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打分網站到底靠不靠譜
我們越來越慣看電影之前先去各大網站看一眼分數再決定看什麼了。
在電影口碑(尤其是在國內市場)缺乏量化標準的情況下,網站的打分似乎已經成為衡量一部電影的質量是否受到觀眾認可的唯一標尺,甚至電影分數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影片的命運。可是,打分網站的分數真的靠譜嗎?
在電影營銷無孔不入的今天,這是一個「水很深」的話題,不過在本篇文章中,我們暫且先不要管虛假分數這個「深水區」,而是退一步來說:即使假設一部電影沒有水軍來提供虛假數據,那麼這些分數就真的能夠反映觀眾的真情實感了么?
即使數據真實,也有兩個因素在影響著分數:打分機制,和觀眾的心理。
首先,不同的打分機制很可能會帶來大相徑庭的結果;
其次,打分並不是純粹的抽樣調查——這是個觀眾藉助評價電影的行為來構建自己的社交形象的BIG ME時代。
電影評分機制可以說是對「權威影評」的一場革命。
早在20世紀30年代,影評就是電影產業的重要部分,從那個時候一直到20世紀末,觀眾們接觸影評基本上都是通過報紙這樣的載體。這個時期的評論評分都是由真正意義上的著名、專業影評人給出,相對而言更為專業,但同時,也只能反映出一小部分精英的偏好。
而互聯網的普及則徹底使影評「民主化」。觀眾不再是沉默的羔羊,他們可以在網上自由地對電影進行評價,這一發展完全突破了以往的框架格局。各類電影評分網站應運而生,正是藉助互聯網這一平台,觀眾的聲音越來越大,乃至與專家們「分庭抗禮」。
現今流行的影評網站的評分方式分為兩種,最常見的是根據喜愛度從1到10(或100)打分,最後給出影片平均得分的形式,如IMDB、Metacritic、豆瓣等,也有隻需要給出好/壞兩極評價,再根據評價數量得出「推薦」或「不推薦」,如最著名的爛番茄。
大多數影評網站接受來自全網路的評價,其中一些網站會將普通觀眾評分與專家評分分開,如Metacritic和爛番茄,給出更詳細更專業的參考。
那麼,不管是專業還是非專業選手,觀眾的聲音是如何轉化成評分的呢?
好?壞?最簡單直白的爛番茄的評分機制
爛番茄(Rotten Tomato)是目前最廣為人知的電影評分網站之一,「新鮮度」是其最為重要的關鍵詞,指的是每一部電影所受到的評論中好評所佔的百分率。而電影的評分會通過三種方式呈現:「新鮮」、「鑒定新鮮」和「腐爛」。
「新鮮」意味著這部電影的新鮮度超過60%;「腐爛」則表示這部電影的新鮮度低於60%;而「鑒定新鮮」則是指該電影有超過80以上的專業影評人打分且新鮮度再75%以上。
首先,「新鮮度」只能表明人們對於電影的喜愛推薦程度,進而延伸到對電影質量的「揣測」。但是,人們對電影的喜愛推薦程度是不能與電影質量高低劃等號的。
其次,該機制也無視了評分者對電影的「態度」。同樣的電影,有人愛得不行極力推薦,有人覺得還行,他們最終給出的反饋都是「推薦」,進而被計入新鮮度的一部分;同樣,對電影的厭惡程度也無法通過爛番茄表達。
再次,這樣簡單的二元選擇在標准非常絕對的情況下是非常適用的,但是眾所周知,電影評論本來就是見仁見智的事情,不同人的標准都不一樣。而中間值的缺乏更讓這個問題愈發嚴重。相似的評論和態度在爛番茄最終的評分結果上可能就是截然不同的。
盡管如此,爛番茄的「簡單性」作為最鮮明的特點,還是為其帶來了大量的用戶,也讓爛番茄成為了最著名的電影評分網站。
② 知乎和豆瓣都能對影視作品進行評分,你覺得哪一個平台更公正
現代社會中有很多平台都可以對一些影視作品中出評分。但是在眾多影視作品中,大家似乎都比較相信師乎和豆瓣這兩個平台對影視作品做出來的評分。但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豆瓣平台對影視作品所做出來的評分更具有公正性。因為豆瓣平台對影視作品上面的評分,無論導演盡管使勁任何手段也依然沒有辦法,改變它的評分。正因為如此豆瓣平台一直以來都是大眾十分信賴的一個評分平台。
三、綜述
雖然知乎和豆瓣都能對影視作品進行評分,但我認為豆瓣更公正。
③ 影評對你觀影有多大的影響
對於影片的選擇觀賞沒有任何影響。影評,尤其是刊登在雜志報刊或是發表在網路媒體上的知名影評人的評價,其最大的作用是對電影的票房產生影響。在對影評保持尊重的前提下,我始終認為它不會為電影本身的技術性、藝術性、觀賞性乃至於社會深度添磚加瓦。當然,我也不排斥出色的影評。
④ 豆瓣評分有什麼用
