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典樂與輕音樂有何區別
什麼是古典音樂的標准?
什麼是古典音樂的標准?「古典(派)的」這一詞彙本身包含平衡、節制、簡潔和精緻的概念。這些概念例如可用於「古典」建築,但用以表達古典風格還不夠貼切,古典風格音樂可以具有暴風雨般的氣勢和復雜的內容和形式。簡而言之,古典風格是指那些可以從18世紀最偉大和最著名的作曲家海頓、莫札特和貝多芬的音樂中聽到的風格。那麼,他們的音樂區別於前承的巴洛克音樂和後繼的浪漫主義音樂的基本要素又是什麼呢?
形成古典風格空前絕後特徵的部分原因是歷史性的。有一點可以確認,如果古典風格中出現民族化的傾向,就會使18世紀中葉的作曲家們驚訝不已,因為那是到19和20世紀才出現的。雖然他們認識到他們的作品與巴洛克晚期的作品形成強烈的反差,但其漸變過程都比歷史的動因更為緩慢。
也許採用奏鳴曲曲式是古典音樂最典型的特徵,這種曲式是許多18世紀末期作品,共同採用組織音樂素材的基本方法,但它作為整整一代的主要曲式,一直使用到古典樂派衰亡之後,並為浪漫主義時期的許多作曲家提供了靈感。
古典作曲家對奏鳴曲形式的描述,從未像我們現在這樣徹底。更重要的是,18世紀中葉的作曲家喜歡運用表達的概念。莫扎特在寫給父親的信中,為他的創作意圖提供了一條重要的線索,他當時這樣談到了他的鋼琴協奏曲的創作:「極難與極易之間的愉快媒介,它們都是非常輝煌和悅耳的,而且十分的自然流暢。樂曲中不時伸入一些過門,鑒賞家可以從中得到滿足;但是這些過門都寫得不深奧以免曲高和寡。」通俗易懂正是莫札特音樂生命力所在。
簡單易懂的音樂語言發展是與18世紀啟蒙運動的思想密切聯系。它為了解下列現象必然會發生的原因提供一個線索:即1740年前後,滋生了一種對老學派假定的晦澀傳統方法不耐煩的情緒。這種傳統方法講究作曲的對位法技巧,當時的作曲家希望寫出一些具有開放和聲(和弦中各音位置排列為分散的和聱)的簡單樂曲。但是最要緊的是不要混淆古典風格的主流發展。因為到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時代,這些革命性的變化已經被音樂語言所吸收:人們可以從海頓早期的交響曲看到這種演變過程,亦可(以完全不同的角度)從莫札特的交響曲中看到。而且成熟古典風格還有一個重要特點(顯然正是它使我們感到糊塗),就是回歸到巴洛克鼎盛時期的對位原理(contrapuntal principles)。
在古典風格音樂中,對比的思想是本質特徵,就像在奏鳴曲形式中的描述一樣,「強烈」的第一主題與通常有節制的第二主題形成對比。盡避在巴洛克晚期音樂中已有許多著名的例子,其中強烈的對比概念是極重要的。例如像韓德爾的清唱劇和歌劇中的戲劇性合奏那樣。另一方面,在古典風格的范疇中也可以找到這樣的作品,即在某一樂章中幾乎放棄了對比的概念,以追求一致性的表達:韓德爾的交響曲和弦樂四重奏中的許多樂章,被認為是單一主題的,或建立在一個主題的基礎之上。有時它們可能表現出動態的對比性,但實際上保持音樂素材的統一性,與我們對古典風格的簡單認識相矛盾。另外一些例子可在莫扎特早期一些鋼琴協奏曲里,流暢和優美旋律的樂章中找到。
如果有一個區分古典與巴洛克音樂結構的標準的話,那麼肯定就是調高或調性的運用,這是作品中的戲劇性要素。古典樂派作曲家建立了一套運用不同主調之間,對文與平衡的全新表現技巧。例如:海頓四重奏樂章中的大多數新奇感,來自於當聽眾的注意力被導向希望聽到某一確定的調性時,而聽到的卻是另一調性。還有節奏上的新奇感和旋律上的新奇感,但是表現這類新奇感的重要方法則是透過調性之間的對比來實現。
我們不必像19世紀的評論家那樣產生過分理性化的傾向,但只要我們抓住這種調性構成的實質,對古典風格的基本推動力就一目瞭然了。我們可立即看出它的范圍是多麼寬廣,因為調性配合的可能性范圍是非常大的;但它又是有限的,因為豐富的半音和聲(chromaticharmony)尚未被開發,半音和聲後來速漸發展成主導浪漫主義音樂的一種技巧。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古典風格雖然是一種富於表現力的風格,既可以表現強烈和熱情的情感,又能表現抒情和豐富的情感,但它始終受到常規的限制。18世紀末期,大作曲家的音樂處於這些常規的制組之下,但又始終遵循這些常規,在這種意義下來理解古典風格比任何形式上的描述都更為重要。
何為「輕音樂」?
