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六七十年代,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什麼場面
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非常壯觀的場面,因為來看電影的人有很多,在這個時候非常容易出現人擠人的情況。而且在這個時候大家也會非常的開心,同時也會讓大家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好的體驗。即使被蚊蟲叮咬,大家也不會選擇回家。是看電影的非常多,所以很多人站在最後面,根本不知道電影里演的是什麼。
所以很多年輕人體會不到他們的那種快樂,因為大部分年輕人會跟自己的朋友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這個時候大家也體會不到,看露天電影的那種心情。而且現在的年輕人有很多的娛樂活動,還有一些朋友可能會跟朋友一起去游樂園玩耍。然而在他們那個年代,唯一的娛樂活動可能就是看露天電影了。甚至還有一些人坐在了別人家的牆頭上去看電影,看到了這樣的場景之後,也讓很多人覺得如今的生活非常的不容易。
Ⅱ 為什麼60 70年代的電影照片看起來畫面都這么經典
如果是專業的人員,當然可以拍出相同的效果。
但是,其實用現在新型的攝影器材拍攝,也可以達到那樣的效果。
有一點就關鍵在於自己的攝影技術是不是很全面。
像王家衛的電影,畫片幾乎全是那麼的懷舊和經典。
例如2000年拍的《花樣年華》和2004年拍的《2046》。
想要拍出那種懷舊場面的電影可以通過改變燈光和通過剪輯去實現。
或者可以詢問一下在拍攝方面熟悉的人,也可以買專門的書去學習。
我也喜歡那種場面。
加油。希望你拍出好的作品。
Ⅲ 你還記得70.80年代農村放電影的經歷嗎
夏天: 一地瓜子殼、腿腿蚊子包、人人自帶凳、足足幾村人、影幕正反看、老少眼直盯、青年軋熱鬧、趁機找對象、看到桃色境、心跳手不正、起鬨吹叫子、嚇跑大姑娘、中間暫休時、忙著找茅坑、小孩手中抱、頭無著落靠、大人只管己、繼續等下續、一部心酸淚、哭得噠噠涕、一部喜鬧劇、笑聲滿天飛……,電影結束,下次再回!!![笑哭]
我是1976年10月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到農村的,那個時期的鄉下文化大多是電影。隔三差五的周邊的村莊都有放電影的,影片大多都是看過的,為了消磨時間,我們男女知青結伴而行。農村那時放電影就像過年一樣,有的連續放二三天,外村的來看電影,就像是走親戚。放電影前,早早就把凳子放在銀幕前,特別是孩子們的高興勁,很有意思。
那時的文化主要還是匱乏。
看一場露天電影,在農村人眼裡,遠遠勝過現在人看春晚,是那個時代人們的最高精神享受!
農村的電影生活是從知道要放電影時開始的,一個村要放電影了,都是提前通知的,從這時開始,村子裡就開始沸騰了,大人小孩奔走相告,無論是否已經得到消息都要告訴一番。大人們開始緊鑼密鼓地把自己家的活忙活完好靜心地看電影,孩子們開始設計准備自己看電影時吃的小食品,當然不是買而是自己到山裡采。
放電影當天,大隊要派一掛馬車到公社裡把放映設備和放映員接到村子裡,這時孩子們就成群地圍在放映地了,帶著好奇心看著這些設備;成年人就老早地幫著放映員架設銀幕,銀幕最初是窄的,後來變成寬銀幕了;待到黃昏時分,全村的男女老少、全家的老小,就紛紛的從四面八方向放映場聚集。不過,因為當時 社會 治安不好,家裡要留一個看家的,一般都是老年人。
那個時代電影片子少,還是黑白的,經常重復放映,那也百看不厭,甚至電影的台詞都能背下來。
那時農村放電影,是一個社交大平台,通過看電影,全村百姓在溝通交流,小夥伴們在加深感情,年輕人通過看電影談成戀愛的也不在少數。當然,因為擁擠了、擋視線了、踩腳了等等,口角的、打人甚至打群架的也時有發生,不過這也不影響人民對看電影的迷戀程度,因為很多人都是步行十里八村跟著放映員看電影的。
那個時候看電影不只是文化,更是一種生活,是過來人的一種永恆記憶,美好的!
