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哪部電影在你情緒低迷時最能給你力量
當幸福來敲門
我們每個人人生都有很多的曲折,我們也需要克里斯這種不斷進取的精神,也要好好生活,尋求自己的人生目標。升慧慶碧中
2. 歐美民謠歌曲
01 Amazing Grace 奇異恩典(美國早期黑人歌謠)
02 Edelweiss Aus 雪絨花(電影《音樂之聲》插曲)
03 Das Wandem Lst Des Mullers Lust 流浪是磨房小伙最大的快樂
04 Sakura 櫻花(江戶時期日本民歌)
05 Sur Le Pont D』 Avignon 在亞維依橋上(法國普羅旺斯民歌)
06 Tiritomba 蒂妮托姆巴(西西里民歌)
07 Auld Lang Syne 友誼天長地久(17或18世紀蘇格蘭民歌)
08 Wien,Wien,Nur Du Allein 維也納,維也納
09 Santa Lucia 桑塔·露西亞(義大利那波里民歌)
10 Kalinka 卡林卡(俄羅斯民歌)
11 Greenslieeves 綠袖子(英國伊麗莎白一世時代的情歌)
12 Im Prater blüh'n wieder die Bäume 普拉特游樂場的樹之花再次盛開
13 Hevenu Shalom Aleichem 天上平安賜給你(以色列民歌)
14 Muss i denn zum Städtele Hinaus 木頭心(德國斯瓦比亞傳統民歌)
3. 當幸福來敲門結尾出現的黑人
當幸福來敲門結尾出現的黑人?
答案如下:當幸福來敲門結尾出現的黑人就是克里斯·迦納本
4. 《紫色》,女人之間的治癒:女人不自信,可以看看這部電影!
電影《紫色》由斯皮爾伯格導演,上映於1985年,是一部講述一對黑人姐妹,從分離到團聚的故事,這部影片的鏡頭處理方式,可以作為導演的教科書級別的電影!
這部電影裡面的,幾組女性角色的關系,我覺得很有意思!
首先就是電影的主角,兩個姐妹,西麗和娜蒂,她們兩個是相依為命的好姐妹,特別是對於姐姐西麗來說,妹妹就是她對生活唯一的精神支柱。
她們的母親早逝,繼父強迫西麗給他生了兩個孩子,一出生就賣給了有錢人,她再也沒見過她的孩子!
所以,只有屋前的那一片紫色的花海,是她們姐妹遊玩嬉戲的樂園,也是唯一能忘卻生活的憂傷的凈土,它的顏色那樣明亮,甚至與整部電影灰暗的色彩,顯得有點格格不入,可正式如此,更凸顯出它帶給人的希望的沖擊感!
繼父是一個惡魔,他是不會任由,她們姐妹一直安逸的生活的。不久,一個叫做艾伯特的男人,看上了妹妹娜蒂,想要娶她為妻。可是,繼父不答應,他讓姐姐西麗嫁給那個男人。
也許繼父他玩膩了西麗,西麗沒有妹妹長得好看,他最近又看上了妹妹,想著把姐姐嫁出去,就更好對妹妹下手了!
西麗的嫁過去,生活更加凄慘,她從一個泥潭,又掉入了另一個深淵。
這個男人,她稱之為「先生」,他只是想找一個女傭人和一個發/泄的工具。他前妻留下了一堆孩子,家裡亂成一個垃圾場,西麗每天忙著做家務,照顧這些孩子,就已經累的直不起腰;可是,艾伯特還經常稍不滿意就打西麗……
西麗是一個隱忍的女人,因為她從小就被打怕了,反抗對她而言,只是換來更狠的一頓毒打,這個社會,男人打女人是為了讓她聽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所以,她覺得自己逃不掉,她只能默默忍受!
有一天,妹妹突然來找她,因為繼父終於對她動手,她逃了出來。西麗求艾伯特留下妹妹,艾伯特竟然同意了,當然他也沒安好心!
姐妹倆又有了幾個月單獨的相處時間,她們兩個一起幹活,一起讀書認字,一起玩小時候的拍手游戲,這是她們兩個最喜歡玩的游戲!
