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986年,《上甘嶺》在貴州熱映,一老漢問:這電影里怎麼沒有我
1986年的一天,貴州省務川縣的一個小山村裡,風靡全國的《上甘嶺》正在熱映。《上甘嶺》講述的是抗美援朝時期,中國人民志願軍堅守在上甘嶺,與美軍浴血奮戰的真實事件,誕生了許多催人淚下的故事。村裡的鄉親們觀看電影時,看到志願軍殺敵的場面,忍不住齊聲叫好,看到志願軍犧牲後,又在嚴寒中集體落淚。
電影落幕時,鄉親們久久不願離去,無不為志願軍視死如歸的精神所感動,紛紛落淚不止。在人群中,一位拄著拐杖的老漢顯得十分顯眼,他的眼睛裡飽含淚水,忍不住長吁短嘆,從牙縫中擠出幾個字:「 真實的上甘嶺戰役比電影里演的還慘烈,可是,電影里怎麼沒有我呢? 」
老漢此話一出,頓時迎來一片驚呼聲,其中一位和老漢相熟的村民用說笑的語氣說道:「我說鄒老頭,你是不是糊塗了,這裡面可都是志願軍的英雄,你怎麼可能出現在電影里?」
老漢沒有過多辯解,而是小聲嘀咕了一句:「 想當初,我還參加過電影的拍攝呢 。」說完便拄著拐杖離開了。
1993年,老漢在平靜中離開了人世,老漢的三個兒女在處理完喪事後,按慣例收拾父親的遺物。他們來到父親平日住的一間屋子,發現角落裡放著一隻布滿灰塵的皮箱。這個皮箱他們小時候見過,父親一直把它當寶貝,從不讓別人觸碰。如今父親不在了,兒女們才有機會一睹皮箱的真容。
很快,這只皮箱被打開,裡面存放的東西卻讓兒女們驚得說不出話來。 只見裡面放著的,不是金銀財寶,而是一枚枚軍功章和一張張獎狀,其中更是有一枚二等功臣勛章和一張志願軍政治部授予的「冷槍英雄」獎狀!
老漢的大兒子忍不住泣不成聲,喃喃地說道:「 我只知道咱爸槍打得好,哪裡知道他竟是一位志願軍功臣! 」
很快,老漢是志願軍功臣的消息傳揚開來,各級機關負責人紛紛前來追悼,村裡的鄉親們才知道,這位七年前宣稱自己應該出現在《上甘嶺》電影中的老人,竟然真的有著一段傳奇過往。
時間一轉眼來到2021年,電視劇《跨過鴨綠江》在全國熱播,在恢弘的戰爭場景中,一位名叫鄒習祥的志願軍戰士逐漸被人們所熟知。鄒習祥被這樣介紹道: 他在上甘嶺戰役中,曾用206發子彈斃敵203人,精準度比「狙神」張桃芳還高。美軍高級將領無奈地表示,他們的飛機大炮齊上陣,但拿鄒習祥沒有一點辦法。
鄒習祥,正是1993年去世的那位老人的名字,他波瀾壯闊的一生,在他去世28年後終於被緩緩揭開......
