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再見列寧》
德國統一前的悲喜劇
八十年代末,東德青年亞歷山大過著很平常的生活:他沒有女朋友,上班下班,姐姐跟姐夫離了婚,整天要他幫忙照顧小孩,母親是個忠誠的社會黨黨員,忙於各種社會活動,偶爾還能上電視。他的家裡沒有父親,那個人十年前逃到西德去了。
某一天,母親在回家路上心臟病發昏倒,亞歷山大的生活開始天翻地覆的變化。東德領導人終於同意跟西德商談統一問題,柏林牆打開了大門,兩側的居民蜂擁而入對方的領地開眼界,可口可樂漢堡王宜家遍布東德。亞歷山大下崗後加入衛星電視公司,跟西德人丹尼斯搭檔,上門推銷衛星電視天線。
就在德國統一之日即將來臨時,昏迷接近一年的老媽醒了,大夫告誡孩子們,她的狀態很不穩定,決不能受任何刺激。亞歷山大決心讓老媽在卧室里繼續過東德的生活,他和他的西德哥們丹尼斯必須完成下列(不可能的)任務:
1)恢復家裡的裝修,把一切腐朽的東西趕出去。
2)繼續供應東歐國家的食品,特別是母親最愛吃的某種酸黃瓜,因為西方貨的沖擊,那些東西都已經絕跡了。
3)讓母親繼續看到東德新聞。
4)恢復家裡人的穿著,特別是小外甥女必須繼續傳東德的塑料尿褲而不是西歐紙尿褲。
5)在家裡不定時召開街道黨小組會和組織少先隊員探望老革命。
6)教育姐姐的西德男朋友扮演東德人。
後來他們又不斷遇到補充任務:如何解釋窗外出現的巨大可口可樂廣告,樓里搬來的西德鄰居,統一之夜的慶祝喧鬧,還有找父親來見母親一面。
這是一部超過《勞拉快跑》的傑作,德國人比好萊塢更善於(或者更敢於)利用數字電影的一些特性,剪接上有些獨特的技巧。不過沃爾夫岡·貝克其實是個五十來歲的中年導演,他的電影語言並不像《勞拉快跑》那樣激烈,應該更容易被普通觀眾接受。
我看的是首映場,提前五分鍾到場,買到的是倒數第七張票,被迫坐在第一排。看戲的時候,很容易分辨出德國人和法國人,少數幾個流竄過來的德國觀眾專門在法國人不笑的時候大笑,特別是那個「什麼什麼酸黃瓜」,我記不住那個德語詞,估計就跟中國的「大生產香煙」差不多。
不過不是德國人,也會笑個不停。這電影的故事很像某一集的《我愛我家》,宋丹丹摔了一跟頭,醒過來就失憶二十年,全家人怕她發瘋,被迫假扮文革時代。這部電影拍得認真扎實,有更多更有趣的細節,特別是整天想當導演的西德青年丹尼斯,他用舊新聞片加自拍錄像自製《東德新聞》,什麼亂七八糟的穿幫他都圓得過來,還播得一本正經。每次出現《東德新聞》,觀眾必定笑得人仰馬翻,此人今年不摟幾個最佳男配角獎什麼的,天理難容。
不過這電影並不是《我愛我家》式的調侃喜劇,接近結尾處,梁左先生該抖出最後一個包袱了,德國人卻漸漸轉向傷感,父親來見到母親,母親終於安詳地去了。失散十年的父女在走廊里相遇,父親起初漠然,然後漸漸醒悟,但女兒已經轉身離去,他們之前在「漢堡王」的外賣窗口已經見過一面,她對他說「祝你好胃口,感謝光臨漢堡王」。
這電影的厲害在於,你看的時候會笑,但看完後一嚼,馬上就會感覺到苦味。片中的母親並不像「老傅同志」一樣可笑,她有些可悲,又有些可愛。編劇可能寫出了一大批東德人的感情:他們有些懷念那個消失的國家,那是他們的母親,他們的根,也許不完美,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許現在的生活更好,但他們還是懷念,因為他們就是這樣長大的。
再見列寧——獻給母親,一部偉大的德國新電影
作者:向著夢想飛行
影片定格在89年前後,女主人公克里斯蒂娜是個積極的社會主義活動家,一次國慶節深夜在街頭趕上不滿群眾組織的遊行活動,看到兒子亞歷山大也在其中,突發心臟病昏迷過去。數月過去了,其間社會發生動盪變化,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統一,物逝人非,母親也在長眠過後突然蘇醒過來。為了保住母親的生命,不讓其再經受過大打擊,亞歷山大決定想盡辦法,不讓母親察覺到這些變化......
