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電影金礦音樂

電影金礦音樂

發布時間:2024-06-02 16:51:30

① 天鵝絨金礦的影片評價

片頭,一段無聲的字幕,它說:「這是一部虛構的作品,不該將音量開到最大。」關於搖滾,關於過去的70年代,奢靡荒誕的英國夢,它用音樂來將你捕獲。飛碟滑過天空,流星隕落,孩子們抬頭仰望那一片深黑的天空,所有人都是靜默的。在俯拍鏡頭營造的曠遠深邃之中,柔緩的女聲旁白,溫和而冷靜地敘述一個時代,歷史的塵埃,時空流轉。17世紀的英國,王爾德在夜晚掩飾的妖艷里降生,後來他在陰暗的房間里用鮮血抹上嘴唇,嶄露一個幼童最初的朦朧的欲向。從此,他的那顆祖母綠將永恆貫穿始終。70年代。一個「異裝癖」青年走進倫敦最齷齪的俱樂部,面目性感陰柔。和所有放浪的人一樣,他毫不掩飾自己的慾望,他親吻男人和女人,他的才華和性趨向一樣具有顛覆的意義。自此,他開始在這個最齷齪的俱樂部里演出,身著女人的長裙,長發披肩妝容精美,用性別模糊的聲音開始唱。正如你所看所預見的,這只是一個開始。後來他被發掘,被包裝,成為glamor rock的始祖成為時尚的偶像,一切都如此金碧輝煌。在記者會上,他坦然的說男人女人我都愛,這並沒有什麼區別;他說要改變這個世界,帶來一場革命,一場性革命;他憎恨被愛與和平偽裝的嘻皮文化;他縱慾望,他裸露,他桀驁不遜,他用最妖艷的搖滾影響了一個時代……brian slade,無性時代,大街上充斥著妖艷的男子狂浪的女子,所有人都一樣年輕,所有人都瘋狂而放縱。
可是在最鼎盛的時刻,這個擁有一切的青年卻在一場鬧劇之後從此消聲匿跡。在演唱會上,brian自導自演了一場槍擊事件,從此結束了這個迷亂張狂的70年代。10年後,一個記者——他曾經的歌迷,如今已成為兢兢業業的職業人群中的一員的男人——奉命開始寫一篇關於他的文章,自此開始了延續許久的痛苦而艱難的訪查。他必須回到那個業已失落的70年代,巡著自己當年的足跡,一點點拼湊起關於偶像、關於那個時代的一切,一切顛覆、狂熱、不堪,以及在積郁之後爆發的快樂。這種體驗如此極端,伴隨著暴烈的青春如煙花綻放,妖艷搖滾,掙扎而隱秘繼而釋放的自我,隨著一個巨星的隕落而隨風消散。此後,歷史的塵埃將被遺忘在不斷繼續的生活當中,這個已經回到嚴謹生活中的男子,他將帶著怎樣的心情和狀態去回首那一段歲月呢?
記者猶豫著,無奈的接受了這個任務。他著手訪查一個個跟brian相關的人,開始的時候,他是冷靜而客觀的,僅僅本著對職業的忠誠。爾後,隨著采訪的不斷深入,他漸漸沉入逝去的歲月當中。他記起自己是怎樣摔掉外套,穿著女性內衣在街頭迎接人們的目光,當時他感到自豪而釋放;他記起他在房間中對著偶像的照片自瀆,繼而在父親的怒斥中淚水顫抖;他曾經指著電視里言詞駭俗的brian說:it's me! it's me!……如今,他已經穿著工整的襯衫,戴著眼鏡開始沉默而規矩的生活了。已別經年了。不堪回首。
鏡頭穿插、游移。時而濃艷的歌手在MV里唱著瘋狂迷醉的歌,時而他沉淪下去。我們看到一個人的愛與痛。brian是一個異類,不管他怎樣創造的一個時代,改變了一種潮流,他都是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的。他帶著憂郁而不羈的眼神,報以真誠,他說要改變這個世界。最終,改變了的是自己。他去愛,付出一切,與他傾慕的才華橫溢的青年curt wild。他幫助他從底層走出來,為他做一切,他們有著甜蜜奢靡的時光,彼此深愛。然而curt的任性和狂暴終於毀了他們之間的一切,以激烈的形式他們彼此結束。在失愛的痛苦中,brian忽然清醒地意識到他的一切都已走到了終點:愛情、理想、力量、一切的一切,都已無法再繼續了。他開始消沉,耽於對自我和愛人的緬懷當中,他蒼白地放縱著,無力再去改變。終於,他導演了那一場鬧劇,從此消失了蹤跡。
記者費勁心血也沒能找到失蹤的brian本人,在他灰心喪氣之際,他偶爾抬頭看了一下電視,居然發現如今的流行偶像tommy stone, 他對著鏡頭容光煥發滿臉諂媚的做出親和的樣子,唱著總統的贊歌,他已經徹底的改變了。隨後,在tommy的演唱會過後,記者疲憊不堪地來到酒吧,意外地遇到了brian深愛的人curt wild, 他們一起凝望著tommy stone的海報,回想起逝去的那段青春狂亂。curt在長發後抬起頭:我們說要改變世界,最終只改變了我們自己。無奈地一笑,curt遠離,留下了永恆貫穿的祖母綠。在brian最後一次出現的音樂里,他有著蜥蜴般艷綠的皮膚,在17世紀奢華的樓梯上唱著消逝的歌曲。他攀上吊燈,撒下紫色的花瓣,飄零著揮出一個時代的終結。一個自我的終結。

