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電影最初的夢想中的音樂類型
音樂類型屬於印度古典音樂,勵志主題歌曲,屬於通俗唱法。
印度電影《最初的夢想》中的音樂,歌詞積極向上充滿正義感。其次能給予人們心靈上的啟發,能使脆弱的心靈看到希望。就像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指引方向。曲調的風格是聽上去要抑揚頓挫,使人熱血沸騰。勵志歌曲的意義 律動的音樂,跳動的旋律,激勵的歌詞,搭配完美的歌聲,匯集成了一首首勵志我們的歌曲。這些勵志的歌曲,在我們人生低谷的時候鼓勵著我們勇往直前。
㈡ 十八頻道放映過關於印度人追求音樂的電影
原名:LondonDreams譯名:倫敦夢/倫敦尋夢
影片類型:歌舞
國家/地區:印度
年份:2009年
對白語言:北印度語
色彩:彩色
製作成本:INR200,000,000/estimated
導演:RajkumarSantoshi維普爾·奧盧圖爾·沙哈VipulAmrutlalShah
編劇:RiteshShah....(dialogue)SureshNair....storyandscreenplay
演員:薩爾曼·汗SalmanKhan....Mannu
阿辛Asin....Priya
朴雅卡·喬普拉PriyankaChopra
阿賈耶·德烏干AjayDevgan....Arjun
拉娜·杜塔LaraDuttaUrmilaMatondkar
克里斯托弗·威爾森ChristopherWilson....AirlinePilot
歐姆·普瑞OmPuri
GoldyNotay....Sima-TheReporterLee
NicholasHarris....Passerby
AdityaRoyKapoor....ZohebHayaatKhan
JohnnyLynch....PaparazziMandiSidhu
RannvijaySingh....WasimHayaatKhan
簡介:Mannu和Arjun是從小玩大的朋友,但他們除了各自家庭都稍微與音樂有些關系外並沒有什麼共同點。Arjun的生活被一種登上舞台實現他的祖父未竟的音樂夢想的激情所控制著,而與此同時Mannu對他的身為音樂老師的父親的樂器絲毫提不起興趣,只想繼續童年時的沒有野心,只要享受生活的美好就好。但此時的他們萬萬不會想到後來就是音樂發展了他們的友誼繼而又考驗他們的友誼,瓦解了他們的友誼……
Arjun堅持不懈追求他的夢想,甚至不惜離開他在異鄉唯一的親人——他的叔叔,漫遊在倫敦的街頭,直到他在一個音像店落腳並以此為事業的起點進軍音樂的世界,學習演出技巧。
當Arjun和另外一對兄弟(Zoheb和Wasim)以及Priya(一位來自南印傳統家庭的音樂狂熱者)組建了樂隊的時候,Mannu正靠音樂維生,他在自己村莊的婚慶禮儀樂隊演奏。Arjun於是讓他加入樂隊,但不久就發現Mannu成了對自己最大的威脅和實現自己野心的最大的絆腳石。因為Mannu憑借著他的音樂天賦以及瘋狂的舞台表演成了眾人熱捧的對象,而這正是Arjun要花數年才能實現的,Mannu一夜就完成了,這讓Arjun感覺到自己被上帝背叛了,而他曾經在上帝面前放棄了一切只為追求音樂上的成功。
Arjun時常被嫉妒和不安侵襲,Mannu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又奪走了他的至愛Priya,這讓Arjun的仇恨更甚。他在和心魔作斗爭的時候最終敗了,並且想到了一條邪惡的招來毀掉他最好的朋友。在一次三城巡演的期間他用女人和毒品誘惑了天真的Mannu,讓他走上了一條急速的下坡路,幾乎完全毀掉了他的人格和正常的生活。他計劃毀掉Mannu的地方正是數年前他的祖父在兩萬五千人前失敗的地方,Arjun正想在這個地方贏得自己的榮譽。
最後Arjun幡然悔悟,當一切已經太晚,他付出了解散樂隊,失去友誼以及信任的代價。
㈢ 印度電影《調音師》適合情侶看嗎
大家好,我是電影愛好者,下面我們一起談談這個問題。
《調音師》是由斯里蘭姆·拉格萬執導,阿尤斯曼·庫拉納、塔布 拉迪卡·艾普特、安爾·德霍萬聯合主演的懸疑犯罪喜劇電影。於2018年10月5日在印度上映,2019年4月3日中國大陸上映