導演沃爾夫岡.貝克1954年出生於原聯邦德國的威斯特法倫州赫莫區,這部影片幫助他得到了眾多歐洲電影節的傾慕,而在德國本土,反響更加強烈,上映期內場場爆滿。我們知道一部影片能夠感受有同樣經歷的人這很正常,但是很多像我一樣沒有過這類經歷的人,卻同樣會被感動,這就顯得很不尋常。導演或許將自己三十多歲時的夢想寄託在了本片中的男配角身上,當他看到柏林牆被拆掉的那一刻,潮水般的人們湧入西部,一定催生了拍攝本片的情愫。
兒子亞歷山大將東西德合並的消息以特殊的方式,遲了三年才告訴自己深愛著的母親。母親的骨灰也在最後時刻獻給了她的東德故土,伴隨著兒子的少年夢想----一架火箭升空,化作絢爛的禮花在空中噴灑,一個被編造的騙局在此刻終於畫上了句號。我不禁會問自己,謊言會不會給母親帶來遺憾?也許有的人會這樣認為,把事情的真相隱藏起來不讓母親知道,這是對母親的傷害。但我邊看影片,邊感覺到留給自己深愛的人永恆的歡樂,這才是我們應當追求的結果,哪怕這是一次欺騙,也仍然是彌足珍貴的。男主角也因為將這份母子濃情表現得感人至深,而獲得德國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可以說當之無愧,他讓我們看到了在那個時代,一個用真實行動來表現對母親熱愛之情的兒子形象。這部影片除了獻給一個國家,還是獻給世界上所有的孩子,我們都應當以其為榜樣。還有,我們知道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你都可以用mum來稱呼母親,這是人類不變的語言。
有的片子在拍攝感情部分時,往往很恣情,像是在往畫布上抹一塊塊厚重的油彩,『再見列寧』卻並不如此。影片在感情部分投入的筆墨不多,兒子的戀愛,父親的歸來,觀影者都不會感到被強制施以感情宣洩的痛苦,而是在這溫馨中盡顯人生百態。很久沒有看到這么透徹的片子了,節奏明快,和諧統一,每一個鏡頭都似未經雕琢,但又透著那麼的精緻。那段歷史雖然記載在德國的成長史上,但我們以不會感到陌生,也能夠深感其中的奧妙。如果是我,我會將這部影片作為獻給祖國母親華誕的禮物,影片並不是盡情歌頌領導者群體的公德,而是將國家的這段歷史,濃縮到一個普通家庭中去,但當你隨著影片的深入,你會很直接的感受到導演的用意:任何時候我們的國家從太空上來看,都只會是一個小小的藍色星球,而一個國家相比起一個星球,就會顯得更微不足道,所以無論你承擔的職責有多大,你的眼光都應當放的遠一些,把人民的利益置於任何事物之上。
看片子的時候就感到音樂確實很耳熟,好像在哪部片子里聽過類似風格的作品,最後終於在片子的cast中看到,這原來是Yann Tierson的作品,從作曲到鋼琴演奏都由其一手操辦。同時,他還動用了相當一部分的歐洲古樂。他是一個總能將歡笑與痛苦融入到音樂之中的藝術家。法國新電影天使愛美麗的配樂也出自他之手,當時給每一個人都留下過深刻的印象。而到今天看到的再見列寧,則更是讓我感到了圖像與音樂結合的奧妙。一開始看電影,常會被一些音樂所觸動,但隨著看過的影片數量增多,反而感覺這種只是附和節奏,而不喧賓奪主的配樂風格,更為合適,鋼琴演奏像流水一樣,隨節奏快慢緩急來表達出影片的情緒,以最大的程度幫助我們進入劇情,感受那段80年代末兩德的動盪歲月。同樣是鋼琴作品,Philip Glass的就顯得有些嘩眾取寵了。
影片沒有更多的把問題放在兩德爭端的問題上,而只是用幾個畫面停留在了爬在牆頭上亢奮的人們,而且是被冠以在造假新聞的片斷,這樣就將本來嚴肅的氣氛變得緩和一些,任何人接受起來也不會有太多困難。這是一種嘲諷的方式,利用編造謊言來從反面來看待那段歷史,如此的敘述方式,自然變得很豐韻富饒,也容易讓你看到不同於我們所熟知的歷史的正確的一面。