就在姐妹倆開心的游戲時,一雙別有用心的眼睛,一直在盯著妹妹看,終於惡魔要露出本來的面目了,艾伯特,在妹妹上學的路上,截住了她,想要圖謀不軌,被妹妹用書打了下面,才得以逃脫這一次的傷害。
可是,這也惹怒了這個男人,他把娜蒂趕出來家門,不允許她們姐妹再相見,姐姐西麗哭著求著也無法留下她,她喊著妹妹,記得寫信!
後來,妹妹確實寫了信,可是姐姐30年都沒有收到,因為艾伯特悄悄藏了起來。
莎格是艾伯特的舊情人,她是一個歌女,身材火辣,長相迷人,是一個有魅力的女人。也是艾伯特的死穴,他對莎格言聽計從,還親自給她做飯。
西麗也很喜歡莎格,因為只有莎格可以發現自己的美,她還專門寫了一首歌送給西麗;鼓勵西麗笑的時候不要捂著嘴巴,跟她說,她的笑容很美!
很多人解讀為,她們兩個是同性戀,但我覺得,莎格只是教西麗怎麼感受愛,她親吻她,讓她感受到真正的愛的感覺,讓她永遠不要失去感受愛的能力!
西麗不想莎格離開,因為她在,艾伯特就不會打她。但莎格是一個喜歡漂泊的人,不可能一直停留。
第一次,莎格離開的時候,西麗很想跟她說,讓她帶自己走,可是最後她只說了:「我會想念你!」
第二次,莎格帶著老公來看他們,艾伯特和西麗都很失望,感覺兩人同時失戀的感覺。
現在的西麗,已經變得更勇敢了,莎格帶著她,發現了妹妹這些年的來信,她開始了讀信的生活,妹妹還活著,她一定要等到妹妹的回來。
這一次,西麗選擇跟莎格離開這個男人,她要好好的生活,等著妹妹回來。
當你勇敢了,好像生活也不再那麼為難你。繼父去世了,她繼承了家裡的房子,她又回到了那片紫色的花海,等著妹妹回來!
妹妹終於回來了,分離了30年,她們又可以在紫色的花海中,玩著小時候的拍手游戲了!
這一次回來的,還有她被賣給別人的女兒和兒子。而且還是艾伯特悄悄幫的忙,也許在這個男人的心中,多少還是對西麗有些感情的吧!
索菲亞是艾伯特兒子哈勃的妻子,她是一個很有主見的女人,所以她老是指揮自己的丈夫做事。
當哈勃向西麗請教,怎麼讓索菲亞更聽話的時候,西麗說:「打她!」
這也是很多人詬病西麗的地方,覺得她怎麼這樣懦弱和可惡。可是,你設身處地站在西麗的境地,你渴望她能說出什麼樣的話呢?她從小就是這樣被調教大的,她不知道還有其他的方式可以活下去!
於是,索菲婭離開了這個家,因為她無法呆在這個打她的男人身邊!
而這不平等的世道,也給索菲亞好好上了一課,因為無法忍受白人市長對自己孩子的歧視,她被判了8年!
8年後,出來的她頭發全白了,一支眼睛瞎了,一條腿瘸了,她的靈魂也沒了,曾經那麼要強的一個人,變成這樣,看著真的讓人好壓抑!
可是,最後幫蘇菲亞找回自我的還是西麗。
因為西麗不再逆來順受,她也會表達自我了!她的變化一點點地喚醒了,蘇菲亞那顆已經枯萎的心,她又回來了,那個霸氣的蘇菲亞又回來了!
她們兩個相愛相殺,又互相治癒的感覺!
我覺得女人不自信的時候,可以看看這部電影,會讓你汲取到很多能量的!
