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評價電影《極寒之城》(Atomic Blonde)
影片的劇情,按照冷戰間諜片的標準是不合格的。
首先,間諜故事該有的,步步為營,接近真相的懸疑,不夠足。故事從一份「冷戰雙方全部特工名單」展開。柏林牆拆除前夕,掌握名單的英國特工被殺,蘇聯方面將其奪去。為了奪回名單,軍情六處派遣女間諜羅琳·布勞頓前往柏林。故事最大的懸念,毫無疑問落在了這份名單上。
而對名單的爭奪,直到影片近半,即55分鍾左右,才有了實質性進展。劇情推進的速度,太慢了。這種「慢」不是缺乏高潮,片中打戲、追車戲並不少。慢的,是情節逐漸推進的步伐。一般來說,解謎式的間諜故事,有點像「冷硬派」偵探小說:一個偵探(間諜)被派往查案,親身探尋一條又一條的線索。
在探尋過程中,一點一點,揭開真相。每一條線索的探尋,都意味著可能遇到怪人,或危險。但每次探尋,總會帶來一點更多的線索,離真相更進一步。[極寒之城]的前半段,沿線索追真相的情節是有的。只是每一場搏鬥,每一次追車,最後主人公都一無所得。於主線進展,毫無助益。
他們離名單的下落,沒有靠近一步。影片沒忙著推進情節,那在忙什麼呢?最好是在忙著塑造人物。如果情節不重要,塑造出一個,或多個立體的間諜形象,也可以。不管是叫利瑪斯,還是叫史邁利,勒卡雷筆下兩個名字一出,讀者腦中頓時勾勒如畫。
哪怕是詹姆斯·邦德,也是一個精明勇猛、狠毒無情,又不失優雅從容的特工。可[極寒之城]沒有。
原本兩位主人公,都是帶著動機出場的。開場被殺的英國特工,是女主人公羅琳的戀人。同時,也是男主人公,「一美」飾演的駐德間諜大衛的好友。按照類型片敘事規則,兩人的行動,理應帶有復仇性質。然而,隨後的劇情中,這種復仇的動機,被拋棄了。
隨後的劇情中,塞隆與「一美」成為殺人機器,一路打打打。於劇情的作用,只剩下牽線。羅琳的性格,也僅存冷酷干練一面。影片寧可給她安排一條毫無意義的感情線,也不願照應一下前面的動機。相應地,大衛的形象也沒立起來。
這個看似魯莽的行動派,實則是系多條線索於一身的人物。他的反轉,影片在之前早已預示。可反轉的動機,沒有鋪墊。而他在結尾對於間諜命運的哀嘆,只是強加主題的蜻蜓點水。影片在結尾徹底失控。羅琳在最後的反轉,推翻了之前劇情的一切營造。
影片對人物的鋪墊,本就單薄之極,還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之前對人物的一切塑造,都是假象。可真相是什麼?影片又沒交代。對於人物「初心」的徹底背離,終於讓劇情的合理性,在「為反轉而反轉」中,越飄越遠。
能看出,影片在試圖兼顧娛樂性的同時,盡量在往「冷戰間諜片」的路數上靠。可如同影片為了色調暗冷,過度使用的濾鏡一樣。影片對於這一類型,只學了個皮毛。慢節奏學來了,可沒學到外松內緊的張力。人物塑造平淡,也學來了,可淡到了一團模糊的程度。
唯一的亮點,是不失導演前作[疾速追殺]水準的打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