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八一電影製片廠有哪些作品
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是中國唯一的軍隊電影製片廠,位於北京市豐台區六里橋北里, 佔地面積392.1畝。1951年3月,以總政治部軍事教育電影製片廠名義開始籌建,1952年8月1日正式建廠,命名為解放軍電影製片廠,1956年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主要作品如下:
1.電視劇:
《編外監察官》
《梁士英》
《中流砥柱》
《血戰萬源》
《生死之間》
《士兵突擊》
2.紀錄片:
①《八一運動大會》。1953年出品,與北影合作,記錄1952年在北京舉行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25周年全軍體育運動大會的各項競賽。榮獲文化部1949年-1955年度優秀影片獎三等獎。
②《鋼鐵運輸線》。1954年出品,記錄志願軍後勤運輸部隊在朝鮮建立鋼鐵運輸線的情景。獲文化部1949-1955年度優秀影片獎二等獎。
③《戰勝怒江天險》。1954年出品,記錄解放軍築路隊在怒江天險上架橋修路的英雄事跡。獲文化部1949年-1955年優秀影片獎一等獎。
④《在帕米爾高原上》。1955年9月出品,記錄解放軍邊防部隊在帕米爾高原上團結少數民族捍衛祖國邊疆的斗爭。獲文化部1949年-1995年度優秀影片獎二等獎。
⑤《救死扶傷的英雄事跡》。獲文化部1949年-1955年度優秀影片獎二等獎。
⑥《向毛主席匯報》。1964年7出品,記錄了北京部隊和濟南部隊向毛澤東主席和濟南部隊向毛澤東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匯報表演軍事訓練成績的盛況。
⑦《鋼鐵長城》。1981年12月出品,影片紀錄了我軍在華北某地的一次軍事演習,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並檢閱部隊的盛況。
⑧《葉劍英》。1983年7月出品,記錄了葉劍英同志一生的革命經歷和豐功偉績。
⑨《國慶閱兵》。1984年10月出品,記錄了慶祝建國35周年的國慶閱兵活動。獲獎1984年度文化部優秀影片獎:1986年獲第二屆解放軍文藝獎。
⑩《手》。1985年12月出品,影片以手為題材,激發人們用自己的手創造社會主義的未來。1986年獲第六屆"金雞獎"最佳新聞紀錄片獎;1987年第一屆"全國影視節目聲音學會獎"第一名。
3.電影:
①《五更寒》。1957年12月出品。描述了解放戰爭期間正規部隊撤離中原解放區,縣委劉書記率領大別山地區的同志們留下來堅持地下斗爭,一直堅持到革命勝利高潮到來的故事。
②《柳堡的故事》。1957年12月出品,影片描寫新四軍1944年駐扎在蘇北柳堡地區休整時所發生的故事。
③《英雄虎膽》。1958年8月出品,描寫廣西十萬大山剿匪戰斗中,解放軍偵察英雄深入土匪駐地,與匪首周旋,贏得信任,最終將土匪誘至包圍圈中,一網打盡的驚險故事。
④《永不消逝的電波》。1958年5月出品,描寫一位紅軍出身的地下報務員在抗日和解放戰爭中與日本及國民黨特務英勇斗爭,最後在上海解放前夕壯烈犧牲的故事。
⑤《回民支隊》。1959年7月出品,描寫抗日戰爭時期,冀中馬本齋回民支隊在黨的領導下改造成長為無產階級武裝的故事。
⑥《海鷹》。1959年9月出品,描寫某英雄快艇在勝利打擊敵人後,團結一致,和大海、敵人做斗爭,終於勝利返回大陸的故事。
⑦《戰上海》。1959年12月出品,描寫解放軍解放大上海時與上海人民和地下黨配合,機智勇敢解放上海、保衛上海,取得勝利的故事。
⑧《哥倆好》。1962年6月出品,根據話劇《我是一個兵》改編。通過一連串曲折的情節,反映了部隊新戰士在首長戰友的關懷、幫助下,迅速成長的過程。
⑨《怒潮》。1963年5月出品,反映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大批共產黨員和工農群眾慘遭殺害的時候,湖南農民在黨和領導下舉行秋收暴動的故事,揭露右傾機會主義者的投降主義路線。
⑩《野火春風斗古城》。1963年3月出品,描寫1943年,抗日戰爭時期黨的地下工作者依靠群眾和敵特斗爭,爭取和瓦解敵偽力量,配合解放區軍民作戰的故事。
