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電影《歸來》的讀後感
5月16日,張藝謀小成本文藝片《歸來》上映,贏得廣泛贊譽,上映三天票房突破8200萬元。值得注意的是,這部表現愛情、反思歷史的影片,除了讓經歷過「文革」的年長者「感慨萬千」,也讓陶醉於「小時代」的年輕人「淚流不止」。
《歸來》改編自嚴歌苓的長篇小說《陸犯焉識》,看起來,電影大刀闊斧地剪枝除葉,只留下知識分子陸焉識與作為中學教師的妻子馮婉瑜在大時代際遇下的情感故事,但在愛情的表層空間背後,其實是歷史的沉重與人性的光輝。
在大片扎堆的當下,《歸來》平實得令人吃驚,黑白光影下的鞏俐和陳道明,幾乎就是靠面部表情和簡單的肢體動作演繹著一個「單調」而「沉悶」的故事:上世紀70年代初,「右派」勞改犯陸焉識與妻子馮婉瑜多年未見,好不容易有了機會,卻因女兒告密而失之交臂。等陸焉識再次歸來時,失憶的馮婉瑜卻已認不出他,他們懷著執著的愛,在等待中慢慢變老。莫言說,《歸來》故事老套陳舊,但「它勾起了我很多回憶,觸動到了我最痛的地方。」
確實,《歸來》沒有刻意描摹歷史,甚至於還在很多環節上進行了「刪減」,但我們卻時時、處處感覺到歷史的存在。電影中,歷史是一隻「看不見的手」,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不但主宰著人物的命運,而且控制著人物的精神。作為知識分子,陸焉識完全斯文掃地,蓬頭垢面如過街老鼠;作為中學教師,馮婉瑜整天如履薄冰,謹小慎微如待宰綿羊。個人「小歷史」被社會「大歷史」所覆蓋,讓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日瓦戈醫生》。
同樣反映「文革」,電視劇《知青》《父母愛情》則與《歸來》相反,觀眾滿眼裡充斥著那個特殊年代的元素,卻發現這些不但與人物無關,也與我們的記憶大相徑庭。這樣,歷史成了桃花源,溫情脈脈之餘,構建著一個巨大的烏托邦。電影《歸來》與其說是愛情片,不如說是歷史片,它挖掘了歷史的本質,而不是歪曲、塗抹歷史,與同類題材電影《霸王別姬》《芙蓉鎮》一樣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電影中,陸焉識的女兒丹丹,為了「革命」,「大義滅親」地告密,乃至犧牲親情,這是一種歷史的真實,對很多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來說,這樣的細節刻骨銘心。也許,對很多觀眾來說,這個人物的塑造似乎無足輕重,其實,這是一條重要線索,不但拓展了主題,而且加強了反思的力度。
看電影的時候,不少年輕觀眾發出感慨,「那個年代的愛情真的很純粹,令人感動萬分。」這句話其實「天真」了,應該說,愛情本身是純粹的,不過,那個年代的愛情往往並不純粹,而是被政治所裹挾,正如今天愛情總是容易被物質所傷害。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前者比後者更嚴重。看電影《歸來》,與其說我們為了愛情而感動,不如說我們體驗了愛情被摧殘後的悲涼與無助。
看電影《歸來》,我們還時時體驗到,人性的光輝總是在默默地、堅韌地抗拒著歷史的沉重。陸焉識在極其嚴酷的環境中,不惜冒著巨大的風險,在風雨之夜看望妻子。馮婉瑜隔著大門,心裡懷著巨大的恐懼,卻掙扎著想為丈夫開門,乃至於勇敢地跑到月台,只為了見丈夫一面。丹丹一直在親情與政治間搖擺,在「文革」後陷入愧疚與反省,彌補當年的「過失」。最關鍵的是,馮婉瑜失憶後,夫婦間的愛情點滴,卻如磐石一般鐫刻在記憶深處,永遠不會消失。一個愛情悲劇,沉重得令人扼腕,而其背後的人性光芒,卻具有穿透一切的力量。
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歸來》是電影版的傷痕文學,它肯定超越了當年的《傷痕》《班主任》,但在反思的廣度和深度上,未必就領先於《剪輯錯了的故事》《犯人李銅鍾》。《歸來》在面對歷史的時候,選擇了曲折乃至隱晦地表達。作為一個西北漢子,張藝謀的氣質里沉潛著歷史性的滄桑與憂郁,但各種力量的牽扯常讓他進退失據。如今,曾經迷失於《三槍》《滿城盡帶黃金甲》、險些「娛樂至死」的張藝謀,似乎又回到了《紅高粱》、《秋菊打官司》、《活著》、《我的父親母親》的軌道。電影中的失憶,是一道傷痕,而對今天的我們來說,常常選擇性失憶。《歸來》聚焦失憶,卻時時指向記憶,在這部影片中,張藝謀有智慧,有情懷,更有勇氣和責任感。
