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鏡頭語言包括蒙太奇嗎
電影鏡頭語言包括蒙太奇,而蒙太奇涵蓋不了鏡頭語言。
所謂鏡頭語言,是指全、中、近景的定格特寫鏡頭和鏡頭的推、拉、搖、移及其組合。而蒙太奇主要是指鏡頭編輯中的不同時間、空間、角度、或其它表現要素的組合。這在一種固定的鏡頭語言上是無法做到的。
《淘金記》充分表現出卓別林的典型風格,尤其是他處理視覺形象和啞劇的超凡功力,像經典的「煮食皮靴」場面,以及「小麵包舞」、「帶狗跳舞」、「別人打架而槍總對著自己」,「懸崖木屋險象橫生」等,都成為後世參考模仿的對象。
本片將滑稽敘事、悲劇色彩、抒情韻味三者作巧妙而平衡的結合,使它成為卓別林作品成熟期中的代表作。
(1)什麼是電影語言鏡頭擴展閱讀
卓別林對社會底層人物的真實描繪吸引了左翼知識分子,但與此同時,這在保守的美國引發了右翼人士的警覺。聯邦調查局早就1923年初就開始記錄有關他的活動和他助手的檔案。長期擔任聯邦調查局局長的埃德加·胡佛視他是一個特別目標,指派特工們對他進行了多年的跟蹤和監視。
但卻未發現卓別林支持美國共產黨的任何證據。麥卡錫主義者用他在二戰時期的愛國行為,特別是他當時發表支持美國當時盟國蘇聯的講演來指控他,右翼記者被指使發動針對他的行動,聯邦調查局還在幕後操縱精神錯亂的女演員瓊·巴里指控卓別林是她孩子的父親。
美國軍團等右翼組織立刻投入了打壓卓別林的活動,放映卓別林電影的影院被封鎖,好萊塢沒有人再敢與卓別林和他的家人有任何聯系。
『貳』 電影語言的電影語言概念
與一般語言不同,電影語言是一種直接訴諸觀眾的視聽感官,以直觀的、具體的、鮮明的形象傳達含義的藝術語言,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銀幕畫面是電影語言的基本元素,參與畫面形象創造的表演、場景、照明、色彩、化裝、服裝等都在構成特殊的電影語匯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由攝影機的運動和不同鏡頭的組接(剪輯)所產生的蒙太奇不僅形成了銀幕形象的構成法則,也完善了電影語言的獨特語法修辭規律。說白、音響、音樂以其自身並以新的蒙太奇方法——「音響蒙太奇」和「聲畫蒙太奇」——豐富了電影語言。電影語言的章法,是影片內容的組織和構造的特殊法則,一般由若干場面和段落按照蒙太奇規則相互交織構成,按其時間空間關系安排可分為客觀現實結構和主觀心理結構兩種類型,其結構形式可分為時空順序、時空交錯、單線結構、復線或多線對比結構、多側面多視角立體網路式結構等。
電影不是一種語言,但卻象是一種語言。從英語、法語或數學的意義來說,電影算不上是一門語言。首先,電影不可能存在不合語法的現象。而且也不需要一套語匯。例如,嬰兒在發展說話機能之前好幾個月,就能理解電影的畫面。甚至貓也看電視。顯然,為了欣賞電影,並不需要什麼相應的電影智力,至少按最低水平來說是如此。
電影不是一種語言,但卻象是一種語言,由於它象語言,因此我們用研究語言的某些方法來研究電影,可能會有所裨益。實際上,近十年來,這種研究電影的方法——實質上是語言學的方法,變得愈來愈重要了。既然電影不是一種語言,則嚴格的語言學概念會使人產生誤解。自電影歷史的開端,理論家們就喜歡把電影和文字語言相比較(部分原因是為了證明認真研究電影是有價值的),但是直到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一種更廣闊的新思想范疇得到了發展之後,人們才認識到文字和說話只不過是眾多交流系統中的兩種,這時,才得以把電影作為一種語言來進行認真的研究。這種包羅萬象的范疇就是符號學,是對符號系統的研究。符號學家通過對文字語言和口語概念的重新確定,肯定了應當把電影作為一種語言來研究。任何一種交流系統都是一種「語言」:英語、法語或漢語都是「語言系統」。因此電影也可能成為某一類語言,但是它顯然不是一種「語言系統」。
對於符號學者來說,一個符號必定由兩個部分組成:即能指與所指。例如「單詞」這個詞,是一組字母或聲音合成的,它就是能指;它所代表的又是另一事物,就是所指。在文學中,這種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關系就是藝術的中心:詩人在構成結構時,一方面用聲音(能指),另一方面用含義(所指)。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是非常令人感興趣的。事實上詩歌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正在於此:在於聲音與含義之間的對舞之中。但是在電影里,能指與所指幾乎是一致的:電影的符號是一個短路的符號。一幅畫與它所指的東西有一些直接的關系,而一個字卻很少有這種關系①(注①:某些象形文字除外)。
然而,電影的確象是一門語言。那麼它是怎樣起作用的呢?顯然,一個人對某一物體的想像與另一個人是不同的。如果兩人都讀到「玫瑰花」這個詞,你可能想到你去年夏天採摘的「和平」品種玫瑰,而我可能想到1968年12月羅拉給我的一朵玫瑰。但是在電影里,我們二人看到的是同一朵玫瑰花,電影製作者可以從無數玫瑰花中作出選擇,再用無數種拍攝方式把選中的那朵玫瑰花拍攝下來。
在電影里,藝術家的選擇是無限的;而在文學里,藝術家的選擇是有限的(很好理解,舉個例子:當你在電影里要表現一朵玫瑰花的時候,你可以從世界上千千萬萬朵玫瑰花里任意進行選擇。可是在文字里只有三個字供你選擇「玫瑰花」)。但對觀眾則恰恰相反。從這個關系來說,電影不是暗示,而是陳述。這正是它的力量之所在,也是它的危險性之所在。因為它是強加於觀眾的。這就是為什麼觀眾如果學會讀解畫面進而能夠掌握這種媒介的一些威力,是有益的,甚至是很重要的。一個人對畫面的讀解愈好,他對它的理解便愈多而畫面對於他的威力也就愈大。