② 電影《天鵝絨金礦》中所用過的歌曲原創的還是引用David Bowie等人的

我也喜歡這部電影,不過你也太刨根問底了吧~~~~
只能說映射的是那個輝煌年代所有的華麗搖滾歌手,David Bowie是很重要的一位。

盡管這是一部虛構的電影,但請你務必在觀看時把音量調到最大。擾民者、因影片內容痛不欲生者後果自負。
搖滾樂史上最燦爛的十年

我不想多說伊萬·麥克格雷格,他在這片子里唱得比《紅磨坊》好一萬倍;也不想多說喬納森·里斯·梅耶斯,他是伍迪·艾倫的新寵,卻只能在《諜中諜3》這樣的好萊塢商業片里跑龍套。我只想說音樂。實際上,音樂的魅力,是給所有帶耳朵的人預備的,而偉大的音樂,永遠能在瞬間沖破你所有的心理防線。

搖滾樂史上最燦爛的十年?是貓王誇張的鬢角還是披頭士婉約的齊眉穗?都不是。這燦爛的年華屬於一個你也許陌生的詞彙:Glam Rock。

我們一般把Glam Rock翻譯為「華麗搖滾」——就像你永遠無法從字面上理解「Rock and Roll」一樣,所謂華麗搖滾,也只有聽過看過才能刻骨銘心。我們是不幸的,沒趕上70年代,但我們又是萬幸的,因為有……這部電影:《天鵝絨金礦》。

這是一部虛構的電影,但卻最准確的抓住了華麗搖滾的魂魄:妖嬈。讓我們從100多年前說起……

《天鵝絨金礦》以超現實氛圍開頭,把一個偉大的名字與搖滾樂聯繫到一起:奧斯卡·王爾德。沒錯,就是那個才華與性取向共同聞名天下的愛爾蘭作家。《道林·格雷的畫像》中每一個字都如同自戀的水仙花一樣美麗。影片把他的降生描繪成天外來客般傳奇,更將一枚綠寶石胸針,作為王爾德靈魂的寄託。

後來,20世紀40年代,王爾德的胸針,流轉到來伯明翰的搖滾歌手布賴恩·斯雷德手中。與70年代初最流行的英倫樂隊,比如音符中散發著大麻味的Led Zeppelin(齊柏林飛船)相比,這個中性打扮的男人簡直是該被所有人唾棄的怪物。但是他逐漸領導了整個時代。他的眼影,他的指甲油,他的緊身衣,他的松糕鞋,他慵懶浮誇的聲線,他妖媚誘惑的表情。

他和他的歌,便是「Glam Rock」這個詞最恰當的注腳。其實故事這才拉開幃幕,我們將與偉大的布賴恩·斯雷德,一起經歷搖滾樂最燦爛的十年。那是個在迷醉和頹廢中搖擺的年代。無論男女,濃妝艷抹。散發香氣的長發,五顏六色的高跟,璀璨迷人的口紅,閃爍耀眼的飾片。粉紅嫩綠,明黃淡紫。緊身服裹著臀部,曳地裙搭著流蘇。他們在沉悶的倫敦街頭狂奔,像來自另外一個世界的妖精,沖垮了所有路人的目光……

讓我們追隨布賴恩·斯雷德,追隨他與另一個天才般的男人,柯特·懷德之間激昂而短暫的愛情,領會音樂最華美的迸發形式——從而,我相信,你會愛上Glam Rock和Rock N』 Roll。

說白了吧,這其實是部充滿佐料的半傳記體電影。主人公布賴恩·斯雷德的化身,是華麗搖滾的「教父」——大衛·鮑伊(David Bowie)。「天鵝絨金礦(Velvet Goldmine)」這個名字,便得自其同名歌曲。他的美足以令所有男人心動,所以大島渚才在《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中為他安排了一位神秘的英國戰俘角色,最終讓冷血的日本軍官坂本龍一也為其魅力亂了方寸。

而在影片中扮演他的喬納森·里斯·梅耶斯,簡直就是天賜的尤物,甚至在魅力上不輸給鮑伊本人。請允許我用肉慾的詞彙來形容他——男性健美修長的身體,配以女人清秀細致的面龐。

影片忠實濃縮了華麗搖滾和大衛·鮑伊最輝煌的時光。華麗搖滾是順應嬉皮士精神的沒落而誕生的。60年代,崇尚回歸自然、呼喚愛與和平的嬉皮士運動在西方風行一時。比如最能代表這種意識的電影《逍遙騎士》,和最能體驗這種精神的歌曲——披頭士的《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或者齊柏林飛船的《Kashmir(克什米爾)》。

