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中西音樂比較的電影

中西音樂比較的電影

發布時間:2021-07-13 22:54:14

A. 關於中國和歐美的音樂和電影

先回答LZ第二個問題吧
搖滾和朋克是外來的東西 那個年代我國與世界的溝通缺乏
很少有人知道什麼是搖滾 什麼是朋克 更別說促進了
那個年代 頂多有個DISCO 跳著國標舞
哥們兒看過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或者 血色浪漫之類的片子
朋克興起的年代 就是這些片子里的年代
日子裡有兩個片段 講述的是兩幫人斗琴的片段 北京話兒叫查琴
唱的也多是紅色歌曲或者是外國名曲的中文
我覺得 這跟當時的背景是有關系的 就跟朋克的產生有個大背景一樣
只能說 大背景不同 所以方向才有根本的變化
至於電影 你說的太對了 真的很少
雖然小日本拍AV的也很多 拍變態殺人的也很多 但有些片子仍然是不錯的
(各位別升級到政治斗爭上去了 就事兒論事兒而已)
我也很少看中國的電影 看也是看些喜劇 撿個樂什麼的
至於為什麼很少拍人性的探討之類的騙子 我想是市場的需求量不夠大
拍了怕是血本無歸吧 或者不賺錢吧
比如 把國產的大片赤壁和歐美小成本電影水果硬糖或者小日本的燕尾蝶
後兩者的關注量肯定會遠遠小於前者 這可能也是中國電影的一個惡性循環吧
而且 大家都知道 GUANG電是很有名的剪刀手
他覺得不順眼的是不會讓你在大熒幕上看到的
電影有時會因一個鏡頭 一句話 給人留下難以泯滅的印象
倘若這些鏡頭被剪了 可以表現電影的層次或者精髓就不付存在了
誰願意自己辛苦拍出來的東西被剪的亂七八糟 所以還是不拍的好
相比電影 還是看書比較實在
不過 我仍然相信 我們不是拍不出來 只是沒人去拍而已
簡單說下個人愚見 大家見笑了

B. 求十部比較好看的音樂電影

1、《音樂之聲》
2、《雨中曲》、《媽媽咪呀》、《發膠》這三部是相當於音樂劇的經典音樂電影
3、《放牛班的春天》
4、《海上鋼琴師》鋼琴三部曲中最經典的一部
5、《搖滾校園》、《搖滾之神》傑克·布萊克的兩部經典之作
6、《歌舞青春》1、2、3 目前共三部,它的火熱程度毋庸說明
7、《貝隆夫人》,得過奧斯卡的片子多少還是有看點的,麥當娜主演,音樂也是悠揚動聽。歌曲《阿根廷,別為我哭泣》出自該片
8、《搖滾青春》也翻譯做要滾滾夏令營。強納斯兄弟在裡面是主演,但是不是圍繞著他們這個樂隊。半符合你說的關於樂隊的。
9、《八月迷情》,2007年出品的音樂劇情片。在國內又被譯作《八月狂奔》、《聲夢奇緣》《把愛找回來》、《流浪歌手》等。講述了孤兒奧古斯特·拉什(August Rush)(弗雷迪·海默飾)為尋父母來到紐約,在遇到神秘陌生人(羅賓·威廉斯飾)後成為街頭賣藝者,奧古斯特依靠自己非凡的音樂天賦最終與自己父母相認的故事。
10、《夜半歌聲》,支持一下國產,張國榮、黃磊在裡面的歌唱表演也不錯。

