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音樂之聲影評
再次重溫了一遍《音樂之聲》,再次被感動得幾處落淚。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堪稱經典中的經典。迄今為止在我看過的影片中,論喜愛程度它或許排不到第一,但論最佳影片的話,它卻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片中的音樂已是無可爭議的經典,《哆唻咪》《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音樂之聲》等歌曲至今讓我們耳熟能詳。而更讓我動容的,是隱藏在音樂背後的那博大而深沉的愛。這部影片是那樣全面而深刻的詮釋了愛,對子女的愛,對戀人的愛,對祖國的愛……都在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說到片中的演員,或許大多數人最難忘的是活潑開朗、把音樂帶給大家的女主角瑪利亞。但我最喜歡、最難忘的卻是片中的男主人公馮.特拉普上校。從表面看,他似乎是個嚴厲、冷漠而又刻板的海軍上校。可是在冷俊外表的背後,他卻有一顆博愛的心。最難忘他的眼神,那時而嚴峻、時而又飽含無限深情的眼神。他含蓄而深沉的愛,都在這眼神中表露無疑了。
記得影片開始不久,男女主人公初次相見的情形:修女瑪利亞被派往上校家中給上校的七個孩子做家庭教師,當她在大廳中等候上校,看到上校家漂亮的舞廳時,情不自禁的跑進去關起門跳起舞來。突然舞廳的門啪的打開了,上校站在門口,一句話不說的看著瑪利亞。(可惜背著光,看不清上校臉上的表情。)當瑪利亞不知所措的跑出舞廳後,上校說的第一句話就帶著訓斥的味道:「不要隨便亂闖房間」。這是上校的第一次登場,感覺很酷的那種。等下一個鏡頭看清上校的臉,我才發現這真是個英俊的男人,雖然在初次登場這幾分鍾的片斷里,瑪利亞似乎一直在微笑,而他都沒有笑過一次。其實我對這樣一開始不苟言笑的男主角總是很有興趣的,我喜歡從他們的語言、行為以及神情中去尋找隱藏在這冷漠背後的另一些東西。而這次很快就讓我找到了一處:當上校說起瑪利亞到來之前已經走掉了12位家庭教師,而上一位教師只待了兩小時就走了時,瑪利亞驚訝的問「孩子們有什麼問題嗎?」上校答道:「孩子們很正常,是家庭教師的問題。」看得出,這其實是一位深愛自己孩子的父親。
印象很深的第二段場景,是上校帶著他的未婚妻——來自維也納的男爵夫人回來時,忽然發現在自己不在家的這段時間,瑪利亞盡沒有按照自己的囑咐管教孩子,而是和孩子們打成一片,四處玩耍,甚至還用舊窗簾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上校怒不可揭,在如何管教孩子的問題上與瑪利亞發生了激烈的爭執,最後當場解僱了瑪利亞。就在這時,房間里傳來了孩子們的歌聲——孩子們正用瑪利亞教他們的歌在歡迎男爵夫人的到來。自從上校的妻子,也就是孩子們的母親去世後,家裡就再也沒有歌聲了。最難忘的就是這段戲中上校眼神的變化,當上校聽到這曾經熟悉的歌聲再次響起時,那剛剛還對瑪利亞怒目而視的眼光,一下子轉為聽到歌聲時的疑惑,再轉為知道這竟是孩子們的歌聲時的驚訝,再到當他快步走到客廳時親眼看到孩子們唱歌時的溫柔和慈祥。這一系列的變化,讓我看到這個男人作為一個父親,隱藏在心底的對孩子們深深的愛;還有當他情不自禁與孩子們一起歌唱的時候,有一瞬間的目光充滿了對過去的回憶,也讓我間接感受到他對逝去妻子的愛和妻子去世時他深埋在心底的巨大痛苦。每次看這一段場景,都會讓我為這種愛而感動,都會讓我落淚不止。而之後他向瑪利亞道歉,並習慣性的以命令的語氣讓瑪利亞留下,再而轉到以謙和的語氣請求瑪利亞留下時,那懇切而充滿感激的目光,也讓我們深切感受到這個男人那坦誠而真摯的心靈。這段戲應該算是上校對瑪利亞態度的轉折點吧。