印度影片《調音師》故事靈感來自於2010年的同名法國短片。該片講述了滿懷抱負的鋼琴調音師阿卡什(Akash),為了獲取音樂靈感一直假裝盲人,在被邀請參加一場私人音樂會時卻意外「目睹」一起兇殺案,成為現場唯一「目擊證人」。
一個假裝盲人的鋼琴師阿卡什(阿尤斯曼·庫拉納飾),意外闖入捉姦現場並目睹女主人西米(塔布飾)和其情夫曼諾拉(馬納夫·維吉飾)清理男主人普拉默(阿尼爾·達萬飾)屍體,離開兇案現場後的阿卡什,在「盲」和「不盲」之間猶豫,卻沒想到蛇蠍主婦西米和她的情夫早已先人一步。西米先是來到阿卡什打工的餐廳,當著阿卡什和餐廳老闆的面扮演了一出「老公居然在結婚紀念日放我鴿子」的戲碼,後更是直接來到阿卡什家中,對他百般試探,尖叫面具、當面下毒,甚至直接掏出手槍,阿卡什不堪折磨舉雙手投降,所遭遇的種種出其不意的經歷。
看過的懸疑類電影其實不多,但自認為無論從技術層面還是故事結構,短小精悍的調音師絕對算得上上乘之作。
濃縮的13分鍾可以說盡顯世間百態。泰姬陵的故事也在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人生有很多種可能,失敗的鋼琴家說不定是成功的調音師;表面微笑的服務員或許疲於應付內心骯臟無比;帶著面具的人類在毫無威脅的弱者面前可以百分信任卸下防備;我們做著各種掩耳盜鈴的舉動卻自認為高明。
影片的開頭就在設局,雙眼無神的老者,穿著褲衩的彈琴者,只留出輪廓的暗中人,由琴聲串連在一起,茫然不知其所以然。
琴聲忽然戛然而止,終結聲不知是射釘聲還是關門聲。這是最妙的地方,因為結局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判斷。
附帶提示說,不要太入戲,誘惑越多越要勇於反省自我,知道適可而止,如果你覺得自己永遠正確,槍聲可能就在下一秒響;還有人說這是告訴我們任何事情一開頭了,就必須得繼續,即便是不喜歡也要裝下去,這才有全身而退的機會。
印度影片《調音師》改編自2010年的同名法國高分懸疑短片。
這部短片只有14分鍾,講述一個調音師通過假扮盲人迎來事業春天。然而在某天他來到一位客戶家中調試鋼琴不料目睹了兇殺案。
短片的節奏快而緊湊,幾乎沒有喘息的機會就把觀眾帶入兇殺現場,與兇手鬥智斗勇的過程很精彩,戲劇張力完爆多數懸疑驚悚題材長片。
短片最後給了一個戛然而止的結局,兇手拿槍指著調音師,電影結束。之後的意猶未盡則完全交給沒有跳出劇情的觀眾們自己去想像了。
現在印度版的《調音師》終於給了我們一個結局。
故事講述了一直假裝盲人的鋼琴師阿卡什(Akash),在意外成為一起兇殺案的唯一「目擊證人」後,所遭遇的種種出其不意的經歷。影片故事波折驚奇,反轉不斷,是2018年度IMDb評分最高的印度影片。
一部好的電影,定是要能震撼人心的。《調音師》無疑就是這樣一部電影,而且,不到最後一秒你永遠都猜不到結局!可以情侶一起看的,看完可以互相交流一些感受,增加話題。
不好意思,本人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無法回答你的問題,謝謝!
這部電影的真實性很強,故事情節能深入人心。
《調音師》是懸疑喜劇電影,既不黃暴,也不無聊,具體相對爆滿,小情緒覺得老少皆宜。重點是這個選擇主體--情侶。小情緒不禁要問一句,什麼階段的情侶呢?
1、剛剛牽手的情侶,這個片無坑選它選它選它
《調音師》整體基調是喜劇,兩個剛剛牽手的情侶,多半還沒有那麼熟悉,這種基調,既不會讓兩個人尷尬,還可以對情節來點小互動小耳語,男女主 情感 線是非常清晰的,前期相識、曖昧、在一起,有詼諧有粉紅,借他們的感情催化你們的感情,就問你賺不賺。
2、熱戀小情侶,有情飲水飽無所謂了
《調音師》一部懸疑電影,幾個維度的故事線索都不無聊,男女主的愛情故事,男主裝瞎的動機,配角的婚外情謀殺故事。這 娛樂 這八卦,還不夠兩個膩歪的么。高級一點的聊人性,聊器官買賣,聊電影結構,保證有說不完的觀後互動
調音師准確的說的一步懸疑片,適合任何人去看,如果你說的為了追求愛情的氣氛,這一部電影並不適合這種心態去看,如果是抱著看一步好電影的心態,那這部電影我毫不猶豫的推薦你去看!
