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教父》中的插曲有哪些
1 MAIN TITLE
2 I HAVE BUT ONE HEART
3 THE PLCKUP
4 CONNIES WEDDING
5 THE HALLS OF FEAR
6 SICILIAN PASTORALE
7 LOVE THEME FROM THE GODFATHER
8 THE GODFATHER WALTZ
9 APOLLONIA
10 THE NEW GODFATHER
11 THE BAPTISM
12 THE GODFATHER FINALE
13 Speak Softly Love 柔聲傾訴
《教父》的主題音樂應該是根據西西里民間音樂改編的樂曲!這一點在《教父3》中邁克的大兒子在回到西西里時,在家庭聚會上說,他根據西西里民間音樂寫了一首歌,他歌唱的旋律就是在《教父》中反復出現的主題音樂!
Ⅲ 求《教父》里的背景音樂
《教父》里的背景音樂有:《Main Title》(The Godfather Waltz)、《I Have But One Heart》、《The Pickup》、《Connie's Wedding》、《The Halls of Fear》、《Sicilian Pastorale》、《The Godfather》、《The Godfather Waltz》、《Appollonia》、《The New Godfather》、《The Baptism》、《The Godfather》(Finale)。
1、《Main Title》(The Godfather Waltz)
專輯:The Godfather Trilogy
發行時間:2014-04-15
發行公司:Orchard Enterprises NY,Inc.
2、《The Halls of Fear》
歌手:Nino Rota
專輯:The Godfather
發行時間:1991-07-15
發行公司:環球唱片
3、《The Godfather》
歌手:Riccardo Eberspacher
專輯:Grillfeten Hits Vol. 2
發行時間:2009-06-12
發行公司:看見音樂
4、《Appollonia》
歌手:Sandy Coast
專輯:Good for Gold
發行時間:2009-04-22
發行公司:Orchard Enterprises NY,Inc.
5、《The Baptism》
歌手:Atticus Ross/Claudia Sarne/Leopold Ross
專輯:Broken City
發行時間:2014-07-22
發行公司:Orchard Enterprises NY,Inc.
(3)教父的電影音樂擴展閱讀:
《教父》是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等主演的黑幫電影,於1972年3月24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馬里奧·普佐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以維托·唐·科萊昂為首的黑幫家族的發展過程以及科萊昂的小兒子邁克如何接任父親成為黑幫首領的故事。1973年該片獲得第45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獎 。2007年被美國電影協會選為「百年百佳影片第二位」。
Ⅳ 電影《教父》中的一段JAZZ樂 求曲名。
那首曲子叫《Manhattan Serenade》(曼哈頓小夜曲),網路音樂可以搜到。我記得小時候看《貓和老鼠》的時候有一集說Jerry去大城市曼哈頓遊玩,其中的背景音樂就是這首曲子。
http://music..com/search?fr=ps&key=manhattan%20serenade&ie=utf-8 鏈接的第一個就是。
Ⅳ 電影《教父》真正讓人記住的不是劇情,而是尼諾·羅塔的音樂
「先生,這是科波拉導演送來的劇本。」助理把一摞厚厚的紙遞給馬龍·白蘭度。白蘭度打開劇本,隨便翻了幾頁,突然臉色一變,把劇本狠狠地朝助手扔了過去,咆哮道:「告訴科波拉,我絕不扮演黑手黨!」助理被嚇得戰戰兢兢,不敢說話,匆忙將地上散落的紙張撿起來,放在桌上,便離開了。
幾天後,情緒平復下來的白蘭度又打開劇本,仔仔細細看了一遍。助理進來時,他正用眉筆給自己畫鬍子,「我看上去怎麼樣?」白蘭度得意地問。助理眼見這情形,傻眼了,隨即緩過神來,明白了白蘭度的用意。他沒想到,才過了幾天,白蘭度就徹底改變了主意。「先生,您看上去就是黑幫大佬。」白蘭度聽後,哈哈一笑,說道:「拉夫特這小子演得不錯。」