5. 威爾.史密斯的一個小短片,在人群中拍手,生活困難也要笑著活下去,求此短片背景音樂
短片出處是威爾.史密斯的電影《當幸福來敲門》(The Pursuit of Happyness、The Pursuit of Happiness),這個片段的背景音樂名字是《Welcome Chris》。
歌手:Andrea Guerra
專輯: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主人公得到錄用後沖上街頭,在人群中為自己喝彩,生活豐厚地回報了他。
擴展資料:
《當幸福來敲門》是由加布里爾·穆奇諾執導,威爾·史密斯、賈登·史密斯、桑迪·牛頓等主演的美國電影。影片取材真實故事,主角是美國黑人投資專家克里斯·加德納。
影片講述了一位瀕臨破產、老婆離家的落魄業務員,如何刻苦耐勞的善盡單親責任,奮發向上成為股市交易員,最後成為知名的金融投資家的勵志故事。影片獲得2007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電影劇情:
1981年的舊金山,克里斯加德納(威爾·史密斯飾)是個聰明的醫療器械推銷員,但在次經濟蕭條時期,他的日子很不好過。每天奔波於各家醫院和診所,但醫生們對他的骨密度掃描儀根本不感興趣,因為這台儀器要比X光掃描儀貴出兩倍。
他的妻子琳達(珊迪·紐頓飾)無法繼續忍受這樣艱難的生活,撇下他和5歲的兒子克里斯托弗(賈登·史密斯飾)出走。而加德納父子二人的背運還沒有結束,他們因為繳不起房租而被房東掃地出門,有時甚至要在地鐵的衛生間里過夜。
克里斯決心轉行為有機會獲得高收入的證券經紀人,他的努力和智慧打動了證券公司的經理傑·特維斯圖(布萊恩·霍維飾),他通過了初試。
而在復試中,盡管出師不利,克里斯不得不穿著粉刷工的衣服來到面試現場,但只讀過高中的他決心極大,最終,公司的幾位合夥人還是覺得給他一個機會為好,於是,他成為20個實習生之一。
此後的半年實習期加德納父子的生活將更加艱難,因為實習期沒有工資,而20個實習生中只有一個能留下來。他們暫時還得依靠那幾台骨密度掃描儀過活。
6. 幾個黑人女性在旁邊和聲的那種唱法叫什麼
SOUL,靈魂樂,又稱索爾樂。
什麼是索爾(soul,又譯"靈魂樂")音樂?一些著名的索爾音樂家是這樣認識的:
奧蒂斯·雷丁(otis redding)說:"我不是布魯喚拆斯歌手,也不是節奏布魯斯歌手,而是索爾歌手。我們沒有任何准備地走進錄音棚,錄下我們所唱的,這就是索爾。你怎麼感覺就怎麼唱。"
《美國流行音樂通史》是這樣解釋的:索爾是"你真正要從心裡說出來的某種東西……某種你想到的,在你心裡的,你看到的和你感覺到的實實在在的東西"。
阿撒·富蘭克林(aretha franklin)說:"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索爾來自福音歌和布魯斯。對我來說,索爾就是一種感覺,一種很深的感覺,它從我內心產生,我把它表現出來……正是這樣一種感情,通過它,影響其他人。"
米爾特·傑克遜(milt jackson)說:"(索爾)是你不能從書本或研究中得來的一種表演。我的情況是,我相信,在教堂音樂中聽到的和感覺到的東西……對我音樂生涯的影響是最有力的。"
我們可以從中看出,索爾強調內心感情的自由表現,而且與黑人宗教有關。因此,有位評論家作了以下歸納:"假如我們把節奏布魯斯和福音歌的特點結合起來,允許音樂家充分自由地利用這些成分,表現他(她)心底的感情,顯然,我們就可以接近於理解那個難以捉摸的名詞'索爾'了。"
《美國流行音樂通史》中歸納得更為簡練:"索爾是帶有福音歌宗教熱情的節奏布魯斯"。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索爾是福音歌和節奏布魯斯的結合,是福音歌這種宗教音樂形式世俗化、流行化的結果。
blue-eyed soul(靈魂樂)