回憶起少時看電影,那是非常興奮的事。當年我村有驗軍,又是公社駐地,看電影的次數各外多。當著到部隊的放影車駛來,那心情別提多高興了。經常不吃飯就直奔放影場,早早的等待著電影的播放。今天想來還存在時的感覺。
71年的,那時家裡都沒有電視 ,村裡放電影成了一件大事,喇叭通知時間,很早就搬個小凳子去佔地方,那時候村裡放電影真是熱鬧,幾乎全村的人都過來看電影,不愛看的也過來湊熱鬧,鄰村的年輕人也登著自行車 過來乘機看有沒有好姑娘。[笑]
那時候雖然落後,窮!但是人都很單純,過的很快樂,沒有現在的車貸,房貸的工作壓力,沒有現在的人心叵測……
現在的到底怎麼了,生活條件這么好,可是人每天都生活在忙忙碌碌之中,壓力、攀比、嘲笑是現在人都有的素質。吃的好東西比以前多了,用的也都是現代化了,但唯一就是病人比以前多了,也更年輕化,可怕的癌症卻成常態了!
這是現在人共同的話題,回憶以前很有感觸,但是只能在記憶當中!
我是古稀老人,親歷五十年前的農村文化生活,如果有電影看,就是特別快樂!
那時候的人民公社,除了廣播站讓農村家家都有廣播音箱之外,還有電影院或者放影隊。電影院看電影,大部分是免費的,節假日全天輪番播放最新的影片,就需要花兩毛錢買電影票入場。其他時間只有夜晚放一兩場電影看看。
放影隊,就是去各個建設工程的工地或者生產大隊放電影,全部都是免費的。例如,大型水庫建設工程,一般都是幾萬人,按照人民公社為施工團,分別駐扎在周圍山頭上,每天晚上,各個公社的放影隊播放各種電影,那可是非常熱鬧的地方!
再例如,電影隊輪流到各個生產大隊放電影,都是免費的,一般都是當時的熱播片。播放正片之前,首先播放半小時左右的科普宣傳政策講解的節目。
還例如,駐軍營地,普遍都有電影隊或者電影院,經常免費為人民播放電影;周圍的各個人民公社電影隊,也去駐軍營地慰問放電影,就是當地軍民聯歡晚會;
還有大型的國防施工現場,一般都是施工工期很長,人員很多的五湖四海的民兵,周圍的各縣電影隊輪流來放電影慰問一下 ,幾乎天天看電影。
特別慶幸的是,看過電影《洪湖赤衛隊》之後,湖北省歌舞團《洪湖赤衛隊》劇團來到我們這里,現場演出《洪湖赤衛隊》,他們都是明星啊!
電影院
小時候家在三線廠,每個月一次的電影放映給大家帶來了許多的歡樂!放映前都會提前通知,最興奮的就是孩子,每個人都從家裡抱著小板凳,甚至拿著塊磚頭到影院前的空地上佔位子,廠醫院的一側院牆就是放映的幕布,每次放映完,大家都意猶未盡,興高采烈的討論著回家去[呲牙][呲牙][呲牙]
我七十年代在新疆托克遜縣伊拉湖鄉(原稱前進公社)下鄉當知青時,條件差看一場電影要跨一至三個大隊,路途遠,我就到老鄉家借用毛驢(關系好才給借)騎著毛驢去看電影(看電影人多沒有座的椅子,我就騎著驢看)電影基本上都是樣板戲和抗日、援朝的老電影……
Ⅳ 記壽光縣城的兩個電影院
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之間,壽光縣城有兩個電影院。分別是位於中心街南段、路西的「壽光影劇院」和位於城南的「壽光電影院」。在壽光人的口中就是「北影院」和「南影院」。關於壽光影劇院的建成年代,我沒有考證,大體的年代應該是七十年代初期吧?聽說為了建這個「壽光影劇院」以「缺乏建材」為由,拆了壽光文廟。(壽光文廟於一九七四年拆除,以此推測,壽光影劇院的建成年代不早於七四年)如果真如民間傳言,依現在的眼光來看,「建影劇院是假,拆文廟是真」,所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耳」!