華麗搖滾與這種思潮恰好背道而馳,它的最大特點,你從唱片封套上便能看出來:魅惑的,妖嬈的,中性的男人。既然嬉皮士們喜歡反樸歸真到了裸體群居的地步,那憑什麼不可以走向另一種極端?大衛·鮑伊們以過分華麗的裝扮示人,真誠的歌頌享樂主義,令人想起那已經沒落的洛可可建築風格——金壁輝煌、奢華琳琅。他們的音樂中充斥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愛與頹廢,而模糊的性取向歷來是這種氣氛的最好載體。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永遠視同性戀為洪水猛獸,卻又不得不承認,男性骨子裡的那份妖嬈。健美的身體,本來就是力量與美的天作之合。這種美學誘惑,曾在古希臘時期泛濫,即便今日,最當紅的男性偶像身上,也總隱含著女性的媚骨,比如貝克漢姆的眼眉,比如裴勇俊的嘴角……

在這種妖嬈面前誰又能不動心呢?華麗搖滾在保留搖滾樂不羈和真誠的同時,釋放出王爾德式的唯美和精巧,因此很快風靡一時。雖然她的全盛時期不過10年,又並非占據主流,但卻推動了多種音樂風格的發展。從朋克、重金屬,到8、90年代的英式搖滾、電子音樂,乃至日本的「視覺系」,都與華麗搖滾有著不解之緣。

也許是出生在美國的緣故,導演托德·海恩斯對「華麗搖滾時代」有著隔岸觀火般的清醒,影片也是通過一位記者在十年過後,追溯往事的角度,來展開的。

於是,布賴恩·斯雷德的經歷穿插於記者對多位當事人的訪談之中;而這位記者本人,當年是位華麗搖滾的迷戀者,如今已成為衣冠楚楚的知識階層,他對自身體驗的回憶,構成了故事的另一面。

布賴恩·斯雷德是位痴迷音樂的天才,但他註定是離經叛道的。與柯特·懷德的交往是其音樂生涯的高潮和終章。由伊萬·麥克格雷格扮演的懷德是另一位不羈的怪胎。出道時他瘋狂而執著的在舞台上釋放自己的情感,甚至在謾罵自己的觀眾面前暴露下體。後來,是賞識他才華的斯雷德把他從窮困和毒品中挽救,二人開始了心神交匯的合作。懷德的原型是與大衛·鮑伊有過親密關系的美國朋克樂教父,伊吉·波普(Iggy Pop),此人素來以「可怕的」台風聞名。

影片在此處演繹到高潮,兩處經典場景不得不提。首先是喬納森·里斯·梅耶斯與麥克格雷格驚世駭俗的激情舌吻。在閃光燈下,兩個身著銀色緊身服的艷麗男人融為一體——這絕對是種超脫性范疇的美感體驗,就像中子與原子核的撞擊。可惜,他們最終還是以分道揚鑣的悲劇收場,這也直接導致了斯雷德的崩潰。

與此同時,當時年少的記者,目睹這一場景不能自持,在自己的房間裏手淫,被守舊的父母發現。可憐的青春悲劇,大概是不羈的搖滾樂第n次被冷冰冰的現實撞的鮮血淋漓吧!

正如托德·海恩斯所說,「那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年代,不是因為它的嬌飾,而是其前無古人的極端偏激精神」。這種執著,在世人看來便是罪孽;而這種偏激,又註定會是短暫的。果然,華麗搖滾經歷曇花一現後,逐漸蛻變,被主流中和。在影片結尾,昔日超凡脫俗的妖精布賴恩·斯雷德,改頭換面,以「托米·布朗」的身份出現——這個名字與他的音樂一樣庸俗呆板,但卻符合主流社會的需要。

這不能不說是種悲哀。片末柯特·懷德對記者感慨道,「我們曾想改變世界,但最終卻改變了自己。」

也許所有先行者都會落得如此下場,但這是值得的。Lou Reed說過,「Life was saved by rock n』 roll」——搖滾拯救了生活。

本片獲得1999年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提名,其實得獎才是眾望所歸。因為那些色彩艷麗、大膽的服裝造型,給人的視覺沖擊力實在太強烈了。何止服裝,時而奢華考究,時而誇張抽象的舞檯布景,也總能與音樂的情境配合得天衣無縫。

贊美一部音樂傳記片的配樂,似乎是多此一舉。但本片的配樂實在過於完美,以至於聽過的人,都會不可避免地迷上華麗搖滾。這還是在大衛·鮑伊拒絕影片使用自己歌曲的情況下——大概是他惱怒於自己和伊吉·波普的老底被揭穿了吧。

不過伊吉·波普倒是不在意。他大度地把兩首名曲交給伊萬·麥克格雷格翻唱,神形俱似波普的伊萬,令人震驚。尤其是那首「T.V. Eye」,一開口的怒吼如同子彈般擊中每個人的心,那股一邊大吼一邊脫個精光的瘋狂勁頭,完全是個徹頭徹尾的搖滾痴人。

如果說麥克格雷格偏重於激情的話,同屬業余的喬納森·里斯·梅耶斯簡直就是被大衛·鮑伊的靈魂附了體。先不說唱功,他在台上的舉手投足,一笑一顰都收放自如,無可挑剔。梅耶斯一共演唱了四支歌,高亢中摻雜一絲沙啞的聲線堪稱完美。翻唱華麗搖滾大師Brain Eno的「Baby』s on Fire」,俏皮而詭異的聲音將歌曲演繹出另一番境界;作為影片重頭戲的「Tumbling Down」,更讓人有種為之擊節喝彩,乃至淚如雨下的沖動——英國演員的基本功,沒得說!