第三個難忘的場景便是那首著名的《雪絨花》,這首歌在片中唱過兩次,這里是第一次唱的場景。這是片中上校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唱歌,而唱的過程中,他的眼神也是非常耐人尋味的。當他的目光停留在瑪利亞身上時,連男爵夫人也察覺到了那微笑的背後似乎另外藏有某種微妙的感情;當他的目光又落到男爵夫人身上時,卻也是看似正常的對戀人的親切微笑——或許這個時候連上校自己也未必知道自己對瑪利亞的感情已經悄悄變化了吧——這個時候最敏感的自然是他的未婚妻了。而當唱到歌曲第二段的結尾:「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上校的目光似乎落到了很遙遠的地方,充滿深情,也帶點憂慮。這時正是三十年代希特勒吞並奧地利的前夕。上校的目光,又讓我看到了這個男人深深的愛國主義情懷。
㈡ 《音樂之聲》:瑪麗亞帶來音樂之聲,而上校卻為音樂賦予了靈魂
我最早看到《音樂之聲》尚在上小學沒多久的時候,學校統一為我們播放了這個電影,距今已有十多年。年幼的我們尚不知情愛,不知二戰的殘酷,也不知愛國者為正義的信念,可以說僅僅是看熱鬧。但是正是這一首《雪絨花》,盡管過去十多年,卻在腦海中揮之不去,情不自禁地輕輕哼唱,可以說,這是音樂的力量,不枉」音樂之聲「之名。
雪絨花,雪絨花,小而白,純又美,伴隨著輕柔的曲調,淺聲吟唱,描繪出雪絨花聖潔美麗,能讓心靈重歸於平靜的形象。正是這么一首描繪雪絨花的民謠,依舊是用它那柔美的曲調,卻話鋒一轉,願你永遠守護我的家鄉,飽含了多少人深深的依戀與憂傷之情。
這部《音樂之聲》是一部在電影界中,算得上歷史非常悠久的一部電影,從1965年3月29日於英國上映以來,歷經近55年,從來都不曾失去它的魅力。以我個人來說,《音樂之聲》十多年前看過一遍,可現在,仍然抑制不住自己去重新欣賞,並且我相信很多人也是如此。即使你並不曾看過這個電影,但是當你聽到電影中的歌曲時,你一定不會感到陌生, 《哆來咪》《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音樂之聲》等歌曲至今讓我們耳熟能詳,而《雪絨花》也正是其中最著名的歌曲之一。
這部豆瓣評分高達9分的音樂電影,由羅伯特·懷斯執導。這部經典巨作曾獲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影片剪輯5項大獎,總共被譯成30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國上映,獲得一致好評。我想,之所以《音樂之聲》能獲得如此高的榮譽的關鍵,就在於 影片所要表達出的感情對於整個世界來說是共情的,特別是經歷了二戰的人民 ,對於這個電影更是感觸很深,每到情深處,更是抑制不住情緒,潸然而下。我們常說音樂無國界,音樂之聲運用了數目高達26首,總時長佔全片46%的樂曲,全面深刻的將深刻的愛藏於音樂之間。 父親對子女的愛,夫妻之間的愛,對祖國的無限留戀等等情感摻雜在一起,一定要到影片中去細細感悟。
我曾一度認為音樂之聲的核心人物是瑪麗亞,甚至知道你看到電影的三分之二也仍會這么覺得。但是,當你堅持看到最後就會發現,音樂之聲的核心人物不僅僅是瑪麗亞,上校也是整部劇的靈魂所在。誠然,瑪麗亞的積極,樂觀,開朗,熱愛音樂感染了上校先生一家人,讓從小缺乏愛且頑皮的孩子們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可以說,瑪麗亞帶來了音樂之聲。 可是音樂之聲在上校的身上體現的更為淋漓盡致,他將音樂賦予了更多的內涵,是對亡妻的哀思,對命運的迷茫,對愛人的愧疚以及對祖國無限的愛。
