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八十年代的電影特效是怎麼製作的
在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期間,電腦技術尚在起步階段,電影特效的製作方法多種多樣,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1. 膠片特效:這種方法成本較高,涉及對已拍攝好的電影膠片進行二次創作。例如,為了呈現一個人物在同一場景中進行多個動作的效果,特效師會單獨為演員拍攝動作,然後逐幀從膠片上摳像,並與背景進行合成。這種技術在《星球大戰》系列電影中的激光效果製作中得到了應用。通過將不同顏色的光線(如紅、藍、綠)與動作畫面結合,逐幀製作,最終形成帶有動態激光效果的片段。
2. 模型特效:模型特效在黑白電影時期就已存在,其中《星球大戰》系列電影以其精細的模型特效著稱。而成本最高的模型特效之一則出現在《泰坦尼克號》中。
3. SGI圖形工作站:這種工作站類似於現代電腦,但由於當時電腦技術尚未發展到處理完整視頻的程度,因此被稱為圖形工作站。它們主要用於逐幀處理圖像。
至於背景顏色,雖然純色背景在電影拍攝中被廣泛採用,但並非總是藍色。在電影早期,白色背景更為常見。隨著時間的推移,電影製作人們根據場景的需要選擇不同的背景色,包括青色、藍色、綠色等。
值得一提的是,《終結者2》中的液態金屬機器人T-1000,其特效製作就綜合運用了上述三種方法。特效師首先製作了一個與真實比例相符的T-1000模型,並為其拍攝不同動作的逐幀畫面。隨後,這些畫面被輸入圖形工作站進行效果處理,如創建傷口或實現液態效果等。最後,通過摳像技術將這些處理過的畫面與原始拍攝素材結合,進行二次曝光,製作成最終的電影特效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