印度電影《調音師》是改編自法國同名短片《調音師》,講述的是一個落魄天才鋼琴家,為了得到更多同情和生活中的便利而選擇裝瞎,生活來源專門做調音。某一天他來到一戶人家調音時,發現女主人夥同情夫殺了男主人,捲入了這場殺人案件,不斷受到迫害,甚至被毒瞎,變成了真正的盲人,想通自己處境後反擊最後用女主人的眼睛復明,整部電影探討的都是人性之惡,有大惡也有小惡,在劇情的反轉反轉再反轉中穿插了一些幽默,引發笑點的同時也會引發深思,還會有一些暴力血腥的情節,總的來說是一部較為優秀的懸疑片。
如果你們倆都是喜歡這種類型的電影的話,你們在觀影過程中,可以一起按照看到的劇情猜測下一步走向,吊足她的胃口,甚至不斷驚呼「原來還可以這樣!可以增強你們的溝通,促進交流,讓倆人的關系更加緊密。
如果你們不是很喜歡這種懸疑風,或者覺得裡面的一些情節會引起不必要的爭論,這種探討人性的電影感覺略沉重,想要情侶之間更輕松歡快一點,建議選一些愛情類電影或者 搞笑 幽默的。
我是先看的印度版的《調音師》,後來才知道它是法國短片《調音師》的衍生品。故事新穎,但不是單純的愛情片,不太推薦給熱戀的情侶看,話題會比較沉重。
這里只對印度版的發表一下看法。本片講得是一個想要出名的鋼琴家,突發奇想,假裝成盲人來騙取大家的同情心,卻意外目睹了一處兇案現場,從此被殺人犯追殺,最後僥倖存活下來的故事。
印度版《調音師》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裡面反轉太多,最後還有一個開放式的結局。
當你發現男主逃脫不了醫生黑手的時候,黑心商販又站到他這一邊了,因為他們想要得到更多的錢;當你發現商販快得手的時候,警察出現,把商販給殺了;當你發現男主最後快要死於醫生之手時,殺人的女主出現了,把醫生給殺了!不得不對印度電影這種直接、暴力的表現方式所震撼。
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為了求生存的商販,誰給錢多就跟誰走,他們完全沒有立場可言;貪心的醫生,最後想獨吞巨款,萌生想殺男主的心思;歹毒的殺人女主最後已經活了下來,卻還是想把男主給撞死,黑心至極。
生而為人,有的人過得平凡,有的人過得閃耀。在平凡中尋找生活的意義,會使你更加成熟睿智,那些沉澱下來的養分會慢慢滋養你,讓你變得更加百毒不侵;生命短暫,想在一生中追名逐利也無可厚非,畢竟我們每個人賦予生活的意義是不同的,我們也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指責別人。
那就要看你喜不喜歡這部電影看沒看進去 永遠不要考驗人性,因為沒有人能經受得起。
在這個故事中,不管是高官、明星還是底層的小販,當危險、誘惑擺在面前時,他們都不得不做出艱難的選擇,而這就是人性里讓人回味的地方。
這劇情真的非常的不錯,喜歡有故事、有情節的盆友真的有福了。單從劇情上來看,這部電影還是很不錯的,劇情的鋪墊和劇情結合得很流暢。個人認為挺適合的!