靈魂樂指的是靈魂和r&b音樂的演奏以及白人音樂家歌聲的組合。它最初出現在60年代中期,righteous兄弟用打擊樂唱著《失去愛的感覺》成為它出項的標志。整個60年代後期,靈魂樂開始頹廢,象rascals,the box tops,mitch ryder,tony joe white和roy head樂隊受到一系列的重創。70年代時,靈魂樂繼續發展,如hall & oates,rebert palmer,averge white band,boz scaggs,和david bowie等樂隊的推進,使演奏風格更加現代化。
具有該風格的樂隊/藝人名單:
culture club
david bowie
rod stewart
simply red
texas
福音歌
19世紀末,伴隨著五旬節派教會(基督教派別之一,主要由社會低層人士組成)的興起,福音歌(gospel)也隨之誕生了。它與拉格泰姆、爵士樂差不多同時出現,不同的是它來自黑人教堂禮拜儀式,是禮拜儀式的組成部分,但也通過音樂會、廣播和唱片等途徑傳播。
黑人宗教生活中還有一種歌曲叫"靈歌"(spiritual)。靈歌的產生比福音歌早,是19世紀初美國南方黑奴在白人贊美歌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靈歌歌唱的題材大都與死亡、復活、解脫和希望有關。它的流傳主要依靠口頭傳播,旋律、和聲都比較簡單,節奏中帶有從黑人勞動歌曲中演變而來的很多切分,一般沒有樂器伴奏,歌唱時常以拍手頓足等動作相配合。靈歌發展到後來,由於爵士樂的成分越來越大,慢慢地演變成和猛棗了福音歌。
福音歌的歌詞取自聖經或黑人生活體驗,多黑人土語。按照某些牧師噢法,它敘述"福音真理",給人帶來"好消息",因此才叫"福音歌"。演唱福音歌時,感情強烈,表現形式狂放自由,與白人演唱宗教歌曲時大不相同。因此有人說?quot;黑人的宗教不是通過靜思去接近上帝的,而是經由肉體的舞蹈、宣洩的喊叫,在迷狂中達到忘我"。
福音歌的演唱形式眾多,有獨唱、合唱、重唱、齊唱等,大多速度較快,有很多復雜的切分節奏,很多聲部之間的呼應,中間夾著呼喊、呻吟、慟哭、以及假聲,並伴有拍手頓足等舞蹈動作,提供對位節奏(例41)。如:美國電影《修女也瘋狂》中就運用了大量的福音歌作為影片的插曲。最早的福音歌少不了鈴鼓伴奏,後來,不斷有其他樂器如風琴、鋼琴、吉他等加入進來。福音歌的結構,一般來說比較簡單,有很多樂句的重復,但由於演唱時隨著感情的驅使而自由發揮,使歌曲的旋律經常出現下滑式的華彩,而節奏變得更加復雜。
從1977年起,格萊美獎增設了傳統福音歌和現代福音歌兩項演唱獎。1983年又將它改為最佳福音歌曲演唱男聲、女聲和合唱三項大獎。顯然,福音歌已經走出了教堂知斗,它已不再是一種單純的禮拜儀式了。因此,福音歌通過各種傳播使其變得更加的流行,也因此使其走進了世俗的商業社會。這無形中預示了一個結果:索爾音樂正在逐漸地形成。所以說索爾音樂是福音歌世俗化、流行化的結果。
三、索爾歌手
1948年起,在大西洋唱片公司(atlantic)的推動下,逐漸出現了很多索爾歌曲和歌手,到60年代末,索爾已成為流行音樂中的一個重要品種,當時的代表人物有雷·查爾斯、威爾遜·皮克特(wilson http://ke..com/pickett)、阿撒·富蘭克林、薩姆和戴夫(sam and dave)、喬·特克斯(joe tex)、奧蒂斯·雷丁(otis redding)、詹姆斯·布朗等。下面著重介紹三位最著名的索爾音樂家雷·查爾斯、阿撒·富蘭克林和詹姆斯·布朗。
雷·查爾斯(ray charles)
雷·查爾斯,生於1930年,是一位早期的索爾演唱家。他6歲時因患青光眼而雙目失明,在此之前已開始學習鋼琴,後來成為鋼琴家和歌手。當他談起早年在教堂受到的影響時說:"每個星期日都去教堂,所以很自然,我的周圍都是教堂音樂。傳教士宣講幾行,教堂全體人員就會唱出他所說的,這完全是即興地插入;在雷·查爾斯的早期錄音里,他把世俗的歌詞即興插入他所熟悉的福音歌里,常常也結合一些爵士樂和布魯斯的成份。
到了60年代初,這種世俗與宗教相結合、感情色彩濃烈的黑人音樂有時也被稱作"放克"(funk),與此同時"索爾"這個名詞也越來越多地得到使用,其含義與"放克"幾近相同。("放克"是將福音歌的特點與非洲音樂復雜的復合節奏相結合。它的特點是在一二個和弦的基礎上即興演奏引子似的片段,不斷重復,延長時間,並具有強烈的切分節奏;它的速度通常適於舞蹈。)比起福音歌來,索爾(或放克)的拍子變得更為強勁,樂隊里增加了電聲樂器,總的曲式框架更加固定。但是索爾歌手始終保持福音歌表現上的充分自由:自由的音高、音色、節奏和結構。