記得在翻譯作品時,最重要的是要體現出作品的『信』字上,那麼如果做個類比,將這部影片比作一個文學作品,這部影片就是在動用一些非正面特徵,而非從正面角度來概括這段歷史,這就會更令人信服。當主角勸說母親以前同事、鄰里去掩蓋真相時,他們雖然都對過去歷史報以懷念之情,但卻也早已融入了新的時代,而對過去發生的事僅僅看作笑爾,雖然有人願意回到過去,但這只能被理解為是由於自己的適應能力低下的結果造成的,我們應當永遠承認,歷史車輪的前進不會為少部分人的精神意志所轉移。
如果說一部作品能夠送給自己的祖國母親敬獻生日慶典的話,那麼『再見列寧』一定可以說做到了這點。國家應當以增強國力,提高國民生活水平作為准則,而人民也應當不計較個人得失,這亦是時代發展的最根本前提。
影片原有的德語名字(Die DDR lebt weiter auf 79qm)叫做,民主德國在這79平米房間的延續,其實光從影片的名字就可以知道這是在在對那段時期的致敬和禮贊。
【再見列寧】:剖面里的見證
作者:懶殘
時間過的真快,這部2003年的電影現在看來似乎很遙遠了。最初看到片名,尚以為是一部俄羅斯的列寧傳記式記錄片,記錄雖真實卻予人枯燥,所以提不起興致去看,直到最近偶然看了介紹,才發覺這竟會是一部完全的德國影片,一段發生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德國社會變革中的故事。就影片的故事性來說,說它是一個別致的小品也無不可,它似乎想用一個很嚴肅的片名來講述一個故事,一個處於社會變遷下的溫情家庭故事,傳達著一個溫馨懷舊但卻充滿希望的主題。影片正視那段歷史,卻選擇了近乎中立的態度,沒有批判與審視,而是將這段歷史融合進一個普通的東德家庭來展現。以普通人的生活視角來見證這段歷史的變更與發展。
影片講述了在東德生活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越過柏林牆投奔西德後,留下了母親與兩個子女在東德繼續生活,失去了父親的母親嫁給了社會主義,在1989年這個特殊歷史時刻,母親目睹了兒子因為參加夜遊示威而被警察逮捕,導致心肌梗塞昏迷,昏迷持續了八個月,在這期間,兩德間的關系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東德的社會主義被西德的資本主義替代,柏林牆被拆除,兩德統一。在八個月後,母親蘇醒了,兒子聽從了醫生的勸告,知道母親已不能再受任何刺激,否則性命堪輿。兒子知道母親無法承受失去社會主義信仰的打擊,所以將母親接回了家,在母親那僅有幾十平的小屋裡開始了東德社會主義的重建,於是,一場充滿著愛與謊的荒誕劇上演了。
影片是完全以兒子的視角來講述,在他的講述中,穿插了整個那個時期的社會變更對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雖然完全個人化的講述角度有著太多的主觀性,但這只是影片的敘事形式,歷史對於我們來說,很多時候也是主觀的。對於同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我們,對這個講述的世界感到很熟悉,絲毫沒有因為國家不同的差距而產生理解上的難度,反而感到一絲相似與親切。片名叫《再見列寧》,影片中卻沒有出現列寧,有的只是列寧的雕像與列寧的思想,在本片中,他儼然成為制度與信仰的象徵。再見列寧,我想最淺顯的理解就應是告別以往的生活,對已被替代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告別。
