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說 格萊美 這樣的還是說?..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每年的當地時間1月1日上午(北京時間1月1日18:00),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大廳——富麗堂皇的維也納金色大廳被鮮花裝點得分外秀麗,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在全球的矚目下舉行,演出的曲目是被稱為「圓舞曲之王」的小約翰·施特勞斯及其家族的音樂作品,由世界歷史最悠久、素質最高超的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新年音樂會展示的是人類最文明、最歡快、最明亮的側面,高雅、輕松、豪華、熱烈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最大特點。
輕松優雅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1987年的新年音樂會,當最後的《拉德茨基進行曲》歡快樂的旋律響起時,聽眾情不自禁地應和著節拍鼓掌。這時指揮赫伯特·馮·卡拉揚很有想像力地轉過身來,示意觀眾隨著音樂的強弱和節奏來鼓掌,從此以後,每當音樂會最後的《拉德茨基進行曲》響起時,這個音樂家與聽眾水乳交融的鼓掌場面就成為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保留節目。
1989年的新年音樂會,當《藍色多瑙河》樂曲開頭的弦樂震音響起時,聽眾以熱烈的掌聲表示歡迎。這時,指揮家卡洛斯·克萊伯中斷指揮轉過身來,向現場聽眾(同時也通過電視向全球收看直播的觀眾)說:「讓我們迎來一個美好、歡樂與和平的新的一年」。於是以後的新年音樂會又多了一項內容:當《藍色多瑙河》樂曲開頭的弦樂震音被聽眾掌聲打斷時,指揮都會轉過身向廣大聽眾致辭,倒數第二句是他略顯生硬的漢語「新年好!」隨後是英文 「Happy New Year!」一個半世紀以來,維也納愛樂樂團用音樂來紀念施特勞斯家族這些偉大的成員:老約翰·施特勞斯——施特勞斯家族的創始人,將圓舞曲從民間的舞場帶入高雅音樂廳的「圓舞曲之父」;小約翰·施特勞斯——第一個將輕喜劇帶入歌劇院的人,創作出傳世圓舞曲的「圓舞曲之王」;約瑟夫·施特勞斯——第一個將貝多芬的音樂手法融入圓舞曲的創作人;愛德華·施特勞斯——帶領「施特勞斯樂團」周遊世界,將家族音樂介紹給全世界的人。
一個半世紀以來,維也納愛樂樂團用音樂來歡迎新年的到來,無論時代滄桑,人事變遷,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核心並沒有改變。
施特勞斯家族
提到「圓舞曲王朝」還是要從1804年至1916年以老約翰·施特勞斯及三個兒子的施特勞斯家族說起。歐洲的十九世紀被稱為「跳舞的世紀」,當時,老、少施特勞斯被譽為「圓舞曲之父」和「圓舞曲之王」。
柏林森林音樂會
【柏林森林音樂會起源】
「柏林森林音樂會」由柏林愛樂樂團從1984年開始創辦,至今已經有20年多的歷史,其間許多世界著名指揮大師都曾在此登台獻藝。柏林森林音樂會演出場地的全稱是「瓦爾德尼森林劇場」,這座森林劇場是大自然的造化,也是大自然送給音樂愛好者的一件禮物。露天劇場的所在地原來是一片森林,但由於自然生態的推移變化,逐漸形成了一塊約30米深的盆地。1935年,有人發現了這塊地方,經過大膽的創意和藝術性的修整,就成了一個可以容納幾萬人的露天劇場。最初,它只是供大型宗教儀式和演出之用。1982年,這一露天舞台被裝上了一個巨大的雙塔型白色頂棚,設有88排環型坐席,可同時容納22000名觀眾就座。與其周圍的自然森林景觀有機地融合,成為一個可以舉行大型戶外音樂會的理想場地。此後,這里隨著柏林愛樂一年一度的「森林音樂會」名揚世界。在這里舉辦音樂會,聽眾不用像到音樂廳那樣西裝革履、正襟危坐,而是非常的隨意。人們帶著毛毯、野餐盒來到這里,或躺或坐在劇場中,在夕陽西下時,一邊聽著世界上最著名樂團的精彩演奏,一邊點燃自己帶來的小蠟燭,與家人在燭光下共同品嘗紅酒的香醇,情調格外地別致。不僅如此,瓦爾德尼森林中的鳥鳴蟲叫和濕潤清新的空氣則更是讓聽眾感到輕松和快樂。由於該劇場與一些私人別墅相毗鄰,所以,除了偶爾放映一些電影外,每年在這里所舉行的音樂會最多不會超過18場。因此每場演出的門票非常緊俏,常常是在每年的新年伊始就已銷售一空。
「柏林森林音樂會」雖然是在露天劇場演出,但是聽音效果卻極其出眾。別看這么大的場地需要用音箱來加以輔佐擴聲,由於先進的音響擴聲技術的保障,通過音箱所發出的聲音不僅能夠很好地還原舞台的真實聲音效果,而且還音後的聲壓感與層次感也非常出色。即便坐在遠離舞台的最後一排,也不會因距離而產生聲壓不足的感覺。而相反,即便坐在距離音箱很近也不會感到震耳欲聾。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會出現22000人的音樂會,不論你坐在什麼位置上觀看,票價都是統一價位的原因。這些感受卻只有到了瓦爾德尼森林劇場,才能真正親身體會到這其中的無盡奧妙!