阿撒·富蘭克林(aretha franklin)
阿撒·富蘭克林,1942年生於孟菲斯,兩歲時隨家移居底特律。她的父親是牧師,母親是福音歌歌手。富蘭克林從小在教堂環境中長大,8歲起在教堂唱歌。60年代初,她演唱了6年的波普歌曲,錄了4張專輯,但成績不佳。大西洋唱片公司的製作人傑瑞·韋克斯勒(jerry wexler)早就發現富蘭克林有福音歌的根基,應該朝索爾方向發展。因此,1967年,當阿撒·富蘭克林與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前簽約公司)合同期滿時,韋克斯勒立即讓她與大西洋唱片公司簽約。阿撒·富蘭克林長期積累的福音歌演唱才能馬上得到了體現。
如果說,大西洋公司已成為索爾音樂的代理標記的話,那麼,阿撒·富蘭克林就是這標記上第一顆璀璨的明星。大部分索爾演唱家的主要聽眾仍是黑人,也許偶爾會進入白人市場。阿撒·富蘭克林則不同,她沒有改變索爾的特色,卻在黑人和白人中都擁有大量聽眾。阿撒·富蘭克林的音域很寬,常常可以充滿激情地從很低的女低音快速轉向喊叫式福音歌女高音。不管她演唱什麼歌曲,傳統的民歌、還是百老匯作曲家的作品,都會打上她自己的烙印。
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
就像阿撒·富蘭克林是索爾女歌手的代表一樣,詹姆斯·布朗是索爾男歌手的代表,但是兩人的風格並不一樣。阿撒·富蘭克林精確地控制自己的音高和音色,她的聲音清楚而有力。詹姆斯·布朗的聲音也很有力度,但卻是粗厲的、喊叫的、直不愣登的。
詹姆斯·布朗,1933年生於喬治亞州的奧古斯塔。他於50年代中期成立福音歌小組,取名"頂好的火焰"(famous flames),與"國王"(king)唱片公司簽約。60年代初,詹姆斯·布朗帶領由40人組成的"詹姆斯·布朗歌舞隊"在全國巡迴演出。正是此期間,他發展了獨特的表演個性。他的歌唱總是用盡全力,結合喘氣、呼叫、嗚咽等,成了演藝界出名的"最賣力的人"。表演結束時,他臉上流著汗,雙膝彎曲,好像就要暈倒在台上一樣。這時,有人上來扶他下場,而他又會轉回來,拼著命不顧一切地繼續演唱。幾次來回,使觀眾也陷入瘋狂的激動之中。他的舞蹈也很有名,影響了從邁克爾·賈格爾("滾石"樂隊主唱)到邁克爾·傑克遜(michael jackson)等很多人的表演。也有人說:"詹姆斯·布朗在現場演出中的古怪行為和舞蹈場面,成了他藝術的主要部分。"
60年代中期,詹姆斯·布朗的演唱變得更加原始、粗獷,強調"呼喊",而音樂卻變得十分簡單,常常在二三個和弦的襯托下,依靠即興重復音型,即所謂"連復"手法,使情緒熱烈和激動起來。1967年是詹姆斯·布朗的鼎盛之年,估計有300萬觀眾出席他的音樂會,賣出唱片5000萬張。1967-1972年期間,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在節奏布魯斯排行榜上列為第一。他成了有世界影響的黑人象徵。到了70年代中期,流行樂壇的風格變了,很多黑人跳起了迪斯科。從那以後,詹姆斯·布朗的成績一直都處於"平淡"狀態。
四、摩城音樂
50年代中期,隨著搖滾樂的出現,流行音樂似乎有了一個統一的市場,盡管社會的其他方面,如種族隔離仍很嚴重。可是,到了60年代,當社會正朝著消除種族隔離努力的時候,音樂產業反而退回到了隔離狀態。
60年代初,青少年的偶像,如沖浪音樂、民謠搖滾、"披頭士"等等,都是白人。而索爾基本上只在黑人市場流行。索爾歌手很少有白人,大部分都在黑人俱樂部或城市的貧民區演出,他們演唱得最好的歌曲,都只能在節奏布魯斯的排行榜上獲得名次,只是偶爾有所突破。這時,有一家唱片公司想方設法把帶有索爾傾向的黑人音樂與波普相結合,打入白人市場,使它不僅在節奏布魯斯,也在波普排行榜上有名。這家唱片公司叫做"摩城"(motown),它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摩城也因此成了流行音樂中一種風格的代表。