也許每個人都會從影片中讀到不同的感受,我讀到了信仰、救贖、親情與謊言。
【關於信仰,關於救贖】
不管是出自內心還是迫於形勢,社會主義早已變成母親的信仰。在父親走後她為這個社會、這個信仰注入了最大的心血與熱情,所以在這個特殊時期,兒子才會為她編造這么一個大謊言來重新建起她的信仰。處於青春躁動期的兒子阿里斯,似乎是並沒有明顯被控制在制度下。但在母親昏迷、兩德統一後,他的生活、他的世界發生了倒轉變化時,他的信仰就已經迷失了。他變得彷徨、變得不安、變得失去了存在的根本。與其說他在為母親虛擬重建東德,倒不如說他是在尋找自已已經迷失的信仰,尋找自已的救贖。母親去世了,為她而建的虛擬社會主義東德也變得沒有任何存在意義,這同時也暗示著此時的兒子也正式標志與社會主義制度進行告別,他似乎是重新把握住了生命,邁向新的開始,投入新的生活。
本片沒有任何批判的傾向,所以不要去想信仰的內容,信仰本無對錯,關健是在乎人心。在影片中打倒的不只是東德的共產政權,還有東德的價值觀和生活模式,所以在這個特殊年代,他們需要這種看似荒誕的形式來支撐自已。這不是自已騙自已,而是自我求贖,自我調整,這是我們都需要的。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情,生活還是要繼續的,只要堅持自已的信仰,我們就能突破逆境去面對。
【關於親情,關於謊言】
這部影片在另一種理解上,其實就是一個關於愛與謊言的溫情電影。
對於兒子來說,通篇的謊言都表達了對母親的愛,他的荒誕行為中,雖然含有對信仰迷失的自我求贖,是通過親情的這個切點來表達出來。但他用一個一個的真實的行動來表達對母親的感情這個形象是可信的,是感人的。為了讓母親平安的養病,兒子在母親的小屋裡重建了東德的縮影。其實兒子不知道,母親內心深處的信仰可能根本就不是革命,不是社會主義,不是國家制度,而是一家人自由、快樂的生活。真正的柏林牆拆除了,母親心中信仰卻始終沒有變過。為了維護這個信仰他不惜帶上另一套信仰來對所有人說了一個大貫穿全片的大謊。她的這個謊言在父親離開東德時就已開始了,他隱藏了自已的感情,將自已的一生都獻給了社會主義制度來換取親情關系的完整。
在影片最後,母親看著兒子,露出理解的微笑去了,他理解了兒子的謊言,享受著兒子給她的愛,懷著她的信仰安詳的去了。給愛的人永遠的快樂,是亘古不變的,即使使用的手段是欺騙,手段說穿了只是手段,真感情是值得原諒的,所以,有時我們大可不必為善意的謊言而背負太多的譴責。
我是普通人,對社會體制沒有什麼太明顯的喜惡,我不屬於憤青,我也不喜歡政治,但我想,對於許多人來說,政治是不重要的,制度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生活。過去的都是歷史,歷史再凝重也只是歷史,都是過去時,新的生活還要繼續。
影片的主旨不是批判什麼,他站在了中立的立場,懷念了過去,肯定了進步,頌揚了和平。以普通的家庭的變化體現出了不普通的社會變更。將濃重的歷史主題鬧劇般的融進了生活。導演沃爾夫岡•貝克帶給我們的這部影片是一個黑色喜劇,他切開了那個時代的年輪,在它的剖面上來見證歷史的變更,在巨大的社會變革,人們依舊要生活,影片充斥著的不是對過去的傷逝,而是對未來,對生活美好的嚮往。
Ⅱ 再見列寧的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影片的導演沃爾夫岡·貝克1954年出生於原聯邦德國的威斯特法倫州赫莫區,執導過的電影一共有兩部在柏林電影節獲過獎。一部是《生活是你的所有》曾獲1997年柏林電影節特別獎。另一部就是獲得2003年柏林電影節最佳歐洲影片藍天使獎的《再見列寧》。導演表示他將自己三十多歲時的夢想寄託在了影片中的男配角身上,當他看到柏林牆被拆掉的那一刻,潮水般的人們湧入西部,一定催生了他拍攝這部電影的情愫。