總共十五部,夠了吧?呵呵

C. 從西方電影音樂看中西方文化差異

造成中外音樂與電影存在差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歷史原因:中國的文化更悠久同時也更保守,相對缺乏活力與創造性,且受到儒家正統思想的限制,多數有文化的人都去鑽研經典,考取功名了,精英都集中到統治階級中西歐等國家經歷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等,極大地解放了人民的思想。而這些運動也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自由、平等、博愛等詞語可以在電影和音樂中體現出來。經濟原因: 西方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後一直不斷地發展,而中國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後很快就被封建制度和小農經濟扼殺在搖籃里。導致東方和西方的文化有差異。地理原因:內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黃色文明與藍色文明) 中華民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三面連陸一面靠海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幾乎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從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強的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誕生於半封閉大陸自然環境的儒家倫理,教誨人們重土輕遷,安貧樂道,使人們在久遠的傳統中沉澱了一種封閉的惰性心理和慣性思維方法,保守,缺乏開放的意識;眷戀家園故土,提倡清靜無為;安於現狀,墨守成規,因循守舊,風險意識和競爭精神不強,時間觀念和進取意識淡漠。而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均處在半島之上,多面臨海,海上交通發達,航海貿易繁榮,這就使這些國家形成了打破血緣關系的開放式的社會。激烈的社會動盪、頻繁的人員往來和波濤洶涌、變幻莫測的海洋形成其開放變易的文化品格,鑄就了其靈活、開放、勇敢、進取、協作的民族精神,倡導艱苦奮斗和自強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革故鼎新,富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文化原因: 1、神話體系。 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多以神仙、妖魔為角色,西方魔幻故事中大多是精靈、矮人、魔法師、騎士之類的。中國的許多藝術作品都存在著邏輯上的矛盾,傳說故事當中的神仙妖魔的道行用時間來計算,年齡越大,其能力也越強,這種差異在現實生活中也能找到影子。這樣子就讓中國人民有一種不思進取的思想。西方巫師的成長則是靠自己不斷的實踐學習,只與你的資質及勤奮程度有關。這就斷就了中國人與外國人觀念的不同。2、倫理型文化與功利型文化中國傳統倫理總體取向是重義輕利。作為支配幾千年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張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 「以義制利」,提倡義利發生矛盾時,應當捨生取義。從而導致科學在古代中國失去獨立的人格價值和社會地位。人專注於自身的內心世界,喪失對理性和自然的興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傳統和對科學的探索熱情。道德與理性的分離,使中國傳統出現反理性的傾向,從而阻礙了中國科學精神的發育。功利主義始終在西方社會中占據主流地位,起主導作用。毫無疑問,這種功利主義對於催生後世資本主義萌芽取著催化劑地作用,這也導致西方社會重理性而輕情感,長於說理而短於談情,善於邏輯思維而疏於直觀感受。自身原因:主要是題材內容方面的原因。像西方的動畫片,大都滿含著稱王稱霸的野心,適合兒童,或是男孩熱血的性格特徵。而中國的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豬豬俠等都類似天真美好的童話故事,好人永遠會戰勝壞人,只能適當開發童智,永遠只適合和平國家的低幼齡兒童。更重要的是,離不了中國的神話故事、古代歷史,或是其他國與現實的東西。缺乏動畫片所需要的想像能力。很多東西會被認定為」反動」」黃色」」不健康」什麼的,當然更不可以有抨擊社會的內容,這樣就給動漫創作很大的限制,少了很多可以發揮的空間,有些東西甚至被說成主題灰暗而不準發表,中國的差不多全是小孩看的,但美國的內容和主題都有著一定含義,中國的比較著名的都是以神話傳說為背景,但美國的大多把現代人的思想嚮往和夢想等做為背景,更加資料化、多元化等等。 (2) 建議通過多方面對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的比較,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各有其特徵。中西方文明由於建立在各自自成系統的迥然各異的文化背景上,兩種孑然不同差異懸殊的文化背景,造成中西雙方在價值追求和倫理取向上旨趣迥異,從而使得中西方現實人格特徵大異其趣。 對於西方文化,我們首先要肯定其在人文方面的發展,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它有一種獨特的大帝國風范,是比較溫潤的東方文化所欠缺的。還有的是它們敢於揭露社會積弊的精神,有利於社會進步。但其在社會倫理方面的涉獵比較不足,「金錢之上,追求享樂」的思想過於深刻,導致對倫理方面的忽視。對於中方文化,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造就它的穩重、內斂、平和,其注重社會倫理的思想有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極具東方特色。但是缺乏一份「熱血」,時代的進步始終需要一種上進的、積極的,甚至是異想天開的思想,過於內斂就會被人欺辱!但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們也不必過於根究各種文化的優劣,取長補短才是正道,「閉關守國」只能導致落後,固守一種文化而不知發展創新也只能淹沒在歷史的洪流里。我們深入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除了可以進一步了解文化內涵,更重要的應該是了解自己的優缺,從而完善自己,在新時代中不斷前進!心得體會:通過對中西方文化的深入剖析,我們組員感受很深。文化是一個有生命力的詞語,它猶如一個深不可測的美麗湖泊,它不僅擁有瑰麗的外表,它還有深厚的內涵。文化的世界包羅萬象,從單種文化,到今天的多元化文化,越來越復雜多樣,內涵越來越豐富。盡管我們盡量從多方面來剖析,但仍然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要全面了解它,還需要更多的學習了解以及分析。然而由於調查手段的限制,我們不能做出更為詳細周密的調查,於是我們更多以自身的經歷結合調查結果來談談關於本次課題的一些主要問題,希望可以折射出一些被埋沒的亮點和被隱瞞的失誤。但是由於資料、時間、精力的限制,我們的調查深度還是不夠。