「輕音樂」是音樂范疇里的一個品種。形象地說,它是音樂中的輕武器,和文學里的小品文、笑話、抒情詩等大致相同。它具有輕便、通俗、小巧玲瓏、易懂和易被人接受的特點。它和交響樂、協奏曲、大合唱、管弦樂等大型藝術形式形成鮮明的對照。在人民群眾中間,輕音樂十分普及,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和精神作用。但是,在輕音樂形式的作品中,也有很多作品是低級黃色的,因此,輕音樂就其政治內容來講,有好的也有壞的,有進步的也有落後的。
輕音樂的種類較多,它包括一般的生活歌曲、抒情歌曲、詼諧歌曲、諷刺歌曲,還包括一些輕歌劇、圓舞曲、小型管弦樂序曲、小夜曲,以及部分管弦樂曲小品、電影歌曲、舞蹈音樂等。
輕音樂的風格和特色,較之其他音樂形式更為輕快活潑,富有風趣,特別是它的曲調格外動聽。一些交響樂、管弦樂、大合唱等作品,在手法上往往要借用和聲、配器、復調等技術手段的幫助,而輕音樂除此以外,更重要的還要靠旋律的優美來完成。因此,輕音樂對於曲調優美輕快的要求,比其他音樂形式更為嚴格。一首抒情歌曲應該是優美委婉的;一個圓舞曲必須節奏鮮明,音調悠揚,一個詼諧的歌曲要給人們以歡樂愉快的感染,一首諷刺歌曲,應該是辛辣犀利的。這些輕音樂獨具的表現特色,也就形成了它自身的風格。
走進溫馨浪漫的詩意之國——漫談輕音樂(一)
音樂中的「第三種勢力」
所謂輕音樂(LIGHT MUSIC)是相對古典音樂而言的,即用通俗流行手法進行改編詮釋,用小型樂隊進行演奏,以營造溫馨浪漫情調、輕松優美氛圍為宗旨,帶有休閑性質的一種通俗音樂。眾所周知,古典音樂具有厚重的織體,龐大的結構和規模,凝重的樂思,深刻的思想內涵,最主要的特徵是嚴肅端莊。輕音樂則相反,織體輕盈,結構小巧簡單,節奏明快舒展,旋律優美動聽。它沒有什麼深刻的思想內涵,也不想擁有這種內涵,只想帶給人們輕松優美的享受,其主要的特徵是輕松活潑。因此,把這種音樂命名為輕音樂是非常貼切的。
但輕音樂也不等同於以流行歌曲為核心的流行音樂。它不像流行音樂那般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對社會的批判意識而顯得溫文爾雅,也不像流行音樂那般媚俗、煽情而具有較高的審美品味,商業氣息也相對較少。熱門流行歌曲很快就會過時,優美的輕音樂樂曲卻會經久不衰。總的來說,輕音樂介於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之間,是對二者鮮明對立的一個折中,可謂是音樂中的「第三種勢力」。它古典氣息和現代風味兼而有之,華麗而不艷俗,浪漫而不輕浮,抒情而不纏綿,既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又格調高雅、風度不凡。古典樂迷不覺得粗俗,流行音樂愛好者也能夠接受,可謂雅俗共賞。
輕音樂的這種特徵使得它一出現就受到廣泛的歡迎。30年代後期成立的曼托瓦尼樂隊是輕音樂誕生的一個標志。該樂隊以極為柔和動聽、優美醉人的演奏,使輕音樂迅速樹立了自己獨特的形象和氣質,在通俗音樂樂壇上奠定了自己的地位。60~70年代是輕音樂的全盛時期,一大批各具特色的輕音樂樂隊紛紛建立,如詹姆士·拉斯特樂隊、保羅·莫里亞樂隊、享利·曼西尼樂隊、珀西·費斯樂隊、斯坦利·布萊克樂隊、貝爾特·肯普弗爾特樂隊、維爾納·繆勒樂隊、阿爾費雷德·豪澤樂隊、弗蘭克·普賽爾樂隊等。這些樂隊在歐美各地不斷舉辦輕音樂演奏會,錄制了大量精美唱片,暢銷世界各地。這種小巧精緻的音樂讓古典樂迷們感到兩耳一新,風味別具,就好比穿久了正兒八經的西服後,換上了隨意自然的休閑服一般。而流行音樂愛好者在領略了聲嘶力竭的吶喊沖擊之後,輕音樂就像是一杯清涼爽口的飲料。
走進溫馨浪漫的詩意之國——漫談輕音樂(二)