蒙太奇現在已經成為世界電影通用的一種電影術語了。它與長鏡頭並列的被稱為改變電影的兩把「雙刃劍」。狹義的蒙太奇專指對鏡頭畫面、聲音、色彩諸元素編排組合的手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畫面語言,聲音語言和色彩語言。它是一種電影的修辭方法,對於他的本性有許多言論。在閱讀一篇文章時,讀者要自己去創造一幅畫面,電影讀者則不然,而這兩種讀者為了完成理性過程,都必須解釋他們所感受到的符號。他們的智力活動愈多,觀眾與創作者之間在這個過程中則愈能達成平衡;這種平衡愈好,那麼這部藝術作品就愈有生命力,愈能引起共鳴。最早的電影教科書——甚至包括許多近來出版的教科書——以一種目光短淺的熱情把電影與文字語言進行生硬的比較。這種標準的理論認為鏡頭是電影的單詞,場面是它的句子,一段戲就是它的段落。如果為了說明逐步復雜化的層次安排,這種比較是可行的,但是經不起分析推敲。暫且說,一個詞是涵義的最小而便利的單位,那麼,一個鏡頭是否與此相等呢?根本不是。
首先,一個鏡頭是有時間長度的。在這段時間里包含了連續不斷的不同數量的圖象。那麼,單一的畫面或曰畫格是否構成電影涵義的基本單位呢?答案依然為否,因為每一畫格中包含著無數潛在的視覺信息,伴隨它的聲帶也是如此。如果我們能夠說一個電影鏡頭象一個句子,因為它能做出一個陳述,並且它本身是能充分解決問題的,那麼問題在於,電影並不能把自己分成如此易於控制的單位。我們完全可以把一段膠片從技術上定為「鏡頭」,然而,如果一個鏡頭內部就有分句,那又該怎麼辦呢?攝影機可以運動;一個場面可以用搖攝或移動鏡頭使它完全改觀,那麼我們應該說這是一個鏡頭,還是兩個鏡頭呢?
讀讀心理學,你就會發現,看電影電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引起觀眾注意和觀察的過程。先引起他的注意,然後,當他已經注意的時候,你就是把一個過程(因為電影是運動,運動就是一個過程)給他觀察。
我們的故事片,無論是純屬宣傳,或者是表達什麼哲理思想,都離開了注意和觀察,而著眼於「深沉」,就連介紹錢塘江潮的紀錄短片的解說詞也要說上兩句:「他們一面觀潮,一面似乎在思索著什麼。」所以一開場就先來一段深沉的內心獨白。好萊塢電影兒可懂心理學(心理學,是電影語言及其所有規律的基礎)了,因為懂得了心理學好賺錢。好萊塢電影兒的開場前三分鍾總是要來一段絕活而不是絕話。為什麼呢?先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再說,然後給他們腦袋裡打上兩三個問號。讓他們欲罷不能的在觀察這個過程是怎樣發展的。有人說好萊塢電影不玩本體,而玩什麼劇本、敘事、類型、噱頭……真是借著網路使勁出自己的洋相。
注意力只起著維持某種心理活動的指向和使這種活動不斷深入的作用。所以表現形式的主要功能就是引起觀眾對其內容的注意。形式好看,觀眾就注意,觀眾注意了,你就把你的內容通過這個能吸引觀眾的形式展現出來了。電影電視創作如果不講究表現形式,就無從引起觀眾對內容的注意。
注意不僅表現在認識過程中,而且還表現在其他的心理過程方面。例如在情感體驗中,如果沒有注意,情感就無從表現,沒有注意對象,應該表示愉快,還是畏懼,也就無從確定了。同時,注意也和個性特徵分不開的,因為注意是屬於主體方面的,一個人的興趣、能力、氣質和性格都刻劃著一個人所表現的注意的特點。
電影語言常用電影語言簡介有 拉鏡頭 空鏡頭 跟鏡頭 合成...常用以介紹環境背景、交代時間空間、抒發人物情緒、推進故事情節、表達作者態度等等。
『叄』 電影鏡頭語言
鏡頭語言————我們通常可經由攝影機所拍攝出來的畫面看出拍攝者的意圖,因為可從它拍攝的主題及畫面的變化, 去感受拍攝者透過鏡頭所要表達的內容,這就是所謂『我的鏡頭會說話』,也就是一般所講的『鏡頭語言』。 而大部份的入門者還是在嬰兒『學講話的階段』,所以無法透過『言語』很清楚的表達他想說的話, 甚至於顛三倒四語焉不詳,更甚至語無倫次令人摸不著頭緒。所以你只要把『鏡頭語言』搞懂, 你就能『言之有物,暢所欲言』,三言兩語的把你要表達的事情說得凊凊楚楚,不再讓人有不知所雲的感覺。以上用『語言』當做比喻,來說明攝影就像在講話,用詞美不美倒是其次,要讓人聽得懂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要透過鏡頭來表達一件事件,讓別人很輕易的就可看出你的影片到底在表達什麼, 例如你拍攝一個中正紀念堂的大門,大家只要一看到這畫面馬上就可以了解, 而有的人就是怕你沒印象,左邊拍一次右邊再拍一次,這就好像得了老年痴呆症的老先生, 一直在你耳邊一直重覆著同樣一件事,你說煩不煩? 還有許多人在拍攝靜物時,如花朵、器皿、圖畫等,畫面雖美但不很生動的主題,鏡頭卻停滯很久, 這就好像明明三言兩語可表達清楚的事情,卻用了長篇大論來說明,當然你會沒有耐心再聽下去。 同樣的在影像的世界裡,雖然和平常講話的表達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樣的, 所以你在拍攝時把它幻想成你在說故事,如此一來就不會腦袋空空,不知道要拍些什麼畫面及內容。
《亂》---鏡頭語言的顛覆
看完黑澤明的電影《亂》,我壓抑得長久呼吸困難,雖然這部改變自莎士比亞《李爾王》的悲劇我早已熟知,但當結局到來,我仍心似刀絞。
情感如此強烈,鏡頭卻如此冷靜,冷靜得讓我無法承受!