配樂製作
影片的配樂由揚·提爾森擔綱製作,從作曲到鋼琴演奏都由其一手操辦。他是一個總能將歡笑與痛苦融入到音樂之中的藝術家。法國電影《天使愛美麗》的配樂也出自他之手,當時給每一個觀眾都留下過深刻的印象。在《再見列寧》里,揚·提爾森動用了相當一部分的歐洲古樂,鋼琴演奏像流水一樣,隨節奏快慢緩急來表達影片的情緒:80年代末兩德的那段動盪歲月 。
Ⅲ 揚·提爾森的大師作品
2001年為電影《天使愛美麗》(《Amelie From Montmartre》)配樂,由此獲得廣泛關注,名噪一時。在《天使愛美麗》中,鋼琴、小提琴、手風琴、鼓聲、口琴層層疊疊,色彩飽滿飄搖,異想如肥皂泡漫天飛舞。揚·提爾森用他的音樂來告訴你一個魔幻世界裡的浪漫巴黎。《我從未去過》,手風琴和小提琴奏響了Amelie異想世界的序幕;《另一個夏天的童謠》,鋼琴主調的悠揚旋律是左岸的迷離風情和Amelie世界裡的小小憂傷;《愛美麗的華爾茲》,優雅歡暢,仿似乎與你在裊裊晨霧的塞納河邊翩翩起舞;《野獸的華爾茲》,輕飄飄的陽光中彷彿有著紅酒和香檳的味道……揚·提爾森把我們帶入了一個奇思妙想的世界,「猶如飄盪在春日的鞦韆上」,讓人充滿了一種無法言喻的幸福感。古典優雅是揚·提爾森的殺手鐧,詮釋著古老而時尚的巴黎風情;而豐富的層次感又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聽覺享受,清涼得如同祛痱的花露水,提神又醒腦。
《野獸的華爾茲》(《La Valse des Monstres》) 1995年
揚·提爾森的第一張專輯,主要運用小提琴、大鍵琴和鍾樂,分為Freaks和Le Tambourin de soie兩部分,浪漫歡快,但也有後期作品中少見的冷感。
《水瀑之路》(《Rue Des Cascades》)1996年首次發行,1999年4月再次發行,是揚·提爾森的成名作。《水瀑之路》一曲被選中作為電影《甜蜜愛麗絲》(《La Vie Revee DesAnges》)的開場音樂,由Claire Pichet演唱。專輯主要運用了鋼琴和小提琴,旋律
延續上張的優美流暢。
《燈塔》(《Le Phare》) 1997年
毫無疑問,這是揚·提爾森最好的一張專輯。在延續《水瀑之路》風格的同時,專輯中加入了更多豐富而變化多端的情緒,時而是愉悅的(《Les Jours heureux》),時而又是憂傷的(《Monochrome》)。不同地域的異國風情用一種鮮明跳動的節奏來表現,在小提琴的主調外更加入了曼陀鈴和大鍵琴,以及情歌、舞曲的形式……揚·提爾森音樂的包容性和國際化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一切平靜》(《Tout Est Calme》) 1999年
這是與Married Monk合作下帶有搖滾風味的一張專輯。與上一張大受好評的專輯不同,這張專輯在使用慣用樂器(如鋼琴、小提琴、曼陀鈴等)來營造「揚·提爾森」風格的基礎上,更加入貝斯、吉他、鍵盤、打擊樂等音樂形式,來抒發日常生活的細小感受。尤其是Claire Pichet的美妙聲音更是為專輯添色不少。
《黑色季節》(《Black Session》) 1999年
這是他的一張現場專輯。
《天使愛美麗》(《Amelie From Montmartre》) 2001年
大多數的樂曲選自他先前的其他專輯,主題曲《愛美麗的華爾茲》融鋼琴、小提琴、玩具鋼琴為一體,輕盈流麗,彷彿恍惚間就能看到Amelie眨著大眼睛在巴黎的天空下開始神秘冒險。而揚·提爾森則變成了揮著魔法棒的精靈,把音符一串串地墜落在水面上,激起片片漣漪。
