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解放電影院承載著兒時的記憶圖片

解放電影院承載著兒時的記憶圖片

發布時間:2024-04-15 00:57:04

A.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你最難忘的是什麼

記得七十年代可以看到的電影非常少,我居住的附近就一個電影院。由於父親的單位是一大形的軍工企業,一般來說都是單位工會發票。有時候小學校組織我們學生包場觀看,影片發行放映日期短的時候我們只能乾瞪眼看不上了。就要等待父親單位如果能有多餘的電影票,我可以有幸獲得觀看。

由於文革時期感情影片基本沒有,只有《地道戰》《南征北戰》這些革命影片。朝鮮電影故事片《賣花姑娘》批准在國內放映,渴望精神食糧的人們盼來了希望,這一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由於就放映10場,電影票是每個人都可望得到的,誰有一張電影票那可是天大的美事。有的人乾脆就到電影院的後台牆外聽著實況。聽到那電影插曲「賣花姑娘」沉醉在無限的快樂之中。每天電影院門口站著很多找機會混進去的人,工廠出動了工人民兵預備役人員看住電影院大門,維持秩序防止發生意外。

就在人們觀看無望的時候,工廠工會經研究請示有關部門,同意在廣場晚間6點30分露天放映一場,這好消息一出大家非常高興。我吃完晚飯去觀看時大道上人們臉上透著濃濃的笑容。在人山人海的廣場看台上一塊放映幕早已經掛好,一台解放牌 汽車 停在中間上面架著一台放映機。電影開映前放著新聞簡報,一會兒正式放映開始人們鴉雀無聲專心觀看。每個人的心情隨著劇情發展而變化著,看到激動時痛哭流涕,後來聽說有的人把兜里的襪子誤以為手帕擦著鼻涕眼淚 留下笑談。這是我有生以來經歷的最多人一起觀看露天電影的經歷,真的使人難忘。

在文化生活缺乏的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看露天電影就是最好的精神享受。每當聽說今晚村裡要放映電影,我就高興得不得了,整天精神都很亢奮,甚至忘了飢餓和一切不愉快。

看露天電影最讓我難忘的有下列幾點:

一,若村裡當晚有露天電影,幾乎家家都吃「蕃薯飯配豆乾壓韮菜」。

在我們潮汕普寧縣,「蕃薯飯配豆乾壓韮菜」在物質匱乏的時代是頂級 美食 。就是用大米加上蕃薯絲煮成干飯,配上普寧豆乾炒韮菜。這道菜平時少吃,在有露天電影這喜事的當天晚飯是一定要吃的。一來是喜慶時刻慶賀一下;一來不用看電影半途擠出來拉尿而錯過精彩鏡頭,不像平時老吃稀飯尿多。

二,早早就拿著家裡破草席去佔位,生怕去晚了占不到居中並靠前的好位。因搶佔好位而吵架是經常的,嚴重者甚至大打出手。

三,一部老電影放了又放,戰斗片最受歡迎。

放映頻率較高的戰斗片有:《奇襲》、《偵察兵》、《三進山城》、《小兵張嘎》、《渡江偵察記》、《地道戰》、《地雷戰》、《鐵道游擊隊》、《地下游擊隊》、《平原游擊隊》、《南征北戰》等。

四,幾乎每次都在電影間隙開批鬥大會。

挨批鬥者有盜竊者、投機倒把者、逃港者、五類分子等。

五,每部電影都有電影放映員進行解說。

解說員解說生動有趣、語言詼諧,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六,每部電影都要換好幾次片(拷貝),尤其是小型機。中型機和大型機少些,並且銀幕比較寬大,小型機銀幕很小,有人笑稱像手帕。有個別電影是寬銀幕的,比較好。

七,大部分電影是黑白的,彩色的少。

八,電影機經常出故障。

每當出故障時很掃興,我們經常喝倒彩。學著街巷的叫貨子的叫賣聲:「銅鐵換糖塊喲!」意思是電影機可以當廢鐵去換糖塊吃了。這時大隊的民兵會拿著竹枝來打我們,叫我們住口坐下。

那時候的我還太小,看不懂電影演了什麼,但我和小夥伴們卻能「看懂」大人們在看電影時發生的各種偷偷摸摸的事,因此發生了很多有趣並且驚險的事。


我的家鄉通電比較晚,那個時候人們的 娛樂 活動少得可憐,除了逢年過節「打花鼓子」(花鼓戲)外,就剩下農閑時為數不多的幾場露天電影了,老家人叫「演電影子」。

所以,只要聽說有哪個村晚上會「演電影子」,村裡人奔走相告,早早做好晚飯,一吃完碗都顧不上洗就拿著小板凳往那邊趕。有時要翻山越嶺,老人們還會備上火把,年輕人則把家裡所有的一號電池都找出來,一節一節試哪個還有電,然後將三四節接在一起,拼成一個超長號手電筒。

我們小孩子則聚在一起,根據聽說的電影名字,討論「打的凶不凶」(激烈武打場面),打得凶的,我們跑得比大人還快,打得不凶,我們就磨磨唧唧不想去,或者乾脆聚在村裡不願去的人家,免得大人走了在家害怕。


後來不知道哪一天,一個大孩子告訴我們,他在電影開始之後看到有人「親嘴」,開始我們還以為他說電影情節,都覺得甚是無聊,那是大人們才喜歡看的畫面,我們毫無興趣。

但那傢伙卻敢用全家人來賭咒,說不是電影,是某某和某某某,這下我們都來了興趣:這不是那誰的媽媽和誰的爸爸嗎?他們兩個咋親嘴了呢?於是我們發現了比看電影還有趣刺激的事情,每次者積極地跑在大人前面。

跟著那個大孩子觀察幾次皇,我們知道他的確沒有撒謊,雖然沒有再看到他說的某某和某某,但每場電影真的都會有一些大人「親嘴」的事情在黑暗中發生。


慢慢地,我們從露天觀看的位置上就能發現秘密:

每場電影,永遠積極搶點第一排位置的人,基本上都是每個村裡平時能說會道、說話喜歡大聲大氣的人,大部分都是小夥子和比我們大的孩子,因為他們回村後會負責直到下次電影開場前的「講電影」工作,經常在一起干農活或者乘涼歇息時看到很多人熱火朝天地和他們討論有趣的電影情節的場面。

中間位置,基本上就是大致按照先到先得的順序,補七大姑八大姨五叔六嬸這類人佔了,有些聽說鄰村某個親戚今晚會來看電影的人家,還在小凳子擺有零食吃的,佔一片地方早早地等著。


我們這些看不懂電影的孩子,就不停在放映場地四周奔跑呼叫,興奮無比地期待著電影開場。個高一些的孩子,會跑到銀幕前比比劃劃搞怪,在空白的銀幕上留下影影綽綽的樣子。

放映的電影有些是已經放過很多次的老電影,但每次放映場地也是人滿為患,大家看電影熱情依舊不減。


而最讓大家興奮、舉村拖家帶口去看的則是那些剛剛流傳過來的「新片子」,特別是聽說「打得特別凶」的那種。這時候放映員也特別忙,一個村挨著一個村趕場,有些村子為了早點迎來放映員,還送禮請客。

我印象中有好幾次就是這樣,放映員在熱情的村民家裡喝多了,沒來得及「洗電影片子」,類似於我們現在說的「倒帶」——把上一次放過的膠片卷到另一個盤子上倒回去。於是經常有放映員在電影開場前在場地片「洗電影片子」。

這是我們所有孩子最興奮的時刻,能最近距離看到神奇的電影片子,有時洗斷了,還能看到放映員把片子接上。

也有放映員完全忘了「洗電影片子」的情況,我們就曾經和大人看過一場「倒著演」的電影,裡面的人和車都是往後退,武打片中本來飛上樓頂的人,會從樓頂上「摔下來」,耳光從臉上「飛」起來,子彈從腦袋上飛回槍裡面……看電影的男女老少都興奮得像自己演電影了一樣,鬨笑聲淹沒了放映員「不要吵,不要吵,馬上就洗完了」的大喊。


對於我們這些躲在人群背後的小孩子們而言,真正的「電影開場」是在銀幕上的電影演到關鍵時——通常是剛過1/3或者過半,所有人全神貫注瞪著銀幕、甚至有人忍不住站起來的時候。

這時,坐在後面那些「懷著某種目的」的人,就開始動作了:我們經常看到有小夥子偷偷拉起旁邊姑娘的手或者姑娘偷偷塞給小夥子一個什麼東西,然後兩個人一起低下頭。任憑人群吵鬧,銀幕上如何熱鬧,他們都毫不在意,就那麼偷偷拉著,偷偷看對方一下,可能偷偷在笑或者臉紅。

而像某某和某某那類型的人,就比小夥子大姑娘們大膽的多。我們經常看到他們在看電影時靠得很近,邊看邊不時地你碰我一下,我拍你一下,電影還沒演到一半,他們就開始四下張望,然後自語一句「呀門忘了鎖」「火可能沒熄」之類的,往人群外面黑暗處走,另外一個隔一小會也偷偷摸摸跟著去了。


這個時候我們這些看不到也看不懂的小孩子,就激動得眼睛發亮,偷偷跟著他們看他們幹嘛去。但經常他們去的地方太黑了,我們都害怕不敢去。只有幾次,可能他們太著急還是怎麼了,被我們模模糊糊看到,我們就興奮地相互叫到「哇抱住了」「快看親嘴了」,其實每個跟來的孩子都能看到,但我們總是忍不住想相互通知。

聽到聲音的大人會像被蛇咬到了一樣突然跳開,對著我們罵一句「哪來的小雜種瞎扯!」然後一前一後去了其它地方,這時他們都會走得很快,我們經常就跟丟了

只有一次,我們特別幸運!