盡管每年一屆的柏林森林音樂會觀眾人數眾多,但現場的氣氛卻絲毫也不亞於在室內音樂廳聆聽音樂。音樂會演奏時,這里只能聽到悠揚的音樂在瓦爾德尼森林上空回盪,只有當每首樂曲結束時,觀眾們熱情而慷慨的掌聲才讓人意識到這里竟然還有著那麼龐大的愛樂隊伍。熱情的觀眾在情感激盪的音樂作用下,或愉快地鼓掌、晃動,或掀起陣陣人浪,使劇場出現更加熱烈、歡快的場面。當夜幕降臨,在觀眾席中點燃起的一束束小煙花,就好像夜空中的繁星,晶瑩閃爍,這靚麗的景緻,構成森林音樂會的特殊魅力。
【歷屆柏林森林音樂會主題】
1992年《法蘭西之夜》
1993年《舞曲與狂想曲之夜》
1994年《美國之夜》
1998年《義大利之夜》
2000年《舞韻與節奏之夜》
2001年《西班牙之夜》
2002年《世界返場曲之夜》
2003年《藍色狂想曲之夜》
2004年《俄羅斯音樂之夜》
2005年《浪漫法蘭西音樂之夜》
2006年《阿拉伯音樂之夜》
2007年《狂想曲之夜》
2008年《拉丁美洲音樂之夜》
柏林森林音樂會特點】
與傳統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一樣,每屆柏林森林音樂會的最後一首返場曲也是要演奏一首固定的音樂作品作為結束。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演奏的是具有濃厚奧地利維也納風格的老約翰·施特勞斯《拉德斯基進行曲》,而柏林森林音樂會演奏的是讓全體柏林人最引以為自豪的《柏林的空氣》(「Berliner Luft」)。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柏林城有個特殊的地理環境——整座城市環抱在廣袤的自然森林之中,空氣中的含氧量很高,正是柏林這得天獨厚的森林大氧吧的清新空氣,使得柏林人的生活感到無比愜意和舒適。於是,作曲家保爾·林克以「柏林的空氣」為名創作出這首樂曲。這部曲調輕松、節奏熱烈、情緒歡快的作品,表現了柏林人樂觀向上的天性,也體現了他們對美好生活和大自然的真情贊美,深受人們的喜愛。從此,這首《柏林的空氣》就如同柏林市歌一樣在一些重大的場合和節日喜慶的音樂會中演奏。每當柏林森林音樂會在最後演奏到這首樂曲時,全場觀眾的情緒也被帶到熱烈的頂點。全場觀眾起立,隨著激盪的音符和跳躍的節奏,或吹口哨、或擊掌節拍、或歡呼雀躍、或搖擺舞蹈,指揮和樂隊也總是以不同的形式表演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噱頭,惹得全場嘩然大笑。此時音樂會的現場不論是柏林愛樂樂團還是22000名觀眾,全都融入進音樂所給人帶來的無限歡樂之中。而這種景象是在任何音樂廳中所根本不可能想像的,它給人們留下的是難以忘懷的印象和無盡的美好回憶。
② 電影有關一部 叢林的電影
《啟示》又叫《啟示錄》
劇情介紹
3000年前的美洲大陸上存在著一個鼎盛的文明社會,這塊覆蓋著濃郁森林的大陸上誕生了古老而強大的瑪雅文化,生活在這里的瑪雅人掌握著打獵、種植、冶煉等各種技術,在瑪雅人的建設下,強大的瑪雅帝國誕生,在隨後的近千年中統治著美洲。
電影的故事發生在瑪雅帝國即將崩潰的時候。瑪雅帝國階級觀念十分強,整個帝國由國王和祭司統治。瑪雅人敬畏神明,他們認為一切災難的發生都與神明發怒有關,而祭司是惟一能與神明對話的人,祭司是神明的代言人。《啟示錄》中瑪雅帝國正處於流行瘟疫的時刻,祭司下令要用大批的活人祭祀,用以安撫神明。為此,他們襲擊了許多深林中的小部落,主人公jaguar paw(魯迪·楊布拉德)的部落也在一天早上被襲擊,除了小孩子和戰死的人以外,部落的人全部被抓,jaguar paw把自己的妻子藏在一個捕獸井裡得以倖免,jaguar paw在被殺作為祭祀品之前,這個年輕的獵人想起家中的妻子孩子,再想想自己即將面臨的下場,開始十分恐懼,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日食使得祭祀突然中斷,jaguar paw沒有當場被殺,但是祭司要求把他們在祭台以外處死,於是一場殺人游戲開始了,jaguar paw在殺死zero wolf的兒子後逃入深林,在深林中與zero wolf帶領的戰士展開了殊死搏鬥,最後時刻天空下起了大雨,而自己懷孕的妻子和兒子還在捕獸井裡,隨時可能被淹死,為了救妻子,他開始往回跑,但是後面還有兩個人在追他(其他人都被他消滅了),在追到海邊時,他們都驚呆了,因為海面上出現了大帆船,歐洲人開進了新大陸!!! 最後jaguar paw救回了他的妻子,他們往深林中走去,尋找他們新的生活。
③ 原始森林探險的電影
1,《奪寶奇兵》
《奪寶奇兵》是盧卡斯影業和派拉蒙公司出品的動作電影,由喬治·盧卡斯編劇,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導演,哈里森·福特、凱倫·阿蘭、保羅·弗里曼主演。
2,《奇幻森林》
《奇幻森林》是由美國華特·迪士尼影片公司出品的真人動畫片,由喬恩·費儒執導,尼爾·塞西領銜主演,本·金斯利、伊德瑞斯·艾爾巴、露皮塔·尼永奧、斯嘉麗·約翰遜、吉安卡洛·埃斯珀西多、克里斯托弗·沃肯聯合配音。
3,《亞馬遜萌猴奇遇記》
《亞馬遜萌猴奇遇記》是由蒂埃里·拉格貝爾執導的一部3D奇幻冒險電影,於2013年9月7日在義大利首映,2015年9月4日在中國上映。
該影片講述了一隻因飛機失事意外墜落在亞馬遜雨林的馬戲團小僧帽猴,獨自踏上冒險之旅,最終重返大自然的故事。
4,《里約大冒險2》
《里約大冒險2》(Rio 2)是一部2014年美國3D電腦動畫音樂喜劇冒險片,由美國藍天工作室(Blue sky studios)製作,二十世紀福斯發行。
為2011年電影《里約大冒險》的續集,由前作巴西導演卡洛斯·沙爾丹哈執導,唐·萊默、卡洛斯·沙爾丹哈編劇,安妮·海瑟薇、傑西·艾森伯格、傑米·福克斯、萊斯利·曼恩等配音。
5,《侏羅紀公園》
《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是一部1993年的科幻冒險電影,改編自邁克爾·克萊頓於1990年發表的同名小說,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環球電影公司出品,山姆·尼爾、勞拉·鄧恩、傑夫·高布倫主演,於1993年6月11日年美國上映。
④ 一部電影
黑暗中的舞者
片名:Dancer in the Dark
譯名:黑暗中的舞者
編劇:拉爾斯·馮·特里爾Lars Von Trier
導演:拉爾斯·馮·特里爾Lars Von Trier
主演:比約克 Björk
凱瑟琳·德納芙 Catherine Deneuve
戴維·莫爾斯 David Morse
類型:歌舞/劇情
片長:140分鍾
級別:R
發行:佳線電影公司
首映:2000年9月22日
官方網站:與黑暗共舞
故事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首都華盛頓的社會底層。塞爾瑪是來自捷克的移民,一位單身母親。她在鄉下的一所金屬製品加工廠工作,她和兒子吉恩靠打工掙來的微薄收入相依為命。塞爾瑪有一個在心中一直隱隱作痛不為人知的秘密:由於家族遺傳因素,她患有視力障礙,而且日趨惡化,不久將有失明的可能。更糟的是,吉恩也同樣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而視力堪憂,如果塞爾瑪不能在吉恩13歲前掙夠做手術的費用,將錯失治療時機,兒子也將難逃變瞎的命運。為了湊足手術費,塞爾瑪夜以繼日的加班、兼職,盡管在體檢前將視力表的字母瞭若指掌,卻阻止不了視力的每況愈下。每天回家,她都會把當天的收入小心翼翼的放進藏錢的鐵盒,那是鄰居送給她的糖果盒,在捷克的美國夢。
塞爾瑪租住著比爾夫婦的拖車房,平時兩家經常相處的其樂融融。比爾是個警察,據說繼承了大筆的遺產;他的妻子琳達崇尚物質,雖然整天無所事事卻過慣了闊綽的生活。一天晚上,沮喪的比爾向塞爾瑪講述了自己的秘密:他繼承的全部遺產已被妻子揮霍一空,甚至銀行要收回這套住房。他實在愛他的妻子,怕自己的破產會讓琳達離他而去,他沒有勇氣說出真相。出於對比爾處境的憐憫,塞爾瑪也說出了自己的秘密,還說兒子的手術費就快攢夠了。最後,兩人約定將各自的秘密守口如瓶。
⑤ 好看的叢林電影推薦
1、《太陽淚》;這片本身沒什麼問題,是部好片。但是,結合美國佬自身,經常借著「正義」的名義對一些國家進行軍事打擊,這就讓人無語了。正義會被濫用,但是真理不會。借著正義的名義消滅真理,這是悲哀的地方。還好在此片中看到人道主義,這是真理!