D. 從西方電影與音樂看中西文化差異

電影「刮痧」講述的是一個在美國生活了八年的中國家庭,因為孩子的一次意外發燒,不懂英文的爺爺就用了中國傳統的刮痧治療發為小孫子治病,後在醫院里被護士發現了因刮痧而留下的血痕,懷疑是其家人虐待孩子所致。在法庭上,孩子的父親許大同因為無法解析刮痧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治療法,又因為律師的曲意刁難,許大同終被判決與孩子隔離,並且搞得失去了工作、朋友和與妻子分居。
許大同一家在美國的遭遇,雖然可以說是一次意外,但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華人在外國生活的種種不適,而這些不適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中西文化的差異造成的。
本部影片里也通過一些例子來反映了中西文化間的差異。如在故事開頭,許大同因為自己的兒子沒有向老闆的兒子道歉,便用手打了自己兒子一下,老闆看了覺得不可思議,而大同則覺得這樣做是愛兒子、尊重老闆的表現。中國一直以來都有「打者,愛也」傳統,父母總愛把兒女當成自己生命的延續,希望他們將來有出息,達成自己的心願,光耀門庭。而一旦兒女有什麼行差搭錯,便有了恨鐵不成鋼的奮亢,輕則責罵一番,重則訓之以鞭棍。於是,在中國人眼裡看來,對兒女的每一番責罵,每一記鞭打,都浸透了父母對子女的愛,對子女成材的殷切期望。而這種行為在西方人眼裡卻是很不可思議。西方國家講求的是民主,講求的是自由,這種民主和自由不但表現在民族、種族、及階層上,而且也存在於廣大的家庭中。在西方家庭里,不論男女、不論年齡大小,每一個成員都是平等的,每一個成員都享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權利。尤其是對於未成年孩子,西方國家更是通過一系列的法律來保護未成年人的平等權利。無怪乎,在醫院里的醫生一發現孩子背後的血痕就馬上通知法院將其父親許大同起訴了。
「刮痧」這部影片的重點主要是放在圍繞刮痧是不是中國的一種治療法而舉行的兩次聽證會上。但對於刮痧這種認識上的差異,與其說是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異,不如說是因為美國人的無知更好些。而申辯過程中,又出現了控方律師對於西遊記的錯誤理解,以及許大同妻子簡寧分娩出現危險時說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而被視為「野蠻」,不尊重孩子生存權利的行為。這兩個例子都是控方律師為了打贏官司而別有用心地進行曲解的,這在影片後面的情節里都作了解析,所以並不能用來說明中西文化的差異。但是影片本身的打官司這一事件已經表明了美國是一個法治的社會。在西方社會里,法律存在於每一個角落,每一種糾紛都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而每一件事實都是要講求證據的。中國人比較看重的是人情冷暖,尤其是對於親情特別看重。從許大同偷送兒子到機場與即將回國的父親見面,到最後在聖誕之夜打扮成聖誕老人爬上十層的高樓送禮物給兒子,都可以看出他們一家對親情的重視。但是生活在一切都講求法律的美國社會里, 許大同縱使愛子心切,但由又無法拿出證據來證明刮痧是中國的傳統治療法,最終還得被判決與自己的兒子隔離。
很多人都愛談"中西方文化的溝通有多麼難"這個話題,覺得主要是由於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造成的。其實,構成兩個人種無法溝通的真正問題恐怕不是什麼中不中西不西,而是文明不文明(或者說人性不人性)的問題。如影片中許大同打兒子說是愛兒子的表現,但其實是缺乏文明的。他大可以通過其他的途徑來教育兒子,而不必非得出手才行。又如法院判決許大同與他的兒子進行隔離,雖然缺乏一點人情味,但是從依法辦事的角度來看,法院的判決無疑是正確的。而作為一個文明的國家,也只有通過建立起健全的法律制度,依法治國,才能真正得以實現。
所以,看了「刮痧」後,覺得真正需要討論的應該是中西方文明的比較差異。當有一天,中國的國民素質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家都成了文明人了,就會發覺其實與西方人並沒有什麼差異,覺得自己已經成為一個世界人了,那就真要祝賀中國人的蛻變了!