專業人士助陣必不可少。除了直接採用華麗搖滾巨摯的經典曲目,如T-Rex的Cosmic Dancer、Brain Eno的Needle in the Camel』s Eye(片頭曲)、Lou Reed的Satellite of Love(U2 樂隊的翻唱同樣很出名)之外,一些英倫搖滾的當紅藝人,也被邀請來客串和翻唱。最出風頭的要數Placebo樂隊,在頭戴女式軟呢帽,身穿長統絲襪的主唱Brain Molko(此人被大衛·鮑伊親口封為接班人)帶領下,粗重的吉他掃弦引入一曲放盪宣言——「20th Century Boy」。他們四位還有幾句分量挺重的台詞,用中學語文課的話來說,那叫「點題」。

大名鼎鼎的Radiohead,既然坐擁英倫第一的寶座,怎能放棄這次致敬的機會?主唱Thome York和主音吉他Jon Greenwood,與來自Suede(山羊皮,又一支華麗搖滾的繼承者!)的三位成員,共同組成Venus in Fur(皮毛維納斯,得自Lou Reed的經典歌曲)樂團,演唱了片中5首歌曲。可惜,他們在片中僅僅貢獻聲音,並未登場,我們只好去遐想吊兒郎當的Thome York身著緊身服的尊容了。

除此之外,還有Pulp、Roxy Music等一連串璀璨的英國樂隊大名,無法一一列舉。總之,強烈建議喜歡本片的人搞張原聲帶來聽。

③ 電影天鵝絨金礦真正的原型是誰及評價

關於搖滾的電影不少,本片是其中最為人所稱道的作品之一。1970年的英國,以Roxy Music,David Bowie等名角為首的華麗搖滾(Glam Rock)大行其道,本片的人物原型即取自David Bowie, Lou Reed, Iggy Pop等人,由於題材大膽,甚至使當事人David Bowie一怒之下,拒絕提供自己的歌作為電影的soundtrack。在1998年的嘎納影展上,導演Todd Haynes憑此片獲藝術成就大獎。

發布者:Mtime (2006-03-31 17:51:35)

④ 天鵝絨金礦電影結尾部分的插曲是什麼

2 HB
Venus In Furs

Oh I was moved by your screen dream
Celluloid pictures of living
Your death could not kill our love for you

Take two people - romance
Smoky nightclub situation
Your cigarette traces a ladder

Here's looking at you kid
Celebrate years
Here's looking at you kid
Wipe away tears
Long time, since we're together
Now I hope it's forever

MUSIC

Ideal love flies away now
White jacket, mmmn, black tie wings too
You gave her away to the hero

Words don't express my meaning
Notes could not spell out the score
But finding not keeping's the lesson

Here's looking at you kid
Hard to forget
Here's looking at you kid
At least not yet
Your memory stays
It lingers ever
Will fade away never

⑤ 推薦電影配樂

電影《傲慢與偏見》原聲大碟

專輯曲目:

01Dawn(2:43)

02StarsandButterflies(2:07)

(3:10)

04MerytonTownhall(1:19)

05TheMilitiaMarchesIn(1:00)

06Georgiana(1:42)

07ArrivalatNetherfield(1:44)

08APostcardtoHenryPurcell(2:45)

09LizonTopoftheWorld(1:30)

10LeavingNetherfield(1:49)

11AnotherDance(1:21)

12TheSecretLifeofDaydreams(2:09)

13Darcy'sLetter(4:05)

14Can'tSlowDown(1:15)

15YourHandsAreCold(5:28)

16MrsDarcy(3:50)

17Credits(4:54)

⑥ 天鵝絨金礦

這是一段七十年代青春的故事,短暫而燦爛。接觸的人很難不會被迷住,因為一群有才華的年輕人聚在一起,成就了那個時代的音樂,意義是後人去評說的,夢幻卻是自己的。

電影的大部分故事都是本著真人真事改編,不過也做了相當多的改動,比如David Bowie和Iggy Pop並沒有因為感情的事情交惡,而且他們的唱片合作一直很成功。David Bowie也沒有被假刺殺案件自毀前途,相反,他改變了形象之後,開始創造他的另一個事業高峰。對於Todd Haynes的電影來說,改變也許意味著一種背叛,但是對於音樂本身來說,David Bowie並沒有做錯什麼。改變並不是因為他想通過背叛來贏回偶像地位,只是因為他的音樂愛好轉到了別的領域。