助理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自己跟了白蘭度這么多年,還從未聽過他誇誰。而他剛才誇的竟然是喬治·拉夫特,一個在銀幕上演過很多黑幫角色的傢伙。助理意識到,這位大明星徹底愛上了這個劇本。
不久後,白蘭度成功塑造了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鏡頭下的第一代教父——唐·科里昂。《教父》(The Godfather)也成為白蘭度從影生涯中最經典的作品。整個「教父三部曲」亦成就了許多電影人,除了科波拉和白蘭度以外,還有阿爾·帕西諾、羅伯特·德尼羅,以及尼諾·羅塔(Nino Rota)。
為了更加貼近影片的背景和主題,科波拉特意請來義大利著名導演費里尼的御用搭檔尼諾·羅塔擔綱配樂。羅塔以典型的西西里旋律為架構,譜寫出了充滿懷舊感的動人樂章。
《教父》配樂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有兩個主題,一個是電影開場和結束時出現的主題旋律,這段旋律一直貫穿於三部電影中,羅塔為其創作了不同的變奏樂段,以配合影片的情節發展。
而另一個主題則是擁有無數改編版本的西西里愛情主題,這首曲子傳遍了全球許多城市的大街小巷,堪稱世界電影音樂史上流傳度最廣的主題旋律之一。
這首美麗的西西里旋律透著濃郁的義大利風情,當熟悉的旋律一響起,溫暖的音符便直抵內心深處。聽者隨之強烈感受到一種純真無瑕的柔美 情感 ,和永世難忘的歲月情懷。
《教父》的配樂幾乎完美地印證了一個事實:優秀的電影音樂,在離開電影畫面後,將會散發出更為持久的魅力,多年後的今天,許多人也許根本沒有看過這部電影,但一定聽過尼諾·羅塔譜寫的音樂。
兩年後,羅塔以同樣的主題音樂為《教父》續集譜曲,同時為影片創作了一首新的音樂片段,在劇中不時出現,以預告悲劇的發生。這一次,奧斯卡評委會再也無法忽視這部傑作了,於是順理成章地把金像獎頒給了他。那些年裡,《教父》在全球各大電影節都顯示出咄咄逼人的姿態。
1990年,當第三部影片誕生時,羅塔已經逝世,參與了前兩部配樂的卡邁·柯波拉接替了羅塔的工作,但因為羅塔的旋律實在太深入人心,卡邁·柯波拉也不得不繼續沿用羅塔的舊作。
實際上,《教父》不過是羅塔晚年的代表作,遠遠不能涵蓋這位義大利國寶級配樂大師的藝術生涯。
羅塔出身於音樂世家,他的母親是一位鋼琴家,祖父則是十九世紀義大利一位著名作曲家。羅塔繼承了家族的音樂才華,從小就顯示出非凡的天分。11歲那年,他創作出一部清唱劇《施洗者約翰的童年時代》,於1923年首演。這部作品受到大指揮家托斯卡尼尼的贊賞,後者亦成為羅塔早年音樂道路的資助人。
即便與好萊塢黃金時代的配樂名家相比,羅塔的學院派背景也毫不遜色。他曾就讀於義大利著名音樂學府——羅馬聖切契里亞音樂學院,這所音樂學院培養出了羅塔和莫里康內這兩位義大利電影音樂的旗幟性人物。
此外,他也曾在大名鼎鼎的米蘭音樂學院和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深造過。指揮大師弗里茲·萊納、作曲家羅薩里奧·斯卡列羅以及阿爾弗雷多·卡塞拉都曾是羅塔的導師。
在柯蒂斯音樂學院學習期間,羅塔還遇到了另一位亦師亦友的作曲家:阿蘭·柯普蘭。正是柯普蘭激發出羅塔在電影配樂領域的興趣和創造力,同時,他也給予了羅塔一些善意的忠告,比如在為電影配樂時,不要有先入為主的成見,以及投機取巧的心態。在一些作曲家眼裡,從事電影配樂工作似乎不需要像譜寫交響曲那般一絲不苟和全心投入。
雖然受到柯普蘭的啟發,青年時代的羅塔便對電影音樂產生了濃厚興趣,但整個三十年代,他只為一部電影創作過配樂——義大利導演拉法洛·馬塔拉佐的《旅行列車》(Treno Popolare)。然而該片卻遭遇了滑鐵盧,這對一心想要投身電影配樂事業的羅塔打擊很大。
隨後,羅塔不得不暫時離開電影界,後來的幾年時間里,他決心成為一名「嚴肅的」作曲家,於是把精力放在了室內樂上,並在巴黎音樂學院開始了教師生涯。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後,身處好萊塢的同輩作曲家們已集體迎來了創作高峰期,而羅塔也決定再次投身電影音樂,他加盟了名不見經傳的盧克斯電影公司(Lux Films),並成為公司的重要作曲家。
這一時期的羅塔依舊只能為一些粗製濫造的電影服務,不過,他已經開始嘗試運用主導動機與交響化的音樂風格,並將美妙的旋律融入到人物和情節當中。事實上,羅塔並沒有受到這些劣質影片的干擾,反而在這十年中磨煉出了日益成熟的配樂技巧。
1952年,羅塔遇到了他一生最重要的搭檔——費里尼,職業生涯就此改變。