㈣ 有關印度會唱歌的小女孩布蘭卡的電影叫什麼名子
感覺《神秘巨星》這個和你說的很像,但是小女孩名字不叫做布蘭卡,所以不太確定是不是你要找的
《神秘巨星》是由阿德瓦·香登自編自導,阿米爾·汗、塞伊拉·沃西、梅·維賈、拉傑·阿晶領銜主演的勵誌喜劇電影。該片講述了印度少女尹希婭突破歧視與阻撓,堅持追尋音樂夢想的故事。
㈤ 好看的印度電影(要有歌舞的)
朋友 希望下列回答能幫助到你
1 寶萊塢生死戀
2 風度
3 愛人
4 未知死亡
5 花無百日紅
6 阿育王
7 天生一對
8 寶萊塢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9 超級大玩家
10 一不小心愛上你
11 地上的星星
12 愛情時光機
13斗氣愛上你
14 奪命煞星寶萊塢 1/2
15勒克瑙之花
16阿巴克大帝
17寶萊塢機器人之戀
18天賜良緣
19 印度往事
20 不可思議的愛
21 我的名字叫可汗
22 有時快樂有時悲傷
23 勇奪芳心
24 情字路上
25 加油!印度
㈥ 為什麼印度電影必須有歌舞情節
因為印度本身氣候炎熱,很多人選擇進電影院是為了一邊吹冷氣一邊看電影消磨時間,所以花了錢的他們希望能長時間待(賴)在電影院里,並且希望有最佳的娛樂觀影體驗,比如俊男靚女唱歌跳舞。所以印度的電影時間都很長,一般都是3個小時。
電影時間太短,觀眾就會覺得沒意思。早期的印度電影製片商為了迎合大眾這一需求,通過在電影中加入大量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歌舞以增加片長(業界良心啊!而且在攝影棚拍攝歌舞的成本很低。)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印度電影的這種固定類型風格。
還因為印度電影受傳統音樂戲劇的影響很深,印度人民習慣了這種戲劇的表現方式,他們喜歡跳舞,於是電影就像大銀幕上的音樂喜劇,看電影就像看戲一樣熱鬧。在情節中穿插舞蹈,也可以適度放緩節奏,讓人放鬆一下情緒。增加了歌舞之後,電影時長被拉長,除了看故事外還有一段眼部按摩,觀眾也會覺得非常值回票價。
㈦ 印度歌舞電影哪些最經典,推薦下
《熱辣媚娘》系列 《狂蜂浪蝶》系列 《異域天使》系列 《旋轉街頭》系列 《歌舞輕狂》系列 《歌舞飄搖》系列 《野性呼喚》系列 《紅唇艷舞》系列 從1913年第一部印度故事片誕生至今,歷經80餘年的發展,印度電影業已形成了一個年營業額約12億美元,擁有近200萬工作人員。年產1200部影片的龐大行業。其中,電影製作中心"寶來塢"以年產900部影片的驕人數量成為當之無愧的電影巨人。這個數字約相當於我國電影年產量的8倍,是好萊塢的3倍。印度電影長期以來在發展中國家盛 行不衰,從新德里到南非的德班,人們無不為之深深著迷。 因此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個世界上有一半的人在看好萊塢電影,那麼,另一半人則是在"寶萊塢"電影(印度電影)的歌舞聲中熏陶長大的。印度電影一度在中國流行一時,"流浪者之歌"傳遍全國。隨後的近二十年時間里,由於種種原因,印度電影在中國漸漸銷聲匿跡。進入2000年後,不甘心僅限於發展中國家市場的寶萊塢,打破印度電影傳統局限,更新製作理念,推出了一系列全新的印度電影。也就是我們所說"新概念印度電影"。新概念印度電影在製作手法上吸取了很多好來塢的製作模式,這些電影既延承了以前的一些特點:出色的歌舞、細膩的表演、曲折的劇情等,又添加了很多新的元素:時尚的氣息、緊湊的節奏、輕松幽默的表演。再加上男演員俊朗,女演員漂亮,整個電影都非常養眼!簡單來說,如果拋開特色鮮明的歌舞不看,那你或許分不清這是一部好萊塢大片還是印度電影,鮮明的民族特 色與好萊塢風格的完美結合,是新概念印度電影的一個顯著的特點與趨勢。"寶萊塢"對先前一些影片 歌、舞、戲脫節的弊病做了較大改進,加強了舞蹈、劇情和人物感情之間的緊密結合。