E. 請推薦幾部音樂電影--最好是和歐洲古典音樂有關的

《今生情未了》(法國
《莫扎特傳》(又名「阿瑪迪烏斯」,奧斯卡最佳影片)
《音樂教師》(世界頂級男中音José van Dam親自出演,法國)
《肖邦之謎--奇怪的德爾芬那·波多卡》(內有大量的、完整的、高水平的肖邦名曲演奏)
《鋼琴家》(戰爭、音樂題材)
《音樂家馬勒傳》(原名Ken Russell's Mahler,戛納電影獎)
《柴柯夫斯基》(1969年拍攝,疑為前蘇聯影片)
《春風化雨1996》(美國)
《阿依達》(索菲亞·羅蘭主演,雖為故事片但故事性、觀賞性不強)
以下鏈接可獲得更多http://movie.gougou.com/category/0vTA1g==yKuyvw==yKuyvw==1.html

F. 推薦一些比較有名的電影中的音樂

除了一樓的以外,《指環王》三部曲裡面的音樂都很經典的,你可以找試試,還有壯志凌雲的音樂,勇敢的心等等都不錯。

《鄉村路帶我回家》阿甘正傳

日本動畫片《聖鬥士星矢》的音樂。

G. 比較好看的音樂電影有哪些

H. 中西紀錄片風格比較,音樂比較,畫面比較,人物比較,情節比較,環境比較.

電視紀錄片創作已有半個世紀的歷史了, 以歷史學、社會學、傳播學的觀點看,紀錄片通過多種的紀實手段可以深刻地達到解釋歷史、分析現在、導向未來的作用。在中國,紀錄片的發展被賦予更多的歷史使命,大到政治、經濟、文化,小到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紀錄片和專題片的審視再現了華夏社會的各個方面,它無疑是推動社會文明發展的一種重要傳播手段。無論是在中國還是西方世界,電視作為一種廉價的娛樂消費手段,可以很輕而易舉地為政府提供宣傳平台,為社會描述主流價值取向。可以說真實性和紀實性的特點使紀錄片成為眾多類型片中的貴族,我們相信,一部擁有真實畫面語言的紀錄片,對人心靈深處的震撼是超過同樣分量的報告文學或其他紀實文學體裁的。