新瓶裝舊酒
輕音樂的曲目大多是通過改編而來。其中,歐美流行歌曲佔了很大的比重,很多都是上了英美排行榜的熱門歌曲,如《昨天》、《雨的節奏》、《我愛巴黎》、《愛情是蘭色的》、《莉莉·瑪琳》等。這些歌曲被改編成輕音樂後,淡化了原歌中的流行因素,突出了優美的旋律,使音樂情調一變,更加優美悅耳。至今,很多熱門歌曲已經被人們忘記,但輕音樂改編曲卻留在了人們腦海中。
歐美電影尤其是好萊塢電影、音樂劇、舞台劇的主題音樂或插曲,是輕音樂的另一個重要改編來源。像《月亮河》、《時光流逝》、《雨點不斷地掉在我頭上》、《泉水裡的三枚硬幣》、《說你,說我》、《愛情故事》、《教父》、《日瓦哥醫生》,《阿根廷,別為我哭泣》、《回憶》等樂曲,都已成為輕音樂的經典曲目。
用通俗音樂語言詮釋古典名曲,這是很多輕音樂樂隊都十分熱衷的。好的改編和演奏,既保留了原曲的古典精神,又融入了鮮明的現代氣息,古典音樂迷不嫌淺薄而感到別有韻味;那些對古典音樂敬而遠之的人則發現與古典音樂的距離縮短了,提高了欣賞興趣。改編成輕音樂的巴赫《聖母頌》、舒伯特《小夜曲》、莫扎特《第二十一號鋼琴協奏曲》、貝多芬《月光》、《悲愴》奏鳴曲中的柔板、李斯特《愛之夢》、斯美塔那《伏爾塔瓦河》、馬思涅《冥想曲》、肖邦《即興幻想曲》等,聽來別具一格,滿耳生輝。
世界各地的民族民間音樂也是輕音樂的改編對象。如英國的《夏天最後一朵玫瑰》,義大利的《重歸蘇蓮托》、《桑塔·露琪亞》,羅馬尼亞的《霍拉舞曲》、加拿大的《紅河谷》、美國的《牧場上的家》、古巴的《鴿子》、吉普賽的《流浪者之歌》和拉丁音樂等。此外,一些廣為流傳的浪漫小曲如《少女的祈禱》、《愛的浪漫曲》、《綠袖》等也是輕音樂樂隊經常演奏的曲目。
走進溫馨浪漫的詩意之國——漫談輕音樂(三)
獨特的韻味和美感
輕音樂所具有的韻味和美感既不同於古典音樂,也不同於流行音樂。動人的旋律、優美的和聲、新穎的配器、豐富的音色、濃郁的浪漫情調都給人以全新的感受,產生了輕音樂特有的美感。曼陀瓦尼樂隊演奏的《魅力》這首樂曲,集中體現了這種美感。那極其悅耳動聽的音響,像醉人的芳液一般流進人們的心中,令人情不自禁地在心中喊到:「太美了!」該樂隊演奏的《時光流逝》、《秋葉》、《昨天》等樂曲帶給人的美感也是難以用言語來表達的。
聽保羅·莫里亞樂隊的演奏,令人感到每個音符都滲透著法蘭西民族特有的浪漫情調,讓你聯想到葡萄酒、玫瑰、鬱金香的芬香;地中海的陽光,情人的歡笑和眼淚。他把各種浪漫的情思和生活中的詩意展現出來,令人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他的成名作《愛情是藍色的》,自60年代轟動歐美後,經久不衰,成為輕音樂樂隊爭相演奏的曲目。
而詹姆士·拉斯特樂隊演奏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所具有的美感也是原歌曲無法替代的:隨著吉他輕輕彈撥出幾個分解和弦,在打擊樂器奏出的明快節奏的映襯下,三角琴輕柔委婉地彈出了歌曲的主旋律。接著優美的混聲合唱伴隨著弦樂的延伸輕輕響起,時強時弱,時遠時近,把人們帶入遙遠的、充滿溫馨浪漫情調的俄羅斯夜晚之中。整個樂曲如夢如幻,美不勝收。如果說聽交響樂像是在觀賞戲劇,那麼聽輕音樂就像是在讀一首首優美的小詩、觀一幅幅色澤淡雅的風景畫,令人賞心悅耳,心曠神怡。
走進溫馨浪漫的詩意之國——漫談輕音樂(四)
新穎、別具一格的改編手法