《亂》的鏡頭,顛覆了我以前所學習的那些語言法則。
片子中的鏡頭幾乎全部是遠景和全鏡,象老人的一雙智慧的眼睛,遠遠的、平靜的注視著故事的發生。人性中的欺騙、狹隘、自私等醜陋的一面,都赤裸裸暴露在這種寬容的注視之下。
在我們的經驗當中,人物情感迸發的時候,要用特寫來強調表現,既表達人物分明的情緒,也含蓄地表達導演的主觀感情,讓觀眾也達到一種情感的統一。
《亂》沒有。
幾乎找不到一個中景,更別說特寫。
看不到演員的表情,讓你感到,悲劇正在鏡頭前上演,陰郁的內心卻隱藏在生活之下。
在我們的經驗當中,故事發展到高潮的時候,一定要通過鏡頭的剪接率和景別的跳躍等手段來創造出緊張節奏,達到內在節奏與外在節奏的統一。
《亂》沒有。
永遠平視的長鏡頭,人物運動緩慢,鏡頭幾乎沒有外部運動,其景別也決定了沒有景別的跳躍。
即使是表現殘酷、壯烈的戰爭場面,仍然是長鏡頭、固定鏡頭、遠景、全景。
如此緩慢而平靜的述說。
這樣的鏡頭語言,造成觀眾心理的強烈反差,讓我難以通過鏡頭去發泄情緒而一再壓抑,然後一再積累。
最後,當勝利到來,三太子卻被冷箭射中,死在老王懷里時,死裡逃生的老王放聲痛哭。
悲劇達到最高潮,鏡頭仍然冷靜地遠遠注視。
看不到老王的表情,只聽見悲痛的號啕。
此時,積累已久的情感在冷靜的鏡頭下終於爆發,我無法哭泣,卻幾乎因為呼吸困難而昏過去。
把一切鏡頭的、剪接的技巧降至最低,屏棄外在的表現,一切都讓位給故事,讓位給情感,讓位給觀眾內心深處的思考。
鏡頭組接的一般規律和方法
我們都知道,無論是什麼影視節目,都是由一系列的鏡頭按照一定的排列次序組接起來的。這些鏡頭所以能夠延續下來,使觀眾能從影片中看出它們融合為一個完整的統一體,那是因為鏡頭的發展和變化要服從一定的規律,這些規律我們將在下面的內容里做詳細的敘述。
(1)鏡頭的組接必須符合觀眾的思想方式和影視表現規律
鏡頭的組接要符合生活的邏輯、思維的邏輯。不符合邏輯觀眾就看不懂。做影視節目要表達的主題與中心思想一定要明確,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確定根據觀眾的心理要求,即思維邏輯選用哪些鏡頭,怎麼樣將它們組合在一起。
(2)景別的變化要採用「循序漸進」的方法
一般來說,拍攝一個場面的時候,「景」的發展不宜過分劇烈,否則就不容易連接起來。相反,「景」的變化不大,同時拍攝角度變換亦不大,拍出的鏡頭也不容易組接。由於以上的原因我們在拍攝的時候「景」的發展變化需要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循序漸進地變換不同視覺距離的鏡頭,可以造成順暢的連接,形成了各種蒙太奇句型。
·前進式句型:這種敘述句型是指景物由遠景、全景向近景、特寫過渡。用來表現由低沉到高昂向上的情緒和劇情的發展。
·後退式句型:這種敘述句型是由近到遠,表示有高昂到低沉、壓抑的情緒,在影片中表現由細節到擴展到全部。
·環行句型:是把前進式和後退式的句子結合在一起使用。由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再由特寫——近景——中景——遠景,或者我們也可反過來運用。表現情緒由低沉到高昂,再由高昂轉向低沉。這類的句型一般在影視故事片中較為常用。
在鏡頭組接的時候,如果遇到同一機位,同景別又是同一主體的畫面是不能組接的。因為這樣拍攝出來的鏡頭景物變化小,一副副畫面看起來雷同,接在一起好像同一鏡頭不停地重復。在另一方面這種機位、景物變化不大的兩個鏡頭接在一起,只要畫面中的景物稍有一變化,就會在人的視覺中產生跳動或者好像一個長鏡頭斷了好多次,有「拉洋片」、「走馬燈」的感覺,破壞了畫面的連續性。
如果我們遇到這樣的情況,除了把這些鏡頭從頭開始重拍以外(這對於鏡頭量少的節目片可以解決問題),對於其他同機位、同景物的時間持續長的影視片來說,採用重拍的方法就顯得浪費時間和財力了。最好的辦法是採用過渡鏡頭。如從不同角度拍攝再組接,穿插字幕過渡,讓表演者的位置,動作變化後再組接。這樣組接後的畫面就不會產生跳動、斷續和錯位的感覺。
(3)鏡頭組接中的拍攝方向,軸線規律
主體物在進出畫面時,我們拍攝需要注意拍攝的總方向,從軸線一側拍,否則兩個畫面接在一起主體物就要「撞車」。
所謂的「軸線規律」是指拍攝的畫面是否有「跳軸」現象。在拍攝的時候,如果拍攝機的位置始終在主體運動軸線的同一側,那麼構成畫面的運動方向、放置方向都是一致的,否則應是「跳軸」了,跳軸的畫面除了特殊的需要以外是無法組接的。
(4)鏡頭組接要遵循「動從動」、「靜接靜」的規律