那次我們跟著兩個人,到了一片玉米地邊,他們就在地頭草叢那裡被我們看到「親嘴」了,我們激動得剛喊了出來,就看到那個男的向我們這邊扔了什麼。我們都以為要被打死了,撒腿就跑,但幾個沒反映過來的孩子彎腰找到扔過來的東西,發現是糖!我們激動瘋了,就一起像小狗一樣爬在地上摸找起來……等我們找得差不多時,那兩個人已經從玉米地裡面出來了,路過我們身邊時,還「嘻嘻」笑著。


也大概就一兩年光景吧,我們村通電了。

村裡慢慢有黑白電視機,人們都開始晚飯後聚在有電視的人家看電視劇。露天電影漸漸沒人看了,再好的片子,現場也經常沒幾個人了,還都是老頭老太太,再也沒了我們這些小孩子的樂趣了。

再慢慢地,又有了彩色電視機,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了,連聚在一起的熱鬧場面也沒有了。

村裡的夜,變得像白天一樣平淡無奇和沒有樂趣了。


最難忘小夥伴們哪種天真浪漫、風雨無阻、執著追隨、廢寢忘食勁頭。

那時候,村村都有小學,學生人數眾多,二三百是有的,喧囂熱鬧非凡。同學們居家分布方圓好幾里旮旯角落,信息靈通,隔村鄰隊哪裡要放電影,早就打探清楚。(那時每個區鄉都有電影隊,按鄉村序列逐一播放,有時間按排和規律可追尋)。在上學的來迴路上,課間 娛樂 操場,稍有丁點消息,迅速傳遍整個學堂。一聽說某個地方放電影,個個興奮得像過年,心裡象吃了蜜糖一樣快活。

一放學,即像離弦之箭一樣向家奔去。毛里毛燥忙完家長交待的農活,也顧不得換衣就飯,即刻拉開嗓門,吆喝起左鄰右舍、同灣同隊小夥伴,向電影播放里急切進發。幾里、十幾里山路,那怕刮風下雨、坡陡路滑,統統都不在話下。牽浪打群、翻山越嶺,瞎火黑燈,打著個光腳板,從不叫苦喊累,更莫說打退堂鼓。那一路的嘰嘰喳喳、一路的嘣嘣跳跳,一路的嘻笑打鬧,還帶著時不時來一句口號:「沖啊!」。那吶喊聲、那勁仗,那氣勢,用興高彩烈、滿心歡喜、心滿意足、滿載而歸等字眼來形容,一點都不誇張。

有了電影的耳濡目染,家裡泥巴牆、籬笆壁、門框、小格窗上貼的畫像《董存瑞》、《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雷鋒》、《沙家濱》等英雄事跡圖片,連環畫地道戰>地雷戰>雙槍老太婆>等等小人書,塞滿了各種破書包、布口袋、爛桌櫃,這不僅是青少年追捧、模仿、崇敬的偶像,更是陪伴我們年輪增長的忠心朋友、精神大餐。誰家的畫多,便有了在其他發小面前炫耀的底氣。誰要是把家裡當個兵的帽子或軍衣或軍鞋兜起,盡管大得出奇,一點不合身,只要在同伴中亮個相,旋一圈,那驕傲自豪表情,用一句四川方言,港得狠哦!真的不擺啰!直讓人高看幾眼,饞慕三天。

有道是:

少小樂趣純天然,電影畫圖枕耳邊。田間地頭追風跑,樹梢懸岩敢登攀。嘻逐打鬧沖鋒喊,爭扮豪傑斗敵玩。自古英雄出少年,誰當叛徒要挨鞭。

在那個 娛樂 活動匱乏的年代,露天電影的存在,成了幾代人心中揮之不去的情愫!最難忘白色的幕布前,那一張張充滿笑意的臉,彷彿定格在了腦海里,成了一張發黃的老照片,喚醒著塵封的往事……

電影帶子轉動著,一束光照在白色的幕布上,故事片就這么開始了……《新龍門客棧》、《鐵砂掌》、《黃天霸》、《霸王花》、《鷹爪鐵布衫》、《十兄弟》、《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中南海保鏢》……

70年代那時候物質匱乏,80年以後才有電視。
記得小時候農村除啦牆上的小喇叭,那就是每月兩場電影了,媽媽早早把飯做好催趕我們快吃,拾掇完趕緊叫哥哥扛起板凳占個好位置,我們到的時候人早滿了找到哥哥趕緊坐好,焦急的等待。電影一開演立刻鴉雀無聲,先開始《祖國新貌》《閃閃紅星》《英雄兒女》《紅牡丹》《小花》《上甘嶺》《柳堡的故事》《鐵道游擊隊》《董存瑞》《戴手銬的旅客》……兒時滿滿的回味[再見][再見]

哈哈哈,上世紀60年代,還是在丹江口市上小學,一天找老娘要了5分錢在露天電影院看電影,不知道什麼時候在水泥橙子上睡著了,半夜醒了一看,就自己一個人在那裡,幸虧露天電影院沒有鎖門,趕快回家去了。(因為不知道時間,也不知道幾點鍾)。[大笑][大笑][大笑]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你最難忘的是什麼。

小時候那時不僅物質匱乏,文化生活也是很匱乏的,看電影在當時絕對是一件所有人開心的一件大事。

廠區的廣播總是提前通知今天會有電影,甚至今天什麼電影,幾點開始放映都通知的明明白白。

爸爸媽媽趕緊的抓緊時間把飯就做好,我和姐姐快速吃完飯後趕緊的抱起小板凳去佔位置。

那時電影院都是露天電影院,位置絕對的不能太靠前,否則只能仰著頭看電影了,但也不能靠後,靠後會被會被被前面的人擋住視線,只有前面靠後一點的地方是最好的。我和姐姐總能佔到前面靠後一點的位置。

其實那時放什麼電影,對於還是小孩子的我並不重要,只是喜歡那種熱鬧的氣氛,哪怕有時刮著風,下著雪,即使腳都被凍僵了,也樂此不疲。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部電影就是《畫皮》有的小朋友直接嚇哭,我也被嚇的鑽進爸爸的懷里,再也沒敢看。

後來廠子里就專門蓋了電影院了,即使刮風下雨也吹不到淋不到了。

如今雖然電影院里的環境已經非常的好了,我卻很少去看電影了,露天電影就像一段塵封已久的往事,記載著我兒時許許多多美好的回憶。

露天電影也是幾代人美好生活的回憶,看過露天電影的人多少都有一段難忘的記憶。

小時候,物質文化生活不豐富,看個電影像過年一樣,有時候要跑幾十里地,也不嫌累,看完電影回家 睡一會,天就亮了。

記得那時候的電影片子也不多,反反復復就是那幾部,《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賣花姑娘》,都是黑白片窄熒幕的,情節簡單,畫質也不好。前面還有加演。「中國的新聞簡報,朝鮮的哭哭笑笑,越南的飛機大炮」。

最難忘的是看《賣花姑娘》,跟一夥同學走了很遠的路,到了放電影的地方 ,人都站滿了,沒地方了,只好擠在熒幕的後面,湊合看著。畫面里的人物及圖像都是反的,津津有味的看著,跟著劇情一會哭一會笑,那時也沒有餐巾紙,用袖子擦眼淚。

看完回家要過一個小河,河上有一座木橋,先過去的人使壞,把橋板拆了,後面的人不知道,掉進河裡好幾個,後來有人把橋板搭上了,我們才過去,大冬天凍的鼻涕眼淚的。

現在生活條件太好了,家門口幾個電影院,十幾年也不看一次電影。上次單位包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拿住電影票也沒好好看是那個電影院,去了找不到,打電話問同事,人家說了地方,一看票面,跑錯地方了。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最讓我難忘的就是一部叫阿福的電影,故事講敘了一個小男孩在美國入侵越南的時候,堅決抗擊侵略者的故事,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

B. 在《大上海1937》中扮演「林懷部」的徐小健後來怎麼樣了,是息影了嗎

香港功夫片導演張徹在職業生涯後期,曾有一部在內地引起很大熱度和反響的功夫電影,這就是1986年的《大上海1937》。



想必很多60後、70後和80後都記得這部經典抗日功夫片,尤其是對片中 身懷絕技的「林懷部」和「小刀楊藩」記憶深刻。



那個時候,看一部品質高的功夫片不容易,而張徹的這部盡顯「陽剛美學」的硬朗功夫片一經上映,更是引發了大規模觀影潮, 有很多人曾不止在電影院看了一遍《大上海1937》。



至今仍記得飾演「林懷部」的徐小健非常帥氣,在《大上海1937》之後他又接連拍攝了《過江龍》《西安殺戮》和《復仇大世界》等硬朗派電影。1993年,李連傑與張敏等人聯袂的電影《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徐小健還在其中擔任了副導演。 1990年代中後期,徐小健一邊拍電影,一邊做導演,說不上多成功,卻也一直沒閑著。



但在2005年拍完《鬼妹》之後, 徐小健「消失了」一段時間,很多人以為他就此息影, 因為他的事業看起來並不那麼成功。



有意思的是, 後來在2012年電視劇《楚漢傳奇》中,大家又看到了徐小健的身影, 他在該劇飾演了曹參一角,與楊立新飾演的蕭何有很多對手戲。



不過, 變成「曹參」的徐小健已經沒有了《大上海1937》時的風流倜儻,明顯變胖了,也變老了, 但看到「林懷部」依然活躍在影視圈,還是感到非常欣慰。

先說個冷知識:老電影《大上海1937》林懷部、小刀楊藩、杜月笙,三位演員是同班同學。

那麼,男主角「林懷部」徐小健哪裡去了?「小刀楊藩」現狀如何?杜月笙又去哪了?

作為 1986年大陸拷貝發行量第一 的一代神片、一整代人的集體記憶,這些問題都令影迷們牽腸掛肚。

事實上,這三位小兄弟一直活躍在影壇,角色多變,面孔萬千,只是我們沒能發現而已——

一、處女作《大上海1937》,正在操場練功的徐小健被張徹一眼相中

1986夏天,隨著《大上海1937》大熱,徐小健亦隨之走紅。學校里,女生們從報刊上剪下這位帥哥的劇照貼在文具盒;男生們則個個做夢都想擁有林懷部的「白色前進帽」。

從那時起到現在一直有個傳聞,說徐小健是演員徐帆的哥哥。

一是徐帆的父親叫徐大樹,是楚劇知名大武生;二是徐小健徐帆二人容貌太過相像,都有一雙撲閃撲閃的大眼睛,就連蘋果肌都一模一樣;

三是這對「兄妹倆」都曾就讀於戲曲學校;四是徐小健後來跟楊立新一起拍片甚多,比如2012年電視劇《楚漢傳奇》一個演蕭何、一個演曹參。眾所周知,「人藝」楊立新是徐帆的乾哥哥,兩家關系非常好,楊立新去武漢演出,就住在徐帆父母家裡。

這一說法流傳甚久,至今「兄妹倆」既沒承認也沒否認。

那麼,當年在北京戲曲學校一板一眼練功的徐小健,是如何入了香港大導演張徹的法眼了呢?

1985年初,隨著電影《少林寺》、《少林俗家弟子》一系列電影獲得的巨大成功,香港著名導演張徹心癢難撓,也打算進軍內地市場湊個熱鬧,拍部功夫片一展身手。

作為杭州籍人士,張徹自然將目光投向了上海。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大上海1937》陣容強大,作詞作曲是黃沾,配音則是童自榮、畢克、尚華等「上譯」老前輩,不僅故事新穎、節奏緊湊、從頭打到尾,即使從文獻角度講,亦是一部難得的佳片。片中我們還能看到尚未拆除的杜公館、日軍憲兵司令部、汪偽76號、杜月笙自小混跡的十六鋪橋頭,甚至青幫內部傳統習俗等等,原汁原味兒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青幫三大亨」的故事張徹自幼爛熟於心,劇本也早已完善成熟,唯獨「林懷部」演員不知人在何處?