自打紀錄片誕生之日起, 便有流派與定義之爭, 經常可以在英國和西方的專業雜志上看到不同大學的紀錄片研究學者,為了某一部作品是否劃入紀錄片范疇,或者到底劃入那一類紀錄片范疇而爭論的頭破血流。其實這些並不奇怪,從爭論的源頭上講,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紀錄片《北方那努克》,就是一部完全擺拍、導拍的片子。如果其不是僅僅紀錄了愛斯基摩人的生存狀態,而是具備一定的戲劇化矛盾沖突, 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部原始的電影故事片。

紀錄片形式傳入中國之後又在流派定義之爭的基礎上,附加了 「紀錄片與專題片」的界定之爭, 大大小小的紀錄片學術研討會上,許多唇舌之戰似乎也都是停留在這個層次上。其實,西方電視傳媒本是沒有專題片一說的, 專題片可以說是中國國情下的特殊產物, 討論其界定的意義似乎微乎其微。相比之下,如果集中精力對比討論一下中西方紀錄片的幾種特殊形式及其特點,也許會對我們今後的創作給予更多的啟示。

新聞性專題vs特別紀錄片(the special documentary)

我國的新聞性專題,是國內新聞綜合頻道的主流宣傳片種, 一般是按宣傳口徑行事,主題先行,它的最主要兩個特點就是時效性強和主題鮮明。因此新聞性專題從一開始便被賦予了許多創作者的主觀傾向性, 觀眾欣賞起來很容易得出同一種結論或者感受, 這無疑是社會的需要。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觀眾對真實人物背後或者事件側面的不同角度的審視與洞察,但是從傳播學 「編碼(encode)與解碼(decode)」的角度上來講非常成功。作為「喉舌」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類片子的存在,特別在中國,完全有必要並且是十分重要的。

特別紀錄片(the special documentary)的片種,是西方媒體對特別事件,重要人物和重大活動量身定做的一個片種。它同我國占據主導地位的新聞性專題既有共同點又有明顯的區別。兩者首先在題材選擇上非常類似,對人物或事件的報道,往往要根據現行國家的需要進行選擇,那些具備代表性或典型性的精英人物或者中堅份子(elite),多為拍攝對象。這樣的紀錄片在西方,被稱為特別紀錄片,一般來說不是創作者的自由創作作品,大多為指令性產品。但它又有其獨特的視角:比較講求認識價值;側重於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揭示事件的意義;同時要求對現代事件、大型活動、時代潮流、社會風尚、風雲人物進行完整的紀錄。在時效性上它較之我國的新聞性專題慢一拍,一般在事件息事寧人後再搬上屏幕。

特別紀錄片在製作和播出時間上有一定的伸縮性,因而可以調動多種表現手法:圍繞特別事件穿插歷史背景,運用特技、音樂、對話、模擬等多種表現元素來烘托主題,並靈活地安排結構順序,節目時長也沒有特別的要求。這樣,西方的特別紀錄片較之我國的新聞性專題,更具有藝術性和靈活性。
近些年來,西方的特別紀錄片在國際電視界格外引人注目,舉世矚目的重大活動,奧運賽事、奧斯卡等電影節日的發獎儀式,環保等重點社會活動、巴以沖突,外交風雲等活動的紀錄片,大有令人百看不厭的趨勢,如果用簡單的幾個字來形容特別紀錄片:就是 「回顧」與 「深度」。而我國的新聞性專題則是 「時效」與 「宣傳」 。美國波士頓愛默森學院研究生院院長羅伯特·希利亞德教授認為,特別紀錄片的興起彌補了特別報道的不足。而我國的新聞性專題則以時效快、宣傳及時為長,兩者各有優勢。
文獻紀錄片vs 大型電視紀錄片(the full-length television documentary)

文獻紀錄片可以說是中國的特殊產物, 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讓中國有太多的東西值得去發掘和表現。這里有滄桑變換的歷史事件, 也有風流倜儻的風雲人物。可以說, 最好的最真實的「故事」就是歷史。因此文獻紀錄片的誕生和發展是有其深厚的歷史背景的。長江、黃河、長城、歷代帝王、民族英雄, 直到新中國的偉人。我們相信中國百年之內的文獻紀錄片題材是絕對不會枯竭的。