豆瓣評分可以作為一部電影一部電視劇的標准。一部電影不同的人有不同觀影角度以及解讀角度,豆瓣官方沒有修改評分的許可權,豆瓣評分是每一位在豆瓣打分的網友的體現,可以作為選擇電影或電視的參考。
豆瓣的用戶很多,偏文藝受眾,但是整體來說什麼人都有。而且短評長評等功能的設置讓大家有了一書胸臆的渠道。從中涌現出了許多很能代表廣大群眾心裡所想但礙於文筆有限表達不出的觀點。而且能把觀點寫出來並得到大家的認可,就證明是有一定水準的。
豆瓣表面上看是一個評論(書評、影評、樂評)網站,但實際上它卻提供了書目推薦和以共同興趣交友等多種服務功能,它更像一個集BLOG、交友、小組、收藏於一體的新型社區網路。
「 豆郵」是用戶的站內聯系方式。「豆列」是個人基於某個特定主題的一系列推薦。這兩個是官方性質的獨創語言符號。而在官方之外,網站更主動收集推廣了用戶創意的「豆瓣辭典」,如「豆粉」指豆瓣的粉絲,「豆芽」是新注冊用戶,「黃豆」是資深用戶等,這些親切又另具新意的詞彙,形成了豆瓣獨特的語言體系。
關於豆瓣網的評分機制,豆瓣網創始人楊勃曾解釋:「比方說一部電影有42萬用戶打分。我們的程序把這42萬個一到五星換算成0到10分,加起來除以42萬,就得到了豆瓣評分。這個評分會自動出現在豆瓣各處,中間沒有審核,平時也沒有編輯盯著看。每過若干分鍾,程序會自動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見包括進來。
網路--豆瓣網
⑤ 你覺得豆瓣電影的評分值得認可嗎
普遍情況下,我們會說豆瓣6分以下是「爛片」,7分(或者7.5分)以上是「值得一看」。我個人覺得這個說法確實是ok的,但並非不存在問題。
第一,你不可以將豆瓣的所有類型片放入同一個評分體系。
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我們普遍對超級英雄電影非常寬容——不僅僅是普通觀眾,影評人亦是——只要不到《雷神1》《美國隊長1》那個程度,基本上絕對在7分以上。比如說,上映時同樣都是8.2分的《銀河護衛隊2》和《愛樂之城》,但你應該知道這裡面的含金量是完全不一樣的。(現在一個降了0.1一個升了0.1)
不僅僅是電影類型,地域之間也存在差異。比方說,不得不承認,豆瓣觀眾對於目前的院線國產電影要求是有些嚴苛的。(當然我們也應該承認,一部分國產爛片打負分都不足為過。)而我前兩天為了科林叔看完的《BJ單身日記》三部曲,這個類型的瑪麗蘇無邏輯意淫劇情,真的值得統一的7分以上嗎?再比如,前段時間看日劇觀察下來,事實上對日劇的打分體系也完全不能用作國產劇的范疇,當然這也就包括韓劇英劇美劇,以及英美(主流)電影歐洲(非主流)電影印度電影等等等等。
實際上,地域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我們以怎樣的心態看待這部電影,因為只要是涉及地域,一定程度上就涉及了影片背景國情等等因素。例如《大護法》的8.0分,我們確實承認這部電影存在這樣那樣的硬傷,同樣題材在國外電影中也不乏優秀的案例,但這樣一部自分級且帶有寓言色彩的反烏托邦(or反極權)國產動畫電影打出這樣的分數就有一定的道理。同樣,《摔跤吧爸爸》9.1分確實有點虛高,但當你結合了印度國情,這樣一部帶有超前性的有育人意義的電影就值得人們深思和尊敬。
這其中又牽涉到了接下來要講的幾點問題。
第二,受眾范圍。一千人打分平均下來的9分和十萬人打分平均下來的9分含金量一定是不同的。與國劇甚至部分英美劇相比,日劇的受眾終究是有局限性的。再比如小眾的美劇,單純的喜好顏值或者基情的觀眾在小范圍內的褒貶,這個高分或低分就都是要被打上問號持保留意見的。再舉個例子,比如我男神的《刺客信條》5.4分(五萬人評分),另一部差不多爛的《百夫長》6.3分(七千人評分),差了將近1分,但你並不能因此就說前者比後者更爛。實際上我覺得兩者敘事同樣垃圾的情況下,前者的視效甚至更勝一籌。但問題就在於,《刺客信條》是一部耗資巨大陣容強硬不論國內國外都有著巨大反響的作品,關注這部電影的不僅僅是演員以及編導們的影迷,還有大量原版游戲無比忠實的粉絲,他們看電影的角度對電影的預期和要求都是一部小規模上映未引起多少水花的普通B級片(甚至現在只有粉絲會去看的電影)無法比擬的。