一些情節更為復雜、製作更加精緻的新概念印度電影開始在歐美電影市場上掀起風暴。例如,在去年的奧斯卡金像獎評選中,來自"寶萊塢"的大片《印度往事》(又名〈榮耀之役〉)被提名為最佳外語片獎;去年8月份在瑞士舉行的洛迦諾電影節上,由印度女導演魯帕麗-梅塔拍攝的《伊耶夫婦》被提名為"最佳亞洲影片",並在10月份的夏威夷國際電影節上一舉贏得"最佳故事片"大獎;而由另一位印度導演邁瑞-奈爾執導、投資僅150萬美元的寶萊塢影片《季風婚宴》則在全球范圍內取得了超過3000萬美元的票房收入,並被改編成百老匯音樂劇《孟買之夢》。今年1月份,由前迪斯尼電影公司的創意總監威拉德.凱羅為寶萊塢的"超級電影公司"執導的歌舞喜劇片《金盞花》(Marigold)則開創了好萊塢與寶萊塢全面合作的先河。對此,有西方媒體說:"寶萊塢擁有全世界一半的忠實觀眾。如今,西方的影迷也發現了寶萊塢,並逐漸成為寶萊塢的另一半觀眾。" 美國八大電影公司正在關注新概念印度電影。哥倫比亞三星影業集團已經發行了兩部寶萊塢影片:《印度往事》和《"克什米爾"使命》,並且還把十幾部寶來塢的影片放在了發行名單上;20世紀福克斯公司則與寶萊塢深受歡迎的製片人拉姆-戈帕爾-弗厄瑪簽下了合約,由他們全權負責拉姆的三部新作在全球的發行。
㈧ 印度電影《調音師》的故事情節分析
我覺得這部電影用「鋼琴師」更合適,因為整個情節與「調音師」關系不大。但這只是小細節,並不影響該電影的優秀品質。
毫無疑問,《調音師》的劇本寫得非常棒,故事情節緊湊,結構嚴謹,沖突和懸念跌出,在長達兩個小時里,緊緊抓住了觀眾的注意力,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調音師》的主情節是假扮盲人的男主角阿卡什無意之中目睹了一場兇殺案:一對偷情男女殺死了女方西米的丈夫。他本想報警,卻發現警察局長竟然是兇手之一。此後,故事圍繞主角躲避兇手追殺展開情節,揭示了人性的兇殘與醜陋。
由於主情節的轉折點(激勵事件)發生在電影播放進度的大約四分之一處(開頭三十分鍾後),為了避免觀眾感覺拖沓或失去興趣,故事還安排了一個次情節,既男主角愛上一家音樂酒吧老闆的女兒蘇菲。此外,導演把整個電影高潮的一部分作為開頭:一名獵人在曠野中槍擊一隻兔子,但沒有打中,留下一個沒有結果的畫面。這個懸念像一個鉤子,吊起了觀眾的胃口,讓他們保持繼續觀看的興趣。
電影在最後十分鍾左右的地方達到高潮,女主角西米在汽車後備箱中掙脫束縛,將准備出賣其眼角膜的狠毒醫生殺死,並把變盲的男主角趕下汽車;在她將車掉回頭,准備加速撞死鋼琴師時,影片開頭出現的那名獵人,在射擊兔子時,子彈意外擊中了開車路過的女主角,導致車毀人亡。這一事件揭示了惡人有惡報的主題思想。
影片達到高潮後急轉直下,把鏡頭轉向兩年後的英國倫敦。鋼琴師曾經熱戀過的酒吧老闆女兒蘇菲出現在一個廣場,與男友告別後,意外發現一家酒吧的門口有阿卡什表演的海報,原來鋼琴師如願來到了倫敦。女孩上前相認,鋼琴師認出了她,並告訴他倆分手後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事情。
結尾鏡頭是鋼琴師告訴蘇菲自己真瞎了,但分手後,卻用拐杖打飛地上一個被人踩扁的易拉罐,明顯表示他並沒有瞎,只是無法原諒在他遇到麻煩時,蘇菲不施援手的冷漠行為。
㈨ 《印度之歌》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印度之歌》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1974 彩色片 120分鍾
法國阿莫里阿爾影片公司攝制
編導:瑪格麗特·杜拉 攝影:布魯諾·努伊唐 主要演員:德爾芬·塞立格(飾安娜—瑪麗·斯特萊泰) 米歇爾·隆斯達爾(飾副領事) 克洛德·芒(飾邁克爾·理查森)
【劇情簡介】
30年代的加爾各答。一個貧賤的、無名無姓的東方女乞丐和一個高貴的白種女人、法國駐印度大使的夫人安娜—瑪麗·斯特萊泰,都在這里結束了她們的生命。