如果畫面中同一主體或不同主體的動作是連貫的,可以動作接動作,達到順暢,簡潔過渡的目的,我們簡稱為「動接動」。如果兩個畫面中的主體運動是不連貫的,或者它們中間有停頓時,那麼這兩個鏡頭的組接,必須在前一個畫面主體做完一個完整動作停下來後,接上一個從靜止到開始的運動鏡頭,這就是「靜接靜」。「靜接靜」組接時,前一個鏡頭結尾停止的片刻叫「落幅」,後一鏡頭運動前靜止的片刻叫做「起幅」,起幅與落幅時間間隔大約為一二秒鍾。運動鏡頭和固定鏡頭組接,同樣需要遵循這個規律。如果一個固定鏡頭要接一個搖鏡頭,則搖鏡頭開始要有起幅;相反一個搖鏡頭接一個固定鏡頭,那麼搖鏡頭要有「落幅」,否則畫面就會給人一種跳動的視覺感。為了特殊效果,也有靜接動或動接靜的鏡頭。
(5)鏡頭組接的時間長度
我們在拍攝影視節目的時候,每個鏡頭的停滯時間長短,首先是根據要表達的內容難易程度,觀眾的接受能力來決定的,其次還要考慮到畫面構圖等因素。如由於畫面選擇景物不同,包含在畫面的內容也不同。遠景中景等鏡頭大的畫麵包含的內容較多,觀眾需要看清楚這些畫面上的內容,所需要的時間就相對長些,而對於近景,特寫等鏡頭小的畫面,所包含的內容較少,觀眾只需要短時間即可看清,所以畫面停留時間可短些。
另外,一幅或者一組畫面中的其他因素,也對畫面長短直到制約作用。如同一個畫面亮度大的部分比亮度暗的部分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因此如果該幅畫面要表現亮的部分時,長度應該短些,如果要表現暗部分的時候,則長度則應該長一些。在同一幅畫面中,動的部分比靜的部分先引起人們的視覺注意。因此如果重點要表現動的部分時,畫面要短些;表現靜的部分時,則畫面持續長度應該稍微長一些。
(6)鏡頭組接的影調色彩的統一
影調是指以黑的畫面而言。黑的畫面上的景物,不論原來是什麼顏色,都是由許多深淺不同的黑白層次組成軟硬不同的影調來表現的。對於彩色畫面來說,除了一個影調問題還有一個色彩問題。無論是黑白還是彩色畫面組接都應該保持影調色彩的一致性。如果把明暗或者色彩對比強烈的兩個鏡頭組接在一起(除了特殊的需要外),就會使人感到生硬和不連貫,影響內容通暢表達。
(7)鏡頭組接節奏
影視節目的題材、樣式、風格以及情節的環境氣氛、人物的情緒、情節的起伏跌宕等是影視節目節奏的總依據。影片節奏除了通過演員的表演、鏡頭的轉換和運動、音樂的配合、場景的時間空間變化等因素體現以外,還需要運用組接手段,嚴格掌握鏡頭的尺寸和數量。整理調整鏡頭順序,刪除多餘的枝節才能完成。也可以說,組接節奏是教學片總節奏的最後一個組成部分。
處理影片節目的任何一個情節或一組畫面,都要從影片表達的內容出發來處理節奏問題。如果在一個寧靜祥和的環境里用了快節奏的鏡頭轉換,就會使得觀眾覺得突兀跳躍,心理難以接受。然而在一些節奏強烈,激盪人心的場面中,就應該考慮到種種沖擊因素,使鏡頭的變化速率與青年觀眾的心理要求一致,以增強青年觀眾的激動情緒達到吸引和模仿的目的。
(8)鏡頭的組接方法
鏡頭畫面的組接除了採用光學原理的手段以外,還可以通過銜接規律,使鏡頭之間直接切換,使情節更加自然順暢,以下我們介紹幾種有效的組接方法。
·連接組接:相連的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一系列鏡頭表現同一主體的動作。
·隊列組接:相連鏡頭但不是同一主體的組接,由於主體的變化,下一個鏡頭主體的出現,觀眾會聯想到上下畫面的關系,起到呼應、對比、隱喻烘托的作用。往往能夠創造性的揭示出一種新的含義。
·黑白格的組接:為造成一種特殊的視覺效果,如閃電、爆炸、照相館中的閃光燈效果等。組接的時候,我們可以將所需要的閃亮部分用白色畫格代替,在表現各種車輛相接的瞬間組接若干黑色畫格,或者在合適的時候採用黑白相間畫格交*,有助於加強影片的節奏、渲染氣氛、增強懸念。
·兩級鏡頭組接:是又特寫鏡頭直接跳切到全景鏡頭或者從全景鏡頭直接切換到特寫鏡頭的組接方式。這種方法能使情節的發展在動中轉靜或者在靜中變動,給觀眾的直感極強,節奏上形成突如其來的變化,產生特殊的視覺和心理效果。
·閃回鏡頭組接:用閃回鏡頭,如插入人物回想往事的鏡頭,這種組接技巧可以用來揭示人物的內心變化。
·同鏡頭分析:將同一個鏡頭分別在幾個地方使用。運用該種組接技巧的時候,往往是處於這樣的考慮:或者是因為所需要的畫面素材不夠;或者是有意重復某一鏡頭,用來表現某一人物的青絲和追憶;或者是為了強調某一畫面所特有的象徵性的含義以印發觀眾的思考;或者還是為了造成首尾相互接應,從而達到藝術結構上給人一完整而嚴謹的感覺。
·拼接:有些時候,我們在戶外拍攝雖然多次,拍攝的時間也相當長,但可以用的鏡頭卻是很短,達不到我們所需要的長度和節奏。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同樣或相似內容的鏡頭的話,我們就可以把它們當中可用的部分組接,以達到節目畫面必須的長度。
·插入鏡頭組接:在一個鏡頭中間切換,插入另一個表現不同主體的鏡頭。如一個人正在馬路上走著或者坐在汽車里向外看,突然插入一個代表人物主觀視線的鏡頭(主觀鏡頭),以表現該人物意外的看到了什麼和直觀感想和引起聯想的鏡頭。
·動作組接:藉助人物、動物、交通工具等等動作和動勢的可銜接性以及動作的連貫性相似性,作為鏡頭的轉換手段。