鄒習祥能在上甘嶺戰役中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得益於他的成長經歷。1922年,鄒習祥出生於貴州遵義務川縣的一戶仡佬族百姓人家。仡佬族生活於大山之中,靠山吃山,孕育出這個民族吃苦耐勞、粗獷剽悍的優良品質。
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阻擊手,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即 天賦異稟、後天勤學苦練、再加上那麼一點點運氣 。幸運的是,鄒習祥這三點都具備。
由於土地貧瘠,仡佬族的族人多以打獵為生,鄒習祥的祖輩都是玩槍高手,因此鄒習祥自帶狙擊手的基因。與此同時,鄒習祥和「狙神」張桃芳一樣,都是天生的遠視眼。
7歲那年,鄒習祥就端起火葯槍,跟隨父親進山狩獵。他無數次看著父親舉槍、瞄準、射擊,然後將獵物獵殺在地。耳濡目染間,他早已將這些動作銘記於心。
鄒習祥的成長速度極快,他從打固定目標學起,然後開始找野兔、野雞練手,到20歲成年時,只要有活物出現在鄒習祥的視線中,哪怕只有一點風吹草動,他都能敏銳判斷出活物的具體位置,然後進入伏擊地點,一槍斃命。萬事俱備,鄒習祥等待的,就是上陣殺敵的機會了。
1949年,國民黨胡宗南部敗退西南,到處抓壯丁,鄒習祥不幸被抓,參加了國民黨的隊伍。不過很快,解放軍就解放了貴州,鄒習祥所在的部隊起義投誠。得知解放軍是一支仁義之師後,鄒習祥毅然告別了家人,成為解放軍17軍51師的一名戰士。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鑒於朝鮮的嚴峻形勢,毛主席和中央軍委作出決策,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0年10月19日,志願軍首批6個軍共25萬人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在前四次戰役中,志願軍將士英勇作戰,將「聯合國軍」趕回到三八線以南,取得了輝煌戰果。
為了擴大戰果,1951年3月,中央軍委調遣15軍入朝。15軍軍長秦基偉早已摩拳擦掌,准備在朝鮮戰場打一場大勝仗。從3月24日起,15軍將士依次入朝,隨即參加第五次戰役。而此時的鄒習祥,正是 15軍45師135團1營1連機槍排 的一名戰士。
不同於前四次戰役,第五次戰役志願軍打得十分艱苦,在三八線附近與「聯合國軍」反復拉鋸。15軍趕到漣川一帶時,隨即與美軍王牌第三師和土耳其旅展開了遭遇戰。
戰斗剛剛打響,美軍就展開了瘋狂的進攻。面對這一不利形勢,鄒習祥主動請纓,帶著一支小分隊穿插到敵人背後,端起機槍向敵人掃射,放倒了大片敵人。此戰過後,鄒習祥榮立三等功,並被提拔為機槍排排長。
真正讓鄒習祥大放光彩的,是1952年10月爆發的上甘嶺戰役,上甘嶺是美軍的「傷心嶺」,卻是鄒習祥的英雄之地。
第五次戰役結束後,志願軍和「聯合國軍」在三八線附近開展拉鋸,而拉鋸的主要地點正是五聖山。五聖山作為志願軍的防禦核心區域,一旦失守,美軍的機械化部隊就會長驅直入,暢通無阻。因此,彭德懷司令員命令秦基偉,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守住五聖山。
自1952年4月起,鄒習祥和135團的戰友們進入五聖山南側的上甘嶺,與美軍最前沿的碉堡對壘相向。為了彌補武器裝備的劣勢,志願軍開展「冷槍運動」,將狙擊手分散作戰,在移動中殲滅敵人。
正是在「冷槍運動」中,鄒習祥立下大功。
由於美軍所處的陣地地形稍高,再加上有巨大的武器裝備優勢,美軍顯得十分囂張。他們毫不避諱地走出營地,在外面唱歌跳舞,逗留嬉戲,甚至朝著志願軍的方向撒尿,出言不遜。
鄒習祥從瞭望孔看到這一景象,頓時恨得牙癢癢,發誓要給美軍一個教訓。第二天,鄒習祥觀察到一個撐著拐杖的美軍軍官來到陣地前沿,對著志願軍陣地指手畫腳。鄒習祥心想,對方一定是個大官,於是從戰壕中探出頭來,精確瞄準, 隨著一聲槍響,美軍軍官應聲倒地,一命嗚呼,美軍陣地亂作一團。