作為一部優秀的電影,它可以說的東西有太多,比如優秀的歌曲,動人的劇情,豐滿的人物塑造。今天,我想著重談談電影中對於兩位主人公瑪麗亞和上校的形象塑造,因為主人公細膩的心理活動與實際表現,決定了整個電影的思想內涵。
作為整個影片的核心人物之一,瑪麗亞的活潑與不拘一格很容易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劇中,最先出現的場景就是崇山峻嶺,藍藍的天空,潔白的雲,高低起伏的山巒上鬱郁蔥蔥,伴隨著鏡頭由遠及近,導演通過景情相融的方式,使瑪麗亞的歌聲和身處的廣闊背景結合在一起。這是整個影片的開端,也是音樂的開端,雖然沒有一句話去獨白,僅僅是以歌聲去傳遞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卻將瑪麗亞的性格一覽無余,一下子使觀眾感受到瑪麗亞人物形象所透露出的真實感。
正如片首瑪麗亞在群山之間放聲歌唱,卻苦了修道院中的一眾修女,經常找不到人。這天,一位修女怎麼也找不到瑪麗亞,於是報告給了院長,院長幾位德高望重的修女討論了瑪麗亞,給瑪麗亞的評價都是她可以給人們帶來歡笑,卻不適合做一名合格的修女。因為按照基督教義,信徒的一生應該侍奉上帝,作為一名修女,亦是如此。可是瑪麗亞作為一個見習修女,按規定不可以唱歌,而是應該留在院中禱告。按照幾個老資格修女看來,瑪麗亞的行為明顯是一種離經叛道的行為。
正當幾位修女們探討得熱火朝天的時候,瑪麗亞風風火火地從門外沖了進來,於是就有了院長和瑪麗亞談話的情節。瑪麗亞告訴院長,一方面,她抑制不住自己走到大自然中,感受那一草一木,山巒疊嶂,用歌聲去贊美大自然,甚至抑制不了自己說話的慾望;可另一方面,她也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作為一個虔誠的教徒所不應該做的。這個時候的瑪麗亞陷入了她的本心與她所理解的教義精神相矛盾的局面。此時,院長要求她去上校的家中去作為七個孩子的家庭教師。
在影片的最初部分的矛盾就是每個人心中對於基督精神的理解。眾修女認為基督精神就是要循規蹈矩,完成一個修女應該完成的功課,甚至主人公瑪麗亞也是這樣認為的,才會導致自己的內心受到對大自然的嚮往的本心備受規則的煎熬。盡管如此,瑪麗亞仍然遵循了內心,她發自內心對上帝虔誠,但也堅持要遵循自己心中所想。其實,我認為,不管是瑪麗亞表現出的保持初心,或是院長對瑪麗亞的寬容與引導,都是基督精神的最好體現,只不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一個優秀的母親所需要的品質有很多,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做父母居然不用通過任何考試。從中,我們可見父母對於孩子有著多麼深刻的影響。優秀的父母培養出的孩子往往會繼承其父母的意志,而上校家的孩子正是他們父親教育方式的最好寫照。在瑪麗亞第一面見到這些孩子們的時候就大吃一驚,孩子們居然被他們的父親訓練得像士兵一樣排著隊,踏著步。可以說上校將孩子們直接當成士兵要求的,每天的所有時間必須按照他所設計的那樣,井然有序。
看到這一幕,不禁讓人莞爾一笑,想起了電影《囧媽》中的經典台詞:
其實不僅是中國家庭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影片講述的奧地利上校家庭也是存在這個問題。母親早逝,只留下一群孩子和一個沉浸在悲傷中的父親。父親因母親之死封閉內心,他讓子女按照他的意思生活,不讓屋子裡有歡聲笑語,實際上是避免自己觸景生情,是一種逃避行為。