2、《剛果驚魂》;以2020年挑剔的眼光來看25年前的這部電影,仍然覺得不錯。磚石槍,還有手語可以轉換成語言的大猩猩,聽到badgalera我都笑噴了,猩猩真是挺可愛的。其實隱藏整部片子的核心是尋寶探險,而不是動物。可以看一看。
3、《熱帶驚雷》;那時候的妮妮還沒靠鋼鐵俠跟福爾摩斯封魔全球。還是那個癮者,也還在尋找著自己的戲路,影片的無厘頭,巨制中的巨資,勞模馬修的客串,阿湯哥的騷,真的是現在看,還是不覺得帶著年代感的電影。很值得,但,看的人不多,還是希望更多人看到。
4、《金剛》;像是一個侏羅紀公園加美女與野獸,前面是自己做,然後還把野獸帶回城市,唯一感覺不一樣的就是金剛本身吧,一個孩子,在這個不單純社會難以正常活下去,感覺罪惡的也不是人類,就是那個導演。感覺人的戲份太多了,金剛變成一個配角。
5、《迷失z城》;還不錯。作為一個人物傳記探險片,並沒有俗套一味的描述探險過程與叢林技巧。而是從人性思想上展開,不是所有的偉大探險都是以成功而結束的,那些失敗了的探險也應該被銘記,因為這都是對人類歷史有過偉大貢獻的歷程,不應該被忘記。影片的色調復古,顏色灰暗,剛看時有些不爽,但看到後面是此種復古風格更顯得真實有厚重感。推薦一看。
6、《勇敢者的游戲:決戰叢林》;這部電影之前沒有見過這類進入游戲里冒險的電影,覺得這個設定實在是新奇,查了資料後才發現這是續作,可以把之前的那部看一看。全程挺歡樂的,演員的演技都很不錯,把那種反差萌表現得都特別好,有時間想再刷一次。
7、《侏羅紀公園》;冒險,驚悚片,科幻,博士通過恐龍基因創造了一個有真恐龍的侏羅紀公園,然而由於員工破壞系統,恐龍逃出了控制區,與人展開殺戮;經典,好幾個鏡頭真的嚇壞我了;雖然一直不太喜歡斯皮爾伯格電影中的兒童化呈現,但承認,此片已成為電影技術史上一筆;類型片的典範之一,沒有劇情,爆米花吃得開心,難怪當年拿下超過九億美元的票房。
8、《最後的莫希幹人》;聽過那麼多版本的最後的莫西幹人,竟然都源自於這部電影,這個旋律已經成了印第安人的代表,沖這個音樂也必須打五星。印第安人最後衰落也跟互相殘殺有關啊,每個族群本來人口就不多,最後只能走向分裂縮小甚至滅亡。他們是叢林里的暗殺神,是彪悍殘忍的鬥士,是敬畏天地的順民,印第安人的近代史也是一部不忍直視的血淚史。
9、《荒野獵人》;岡薩雷斯的指導能力還是可怖,這樣看來那屆蟬聯BD也無可厚非。拋卻表演帶來的非議(萊昂納多復原了絕處逢生的真實,註定不會是不費吹灰之力達到的表演),攝影也是絕贊,白茫茫的雪映得血刺目,又很快的把血吞沒,讓復仇的人成為最終的裁決者。
10、《啟示錄》;其實整部片子還是不錯的,梅爾.吉布森的片子總能帶來驚喜,但這個情節顯然有點過於誇張了,觀眾們想想,我們自己有時候手指,腳趾弄破點皮肉都要疼好幾天,影響動作,何況這樣的重傷,能爬幾步就不錯了,別說如此長時間劇烈的奔跑,其打鬥中也似乎完全沒有影響到動作和發力。
特別推薦: 就是時間有點長
《賽德克·巴萊》是《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所執導的影片,該片籌劃長達十二年、動員兩萬人參與拍攝。 電影在台灣上映分為《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和《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兩部分。講述發生於1930年台灣南投的「霧社事件」,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率領族人三百多名勇士對抗日本三千大軍的故事。
⑥ 那位朋友去過柏林瓦爾德尼森林劇場,請說一下現場感受
在森林回響的"蘭色狂想曲"
------北京音樂廣播再度成功轉播柏林森林音樂會(文: 陳小斌)
陳立、陳小斌與帕胡德
如同喜愛音樂的電視觀眾沒有不知道《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京城愛好音樂的廣播聽眾很少有不知道柏林森林音樂會的;去年,北京音樂廣播首次現場直播的2002柏林森林音樂會,讓千百萬古典樂迷認識並喜愛上了這台既輕松活潑又典雅優美的夏季音樂會。
坐落在德國首都柏林郊區、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附近一片茂密的天然森林中的瓦爾德尼森林劇場,是一座能夠容納22000名觀眾的露天演出場所,每年的夏季,這里都會舉行大量精彩的露天音樂會,有時也會在周末放映露天電影;每次的演出都吸引了大批的觀眾前來觀賞,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優雅環境、輕松的演出曲目和休閑而隨意的欣賞氛圍很受大眾的喜愛,尤其是在夏日輕拂的微風里,聽著林中鳥兒啼鳴,一家老小圍坐一起,品美酒佳餚、聽人間仙樂,自然是其樂融融;在夏季的音樂聚會當中,最受人們關注和喜愛的當然是由世界最頂級的柏林愛樂樂團每年音樂季在這里舉行的最後一場輕松音樂會,這就是我們通常說到的森林音樂會。
從1984年開始舉辦的森林音樂會,除了主角柏林愛樂樂團常年不變之外,參加演出的指揮家和藝術家每年都象"走馬燈"似地由世界各地最著名的音樂大師輪流"執政",由於每年的演出都有一個不同的主題,加上這些不同風格與特點的藝術家們的加盟,森林音樂會的演出就更加"異彩紛呈",每年的門票也因此而頗為緊俏,預定在6月下旬的演出,常常在3、4月間門票就早已"銷售一空";為使中國的樂迷與世界同步感受這場難得而精彩的音樂盛會,曾現場直播了薩爾斯堡音樂節、布拉格之春音樂節和格萊美頒獎音樂會等重大國際音樂活動的北京音樂廣播,通過多方努力,在2002年首次派出轉播小組,現場直播了當年森林音樂會的盛況,在中國的樂迷當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很多人紛紛給我們寫信表示了自己聽到轉播之後的興奮與激動,他們希望這樣的轉播能夠年年都聽到!