輕音樂樂隊的指揮大都精通古典音樂,會演奏多種樂器。他們既是樂隊的指揮者,也是樂曲的編配者。輕音樂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們對原曲進行的這種帶有創作性質的編配。其中最經常使用的手法是對原曲的節奏、速度、力度、節拍等音樂要素進行重新處理,比較常見的是賦予古典音樂以拉丁舞曲和爵士、搖滾、迪斯科音樂的節奏,通過打擊樂器加強原曲的節奏特徵和節拍重音等,使樂曲的形式與內容產生了強烈對比。如用迪斯科節奏來演奏莫扎特的小夜曲,用探戈節奏來演奏勃拉姆斯的匈亞利舞曲,用桑巴、恰恰、倫巴的節奏來演奏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奧芬巴赫的船歌等,聽來熱情奔放,極富有感染力。對一些原本節奏激烈的流行歌曲則採取慢節奏進行「柔化」處理,進而產生一種新的聽感。
豐富多彩、別具一格的配器,是輕音樂改編的另一種主要手法。一是喜愛使用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間樂器,如曼陀玲、西班牙吉他、口琴、手風琴等,並經常讓其演奏主旋律,以此來營造特殊的音樂情調和氛圍,並與傳統的管弦樂器形成音色上的對比,使音響富於變化而豐富多彩。二是喜愛使用各種打擊樂器,如木琴、小軍鼓、爵士鼓、鈴鼓、三角鐵、碰鈴、沙錘等,還使用一些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間打擊樂器,使音響生動活潑,極有感官上的沖擊力。三是通過加入電聲樂器來豐富樂隊的音色和增加音響的現代氣息。電子樂器與打擊樂器、傳統的弦樂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晶亮輕盈、生動明快的音響效果。四是通過加入無詞的人聲哼唱來烘托優美的音樂氛圍。這方面詹姆土·拉斯特是開先河者,他的樂隊專門設有一個混聲合唱隊,演奏中,伴隨著具有現代氣息的節奏,動人的無詞混聲哼唱與樂隊演奏的優美旋律交替出現,時起時落,極為優美動聽。如該樂隊演奏的貝多芬《致愛麗絲》、奧芬巴赫《船歌》等曲,都加入了男女混聲無詞哼唱,聽來韻味獨特,美不勝收。
走進溫馨浪漫的詩意之國——漫談輕音樂(五)
輕音樂的錄音製品
80年代以來,輕音樂的演奏逐漸向個人化方向發展,樂隊的核心已經不是指揮,而是某一種樂器的演奏明星;樂隊也由原先的演奏主體轉變為演奏的配角。有的輕音樂樂隊則兼收並蓄,將交響樂、流行音樂、爵士樂、搖滾樂、新世紀音樂融為一體,與傳統的輕音樂樂隊已有很大的差別。這類可稱為「新輕音樂」的唱片很多,但除了理查德·克萊德曼(鋼琴)、肯尼基(薩克斯)、比爾克(單簧管)、莫地亞與奧汀(陶笛與大提琴)、贊菲爾(排簫)、雅尼等人及樂隊錄制的唱片外,大多數唱片「沙龍味」較濃,不能給人以高層次的審美享受。
要聽正宗的輕音樂,首選的仍然是3大輕音樂樂隊。事實上,這3個樂隊的唱片在國內已佔據了主流地位。其中曼托瓦尼樂隊的唱片大多由DECCA公司出品,主要是50、60年代的錄音。去年DECCA公司發行了一套兩張的曼托瓦尼金曲集,匯集了曼托瓦尼樂隊演奏的最精彩的29首金曲,是收藏的珍品。一些歐美小唱片公司和日本唱片公司也出品了不少該樂隊的唱片。詹姆士·拉斯特樂隊是環球公司(原寶麗金)旗下的專屬樂隊,幾十年來錄制了大量精美唱片,僅在國內能見到的就有30多款,是錄音製品最多的一個輕音樂樂隊。保羅·莫里亞樂隊的唱片由PHILIPS公司錄制,數量也較多,而且有不少近幾年新錄制的唱片,錄音水準也較高,音響效果極佳。其他著名輕音樂樂隊,如亨利·曼西尼樂隊、阿爾弗雷德·豪澤樂隊、斯坦利·布萊克樂隊、科特·埃德勒哈根樂隊、黑塞樂隊的唱片也有不少進入了中國,但目前已不容易見到。
Ⅱ 在電影還沒有的時候古典音樂是否和電影一樣在表達故事
我覺得是 你知道圖蘭朵吧 呵呵~
還有 莫扎特的 魔笛
很有名的還有貓 茶花女 等等了
Ⅲ 哪些電影里用了大量古典音樂具體用了哪些