伴隨著片頭字幕的背景聲音是一個尖利的女聲在用東方語唱一首單調的歌曲。這是一個女乞丐在唱沙灣拿吉的曲調。歌聲停止,又尖聲大笑起來。然後用切分節奏說話,說得既快又多,最後沉默下來。隨之,有兩個聲音開始對話。畫面上,飛鳥掠過天空,落日漸沉。
影片就這樣開始了它的敘事的第一個層面:這是一個瘋女人、女乞丐在唱歌,在說話,在笑。她出生於寮國的沙灣拿吉。10年前,她17歲時就懷了孕,被母親趕出了家門,從此她到處漂泊,想使自己銷聲匿跡。她生了一大群孩子,有的死了,有的賣掉了、丟掉了,她全都忘得一干二凈。她終於孑然一身,來到了恆河邊上,來到了孟加拉灣。
影片隨即進入了第二個敘事層面。畫面上出現了法國駐印度大使館內的一個場景:黑色的鋼琴,優雅的台燈,少女的照片,印度僕人在焚香、點蠟、供花……照片上的少女是安娜—瑪麗·瓜爾迪。她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威尼斯人,她保留了母親的姓氏。她現已長眠在加爾各答的英國墓地,墓碑上刻的是:「安娜—瑪麗·斯特萊泰」。
她曾在威尼斯度過了她的青春年華。她愛好音樂,經常彈奏鋼琴,寄託自己的情懷。但後來,她再不彈奏了,因為音樂與她生活中的某種痛苦聯系在一起。
那是在一次舞會上。已經與洛拉小姐訂婚的邁克爾·理查森邂逅安娜—瑪麗,一見鍾情,愛之欲狂。理查森拋開了一切去追隨她,一直到了印度,而且為了留在印度,他創辦了一個孟加拉灣海上保險公司。但在她去世後,他也離開了印度。
她18歲時,第一次結婚,嫁給了在寮國沙灣拿吉的法國殖民地行政長官。她忍受不了那個環境:她周圍的柵欄、行政總署的花園、哨兵、官員……面對著湄公河,她沉默、哭泣……
那麼年輕,她已瀕臨死亡的邊緣。有一天,部里的斯特萊泰先生來巡視湄公河沿岸的各駐地機構,遇見了她,就帶她出遊。來到了亞太各國首都:北京、曼德勒、仰光、悉尼,後來又來到拉合爾,倏忽之間過了17年,最後來到加爾各答。
加爾各答,這個恆河邊上喧嘩的、人口過剩的城市,塵土飛揚;季風期光照刺眼;空氣中彌漫著麻瘋病的氣息,焚屍爐終日在燃燒著死於飢餓的人們……一切都令人難以忍受。
即便在半夜還是如此悶熱,安娜—瑪麗感到真是受不了。她有時久久注視著自己的相片,緬懷自己的少女時代;有時哭泣,有時卻不再痛苦,彷彿心靈得了麻瘋病。天一入黑,她身著黑衣,來到公園散步。她也經常出現在使館的招待會上,和她的情人們跳舞,其中有邁克爾·理查森,年青的隨員,她和斯特萊泰先生的過去朋友。她屬於任何一個想要她的人,幾乎有求必應。
幾個月前,人們曾發現她和邁克爾·理查森在昌德納戈爾的一家 *** 出入的旅館里,想要一起自殺,後來被人用救護車送回了加爾各答。
在熱鬧的招待會上,時時傳來女乞丐的歌聲,哨兵得到命令放她進花園。斯特萊泰夫人見到她感到十分驚訝:這個沙灣拿吉的女乞丐怎麼可能跋涉數千里,翻山越嶺,來到加爾各答?很可能她在追尋某個白人。
招待會上有個不受寵幸的人:法國駐拉合爾的副領事,一個微胖的中年男子。他生於法國的納伊,父母早就離異。在讀中學時他多次被開除,後來被送進一個校規很嚴的學校,只有一位姑母有時給他寫寫信。生活沒有垂愛過他,他在拉合爾孑然一身,也沒有任何女人和他親近過。他就這樣孤獨地過著日子。
有一天,在去辦公室的路上,他在公園里遇見了安娜—瑪麗,他們之間似乎發生某種曖昧的事。他對別人說,對斯特萊泰夫人,他有關心她、愛她的權利,就像她在加爾各答的情人們一樣。這些話後來傳到了大使耳中。
副領事在拉合爾的一些作為令人難以理解。最糟糕的是他殺了人。夜裡,他在陽台上對著夏利馬爾公園開槍,對著麻瘋病人、對著狗開槍,他對鏡子里的自己也開了槍。這些瘋狂行為引起了人們的議論,官方宣稱他「神經錯亂」。由於大使的干預,才使他倖免於撤職。但他得調動工作。
副領事終於也來到招待會,和安娜—瑪麗一起跳舞,並向她傾訴自己的愛慕之情。他說自己在拉合爾自殺未成,要求在招待會結束後,能夠和她的一些密友一起留下來。大使夫人加以拒絕。副領事執意要求留下來,並且大聲喊叫,終於被人趕了出來。他又哭又笑,叫喊著「安娜—瑪麗·瓜爾迪」這個名字。這事成了一椿丑聞。