陳立、陳小斌在轉播中
今年森林音樂會的主題為"蘭色狂想曲"之夜,作品全部是美國作曲家格什溫的作品;由於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和來自美國的"馬庫斯"爵士三重奏組的加盟,使演出具有更多的"看點";為此,北京音樂廣播從今年三月就開始籌備音樂會的轉播工作了;可進入四月以來,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打亂了許多我們預定的工作節奏,由於當時不少國家都開始限制我國人員入境,因此,對於原定的森林音樂會轉播能否正常進行,音樂廣播的領導和我們也都感到沒有把握;報著試試看的想法,我們給森林音樂會的主辦者--柏林愛樂樂團的有關部門發去了聯系的信函,出人意料的是:樂團方面對森林音樂會的轉播表示全力支持,絲毫沒有因為"非典"而產生任何的動搖;同時,他們還積極聯系去年曾為我們的轉播提供技術支持的柏林RBB電台,電台技術部門的負責人馬勒先生當即就對我們幽默地表示:我們仍將繼續為你們提供技術保證,你們盡管放心來柏林,帶好設備、只要別帶SARS就行了!德國方面的大力配合,堅定了我們轉播今年森林音樂會的信心。
進入五月底,北京的"非典"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各項工作開始全面恢復,電台領導馬上想到要盡快啟動我台重要的音樂會轉播,這也是獻給抗擊"非典"的白衣戰士、給千百萬音樂愛好者最好的音樂禮物;這時森林音樂會轉播准備工作正式啟動,經過"緊鑼密鼓"的准備,北京音樂廣播2003年柏林森林音樂會轉播小組再次踏上了前往柏林的航班; 到達柏林之後,轉播小組立即趕往森林劇場進行例行的線路測試,德國電信部門的工作如同去年一樣的精確,我們的線路試驗非常順利;
演出前一天晚上,轉播小組照例前往森林劇場觀看了音樂會的最後排練,當指揮大師小澤征爾和"馬庫斯"爵士三重奏組的成員以及柏林愛樂樂團的藝術家們登上舞台的時候,我們終於第一次聽到了最富有新意的"蘭色狂想曲";這部格什溫最著名的作品是作曲家專門為爵士鋼琴和小管弦樂隊而創作,由於擔任樂曲首演的鋼琴演奏者就是作曲家本人,因此,格什溫對曲中鋼琴部分的曲譜只作很簡要的標注,而給鋼琴留下了大量即興發揮的空間,就好象是協奏曲中的"華彩樂章",這就是為什麼不同鋼琴家演奏的"蘭色狂想曲"總有許多的不同之處。而今年森林音樂會中的"蘭色狂想曲"則具有更多的"與眾不同":改編者將鋼琴部分的演奏交給了一支由鋼琴、低音提琴和爵士鼓組成的爵士樂隊,這樣,演出時的"即興"成分將更加突出,而擔任樂隊協奏的是大編制的交響樂團,以這樣的陣容去演繹,絕對是既現代又熱鬧的"蘭色狂想曲",這恐怕也是這次森林音樂會能夠"出新"的絕招。音樂會另外一首《F大調鋼琴協奏曲》也是如法炮製,這樣的創新版本使我們在觀看排練時就感到"耳目一新",除了我們熟悉的柏林愛樂樂團,第一次接觸到的"馬庫斯"爵士三重奏組使人印象深刻,特別是盲人鋼琴家馬庫斯的靈活多變、出神入化的鋼琴演奏更讓人"拍案叫絕",指揮大師小澤征爾仍然以他特有的詼諧而幽默的指揮風格,使現場的氣氛更加活躍;在排練現場,轉播小組巧遇當代最傑出的長笛演奏家、現任柏林愛樂樂團長笛首席帕胡德,當聽說我們是來自遙遠的北京,他高興地向我們表示歡迎,祝願轉播圓滿成功,他的隨和與謙遜一下子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大家以舞台為背景攝影留念;這晚觀摩排練收獲不小,大家對第二天的現場直播更有把握了。
作者與小澤
當地時間6月29日,是森林音樂會的"正日子";經過午間的短暫休整,北京音樂廣播轉播小組在下午4點就早早來到了森林劇場,按照個人的分工分別進行轉播前最後的准備;今年我們的轉播席位設在劇場內觀眾席的後面,頭頂是繁茂的樹木,四周是愜意的觀眾,眼前可以清晰看到舞台的全景,旁邊是德國RBB電台的同行,-------我的角色與往年略有不同:在完成了錄音車上的設備調試之後,我和陳立一起坐在了轉播話筒前,雖然我們一起主持了多年的節目,可在實況轉播中搭檔卻是第一次,心中不免有些打鼓;可當我們看到演出前觀眾和台上的演員們共同掀起的人浪,在那種熱烈、輕松的氣氛感染之下,心情就開始放鬆起來;轉播准時開始,我和陳立的解說也"漸入佳境",台上的演出和場內的氣氛使我們激動和興奮,在"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的暖場音樂過後,隨著"馬庫斯"爵士三重奏組的登台,"蘭色狂想曲"的旋律回盪在巨大的森林劇場、飄散在四周茂密的樹木之中,我們被深深陶醉了;想到萬里之外的祖國,那麼多樂迷的耳朵都在凝神聆聽著來自森林的音樂,他們多麼渴望知道現場的情況!我倆不由得"口若懸河"起來:我們要把在這里看到、聽到和感知的一切,連同美妙的音樂一起獻給熱情的聽眾!雖然激動中的我們會有時嗑絆、有時語塞,可"說話"的熱情卻始終沒有消退,直到音樂會結束的狂熱掌聲和口哨聲響徹在森林上空的時候,我和陳立才"如夢初醒"地相視一笑:我們的轉播成功啦!
我在柏林拍大師
------記赴德國參加轉播2003年柏林森林音樂會(文: 孫瞰瞰)
大師小澤給音樂台簽字留念
轉播小組在瓦爾德尼劇場內
當北京音樂台的錄音師陳曉斌老師通知我將作為轉播小組的一員赴德國柏林參加一年一度的柏林森林音樂會的時候,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雖然我只是負責現場攝影和即時新聞的采寫,但仍為能夠親臨世界如此著名音樂會而莫名的興奮不已,畢竟對於古典音樂我還是個門外漢,能老老實實的聽完一個樂章都算不容易了,但畢竟是工作,於是在激動之餘,我開始著手准備起相關的資料和信息。
這時我才發現,原來柏林森林音樂會的聞名要遠遠超出我的想像,從1984年創辦到現在已經有19年的歷史,是柏林愛樂樂團每年音樂季的最後一場演出,演出場所是柏林郊區的瓦爾德尼森林劇場。試想一下,在鬱郁叢叢的森林中呼吸著新鮮的空氣、伴著悅耳的鳥鳴、聆聽著由世界頂極大師指揮,一流樂團演奏的著名樂章。天哪!這樣美妙的瞬間人生不知道會有幾回?