作為一部動作片,《殺破狼2》是成功的,托尼賈和吳京猛斗張晉,拳拳到肉的場面,更是被很多影迷津津樂道。一部好電影,往往有優秀的背景音樂,《殺破狼》2也是如此。該片的音樂監制是香港音樂人陳光榮,曾經給《無間道》三部曲、《竊聽風雲》等電影做過背景音樂,其中很多曲目流傳甚廣,比如《再見,警察》無數次被各大電視台引用過。
對於古典音樂,我們往往會不自覺地產生排斥感,感覺這種東西太陽春白雪,離大眾口味太遠,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耳熟能詳的很多電影當中,都出現過作為背景樂的古典音樂,比如《殺破狼2》片尾,托尼賈、吳京與張晉打鬥時出現的那段情緒緊張昂揚的音樂,就是18世紀音樂家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的作品《四季》(The Four Seasons)當中的「夏」(Summer)。這段音樂描繪的畫面,是悶熱的夏季大暴雨將至,以小提琴為主樂器,曲調高亢暴烈,好像一團積雨雲即將爆發出刺目的雷電,力量感十足,經過陳光榮的巧妙引用,在電影中很好地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令人心弦緊綳。
維瓦爾第:《Four Seasons: Summer 3rd Mvt》
《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孤獨的馬小軍行走在屋頂上……《憤怒的公牛》里,孤獨的羅伯特揚起倔強而痛苦的臉……《教父3》里,孤獨的邁克爾死在椅子里……這里用到的音樂都是20世紀音樂家馬斯卡尼(Pietro Mascagni)的歌劇《鄉村騎士》(Cavalleria rusticana)里的一個片段「Intermezzo」。馬斯卡尼的音樂特點,是詠嘆調風格濃烈,喜歡用動與靜、熱烈與抒情形成對比。
Pietro Mascagni: Intermezzo From Cavalleria Rusticana
殿堂級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當中,導演庫布里克至少運用了兩個古典音樂。影片開頭,當猿人誤打誤撞地發現骨頭可以作為武器的時候(人類開始使用工具的象徵),背景音樂是理查·施特勞斯的《查蘭特斯特如是說》,開場是狂風暴雨般的管風琴,磅礴壯闊,充滿了野性勃勃的力量。
Medley: Zarathustra Fanfare / Strauss Waltzes
隨後,骨頭被猿人高高拋起,鏡頭轉入人類的太空飛船在蒼茫的宇宙中飛行,背景音樂變為《藍色多瑙河》,優雅深邃。通過背景音樂的變幻,庫布里克展示了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的變與不變。據說,庫布里克是在電影製作後期才決定拋棄原來的配樂,大膽地改用古典音樂。用古典音樂給現代化的科幻片做背景音樂,是相當冒險的,很容易產生違和感,但是正是這個大膽的決定,《2001太空漫遊》居然大放異彩。
The blue Danube
《這個殺手不太冷》當中的壞蛋警察每次行兇前,總是幻想在聽貝多芬的《歡樂頌》……《發條橙》當中崇尚暴力的小壞蛋,最喜歡的就是《歡樂頌》……《全職殺手》當中的Tok當街大搖大擺地做掉黑社會頭目,背景音樂也是《歡樂頌》。嗯,如果貝多芬知道自己的音樂被這樣用,可能會不愉快。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An die Freude (Ode to Joy)
貝多芬不愉快,巴赫同志可能也不高興。《七宗罪》當中,辦案的老警官威廉在圖書館查資料的時候,背景音樂是巴赫的《G弦上的詠嘆調》……《大逃殺》當中,孩子們在曠野里互相殘殺的時候,背景音樂是《G弦上的詠嘆調》……巧合的是,《全職殺手》片尾,背景音樂也是《G弦上的詠嘆調》。