歷史 上的林懷部本人身材高大、面容俊朗,是個不折不扣的山東帥哥。民國時期的大人物或多或少都比較以貌取人,能被張嘯林選為貼身保鏢的,人肯定長得是模是樣。 歷史 上的林懷部其實是戴笠手下上海站暗殺行動組成員,上級是軍統四大金剛之一的陳恭澍。陳恭澍人不怎麼樣,後來叛變投日,在臭名昭著的「76號」與萬里浪一起共事,對,就是《潛伏》裡面那個萬里浪,史上真有其人。

但林懷部確實是好樣的,是個站著撒尿的主兒。在刺殺張嘯林得手之後,面對法租界警察的四麵包抄,將手裡的槍一丟說道: 「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當!」 從容就擒。事後林懷部供述,動機是嫌工資太低,一個月才20銀洋,那時候一個民辦教師都月薪40銀洋了,再有就是跟張嘯林請假沒被批准,懷恨在心殺人。

1945年年底,光復之後,林懷部被無罪釋放。那時戴笠還在,賞了林十萬法幣,卻層層剋扣,被軍統內部人員私吞了。林懷部一氣之下棄暗投明,投奔八路,解放後於上海房管局任職,一直享受幹部待遇直至去世。

就是這樣一位鐵骨錚錚的民族英雄,由誰來演繹更好呢?

聰明的張徹導演首先想到了人才濟濟的北京曲藝界。這一天晚上,他在張藝謀同學、美術師張季平的陪同下,來到了西單劇場,這一晚上的劇目是《三岔口》。

熟悉京劇的朋友都知道,京劇武生分 長靠武生 短打武生 。長靠武生基本是將帥一級,比如《霸王別姬》中的楚霸王;短打武生就相當考驗真功夫了,旋子、摸黑,看武功,重工架,唱念做打一樣不能少。

當時張徹一眼就相中了台上一襲白衫的任堂惠,到了後台一問才知道這個小夥子叫 董志華

小夥子心氣兒高著吶,之前法國澳洲經常去,也是見過世面的主兒,直言對張導的電影沒什麼興趣,勸導演去北京戲曲學院找找,最後扔下一句, 「我還有一場戲呢,下面是《虹橋贈珠》的哪吒,您請便了。」 之後一轉身沒影了。

張徹導演第二天還真去北京戲曲學院尋了一圈。這是1985年夏天,大太陽底下,操場上有兩個小夥子正在練功,張導一眼就相中了一張俊氣的面孔,細打聽之下,才知道這是實驗班的優等生——徐小健!

張導人非常聰明,他提出了一個徐小健無法拒絕的條件——只要他肯上戲,還會給他一邊的同學安排個角色,同學還能當他的導演助理。

站在徐小健身邊這位幸運的同學便是杜玉明,也就是片中的「杜月笙」。

性情隨和的徐小健當時就答應了。

在接下來的合作中,二人與張導關系一直很好,但擰巴的「小刀楊藩」卻跟導演鬧出了「罷演風波」。

那麼,後來張徹導演為何不計前嫌,還收了徐小健、董志華、杜玉明為第六代弟子、一同參演了後來的《龍蛇爭霸》?

二、在張徹弟子中,徐小健什麼都好,唯有運氣不好

張徹在定下徐小健、杜玉明之後,依然對西單劇場舞台上那個翩翩白衣少年董志華念念不忘。

徐小健和杜玉明也一再慫恿張導,把董志華也一起帶上吧,那是我們班十七名同學里功夫最好的一個。

當然,要人不難,跟劇團領導打個招呼就好,只是劇本里沒什麼理想的角色啊。最後張導為了董志華,額外加進了一個吳四寶太太佘愛珍保鏢「小刀楊藩」。這個奇葩人狠話不多,別人送給心愛的女孩兒戒指項鏈,他卻送給美女王月英一小丟丟氫化鉀。

這個酷酷的殺手戲份不多,反而更加出彩,很容易令觀眾們聯想起《加里森敢死隊》酋長。若說闊太佘愛珍暗戀「小刀楊藩」還真是嚴重成立。

就這樣,徐小健、董志華、杜玉明跟著張導一同來到上海,參加了1985年8月20日的《大上海1937》開機儀式。

許多年後,據徐小健回憶,張徹導演非常愛護演員,即使在拍片時性子急了,也會趕緊幫演員打個圓場。每晚工作結束後,張導開著車帶著三個小青年滿上海逛,想吃什麼,只要隨手一指,張導請客買單。

但劇組的工作也是緊張殘酷的,比如小刀楊藩經典的「倒踢日本鬼子」這個動作,前前後後足足拍了四十八次!導致董志華第二天兩腿發木無法下樓。

體力上的付出還不算什麼,雙方地域差異也令三個小夥子很不適應。比如某次拍著拍著張導睡著了,劇組沒人敢去喚醒他。而董志華膽大,跑去搖醒導演,張徹迷迷糊糊中大罵:「誰呀?好討厭啊!」

董志華一向倔強,轉身就走,回招待所收拾行李。張導自知理虧,帶著製片一行人等跑來跟他道歉,堆起一臉笑,「小董董,不要生氣了嘛?」哄了半天小夥子氣才消。

不過,像董志華這種一身硬本領萬事不求人,才最受港人喜愛。很快在接下來的《過江龍》中,他成為了第一主角!

相比之下,徐小健則運氣太差!在拍攝單挑張嘯林保鏢 長衫阿五 這場戲中,徐小健蹬到樹上再來一個360度空翻,原本劇組做了萬全的保障,在地上墊了兩塊厚厚的訓練墊。

但實拍時還是出了狀況。

徐小健在做了一個完美的空翻後,兩腳不偏不正,剛好落在兩塊墊子的縫隙中。

當時還沒覺得怎麼樣,不大一會左腳開始紅腫,最後腫得像茄子一樣。張導和劇務們嚇壞了,趕緊叫了部車,七手八腳將他送到第六人民醫院,診斷結果是韌帶拉傷,左腳已斷。

這次事故導致整個劇組停工十五天。

對於一位功夫明星來說,這是相當致命的,斷手斷腳,或許會導致停工半生。

三、徐小健和他的兩個小夥伴現狀如何?

徐小健雖然首次拍片便受了重傷,但在隨後的幾年裡,還是跟他的兩個小兄弟一口氣拍了《西安殺戮》、《過江龍》、《江湖奇兵》等戲,在1996年還出演了電視劇《警苑神掌》、2005年午馬指導的《無敵小子霍元甲》等,形象一直沒變,彷彿吃了防腐劑一般青春不老。只是身體狀況不允許,由台前逐漸轉向了幕後,導演了一系列電視劇。在1993年時,還在李連傑、張敏版《倚天屠龍記》中擔任武術指導。

如今徐小健偶爾出現在綜藝訪談中,說話溫文爾雅,語速不徐不疾,容貌年輕,心態年輕,這令喜愛他的影迷們十分放心。

杜玉明在拍完《大上海1937》一年後,某次去南方拍片導致水土不服,跟計春華老師一樣頭發眉毛統統掉光。那時他年輕,心理素質不好,含淚給張徹導演寫了封信,說自己再也不能拍他的電影了。張導很暖心地給杜玉明回了一封信,信中還夾著一張好萊塢電影《未來世界》光頭皇帝尤·伯連納的照片,鼓勵他,沒頭發也能當影帝的!

杜玉明在張導的鼓勵下重拾信心,再次殺入影壇,演繹了一個又一個經典難忘的角色,這其中包括98版《水滸》、2001年陳道明的《黑洞》、2010年《永不回頭》、2006年《道可道》等,並在2010指導了電視劇《雪豹》,現如今他的身影依然活躍於影視圈。

最後再說說「小刀楊藩」,董志華後來娶了一位名震京師的太太、著名經紀人「京花姐」,後來還生了一個明星兒子董子健。京花姐曾一手捧紅了周迅,是個不折不扣的女強人。

酷酷的董志華根本無意江湖,遠離影視圈,回到他鍾愛的京劇舞台。怎奈一身好本事,大火燒森林,老虎也藏不住。就連張徹導演的徒孫周星馳都來找他拍戲,因為《功夫》里這個著名的角色,現在年輕人或許不知道「小刀楊藩」,但他們都知道有個人叫「油炸鬼」,那叫一個功夫了得,耍起拳腳來硬橋硬馬、特別養眼、煞是好看!

(全文完)

這部《大上海1937》是張徹晚年執導的作品,猶記得我是在央視六套看的這部電影,那時的我還很小,在我兒時的記憶里,飾演林懷部的男演員徐小健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飾演的林懷部冷麵俊朗,眉宇間透露著一股血氣方剛。

《大上海1937》以動盪年代的上海灘為故事背景,講述了「杜門弟子」林懷部集合一些志同道合之士自發進行抗日愛國行為的故事。電影雖屬動作片,但是其劇情也算飽滿,故事結構完整,劇中人物性格鮮明。在那個年代,這樣的電影實屬佳片,我們在欣賞電影里那一招一式的同時也享受著劇情帶給我們的樂趣。

出演完《大上海1937》後,徐小健也曾出演了幾部影視劇,如電影《西安殺戮》、電視劇《敬苑神掌》,相信有些朋友對電視劇《警苑神掌》還有印象,徐小健飾演的就是劇中「一掌打死虎」的白少傑,而他的對手是「一掌打死牛」的犯罪分子。徐小健也當過導演,其曾擔任過電影《倚天屠龍記》的副導演。

進入21世紀後,徐小健逐漸淡出大眾的視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徐小健都沒有參演或者執導那部影視作品。直到2012年,徐小健參演了《楚漢傳奇》,在這部電視劇中,徐小健飾演了曹參,而此時的徐小健儼然沒有了當初的俊朗,我也相信很多朋友沒有認出飾演曹參的人就是徐小健。

而在出演完這部電視劇後,徐小健又一次淡出了大眾的視野至今,如今的他過得怎樣想必只有他自己知道吧,或許他在進入21世紀後下海經了商,那個年代,演藝圈的人下海經商是主流嘛,亦或許他邂逅了愛情,但不論怎樣,他都在一些人的記憶中留下了印記,不是嗎?