還記得當我在朋友的車上不經意跟他提起要去柏林森林音樂會轉播的時候,他下意識的踩了一腳剎車,把車停在路邊.用狐疑的眼光望著我: "什麽?去哪兒?"我重復了一遍: "去柏林看森林音樂會"!他一臉無奈:"怎麼能讓你這樣不懂古典音樂的人去'膜拜'大師呢,這不成了假球迷去看世界盃了么?"我一臉茫然的看著他,不知所雲。他是中央音樂學院管樂系教單簧管的老師,從他嘴裡我才得知一直以來他都夢想著能親臨柏林森林音樂會的現場。對於身在音樂學府的他和他的同事、同學們來說,能有機會去德國看一場柏林愛樂樂團的演出就好像朝聖者去朝拜勝地一般。於是心存興奮和疑惑的我對於森林音樂會的演出又多了幾分崇敬之情。
11個小時的長途飛行,把我送到了我們的目的地-柏林。當我走出柏林國際機場,第一件事情就是扔下行李、張開雙臂、深深地呼吸,彷彿在擁抱大師們的氣息。一路上,藍天白雲、歐式建築、高密度的綠色氧吧,汽車里一直放著柏林電台的古典調頻,那是一些輕快的協奏曲,伴著輕松優美的旋律,看著窗外悠閑漫步的人們,不禁心情都跟著跳躍起來,原來古典的樂章也可以自由地流淌在我們的生活中。無意中想起北京音樂台谷悅的節目《古典也流行》,我的臉上泛起了微笑。
觀眾的人浪
共同祝賀
第一次到達演出的現場正趕上音樂會前的最後一次排練,轉播組的工作主要是進行線路測試和現場圖片的拍攝。在去劇場前我們首先來到了大師卡拉揚曾經"工作和戰斗過"的地方----柏林愛樂樂團。它的建築造型很不規則,據說卡拉揚曾參與設計,黃色且結構別致的建築與藍天白雲相映具有格外淡雅的氣息。在樂團的展示廳里陳列著許多音樂家的巨幅海報及珍貴的唱片,空中彌漫著的濃厚的音樂氣息讓人不禁對那些在這里工作過的天才演奏家們肅然起敬。在排練廳里,我的鏡頭直追今年音樂會的指揮家小澤征爾,他不斷地與演奏者交流,特別是此次演奏會的焦點人物----盲人鋼琴演奏家馬庫斯。排練的氣氛很活躍,在台下小澤讓人的感覺是冷峻,頗有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覺,但是一站到指揮台上,他的動作詼諧、語言幽默常常引來陣陣笑聲,這使得排練的過程很輕松。
離開柏林愛樂樂團,我們乘車前往瓦爾德尼森林劇場。劇場坐落在茂密的森林當中,入口的保衛措施非常嚴密,我們不能開自己的車進去,而是轉乘場內專門的車輛穿過林間小路,才到達我們的轉播車前。早就等候在那裡的德國同行們親切和藹,很快試線工作就得以順利完成。抽得空閑我又開始端起相機捕捉起眼前的森林劇場。
瓦爾德尼劇場被綠色的森林簇擁在中心,兩個圓錐形頂棚在舞台的上方彷彿是徜徉在綠色海洋里的白色風帆,藍天白雲做底,當按下快門得一剎那,我自己也分不清是在拍攝照片還是繪一幅水彩畫了。觀眾席呈盆地型,有186層台階、88排座椅、22000個座位。我持著相機在觀眾席中穿梭,力圖捕捉到綵排中的精彩瞬間,不經意的發現無論走到那裡,劇場所展現的舞台音質都驚人的一致,驚嘆之餘不得不贊嘆德國音響師一流的舞台音響操控水平。後來才知道,正因為如此音樂會的票價是完全一致的,觀眾可以隨意選擇自己中意的角度去聆聽大師們的演奏。但由於每年的森林音樂會的演出只有一場,所以無緣買到入場券的人們就只能來看綵排了,但從他們神往的表情中看到的更多是幸福而非遺憾。
大師魅力
小澤也休息
這時候,陳立老師向我揮手示意要我過去,到跟前他向不遠處指指,一個年輕帥氣的男士正在座位上與親友聊天。從他的著裝上不難看出他應該是柏林愛樂樂團參加演出的成員。陳立老師告訴我他就是著名的長笛演奏家帕胡德,現在是柏林愛樂樂團的首席演奏家。我拿著相機和筆記本向他走過去,原本以為這些天才藝術家都是性格高傲,脾氣古怪的,卻沒想到他聽我表明來意之後欣然接受,熱情地與我們合影並簽名留念。第一次面對這樣謙和有禮的外國藝術家,讓我又對他平添了幾分敬重。
2003柏林森林音樂會正式演出是在當地時間晚8點15分,柏林的夏季天色黑得較晚,大約10點左右才會夜幕降臨。當天不到7點很多觀眾背著包、提著籃子陸陸續續到達了現場,這與國內看音樂會時盛裝出席的場景可謂截然不同。所有的觀眾都像去郊遊一樣,穿著舒適休閑,還隨身攜帶了各類小吃,像匹薩、芝士醬、啤酒還有德國人最愛吃的香腸,像雨傘、蠟燭、小煙花等小的物品也有準備。找個理想的座位,倒上美酒,一邊品嘗美食一邊等待著音樂會的開始。演出還未開始,不知在誰的帶動下觀眾掀起了人浪,此起彼伏。最有意思的是當人浪經過圓形劇場的舞台那一面時,原本剛剛落座的愛樂樂團的演奏家們也自然地回應起來,這樣整個演出前的氣氛就開始熱鬧起來,而且還平添了溫馨的氣息。在這一刻,我才深深地體會到音樂不但可以自然地融入生活,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我們轉播小組的工作地點是在指揮大師小澤征爾的上場口,所以我把鏡頭對准了他的一切:下車、走進休息室、與他的夫人聊天。要知道這麽近距離的接近大師我可還是頭一回,興奮之外我還請小澤征爾為我們在音樂台的畫冊上簽名留念,他始終謙和而平靜,很難想想這樣一位和藹的老者即將站在台上,用那根短棒征服我們的耳朵,我們的心。
隨著小澤征爾大師的上場,2003柏林森林音樂會正式開始,觀眾的掌聲把小澤推上了指揮台。這次音樂會主題是"藍色狂想之夜",演奏的是格什溫的作品,採用大編制樂隊演奏並加入了美國三位黑人爵士樂隊即興的表演,場面輕松詼諧,史無前列。小澤不愧為當代一流的指揮大師,在他雙手的舞動下,樂隊完全融入到激情當中。這時我轉到舞台的後方去拍攝大師的正面,眾多的外國記者舉著各式專業的攝影器材讓人眼花繚亂,而我帶著對音樂的崇敬和熱愛也毫不猶豫的把我的鏡頭再次對准了大師。只見他目光炯炯、表情時喜時憂、動作誇張、那頭蓬鬆的灰白色頭發格外引人注目。如此近距離的接觸,音樂就像長了腳的精靈一般鑽進我的耳朵,帶著魔力浸透我的骨髓,讓我渾身的毛孔都在呼吸著音符。閉上眼彷彿沉浸在藍色的海洋里,一望無際,激動人心的旋律象飛鳥一樣在我腦海里穿梭,原來音樂真的可以跨越時間、空間牽動你我的心靈。
從台後繞到觀眾席的最前排。我輕手輕腳,生怕打擾了正沉醉其中觀眾。即使你沒有聽到現場的音樂,你都可以從他們每個人的臉上感受到音樂帶給他們的激動和快樂。在每一個樂章結束時,所有的人都會不約而同地起立熱烈地鼓掌,那伴著音樂的掌聲久久回盪在瓦爾德尼劇場的上空,這種感覺是在國內任何一場露天的演唱會所不能體會的,心靈的洗禮讓經典的旋律長久留在了我的心底。