·特寫鏡頭組接:上個鏡頭以某一人物的某一局部(頭或眼睛)或某個物件的特寫畫面結束,然後從這一特寫畫面開始,逐漸擴大視野,以展示另一情節的環境。目的是為了在觀眾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個人的表情或者某一事物的時候,在不知不覺中就轉換了場景和敘述內容,而不使人產生陡然跳動的不適合之感覺。
·景物鏡頭的組接:在兩個鏡頭之間藉助景物鏡頭作為過度,其中有以景為主,物為陪襯的鏡頭,可以展示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景物風貌,也表示時間和季節的變換,又是以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在另一方面,是以物為主,景為陪襯的鏡頭,這種鏡頭往往作為鏡頭轉換的手段。
·聲音轉場:用解說詞轉場,這個技巧一般在科教片中比較常見。用畫外音和畫內音互相交替轉場,像一些電話場景的表現。此外,還有利用歌唱來實現轉場的效果,並且利用各種內容換景。
·多屏畫面轉場:這種技巧有多畫屏、多畫面、多畫格和多銀幕等多種叫法,是近代影片影視藝術的新手法。把銀幕或者屏幕一分為多,可以使雙重或多重的情節齊頭並進,大大的壓縮了時間。如在電話場景中,打電話時,兩邊的人都有了,打完電話,打電話的人戲沒有了,但接電話人的戲開始了。
鏡頭的組接技法是多種多樣瓣,按照創作者的意圖,根據情節的內容和需要而創造,也沒有具體的規定和限制。我們在具體的後期編輯中,可以盡量地根據情況發揮,但不要脫離實際的情況和需要。
『肆』 電影鏡頭語言
鏡頭就是用鏡頭像語言一樣去表達我們的意思。我們通常可經由攝影機所拍攝出來的畫面看出拍攝者的意圖,因為可從它拍攝的主題及畫面的變化,去感受拍攝者透過鏡頭所要表達的內容,這就是所謂「我的鏡頭會說話」,也就是一般所講的「鏡頭語言」樣的在影像的世界裡,雖然和平常講話的表達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樣的,所以說鏡頭語言沒有規律可言,只要用鏡頭表達你的意思,不管用何種鏡頭方式,都可稱為鏡頭語言。
鏡頭語言的基本知識
一、景別:
根據景距、視角的不同,一般分為: 極遠景:極端遙遠的鏡頭景觀,人物小如螞蟻。 遠景:深遠的鏡頭景觀,人物在畫面中只佔有很小位置。廣義的遠景基於景距的不同,又可分為大遠景、遠景、小遠景三個層次。 大全景:包含整個拍攝主體及周圍大環境的畫面,通常用來作影視作品的環境介紹,因此被叫做最廣的鏡頭。 全景:攝取人物全身或較小場景全貌的影視畫面,相當於話劇、歌舞劇場「舞台框」內的景觀。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動作和所處的環境。 小全景:演員「頂天立地」,處於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對完整的規格。 中景:俗稱「七分像」,指攝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鏡頭,或用來拍攝與此相當的場景的鏡頭,是表演性場面的常用景別。 半身景:俗稱「半身像」,指從腰部到頭的景緻,也稱為「中近景」。 近景:指攝取胸部以上的影視畫面,有時也用於表現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寫:指攝像機在很近距離內攝取對象。通常以人體肩部以上的頭像為取景參照,突出強調人體的某個局部,或相應的物件細節、景物細節等。 大特寫:又稱「細部特寫」,指突出頭像的局部,或身體、物體的某一細部,如眉毛、眼睛、槍栓、扳機等。
二、攝像機的運動(拍攝方式)
推:即推拍、推鏡頭,指被攝體不動,由拍攝機器作向前的運動拍攝,取景范圍由大變小,分快推、慢推、猛推,與變焦距推拍存在本質的區別。 拉:被攝體不動,由拍攝機器作向後的拉攝運動,取景范圍由小變大,也可分為慢拉、快拉、猛拉。 搖:攝像機位置不動,機身依託於三角架上的底盤作上下、左右旋轉等運動,使觀眾如同站在原地環顧、打量周圍的人或事物。 移:又稱移動拍攝。從廣義說,運動拍攝的各種方式都為移動拍攝。但在通常的意義上,移動拍攝專指把攝像機安放在運載工具上,如軌道或搖臂,沿水平面在移動中拍攝對象。移拍與搖拍結合可以形成搖移拍攝方式。 跟:指跟蹤拍攝。跟移是一種,還有跟搖、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將跟攝與拉、搖、移、升、降等20多種拍攝方法結合在一起。總之,跟拍的手法靈活多樣,它使觀眾的眼睛始終盯牢在被跟攝人體、物體上。 升:上升攝像。 降:下降攝像。 俯:俯拍,常用於宏觀地展現環境、場合的整體面貌。 仰:仰拍,常帶有高大、庄嚴的意味。 