摩城的索爾音樂與真正的索爾音樂相比,根基是相同的:都是福音歌和節奏布魯斯。但是,由於摩城的索爾吸收了波普的成分,一方面,固然使它的聽眾更廣泛,商業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另一方面,也可以說已經不是真正的索爾了。
它與真正的索爾區別在於:它不是一種即興的藝術,沒有自由發揮的餘地(這也許正是原來福音歌和索爾的生命力之所在),索爾音樂那種原始的、自然狀態的表現在摩城的聲音中已經找不到了。相反,它已經過修飾、加工,是專業化的,無論是歌聲還是樂隊都是預先精確地設計好的。盡管如此,它在商業上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說摩城音樂(motown music)是索爾音樂商業化以後的產物。
摩城的創立者是唱片製作人兼歌曲作家巴瑞·戈迪(berry gordy,1929年出生)。戈迪年輕時曾在他的家鄉底特律辦過唱片公司,發行爵士樂,但沒成功。1960年,他借款700元,在同一城市建起了"摩城"唱片公司。
摩城(motown)這個詞是從底特律的別稱"摩托城"(motor town,或譯"汽車城")而來的。戈迪依靠自己的音樂直覺和經營思維以及以往的經驗,已經懂得如何才能取得成功。果然,不到十年時間,摩城推出了很多"流行索爾"熱門歌曲和一批傑出的歌手和樂隊。它本身也從小小的規模發展成美國由黑人擁有和經營的最大的唱片公司,以致它的唱片銷量在60年代超過美國任何一家公司。
戈迪的成功首先在於依靠有才能的音樂家。摩城的歌手很少自己作曲,戈迪聘用為摩城作曲並製作唱片的先後有斯莫基·羅賓遜(smokey robinson)、諾曼·惠特菲爾德(norman whitfield)、多齊爾(lamont dozier)和霍蘭兄弟(eddie holland and brian holland)等。在他們的精心製作下,成功地推出了一批歌手和演唱組。他們有斯莫基·羅賓遜領導的"奇跡"(miracles)演唱組、女歌手瑪麗·韋爾斯(mary wells)、男聲五重唱組"誘惑"(temptations)、男歌手馬文·蓋伊(marvin gaye)、女聲五重唱組"奇妙"(marvelettes)、男聲四重唱組"四頂尖"(four tops)、"黛安娜·羅斯與至高無上"(diana ross and the supremes)演唱組等。
戈迪的成功還在於他的經營方式。他按照固定的音樂風格對摩城的產品進行嚴格控制。摩城的歌曲具有比較復雜的樂曲編配技術;使用包括弦樂在內的樂隊伴奏;歌詞很少雙關語或黑人用語,避免任何重大的或有爭議的題材,主要敘述青少年浪漫故事(1968年以後有所突破)。
摩城於1971年離開底特律,搬到洛杉磯(日落大道),它以繼續推出"傑克遜五兄弟"(jackson five)、"艦隊司令"(the commodores)、史蒂維·旺德和黛安娜·羅斯等明星的作品而取得成功。但是,戈迪的嚴格控制使很多人受不了而離開了摩城。1988年,摩城終於賣給了mca音樂公司。
通過與摩城簽約取得成功的歌手與團體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還有女聲三重唱組"馬撒和范德拉斯"(martha and the vandellas)、特雷爾(tammi terrell)、小沃特(jr water)等。下面重點介紹黛安娜·羅斯和史蒂維·旺德。
黛安娜·羅斯(diana ross)
黛安娜·羅斯,1944年出生於密西根州底特律,從小在教堂唱歌。中學時與兩個朋友一起組成女聲三重唱?quot;最優"(primettes),畢業後與摩城簽約。開始,她們只是作為韋爾斯、馬文·蓋伊等人的伴唱,後來改名"至高無上"(supremes),才獨立錄制唱片。