然而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隨著終曲的結束,連綿的掌聲再次想起,接著是歡呼聲,沒有人離場,一起期待著返場的曲目。果然大師小澤不負眾望放下手中的鮮花再次揮動起他神奇的雙手。當樂曲響起時,劇場內的每一個人的心都沸騰了,心中的激動被這些音樂大師徹底點燃了!最後的這曲"柏林的空?quot;曲調輕快,小澤征爾不斷的回頭向大家示意一起跟著節拍吹口哨,於是有些觀眾開始隨樂起舞了,觀眾席還燃起了煙花,伴著音樂的節奏,樂曲聲、口哨聲、掌聲、歡呼聲、鳥鳴聲,五個聲部合成在一起,我想這才是這場音樂會最後的樂章吧。此時此刻,我才感到手中相機所能表達真是太有限了,真正激動的瞬間,內心的冥想是無法如此簡單紀錄的,更何況是大師們的音樂真諦。在樂聲中我彷彿領悟到一種大自然的靈性,那博大與變換無窮的色彩,讓我前所未有的甘願沉醉其中,直到永遠。
柏林之行就是這樣在感知音樂的震撼中結束了,它賦予我的一切,很難用只言片語簡單地概括和表述。雖然我捕捉到了演出的瞬間,但真正音樂所能帶給你的一切恐怕還是要你在音樂中來自己感受吧。而對於我,在經歷了這樣的音樂洗禮之後,對音樂的渴求充滿了我的心,那種渴求不再是浮於簡單的旋律,而是更深層的內涵和期盼中的心靈溝通。作為北京音樂台的一員我還會有給大師拍照的機會,但下一回將會把他和他的音樂在圖片中一同奉獻給您。
⑦ 這部電影叫什麼名字
觸不到的戀人(韓國)或者叫 湖邊小屋 (美國)
http://ke..com/view/430661.htm
⑧ 請問這個電影叫什麼名字
白雪女王 The Snow Queen
導演: Martin Gates
主演: Ellie Beaven / Rowan D'Albert / Russell Floyd / Damian Hunt / David Jason / Hugh Laurie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語言: English
又名: 冰雪皇後 / 冰雪王後
年份:1996
很久很久以前,湯姆和妹妹愛麗住在一個平凡的小鎮,過著平凡的生活。可是,住在冰宮里的白雪皇後(聽歌)卻想統治全世界,讓大家的生活不再平靜。邪惡的白雪皇後製造了一面很大很大的鏡子,她想把地球上的陽光折射出去,這樣世界就會結凍,變成她的天下。沒想到,鏡子在運送過程中竟然被愚蠢的精靈摔碎了,惡魔的鏡子碎片散落人間,其中一片掉進湯姆的眼睛,還有一片則刺進了他的心臟。從此原本善良的湯姆看所有事物都變的很醜陋,甚至變的冷酷,疏離朋友和家人。
魔鏡的破碎讓白雪女王大怒,為了重新把鏡子補好,她設下詭計,綁架了湯姆,想找回碎片,並讓小男孩湯姆為她修補破損的鏡子。愛麗趕緊展開搶救之旅,她要趕在白雪皇後很逞之前救回湯姆。愛麗一路上歷經了許多險境,並遇到一些奇怪又有趣的人們。
拯救之路漫長而艱辛,為了不至於在潮濕陰暗的森林裡過夜,愛麗和她的好朋友小鳥決定向一個古怪的老太婆求宿。沒想到,卻把自己推向了危險的邊緣,險些喪命。經歷過這次磨難後,愛麗和小鳥已變得膽戰心驚,不願再輕易相信(聽歌)別人。但為了救哥哥(聽歌),愛麗還是執意跟隨烏鴉管家去可愛公主(聽歌)的宮殿走一遭。這次雖然沒有遇到壞人,但也沒有找到哥哥,這讓愛麗很失望。為了幫助這個可憐的小女孩,好心的公主特意送給了愛麗一輛漂亮的雪地汽車。沒想到,這卻給愛麗帶來了麻煩。
豪華的汽車讓愛麗成為了老鼠強盜們的目標,並被關押了起來。在那裡,愛麗認識了膽小自卑的馴鹿,並在它的幫助下,找到了飛行學校的印第安奶奶弗萊達。這是一個有著神秘色彩的老太太,在愛麗的懇求下,她決定和小女孩一同前往危險重重的北極去救她的哥哥。
最後,經歷千辛萬苦,在印第安奶奶弗萊達幫助下,愛麗等人終於來到了白雪女王的宮殿,喚醒了迷失心智的男孩,解除了白雪女王的魔法。同時,女孩通過跟旅行的途中遇到的人們和動物的互相接觸,被家人的愛和友情的力量支撐著,自己也在感動的故事中逐漸的成長。
【PS:《白雪女王》與《冰雪女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故事。請大家注意。】
⑨ 誰能介紹幾個世界著名的音樂會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每年的當地時間1月1日上午(北京時間1月1日18:00),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大廳——富麗堂皇的維也納金色大廳被鮮花裝點得分外秀麗,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在全球的矚目下舉行,演出的曲目是被稱為「圓舞曲之王」的小約翰·施特勞斯及其家族的音樂作品,由世界歷史最悠久、素質最高超的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新年音樂會展示的是人類最文明、最歡快、最明亮的側面,高雅、輕松、豪華、熱烈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最大特點。
輕松優雅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1987年的新年音樂會,當最後的《拉德茨基進行曲》歡快樂的旋律響起時,聽眾情不自禁地應和著節拍鼓掌。這時指揮赫伯特·馮·卡拉揚很有想像力地轉過身來,示意觀眾隨著音樂的強弱和節奏來鼓掌,從此以後,每當音樂會最後的《拉德茨基進行曲》響起時,這個音樂家與聽眾水乳交融的鼓掌場面就成為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保留節目。
1989年的新年音樂會,當《藍色多瑙河》樂曲開頭的弦樂震音響起時,聽眾以熱烈的掌聲表示歡迎。這時,指揮家卡洛斯·克萊伯中斷指揮轉過身來,向現場聽眾(同時也通過電視向全球收看直播的觀眾)說:「讓我們迎來一個美好、歡樂與和平的新的一年」。於是以後的新年音樂會又多了一項內容:當《藍色多瑙河》樂曲開頭的弦樂震音被聽眾掌聲打斷時,指揮都會轉過身向廣大聽眾致辭,倒數第二句是他略顯生硬的漢語「新年好!」隨後是英文 「Happy New Year!」一個半世紀以來,維也納愛樂樂團用音樂來紀念施特勞斯家族這些偉大的成員:老約翰·施特勞斯——施特勞斯家族的創始人,將圓舞曲從民間的舞場帶入高雅音樂廳的「圓舞曲之父」;小約翰·施特勞斯——第一個將輕喜劇帶入歌劇院的人,創作出傳世圓舞曲的「圓舞曲之王」;約瑟夫·施特勞斯——第一個將貝多芬的音樂手法融入圓舞曲的創作人;愛德華·施特勞斯——帶領「施特勞斯樂團」周遊世界,將家族音樂介紹給全世界的人。
一個半世紀以來,維也納愛樂樂團用音樂來歡迎新年的到來,無論時代滄桑,人事變遷,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核心並沒有改變。
施特勞斯家族
提到「圓舞曲王朝」還是要從1804年至1916年以老約翰·施特勞斯及三個兒子的施特勞斯家族說起。歐洲的十九世紀被稱為「跳舞的世紀」,當時,老、少施特勞斯被譽為「圓舞曲之父」和「圓舞曲之王」。