只能是David

香港人翻譯David Bowie為戴維.寶兒,透著一股妖媚氣。盡管性別模糊只是David Bowie近四十年變化多端中短暫一瞬,卻足以下了這個人的定義。看《天鵝絨金礦》時,會覺得,那樣傳奇和妖艷的故事,尚不夠細膩的造型化妝,單純清純的揮霍激情,只能是屬於70年代初期的,只能是屬於David Bowie的。

早期短發,然後是長卷發、嘉寶似的長裙,到後來蓬起的紅發化妝(Todd Haynes把Brian Slade改成同式樣的藍色,大概是為了獨特和襯托那對漂亮的藍眼睛),再到後來80年代巡迴演出的造型,電影中把每一個時期David Bowie都模仿到了。因為David Bowie本身就是如此色彩豐富,性格獨特,所以似乎不必加上任何過多注釋。

電影: 在1862年,小學生們說著自己的志向,八歲的Oscar Wilde對老師說:我要成為流行巨星(I want to be a pop idol)。

現實: 這話當然不可能是Oscar Wilde說的,否則我們大概會和電影中他的小學老師一樣對「pop idol」這個詞迷惑地瞪大雙眼。不過David Bowie說過這句話,在他的中學畢業典禮上。

電影: 剛剛開始成為明星的Brian Slade在記者招待會上,面對記者詢問為什麼要化妝時回答:為什麼?因為搖滾是個prostitute(BD不讓發..),應該化妝噴香水(Why? Because rock and roll is a prostitute. It should be tarted up performed )。

現實: 沒錯,這是大衛當年的原話——我奇怪當時怎麼他沒有遭到搖滾迷們的爆打?

電影: 面對記者追問他是否同性戀,Brian Slade回答:大家都知道很多人是雙性戀;我喜歡男人也喜歡女人。

現實: 現實里David Bowie比Brian Slade坦白多了——至少當年是很坦白的,不像後來,總是否認當年那些曖昧不清。1972年David Bowie最有名的一句話是:我是同性戀,而且一直都是(I'm gay and always have been)。

電影: Brian Slade組建了皮毛里的維納斯樂隊(Venus In Furs),他自己則變成了一個叫做Maxwell Demon的虛擬超級巨星。

現實: 七十年代剛剛開始,David Bowie創造出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造型:Ziggy Starst。這是一個太空虛擬人物,相對應的,他把自己的樂隊起名為:來自火星的蜘蛛(the Spiders from Mars)。只要David Bowie在舞台上,他就變成了Ziggy Starst,這就像一個雙重性格的人物,當他做Ziggy Starst的時候,他就已經不是David Bowie了,他的所作所為是他自己。Ziggy Starst很瘋狂,也很明星味,不像David Bowie常見的那種溫柔和靦腆。

電影: 各家報紙宣傳大標題打著: A star is born – and he twinkles;Gay stunt at Slade show;All that glitters—is gay!

現實: 這是當年各大報紙雜志對David Bowie報導的題目(只要把那個Slade改掉就是了)。 電影: 當Jerry Devine成功地把Brian Slade打入美國市場之後,Brian Slade第一個要求是:要見Curt Wild。

現實: David Bowie第一次到紐約,就直接找到了Lou Reed和Iggy Pop(他們是Curt Wild的原型)商談合作的事情。

電影: Maxwell Demon講述了一個超級巨星迅速走紅而又為名聲所累流星般墜落的故事。

現實: Ziggy Starst專輯也是如此,那是David Bowie1972年最著名的專輯《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中所講述的故事。可惜我始終搞不到那套CD和電影,所以無法多說,否則我會更了解Todd Haynes寫劇本的思路。因為這整部電影都是和Ziggy Starst的戲劇化故事相聯系的。

電影: Curt Wild和Brian Slade及所在公司發生了沖突,除了音樂還有性格原因——結果他們分道揚鑣。

現實: 這事兒不能怪David Bowie,因為Iggy Pop做得實在太過分,他在舞台表演中經常當眾赤裸身體,自虐還有SY,他的節目因此屢屢被禁。更何況,這個人在生活中有時也好象個瘋子。然而,在Iggy Pop離開之後,David Bowie仍然和他合作過唱片,並沒有像電影中表現的那樣分裂。

電影: Brian Slade在舞台上製造了假遇刺事件,之後唱片銷量一落千丈,最後他消失了。

對比5:1971年發型師Suzy Fussey 設計的紅發

現實: David Bowie當然沒有消失,實際上,他活得好好的,而且因為改變形象在美國很吃得開。消失的是Ziggy Starst。

因為模仿樂隊太多太雜,而且「閃光的並不都是金子」,David Bowie感到了極度厭煩,覺得已經沒有什麼搞頭了。1973年,也就是Iggy Pop離開他的同一年,David Bowie在Hammersmith劇院開演唱會時宣布:這將是我的最後一場表演。然後他唱了《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專輯最後一首富有象徵性意義的歌曲《搖滾自殺》(Rock 'N' Roll Suicide)。用這首歌宣告了Ziggy的消失。
電影: 1984年,化名Tommy Stone開始了史無前例的世界巡迴演唱會。