㈡ 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故事影片
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自1955年起開始活躍,至1998年底已拍攝了眾多經典故事影片。早期作品涵蓋多個歷史時期,如:
文化大革命後期,電影製片廠完成簡灶了《閃閃的紅星》。進入80年代,他們開始創作重大軍事題材作品,如《風雨下鍾山》、《四渡赤水》和《中國革命之歌》,歌頌了革命歷史。90年代後,他們拍攝了更加宏大的軍事巨片,如《大決戰》系列,詳細描繪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大轉折》講述了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歷史轉折;《大進軍》系列則展現了解放戰爭的各個階段,如《席捲大西南》和《大戰寧滬杭》。
此外,還有一部現代軍事題材作品《彈道無痕》,展現了新時期炮兵部隊的發展歷程。
是中國唯一的軍隊電影製片廠,位於北京市豐台區六里橋北里, 佔地面積392.1畝。1951年3月,以總政治部軍事教育電影製片廠名義開始籌建,1952年8月1日正式建廠,命名為解放軍電影製片廠,1956年更名為八一電影製片廠。
㈢ 還記得《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嗎
大家好,我是小橙,很高興今天在這里回答這個問題,還記得《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嗎?作為70後的我對於八一電影,可以說是最熟悉不過的,八一電影製片廠始建於1952年,前身是八路軍“延安電影團”,以拍攝軍事題材影視片為主,八一拍攝很多,也不需要我一一列舉。
進入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電影業發生重大變化,港台電影以及好萊塢大片,國產影片加快市場化步伐,這一切都對體制內的八一廠提出了重大考驗。面對新的形勢,八一廠調整推出了《我的長征》、《雄關漫道》;在紀念建軍八十周年時,推出了《八月一日》、《士兵突擊》、《殲十齣擊》等一系列屢獲大獎的優秀影視作品,但是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2017年年底上映的馮小剛導演的《芳華》,為什麼呢?因為這是八一電影製片廠參與出品的最後一部電影,因為2018年2月2日,八一電影製片廠將與原總政歌舞團、總政歌劇團、總政話劇團、總政軍樂團合並為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八一電影製片廠對內更名為“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電影電視製作部”。
很高興今天在網路知道給大家答疑解惑,希望我的解答可以幫助到大家,也歡迎大家在這里和我一起討論。
㈣ 電影戰上海什麼時候拍的
電影《戰上海》這部電視劇題材是現代其它,於2019年5月開始拍攝。
現代其它題材電視劇《戰上海》由上海激情歲月影業有限公司製作,該劇於2019年5月拍攝,製作周期大約6個月。戰上海集數一共有30集,已備案。電視劇《戰上海》主要講訴了上海解放前夕,李放率領小分隊潛入上海偵查金融市場情況,准備配合解放軍佔領和保衛上海銀行及印幣廠。
《戰上海》劇情簡介
妻子郝麗娟受命押運人民幣去上海,准備解放後及時投放市場。途中被國民黨特務襲擊,郝麗娟受傷但是保住了人民幣。上海解放後李放和郝麗娟一起進入軍管會,負責財經工作。以吳雨霖為首的國民黨特務密謀阻止人民幣進入上海,進行大量的非法投機交易,打壓人民幣,導致物價瘋漲。李放和郝麗娟與之展開了一系列金融戰,最後粉碎敵人的計劃。
逃走的吳雨霖又開始造假幣流入市場,企圖製造社會混亂,李放等人經過縝密的偵查部署,一舉徹底查獲假幣製造廠,抓獲吳雨霖,為上海的解放和金融市場的安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㈤ 你懷念小時候看過的露天電影嗎