只是從孩子們到上校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直到瑪麗亞的到來這種情況才開始改善。 最能體現瑪麗亞不同於上校,尊重孩子的情節就在於瑪麗亞堅持不用口哨呼喚孩子們,因為在她看來,口哨是用來喚動物的,而不應該是孩子們。小小的細節體現出的是瑪麗亞對孩子們的態度是以一種平視的態度,將他們真正看成一群具有思想,活生生的人來看待的。
最能體現出瑪麗亞母性光輝的是對於孩子們報以寬容和關心,對於長期缺乏母愛的孩子們無異於長期乾枯的心靈迎來了一場甘霖。 大女兒麗莎已經是情竇初開的年紀,與送信員勞夫私下裡背著父親在談戀愛。她這天與勞夫幽會結束後從窗戶翻進來的時候,不巧被瑪麗亞撞見。瑪麗亞不同於上校,一眼就看出來麗莎的情況,她並沒有選擇去告密,而是叫她趕緊把衣服洗了以免被人發現。
雷雨夜幫了瑪麗亞大忙,也許是因為長期缺乏關心,孩子們特別懼怕雷聲,紛紛跑到瑪麗亞的房間。瑪麗亞和孩子們開著玩笑,一起唱著歌,在孩子們的心中種下了一顆音樂的種子。 瑪麗亞所展現出的母性的光輝,讓孩子們第一次感受到了母愛。這種愛,偉大而平凡,如潤物春雨,似拂面和風;有一份情,無私而博大,綿綿不斷,情誼深長,永遠都是不求回報,無私的付出。
正如李斯特所說的那樣,音樂是一個人發自內心的感受,身體里的空氣,血液,生來就有。不必多說,也不必做什麼,當音樂響起,一下子豁然開朗。趁著上校去維也納的時候,瑪麗亞帶著孩子們外出郊遊了,絲毫不在意上校的吩咐。她帶著孩子們穿過田野,走過麥田,趟過小溪,去感受大自然的風,大自然的雨,藍藍的天空上飄著的雲,遠處的群山若隱若現。他們來到瑪麗亞平日里來到的山坡,風輕輕地吹著,女孩子們在聊天,男孩子們在玩球玩得不亦樂乎。
瑪麗亞問孩子們,為什麼要惡作劇呢?孩子們告訴瑪麗亞,他們只是想引起父親的注意。瑪麗亞一下子就決定了要幫助這些孩子,去教他們音樂,從最簡單的「哆瑞咪發梭拉西」教起。為了方便孩子們記憶,她還編了一首曲子,正是影片中的這首曲子,成了如今膾炙人口的《哆來咪》。
音樂,多麼美妙的一個詞彙!不分語言,不分身份,不分性別,七個音符的組合就能匯集成一首美妙的曲子。孩子,是這世界上最純潔的代表。當音樂遇到了孩子們,那就是天籟!擁有音樂,對於一個人的一生是寶貴的財富,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正如海倫所說的那樣:「通過音樂並在音樂中教育我們的孩子。」瑪麗亞,正是通過音樂的力量勾起了孩子們壓抑已久的,對世界萬物的好奇心與探索心,讓孩子們在享受音樂帶來的魅力當中找到自我價值。
在我看來,上校將音樂之聲詮釋得更為深刻,是他真正去賦予了音樂靈魂與力量。在前半影片中,上校一直是以一種生人勿近的態度待人的,對孩子們也是以軍事化管理的理念。從表面上來看,這似乎就是一個古板,嚴肅而又冷漠的海軍上校,可是當你細細去品味上校的一些細節,我們不難發現 上校在冷峻外表的背後,是隱藏在音樂背後的深沉而又偉大的愛。
影片中所有的歌曲,《雪絨花》是其中最憂傷的歌曲。相比於其他歌曲大多數是由瑪麗亞教孩子們所唱的,往往以歡快積極的旋律為主基調,《雪絨花》是影片中由上校演繹的一首曲子,並且上校幾乎僅唱了這首曲子。 上校在全劇中一共唱過《雪絨花》兩次,可是這兩次相同的演唱,卻飽含了他完全不同的情感。前者迷茫而哀思,後者悲傷而堅定。兩次演唱的思想感情的變化,其實正是上校的成長。
我們不妨從上校兩次歌唱《雪絨花》的前因後果以及思想感情探索他的心路歷程。