在我的印象中,壽光影劇院和壽光電影院的招牌是都有題字的,至於壽光影劇院的題字是出自哪位名家之手,已經無從查證,我只記得壽光電影院的題字出自書法家武中奇。
壽光影劇院位於壽光中心街(現渤海路)南段路西,封閉的院落,兩扇鐵門,大門朝東,大門兩側是售票窗口。一般是電影放映前開門,散場後關門。影劇院的兩扇鐵門下面預制了一個鐵制「∩」形的物件,關門時起到定位的作用。就是這個「∩」物件,好多人都吃過虧,由於這個物件位於大門中間,散場時人多,往往最擠的時候就是在大門口,如果腳掌一不注意進入這個「∩」形物件,加上後面的人源源不斷擠來,運氣好的、反應快的迅速抽腳能躲過一劫,稍一疏忽,輕則腳面挫傷,重則斷腿。這種情況我見過多次,見的多了也就「長見識」了,所以每次電影散場就不敢走大門中間了。
對於壽光影劇院的最深印象,還是在我在壽光工業職工子弟學校上學的時候,那年首映少林寺,萬人空巷,爭先恐後的目睹「覺遠」和「白無瑕」的銀幕風采。大人尚且如此,何況我們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半大小子」呢?當時學校也很「人性化」,組織去看少林寺。少林寺在壽光上映了差不多半月的時間吧?由於單位分票看,學校組織看,少林寺的上映對於當時的壽光人來說也算是「發放福利」了。那時的我們「可滋潤了」,中午放學去看,下午放學去看,甚至晚上接著看。一部少林寺,我記得看了二十五遍。於是,全班人都「走火入魔了」!男生剃了光頭,戴上了少林寺的胸章,買了「少林拳術秘傳」……彷彿一夜之間都成了「武林高手」,就差「仗劍走天涯」了。現在看來,少林寺就是由封閉到開放的分水嶺,引導著人們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說完了「北影院」再說「南影院」,應該是八十年代中後期吧,在壽光城南建起了「壽光電影院」,當時的「壽光電影發行放映公司」也遷到了「南影院」,從這一刻起,壽光的「電影中心」也就轉移了。
壽光電影院運行的時候,我已在單位上班,那時正興「電影通宵」,於是,下夜班後我們就結伴去看電影,為了減少支出,「逃票」也就成了不二之選。「南影院」的前鄰是「壽光工業供銷公司」,一牆之隔就是南影院的廁所,於是我們先進工業供銷公司,然後翻牆進「南影院」廁所,甭管有沒有屎尿,先在茅坑蹲一番,等上廁所的人多了,我們就分批進入放映廳,以此來混擾查票。俗話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那年我們就遭遇了一次,腚還沒坐穩就遇到查票,一次就逮住了四個,拉進辦公室(更像是訊問室)采著頭發(年輕時留長發)就是一頓胖揍,揍完以後再給個甜棗:「下不為例啊!看電影起吧」!唉!一頓胖揍之後電影也就接近尾聲了……這是看電影嗎?這是看了個職員表啊!
隨著舊城改造和城市開發,這兩個電影院已經消失了,「北影院」先是在影院廣場前建起了「春天購物城」的地下商場,然後拆了影劇院建起了商住樓,「南影院」關閉後「聖水源游泳館」進駐,最後拆除電影院,建起了金頓大廈。
前幾天看壽光老照片,見到了「南影院」和「北影院」的照片,於是乎,記憶涌來,感嘆唏噓……
雖說兩個老影院沒了,但壽光的電影業卻沒消失,相反還多了起來,而且還遍地開花之勢……比如新世紀電影城、壽光金典電影城、銀座魯信影城、壽光萬達影城、壽光喜滿客影城……
(以下照片取自網路,向拍攝者致敬)
Ⅳ 六七十年代,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一種怎樣的場面
六七十年代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一種非常熱鬧的場面,因為大家會將這樣的活動當做是逢年過節一樣來慶祝。在當時的農村想要看一場電影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說平時工作哪怕再累大家也都會非常的興奮,因為他們會期盼著看電影。很多人做完了農活以後雖然特別的辛苦,但是他們卻依舊笑得特別的開心,因為他們都在等待著電影的播放,並且當時的小孩子也特別喜歡在這樣的氛圍下看電影。
其實當時的小孩子不一定能夠看得懂電影裡面正在播放的內容,但是他們還是會看得非常的開心,因為這是一種集體的氛圍感。每當電影日來臨的時候他們就會提前到到達看電影的地方,並且早早的開始等待,雖然說小孩子們平時也會鬧鬧騰騰的,但是在這個時候他們都會非常用心的看電影。
Ⅵ 70到80年代經典老電影
70到80年代經典老電影:《好事多磨》《廬山戀》《親緣》《他們在相愛》《孔雀公主》等。
1、《好事多磨》
1980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龔雪、郭凱敏主演。在這部電影中,兩位主要演員的表演很本色很真實很生活,非常成功。影片上映以後,票房是當時全國第三位,龔雪也因此紅透了半邊天,收到很多觀眾來信。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好事多磨網路-孔灶歷雀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