大使邀請一些人陪他的妻子去島上遊玩,而他本人將到尼泊爾去打獵。大使知道她的情人都是些英國人。他們一行五人住在豪華的威爾士親王國際大旅館。她只是到了晚上才回官邸睡覺。那天傍晚,副領事也搭乘最後一班小艇趕到了島上,尋找他們的蹤跡。
這是1937年9月的一個夜晚,夏季季風時期在中國,戰爭正在進行;西班牙共和國已被扼殺;在恆河三角洲,寮國的女乞丐在溫水中捕魚充飢,受到季風期強光的 *** ,她雙目失明,終於倒斃在恆河的一個河灣的石頭下邊。安娜—瑪麗對朋友們說了一些關於威尼斯的冬天的事情之後,獨自一人從小路回到官邸,拉合爾的副領事跟隨著她,一直跟到公園里……
夜裡,法國官邸周圍,響起了音樂聲。
一個朋友夜裡又回到法國官邸。他看見她躺在公園里,臂肘支在地上,臉放在胳臂上……拉合爾的副領事在離她十米遠的地方,他們彼此沒有說話。早晨,人們在海灘上,發現了她的晨衣。
【鑒賞】
《印度之歌》是一部十分獨特的影片,屬於難度很高的「智力電影」的范疇,也是一件品位很高的藝術精品。它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講了一個意蘊深邃的故事,而更在於它運用了特異的聲畫錯位、套層結構等敘事手段。
影片敘述的兩個故事,實際上是表現了兩種社會的生存狀況:西方殖民者和苦難的殖民地人民。以大使夫人安娜—瑪麗·斯特萊泰和拉合爾的副領事為代表的那些不能適應殖民地環境的白人,他們雖然生活優裕,但各有各的精神痛苦。百無聊賴的大使夫人,精神空虛,陷於紛繁的愛情糾葛中,最後投海自殺,一死了之。而那個無名無姓的亞洲女乞丐,在影片中,只聞其聲,不見其形。她對自己的不幸,毫無意識,好賴活著,還快樂地唱歌,放聲大笑。她死於物質的貧困。在這個飢饉和麻瘋病蔓延的亞洲大陸上,乞丐和麻瘋病人比比皆是。片中的女乞丐正是這樣一個殖民地人民苦難的象徵。
作者把這兩條通往死亡的歷程置於1937年9月、二次大戰前夕的時代背景上,用以說明在世界政治形勢充滿絕望的時代,人類的生存危機帶有一種普遍性。
影片採用了聲畫錯位的套層機構的手法。畫面上表現的是法國駐印度大使館的場景和人物,寧靜、高雅、舞姿翩躚。而畫外音則以時序顛倒、兩個故事交錯穿插的方法敘述和渲染著精神的痛苦和物質的貧乏:塵土飛揚的加爾各答;難以忍受的季節風;飢荒、乞丐、麻瘋病和焚屍爐;還有大使夫人和副領事各自的精神痛苦……這種聲畫錯位和雙層結構的藝術手法產生了雙重的對比效果:一重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對比;另一重是燈影舞姿、優閑舒適與精神和心靈的痛苦相對比。這種藝術處理顯然比一般的寫實手法更耐人尋味。
影片的劇情不是靠人物的戲劇性動作和語言來展開的,而是靠畫外的朗誦和對白來構成敘事。畫面上的動作緩慢的人物和攝影機緩慢移動所展現的景物,只是營造了 一種意境、一種情緒和環境氣氛。
整部影片由七十幾個長鏡頭和500句畫外音構成。由於鏡頭移動和人物動作都極緩慢,因此形成的畫面往往處於半靜止狀態,影片構圖十分講究並大量攝入鏡中反映的映像,色彩美如油畫。
它的畫外音非常奇特:有畫外人們的交談,構成客觀的敘事;也有劇中人物在畫外進行對話,但畫面上的人物並不張嘴;另外還有一些嘈雜的交談聲,是為使館招待會上賓客們的交談和議論烘托氣氛的,畫面並無表現;此外,還有一個女乞丐的歌聲、笑語聲、風聲、雨聲、濤聲、鳥鳴、犬吠及音樂聲……這些在畫面上全無實體的表現。
影片的敘事也充分體現出作者瑪格麗特·杜拉的新小說派的手法,即不是線性的,而是時序顛倒、跳躍式的。影片一會兒講女乞丐,一會兒講大使夫人;一會兒講大使夫人和這個人的關系,一會兒又講和另一個人的關系;顛來倒去,而且往往不指名道姓,只用「他」或「她」或「他們」來指示,加上裡面的人物關系很復雜,因此,很難一下子就抓住具體何所指。例如在進入敘事的第二個層面時,有兩個聲音在對話:聲音1:「在加爾各答時,她們是在一起的。」聲音2:「那個白種女人和另一個?」聲音1:「是的,那是在同一個年代……」