中國文獻紀錄片的發展引領了中國主流紀錄片的創作浪潮, 縱觀中國紀錄片史, 每一次前進的步伐大都是由文獻紀錄片作為先驅。《話說長江》、《望長城》、 《***本關鍵字已替換***》等大型文獻紀錄片, 耗資巨大, 氣貫長虹, 歷時一年甚至數年, 融國內紀錄片頂級編導之精華, 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反響巨大。縱觀三部里程碑似的作品,分別引領了中國紀錄片的變遷。
《話說長江》是中國紀錄片先驅者在懵懵懂懂中的探索。主持人直接面對觀眾,公開承擔紀錄片主題思想的傳播,決定了作品所擔當的思想使命和價值取向。而這種一元視界的超越性和敘述者的權威性,也規定了作品通過主持人建立起來的思想形象:全知、權威和超越性。《望長城》的出現,標志著「視覺語言」的到來。這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劃時代作品來勢迅猛,畫面語言的徹底運用,給沿襲以久的「畫面配解說」的創作形態劃上了一個有力的句號。可以說,中國的老百姓,是從《望長城》開始認知並真正接納紀錄片的!《***本關鍵字已替換***》則開創了中國文獻紀錄片時代的新紀元,這部英雄史詩般的巨著,更是影響了一代大型紀錄片創作者,作品獲得了既真實、客觀、又飽含深情的藝術效果。《中華之門》、《中華之劍》,以至後來的《鄧小平》、《周恩來》尊前者之長,創題材之新,以其大氣魄、大手筆、大容量成為雅俗共賞、婦孺皆知的紀實精品。

與我國內文獻紀錄片類似,西方的大型電視紀錄片(the full-length television documentary)也以精良的製作,宏偉的系列篇幅,深刻的內容剖析著現實社會,對傳播文化知識,推動人類文明進程起著重要的作用。西方早期的大型紀錄片無論在選題上還是在表現手法上都模仿新聞電影紀錄片的傳統模式,直到通訊衛星技術和eng問世以後,紀錄片才得以用電子技術手段進行採制,並經過不斷的求索,形成了電視紀錄片的獨特風格和語言。

早在70年代中期,西方的大型紀錄片就開始在這方面進行嘗試。cbs著名節目主持人沃爾特·克 朗凱特主持拍攝的《宇宙》、《20世紀》、《歷史的見證》,還有《肯尼迪家族》、《越戰》等,都是家喻戶曉的名片。西方大型紀錄片不但展現科技世界,宇宙天地,而且放眼預測未來趨勢。許多片子不僅耗資巨大,而且創作時間上也是慢功出細活。例如美國太空梭"發現者號"的紀錄片,創作人員從開始准備到"發現者號"上天,跟拍了整整三年。
我國的文獻紀錄片與西方的大型電視紀錄片不同,主要有兩種模式:影響歷史乾坤的重要人物,如《***本關鍵字已替換***》、《鄧小平》等;扭轉歷史局面的重大歷史事件《讓歷史告訴未來》、《長征.生命的歌》等。象這樣的題材,目前已不在西方大型紀錄片的"射程"之內,這些題材主要由調查性紀錄片來完成。而這種調查性紀錄片往往在製作的時候,會對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進行二度創作,並且不排斥「再現」、「重演」等。這里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西方一些觀眾為什麼能夠接受「再現」「重演」「模擬」等,而我國的文獻紀錄片,為了追求紀錄內容和資料運用的"絕對真實",就不忍使用各種先進的技術創作手段,這或許是我國文獻紀錄片很難走向世界的其中一個原因。

西方大型紀錄片在製作的時候,如果用2年的時間拍一部大型系列片,那麼他們會用3個月時間做調查研究,用3個月時間進行實地勘查,5個月時間用於前期拍攝,剩下的14個月時間用於後期製作,也就是用近3倍於拍攝的時間進行後期再度創作。