柏林森林音樂會
【柏林森林音樂會起源】
「柏林森林音樂會」由柏林愛樂樂團從1984年開始創辦,至今已經有20年多的歷史,其間許多世界著名指揮大師都曾在此登台獻藝。柏林森林音樂會演出場地的全稱是「瓦爾德尼森林劇場」,這座森林劇場是大自然的造化,也是大自然送給音樂愛好者的一件禮物。露天劇場的所在地原來是一片森林,但由於自然生態的推移變化,逐漸形成了一塊約30米深的盆地。1935年,有人發現了這塊地方,經過大膽的創意和藝術性的修整,就成了一個可以容納幾萬人的露天劇場。最初,它只是供大型宗教儀式和演出之用。1982年,這一露天舞台被裝上了一個巨大的雙塔型白色頂棚,設有88排環型坐席,可同時容納22000名觀眾就座。與其周圍的自然森林景觀有機地融合,成為一個可以舉行大型戶外音樂會的理想場地。此後,這里隨著柏林愛樂一年一度的「森林音樂會」名揚世界。在這里舉辦音樂會,聽眾不用像到音樂廳那樣西裝革履、正襟危坐,而是非常的隨意。人們帶著毛毯、野餐盒來到這里,或躺或坐在劇場中,在夕陽西下時,一邊聽著世界上最著名樂團的精彩演奏,一邊點燃自己帶來的小蠟燭,與家人在燭光下共同品嘗紅酒的香醇,情調格外地別致。不僅如此,瓦爾德尼森林中的鳥鳴蟲叫和濕潤清新的空氣則更是讓聽眾感到輕松和快樂。由於該劇場與一些私人別墅相毗鄰,所以,除了偶爾放映一些電影外,每年在這里所舉行的音樂會最多不會超過18場。因此每場演出的門票非常緊俏,常常是在每年的新年伊始就已銷售一空。
「柏林森林音樂會」雖然是在露天劇場演出,但是聽音效果卻極其出眾。別看這么大的場地需要用音箱來加以輔佐擴聲,由於先進的音響擴聲技術的保障,通過音箱所發出的聲音不僅能夠很好地還原舞台的真實聲音效果,而且還音後的聲壓感與層次感也非常出色。即便坐在遠離舞台的最後一排,也不會因距離而產生聲壓不足的感覺。而相反,即便坐在距離音箱很近也不會感到震耳欲聾。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會出現22000人的音樂會,不論你坐在什麼位置上觀看,票價都是統一價位的原因。這些感受卻只有到了瓦爾德尼森林劇場,才能真正親身體會到這其中的無盡奧妙!
盡管每年一屆的柏林森林音樂會觀眾人數眾多,但現場的氣氛卻絲毫也不亞於在室內音樂廳聆聽音樂。音樂會演奏時,這里只能聽到悠揚的音樂在瓦爾德尼森林上空回盪,只有當每首樂曲結束時,觀眾們熱情而慷慨的掌聲才讓人意識到這里竟然還有著那麼龐大的愛樂隊伍。熱情的觀眾在情感激盪的音樂作用下,或愉快地鼓掌、晃動,或掀起陣陣人浪,使劇場出現更加熱烈、歡快的場面。當夜幕降臨,在觀眾席中點燃起的一束束小煙花,就好像夜空中的繁星,晶瑩閃爍,這靚麗的景緻,構成森林音樂會的特殊魅力。
【歷屆柏林森林音樂會主題】
1992年《法蘭西之夜》
1993年《舞曲與狂想曲之夜》
1994年《美國之夜》
1998年《義大利之夜》
2000年《舞韻與節奏之夜》
2001年《西班牙之夜》
2002年《世界返場曲之夜》
2003年《藍色狂想曲之夜》
2004年《俄羅斯音樂之夜》
2005年《浪漫法蘭西音樂之夜》
2006年《阿拉伯音樂之夜》
2007年《狂想曲之夜》
2008年《拉丁美洲音樂之夜》
柏林森林音樂會特點】
與傳統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一樣,每屆柏林森林音樂會的最後一首返場曲也是要演奏一首固定的音樂作品作為結束。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演奏的是具有濃厚奧地利維也納風格的老約翰·施特勞斯《拉德斯基進行曲》,而柏林森林音樂會演奏的是讓全體柏林人最引以為自豪的《柏林的空氣》(「Berliner Luft」)。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柏林城有個特殊的地理環境——整座城市環抱在廣袤的自然森林之中,空氣中的含氧量很高,正是柏林這得天獨厚的森林大氧吧的清新空氣,使得柏林人的生活感到無比愜意和舒適。於是,作曲家保爾·林克以「柏林的空氣」為名創作出這首樂曲。這部曲調輕松、節奏熱烈、情緒歡快的作品,表現了柏林人樂觀向上的天性,也體現了他們對美好生活和大自然的真情贊美,深受人們的喜愛。從此,這首《柏林的空氣》就如同柏林市歌一樣在一些重大的場合和節日喜慶的音樂會中演奏。每當柏林森林音樂會在最後演奏到這首樂曲時,全場觀眾的情緒也被帶到熱烈的頂點。全場觀眾起立,隨著激盪的音符和跳躍的節奏,或吹口哨、或擊掌節拍、或歡呼雀躍、或搖擺舞蹈,指揮和樂隊也總是以不同的形式表演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噱頭,惹得全場嘩然大笑。此時音樂會的現場不論是柏林愛樂樂團還是22000名觀眾,全都融入進音樂所給人帶來的無限歡樂之中。而這種景象是在任何音樂廳中所根本不可能想像的,它給人們留下的是難以忘懷的印象和無盡的美好回憶。
⑩ 世界有哪些大型的古典音樂會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每年的當地時間1月1日上午(北京時間1月1日18:00),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大廳——富麗堂皇的維也納金色大廳被鮮花裝點得分外秀麗,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在全球的矚目下舉行,演出的曲目是被稱為「圓舞曲之王」的小約翰·施特勞斯及其家族的音樂作品,由世界歷史最悠久、素質最高超的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新年音樂會展示的是人類最文明、最歡快、最明亮的側面,高雅、輕松、豪華、熱烈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最大特點。
輕松優雅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1987年的新年音樂會,當最後的《拉德茨基進行曲》歡快樂的旋律響起時,聽眾情不自禁地應和著節拍鼓掌。這時指揮赫伯特·馮·卡拉揚很有想像力地轉過身來,示意觀眾隨著音樂的強弱和節奏來鼓掌,從此以後,每當音樂會最後的《拉德茨基進行曲》響起時,這個音樂家與聽眾水乳交融的鼓掌場面就成為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保留節目。