怎麼不懷念,就是因為有那些不要錢的露天電影,讓我了解了解放前的許許多事;知道紅軍、解放軍是怎樣打白匪,打鬼子漢奸,打倒國民黨反動派,以及農民是怎樣鬥地主分田地,後來又是怎樣熱火朝天建設 社會 主義的等等。它培養了我、教育了我,使我長大後成為了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很多的正能量都開始從電影故事中學到的,直到今天遲段配,那些放電影、看電影的情景以及不少電影的故事情節仍然還記憶猶新。可現在不那麼喜歡了,記得前凣天,社區在壩子上放了一場電影,前去觀看的人了了無幾。那種人山人海擠著看,事先還搶著佔位置的場面再也不會有了。
現在的電影和電視劇拍得非常離譜,有的內容更是瞎編亂造,嚴重脫離實際,誤導人特別是誤導了不少的青少年,只有那些革命 歷史 故事劇略還好一點。
要說看露天電影,小時候看的真不少。當時也沒有電影院,大部分都是露天電影。家屬院,小路上都是演電影的場地。只要聽說今晚演電影,早早佔地方。看的最多,印像最深的像: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李向陽,打擊侵略者,白毛女,紅燈記等。現在想想記憶猶新,彷彿就在眼前。
每逢周末,操場上就會拉起一張大大的白底黑邊的電影幕布。
人們奔走相告著晚上的電影片名。臉上洋溢著興奮和期待的笑容,真有點像過節的感覺。
有些家庭,早早的就將櫈子佔地找好位子,也有的用磚塊 代櫈霸位子。更有甚者,為了位子爭吵而後發生肢體沖突,不過這都是孩子們之間的事情,電影看完了,也和解了。還津津有味、你一句我一言、義猶未盡的在議論著劇情。
我們一般都會坐在放映員的旁邊,視線非常好。放映員還會時不時的給以解說。但我並不喜歡解說,反而有點討厭!還是自我領會好!
露天電影,一代人的懷念和回憶燃姿!
小時候看的都是露天電影,學校操場上,大隊部門前,莊上空場子,村頭荒地邊,牛屋院等這些都是放電影的最佳場地。那時候除了看電影沒有其它誤樂節目不象現在電視、手機、電腦看不完使瞎眼,結果是電影現在在農村已絕跡了。
那時農村那個莊上有玩電影的信息全都是靠人傳人知道的(戲稱肉廣播),玩電影的村子在傍晚收了工或喝湯時(晚飯),用大隊喇叭播一播在村那那玩電影望老少爺們喝了去看,順便再發點通知,開個小會,交待個事,布置個啥任務等。為了能在電影場占個好位置,男女老少都是早早吃飯搬椅拿橙去趕場。最喜歡最愛看電影的當然是年輕人了,不過好惹事的也只有年輕人。八十年代左右流行綠軍帽、喇叭褲、男留長發、穿高跟鞋、花襯衫(人稱流皮、流光蛋、流氓),個別小青年看電影是幌子,實是去找事,打個架(打群架),抓個帽子,招個女的,往電影場里扔個坷垃、搞個磚頭,電影場里成圈溜達找目標好下手,打架斗毆大多數是因耍流氓,賤女的引起的。(導致第一次"嚴打"開始)
步行看電影是常有的事(黑夜裡,庄與庄之間的士路上象過部隊一樣),往往是跑步去或捎地去,為此也沒少跑空腿(信息不準確加上好看電影),極少數人騎自行車(車子少,電影場里也不安全)去,一個大二八車上連騎帶馱三四個人。有時遇到跑片(一個片子兩個地方演上下集輪演)還要趕場去看,一跑大半夜。哪時電力供應緊張,停電要用汽油發電機發電才能看完電影。看過的電影已記不多少了。《第二次握手》《一江春水向東流》《冰上的來客》《帶手銬的族客》《花為媒》《少林寺》《南征北戰》《地道戰》《地雷戰》《渡江偵察記》《兵臨城下》《小兵張嘎》《江姐》《神秘的大佛》《徐九經陞官記》《西遊記》《大刀記》《紅牡丹碼指》《草原兒女》《東進序曲》《戰上海》……等等等等。有的電影故事能從頭背到尾,男女主演姓名全說出來(看誰記的多記的准)。夥伴間經常說就是這電影那電影。
看露天電影,對五六十年代的人來說,是太普遍了,也是很快樂的事情,值得回憶。六十年代,各公社成立了電影放映隊,輪流在各村放電影,因為農村平時晚上也沒啥事,看電影成了年輕人的主要 娛樂 活動。時間長了,和放映員都熟悉,一場結束了,就打聽下一場在那個村,晚上又成群結隊的去看。那時,咱們國家拍的電影不是很多,還有蘇聯進口的幾部電影,翻來復去就那幾個,看的多了,台詞都熟悉了,平時開玩笑都能用台詞。後來把幾個京劇樣板戲也拍成電影了,大家一邊看,一邊學唱,看著唱著,人人都會來兩句。到了八十年代初,電視還比較少,不管是農村還是城裡,露天電影仍然是很受歡迎的,在一些大的單位工會,每周也放露天電影,後來拍的影片也多了,因為改革開放,內容也不像原來那麼固化,比較精彩,同時又涌現出了許多電影明星,好多現在還活躍在屏幕上。
實際上,早期年輕人看露天電影,不光是一種 娛樂 ,也是一種交流。隨著電視的普及,露天電影成為過去。年輕人看電影都到影院去了。
我不會懷念露天電影,一起想看露天電影時,就感覺到無比的寒酸和痛苦!