Air On A G String
或許,貝多芬稍微好一些吧,比較一下,還是巴赫躺槍的次數比較多。經典犯罪電影《沉默的羔羊》和《漢尼拔》當中,高智商犯罪分子最鍾愛的都是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巴赫喜歡管風琴,宗教風格濃烈,宿命意味深沉,他的作品以嚴謹理性著稱,而《哥德堡變奏曲》則被譽為音樂史上規模最大、結構最為恢弘、也最偉大的變奏曲,難怪它會成為高智商犯罪分子的最愛。巴赫,安慰安慰貝多芬吧。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in G Major, BWV 988(Electric Guitar version)
因為電影《我的野蠻女友》,《canoon》火了,很多愛情電影都喜歡用它當背景音樂。准確地說,「canoon」並不是曲名,而是一種音樂形式,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的一個小節,最後的一個和弦,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據說其中有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
Canoon
經典電影《征空先鋒》的背景音樂氣勢撼人,有力地表現了宇宙的浩瀚蒼茫,該片的音樂取自20世紀音樂家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其中又以「木星」(jupiter)的流傳最廣。這個樂章構思宏偉,第一部分磅礴遼遠,第二部分歡快雄壯,第三部分又回歸第一部分的基調,表現了宇宙的遼遠神秘。
The Planets Op. 32: Jupiter
塞繆爾·巴伯,20世紀美國音樂家,音樂風格以抒情浪漫見長,如果看過經典電影《野戰排》,怎麼能忘記催人淚下的背景樂《弦樂的柔版》,好電影和好音樂就是這么相得益彰。
Adagio for Strings
電影《見龍卸甲》結尾,名將趙雲孤身策馬沖向呼嘯如潮的敵陣,背景音樂慷慨悲壯,該片的製作人是香港音樂人黎允文,這段音樂借鑒了義大利國寶級音樂大師莫里康內為《荒野大鏢客》作的主題曲《Titoli》,不同的是,黎允文改編過後的音樂更多的是「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的悲涼,而原作更多的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瀟灑快意。當輕快的口哨響起,馬鞭破風聲呼嘯,彷彿看到漫漫黃沙中,一個瀟灑的西部牛仔正策馬沖向夕陽,身影漸漸消失在地平線……
Titoli
依然是莫里康內。嚴格地說,莫里康內的音樂已經夾雜了一些現代音樂元素,並不完全是古典風格,但是從總體風格而言,他還是偏向古典風格。他為許多電影做過音樂,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美國三部曲——《革命往事》《西部往事》《美國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是《西部往事》的主題曲,莫里康內音樂的特點是,善於通過音樂本身講故事,或者說催化、延伸劇情。關於這一點,他為西部片做的音樂表現得尤其明顯。為了適應不同的場景,他的音樂元素比較多:口琴、短笛、口哨、馬鞭……所以,這一類音樂當中有濃烈的江湖氣息,蒼涼曠遠,盪氣回腸。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Ⅳ 印度電影音樂與西方電影音樂的不同點!