黛安娜·羅斯的嗓子清澈、委婉,很適合"至高無上"所表現的青少年愛情的主題。因此,她的聲音有"甜美的索爾"之稱。1965年,"至高無上"在國內外巡迴演出,有時出場費可高達10萬美元。隨著黛安娜·羅斯的獨唱表演越來越突出,在戈迪鼓勵下,黛安娜·羅斯於1969年離開"至高無上",開始獨唱生涯,第二年獲格萊美最佳女歌手獎。1971年主演電視劇《黛安娜》(diana),1972年拍攝她第一部影片《女人演唱布魯斯》,扮演主角--美國歷史上著名的爵士歌手比利·霍利迪。70年代,她還發表了兩張專輯《黛安娜·羅斯》(1976)和《黛安娜》(1980)。一系列的成功使羅斯成為流行音樂領域中的一位超級明星。1981年,她與萊昂內爾·里奇(lionel richie)一起演唱的《無盡的愛》(endless love,同名電影主題歌),在波普排行榜奪冠達9周之久。同年,她離開摩城,改與美國廣播唱片公司(rca)簽約。
史蒂維·旺德(stevie wonder)
1950年,史蒂維·旺德出生於密西根州薩吉諾,原名莫里斯(steveland morris),先天失明。不久,隨家遷往底特律,並在當地教堂唱歌,10歲時,通過"奇跡"成員介紹,來到摩城試唱。他能唱歌、彈琴、打鼓,錄音棚里能找到的樂器他幾乎都能演奏。戈迪對他的才華大為贊賞立即與他簽約,並替他改名為小旺德(little stevie wonder)。他的第四首單曲《指尖,第二部分》(fingertips,part2根據一次現場演出的第二部分錄音而成)於1963年獲波普排行榜冠軍。
《指尖》傳達出盲人通過指尖的觸摸對生活的感受,是一首強烈的、具有福音歌特點的歌曲,"12歲的天才"(當時大家這么稱呼他)獨唱和自吹口琴,與有力的背景樂隊相結合,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60年代,史蒂維·旺德有16首作品進入"最佳40",這里有地道的索爾歌曲,也有白人搖滾歌曲的翻唱版。70年代,他的童腔已經消失,他繼續擴展自己的音樂知識和理論,注重作品的創作技術,特別是和聲的運用。
此後,史蒂維·旺德發表了一系列具有自己風格的專輯,並都由他獨立製作。為了擺脫摩城的控制,他於1971年建立了自己的錄音公司,並與戈迪達成協議,摩城負責發行,對半分利,在藝術上史蒂維·旺德自己說了算,這在摩城是沒有先例的。
在1972年的《(盲人用)書刊錄音唱片》(talking book)中,有兩首歌曲獲排行榜第一,一首是《迷信》(superstition),把索爾與迷幻搖滾兩種風格相結合。另一首是《你是我生命中的陽光》(you are the sunshine of my love,例42)略帶爵士搖滾的特點。專輯《內心聽覺》(innervisions,1973)及其他一些歌曲的歌詞具有更多的社會意義。
到了80年代,史蒂維·旺德風華不減當年。他為電影《紅衣女郎》(the lady in red,1984)創作的歌曲《電話訴哀情》(i just called to say i love you),不僅獲排行榜第一,而且還獲奧斯卡最佳電影插曲獎。從1974-1984年間,史蒂維·旺德共獲得15項格萊美大獎,創美國流行樂壇最高紀錄。
五、其他索爾音樂
70年代,索爾音樂繼續得到發展,它像70年代整個流行音樂一樣,也呈現出了復雜多樣的局面。除了前面已提到的歌手、團體以及後面將會提到的邁爾克·傑克遜之外,還有"斯萊和斯通一家"的"迷幻索爾";"大地、風和火"繼續摩城風格但變得更復雜些的索爾音樂以及英國逐漸興起的"藍眼睛索爾"(blue-eyed soul)。
"斯萊和斯通一家"(sly & the family stone)樂隊
斯萊·斯通(sly stone),1944年出生於達拉斯,從小在教堂唱福音歌。不久隨家遷往舊金山海灣地區,大學時學了三年小號、音樂理論和作曲。1967年,他效仿海灣地區的嬉皮士社團,組織了一個包括黑、白兩個人種,有男有女的樂?quot;斯萊和斯通一家"(sly & the family stone),共7個人,其中有斯萊的妹妹和弟弟。斯萊自己唱歌、演奏吉他和鍵盤樂器。
"斯萊和斯通一家"在搖滾舞曲的節拍和低音線條的基礎上結合了管樂、迷幻搖滾中常用的那種比較鬆弛的吉他演奏,以及與吸毒有關的歌詞,成了第一個表演所謂"迷幻索爾"的樂隊。他們演唱時,經常由兩人或三人主唱,兩個明顯不同的男聲部與一個女聲部並置在一起,產生一種獨特的和聲效果。
