃的老照片,喚醒著塵封的往事……

電影帶子轉動著,一束光照在白色的幕布上,故事片就這么開始了……《新龍門客棧》、《鐵砂掌》、《黃天霸》、《霸王花》、《鷹爪鐵布衫》、《十兄弟》、《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中南海保鏢》……

70年代那時候物質匱乏,80年以後才有電視。
記得小時候農村除啦牆上的小喇叭,那就是每月兩場電影了,媽媽早早把飯做好催趕我們快吃,拾掇完趕緊叫哥哥扛起板凳占個好位置,我們到的時候人早滿了找到哥哥趕緊坐好,焦急的等待。電影一開演立刻鴉雀無聲,先開始《祖國新貌》《閃閃紅星》《英雄兒女》《紅牡丹》《小花》《上甘嶺》《柳堡的故事》《鐵道游擊隊》《董存瑞》《戴手銬的旅客》……兒時滿滿的回味[再見][再見]

哈哈哈,上世紀60年代,還是在丹江口市上小學,一天找老娘要了5分錢在露天電影院看電影,不知道什麼時候在水泥橙子上睡著了,半夜醒了一看,就自己一個人在那裡,幸虧露天電影院沒有鎖門,趕快回家去了。(因為不知道時間,也不知道幾點鍾)。[大笑][大笑][大笑]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你最難忘的是什麼。

小時候那時不僅物質匱乏,文化生活也是很匱乏的,看電影在當時絕對是一件所有人開心的一件大事。

廠區的廣播總是提前通知今天會有電影,甚至今天什麼電影,幾點開始放映都通知的明明白白。

爸爸媽媽趕緊的抓緊時間把飯就做好,我和姐姐快速吃完飯後趕緊的抱起小板凳去佔位置。

那時電影院都是露天電影院,位置絕對的不能太靠前,否則只能仰著頭看電影了,但也不能靠後,靠後會被會被被前面的人擋住視線,只有前面靠後一點的地方是最好的。我和姐姐總能佔到前面靠後一點的位置。

其實那時放什麼電影,對於還是小孩子的我並不重要,只是喜歡那種熱鬧的氣氛,哪怕有時刮著風,下著雪,即使腳都被凍僵了,也樂此不疲。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部電影就是《畫皮》有的小朋友直接嚇哭,我也被嚇的鑽進爸爸的懷里,再也沒敢看。

後來廠子里就專門蓋了電影院了,即使刮風下雨也吹不到淋不到了。

如今雖然電影院里的環境已經非常的好了,我卻很少去看電影了,露天電影就像一段塵封已久的往事,記載著我兒時許許多多美好的回憶。

露天電影也是幾代人美好生活的回憶,看過露天電影的人多少都有一段難忘的記憶。

小時候,物質文化生活不豐富,看個電影像過年一樣,有時候要跑幾十里地,也不嫌累,看完電影回家 睡一會,天就亮了。

記得那時候的電影片子也不多,反反復復就是那幾部,《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賣花姑娘》,都是黑白片窄熒幕的,情節簡單,畫質也不好。前面還有加演。「中國的新聞簡報,朝鮮的哭哭笑笑,越南的飛機大炮」。

最難忘的是看《賣花姑娘》,跟一夥同學走了很遠的路,到了放電影的地方 ,人都站滿了,沒地方了,只好擠在熒幕的後面,湊合看著。畫面里的人物及圖像都是反的,津津有味的看著,跟著劇情一會哭一會笑,那時也沒有餐巾紙,用袖子擦眼淚。

看完回家要過一個小河,河上有一座木橋,先過去的人使壞,把橋板拆了,後面的人不知道,掉進河裡好幾個,後來有人把橋板搭上了,我們才過去,大冬天凍的鼻涕眼淚的。

現在生活條件太好了,家門口幾個電影院,十幾年也不看一次電影。上次單位包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拿住電影票也沒好好看是那個電影院,去了找不到,打電話問同事,人家說了地方,一看票面,跑錯地方了。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最讓我難忘的就是一部叫阿福的電影,故事講敘了一個小男孩在美國入侵越南的時候,堅決抗擊侵略者的故事,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

閱讀全文

與解放130電影放映機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什麼的電影 瀏覽:625
有趣的最新電影愛情 瀏覽:931
茂名電影院哪個好 瀏覽:998
破綻電影完整 瀏覽:800
一部關於房間的驚悚電影 瀏覽:566
65年台灣經典電影 瀏覽:1000
海王出生電影音樂 瀏覽:865
電影圖片羨慕別人的感情 瀏覽:7
電影座點陣圖片 瀏覽:483
菜頭電影完整版 瀏覽:479
撫順橫店電影城圖片 瀏覽:383
看三地電影網站 瀏覽:586
為什麼有些人感覺老電影好看 瀏覽:401
劇場電影解說大全 瀏覽:492
2021六一有什麼好看的電影 瀏覽:729
有一部電影叫什麼覺醒 瀏覽:232
電影賭神的背景音樂是什麼歌曲 瀏覽:201
電影零零零完整版 瀏覽:646
芳華電影文字圖片 瀏覽:611
楊冪北京大學電影節圖片 瀏覽: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