瑪麗亞剛到上校家當家庭教師時,上校去維也納找男爵夫人,要求瑪麗亞看住孩子們。可是瑪麗亞在上校走了之後,帶孩子們出去郊遊並教會他們唱歌,希望孩子們可以在男爵夫人到來的時候表演歌劇歡迎男爵夫人。不巧的是上校提前回到了家,看著瑪麗亞和孩子們弄得一身臟,還掉到了水裡,一時間怒不可遏。瑪麗亞在關於孩子教育方面與上校激烈爭吵,他一氣之下讓瑪麗亞卷鋪蓋走人。可就在這時,屋子裡傳來了孩子們的聲音,這些孩子們正在用瑪麗亞教給他們的歌曲去歡迎男爵夫人。
這是影片中非常經典的一段,上校在聽到歌聲後,那剛剛還對瑪利亞怒目而視的眼光,一下子轉為聽到歌聲時的疑惑,再轉為知道這竟是孩子們的歌聲時的驚訝,再到當他快步走到客廳時親眼看到孩子們唱歌時的溫柔和慈祥,和孩子們一起唱了起來。我們可以注意到,在上校和孩子們唱歌的時候, 他的眼中含著氤氳,這是在妻子去世之後再也不曾聽到的歌聲了!他的目光滿懷深情,卻又暗藏著哀思,彷彿在追憶著和妻子在一起的時光,讓觀者無不感受到他眼中所蘊涵著的巨大的痛苦。 這正是在這次機會,上校真正改變了對瑪麗亞的看法。
在當天晚上,上校在影片中第一次歌唱了《雪絨花》,孩子們和瑪麗亞一致請求他唱一首,他這才接過吉他。當唱到歌曲第二段的結尾:「永遠守護我的家鄉」的時候,他的眼神迷離了,望向遠方,他一定是回憶起了與妻子和孩子們曾經快樂的生活。
可是當我們細細品味上校的目光的時候,我們結合時代背景,就能發現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20世紀30年代,正處希特勒大舉入侵同化奧地利,整個國家處在將要淪落在德國納粹的黑暗統治前夕。在希特勒高壓政策的威脅下,奧地利同意了與德國合並。整個國家名存實亡,我想,此時的上校眼中,更多的還是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前途的迷茫。或許,這正是古人所說的那種亡國恨吧。
上校和瑪麗亞最終發現了彼此才是相愛的人,走到了一起。可就在他們度完蜜月歸來的時候,奧地利的局勢已經變得非常嚴峻,到處都是德國人的軍隊和納粹分子。表面上的和平合並其實暗流洶涌,只是掩飾納粹吞並奧地利的掩飾。為了加強統治,納粹要求權貴們的家中應掛上納粹黨旗。盡管大多數人不情願,但是迫於納粹的高壓政策,幾乎所有的人都屈服了這一辱國的要求。只有上校一家除外,上校不允許家中掛有納粹的黨旗, 在他回到家中的時候,看到朋友麥斯為了保護他掛上的納粹旗時,一把將其拽下並撕成兩半。 其實,上校對國家的愛遠不僅如此,而是從方方面面的細節都能體現出來。最明顯的一點就是他對於別人說德國非常敏感,在德奧合並的大背景下,人人自危而不敢以奧地利人自居,可上校敢。即使是朋友麥斯試圖說服他接受德奧合並的現實,上校也不顧情面,怒不可遏。
正是在這個背景之下,才有了上校第二次歌唱《雪絨花》的契機。柏林給上校來電,要求他到德國的海軍基地任職,家人也要處於納粹的監督之下,這在一向愛國的上校看來是絕不可能會答應的事情。可是納粹勢大, 倘若不答應,妻子和孩子恐怕都不能保住性命,於是上校決定帶著一家人出逃。 就在上校一家人准備逃出祖國的晚上,當他們剛一出門,就發現已經被德軍包圍。情急之下,上校以音樂會為借口,帶孩子們去參加音樂會。納粹一直強調德奧和平合並,為了給別人營造奧地利一切都沒有改變的錯覺,一時間也不好拒絕,只能同意了這一要求。
第二次歌唱《雪絨花》是整個影片的高潮,愛國的情緒達到了頂峰,每當看到這段都不禁熱淚盈眶。正如他所說的:「這是一首愛之歌,我知道你們會分享此愛,我祈求你們永遠不會讓它逝去。」唱到一半的時候,上校已經哽咽了,無法繼續下去,妻子瑪麗亞帶著孩子們接著唱了下去。現場的氣氛達到了頂峰,盡管場上的納粹虎視眈眈,所有的奧地利人都和上校一家高聲地歌唱了起來。
雪絨花,雪絨花,今晚我就要離去,願你永遠守護我的家鄉......