總之,如今的徐小健算是息影了吧,他多半過的很不錯,相比於那些活在大眾視野的當紅藝人,如今的徐小健活得自由自在的多。

應該有10年了,因為這10年沒辦有線電視。有一次換台時在一個電視劇看見徐小健居然演個農民,簡直不敢相信,純農民無打鬥。剛才特意查了一下這個劇名,居然沒有,幸虧還記得他當時和郭凱敏對戲,從郭凱敏這里才查到,這部劇是副導演,劇里屬客串(龍套應該更確切)。

哈哈好懷舊,當年我們是去電影院看的,那時候還不認識張徹,很多年以後才知道這是張大導演來大陸拍的作品,其中他那幫御用班底一個都沒用,卻發掘了兩個內地的年輕人。這兩人後來的境遇很多回答都說明了,這里不重復。

張徹的電影都是極度陽剛,幾乎沒有所謂女一號之說。《大上海1937》里就倆女的,水果店老闆的女兒一雙水靈的大眼睛,很是好看,可惜就幾句台詞,然後陪林懷部逛了逛公園坐了坐草地就沒了;吳四寶的老婆佘愛珍戲份更少,但亦正亦邪,其實演的挺好的。最後她打了楊帆一槍,被楊帆義正辭嚴的罵了一通,然後掩面逃走。

里頭還有些配角也很有趣,有個打手對楊帆說:人人都知道你有六把刀,現在都扔沒了,看你還有什麼?結果楊帆拿起一條斷了的椅子腿扔過去,直接領了便當。這說明老虎沒了尾巴還是老虎,千萬惹不得,哈哈!

影片《大上海1937》可以說是非常很老的一部電影,相信有許多朋友是沒看過的。

然而這部電影卻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而劇中有兩位演員很可惜,一位就是徐小健,另一位則是董志華。他二人出演過這部電影之後,後面也沒接到太多的作品。

徐小健後期的作品有《西安殺戮》《武生決》《江湖奇兵》等多部作品。還參與導演了《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不過他也只是副導演。

而董志華則相對好一些,之後出演的作品比較多。有《功夫》《武十郎》《過江龍》《神通》等多部作品,在之後也還有一些新的作品。不過大部分都是配角,並非主角。
而他的兒子則比較出名,就是當下比較火的董子健,可以說不僅年輕,還獲得過影帝。

一代人記憶 好像記的小時侯為了模仿裡面一個打手猴子,大家把家裡勞保手套十個手指都剪了,讓我們父母回家這頓揍啊,大一點模仿小刀楊帆也穿背帶褲 白襯衣+白褲子十背帶褲外加小白皮鞋

太好了原來都是內地演員啊!全是人才!

C. 《天堂電影院》:所有的記憶,都不過是時間長河裡的一朵浪花

如果你經歷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鄉村生活,這部電影會讓你會心一笑。

那個時候的鄉村沒有什麼娛樂,村裡有喜事時,會請縣城裡的放映隊下鄉放電影。曬谷場上放滿條凳,中間架起放映機,把幕布掛在場邊某家的牆壁上,一個簡單的露天影院就算搭建好了。一場電影就是一場鄉村盛會。本村的村民會把消息放出去,於是附近十里八村的人就都匯聚到了一起,有正經看電影的村民,有湊熱鬧的年輕小後生,也有到處趕場的流動攤販。

時光流逝,這樣的場景已經不再,卻意外地在義大利導演托納多雷自編自導的半自傳體式電影《天堂電影院》里復活了。這是一部有關記憶的電影,在導演營造的影像里,舒緩流動著的,是集體的狂歡、個人的憂傷。

記憶分很多種,有集體記憶,有個人記憶。所謂集體記憶,是指留存在一個群體共同記憶里的事物。對於在義大利一個海邊小鎮長大的多多來說,「天堂電影院」就是那個繞不過去的集體記憶。它曾經是小鎮的活動中心,現在,它則是一座燈塔,照亮著一代人的記憶。

「天堂電影院」歸教堂所有,這里上映的影片都事先經過牧師審查,所有吻戲都被刪除了。但這並沒有影響人們享受電影帶來的快樂。電影院既是小鎮的娛樂場,又是社交場,甚至有人把這里當成了自己睡覺的地方,每天准時准點來,再大的吵鬧聲也不會影響他呼呼大睡。對孩子們來說,這里是沒有家長管束的自由地,他們坐在前排,一邊看電影一邊傳遞著不知從哪裡弄來的一根煙。銀幕上放映的是電影人物的哀樂人生,影院里上演的則是小鎮人們的嬉笑怒罵。

最令多多著迷的,還是放映室。正如露天電影場里,小孩子們都喜歡圍在放映機周圍,想搞明白電影里的人是怎麼從這個機器里跑出來一樣。放映員艾費多是個開心的老小孩,身材魁梧,心地善良,沒有子嗣的他,對鬼靈精怪的多多有著慈父般的憐愛。他一次次把跑進放映室的多多趕出去,因為那時候的膠片很容易著火,放映室是個危險的地方。但每一次多多都能找到新的理由再次溜進去。看艾費多操作機器、剪輯膠片,是他最大的樂趣。一老一少的情誼,也在這樣的過程中慢慢增長。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打亂小鎮的平靜。暈倒在放映室的艾費多被冒險沖進去的多多拖了出來,命雖然保住了,眼睛卻已無法復明。電影院變成了廢墟,教堂無力重建,因中彩票一夜暴富的奇奇歐站出來,出資重建了天堂電影院。新電影院落成,多多接過了艾費多的衣缽,小鎮也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沒有了牧師的審查,大段的吻戲開始堂而皇之地登上銀幕。與吻戲一同到來的,是社會風氣的開化。曾經在包廂里肆無忌憚朝樓下吐口水的詩文敗類,直接被樓下甩上來的一包大便糊住了臉;擁擠的人群里,你正為緊張刺激的劇情激動,轉身卻發現一對風流男女正在你身邊如痴如醉;小鎮的職業妓女把電影院變成了自己的辦公場所,寂寞的男人排著隊等著被「臨幸」;小夥子們已經不屑於玩抽煙的把戲,荷爾蒙勃發的他們對著香艷的銀幕女郎集體打起了飛機。

到天堂電影院看電影,依然是小鎮人們的生活日常,一幕幕悲喜劇在這里上演,包括生老病死。來看電影的年輕夫婦,懷里抱著不停啼哭的嬰兒,大家卻習以為常,並沒有多少人在意。有人被暗殺,在銀幕槍聲中突然栽倒,旁邊的人卻渾然未覺,還在哈哈大笑。第二天也沒引起多少騷亂,電影繼續,喧鬧照常,放在他曾經的座位上的一束花就是對他最好的悼念。

相對於集體記憶熱鬧喧囂,個人記憶往往更加安靜內斂,因為它總是被深藏著一個人的心底,輕易不會外露。比如愛情。

多多的愛情,可以從一個故事說起:從前,有一個士兵愛上了公主,公主告訴他,只要他能在陽台下等他100天,就以身相許。從那天起,士兵就站在了公主的陽台下,公主每天打開窗戶都能看到他。一天,兩天,十天,二十天,到九十天的時候,公主發現士兵在流淚,已經連睡覺的力氣都沒有了,但士兵依然在堅持。正當大家都在等待一個完美結局時,士兵卻在九十九天的時候拿起椅子離開了。

這是艾費多講給多多聽的,因為多多愛上了銀行家的女兒艾琳娜,他想讓多多盡早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只是效果適得其反。聽完故事的多多跑去告訴艾琳娜,他會每天站在她窗檯下,直到她愛上他,為他打開窗戶。從這天開始,多多每個晚上都會在電影放映結束後,跑到艾琳娜家樓下,默默看著窗戶里射出來的黃暈的光,直到午夜。幾個月過去了,多多每天都失望而歸。新年夜,多多再一次站在窗檯下,但直到新年的鍾聲響起,那扇窗戶也沒有打開。灰心喪氣的多多一個人回到了放映室,他決定放棄,一回頭卻發現艾琳娜出現在了身後,無須多言,兩片熾烈的紅唇吻到了一起。

一切都那麼美好,故事是騙人的,誰說等待就一定不會有好的結果呢?可是,仁慈的上帝已經開始悄悄收網,只是熱戀中的他和她沒有知覺罷了。多多被莫名其妙征調入伍,以為15天就能回家,最後卻變成了一年。艾琳娜被父母轉學,從小鎮搬走,沒人知道去向。兩人相約見面,卻擦身而過。

短短一年,恍如隔世。退伍回來的多多發現,諾大一個廣場,卻只有一條狗在迎接他的到來。曾經的愛人已經不在,小鎮彷彿失去了所有的色彩。最終,多多在艾費多的建議下遠走他鄉。

送別的一刻,艾費多貼著多多的耳朵,鄭重其事地要求多多不要回頭。「我不想再聽你說什麼了,我想聽別人談論你。」這是艾費多對多多的期許,也是他一生不多的願望。

多多實現了他的願望。他成了舉世聞名的大導演,一大群人圍著他轉,工作忙得不可開交,身邊的女人走馬燈似的換。小鎮的故交知友都在談論他。但是,他真的一次都沒有回去過,雖然離家並不遙遠。承載夢想的天堂電影院,刻骨銘心的青春戀情,似乎都已經離他遠去。

直到30年後,他接到母親的一個電話。電話里,母親告訴他:艾費多去世了,很快就要出殯。這個電話就像打開了一扇門,在接到電話的那個夜晚,小鎮的一切都在他的頭腦里復活了。第二天凌晨,他坐飛機回到了小鎮。

沒有榮歸故里,一如離開時的哀愁。盡管人們帶著崇敬觀望著他,他的眼神里卻只有憂傷。他搜尋著記憶里的小鎮,發現天堂電影院只剩下一幢孤零零的房子,早已無人光顧。他追尋一位酷似艾琳娜的年輕女子,發現曾經的戀人已經成了他兒時同學的妻子。最令人意外的是,他發現他與艾琳娜的擦身而過是源於艾費多的刻意而為。艾費多想讓多多從這場不切實際的戀情中解脫出來,去追尋自己的人生,所以故意讓兩人無法相見。

真相令人唏噓,刻骨銘心的愛情卻被自己最信任的朋友生生扯斷,跌宕起伏的人生原來也曾經被人為安排。但那又怎麼樣呢?就算可以重來,多多和艾費多沒有擦肩而過,他們就能白頭偕老了嗎?就算他們真的生活在一起,柴米油鹽的日子是否一樣會摧垮他們如火的愛情呢?