在某種程度上講,我國的文獻紀錄片和西方的大型電視紀錄片的創作,反映不同國家電視機構的綜合實力和水準—――人力、物 力、財力。無論是文獻紀錄片和大型電視紀錄片,必須具備三個先決條件:重大題材;高手雲集的創作班子;雄厚的資金。也許正因為如此,我國的文獻紀錄片和西方的大型紀錄片才不僅能在電視屏幕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且具有經久不衰的生命力和不朽的保存價值。

DV紀錄片 vs微型紀錄片(the mini documentary)

伴隨著攝像器材的大幅度降價和畫質清晰指標的不斷提高,我國的紀錄片創作領域出現了一種「個性化」的創作趨勢,他們拿起這種普通家庭都能接受的DV攝像機,像有身份的主流媒體記者一樣,開始深入底層,自選題材,有的甚至自掏腰包,拍出了一批DV紀錄片,個別作品還屢屢在國外獲獎。這些DV紀錄片往往時間不長,幾分鍾,十幾分鍾,攝制時間跨度也很短,一般就是十幾天或者幾個月。題材大多聚焦在平民的生存狀態和生存環境,有的也展示特殊人群視角下的眾生。其特點是隨意性大,製作成本低廉,大部分作品沒有播出渠道,只是小部分人傳看。換句話說我國的DV紀錄片似乎更象一個沒有「家」的孩子。

西方的微型紀錄片(the mini documentary)是在雜志型節目(the magazine show)進一步拓展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它以其製作周期短、耗資小、傳播速度快等優勢大量湧入電視頻道。一般情況下,微型紀錄片的時間長度為4-10分鍾。一個30分鍾的節目中至少有3個微型紀錄片,創作人員往往不到一周時間就能創作出一個成品。為了確保事實的准確無誤,微型紀錄片的創作人員極為慎重。在選材上,這種紀錄片主要截取大型紀錄片中的某一個焦點或報紙消息中已經報道過的內容,但對這些選題賦予不同的外表、包裝,以求給收視者帶來新鮮感*。

西方微型紀錄片的不少節目也是用DV機拍攝的,在創作上雖然也講求故事化和戲劇性效果,但由於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產生太多的戲劇性矛盾沖突。它比我國的DV紀錄片好在傳播渠道暢通,有個固定播出的「家」。微型紀錄片的創作手法和表現手法基本與我國的DV紀錄片相同,但它的結尾要求能夠得做出總結或得出某種結論。相比之下我國的DV紀錄片創作就顯得更開放一些, 紀錄的內容也更像是事件或者人物的 「片斷」。因此我國DV紀錄片的吸引人之處,並不是其社會教育意義和某種結論, 而是裡面充溢的好看的「民間紀實故事」。筆者認為,我國的DV作品更具真實感,更有可視性。

傳統紀錄片一般涉及較為嚴肅的人物和事件,顯得深沉,凝重。微型紀錄片和DV紀錄片則使普通觀眾能看到比較輕松的一面。在片子的結尾處理上,傳統紀錄片的結尾多半是發人深省的。而微型紀錄片和DV紀錄片大都輕松明快,觀眾滿足於大概的了解和一個比較開放性的結論,不求弄個水滴石穿。從電視紀錄片創作的現實走向看,微型紀錄片和DV紀錄片發展的勢頭越來越大,我國的江西、湖南、北京、上海等電視台相繼給DV紀錄片開了窗口,安徽電視台在一次電視節目研討會上,也有人提出了一個頗為大膽的構想:開辦DV頻道。筆者相信許多人會置疑這一想法:即使建立了播出平台,也很難找到足夠的節目填充。但是事實上,DV資源的節目數量是遠遠超乎大家想像的。據統計: 每10個出國旅遊人員中,有3至4人要帶上DV機。.北京廣播學院某系的60多名學生中,家有DV機的佔了37人。筆者曾經對英國sky tv中的 「真實頻道」(播出紀錄片或者紀實欄目的一個頻道) 做過調查, 60%以上的紀實節目資源都是DV機拍攝的。 如《當好時刻變壞》、《震驚行為》、《撞到正》(在警車上DV紀錄下來的警匪真實公路追蹤)等欄目,基本上完全由DV機完成。