"大地、風和火"(earth,wind and fire)樂隊
從音樂上看,"大地、風和?quot;是70年代最好的黑人樂隊之一。它是由懷特(maurice white,1941年出生於孟菲斯)於1970年在洛杉磯成立的,樂隊陣容寵大,經常有八九個人。"大地、風和火"的音樂結合了復雜的爵士和聲和有力的放克節奏,所以後來也被稱作"爵士放克"。
在他們70年代的幾張專輯中(如《感激》gratitude 1975,《精神》 spirit 1976等)可以看到樂隊的風格逐漸走向成熟。平穩的演唱,幾個聲部的完美結合,經常使用假聲;節奏是搖滾樂式的,但比一般搖滾樂更豐富,鼓、貝司、節奏吉他和鍵盤樂器之間密切配合就像是一個完整的爵士樂隊;管樂演奏節奏復雜、風格多樣,有索爾式的簡短呼應和自由表現,也有爵士樂式的即興獨白。80年代,"大地、風和火"的重要專輯有《升起》(raise,1981)、《有力的光》(powerlight,1982)等。
喬·庫克(joe cocker)
喬·庫克,1944年5月出生於英國的謝菲爾德,是英國"藍眼睛索爾"的代表人物。庫克於12歲時踏上舞台,曾加入哥哥的樂隊任鼓手和口琴演奏。由於受搖滾樂、布魯斯及雷·查爾斯等人的影響,庫克的演唱樹立了獨具特色的風格。
喬·庫克曾當過加油工,還干過雜志發行社的包裝活。1969年,他的首張專輯《有我朋友的一點幫助》(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使其獲得了成功,同名標題曲一舉獲得英國排行榜冠軍。1969年,他的第二張專輯為其贏得了更多的榮譽,一首《戴爾塔女士》(delta lady)更是受到了大眾的喜愛。同年,庫克舉行了全美巡迴演出。此後兩年,由於演出、錄音的極度勞累和麻醉劑上癮,使他暫時離開了舞台,直到1972年再次復出。1982年,專輯《謝菲爾德的鋼鐵》(sheffield steel)集索爾、搖滾、敘事歌曲等風格於一體,是庫克最有代表性的專輯之一。
范·莫里森(van morrison)
范·莫里森,1945年8月31日出生於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是英國索爾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是,范·莫里森的音樂風格涉及面甚廣,布魯斯、爵士、鄉村、民謠以及索爾音樂無一不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來,索爾只是他音樂風格中的一部分。
由於受到父母的影響(母親曾是一名爵士歌手),很小就對布魯斯和爵士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5歲時離開學校開始從事音樂工作。1963年組織了"他們"(them)樂隊,並出版了兩張專輯。1969年,他在"華納兄弟"(warner brothers)公司推出了第一張個人專輯《星際星期》(astral weeks)。隨後,於1970年推出的《月宮舞》(moondance)是他的一張重要專輯,他把節奏布魯斯和爵士樂有機地結合到了一起。1980年,專輯《普通一員》(common one)帶有濃烈的鄉村浪漫主義情調。從1990年以後,莫里森幾乎每年出版一張專輯。1995年出版了第22張個人專輯《像這樣的日子》(days like this)。1996年錄制了一張向爵士鋼琴家本·西德蘭(ben sidran)和阿利森(allison)致敬的專輯《莫西·阿利森之歌:告訴我點什麼》(songs of mose allison:tell me something)是一張典型的爵士唱片。
范·莫里森從60年代起一直活躍於樂壇至今,被認為是英國流行樂壇最引人注目的歌手及作曲家之一。
http://www.imagegarden.net/bbs/showthread_401121.htm
————————————————————————
JAMES BROWN的歌和介紹頁面~~~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