在上帝面前,人是渺小的。只要他稍微動動手指,我們的人生就會突然轉向。走出半生,多多早已學會了接受自己的命運。當兩人在海邊再次相擁,當記憶一點點拼湊出真相時,多多的眼睛裡,只露出一絲絲的驚愕,隨後便是默默地沉吟。

離開小鎮的多多,其實一直拋不下對小鎮的記憶。但是,他也明白,記憶總歸只是記憶,喜也好,悲也好,最終不過是時間長河裡的一朵浪花。

天堂電影院被炸毀了,站在人群里的多多,目送自己的青春記憶飄散成一堆粉塵。這一次,電影院不會再重建。

無論你願不願意,時光永遠流走,不會為你停留。生命里的種種,無論甜美或憂傷,最終都會消逝。能夠留下來的,反而是那些不經意的細節,比如廣場上的那個瘋子,無論日月如何變遷,他都風雨無阻地守護著自己的領地。任何時候想到他,都不禁芫爾。

本文基於導演剪輯版

導演: 朱塞佩·托納多雷編劇: 朱塞佩·托納多雷 / 瓦娜·波利

主演: 菲利普·努瓦雷 / 雅克·貝漢 / 馬克·萊昂納蒂 / 薩瓦特利·卡西歐 / 萊奧波多·特里耶斯泰

類型: 劇情 /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義大利 / 法國

語言: 義大利語

上映日期: 2021-06-11(中國大陸) / 1988-11-17(義大利)

片長: 155分鍾 / 173分鍾(導演剪輯版) / 123分鍾(劇場版) / 124分鍾(中國大陸)

又名: 星光伴我心(港) / 新天堂樂園(台) / Cinema Paradiso

願我的每一篇文章

都是送給你的一份禮物

能夠溫暖你的心靈

D.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你最難忘的是什麼

記得七十年代可以看到的電影非常少,我居住的附近就一個電影院。由於父親的單位是一大形的軍工企業,一般來說都是單位工會發票。有時候小學校組織我們學生包場觀看,影片發行放映日期短的時候我們只能乾瞪眼看不上了。就要等待父親單位如果能有多餘的電影票,我可以有幸獲得觀看。

由於文革時期感情影片基本沒有,只有《地道戰》《南征北戰》這些革命影片。朝鮮電影故事片《賣花姑娘》批准在國內放映,渴望精神食糧的人們盼來了希望,這一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由於就放映10場,電影票是每個人都可望得到的,誰有一張電影票那可是天大的美事。有的人乾脆就到電影院的後台牆外聽著實況。聽到那電影插曲「賣花姑娘」沉醉在無限的快樂之中。每天電影院門口站著很多找機會混進去的人,工廠出動了工人民兵預備役人員看住電影院大門,維持秩序防止發生意外。

就在人們觀看無望的時候,工廠工會經研究請示有關部門,同意在廣場晚間6點30分露天放映一場,這好消息一出大家非常高興。我吃完晚飯去觀看時大道上人們臉上透著濃濃的笑容。在人山人海的廣場看台上一塊放映幕早已經掛好,一台解放牌 汽車 停在中間上面架著一台放映機。電影開映前放著新聞簡報,一會兒正式放映開始人們鴉雀無聲專心觀看。每個人的心情隨著劇情發展而變化著,看到激動時痛哭流涕,後來聽說有的人把兜里的襪子誤以為手帕擦著鼻涕眼淚 留下笑談。這是我有生以來經歷的最多人一起觀看露天電影的經歷,真的使人難忘。

在文化生活缺乏的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看露天電影就是最好的精神享受。每當聽說今晚村裡要放映電影,我就高興得不得了,整天精神都很亢奮,甚至忘了飢餓和一切不愉快。

看露天電影最讓我難忘的有下列幾點:

一,若村裡當晚有露天電影,幾乎家家都吃「蕃薯飯配豆乾壓韮菜」。

在我們潮汕普寧縣,「蕃薯飯配豆乾壓韮菜」在物質匱乏的時代是頂級 美食 。就是用大米加上蕃薯絲煮成干飯,配上普寧豆乾炒韮菜。這道菜平時少吃,在有露天電影這喜事的當天晚飯是一定要吃的。一來是喜慶時刻慶賀一下;一來不用看電影半途擠出來拉尿而錯過精彩鏡頭,不像平時老吃稀飯尿多。

二,早早就拿著家裡破草席去佔位,生怕去晚了占不到居中並靠前的好位。因搶佔好位而吵架是經常的,嚴重者甚至大打出手。

三,一部老電影放了又放,戰斗片最受歡迎。

放映頻率較高的戰斗片有:《奇襲》、《偵察兵》、《三進山城》、《小兵張嘎》、《渡江偵察記》、《地道戰》、《地雷戰》、《鐵道游擊隊》、《地下游擊隊》、《平原游擊隊》、《南征北戰》等。

四,幾乎每次都在電影間隙開批鬥大會。

挨批鬥者有盜竊者、投機倒把者、逃港者、五類分子等。

五,每部電影都有電影放映員進行解說。

解說員解說生動有趣、語言詼諧,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六,每部電影都要換好幾次片(拷貝),尤其是小型機。中型機和大型機少些,並且銀幕比較寬大,小型機銀幕很小,有人笑稱像手帕。有個別電影是寬銀幕的,比較好。

七,大部分電影是黑白的,彩色的少。

八,電影機經常出故障。

每當出故障時很掃興,我們經常喝倒彩。學著街巷的叫貨子的叫賣聲:「銅鐵換糖塊喲!」意思是電影機可以當廢鐵去換糖塊吃了。這時大隊的民兵會拿著竹枝來打我們,叫我們住口坐下。

最難忘小夥伴們哪種天真浪漫、風雨無阻、執著追隨、廢寢忘食勁頭。

那時候,村村都有小學,學生人數眾多,二三百是有的,喧囂熱鬧非凡。同學們居家分布方圓好幾里旮旯角落,信息靈通,隔村鄰隊哪裡要放電影,早就打探清楚。(那時每個區鄉都有電影隊,按鄉村序列逐一播放,有時間按排和規律可追尋)。在上學的來迴路上,課間 娛樂 操場,稍有丁點消息,迅速傳遍整個學堂。一聽說某個地方放電影,個個興奮得像過年,心裡象吃了蜜糖一樣快活。

一放學,即像離弦之箭一樣向家奔去。毛里毛燥忙完家長交待的農活,也顧不得換衣就飯,即刻拉開嗓門,吆喝起左鄰右舍、同灣同隊小夥伴,向電影播放里急切進發。幾里、十幾里山路,那怕刮風下雨、坡陡路滑,統統都不在話下。牽浪打群、翻山越嶺,瞎火黑燈,打著個光腳板,從不叫苦喊累,更莫說打退堂鼓。那一路的嘰嘰喳喳、一路的嘣嘣跳跳,一路的嘻笑打鬧,還帶著時不時來一句口號:「沖啊!」。那吶喊聲、那勁仗,那氣勢,用興高彩烈、滿心歡喜、心滿意足、滿載而歸等字眼來形容,一點都不誇張。

有了電影的耳濡目染,家裡泥巴牆、籬笆壁、門框、小格窗上貼的畫像《董存瑞》、《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雷鋒》、《沙家濱》等英雄事跡圖片,連環畫等等小人書,塞滿了各種破書包、布口袋、爛桌櫃,這不僅是青少年追捧、模仿、崇敬的偶像,更是陪伴我們年輪增長的忠心朋友、精神大餐。誰家的畫多,便有了在其他發小面前炫耀的底氣。誰要是把家裡當個兵的帽子或軍衣或軍鞋兜起,盡管大得出奇,一點不合身,只要在同伴中亮個相,旋一圈,那驕傲自豪表情,用一句四川方言,港得狠哦!真的不擺啰!直讓人高看幾眼,饞慕三天。

有道是:

少小樂趣純天然,電影畫圖枕耳邊。田間地頭追風跑,樹梢懸岩敢登攀。嘻逐打鬧沖鋒喊,爭扮豪傑斗敵玩。自古英雄出少年,誰當叛徒要挨鞭。

在那個 娛樂 活動匱乏的年代,露天電影的存在,成了幾代人心中揮之不去的情愫!最難忘白色的幕布前,那一張張充滿笑意的臉,彷彿定格在了腦海里,成了一張發黃的老照片,喚醒著塵封的往事……

電影帶子轉動著,一束光照在白色的幕布上,故事片就這么開始了……《新龍門客棧》、《鐵砂掌》、《黃天霸》、《霸王花》、《鷹爪鐵布衫》、《十兄弟》、《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中南海保鏢》……

70年代那時候物質匱乏,80年以後才有電視。
記得小時候農村除啦牆上的小喇叭,那就是每月兩場電影了,媽媽早早把飯做好催趕我們快吃,拾掇完趕緊叫哥哥扛起板凳占個好位置,我們到的時候人早滿了找到哥哥趕緊坐好,焦急的等待。電影一開演立刻鴉雀無聲,先開始《祖國新貌》《閃閃紅星》《英雄兒女》《紅牡丹》《小花》《上甘嶺》《柳堡的故事》《鐵道游擊隊》《董存瑞》《戴手銬的旅客》……兒時滿滿的回味[再見][再見]

哈哈哈,上世紀60年代,還是在丹江口市上小學,一天找老娘要了5分錢在露天電影院看電影,不知道什麼時候在水泥橙子上睡著了,半夜醒了一看,就自己一個人在那裡,幸虧露天電影院沒有鎖門,趕快回家去了。(因為不知道時間,也不知道幾點鍾)。[大笑][大笑][大笑]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你最難忘的是什麼。

小時候那時不僅物質匱乏,文化生活也是很匱乏的,看電影在當時絕對是一件所有人開心的一件大事。

廠區的廣播總是提前通知今天會有電影,甚至今天什麼電影,幾點開始放映都通知的明明白白。

爸爸媽媽趕緊的抓緊時間把飯就做好,我和姐姐快速吃完飯後趕緊的抱起小板凳去佔位置。

那時電影院都是露天電影院,位置絕對的不能太靠前,否則只能仰著頭看電影了,但也不能靠後,靠後會被會被被前面的人擋住視線,只有前面靠後一點的地方是最好的。我和姐姐總能佔到前面靠後一點的位置。

其實那時放什麼電影,對於還是小孩子的我並不重要,只是喜歡那種熱鬧的氣氛,哪怕有時刮著風,下著雪,即使腳都被凍僵了,也樂此不疲。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部電影就是《畫皮》有的小朋友直接嚇哭,我也被嚇的鑽進爸爸的懷里,再也沒敢看。

後來廠子里就專門蓋了電影院了,即使刮風下雨也吹不到淋不到了。

如今雖然電影院里的環境已經非常的好了,我卻很少去看電影了,露天電影就像一段塵封已久的往事,記載著我兒時許許多多美好的回憶。

露天電影也是幾代人美好生活的回憶,看過露天電影的人多少都有一段難忘的記憶。

小時候,物質文化生活不豐富,看個電影像過年一樣,有時候要跑幾十里地,也不嫌累,看完電影回家 睡一會,天就亮了。

記得那時候的電影片子也不多,反反復復就是那幾部,《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賣花姑娘》,都是黑白片窄熒幕的,情節簡單,畫質也不好。前面還有加演。「中國的新聞簡報,朝鮮的哭哭笑笑,越南的飛機大炮」。