對今天的80後、90後年輕人來說,那段歷史已是非常陌生,但他們看《歸來》,照樣能獲得心靈上的共鳴。正如網友所說的那樣,「很喜歡這樣細水長流耐人尋味的電影,導演用心拍,演員用心演,觀眾用心去感受,整個觀影過程是一種享受。」如今,很多人有一種印象,認為年輕一代不關心歷史,不關心社會,其實,我們更應該認真想一想,在我們的文藝作品中,到底呈現了什麼樣的歷史和社會?今天,我們習慣了消費苦難,解構悲劇,戲謔歷史,漠視現實,看《歸來》,應該讓我們實現回歸。正如張藝謀所說,《歸來》是一部逆流而上的作品,它更像是對中國電影市場甚至中國社會思想文化心態的一次勘探。
Ⅱ 電影歸來色彩變化,求詳細分析
你說的太簡單了,具體點什麼意思
Ⅲ 電影《歸來》可以從哪些角度分析
人物情感
電影配樂
故事情節
Ⅳ 電影《歸來》,為什麼音響效果那麼好(感覺可以入選奧斯卡最佳音響效果獎)
放心,歸來絕對獲得不了奧斯卡最佳音效獎的。
因為奧斯卡也就一個美國國內電影的獎。奧斯卡獎中,只有最佳外語片,獎給國外的電影。老謀子想得也是這個。
Ⅳ 如何評價電影《歸來》
放在電影本身來說,《歸來》沒有達到我們所期待的高度,盡管它有一些跡象。它想說的太多,但說出來的太少,猶如水面上冰山露出的一角,真想要藉助這部電影來感受那個年代,容量遠遠不夠。這或許是張藝謀為了應付審查的不得已而為之,卻讓進入電影院的主力觀眾對此感到陌生,嚴重影響了影片應有的體驗。
Ⅵ 如何評價電影《歸來》
《歸來》陷入了傳統浪漫悲劇的固定模式,影片既沒有《大紅燈籠高高掛》的視覺活力,也沒有《三槍拍案驚奇》的古怪,而這種硬傷是鞏俐與陳道明的演技也無法挽救的。
《歸來》改編自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故事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在一個下午,陸焉識的女兒丹丹被舞蹈學校的教導主任叫進了辦公室,在那裡,她看見了她的母親馮婉瑜。她們被告知改造20年的陸焉識逃了出來,如果他與她們聯系,她們應該將他送回。當逃出來的陸焉識出現時,丹丹為了不丟掉她的領舞位置,帶人在他與馮婉瑜相會的火車站將他抓捕。
《歸來》是典型的張藝謀作品,處處可見張藝謀的用心,但與他的早期作品相比,卻欠缺了那種灼熱燃燒的情感。開篇處火車站的一場戲雖然不缺乏緊張感,但卻是可預測的,情節的設置非常機械化。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這一整段都是毫無意義的,張藝謀浪費了整整20分鍾。馮婉瑜兩次表現出的猶豫,向觀眾傳達出了她與陸焉識之間對愛情的忠誠,但除此之外的情節卻與此並無非常緊密的聯系。這註定影片並非一個永恆的愛情故事。
新民晚報:《歸來》既是一部極簡主義風格的電影,又是一部具有濃郁悲劇意味的作品。它以頗為含蓄的手法揭示了一段令人難以忘懷的創傷性歷史,任何一個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都會以自己的記憶來補充它的含蓄和簡約。當然,對於年輕的觀眾來說,也可能因其簡略而帶來接受方面的某些障礙,多數外國觀眾可能更是難以理解一個知識分子這樣的經歷和遭遇。這似乎更能說明,不應該讓這段歷史失語或被失憶。
Ⅶ 歸來這部電影的簡介和意義
簡介:
上世紀70年代初,與家人音訊隔絕多年的勞改犯陸焉識,因思念心切在一次農場轉遷途中逃跑回家。他的行為給懷有芭蕾舞夢想的女兒丹丹帶來巨大的壓力。女兒想方設法阻止母親馮婉瑜與父親陸焉識相見,結果使夫妻倆近在咫尺,卻只能再次相隔天涯。文革結束後,陸焉識終於平反回家,卻發現家中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女兒丹丹放棄了自己的芭蕾夢想,成為一名普通的女工;而更讓陸焉識深受打擊的是,他深愛的妻子馮婉瑜,因患病已然不再認識眼前的他。深厚的感情、生活的變故,迫使陸焉識做出了對他來說最荒誕卻又最合理的人生選擇 意義: 用通俗劇的標准去衡量《歸來》,會發現是遠遠不達標的。《歸來》確實有通俗劇的基本元素:一對相愛的情人、一個強大的阻力,始終經受考驗的感情又一直相濡以沫,這樣的設定確實很通俗劇。不過,相比經典的通俗劇,《歸來》又不那麼"通俗"。以通俗劇的慣例,他們的故事會更多波折、更多困苦,會有不斷的情緒積累,會有更大的感情爆發。雖然很俗套,但確實很實用,觀眾也更容易買賬,並為之感動。單從劇情容量上,《歸來》並不豐滿。整部片子都很小,也很簡單,事件很少,而且一直在重復。就好像反復的相認、接站、讀信,這種不斷的重復並未對劇情以及人物變化產生太多推動。影片並沒有太多通俗劇式的驚心動魄與觸動人心。其中,只有第一場接站的戲份有戲劇沖突帶出來,四組人都在跑,並交叉剪輯在一起,營造出緊張感,這是唯一一場讓人覺得戲劇性很強的戲份。大多時候,你能看出創作者努力地傳遞兩人的愛意,卻始終是表面功夫。
Ⅷ 電影《歸來》預告片中的背景音樂是什麼 歌詞
關心妍 - 白費
沒你擁抱著 彷似遺失安眠葯
紅著眼重讀你的短訊 或瞓得著
奉獻出信任 給你無止境劃裂痕
連合照亦未捉緊 已在手震
准許我定個限期 邊哭邊掛念你
無謂在半夜扎醒突然想起你
若我良善 才給拋棄
為何又不得不憎你
陪著我因要別人妒忌
完全白費 曾為你犧牲一切
淪落到活著就如獻世
耗掉半生做瀾泥
連哭都怕失禮
明白每段孽緣總是華麗
就算恨你一世
也是枉費
沒太多快樂 都有回憶感動別離
誰在意日夜癲倒 繼續想你
准許我定個限期 邊哭邊掛念你
無謂在半夜扎醒突然想起你
若我良善 才給拋棄
為何又不得不憎你
陪著我因要別人妒忌
完全白費 曾為你犧牲一切
淪落到活著就如獻世
耗掉半生做瀾泥
連哭都怕失禮
明白每段孽緣總是華麗
就算恨你一世
也是枉費
你只掉低一個迷
隨眼淚流下一點點的安慰
我怎麽支撐到底
不惜一切 無後悔或是執迷
淪落到活著就如獻世 耗掉半生做瀾泥
連哭都怕失禮 明白每段孽緣總是華麗
就算恨你一世 也是枉費
Ⅸ 電影歸來鏡頭分析1000字,急!!!
電影伊始,一股濃重的壓抑感就開始在屏幕上生根發芽,慢慢滋長。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尤其是郭濤扮演的幹部約見母女二人談話的時候。可是好景不長,當張慧雯飾演的丹丹,一張嘴的時候,導演辛辛苦苦營造的壓抑感,盪然無存。同時,此後的台詞和鏡頭,也使得原本可以很出彩,作為聯系故事紐帶存在的丹丹,徹底淪為了打醬油的花瓶。
試想,一個多年未見父親的女兒,能夠毫不猶豫的說出和父親斷絕關系這樣的話,顯然是導演有意識地處理。雖然陸焉識離開的時候,丹丹只有三歲,但是家裡放著父親的照片,母親不可能在十幾年的成長過程當中完全不提陸焉識的存在。當陸焉識中途逃跑回家,丹丹告發的過程中,丹丹仍然知道那個人是自己的父親,如果確實能讓自己立功,她會毫不猶豫的說,可是在此之前的談話中,郭濤的問話雖然嚴厲,但丹丹完全有理由經過一番心理糾葛,再說出這番話,因為此時,丹丹由於父親的影響沒法跳吳清華的事情還沒有發生。
如此果斷的回答,使後面所有丹丹的溫情戲,都成為了過場一樣的存在。丹丹再叫「爸」的時候,導演卻給了很多特寫來表現丹丹對於父親的承認,可是,種下的是一顆果斷劃清界限的種子,收獲的時候,即使再辛勞,也只是隔靴搔癢。
丹丹成為過場,如果說因為年輕演員的表演存在可能的不成熟的話,那麼丹丹剪照片中的父親,這一橋段。則徹底把丹丹推向了徹底的配角,使他成為兩大明星的附屬品。
丹丹剪掉了所有父親的照片,才能使馮婉瑜對於陸焉識的記憶產生模糊這一事實成立。按理說,丹丹剪掉所有父親的照片這件事情,應該是一把刃部很鈍,而尖端極鋒利的匕首。只是一下,已經要了性命,剩下的就是鞭屍的折磨而已。丹丹剪掉了父親的照片,真實存在的陸焉識,就已經死了。馮婉瑜心中殘存的只是對陸焉識這個人,曾經存在過的回憶。
可以想像,在陸焉識不在的若干年裡,馮婉瑜就是靠著照片寄託相思,可是現在照片沒有了,陸焉識也變成了一個痕跡,一個名字,一段存在的記憶。
但是這一切都被藏起來了,丹丹剪照片,只是淡淡的一句「我剪得」。馮婉瑜不讓丹丹進家,僅僅只是因為她出賣了她父親么?剪照片也是罪魁禍首吧?