甩:甩鏡頭,也即掃搖鏡頭,指從一個被攝體甩向另一個被攝體,表現急劇的變化,作為場景變換的手段時不露剪輯的痕跡。 懸:懸空拍攝,有時還包括空中拍攝。它有廣闊的表現力。 空:亦稱空鏡頭、景物鏡頭,指沒有劇中角色(不管是人還是相關動物)的純景物鏡頭。 切:轉換鏡頭的統稱。任何一個鏡頭的剪接,都是一次「切」。 綜:指綜合拍攝,又稱綜合鏡頭。它是將推、拉、搖、移、跟、升、降、俯、仰、旋、甩、懸、空等拍攝方法中的幾種結合在一個鏡頭里進行拍攝。 長:指長鏡頭。影視都可以界定在30秒以上的連續畫面。 反打:指攝像機在拍攝二人場景時的異向拍攝。例如拍攝男女二人對坐交談,先從一邊拍男,再從另一邊拍女(近景、特寫、半身均可),最後交叉剪輯構成一個完整的片段。 變焦拍攝:攝像機不動,通過鏡頭焦距的變化,使遠方的人或物清晰可見,或使近景從清晰到虛化。 主觀拍攝:又稱主觀鏡頭,即表現劇中人的主觀視線、視覺的鏡頭,常有可視化的心理描寫的作用。
三、影視的畫面處理技巧
淡入:又稱漸顯。指下一段戲的第一個鏡頭光度由零度逐漸增至正常的強度,有如舞台的「幕啟」。 淡出:又稱漸隱。指上一段戲的最後一個鏡頭由正常的光度,逐漸變暗到零度,有如舞台的「幕落」。 化:又稱 「溶」,是指前一個畫面剛剛消失,第二個畫面又同時涌現,二者是在「溶」的狀態下,完成畫面內容的更替。其用途:①用於時間轉換;②表現夢幻、想像、回憶;③表景物變幻莫測,令人目不暇接;④自然承接轉場,敘述順暢、光滑。化的過程通常有三秒鍾左右。 疊:又稱「疊印」,是指前後畫面各自並不消失,都有部分「留存」在銀幕或熒屏上。它是通過分割畫面,表現人物的聯系、推動情節的發展等。由於劃:又稱「劃入劃出」。它不同於化、疊,而是以線條或用幾何圖形,如圓、菱、簾、三角、多角等形狀或方式,改變畫面內容的一種技巧。如用「圓」的方式又稱「圈入圈出」;「簾」又稱「簾入簾出」,即像卷簾子一樣,使鏡頭內容發生變化。 入畫:指角色進入拍攝機器的取景畫幅中,可以經由上、下、左、右等多個方向。 出畫:指角色原在鏡頭中,由上、下、左、右離開拍攝畫面。 定格:是指將電影膠片的某一格、電視畫面的某一幀,通過技術手段,增加若干格、幀相同的膠片或畫面,以達到影像處於靜止狀態的目的。通常,電影、電視畫面的各段都是以定格開始,由靜變動,最後以定格結束,由動變靜。 倒正畫面:以銀幕或熒屏的橫向中心線為軸心,經過180°的翻轉,使原來的畫面,由倒到正,或由正到倒。 翻轉畫面:是以銀幕或熒屏的豎向中心線為軸線,使畫面經過180°的翻轉而消失,引出下一個鏡頭。一般表現新與舊、窮與富、喜與悲、今與昔的強烈對比。 起幅:指攝影、攝像機開拍的第一個畫面。 落幅:指攝影、攝像機停機前的最後一個畫面。 閃回:影視中表現人物內心活動的一種手法。即突然以很短暫的畫面插入某一場景,用以表現人物此時此刻的心理活動和感情起伏,手法極其簡潔明快。「閃回」的內容一般為過去出現的場景或已經發生的事情。如用於表現人物對未來或即將發生的事情的想像和預感,則稱為「前閃」,它同「閃回」統稱為「閃念」。 蒙太奇: 法文montage的音譯,原為裝配、剪切之意,指將一系列在不同地點、從不同距離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起來,是電影創作的主要敘述手段和表現手段之一。它大致可分為「敘事蒙太奇」與「表現蒙太奇」。前者主要以展現事件為宗旨,一般的平行剪接、交叉剪接(又稱為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都屬此類。「表現蒙太奇」則是為加強藝術表現與情緒感染力,通過「不相關」鏡頭的相連或內容上的相互對照而產生原本不具有的新內涵。 剪輯:影視製作工序之一,也指擔任這一工作的專職人員。影片、電視片拍攝完成後,依照劇情發展和結構的要求,將各個鏡頭的畫面和聲帶,經過選擇、整理和修剪,然後按照蒙太奇原理和最富於藝術效果的順序組接起來,成為一部內容完整、有藝術感染力的影視作品。剪輯是影視聲像素材的分解重組工作,也是攝制過程中的一次再創作。
四、其他名詞:
前景:鏡頭中靠近前沿或位於主體前面的人或物。在鏡頭畫面中,用以陪襯主體,或組成戲劇環境的一部分,並增強畫面的空間深度,平衡構圖和美化畫面。 後景:鏡頭中靠近後邊或位於主體後面的人或物。後景在鏡頭畫面中,有時作為表現的主體或陪體,但大多是戲劇環境的組成部分,有時直接構成背景。 中景:處於畫面中間的部分。一般主體會出現在中景或前、中景之間的部位。 前景、中景、後景是攝影構圖的基本層次,它們可以使畫面富於層次感、縱深感。有些畫面的層次作了更細致的劃分,如斯皮爾伯格《拯救大兵瑞恩》的許多畫面構圖,可達七八個層次。 內景:也稱「棚內景」。指在攝影棚內搭置的場景(包括室內景或戶外景)。 外景:攝影棚以外的場景,包括自然環境、生活環境等實景,以及在攝影棚外搭建的室內景。優點是真實、自然,具有生活氣息。 攝影棚:專供拍攝影視作品使用的特殊建築物。