最難忘的是看《賣花姑娘》,跟一夥同學走了很遠的路,到了放電影的地方 ,人都站滿了,沒地方了,只好擠在熒幕的後面,湊合看著。畫面里的人物及圖像都是反的,津津有味的看著,跟著劇情一會哭一會笑,那時也沒有餐巾紙,用袖子擦眼淚。

看完回家要過一個小河,河上有一座木橋,先過去的人使壞,把橋板拆了,後面的人不知道,掉進河裡好幾個,後來有人把橋板搭上了,我們才過去,大冬天凍的鼻涕眼淚的。

現在生活條件太好了,家門口幾個電影院,十幾年也不看一次電影。上次單位包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拿住電影票也沒好好看是那個電影院,去了找不到,打電話問同事,人家說了地方,一看票面,跑錯地方了。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最讓我難忘的就是一部叫阿福的電影,故事講敘了一個小男孩在美國入侵越南的時候,堅決抗擊侵略者的故事,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我最難忘的是銀幕用兩根桿子掛在中間,放映時兩面都能看到電影的內容。

E. 你記憶中看過的第一部電影還記得嗎是什麼電影

幾十年前,在全托幼兒園,只有禮拜六下午被家長接回家。禮拜一早上回幼兒園。一天晚飯前,老師告訴小朋友們,晚飯後帶大家去看電影。

一人帶個小凳子,坐在大禮堂里,那時候少有現在這么標準的電影院。記憶中第一部電影是紀錄片,原子彈爆炸,那時候不識字呀,後來才知道紀錄片叫《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接著放的是電影《地道戰》。

還別說,從看電影的記憶開始,就和尖端武器、戰爭掛上了鉤。幾十年以來,一直就喜歡看戰爭片。那以前太小了,肯定和大人看過電影,都是什麼電影,完全不知道了,基本上都是在電影院睡過去的,經常都是迷迷糊糊被大人抱回家,接著睡。

那個年代,能看的國產電影就是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以及鐵道衛士、英雄兒女等抗美援朝的電影。經常看的是新聞簡報,正片前加演,最多一次連看了三輯新聞簡報,記得都不長。都是國內外重要新聞,相當於現在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不過,至少都是一個月左右的事情了。

現在,每天在手機上參加《學習強國》的學習,偶爾看一些老電影的片段,裡面可有不少美好的記憶,主要還是掙點學分。

英雄兒女。

謝謝,誠邀!

《玻璃老人》。

那時我還小,還不會走路。

滿大雜院都在傳,今天晚上放電影!

什麼電影?

《玻璃老人》。

很讓人好奇的片名。

今天才網路到,這是一部譯製片,蘇聯電影。

但是網路到的內容三言兩語,語焉不詳——大概這部電影太遙遠太古老。

當時我父母都在外工作,我姑婆和姑母照料我,她們整天奴僕一樣勞動,晚飯後還在家族的廳房裡義務掃盲,教居委會里的文盲認字。

深夜了,她們還在做鞋、織毛衣……,記得這樣夜裡趕活當時被稱為「熬夜」。

她們鄙棄享樂,從不做生,不愛湊熱鬧,所以看戲看電影她們是不去的,卻給我訂了兒童畫報《小朋友》,還常常應鄰居請求,放下手頭正忙的事,給他們朗讀連環畫。

由於《玻璃老人》這片名太吸引人,我吵著要看。

姑婆和姑母輪流背著我,走到離我家很遠的鎮子南端河街西頭的東皇宮——那時鎮上九宮十八廟,僅這河街上,東皇宮旁邊是南華宮,南華宮旁邊是萬壽宮,再往河的下遊走,距萬壽宮約五十米是天後宮,距天後宮二十米是禹王宮。

只記得人很多,光線昏暗,窄窄的銀幕上光影在閃。

姑婆和姑母為了讓我看得清楚,輪流把我扛在肩上,雙手扶著我——現在想來,我倒是騎在她們肩上,如同坐椅子,她們為了我的舒適安全和看好電影,堅持那麼長的時間,卻一定很難受!

那時看電影沒有座位,都站著,直到三十年後有了電影院。那電影院就是原來的禹王宮。

也有抬凳子去的,要早早去佔位置並且一直守到放電影,前面凳子比你高,你就還得站著,人群密密麻麻,最後面的還得站在凳子上看。大家都雙眼越過前面重重疊疊的人頭,一直用翹首盼望的姿勢看那用16毫米電影放映機放映電影的窄銀幕,中途要耐心等待放映員換片。有人怕擠,在銀幕後面看。

而今電影院卻被人買了又暫時沒有修建,長滿樹和草,又被人開墾,種滿莊稼。

曾經放過電影的,還有天後宮——現在是稅務所職工宿舍;還有大操壩——古代士兵操練的地方和處決犯人的地方,後來是醬園廠,現在是幼兒園和小區。

記得萬壽宮、天後宮、禹王宮本來就有很氣派的木建築的戲台。天後宮戲台前面是石板地壩,地壩後面是一級級寬闊石梯,地壩兩邊樓上還有包廂,所以在天後宮放電影、演戲的時間最久,大概三十年。那些宮的戲台前面,也許原來是有座位的吧?

聽說要打造古鎮,要恢復九宮十八廟,很盼望。

(配圖為現在種滿莊稼的電影院——禹王宮)

第一次看電影,是在老家的鄰村場院前,看過一部名字叫《苦菜花》的黑白片,那個小女孩飢餓的眼神至今還留在我的印象中。

大家好!我是星期八影視剪輯,在這里我想簡單的分享一下我記憶中第一次觀看的電影,那就是

《背起爸爸上學》

真正人生第一部看的電影!

記得那是小學一年級,當時是學校在操場上用老式的放映機放的電影,然後組織

全校的師生一起觀看的。印象中最深刻的是電影里一個畫面,老父親供不起家裡的一兒一女讀書,轉動取水的瓢來決定,水瓢把手指到誰誰就去上學。

很久沒有在看這部電影了,甚至連名字都記不得了,後來在網上找了找這部片子還真有,名字叫《背起爸爸上學》,裡面居然還有張嘉譯

這個樣子的......

影片以甘肅慶陽中學生李勇的真實事跡,這部電影主要講了農村孩子石娃自小喪母,與父親和姐姐相依為命。轉眼間,石娃七歲,姐姐十二歲,石娃該上小學,而成績優異的姐姐升入初中。但因家境清貧,家裡只能供一個孩子上學,父親便用一把銅勺決定了弟弟石娃去上學,姐姐則不得不中途輟學。一日,石娃上學路過馬蓮河,河水因暴雨漲起,淹沒了自己的同學,所以自己逃回家逃課3天,被父親打了一頓,後來父親送他去學校,走到河中央石娃卻哭了,所以父親將他背過了河,一路告訴他一定要好好讀書。石娃上初中後,姐姐為給家中節省開支,不得不早早出嫁,並從男方出的的彩禮錢中擠出一些錢來供弟弟上學。石娃刻苦讀書,在全國化學奧林匹克化學競賽中奪得一等獎第三名的好成績,並考取省城師范學校。但此時,父親卻在幹活時不幸摔傷,導致癱瘓在床。重病纏身的父親為了讓兒子能去省里安心求學,不想成為孩子的拖累而要結束自己的生命。石娃為了既照顧好父親,又不耽誤學業,決定背起爸爸上學。清晨,當其他人還在睡夢中,石娃背起父親,帶著簡單的行李,告別了他生活了16年的家鄉,走上了去省城讀書的路。迎著朝陽,向前走去。一個山區的苦孩子,以他瘦弱的身軀背起的不僅僅是一個生病的父親,他背負的是一個沉重而又充滿希望的未來。

電影里的那種貧窮真的深深刺痛了我,就是現在我想起來整個基調都是悲涼的。吃不上飯但還是非渴望學習,要好好學習才能有出路。這是時代的烙印,90後應該都是聽著這些規勸和教育長大的。看到這張圖片,還是想流淚......

以上這些就是我的分享,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回答,謝謝大家!

《平原游擊隊》(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裡面有句台詞「平安無事啊」讓我記了五十年。

第一次看電影至今難忘。我大概6、7歲,是個白天,我們大隊中學教室放電影。當時教室外面已經圍了很多人,爸爸抱著我穿過人群,把我放在教室窗檯上,我一隻手摟著他的脖子,一隻手扶著牆,趴著窗戶玻璃,透過沒遮嚴的窗簾,裡面有點暗,跟看大戲似的,也擠滿了人,教室前面掛著的大銀幕上,人影動來動去,喇叭里傳出人影說話的聲音,帶著音樂《對世上只有媽媽好》。我那時小,不知道是什麼電影,後來我長大些了,村裡白事放露天電影,聽到熟悉的歌,哭的眼淚汪汪,我才知道電影的名字《媽媽再愛我一次》。

《碧空中的雄鷹》是我兒時看過的第一部電影。《包蘭路上的鋼鐵戰士》是第二部。這兩部電影,就現代人來說,恐怕沒有幾個人能記得住這兩部電影。看過這兩部電影之後,沒聽說也沒有再看過這兩部電影。看這兩部電影的電影院是:沈陽市和平區沙山街的沈鐵俱樂部。

我記憶中看過的第一部電影是: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是共和國唯一一部由周總理親自導演的舞台大劇。

F. 回想起小時候看露天電影,是什麼感覺印象最深的是哪部

露天電影,童年的快樂!