第三,說到底,評分是一件很主觀的事情,甚至影評人可能也只能說是趨向於客觀,而無法完全摒棄主觀。我們常常見到一種說法——「多一星為了xxx」「為xxx減一星」。這種情況多見於小眾電影,比方說第二點里所講的為「顏值和基情」打出的高分。但實際上這個問題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我偶像去年參演的電影,雖然那部電影依舊是妥妥的低分,但短評中不乏「一星給xxx(我偶像)一星給xxx唱的主題曲」…可問題是,他真的值得這一星(即兩分)嗎?他的演技有多好嗎?……所以憑什麼呢?就憑粉絲多嗎?當然,這些想法,包括我以上對於《BJ單身日記》的想法,這都是我個人的主觀想法,並不能代表任何人。歸根結底,這是因為豆瓣的觀眾並非普遍擁有專業知識的影評人,且即便是影評人,也並不百分之百的等於權威,等於標准答案。我也經歷過豆瓣5.0的電影我覺得好看,8.9的片子我覺得一般,但我並不因此而懷疑自己的判斷。
看電影其實是自我探索的過程,分數雖然存在以上的局限性,但確實是接觸好電影的捷徑。然而當你要對電影真正地有一套自己獨特甚至獨立的認識見解則是一個沒有捷徑的過程
⑥ 為什麼很多電影都非常在意豆瓣評分
因為豆瓣算是一個大眾品評影視劇的平台,親民接地氣,可信度高些。就如同吃東西你會先搜一下大眾點評看看哪家店鋪評價高,餐廳菜品的實景照片口味評價,商家自然看中大眾點評的排名;出去旅行訂酒店就會看看去哪兒網的酒店評價,入住過的人給予的酒店環境真實照片與信息還有地理位置等等,酒店自然也都非常關注客戶評價,以此來進行不足改善。
而豆瓣就提供給電影、電視劇這樣的平台,供大眾點評給分。早期豆瓣的用戶量沒有現在多,影響力還夠大,僅供網民們進行交流篩選想要看的優秀作品,當然好奇心驅使也會去看看評分超低的那些影片到底有多爛。後來用戶量的增加,應用的普遍,一部電影、電視劇豆瓣的評分就好似考卷分數一樣,大眾就是打分的老師,製作方就是考試的學生,作品就是考試題目與答案,那麼分數自然就顯得尤為重要,它代表這期考試低分差評,剛及格,還是一般,又或是優秀。其他沒看過的人會根據這個分數來判斷要不要看這部作品,電視劇這就關乎到點擊量播放率,電影就關乎到票房問題,分高自然看的人多,盈利就高,分低很可能票房慘淡收場,連拍攝成本都沒辦法收回。
說到底,大部分的電影、電視劇都是拍給廣大觀眾看的(這里先排除掉那些專門搞藝術的青年),觀眾們的認可才能帶給投資方巨大的盈利,飾演主角的明星才能因此爆紅獲得高片酬,自然就非常在意豆瓣評分了。
⑦ 如何評價如今國產電影口碑對於票房的影響
如今在口碑為王者的社會,口碑是檢驗一部作品、一個公司、一家餐館、一個人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因為它雖然占據重要的分量,但也不至於可以顛覆事實。一部好的電影作品,有口皆碑,廣而傳之,觀眾願意苦口婆心的幫忙宣傳,已經助了電影一臂之力,《前任3》在關鍵時刻及時配合營銷又助力一波。歸根結底電影本身也有不少的亮點,在愛情電影有限的發揮空間中,將所有的亮點齊齊綻放。扎實的編劇,幽默的台詞和動人的插曲,把觀眾都拉入愛情的漩渦套路里。打動了觀眾的作品,抓住觀眾心理的作品,往往會成為大家認可的作品。有觀眾認可的作品,自然有大波大波的票房支持。《前任3》的豆瓣評分並不高,但在口碑的淹沒中,它成為了一部成功的作品,直到現在大家都還樂此不彼的聊著。
⑧ 豆瓣評分到底對電影的票房影響大么
現在的商業電影時代,對於投資人來說最為看重的就是電影的票房。因為這關繫到他們的投資收益,而且演員也關心,因為他們的很多收益也是和票房掛鉤的。因此一個商業電影的成敗與否很大程度上是票房所決定的。(當然一些個人風格的電影除外)
而就國內來說,現在大家對於越來越多的電影不知如何選擇,因此除了電影本身的粉絲和電影主演的粉絲,大部分人都會根據現在電影的口碑選擇是否進電影院進行觀影。那麼現在的電影到底口碑佔多重,而且豆瓣評價佔有多重我們其實心裡也有著疑惑。因此我想就電影的票房和豆瓣的評價進行比較,看看豆瓣是否對電影票房有重要的影響。
選取的指標為:電影票房、豆瓣的評分、豆瓣的評論人數
下面來看一下電影票房和豆瓣評分人數的折線圖。
從電影票房和豆瓣評分人數的折線圖來看,兩者幾乎完全沒有任何的重合性。證明在這些電影中豆瓣影評人對其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那麼接下來就要看看豆瓣的評分是否會有影響。
從上圖來看似乎仍然沒有影響。
總結:豆瓣的評論其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對很多電影有較大的影響。其實很多電影的票房最終最定性因素更多的還是看檔期、排片、營銷和宣傳。而我們所說的口碑影響看上面似乎也不能說是豆瓣的影響。畢竟豆瓣上的人群欣賞口味和大眾消費者還是有不小的差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