印度的電影向來都會有歌舞並入 ,以大家比較熟知的《Three Idiots 》(通俗譯名:三傻大鬧寶萊塢,但相信很多人都對這個名稱不滿意),裡面就會像好萊塢標准電影一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插入一段歌舞。印度電影中無論是科幻、動作、喜劇、愛情幾乎都會有歌舞片的參入,可以說,印度的音樂是電影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已經成為印度電影的標志性植入。另外,印度音樂豐富而復雜的傳統,實在是今天是世界音樂文化最豐富的寶藏,也正應驗了這個歷史攸久民族的偉大,在印度音樂中,我們常可以發現一些在其他音樂文化中已經失傳的特質,音樂所具有的特殊力量與宗教情懷,即興演奏的特殊能力,音樂與數學與整個宇宙之間特殊的關系等等;許多現代的音樂家,無論是古典的或是流行的,都由從印度音樂中尋找靈感的例子,但相對起來,真正研究印度音樂,演奏印度音樂仍然僅局限在印度人自己,我想,我們應該先從欣賞印度音樂開始,進而了解實踐,必定能夠開拓我們的聽覺的領域,豐富我們的文化。
而好萊塢電影類型眾多,如果單是要找想印度電影一樣的電影音樂同在的類型的話,並不多見,幾乎只有兩個類型會有,一是歌舞片(以《雨中曲》《九》《芝加哥》)為例,另一個就是少量的動畫片(以《獅子王》為例),當然還有一些並不多見的如《理發師陶德》等風格迥異的騙子。因為好萊塢的電影機制很成熟,是世界電影產業的標桿,所以好萊塢電影的配樂多根據電影風格而定,或婉兒或高昂或低述或澎湃。
歐洲電影並不像美國電影(好萊塢電影)一樣偏倚商業化,人們說起西方電影多是會出現文藝、人文等類似的詞,當然這並不是說西方電影沒有商業片,當然也有,只是西方電影導演因為其地域的人文歷史等原因,多會將自己的思考社會反思等融入其中,這就決定了西方電影音樂的取材。西方電影音樂注重人文歷史的探究,古典大氣的配樂以及新世紀現代音樂等都是他們的選擇。
但終究來說,電影音樂因電影的類型而定,電影音樂必須符合電影的主題和思想,這就限制了音樂的選取范圍。
Ⅳ 關於經典古典音樂的電影有哪些
[轉]
<莫扎特>,<不朽的戀人>(講貝多芬的)
《海上鋼琴師》 《鋼琴家》 《鋼琴課》《鋼琴師》《鋼琴別戀》
。《沒有終止的歌》(Song without End):這部電影講述李斯特同伯爵夫人的戀情,並戲劇性地講述了他想放棄演奏而從事作曲的企圖。
2。《愛情之歌》(Song of love)1947年電影,描寫克拉拉舒曼和她丈夫羅伯特舒曼以及和她未結婚的密友勃拉姆斯的關系。凱瑟林·赫本扮演克拉拉。
3。《閃亮的風采》(Shine)戲劇化了鋼琴家大衛·海爾夫戈特真實的一生,以及最後以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三鋼琴協奏曲的演奏而獲得勝利。
4。《音樂戀人》(Music Lovers)講的是柴可夫斯基,
5。《一曲難忘》(A Song to Remember)當然是最經典的肖邦傳奇。
6。《鋼琴課》(Piano Lesson)
7.《鋼琴師》(Pianist)
8。《不朽的戀人》(Immortal Beloved)回憶了貝多芬,當然裡面有他的鋼琴曲。
Ⅵ 有哪些關於古典音樂的電影推薦
《永遠的卡拉斯》這部傳記電影圍繞著一位受歡迎的歌劇演唱家——瑪麗亞·卡拉斯的生活展開。卡拉斯曾因其美妙的歌喉而享譽世界,但歲月不饒人,年紀大了的她無人問津。製作人拉里想出了讓卡拉斯重獲新生的辦法,他讓卡拉斯在電影《卡門》中演出,但卻使用她20年前的甜美聲音配音,讓53歲的卡拉斯再度走紅。然而,聲音巔峰的年紀,還是一去不復返了。