消息傳來,志願軍守衛的北山高地一片歡呼,團領導興奮地找到鄒習祥,鼓勵他說:「 打得好,就這么打下去! 」鄒習祥備受鼓舞,更加堅定了用冷槍殺敵的決心。
在此後半年時間里,志願軍用冷槍的方式斃敵3558人,其中,鄒習祥更是用206發子彈,擊殺203名敵人,擊殺率高得出奇。 為了追殺這個「狙擊兵中的神話」,美軍甚至出動了數架飛機,集結整個炮兵陣地的火力,集中攻擊他一個人。但鄒習祥依託坑道,幾次在炮火中脫險。
與此同時,鄒習祥也在戰役中負傷,他的耳朵被打下來一塊,左臂被美軍刺刀刺殺,腹部、腿部到處都是被燒傷、爆破的痕跡。但鄒習祥重傷不下火線,始終堅守在陣地上。
戰役結束後,鄒習祥被志願軍司令部授予二級戰斗英雄和冷槍英雄榮譽稱號,威名響徹全軍。
上甘嶺戰役結束後,志願軍司令部派專人登上上甘嶺,對鄒習祥和他所在的部隊進行采訪報道,拍攝紀錄片,其中部分影像資料被收入《上甘嶺》中,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1954年,鄒習祥跟隨15軍回國。兩年後,在大裁軍的浪潮中,鄒習祥主動提出退伍還鄉。部隊首長不忍心看這位志願軍功臣受苦,想要把他留在大城市工作生活。但鄒習祥婉言拒絕了首長的好意,說道:「 我的很多戰友都犧牲在戰場上,我能活著回來就是最大的幸運了,不能再給國家添麻煩。相比於大城市,村裡的鄉親們更需要我。 」
鄒習祥言出必行,回鄉前,他特意去了一趟東北,將東北的優良稻種帶回了務川縣。從1956年開始,他不斷培育和努力推廣,讓村民們第一次吃上了大米,告別了刀耕火種的原生態生活。
英雄的晚年是沉默的,他將在上甘嶺奮戰的經歷深埋心底,從不向外人提起,那些代表著他榮譽的軍功章和獎狀,都被他放在一個皮箱里,連家人都不讓隨意觸碰。直到1986年,村裡組織大家看《上甘嶺》,鄒習祥那段記憶被喚起,才道出了心中的疑問:「電影里怎麼沒有我?」不過並沒有引起鄉親們的注意。
1993年3月,71歲的鄒習祥與世長辭,直到去世都沒有公布自己志願軍功臣的身份。如果不是兒女們收拾遺物,恐怕老人的這段傳奇經歷就此淹沒在 歷史 長河中。鄉親們得知內情後也感嘆不已:「 原來我們身邊隱居著一位大英雄,他怎麼一直都不介紹呢?藏得太深了! 」
鄒習祥的兒子也感慨道:「父親從未和我們提起他參軍的經歷,有時候突然說一句『打槍?我打得很准喲』,沒想到竟然說的是真的。」
如今,鄒習祥的名字已被廣為人知,這樣一位革命先烈,他會永遠存在於共和國的功勞簿上,世代傳頌。至於他為何不願透露身份,或許,他從未把功績放在心上,他希望看到的,是中華大地繁花盛開,英雄灑下的熱血才不會白流。
Ⅱ 周深、關曉彤、陳坤出席北京國際電影節閉幕式,現場出現了哪些高能名場面
第十一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閉幕式今晚舉行,眾多明星出席晚會,場面熱鬧極了!姜文和鞏俐往台上一站,那氣場十米開外都能感覺到!如今再次同台,讓人感慨!陳坤優雅黑西裝現身,手上限量款手錶吸睛。同台劉曉慶差點沒敢認,臉是有點僵硬了,不過整體狀態還是不錯。葛優、陳道明這倆老戲骨同台相當有看點,金句頻出!
Ⅲ 拍電影常用「殺青」來表示拍攝結束,「殺青」原指什麼
一、我們在看電視的時候有拍電視劇的,他們在拍完電視劇以後都會用殺青這個詞來表示。傷心,原來表示的是竹筒的一個工藝。因為在古時候人們為了殺滅,竹子裡面的蟲子用火烤,這樣就叫殺青。
四、在秦朝,人們不需要刀子雕刻,而是直接用毛筆在竹簡上寫字。有了殺戮的環節,不僅使書寫更容易,而且改變了以前竹子容易被蟲蛀的局面,更有利於保存。寫作時,人們通常把初稿寫在竹青上。終稿完成後,要用刀刮掉竹青的表面,而原稿是寫在竹白上的,所以殺人也衍生出終稿的意義。是的。
所以當一個影視劇組說這是殺戮時,意思是拍攝完成並定稿,形成了一個行業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