1989年的新年音樂會,當《藍色多瑙河》樂曲開頭的弦樂震音響起時,聽眾以熱烈的掌聲表示歡迎。這時,指揮家卡洛斯·克萊伯中斷指揮轉過身來,向現場聽眾(同時也通過電視向全球收看直播的觀眾)說:「讓我們迎來一個美好、歡樂與和平的新的一年」。於是以後的新年音樂會又多了一項內容:當《藍色多瑙河》樂曲開頭的弦樂震音被聽眾掌聲打斷時,指揮都會轉過身向廣大聽眾致辭,倒數第二句是他略顯生硬的漢語「新年好!」隨後是英文 「Happy New Year!」一個半世紀以來,維也納愛樂樂團用音樂來紀念施特勞斯家族這些偉大的成員:老約翰·施特勞斯——施特勞斯家族的創始人,將圓舞曲從民間的舞場帶入高雅音樂廳的「圓舞曲之父」;小約翰·施特勞斯——第一個將輕喜劇帶入歌劇院的人,創作出傳世圓舞曲的「圓舞曲之王」;約瑟夫·施特勞斯——第一個將貝多芬的音樂手法融入圓舞曲的創作人;愛德華·施特勞斯——帶領「施特勞斯樂團」周遊世界,將家族音樂介紹給全世界的人。
一個半世紀以來,維也納愛樂樂團用音樂來歡迎新年的到來,無論時代滄桑,人事變遷,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核心並沒有改變。
施特勞斯家族
提到「圓舞曲王朝」還是要從1804年至1916年以老約翰·施特勞斯及三個兒子的施特勞斯家族說起。歐洲的十九世紀被稱為「跳舞的世紀」,當時,老、少施特勞斯被譽為「圓舞曲之父」和「圓舞曲之王」。
柏林森林音樂會
【柏林森林音樂會起源】
「柏林森林音樂會」由柏林愛樂樂團從1984年開始創辦,至今已經有20年多的歷史,其間許多世界著名指揮大師都曾在此登台獻藝。柏林森林音樂會演出場地的全稱是「瓦爾德尼森林劇場」,這座森林劇場是大自然的造化,也是大自然送給音樂愛好者的一件禮物。露天劇場的所在地原來是一片森林,但由於自然生態的推移變化,逐漸形成了一塊約30米深的盆地。1935年,有人發現了這塊地方,經過大膽的創意和藝術性的修整,就成了一個可以容納幾萬人的露天劇場。最初,它只是供大型宗教儀式和演出之用。1982年,這一露天舞台被裝上了一個巨大的雙塔型白色頂棚,設有88排環型坐席,可同時容納22000名觀眾就座。與其周圍的自然森林景觀有機地融合,成為一個可以舉行大型戶外音樂會的理想場地。此後,這里隨著柏林愛樂一年一度的「森林音樂會」名揚世界。在這里舉辦音樂會,聽眾不用像到音樂廳那樣西裝革履、正襟危坐,而是非常的隨意。人們帶著毛毯、野餐盒來到這里,或躺或坐在劇場中,在夕陽西下時,一邊聽著世界上最著名樂團的精彩演奏,一邊點燃自己帶來的小蠟燭,與家人在燭光下共同品嘗紅酒的香醇,情調格外地別致。不僅如此,瓦爾德尼森林中的鳥鳴蟲叫和濕潤清新的空氣則更是讓聽眾感到輕松和快樂。由於該劇場與一些私人別墅相毗鄰,所以,除了偶爾放映一些電影外,每年在這里所舉行的音樂會最多不會超過18場。因此每場演出的門票非常緊俏,常常是在每年的新年伊始就已銷售一空。
「柏林森林音樂會」雖然是在露天劇場演出,但是聽音效果卻極其出眾。別看這么大的場地需要用音箱來加以輔佐擴聲,由於先進的音響擴聲技術的保障,通過音箱所發出的聲音不僅能夠很好地還原舞台的真實聲音效果,而且還音後的聲壓感與層次感也非常出色。即便坐在遠離舞台的最後一排,也不會因距離而產生聲壓不足的感覺。而相反,即便坐在距離音箱很近也不會感到震耳欲聾。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會出現22000人的音樂會,不論你坐在什麼位置上觀看,票價都是統一價位的原因。這些感受卻只有到了瓦爾德尼森林劇場,才能真正親身體會到這其中的無盡奧妙!
盡管每年一屆的柏林森林音樂會觀眾人數眾多,但現場的氣氛卻絲毫也不亞於在室內音樂廳聆聽音樂。音樂會演奏時,這里只能聽到悠揚的音樂在瓦爾德尼森林上空回盪,只有當每首樂曲結束時,觀眾們熱情而慷慨的掌聲才讓人意識到這里竟然還有著那麼龐大的愛樂隊伍。熱情的觀眾在情感激盪的音樂作用下,或愉快地鼓掌、晃動,或掀起陣陣人浪,使劇場出現更加熱烈、歡快的場面。當夜幕降臨,在觀眾席中點燃起的一束束小煙花,就好像夜空中的繁星,晶瑩閃爍,這靚麗的景緻,構成森林音樂會的特殊魅力。
【歷屆柏林森林音樂會主題】
1992年《法蘭西之夜》
1993年《舞曲與狂想曲之夜》
1994年《美國之夜》
1998年《義大利之夜》
2000年《舞韻與節奏之夜》
2001年《西班牙之夜》
2002年《世界返場曲之夜》
2003年《藍色狂想曲之夜》
2004年《俄羅斯音樂之夜》
2005年《浪漫法蘭西音樂之夜》
2006年《阿拉伯音樂之夜》
2007年《狂想曲之夜》
2008年《拉丁美洲音樂之夜》
柏林森林音樂會特點】
與傳統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一樣,每屆柏林森林音樂會的最後一首返場曲也是要演奏一首固定的音樂作品作為結束。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演奏的是具有濃厚奧地利維也納風格的老約翰·施特勞斯《拉德斯基進行曲》,而柏林森林音樂會演奏的是讓全體柏林人最引以為自豪的《柏林的空氣》(「Berliner Luft」)。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柏林城有個特殊的地理環境——整座城市環抱在廣袤的自然森林之中,空氣中的含氧量很高,正是柏林這得天獨厚的森林大氧吧的清新空氣,使得柏林人的生活感到無比愜意和舒適。於是,作曲家保爾·林克以「柏林的空氣」為名創作出這首樂曲。這部曲調輕松、節奏熱烈、情緒歡快的作品,表現了柏林人樂觀向上的天性,也體現了他們對美好生活和大自然的真情贊美,深受人們的喜愛。從此,這首《柏林的空氣》就如同柏林市歌一樣在一些重大的場合和節日喜慶的音樂會中演奏。每當柏林森林音樂會在最後演奏到這首樂曲時,全場觀眾的情緒也被帶到熱烈的頂點。全場觀眾起立,隨著激盪的音符和跳躍的節奏,或吹口哨、或擊掌節拍、或歡呼雀躍、或搖擺舞蹈,指揮和樂隊也總是以不同的形式表演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噱頭,惹得全場嘩然大笑。此時音樂會的現場不論是柏林愛樂樂團還是22000名觀眾,全都融入進音樂所給人帶來的無限歡樂之中。而這種景象是在任何音樂廳中所根本不可能想像的,它給人們留下的是難以忘懷的印象和無盡的美好回憶。
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幫到您,歡迎您登陸我們的網站,查詢全國各大城市最新、熱門演出信息
具體請點擊:http://www.chinaticket.com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