可見DV資源是非常豐富的,而且任何紀實欄目的開設都離不開DV紀錄片和DV資料。只要資源配置能夠優化,播出渠道和平台搭建的穩固, 相信我國的DV紀錄片在國內是有市場的。總體來講,DV紀錄片和微型紀錄片貼近生活,製作簡便,普及面廣,一般的電視機構都有能力常期製作或開辦欄目。我們可以預測,只要抓好輿論導向,提供良好的平台,我國的DV紀錄片一定能象西方微型紀錄片一樣,有個長期固定播出的「家」,並在社會上收到特殊的傳播效果。
紀錄片體現其價值的方式應該是多樣化的,不應該受到形式上的約束,從這點上講,無論是大成本還是小製作,無論題材是英雄還是小人物,只要存在紀實和真實段落,我們就可以粗略的將其歸納為紀錄片范疇。紀錄片的多樣化發展,為紀錄片的創作帶來了新的生命力,樹立了新的形象,同時也帶來了挑戰。西方世界的發達程度要高於中國, 表現在傳媒領域也有著類似的現象。中西方紀錄片的發展趨勢雖然由於種種原因不盡相同,但是幾種特殊紀錄片的演變和特質都有許多相似或可比之處。作為重要的意識形態傳播手段,它們應該引起我們紀錄片創作者的關注,互為補充、互相促進,形成電視紀錄片創作多種樣式齊頭並進的新格局。

I. 有一部在音樂學院中西競爭用百鳥朝鳳對拼的電影叫什麼

我只記得是野蜂飛舞中西競爭的電影叫閃光少女

J. 中西文化背景的差異有哪些最好可以同音樂,電影。有關聯!謝謝了!研究報告要用!!!!

總的來說,東方講究含蓄,西方講究效率。
音樂方面:東方的主要是吹奏和彈奏,講究一個行序漸進,使人漸漸沉迷於其中。西方的則以擊打為主,所以音調緊湊而富有節奏,使人熱血沸騰。在研究報告中可以就這兩方面本質上(產生的音質上)予人的影響和形成這兩種音樂風格的歷史、地理及人文條件進行闡述。
電影方面同理,由於東西方歷史人文的不同,再加上現在生活環境及節奏的差異,東西方人內心世界因此產生了不同的慾望,而一名好的導演則將這些慾望或美化或誇張地用電影表達出來,而離欣賞人群的內心慾望越近的影片則不可否認地獲得認可。
總而言之,東西方的歷史長度,歷史主體,地理情況以及現代生活的不同導致認知的不同,最終導致電影音樂的不同側重。
論文中不妨分出一大板塊進行分析,以構建自己的理論框架。
愚見如上,拋磚引玉……

閱讀全文

與中西音樂比較的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向你推薦一部電影作文 瀏覽:953
女主角叫桑桑電影 瀏覽:37
真正男女愛情的電影大全 瀏覽:253
日本動漫真人電影大全 瀏覽:198
找一部法國電影有關葡萄酒 瀏覽:955
周星馳電影配樂擊鼓 瀏覽:324
櫻桃電影觀後感 瀏覽:886
舉辦看電影的活動取名字 瀏覽:358
拉肚子碰到上司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47
泰國電影奶奶可以在哪看 瀏覽:321
中國最大的電影院公司 瀏覽:184
二戰電影大全日本 瀏覽:430
雷洛電影大全 瀏覽:58
敦刻爾克電影那個法國士兵 瀏覽:598
電影演員吳佩奇 瀏覽:754
進化島電影未刪減完整版 瀏覽:757
白色的虎式電影完整版迅雷下載 瀏覽:833
電影解說音樂和人聲比例 瀏覽:668
免費大香蕉電影網 瀏覽:776
台灣電影嫁給廚師 瀏覽: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