那時看電影要走七八里,有時看電影的中途時就下雨,一身淋得像落水雞,回家路上沒有電筒或火把帶上,山區地方全是泥巴小路,不知要摔多少跤,遇上冬天就更慘了,一定是會感冒的!
現在在家裡就能看電影、電視了,而且喜歡看什麼就看什麼,再不會像看露天電影那樣受活罪!
你好題主,很懷念小時候看過的露天電影,因為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放電影是孩子們最高興的事。
不象現在家裡有電視、平板、電腦、手機等想看什麼就看什麼,隨時隨地都能看。那時的農村幾乎沒有什麼 娛樂 活動,好幾個月來一次的電影成為孩子們最大的企盼。有時想看場電影要跑出十多里地到鄰庄去看。
那時放的電影多數是黑白的,記得有《紅燈記》、《春苗》、《地道戰》、《電雷戰》、《小兵張嘎》、《渡江偵察記》、《雞毛信》、《智取威虎山》等等。
露天電影太平常,
影院平生未賞光。
生在農村條件差,
差別自古有城鄉。
當然懷念。1958年,我讀小學5年級,才11歲,在班級最小,聽說街上露天電影場晚上放《豬八戒招親》,街離我家12里,沒人帶我父母不給去。大男同學不帶我,我央求幾個十八九歲二十歲的女同學帶我去。不知哪個同學為我打了5分錢的票。進場後,才知電影場地小,售票太多,我擠進去根本看不到影幕。幾個女同學也很難擠到前面,但帶我來又不能不讓我看上一眼電影,於是幾個人一商量,硬是在人叢中幾人合力把我托起,我就看到"豬八戒躺在大樹下"一個秒把鍾的鏡頭,卻永刻心中。
至於在鄉村放電影,更是難得,無論十里八里必去,有時消息不準跑空腿也不怨。《追魚》電影連看三晚不嫌夠。到十幾歲時,農村每一兩月,電影隊都到大隊放次電影,從電影隊推著車進村,小孩跟著前呼後擁。從影幕豎起,小孩不吃飯坐等,大人早早搬凳子佔位置。發電機一響,一陣歡呼。電影隊員了不起,大隊要招待晚飯,人人尊重,試片時,千人注目。一旦停了,眾人焦慮,隊員修不好,盼隊長上來。等個半小時一小時常有。當宣布修不好時,戀戀不舍走好遠還回頭…
㈥ 戰上海的電影資料
語 言:國語
顏 色:彩色
類 型:戰爭片
製作公司:八一電影製片廠 [中國] 影片根據上海解放的史實改編,通過敵我雙方在上海所進行的幾次重要較量,重現了人民解放軍在上海黨組織和工人群眾的協助下,攻佔上海的輝煌戰史。影片戰爭場景氣勢恢弘、規模龐大,是同類戰爭片中的代表作品。該片不僅塑造了我軍將士英勇善戰、不怕犧牲的感人形象,還揭示了當時國民黨軍隊內部復雜的矛盾和分崩離析的局面,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將之全面深刻的呈現給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