上世紀,八十年代,農村文化 娛樂 生活十分單調,村民們每天忙碌在田間地頭,那時候,如果晚上可以看一場露天電影,是村民盼望已久解乏最好的樂趣。放學剛回家,一聽說今晚有電影,心早已插上了翅膀。我屁顛屁顛地粘著媽媽快做飯,不然搶不到好位置了。好不容易端上飯,我不知品味,狼吞虎咽,如圈中小豬吃食,弄得滿臉都是飯粒。媽媽還沒有來得及收拾,我抱起小板凳沖出門外,大聲疾呼:「看電影去了,看電影去了……」接著其他小夥伴一唱一和,「我不去,我不去,小狗喜歡看電影。」嘴上這么說,沒命地抱著板凳疾馳,嘴裡還伴奏:「駕、駕、駕……」真有點小馬奔騰的場面。離很遠就看到有人爬樹掛電影屏幕。放電影的地方有講究,第一需要在寬敞的地方放置放映機,以方便鄉親們觀看。其次,最好前方有兩棵相距合適的大樹,可以掛屏幕。那個時候可沒有廣場這個概念,更別提廣場舞。我們村中央有個大池塘,雖然塘底坑坑窪窪,能裝人。只要電影好看,咱不計較。電影放映員一臉嚴肅,默不作聲地在電影箱子上倒片子。我們這些孩子們緊緊圍繞在他的周圍,都想伸手摸摸,如果能搖搖就更好了。片子倒好以後就開始放電影了,星空之下,放映機投射的光束播放著另一個世界的故事,至今回憶起來那種美好,都似乎只存在於夢中。在我的記憶中,看過的這些電影印象深刻:80年代,在我童年的時候最喜歡看的電影是戰斗片,那時還是黑白影片《地道戰》《鐵道游擊隊》《狼牙山五壯士》《大刀記》《雞毛信》《上甘嶺》《地雷戰》等,
其中記憶深刻,刻骨銘心的影片是小時候看過的《雞毛信》劇情內容記憶猶新,歷歷在目。作品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華北抗日根據地龍門村,有趙姓父子倆,父親老趙是民兵中隊長,十二歲的兒子海娃是兒童團團長。一天,父親得到鬼子要進山搶糧的消息,便讓海娃送一封有關攻打敵人炮樓的雞毛信給八路軍。海娃以放羊作掩護,攜信上路。 不料途中遭遇鬼子,海娃急中生智,將信藏在了頭羊的大尾巴下面。鬼子們搶了海娃的羊,還逼迫他帶路去龍門村。 晚上,海娃乘敵人熟睡時,取信逃跑。途中,信一度失而復得,但海娃卻再次被敵人抓住。機智勇敢的海娃故意把敵人引入歧途,至此,敵人才知中計,拔槍打傷海娃的手。 千鈞一發的時刻,八路軍趕來搭救,全殲了敵兵。海娃完成送信任務後暈倒了,八路軍根據雞毛信里提供的情報,炸毀了敵人的炮樓,並活捉了貓眼司令。看完電影回到家已經十點多了,
媽媽催促著:「快去睡覺,明天還上學呢?」我連忙鑽進被窩,卻怎麼也睡不著,明天又會在哪兒放電影呢,露天電影對於我們這輩人來說,是一種不可磨滅的影像,是一種難以忘懷的往事,露天電影帶給我快樂和慰藉,是那個時代的精神嚮往。
露天電影是我童年時代最美好的記憶,更是一種難以忘懷的鄉愁……

「看電影啰!」「今晚在哪個寨子放電影呀?」「今晚的放的是什麼電影」……孩童時期呼朋喚友去看電影的話語聲,至今彷彿還在耳畔響起!

露天電影,是七八十年代小孩大人男人女人最受歡迎的一種 娛樂 方式,哪個寨子有電影都會去看,走路涉水也不讓落下一場;哪個寨子有電影,那寨里就像過年一樣熱鬧,儼然成了歡樂的海洋;電影在本寨子放的話,還要早早的搬個長板凳曬谷場去號位,占據最好佳觀影位置,還熱情主動幫電影師傅拉影幕和搬一些必要物件,心裡想著能快點放影好一睹為快;要是電影是在別的寨子放影,放學回家看到父母做晚飯菜慢了,就草草吃點上頓剩的冷飯菜填飽小肚子,抓緊時間早早的趕去看電影,生怕錯過精彩的片段而留下不完整的遺憾!

從兒童時期到少年時代看了不少電影。在兒童時期,我記得最先看的第一部電影是《渡江偵察記》,然後就相繼看了《地道戰》《平原游擊隊》《地雷戰》《解放石家莊》《南征北戰》《沙家浜》等等,兒童時期所看的電影大部是戰爭類型的。

到了少年時代,多數是看香港的武功武打影片,比《少林寺》《自古英雄出少年》《萬水千山總是情》等等,但印象最深的就是《金光大道》這部電影,記得當時在鄉中學放影,從家裡步行到中學要20多分鍾,看完電影返回家途中遇到大雷電暴雨還伴有大風,當時還因太瘦小還被風吹下路邊的小水溝,幸好沒傷到自己,爬起繼續跑,等到家後整個人也就成了落湯雞。即使這樣,也覺得好快樂的,也許是因為享受到「影後之雨」這個小插曲,才令我記憶深刻,使我至今難以忘懷!

露天電影確實是一個美好的回憶。

「看電影了,看電影了」童年的回憶,歷歷在目。顧不上吃飯,拿好板凳,佔好地方等著放映,天漸漸黑了下來,大人孩子們逐漸在增多,周圍的小夥伴們在跑著跳著,大人們在談論著家長里短。時間到了,放映開始,說話和嬉鬧聲瞬間靜了下來,特別有時新電影片,兩個村莊在同一晚上放映,也就需要跑片,偶爾會晚一點時間,那個等待真是急死人啊!換片時,又急忙跑到放映機跟前觀看,跑到幕布後邊嬉鬧,那時的場景真是人員眾多,議論紛紛,一晚上兩部電影,真是過癮的很。

時間的推移,一日並一日地向前航行著,從電視機的普及,到寬頻網路的入戶,到現在的智能手機,人們足不出戶就能看到電影,露天電影已經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離人們的生活漸行漸遠了。現在的時代在城鎮和鄉村早已不時興放映露天電影了。

但今晚的電影註定沒有幾個人看,而如今也能難找回當初那種氛圍,回憶是種很奇怪的東西,以前電影里的人物,畫面,已深深印在腦海里,在時間的長河裡也是揮之不去。即使在影院里看,我們也再難找回以前看露天電影時的那種輕松,單純,自由,快樂的感覺了。

一陣夜風吹過,拉回思緒,夜以涼,眼看著幕布越離越遠,心情起伏,但對兒時看電影那種懷念格外清晰。時光荏苒,歲月如梭, 社會 在不斷的進步, 科技 技術力量在不斷的革新,但自己內心深處對兒時露天電影的情懷越發深刻!

說起露天電影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有印象,這種獨特的電影播放形式從五十年代開始直到21世紀初逐漸消失,應該說露天電影是幾代農村人共有的記憶,曾經帶給了人們很多美好的回憶,直到現在回想起來還帶有鄉愁般的懷念

在那個 娛樂 項目匱乏的年代,露天電影是農村非常重要的 娛樂 活動,是日常生活里難得的消遣方式。

放露天電影,對環境要求一點也不高,只要有一片寬敞的空地就行,看露天電影是全村人最重要的 娛樂 活動

傍晚的時候,一家幾口,成群結隊,每人手裡拿著椅子,夾著小板凳,成群結隊從四面八方趕來看電影。大家都想早點趕到,可以坐在前排離幕布近的位置,生怕去得晚了占不到好位置。那種迫不及待絕對不是現在玩手機、電腦的人所能想像和體會的

夏天天長,看露天電影必須得等天色完全暗下來,於是,在等待的這段時間里,放映場的空地上又成了人們嬉戲打鬧的地方。孩子們在四圍亂竄,大人們互相問候,聊著家長里短,露天電影場地充滿著歡樂喜慶的氣氛。

終於,放映機射出一束強烈的光,一會兒,銀幕上出現了光芒四射的五角星,電影開始了。全場頓時安靜下來,伴著放映機輕微的沙沙聲,電影中響亮的人物對白透過空曠的村野飄向遠方。

在那個單調的年代,露天電影上放的片子來來回回就那幾部,即使看過多遍人們依然樂此不疲,絲毫沒有覺得這些反反復復播放的片子覺得單調。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 娛樂 方式也更加多樣化,歌舞廳、酒吧、KTV等地更是成了都市人活躍的新場所。人們對電影的熱情不再有從前看露天電影那種快樂的感覺,也和露天電影一起消失得無影無蹤,似乎再也難找回。有時候做夢都想回到兒時重溫一下那時的美好時光。

「看電影咯」,隨著一聲吆喝聲,家家戶戶拿著小板凳結伴而行,到達指定的位置,觀看一場露天電影。(不知道你們的露天電影在哪裡放映,我小時候的記憶就是學校的操場)

電影播放前,絕對是人聲鼎沸,「哭鬧的嬰孩」「瓜子西瓜要嗎?」「因設備新奇觀摩的孩童」......但是一旦電影播放,那些奇奇怪怪走動的身影和莫名其妙嗦嗦的聲音都消失了,大家一同沉浸在了電影的情節中,要不是不約而同的大笑和同仇敵愾的憤恨,都快忘卻了置身人海的環境。

那時的一部電影仿若一桌大餐硬菜,人們懷著「敬畏」之心來欣賞一部電影。那時電影行業的從業者也以「文化倡導者」「精神糧食播種者」的形象約束要求自己,打造了一系列高本質的電影題材,例如《地道戰》、《地雷戰》、《少林寺》、《自古英雄出少年》、《萬水千山總是情》等等,給幕布前的觀眾留下了茶餘飯後傲人的談資。

播放電影《地道戰》時,給我兒時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人民用智慧,用地道戰來曲線應對敵人的瘋狂,就連劇中的小朋友都那樣的睿智勇敢。敵人的丑態和無知以及種種拙劣的伎倆都被人民用智慧化解。那時常幻想自己是其中一員,在腦海中與敵人英勇作戰。(我估計自己超強的幻想能力就是那個時候被鍛煉出來的)

如今的電影市場,內容題材豐富,上到宇宙星辰與外星人叫板,下到探秘深海魚怪,左去穿越古代統一天下,右去未來留下燦爛色彩。雖然題材豐富了,但是對電影的『』敬畏感」也慢慢淡去,也造成了良莠不齊的影視市場畸形發展。

現在也有一些老人偶爾坐在街邊,看著商鋪為吸引流量,在LED上播放的電影,沒了兒時的快樂,沒了年代的題材,盯著索然無味的題材。偶爾路過的年輕人還會不時露出鄙夷的目光。

其實他們不知道,這些人哪是在看電影,他們是在「憶童年」。

要說看露天電影70後、80後的朋友一定印象最深刻吧?因為那是那個年代人的美好記憶。現在回想起來讓我感慨萬千,因為那種刻骨銘心的往事再也回不去了!

「全體村民注意了,今晚村部放電影:地雷戰、地道戰,吃過晚飯抓緊時間過來觀看」。村部的大喇叭里反復傳來老村長那熟悉的聲音。孩子們聽到今晚村部要放電影都高興的跳了起來,飯都顧不上吃了約上一起玩的小夥伴一起向村部跑去,都想提前去佔好位置和看下放映員是如何布置放影設備。

那時候村裡放露天電影的場地,都選在村小學的操場上,一塊潔白的熒幕布用繩子綁在兩棵樹上,兩個超大號的喇叭也固定在樹上這就完成了。最後一步是放映員開啟放影機,一道刺眼的白光直射到白色的熒幕上,神奇的是這道光很快就放大、放大再放大直到鋪滿整個熒幕布。此時有幾個調皮的小夥伴站直身子擋住投射的白光,銀幕上馬上就出現了他們手舞足蹈的影子!搞得大家嬉笑連連…

這時候天已經開始變暗了,操場上也已經坐了不少來看電影的鄉親們,且路上還有不少鄉親還在陸陸續續趕來。此時操場上已經人頭攢動,人聲鼎沸了,孩子的叫喊聲哭聲、大人們的交談聲說笑聲、大喇叭播放的音樂聲、場外小商販們的叫賣聲…匯集成露天電影放映前的交響樂!