較大的攝影棚面積一般在400平方米以上至1000平方米,高度為8米以上。棚內四周有為繪制背景用的天片,裝有各種照明設施、音響條件,以及隔音、通風、調節氣溫、排水等設備。棚內可搭建供拍攝的各種室內外布景。 造型語言:傳統意義上指繪畫、雕塑等藝術門類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塑造視覺直觀形象的手段和技法的總和。對於影視而言,各種視覺造型藝術的手段和技法(如線條、色彩、光效、影調、構圖、透視規律、材料結構、空間處理等)與聲音造型諸因素(音量、音色、音調、運動、方位、距離等),共同形成了它們的造型語言體系。 畫外音:指影視作品中聲音的畫外運用,即不是由畫面中的人或物體直接發出的聲音,而是來自畫面外的聲音。旁白、獨白、解說是畫外音的主要形式。音響的畫外運用也是畫外音的重要形式。畫外音使聲音擺脫了依附於畫面視像的從屬地位,強化了影視作品的視聽結合功能。 銀幕:一種由反射性或半透明的材料製成、其表面可供投射影像的電影放映設備。 寬銀幕電影:本世紀50年代興起的新型電影,採用比標准銀幕寬的銀幕,可以使觀眾看到更廣闊的景象。目前,最普遍的方法是採用橫向壓縮畫面的變形鏡頭來拍攝和放映寬銀幕影片,使放映畫面高寬比由普通銀幕電影的1:1.33,變成 1:1.66至1:1.85,故稱之為變形寬銀幕電影。 遮幅寬銀幕電影:也稱「假寬銀幕電影」,使用35毫米膠片,拍攝和放映時,在攝影機和放映機片窗前加裝格框,遮去畫幅的上下兩邊,以壓縮畫面高度,但不改變畫面寬度,能得到與變形寬銀幕電影相同的銀幕效果。攝制這種寬銀幕電影的方法較為簡便,已得到廣泛採用。 聲畫同步:也即音畫同步,指影視作品中的對白、歌曲和聲響與畫面動作相一致,聲音(包括配音)和畫面形象保持同步進行的自然關系。 聲畫平行:影視作品聲畫不同步的一種情形,也稱聲畫並行、聲畫分立,指影視作品中聲音與畫面所表現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藝術風格和戲劇性矛盾沖突相互貼近,但速度節奏並不同步,聲音與畫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邏輯展開,互相補充,若即若離。其基本特點是聲音(尤其是音樂)重復或加強畫面的意境、傾向或含義。說明性音樂、渲染性音樂都屬於聲畫平行的音樂。 聲畫對位:影視作品聲畫不同步的另一種情形,包括兩種藝術處理方式:(1)聲畫對比。聲音與畫面的內容和情緒一致,但存在量度、節奏的反差。 (2)聲畫對立。聲音與畫面的形象和情緒完全相反。
編輯本段景和鏡頭的基本含義
「景」就是指銀幕和屏幕上的單個畫面圖象,是一種瞬間的空間呈現.不同的畫面叫「景別」,景和景別都是一個空間概念,而「鏡頭」頭則不同,它主要是一個時間概念.一個鏡頭就是攝影機或攝象機從開始到停止所拍下的全部影象。所以,一個鏡頭可以是一個景,也可以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景。
編輯本段鏡頭的形態以及景別的拍攝
一個鏡頭,可以由全景推出中景;近景乃至特寫,也可以由特寫拉成近景;中景;全景乃至遠景景別是由視距來確定和劃分的,所謂視距,是指攝影機與被攝對象之間的距離。在一個鏡頭內,或者說一個電影句子內,就應包括經過嚴格選擇的各種不同的景。因此,便有了各種景別 任何一部影片都要使用各種景別,概括的說,可分五大類即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其中還分為大全景;大特寫。每一單個鏡頭鏡頭的形態有以下四個方面構成:
景別,遠景
(1)景別,遠景;大全景;全景;中景;中近景;近景;特寫,大特寫。各種景別的界定以人在畫面中的比例為准。如遠景和大全景,主要表現人被周圍世界吞沒或者人和大自然的融合,全景和中景主要拍攝人物的全貌或半身,它比較接近生活中人們常規的視野,一般情況下的運用過程,都適於在這種均衡;平穩的景別中表現。近景和特寫指人胸部或肩部以上的鏡頭,它們象放大鏡似的把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到形象和表情的細部,當導演要強調人物的瞬間反應或激情,給予觀眾情緒沖擊力的時候,近景和特寫就突出地發揮著他那逼近觀察的作用。大特寫一般指人臉上的某一個局部或某件特殊的物件道具,這是用的極少,但一用則讓人過目難忘的一種鏡頭。 景別決定著我們對銀幕上人和事物關系的程度,它所產生的不同構圖又創造著各種造型表現的不同意向.通過景別的變化給觀眾帶來的時遠時近,時粗疏,時細密,時而瀏覽品味時而一目瞭然的觀察方式,是電影魅力所在的重要原因。
角度
(2)角度,在水平和垂直各個方向上鏡位的選擇,以攝影機和被攝對象的不同方位關系,分為正;側;背;平;仰;俯等。
移動形式