電影的第一部分,在《大海航行靠舵手》的大合唱中結束。這種方式本身,已經能夠讓人想到過去的種種不幸,可是一閃念,畫面就切了。好像你已經准備好了紙巾要為一出悲劇哭泣,可是你正在進入狀態,卻告訴你這出戲不演了。
話扯遠了,雖說這部電影有很多問題,甚至一度淪為關愛老年人的宣傳片。但是上,從陸焉識這個角色本身出發,以及陸馮二人的情感出發,這是一個值得看的電影。沒有了老謀字一貫的浮誇,而是一種淡淡的,卻能夠讓你仔細動腦子去想,去品味的故事。當然這得益於嚴歌苓和鄒靜之的聯手。
再說回到陸焉識,自從陸焉識平反回到家看到馮婉瑜的情況,以及他為此 所做的種種努力而言。角色和故事都是成功的。當然丹丹依然是個打醬油的。唯一的不合理,出現在陸焉識為馮婉瑜蓋被子而引出老方這個人的之後。當然這個片段本身,是本片中的好戲之一。
通過這樣一個小的細節,所有的觀眾,都能明白,馮婉瑜在等待陸焉識的多年裡,受到了怎樣的煎熬,老方利用這一點,給婉瑜造成了嚴重的心裡創傷,也給婉瑜和這個故事本身,注入了更深沉,更壓抑的厚重感。但是,當陸焉識問打醬油的丹丹,老方對婉瑜做了什麼的時候,丹丹說,她還小,只記得拿勺子打她。
陸焉識就真的拿一把大勺,沖到了老方家。看到這里,很多觀眾都笑了。但是我覺得這反而把陸焉識,這個懂法語,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教授,變成了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市民。所有的觀眾都能明白,老方對婉瑜,做了什麼。難道他真的相信,只是用勺子打了她這么簡單么?一個為了看愛人一眼,不惜逃跑好幾千公里,不惜背上逃犯罪名的教授,在被打成右派之後幾近折磨,早就應該看清了很多旁人無法看清的東西。
勺子雖說只是一個工具,一個符號。但卻對這個角色本身產生了異議。當然,接下來,他看到老方老婆的時候,他的選擇是沒有問題的,因為他想到了自己,想到了婉瑜。你認識的惡人,可能是別人眼裡的好人。想到這點,老方也成為了時代的犧牲品。
此後,劇情開始順暢了。我一直在擔心,千萬不要讓婉瑜想起來。同時又在期待導演會怎麼處理。
直到最後,若干年後的5號,作為念信的同志陪在婉瑜身邊的陸焉識,騎著三輪車帶婉瑜去火車站等那個,永遠也不會出現陸焉識。陸焉識的那句「過了,就讓他過去吧,再次浮現耳畔」。
真的陸焉識,作為一個歸人,成了陪在婉瑜身邊的一個無法辨認的替身。而那個「本月5號歸來」未曾謀面的陸焉識,卻成為了一個游盪在信箋里的孤魂。它被深埋在歷史的塵埃里,透過成箱的信,告訴婉瑜,「我在」。而一旁靜默等候,拿著自己名字的「念信的同志」,卻穿過屬於陸焉識的眼睛,告訴停在每月5號的馮婉瑜,「不必等」。
只是婉瑜被溺死在了信里,陸焉識口中的「過了」,就真的這樣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