雪絨花其實寄託的正是戰爭年代,在德國納粹的黑暗陰影下,勇敢愛國者寧死不屈的決心。它飽含了父親對孩子的愛,丈夫對妻子的思念,人民對國家的忠誠等各種復雜情緒。兩位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塑造,決定了整個影片的感情基調,前半段輕快明亮,而後半段深沉憂傷。可以說瑪麗亞為這個家庭帶來了音樂之聲,而整個家庭給所有奧地利人詮釋了音樂之魂。
一部優秀的電影所包含的優秀特質是方方面面的,以上以根據兩位主人公為切入點,以小見大。實際上,電影中對於人物的塑造有很多,比如說修道院修女的成長,男爵夫人與上校的交往,麥斯在整個大環境下,其實是大多數奧地利上層階級的真實寫照,一方面對納粹嗤之以鼻,另一方面卻又想保全自身的心理。還有處在社會中下層階級的勞夫,又代表了小人物在黑暗大勢來臨時的抉擇。因此,影片雖然說的是上校一家,可是實際上卻是20世紀30年代整個奧地利社會的縮影。
與戰爭片相比,這部電影是如此的溫婉明亮卻又直擊心靈深處,我強烈推薦《音樂之聲》!
㈢ 音樂之聲電影的經典片段的細節描寫
音樂之聲》說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女主角瑪利亞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愫,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願。說到我對這部影片的美的享受有幾個地方:首先,當然是它裡面的天簌之聲。這是一部音樂劇,所以影片的開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題曲「音樂之聲」,它充分地表達了瑪利亞對大自然的熱愛。影片中,瑪利亞教給孩子們的「哆來咪」無疑是一堂灰諧生動的音樂課,7個調皮苦悶的孩子愛上了音樂和瑪利亞,他們一起唱出了怡人的「孤獨的牧羊人」、激昂的「我最愛的東西」、睿智的「十六以後是十七」等,都給們的生活增添了無盡的享受。再也沒有孩子們說「再見」比托普家的孩子們在其父親的晚宴客人們面前說「晚安,再見」更令人感到樂趣橫生了。接著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藍藍的天空,嫩綠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這一切無不給我最美好的視覺享受,說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小時侯所喜歡的一部動畫片《飄零燕》,它裡面所製作的動畫畫面和影片的場景幾乎一模一樣,想不到我兒時所嚮往的伊甸園真的存在,我想在有能力的條件下我一定要親身去一趟的。最後就從影片的所表達的深刻內涵上說說吧。第一感覺是瑪利亞的教育理念非常的好,她會順著孩子的發展規律去教孩子,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就要活得像孩子,要孩子學到東西必先是孩子願意去學,然後才是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去教。但這是我們現代教育都忽視了的方面,但恰恰這是最重要的方面。其次,我是被裡面所表現出來的愛所感動著,瑪利亞對大自然的愛,瑪利亞對孩子們的愛,孩子們對上校和瑪利亞的愛,瑪利亞和上校的愛,他們一家對祖國的愛……世界是不能缺少愛的,如果從我們自身來說,我們的一切言行舉止更不能沒有愛,教師所做的工作是影響一個,不,是更多的人的一生的工作,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經說過:愛滿天下。作為教師他要具備的愛要比父母的愛意義更深,范圍更廣,是一種博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會孩子去愛更是應該給孩子上的最重要的一節人生的課。從影片中我得到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你必須先學會去愛你身邊的一切,然後你的熱情才能感染到孩子,而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模仿你,愛就是這樣傳承了下來。這應該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最成功的教學方法了。
㈣ 《音樂之聲》這部微電影中,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音樂之聲這部電影我覺得沒有什麼細思極恐的地方,我反倒是覺得這是一部非常有紀念意義的一部電影。當你看這部電影時,你不必深入一些細節,因為人們根本不打算嚴格地拍攝它。這部電影的故事很棒,很有教育意義,音樂也很成功。不管怎麼說,稱之為經典就夠了。每次看都會有新鮮感。一部不嚴謹的好電影。導演通過國旗,簡潔直觀地展現了故事背景的變化。高掛在晚會上的奧地利國旗和納粹黨的吉列都形成了同一個畫面,清晰地展現了背後隱含的政治矛盾。
