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觀看電影《晚春》有感
大學教授曾宮周早年喪妻,與女兒紀子相依為命住在鐮倉。
晚春 劇照(20張)自母親死後,紀子就承擔起家庭重擔,現在二十七歲了還未結婚。曾宮的妹妹田口真紗和紀子的朋友北川綾都非常關心紀子的婚事,但是紀子本人對此很不以為然。曾宮的朋友、京都大學的教授小野寺,一再勸說曾宮再找個妻子,這引起了紀子的反感,沒想到姑媽真介紹了一個叫三輪秋子的女人給她的父親。令紀子意外的是,父親居然同意了,只是說要紀子找到伴侶之後再會考慮自己的這門婚事。此時紀子才明白,自己的是真的到了該出嫁的時候了。父女二人從京都旅遊回來後不久,紀子就出嫁了。其實,父親欺騙了紀子,他只是為了能讓紀子去尋找屬於她自己的家庭和幸福,而說了違心話。在那晚春的夜晚,只有父親一個人孤獨地消磨時光。該片是日本電影巨匠小津安二郎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小津的作品一貫格調淡雅雋永,看後使人感到回味無窮。而小津最具代表性的低位攝影法、黃金分割置景法、超現實主義的黑白對比等獨特的藝術特徵都在這部作品中充分表現了出來。該片主題仍是以小津一直所關注的寫父母與兒女之間的關系和感情為主線。
B. 《暖春》這部電影的中心思想或主要台詞!觀後感也行!
看《暖春》後
學校組織看電影,這是我小學畢業以來第一次集體看電影。電影的名字叫《暖春》。
這部影片的情節並不復雜,講得是一個叫小花的女孩在父母及奶奶都去世後,受親戚虐待,離家出走後被爺爺收養,而後又被叔叔及嬸娘排斥,最後二人改變態度,且小花大學畢業回村當了一名山村教師的故事。故事情節雖簡單,但著重刻畫了一些細節、語言,使人物性格鮮明,情節感人,催人淚下。
但今日我要說的是我對這部電影的一些看法。
在看電影的過程中,很多人都痛哭流涕。然而我發現這些人大都只因為小花的悲慘身世,叔嬸對小花的態度,叔叔事實上也是孤兒這幾方面流淚。我不否認這些很感人,但我認為在看影片時還應該注意這樣幾點:
一、小花的善良。
在嬸娘多次要把小花送人,送走,百般刁難的情況下,小花對嬸娘卻從不說一個「不」字,不嫉恨嬸娘。這與只因小花不是自己的親生孩子而討厭小花的嬸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爺爺的善良。
在影片即將結束之時,我們才知道原來叔叔也是一個孤兒,是爺爺撿回來的。爺爺對不是親生的孩子的態度又與嬸娘之前的態度形成對比,將爺爺善良的形象刻畫在觀眾心中。
三、小花最後回到鄉村當教師。
在大學畢業後,小花回到了村裡,做了一名鄉村教師。這不僅是因為「這里有忘不了的記憶」,而且也充分體現了她的奉獻精神。
這些是我對電影內容的一些理解,但我以為只了解現象是不夠的。我們更應該挖掘其主旨。有些人看過電影後只因情節就哭個稀里糊塗,我以為這是很愚蠢的。看電影受感動是正常的,但還要看電影情節中隱含的東西。就以這部電影為例,哭過之後,就在那裡感慨,什麼小花太可憐了,叔嬸太可惡了,爺爺太偉大了等等,我以為這便沒有什麼意義了。因為這部電影不可能只是為了讓大家因這些情節而感慨,然後一賺取觀眾的眼淚而增加票房收入。如果是這樣那這電影也就太片面了。
我認為這部電影的意義在於告訴我們社會上還有像小花、爺爺、叔嬸這樣幾類人。當然,對於叔嬸的形象是不能完全否定的,他們是「惡」轉為「善」的。在於告訴我們什麼是真善美,還在於讓我們清楚的認識社會現實。
如果說看過電影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可憐的小孩仍舊置之不理(以乞討為目的的不算),回家以後仍做小皇帝,小公主,認為父母的付出是自己應得的(這是現代獨生子女的通病),那麼你看這部電影就只是看熱鬧而已,而且我覺得你可能連熱鬧都沒看明白。
還有就是,我以為看這樣的電影只哭是沒有意義的。我們應該以更實際的辦法來幫助那些存在與現實生活中的「小花」。電影能夠演出來,就說明這些人的原形是都存在的。畢竟藝術來源於生活。如果說我是鮫人,每一滴眼淚都能幻化成珍珠,那我願意每天都躲在家裡哭,將珍珠全部送給窮苦孩子,但這是不現實的。哭有什麼用呢?這個社會不相信眼淚!如今的社會只看真本領。既然你覺得小花可憐,你就應該更多,更好的學習本領,將來多資助些「小花」。我認為有朝一日中國拍不出這樣的影片才好呢,那說明中國富強了,小花的原形不再存在。為什麼美國很少拍諸如《秋菊打官司》、《一個都不能少》這一類的片子呢?因為美國的經濟比我們發達,人家的慈善機構比我們完善。從某些方面來說,從電影上更能體現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
應該說看過這部電影以後我想了很多,而以上這些就是我的拙見,意見尚不成熟,漏洞百出,望大家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