現實: David Bowie在1983年用了整整一年進行了名為Serious Moonlight的世界巡迴演出——用他的新形象。Todd Haynes把這次巡迴演出搬到1984年,如果不是記錯了,就是故意放在美國羅納德.里根總統連任競選期間,用來突出政治大環境——而這也是電影中著重想表現的。Serious Moonlight世界巡迴演出非常成功,在此之前,David Bowie也做過很多次成功的巡迴演出,但這次是規模最大的,不僅僅是他過去幾次常去的歐洲美國,還包括了日本、香港等地,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巡迴演出——賺了不少銀子。
題外話: David Bowie後來否認自己是個同性戀,他更願意說那些瘋狂只是源於年輕人的嘗試和當時的大環境。人們覺得他過於狡猾,也許David Bowie所不願意的,是人們給他的形象和音樂做出狹隘的定義,他的戲劇化過於濃重,已經很難說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大概正如關於Glam搖滾的書中所說那樣:David Bowie也許不是同性戀,但Ziggy肯定是。更為重要的是,Ziggy改變了David。

綜觀David Bowie四十年的變化,他從來沒有滿足於一種音樂一種類型,他的改變看起來是在隨波逐流,可是,別忘了,他的音樂總是出現在這種類型興起之前。這就好像小室哲哉在日本最風光的時候,他所做的音樂,意味著總是比流行提前半步。流行是一種趨勢,不是某一個人帶動的,而是時代和大眾口味帶動的,而David Bowie是屬於對流行趨勢要比大多數音樂人更加敏感的那種前衛,同時,他並不排斥任何一種音樂類型,而同時的同時,在每一種新類型的音樂中,仍然有著屬於David Bowie自己的獨特的東西——這正是David Bowie比別人更出眾的地方。對於這樣的多產而高質量且風格多變的人,只能用「天才」來形容。
對比8:Angela 和電影中的Mandy

Angela Bowie,David Bowie的妻子Mandy Slade的原型無疑就是David Bowie第一個妻子Angela Bowie,Angela是個很好的妻子,也是個很前衛的人,她生活在David Bowie最美麗的時光里。

電影:記者Arthur Stuart找到Brian Slade的前妻Mandy Slade,她失意地呆在夜總會中,倦容與酗酒的頹唐。她開始給Arthur講她和Brian Slade的相遇,他們相遇在1969年的新年,梳著短短卷發的Brian Slade出現在她面前,穿著鑲著毛邊的長外套,好像一個羞澀的王子。「你會跳搖擺舞嗎?」Brian Slade問,她含笑點頭。之後——美好和瘋狂,之後——結婚。

現實:David Bowie有一件和電影中酷似的毛邊外套,只是稍微短一些,這是件很重要的衣服,因為它出現在他結婚的那一天。當時David Bowie梳著和電影中酷似的短發,好看的卷著。

「你會跳搖擺舞嗎?」是David Bowie在1969年,第一次看到未來的妻子Mary Angela Barnett時,說的第一句話。Todd Haynes原封不動的引用了。

Angela是對David Bowie非常重要的女人,David Bowie在1970年左右福禍雙至,悲欣交加。唱片轟動,可是老父親去世,接著哥哥又進了精神病院。幸虧有Angela的溫柔支持,才度過難關。那一年他們結了婚。

電影: Brian Slade在河邊,低沉地說:我也想成為那樣(指像Curt Wild那樣的巨星)。Mandy說:親愛的,你會的。

現實:媒體對Angela的形容詞是「忠實」,因為Angela崇拜丈夫的才華,並堅信他可以成為一名真正的巨星,所以為了他的成名不遺餘力,不惜犧牲一切。在David Bowie製作了專輯《Hunky Dory》後,Angela對他說:親愛的,你會成為一顆巨星。

電影: Brian Slade失意隱居之後,Mandy和他離了婚。

現實: David Bowie和Angela在1980年離婚。

經紀人第三者

對比9:Tony 和電影中的Jerry

電影: Jerry Devine要做Brian Slade的經紀人,Brian Slade指著Cecil說:我有經紀人了。Jerry Devine說:那和我無關。我會讓你成為巨星。

在負責包裝的演員們面前,Jerry Devine指著Brian Slade說:在我身後是英國自The Beatles以來最偉大的明星。

現實: 這事兒發生在1970年,Tony Defries對David Bowie說:我會讓你成為超級巨星,你將超過The Beatles,超過貓王。於是,David Bowie像個小姑娘似的就動心了;於是,經紀人Kenneth Pitt立馬兒就變成了「前經紀人」。

對比10:Kenneth 和電影中的Cecil

Tony Defries承諾David Bowie會在兩年內從一個明星成為超級巨星,他做到了。事實上,是Tony Defries發現了David Bowie的潛力,同時又精通成名之道的包裝宣傳。他看起來是個很「正常」的經紀人,並不像電影里的Jerry Devine那樣神氣活現又惟利是圖,滿口名人名言引用,最後教導得Brian Slade不會好好說話。