專輯榮獲比利時電影節最佳電影原聲帶、美國娛樂周刊A-佳評、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提名。
《C'etait Ici 》 2002年
類似於一張整合的專輯,收錄了在此之前的一些專輯的精華。
標題在法語里是「曾在這里」的意思。因此,這張專輯里還有他的合作人的一些音樂,比如Claire Pichet、Dominique A等。共計29首,都很有含金量的。而且大部分屬於現場演奏,感覺上比之前製作的效果還要更好一點,是絕對的精華。
《缺席者》(《L'absente》) 2003年
這張專輯收錄了《天使愛美麗》的配樂《Les Jours Tristes》的演唱版,作品顯露出了愈發國際化的痕跡。Neil Hannon和Lisa Germano加盟使得音樂變得更能為大眾接受和欣賞。專輯中大量採用手風琴和玩具鋼琴彈奏,演繹著濃郁的法國風情。維也納43人的交響樂團更是增添了專輯的底蘊。
就像封面一樣,這是一張城市的寂寞樂曲,深夜在城市屋頂上獨舞的清冷背影。
《再見,列寧》(《Good bye, Lenin!》) 2003年
《再見,列寧》讓我們又一次遇見揚·提爾森,也再次驗證了揚·提爾森作為一個電影配樂大師的魅力。
這次,他用了大段的鋼琴獨奏。從《summer78》開始,童年開始的故事敘述因此蒙上了一層迷離的味道,回憶的斑駁恍惚,在鋼琴黑白琴鍵的交錯起落里緩緩展開。琴鍵的起落應是明朗的,卻被揚·提爾森演繹得憂郁而流暢。間或有童聲合唱,清新而憂傷。《Father and Mother.》、《Childhood》、《First Rendez-Vous》,憂傷的,只屬於回憶的,揚·提爾森出色地完成了配樂者對影片聽覺的詮釋,也超越了配樂者的身份,是整個配樂獨立成為一個淡色調的故事 ,一首關於永不再來的過去的美麗詩篇。
《重逢》 (《Les Retrouvailles》) 2005年
一貫的法蘭西民族流行樂派,著重於通過樂器的演奏效果來表達情緒的變化。
由於Yann Tiersen深受Joy Division等後朋克樂隊的影響,因此在他的音樂風格中總能體現出一股矛盾之感,然後又通過洋溢著十分輕快的氛圍的旋律表現出來,所以總是能讓人在俏皮的旋律中體會一種深沉的感覺。這大概也就是Yann Tiersen的音樂魅力所在。
《On Tour》 2006年
燈光逐漸暗去,只剩下幾束聚光燈凝結的舞台上,Yann Tiersen身著T恤牛仔褲悄然現身。低著頭,他其實話不多,時而背上電吉他凝神撥彈,時而揚起琴弓以提琴飆奏,在Marc Sens(吉他)、Stephane Bouvier(貝斯)、Ludovic Morillon(鼓)、Christine Ott(馬特諾琴)等長期夥伴充滿默契的搭襯下,完成了一場又一場讓台下成千觀眾齊聲吶喊、忘情起舞,最後舉起雙手大聲歡呼的精采演出。這就是與我們印象中截然不同的Yann Tiersen,從藏身幕後作嫁配樂的製作人,搖身變成宣洩搖滾能量的樂團主腦所帶來的魔幻時刻。
這張收錄了他在2005~2006年間,以搖滾樂團形式在歐陸各國大城市,包括巴黎、米蘭、雅典、都柏林,一直延伸到加拿大蒙特利爾、日本名古屋等地進行表演的演出實況的DVD《On Tour》,完整地呈現出Yann Tiersen廣懋音樂才華中令人驚嘆的搖滾面向。舞台上的Yann Tiersen背上電吉他,與Marc Sens、Stephane Bouvier充滿默契的飆奏聲錯雜交迭,堆積出爆炸能量的狂野。厚實的肌理糾纏著時而激情、時而哀傷的情緒,讓人甚至會產生正聽著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那彌漫著黯黑公路電影般的聲畫錯覺。歌曲間不時地加入Yann Tiersen那迸發出懾人能量的小提琴演奏,以及玩具鋼琴,口風琴、馬特諾音波琴(Ondes Martenot)等樂器所交織出的迷離聲響,更加強了現場演出時讓群眾屏氣凝神、瀕臨失控但最終得以解脫的美妙氣氛。