觀眾當時肯定不會知道,「她們」指誰?「白種女人」又是誰?因為,此時畫面上「落日、飛鳥」的景色與此毫無關系。一直要等到五分鍾以後,才出現「安娜—瑪麗·斯特萊泰」的名字,七分鍾以後,才出現她在鏡中的映像。而對她的故事的敘述,卻是從這樣一句話開始的:聲音1:「他曾追隨她來到了印度」。聲音2:「是的……為了她,他離開了一切,在一個夜晚」。此刻,畫面上是一塊黑色的料子隨著鏡頭的緩慢移動而展現出白色的閃光片……觀眾知道,一個愛情故事要開始了,但卻不知道發生在誰與誰之間。
還有關於女乞丐的故事的敘述。畫面上從未出現過她的形象,往往是在出現了她的聲音之後,人們對她發表議論。其中有我們不知道的男男女女的聲音,也還有年輕的隨員和安娜—瑪麗·斯特萊泰的聲音,談得很熱鬧。但畫面上所表現的卻與此毫不相關,反而是斯特萊泰的朋友注視著剛剛走出畫面的安娜—瑪麗和年輕的隨員。隨後,鏡頭又轉向外景的樹叢、白色建築物等等。
總之,這些畫外音與畫面並不互相依賴。但也有一些畫外音多少與畫面有些關聯。例如,安娜—瑪麗和副領事之間有一段談話。副領事的聲音:「我以前不知道你的存在……」安娜—瑪麗的聲音:「我愛邁克爾·理查森,我擺脫不了這種愛情……」這段談話歷時頗久,畫面上確實先後出現了安娜—瑪麗和副領事。他向她走去,她低垂雙眼,他在她面前站住,摟住她跳舞……僅此而已,他們並沒有交談。後來,鏡頭又搖到邁克爾·理查森,他在向他們跳舞的方向注視。在這樣一些段落中,聲音和畫面似乎有了某種聯系。但是,確切地說,彼此仍然是獨立的,在這部影片中,就聲畫關系而言,聲音占居敘事的主導地位。由此而產生了電影製片史上的一個獨特現象:就是有兩部影片共同使用這一條聲帶。一部就是《印度之歌》,另一部是《她的威尼斯姓氏在荒涼的加爾各答》。
聲音起敘事的主導作用,而畫面起營造氣氛、情緒的作用。例如「聲音」談了許多關於加爾各答如何炎熱、如何令人受不了的話;畫面則在節奏上突出「緩慢」:人物懶洋洋地躺著,有的赤膊,有的敞懷;連電扇都是有氣無力地緩緩轉動。從聲音到畫面營造了一個「熱—賴—慢」的氛圍。因此,畫面絕不是無關重要的。它和聲音同時作用於觀眾的視覺和聽覺,使觀眾獲得一種綜合的藝術感受。
《印度之歌》突破了「電影是動態的視覺形象藝術」這一傳統觀念。這是一部「文學化的電影」,或者說是「電影化的文學」。這是一部突破了電影和文學的傳統界線的現代派作品。本片作者瑪格麗特·杜拉所追求的,正是運用電影這種直觀藝術的手段來加強她的文學的表述。因此,她獨立拍攝的一系列電影,也被有些人稱之為「非電影」。
瑪格麗特·杜拉對中國的知識界來說,並不陌生。她是法國新小說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好多部文學作品都已譯成中文出版,如《琴聲如訴》、《情人》等。這部《印度之歌》的電影劇本也曾翻譯出版過。至於由她編劇的電影作品《廣島之戀》和《長別離》,更是被廣泛地介紹和研究。
從「新小說」到「非電影」,杜拉在藝術上不斷探索,勇於創新。這位現代派藝術家,在鍥而不舍地探索人的精神世界的同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在《印度之歌》中所運用的語言,也體現了她的特色。一如在《廣島之戀》中運用大段的內心獨白,禱文式的疊句,詠嘆式的朗誦那樣,在《印度之歌》中,一脈相承地運用了疊句、朗誦,並用片語、短語代替完整的句子,詞義不相關聯而富有強烈對比的片語相聯並列,如花香和麻瘋病,鐵銹色和炎熱……
法國影評家克洛德—瑪麗·特萊莫阿稱《印度之歌》是一首「咒語般的詩」。
這部影片在1975年戛納電影節上映出時,曾轟動一時。片中的主題曲,充滿30年代懷舊情調的鋼琴曲《印度之歌》也曾風靡法國。飾演片中女主角安娜—瑪麗·斯特萊泰的是氣質高雅的德爾芬·塞立格,她曾在《去年在馬里昂巴德》中扮演那神秘女人,她的美麗、風度和氣質使安娜—瑪麗·斯特萊泰活在銀幕上,彌留在觀眾的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