(3)移動形式,移動鏡頭推;拉;搖;移;升;降以及綜合鏡頭。鏡頭的各種運動形式是對角度和景別的修飾和擴充,橫向,垂直,縱身諸多方向上的移位,達到在運動中觀察的效果,跟固定鏡頭的靜止觀察互為補充。運動鏡頭所造成的畫面空間不斷變化,更大程度地還原了活動的人在活動的世界中的視覺感受,接近(推);離開(拉);環視;搖首;和俯身(搖下)邊走邊看(移);緊緊跟上(跟);上浮下沉(升降)以及種種復合的動態觀察(綜合運動),這些也正是更為生動地描述劇情展現動作的必要手段。
長度
(4)長度,鏡頭的時間以膠片的長度來折算,攝影機每一秒鍾拍攝24畫格和1.5英尺;3英尺的鏡頭就是2秒,90英尺的鏡頭就是一分鍾。通常一部影片的長度一個半小時,膠片總長度既90(英尺)x90(分鍾)=8100英尺(2700米),而一部故事影片的鏡頭數大約300-1000個左右,如果300個鏡頭的影片,平均每個鏡頭長27英尺,18秒鍾,而900個鏡頭的影片,平均鏡頭就變成了90英尺,6秒鍾。從這個粗略的計算結果可以看出來鏡頭長度的意義——它是導演通過時間控制創造電影敘述節奏的媒介。 一個鏡頭的長度是由內,外兩個因素決定的。內部因素即鏡頭內容和空間形態的制約,畫面內容的陌生感和熟悉度也影響著鏡頭長度。外部因素是指鏡頭段落與全片鏡頭序列的敘述節奏的需要,恬淡的故事,舒緩的講法多用長鏡頭,追逐;暴力;歡樂;恐怖的場面和驚險;戰爭;歌舞等影片中,必以短鏡頭為主。 鏡頭的長度沒有統一的標准,景別;角度;運動形式;長度,把每一個鏡頭以空間和時間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構成影片的一個內容單元,同時,他們又跟相連的鏡頭和全片鏡頭的形態建立起各種對應關系,成為影片蒙太奇結構中最基本的元素。確定每一個鏡頭的形態時都不應孤立,單一地進行,要通盤考慮下,把總體的形態。把握,分別落實到一個個鏡頭及相互關系中。 在安排一個鏡頭時,應考慮到根據故事內容,鏡頭的具體布局,哪一角度更富於動作性或感染力,連貫性,預期的視覺效果和情緒效果,剪輯方案以及切出鏡頭和插入鏡頭的運用,故事和影片的形式和結構感,畫面寬度以多長為宜,怎樣改變和轉換觀眾的注意力,怎樣運用主觀鏡頭或客觀鏡頭。一個鏡頭在一場戲中究竟應佔多長時間,以及怎樣確立或改變拍攝對象與空間之間的關系等等。
鏡頭的組接方式
單個鏡頭雖然都有一定的含義,但是要按照劇情的發展,有機地,自然流暢地組接起來,才能成為一部完整的作品,於是便形成了一整套的鏡頭組接方式。顯;隱;化;切;等,這就是指鏡頭與鏡頭之間的不同的組接方式 顯,又叫漸顯;漸顯;淡入,這就是畫面從空白或全黑中漸漸現出。 隱,又叫漸隱;淡出,與漸現正好相反,就是畫面逐漸退隱直到完全消失。 若將漸隱和漸顯結合起來,就會形成明顯的間歇感這就是告訴了觀眾,這是一個完整的段落的結束和另一個段落的開始。 化,又叫「溶」或叫「疊化」上一個畫面在下一個正在顯現時漸漸消失叫「化出」下一個畫面在上一個畫面的逐步消失中逐漸出現叫「化入」。化出;化入,通常用來表現一些不完整的段落之間的時間分割。運用疊化能表現某人或某事在一段相當長時間的變化。 切,又叫「切換」具體講,又可分為連續性切換和穿插性切換。 連續切換,即後一畫面中所表現的動作是前一畫面中動作的繼續或者是前一畫面中所展現的內容的一部分。把其間的許多不必要表現的過程都「切」去了,不但脈絡清晰,而且簡潔流暢。這便是連續切換。 穿插性切換,它與連續性切換不同,後一鏡頭不是前一畫面中某一動作的繼續,他不包括前一畫面的某些部分。但它們有內在的相關因素,在整個故事發展的鏈條中是可以連接在一起的。 關於鏡頭(畫面)的上述組接方式,只是影視藝術剪輯的多種多樣手法中的幾種。歸納起來有兩大類:即技巧性組接。如果畫面的組接使用的是隱;顯;化等手法就須在剪輯組接時使用某些光學技巧,因此叫技巧性組接。而切換則無須使用任何光學技巧,因此它叫非技巧性組接。 關於影視畫面的各種組接方式,實際上是蒙太奇技巧在畫面轉換和組接中的具體運用。電影和電視其所以通過畫面說話,成為能講故事的敘述藝術,只因為它們具有一種最基本的構成手段——蒙太奇。蒙太奇既是影視成為獨特藝術的基本特性,又是影視畫面實現基本敘事功能的一種「語法修辭」,或者說影視和電視能夠成為完美而獨立的藝術的基本手段。 在電影的製作中,需要將全片所表現的內容,分解成許多不同的鏡頭,分別拍攝完成後,在按照原定的創作構思,把這許多分散的;不同的鏡頭,按照故事的發展,藝術地加以剪輯;組合,使其通過畫面形象相輔相承的關系,產生連貫;呼應;懸念;對比;暗示;聯想;烘托,以及快慢不同的節奏,從而構成一部有機的;自然流暢的;能表達一定思想內容的影片.當聲音和色彩作為電影的構成元素進入電影以後,又增加了畫面與聲音,畫面與色彩,以及聲音與聲音等各種各樣的組合方式和組合技巧.所以,蒙太奇又是一個不斷發展豐富著的藝術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