Jack Fairy,奇怪的人物

歷史上沒有Jack Fairy這個人,他是Todd Haynes天馬行空虛構出來的奇異人物。雖然簡化來說似乎Jack Fairy可以說是參考了Brian Eno,不過他代表了更極端化的一些人的綜合,如果把Jack Fairy歸結為洛克西音樂樂隊(Roxy Music)似乎更合適一些,因為他參考了洛克西音樂樂隊(Roxy Music)的精華人物Bryan Ferry與Brian Eno的合成以及洛克西音樂樂隊(Roxy Music)對Glam搖滾的意義。我一直把他傾向於Brian Eno,是因為Eno曾經女性化的打扮,更何況他有一件和Jack Fairy很像的黑色羽毛衣服並喜歡露出前胸。洛克西音樂樂隊(Roxy Music)並不是Glam搖滾首創,但是它和David Bowie一樣,是七十年代Glam搖滾的經典。洛克西音樂樂隊也不是妖艷類型的,Bryan Ferry的打扮並不妖艷,很正常。喜歡中性化打扮的樂隊中只有Brian Eno一個人而已。
從兩個名詞:「Bowie Boys」和「Bowie Girls」便可見一斑。這是專門指穿著David Bowie演出行頭滿大街逛的年輕人。而那種行頭,穿出去是需要勇氣的。極有經濟腦瓜的經紀人Tony Defries開始聯系做起周邊生意,從David Bowie一腦袋火紅短發開始,一直到腳底下五彩斑斕高跟鞋。Cosplay是日本舶來貨?錯,七十年代剛開始英國就有人發明並發財了。

更不用提David Bowie當年帶壞了多少搖滾樂隊。那時候不管幾流樂隊只要化妝穿花衣服便有人捧,碟片好賣。大家於是一窩蜂地都改成不男不女,龍蛇混雜。

Death of Glitter

電影: Jack Fairy和其他Glam搖滾人舉行了最後一場Glam的告別演出:閃光之死(Death of Glitter),參加的有Jack Fairy,燃燒者樂隊(Flaming Creatures)和Curt Wild等人。

現實:這個音樂會實際包含了兩段歷史真實。確實有這場閃光之死(Death of Glitter)的音樂會,但是它舉辦在較早1970年的洛杉磯,當時參加的有Iggy Pop 和紐約妞樂隊(the New York Dolls)。作為Glam搖滾告別演出的則是另外一場,1974年在Hollywood Palladium舉辦的「好萊塢街道的復興和舞蹈」(Hollywood Street Revival and Dance)音樂會,參加的人包括了Iggy Pop 和他的助手樂隊(Stooges),紐約妞樂隊(the New York Dolls),還有Marc Bolan和他的雷克斯龍樂隊(T.Rex)。在那場演唱會上,Marc Bolan宣布:Glam 搖滾死了(Glam rock is dead)。

題外話: 由創造了Glam 搖滾的人宣布Glam 搖滾的死亡——真是一句充滿了象徵意味的宣言。

綜觀Glam幾個當家花旦,Marc Bolan其實側重於灰暗的古典感覺,更像歌特的感覺。洛克西音樂樂隊(Roxy Music)是明麗的男人形象,幾個人中只有Brian Eno打扮女性化。而David Bowie是典型的中性打扮。
那個吻,David Bowie和Lou Reed的恩恩怨怨

電影: Curt Wild與Brian Slade喝了「交杯酒」,然後對著他低聲說出Oscar Wilde的句子:世界因你而改變,因為你是象牙和黃金所造,你嘴唇的曲線將重寫歷史。他們旁若無人地接吻。

現實: 那件事情發生在1972年,David Bowie在倫敦多爾切斯特旅館(Dorchester Hotel)里舉行記者招待會。一般的說法是:當時他們三個人在一起,但是吻了David Bowie的並不是Iggy Pop,而是Lou Reed。

記者的報導是:在David Bowie回答他的問題時,Lou Reed走了進來,記者希望Lou Reed可以加入他們的談話,可是Lou Reed只是直接走到David Bowie的面前——吻了他。然後離開。

很多人懷疑是做秀,唱片發行之際,在很多記者的情況下,製造點轟動新聞是個好機會。不過,在很多Lou Reed和David Bowie對視的照片中,兩個人都是滿單純滿美好的感覺。就像Mick Rock1999年的說法(著名攝影師,他在七十年代拍了最著名的David Bowie與Lou Reed、Iggy Pop親熱摟在一起的照片):

那時我們都很年輕,比孩子大不了不少。你看,那時候David Bowie25歲,我24,而Iggy Pop才23歲,Lou Reed是最大的,他當時28歲了(實際上Lou Reed當時30歲)。但是,我們仍然都是只有二十多歲的年輕人。

Mick Rock強調的是青春。

1973年,又有記者在咖啡館抓到一張很接近「接吻」的照片,主人公仍然是Lou Reed和David Bowie。二十年後在有人提及此事時,David Bowie無可奈何地澄清:我們當時根本沒有接吻。你們仔細看看,我們後面是Mick Jagger(Rolling Stones樂隊主唱,David Bowie的好朋友),當時我只是在對他說悄悄話。