Ⅶ 當代古典音樂(或曰藝術音樂)與新世紀音樂和電影音樂的關系是怎樣的
樓上的說得太多太不到位了。根本的區別在於:
古今中外的古典音樂,必須是以嚴格的時代劃分的,現代藝術家再創作的類似於古典風格的「新古典主義」音樂,往往也歸類於新世紀音樂,典型的如莎拉布萊曼,也可歸類於「獨立音樂」,如雅尼。格里高利也類似於古典風格的合唱,但絕對不可能歸類於真正意義上的古典音樂。至於電影原聲音樂( OST ),則更與古典音樂的時代特徵風馬牛不相及。
真正的古典音樂,嚴格來講:完全屬於十九世紀以前、由古代藝術家所創作的富有古代特色、民族特色的嚴肅藝術音樂,是經過數百年歷史和人民的傳乘頌揚代代流傳到今天的文化遺產。任何現當代音樂家所創作的具有「古典風格」的音樂歌曲,只是一種摹仿和再創造,從時代意義和音樂本質上,已完全不屬於古典音樂
Ⅷ 什麼是古典音樂電影配樂(OST)屬於古典音樂嗎如果不是那屬於什麼類型
古典音樂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是指那些從西方中世紀開始至今的、在歐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創作的西方古典音樂,主要因其復雜多樣的創作技術和所能承載的厚重內涵而有別於通俗音樂和民間音樂。狹義指古典主義音樂,是1750-1820年這一段時間的歐洲主流音樂,又稱維也納古典樂派。此樂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
Ⅸ 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有什麼不同
1、組織方式不同
1)古典音樂的組織講究音樂的邏輯性,動機的統一性,音樂發展的連貫合理性等,最偉大的古典音樂中的每個音符就像宇宙中的星球,合理存在、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絕大多數偉大的古典音樂都有較長的篇幅,表達完整復雜的樂思。
2)流行音樂沒法像交響樂一樣,用很嚴謹的方式組織起很長的篇幅,即使是比較復雜的爵士樂也難與交響樂媲美。流行音樂的組織只有一些比較簡單的邏輯,更多講究的是感性的東西。總而言之,流行音樂是較感性、缺乏理性思維的音樂。
2、流行時間不同
1)古典音樂是歷經歲月考驗,久盛不衰,為眾人喜愛的音樂。古典音樂是一個獨立的流派,藝術手法講求洗練,追求理性地表達情感。
2)所謂流行音樂,是指那些結構短小、內容通俗、形式活潑、情感真摯,並被廣大群眾所喜愛,廣泛傳唱或欣賞,流行一時的甚至流傳後世的器樂曲和歌曲。因此,又有"大眾音樂」之稱。
3、風格上
1)古典音樂絕大部分是由某個作曲家單獨完成,所以多表現作者心裡的特有感受,所以對於普通聽眾來說較難理解。
2)而由民間音樂或群眾傳頌的音樂流行正是因為它們代表更多人的思想——這也是古典與流行之間最大的差別之一。
4、節奏上
1)古典音樂具有優美或者奇特的旋律,具有崇高的情感力量或者神秘情感的隱藏能力,帶來愉悅或者引發思考,內涵深刻,能發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於低俗。
2)流行音樂節奏鮮明,輕松活潑或抒情優美,演奏方法多種多樣,音響多變,色彩豐富,織體層次簡明,樂隊規模不大,現代作品多使用電聲樂器。
Ⅹ 關於古典音樂和電影配樂
http://www.besgold.com/bbs/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