值得一提的是,《On Tour》DVD中我們可以看到前Cocteau Twins女主唱Elizabeth Fraser跨刀登台演唱《Mary》的場面。Elizabeth氤蘊霧氣的歌聲在緩慢節拍與馬特諾音波琴的扭曲音色烘托下,宛若灰暗天空中明月乍現般充滿驚奇。由吉他手Marc Sens所主唱的《State Of Shock》則在吶喊式的念白與澎湃鼓擊、粗糙吉他與提琴的飆奏中,凝聚出整張專輯最Hard-Core的搖滾時刻。長期支持與喜愛Yann Tiersen的朋友們,在看過這張《On Tour》DVD之後,並定會對這位音樂才子的無限才華有了更上一層樓的認識。
《塔巴里》 (《Tabarly》) 2008年
繼在2002年推出榮獲了法國凱撒獎最佳電影音樂獎肯定的,熱銷百萬張的原聲帶大碟《艾蜜莉的異想世界》,以及2003年勇奪德國電影獎最佳音樂成就獎的作品《再見列寧》之後,法國音樂家楊提爾森(Yann Tiersen)在2008年帶來一張真情流露的電影音樂作品《Tabarly》。
揚·提爾森的作品都帶有夢幻性質,Amelie在巴黎演出著天真的夢幻和幸運,Alex在柏林體驗著現實中夢幻的迷離和荒誕。
都是夢幻,都是不可能真實的真實,都是鋼琴和弦樂。
或許只有這些夢幻般的荒誕才能讓我們擺脫這混亂世界的喧鬧,關上窗,閉上眼,安靜地聽。
揚·提爾森的照片在電腦屏上定住不動,他的頭發凌亂眼神憂郁。
我就靜靜聽著這流利鋼琴,看著Amelie在巴黎的天空下活蹦亂跳,看著Alex騎著摩托車載著他的記憶一去不返。
《Dust Lane》2010年
揚·提爾森的新專輯《Dust Lane(在路上)》邀得了前Cocteau Twins女主唱Elizabeth Fraser跨刀演唱「Mary」。Elizabeth氤蘊霧氣的歌聲在緩慢節拍與馬特諾音波琴的扭曲音色烘托下,宛若灰暗天空中明月乍現般充滿驚奇。
Ⅳ 推薦電影配樂
電影《傲慢與偏見》原聲大碟
專輯曲目:
01Dawn(2:43)
02StarsandButterflies(2:07)
(3:10)
04MerytonTownhall(1:19)
05TheMilitiaMarchesIn(1:00)
06Georgiana(1:42)
07ArrivalatNetherfield(1:44)
08APostcardtoHenryPurcell(2:45)
09LizonTopoftheWorld(1:30)
10LeavingNetherfield(1:49)
11AnotherDance(1:21)
12TheSecretLifeofDaydreams(2:09)
13Darcy'sLetter(4:05)
14Can'tSlowDown(1:15)
15YourHandsAreCold(5:28)
16MrsDarcy(3:50)
17Credits(4:54)
Ⅳ 推薦一下經典的電影原聲音樂
I will always love you
「這個殺手不太冷」中STING的The shape of my heart
《喜劇之王》中的24/7鋼琴曲(具體不知道名字是什麼)搜一下
不是很多 但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