比18:1973年的「親吻」照片

然後David Bowie宣布:就算這世界上只剩下Lou Reed一個人,我也不會吻他.
Lou Reed和David Bowie更像一對歡喜冤家,總是好好壞壞分分合合的亂七八糟。David Bowie第一次見到Lou Reed時便激動不已,他創作了新歌《Queen Bitch》作為向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致敬的作品獻給Lou Reed,而Lou Reed覺得這個人可以成為他的新創作源泉。不過,不過——兩個人大概是八字不和,經常性的就鬧出關系分裂的傳聞。後來發展到當David Bowie拒絕給Lou Reed製作專輯的時候,Lou Reed打了David Bowie的嘴巴子,說他「裝腔作勢」。但是David Bowie發表了「世界末日也不要Lou Reed」的宣言之後,他50歲的生日宴會Lou Reed又來大力捧場,兩人態度親熱。不管怎麼樣,David Bowie仍然把Lou Reed視為自己的偶像,而且,「永遠都是」。

記者問Lou Reed這些事情時,Lou Reed很輕描淡寫:我們是好朋友,好朋友出現爭執在所難免。

題外話: David Bowie曾經非常積極地幫助Iggy Pop戒毒,結果是最後自己也染上了毒癮,如果說是被Iggy Pop拉下水的大概有點冤枉,不過反正看起來Iggy Pop沒給他帶來什麼好影響。David Bowie因為吸毒吃了很大苦頭——他和Iggy Pop因為窩藏毒品惹來警察的麻煩,還在現場直播中大大丟臉。最後他付出巨大努力才終於擺脫毒品,這段經歷給他影響很深。

David Bowie對Iggy Pop確實是非常欣賞,他一直在說:Iggy Pop有著真實的自我。Lou Reed對Iggy Pop瘋狂表演的說法是:Iggy Pop非常可愛,非常可愛,但是也非常愚蠢。然而,David Bowie似乎很欣賞那種「愚蠢」。

越接近真實,越開始發覺,雖然表面上看來,David Bowie是個前衛出格的人,然而真正瘋狂和放浪不羈的卻是Lou Reed或是Iggy Pop。在Lou Reed吻了David Bowie的那個招待會上,更像是Lou Reed的隨心所欲與David Bowie遷就的妥協。本質上,David Bowie是個靦腆,易害羞的人——靦腆的人在帶上面具之後會表現出內心瘋狂的一面,但是縱觀David Bowie的整個音樂生涯,他是含蓄和內斂的,他的歌聲和台風都是如此。他從來沒有失去理智。這樣的人容易被影響,而他心儀的人和音樂雖然表面上似乎受他的影響而濃妝艷抹,其實卻是在實質上影響了David Bowie本身的言行和生活方式。David Bowie的另一面,似乎是他渴望成為的一面,是像Lou Reed或是Iggy Pop那種真正狂野隨心所欲的個性,但是他永遠做不到。他被他們吸引,是像看著另一個世界的人,他試圖接觸,只要接近就好。後來,他接近了,再後來,他開始發現這種瘋狂是他吃不消的,不是他適合的,於是從這些影響中又一點點擺脫出來。

在我覺得,這就是David Bowie和Lou Reed和Iggy Pop的真正羈絆.

⑦ 那個大神有《金礦》電影資源,2016年美國上映的,求一個網盤地址

《金礦》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提取碼:gw3r

《金礦》是由美國韋恩斯坦國際影業公司發行的犯罪片,由斯蒂芬·加漢執導,馬修·麥康納、埃德加·拉米雷茲等主演,於2017年1月27日在美國上映。影片改編自1993年的Bre-X金礦公司詐騙案,講述了一位瘋狂躁進的商人與一名運氣糟糕的地質學家攜手來到印尼的叢林之中尋找金礦的故事。

閱讀全文

與電影金礦音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電影中電影音樂的特點 瀏覽:457
粵語電影大帥哥26 瀏覽:913
免費國語電影完整版 瀏覽:743
微電影愛情來的時候 瀏覽:450
夢見電影院爆炸被救了 瀏覽:232
什麼是選修微電影 瀏覽:520
美麗人生電影專業英文影評 瀏覽:400
愛情電影學校那種 瀏覽:321
一直摸美女肚子的電影名字 瀏覽:187
奶茶和電影院合作銷售 瀏覽:339
什麼電影好看又可以學英文 瀏覽:646
一部外國電影犯法愛情兩個字 瀏覽:688
宮崎駿電影側耳傾聽音樂 瀏覽:283
夏威夷電影在線觀看完整版 瀏覽:913
熊出沒新出來的大電影 瀏覽:452
全球電影排行榜前十名愛情片 瀏覽:555
庫島珠寶日本演員電影 瀏覽:335
香港三大電影節 瀏覽:225
如何找到自己喜歡的電影名字 瀏覽:738
老鷹與雞電影完整版 瀏覽: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