讓我印象最深的電影名字叫:《地道戰》,「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千萬…」伴隨著這強有力的曲子讓我們好像回到了那戰火紛飛的時代,聽著這首歌讓我們這些孩子都感覺特別振奮!電影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粉碎敵人的掃盪,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新地利用地道戰的斗爭方式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這部電影有兩個地方讓我記憶深刻:

1.一群喪盡天良的鬼子在冀中平原上頻繁進行大規模的掃盪,狼煙四起。面對鬼子瘋狂的「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下冀中人民沒有絲毫畏懼,他們利用智慧、勇氣與力量團結一心利用地道一次又一次地擊退日寇。

2.條條地道,場場戰斗,時而緊張萬分,時而讓人拍手稱快。印象最深刻的是戰士們用牆上的小眼左打一槍,右放一炮。讓鬼子摸不著頭腦,在村子裡東奔西跑,抱頭鼠竄。神秘的地道埋伏著神出鬼沒的游記隊戰士,他們雖然沒有先進的武器,但有最聰明的土辦法—地道戰,有最強大的後備軍—老百姓。他們之所以贏得勝利,靠的是正義的力量,靠的是智慧的頭腦,靠的是人民堅定的支持!

李連傑主演的《少林寺》是1982年上映的,我看《少林寺》那會兒,應該是90年前後,這樣算下來,這個影片從上映到我看的時候應該差不多有10年了,當時應該是夏天的時候,鎮上的 體育 場集中露天放映,鄰居一大幫孩子每天晚上去 體育 場玩,我大概跟著看了3、4場,加上後來CCTV-6和別的頻道看過的,不下10遍。

這是中國影史上的一個神話!據統計,這部影片以0.1-0.3元/張的票價,取得1.4億的票房,觀影達5億人次。很多人會質疑這個數據,覺得太假了。老實說,我也覺得假,因為觀影人次5億這絕對少報了。

《少林寺》這部影片的放映,對當時的群眾來說,絕對稱得上是一個萬人空巷的事情。那時的電影院很少,一部分人去影院看,更多的人是單位在大禮堂集中放映或者乾脆像我小時候那樣集中露天放映,蹭票看的觀眾們不計其數,更別提有的人豈止是一遍兩遍地看,根本是十遍八遍地看!

那會的中國,可能大半的人都看過這部電影,這放在今天完全是一件無法想像的事情!

想起我們小時候,我認為印象最深的電影是《三打白骨精》電影,記得是半夜裡爬起來去看的,因為一部電影機器一個晚上要演幾個村,所以睡醒一覺去看,那時感到無比的幸福,小時候看到打日本鬼子的嚇得心裡砰砰跳,真是迷迷糊糊的童年,每當上學走在鄉間的小路上,聽著知聊聲聲叫著夏天,回憶起來多麼遐逸的感覺,可童年只能在記憶里!

村裡露天電影

提到電影,很多人可能會想到安靜的坐在電影院觀看,或者是利用電腦、電視機以及其他設備觀看

這些習以為常的生活,讓很多人覺得除非有什麼新電影,引起觀眾或讀者的注意,否則對於看電影這樣的文化消費或者 娛樂 消遣,已經不足為奇。

但是,我在這里所要講的是鄉村露天電影。這種電影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那可是個新鮮事。首先,需要找一塊空曠的地面,搭起架子或者借著牆體,布置一塊帆布做銀幕;

其次,各家出力,七拼八湊幾排板凳,就是最簡單的露天電影院。然後,附近幾個村裡的男女老幼坐在一起,像廟會一樣熱鬧,他們一邊看著電影,一邊聊著家常、嗑瓜子、喝茶。小孩子已經早早到了,坐在最前排,滿滿的擠在一處。

回想這樣的場景,即使在現如今的農村也變得不易見到。 前不久,在這個春光明媚,蛙聲此起彼伏的季節,我回到老家。到了傍晚的時分,就能隱約聽到外面小孩子的歡叫聲,估計他們比較興奮,說是今晚在村前面又要放電影了!小孩子們也都是圖個熱鬧,也算是找到個好機會,聚一聚似的。現如今看電影也不是什麼奢侈的事情,但是,能夠大家有機會聚在一起,這件事足以讓他們變得歡欣鼓舞! 記得我自己小的時候,也看過這樣用帆布做銀幕的電影,頭一次看見便覺得挺新鮮。至於電影的內容早就忘得一干二凈。那時候,我還是一名小學生,懵懵懂懂的,什麼也都感到好奇。老師說,學校要准備放電影給大家看,於是歡天喜地的去搬桌子和凳子。由於半天功夫不用上課,片刻的偷歡,這內心的快活也是不言而喻的,正如古人說的,「偷得浮生半日閑」。

那時候,鄉村小學的設備還是很簡陋的,看一場電影,

還需要找來布幔將教室的窗戶遮起來,防止陽光進入,從而影響電影的播放效果。於是,我們在高年級的同學指揮下,各自坐在布置好的教室里,等著觀看電影。當時,我們可認真了,不僅要求每個人回家准備2元錢,作為上交學校的電影費,而且還需要我們寫一篇觀後感。這讓我們簡直是如臨大敵。一上午的時光,我們都非常認真的坐在那裡,試圖記住電影里的每一個細節,然後認認真真地寫作文……

現在回想起來,時間過得真快,現在的我們早已都不是當年的小學生,進入學校多多少少都有些陌生感以及似曾相識的親切感!而昔日看電影的熱情,現在也不知從哪裡能找得到!? 在老家的那一場露天電影,本來我是不打算去村前看的,現如今家家都有網路,一般什麼電影都能看到,大晚上走到村前看電影,不免覺得沒有什麼意思。但是,看到村裡老人小孩的那股興奮勁,我也就湊過去,看個熱鬧了。

一開始,的確很熱鬧!村裡的男女老幼都來了,像是點卯一樣,大家聚在一起。尤其是小孩子最認真,帶著小板凳像我們小時候一樣,不是安安穩穩坐在一起,而偏偏是擠在一起,擠出個一身汗,出點力才高興。大人們自然閑聊的多,具體也不是十分關心電影的內容,聊聊一會兒,許多人也就各自散了。最後只剩下,一些精力旺盛的小孩,還有一些悠閑的老人安安穩穩地坐在那裡。這倒讓我有些擔心,擔心這場電影,還沒有結束,人都各自回家休息了,那麼放電影的人豈不是很尷尬!?

現在回過頭試想那些看電影的老人和小孩,也像今天的鄉村一樣,不復有昔日的熱鬧、繁盛,並隨著這個時代的步伐在走遠、凋零!回首看到那電影的銀幕漸漸破爛,對於看電影的心境也不復當年!

小時候,奶奶住的對面有個空場,那是我們老街的露天電影院。在那個精神文明匱乏的年代,電影對於我們小孩子而言簡直是一場盛宴,我們對它的期盼不亞於對過年的期盼,曾經帶給了我們太多的美好回憶。如果得知要放電影了,我們一天的心都是激動不安的。當夕陽的余輝還掛在後山,我們晚飯也顧不上吃幾口,就端一個小板凳一路小跑來到現場,有蹲著的,坐著的,站著的,還有像猴子一般在場院跑來跑去的,沒有片刻老實。為了佔一個絕佳的看電影角度,調皮的男孩子各顯十八般武藝,有的爬上了樹,有的甚至爬上了房頂。《地道戰》《上甘嶺》《智取華山》《歸心似箭》《渡江偵察記》等等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電影一開場,屏幕上五角星閃閃發光,盡管當時「八一電影製片廠」幾個字我還不認識,但我知道這片是打仗的電影,特興奮。而引以自豪的是,街上所有的長輩都喜歡我的是,在閑暇時,他們會捉弄我,讓我把看過的電影用自己稚嫩的語言演繹出來,講給他們聽,每當這個時候,我就很認真地,站得筆直,一五一十地、繪聲繪色地講,然後他們笑成一團,不過很好地鍛煉了我的表達能力。

說起來有點不可思議,我人生第一首會唱的歌竟不是兒歌,不是童謠,而是露天電影《歸心似箭》的插曲《雁南飛》(當然只是哼哼旋律而已)那時約五六歲吧,從此旋律伴隨一生,是我當時最喜歡的影片。那個年代的人們純情,歌曲也純情,一首首旋律流暢,感情優美,曲調婉轉,特別抒情,很好地表達整個 社會 的人們被喚醒的美感意識的純情朦朧期。每每唱起,男女主角依依不捨的場景,天空秋雁南飛的畫面躍然腦海,歌曲與電影的渾然整體,相互映襯,相得益彰。那時早期歌曲與現今豐富多彩、五花八門的流行歌曲的創作手法和詞曲的相比,其含蓄抒情,語境幽美的詩詞,旋律悠揚,千轉百回的音韻,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在此,代表那個年代所有看過露天電影的小夥伴,向這些經典致敬!

如今的中國電影表面上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但大量的 社會 精英,特別是知識階層已經不進電影院了,這和當年經典電影出來之後萬人空巷形成鮮明對比。現在的電影喪失了對中年以上觀眾的吸引力,所以現在去電影院,更多的是尋找逝去的情懷。

閱讀全文

與解放電影院承載著兒時的記憶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成龍演的電影飛龍猛將 瀏覽:784
有一部電影叫赤什麼龍 瀏覽:153
電影大萌叔殺老師 瀏覽:232
諜戰反恐電影大全 瀏覽:629
有獅子的英文動畫電影 瀏覽:892
何炅撒貝南主持金鷹電影節 瀏覽:697
電影imax廳是什麼意思 瀏覽:551
拉薩布蘭卡電影結局 瀏覽:832
蛇谷奇兵電影完整版 瀏覽:290
愛情電影談戀愛電影 瀏覽:758
在電影院那個電影 瀏覽:975
99電影院年輕的母親 瀏覽:97
電影盲山180分鍾完整版視頻 瀏覽:729
十億花完是什麼電影 瀏覽:332
類似大鱷魚2的電影 瀏覽:823
非洲黑白電影大全 瀏覽:157
雙胞胎愛情電影台灣 瀏覽:298
電影演員陳國立 瀏覽:376
電影面子粵語 瀏覽:291
長發姑娘真人電影女主角 瀏覽: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