這一年,他為費里尼的《白酋長》(The White Sheik)擔綱配樂,從此開啟了兩人漫長的合作歷程。
不久後,法國「新浪潮」運動席捲歐洲,其鄰國義大利的電影藝術也開始迅速發展,費德里科·費里尼成為了其中的代表人物。他與英格瑪·伯格曼、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並稱為世界現代藝術電影的「聖三位一體」,代表了自六十年代以來歐洲藝術電影難以逾越的高峰。
費里尼一生共拍攝了24部電影,其中有19部影片的配樂都出自羅塔之手。費里尼與羅塔,正如法國的特呂弗和德勒呂一樣,堪稱戰後歐洲電影界的最佳組合。
《大路》(La Strada)、《甜蜜的生活》(La Dolce Vita)、《八部半》(8½)、《阿瑪柯德》(Amarcord)、《卡薩諾瓦》(Fellini's Casanova)、《羅馬風情畫》(Fellini's Roma)、《小丑》(The Clowns)、《卡比里亞之夜》(Nights of Cabiria),這些影片代表了費里尼藝術生涯最精華的部分,其音樂均出自羅塔之手。
在這些作品中,羅塔以管弦樂為基礎,廣泛運用義大利傳統曲調,偶爾融入爵士、電子、流行等風格元素,用音樂繪制出了一幅包羅萬象的亞平寧畫卷。
《大路》中華美優雅的古典樂章,《卡薩諾瓦》里晶瑩剔透的電子音效,《羅馬風情畫》和《甜蜜的生活》中略帶神秘感的爵士曲調,《阿瑪柯德》(Amarcord)中閃亮的進行曲、悠揚的華爾茲和民間小調,以及《小丑》里歡快的小軍鼓和銅管樂……在這些配樂作品裡,人們總能聽到一些耳熟能詳的著名片段。
由於費里尼電影所特有的碎片化風格,羅塔的音樂便成為將情節畫面串聯起來的關鍵因素,給這些夢幻般的影像帶來了連續性的力量。為了配合費里尼的藝術精神,羅塔從不為某個情節創作純粹的伴奏樂段,他的音樂只表現特定的 情感 或者某個戲劇性的瞬間。
費里尼那充滿個人風格的電影藝術非常依賴羅塔的音樂,他對羅塔的才華十分欣賞,這也使得羅塔在創作過程中享有充分的自由度。通常情況下,費里尼會簡單地提出一個想法或者建議,然後羅塔會很自然地創作一些樂曲來反映和表達費里尼的意圖。
在兩人長達28年的合作歷程中,已然形成了心有靈犀般的默契,費里尼曾經這樣回憶道:
然而,盡管費里尼時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但羅塔最著名的兩部作品卻與費里尼無關。除了《教父》以外,另一部則來自弗朗哥·澤菲雷里於1968年拍攝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以莎翁戲劇題材創作的同名電影, 歷史 上有四個版本,澤菲雷里的這部影片被公認為是最經典的版本。
澤菲雷里是一名擅長執導歌劇的電影導演,在拍攝這部由偉大悲劇作品改編的電影時,澤菲雷里與羅塔共同確定了歌劇音樂的創作手法,澤菲雷里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觀眾感受到英國戲劇的偉大篇章與義大利歌劇的美妙旋律碰撞出的獨特美感。
羅塔為影片譜寫的主題音樂堪稱電影音樂史上最膾炙人口的一段旋律,而澤菲雷里對這段音樂的使用方式也十分巧妙:影片進行到中段的時候,一位民間的「游吟詩人」站在舞會院子中間的空地上,滿懷深情地吟唱出了這首曲子。其情形就好像《蒂凡尼的早餐》中,奧黛麗·赫本坐在窗前唱出那首《月亮河》一樣。影史上最經典的兩首歌曲都是通過片中角色之口傳唱出來的。
隨著情節的推進,這首原本出現在畫面中的主題旋律開始變成畫面外的背景音樂,而後又在兩種形態間來回切換,讓這段旋律與主人公的內心活動以及情節發展緊密貼合。
《教父》和《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經典樂段,如今早已傳遍全世界,它們不斷被後人改編和演繹,並出現在了各種唱片里。而許多費里尼時期的配樂作品卻只有粗糙的錄音版本留傳下來。
義大利人從來不缺少旋律天賦,而尼諾·羅塔毫無疑問是電影音樂界最頂尖的旋律大師。因此,要想找到一個迅速愛上電影音樂的方法,聆聽尼諾·羅塔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Ⅵ 求電影《教父》中的音樂,詳細請進..
你直接在酷狗上面找 搜教父 或者 柔聲傾訴 都可以找到 上面應該有鏈接的
Ⅶ 電影《教父》中麥克在義大利鄉下避風時的那段背景音樂很熟,叫什麼呀,哪裡有
是有名的義大利名歌,我搜到過無聲、男聲、女生以及義大利語和英語多個版本,就在網路上搜的 歌的名字叫《溫柔傾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