關於這個回答是我個人的看法,有其他看法的歡迎各位在下方評論留言。
㈤ 【電影《音樂之聲》的音樂藝術賞析】 音樂之聲中音樂的藝術價值
[摘 要] 電影《音樂之聲》可謂家喻戶曉。劇中運用的很多經典音樂,使這部電影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同時電影中的音樂也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本文主要探討了劇中音樂的藝術賞析,研究其審美價值。本文的第一部分重點介紹了《音樂之聲》的背景,主要從電影基本劇情和音樂在影片中的作用兩方面來探討。得出的結論是,《音樂之聲》的音樂藝術可從音樂融合度高、通俗易懂、內涵豐富和畫面感強四個方面進行賞析。
[關鍵詞] 電影;《音樂之聲》;音樂;藝術
美國著名電影《音樂之聲》,堪稱電影的經典佳作。電影里所採用的悅耳動聽的音樂,引人入勝的情節、優美的自然風光、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無一不引發觀眾對美好生活的無限熱愛之情,其中所採用的音樂是非常成功的。電影《音樂之聲》由美國著名導演羅伯特?懷斯將百老匯的同名音樂劇進行改編,改編後的電影中,音樂仍然佔有很大的比重。電影仍然把部分對白用歌曲演唱的形式來表現,用舞蹈來代替電影角色的人物動作。採用音樂烘托環境氣氛,表達人物的心理活動,推動劇情向高潮發展。電影《音樂之聲》中音樂的成功運用,極具欣賞與審美價值。
背景介紹
(一)電影基本劇情
《音樂之聲》在 1959 年於紐約的紐倫特?豐泰納戲院首次公演取得成功,得到廣大影迷的肯定,到目前仍然可以吸引大批觀眾。電影採用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一批性格鮮明的人物。影片生活氣息濃厚,自然風光優美,令人心馳神往,講述了一個人與人之間充滿理解、愛心的故事,感人肺腑。《音樂之聲》這一故事發生在誕生著名鋼琴神童莫扎特的奧地利薩爾茨堡,在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夕。故事的主人公是修道院見習修女瑪麗亞,她酷愛唱歌、熱愛自然、生性活潑善良。她希望自己能做一個合格的修女,但是由於她熱愛自然,經常忍不住跑到遠山放聲高歌。修道院眾多修女認為她種種行為表現破壞了規則,院長也認為瑪麗亞不適合在修道院做修女,讓她到特拉普上校家給7個小孩做家庭教師。瑪麗亞是特拉普上校家的第12位家庭教師,剛到上校家時毫無例外地受到孩子們的百般刁難,但她用體諒和關懷贏得了孩子們的尊重。為了解除孩子們的束縛,還原她們的天性,瑪麗亞把他們帶到郊外,在美麗的原野里快樂地吃晚餐、放聲高歌、翩翩起舞,讓孩子們享受充滿歡樂的生活。同時,瑪麗亞還教會了孩子們唱歌,重新將歌聲帶回了這個家庭。特拉普上校也被瑪麗亞的聰明善良、積極樂觀的性格所吸引,兩人產生了美好的愛情,最後,瑪麗亞與特拉普上校相互愛慕,最終在孩子們的支持下結為夫妻。二人正處在濃情蜜意的蜜月中時,奧地利被德國合並晌汪稿,希特勒勒令海軍上校特拉普在其政權里擔任軍職,愛國的特拉普上校不願做**政府的殺人工具,一家人利用音樂節,在修道院眾多修女的幫助下越國境逃往了鄰國瑞士。
(二)影片中音樂的地位
這部由老百匯音樂劇改編而來的電影,音樂宴孝在這部電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影片內與影片外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1]在電影里,音樂始終是劇情中重要的一部分,是電影的重要表現形式。而影片外部,這裡面所採用的音樂至今廣為傳唱,例如Edelweiss、A lonely goat herd和Do Re Mi,這些歌曲堪稱英文經典曲目,從影片播出之後便廣為傳唱,家喻戶曉。可見,陵灶音樂在這部戲中扮演了雙重角色,既是電影所要重點描述的內容,也是電影重要的表現手段。
《音樂之聲》這部電影大量使用音樂來烘托劇中的環境氣氛,描述和推動劇情,表達主人公內心的矛盾與掙扎。毫無疑問,這些美妙的音樂在整部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部劇之所以堪稱經典與其所採用的經典音樂密不可分。例如,影片的開頭,採用緩慢流出的管弦樂與連綿起伏的群山、林中不時傳出的鳥鳴融為一體。遼闊秀麗的自然風光,女主人公初次出現在觀眾的視野,此時與交響樂恢宏壯麗的效果相互融合,生動地向觀眾展示了美不勝收、和平寧靜的奧地利。當瑪麗亞現在美麗的原野之上後,隨即面向原野,獨自演唱了歌曲《音樂之聲》。無限深情地歌頌了大自然的美麗,表達了主人公對音樂與生活的無限熱愛之情,將瑪麗亞的內心活動與性格特徵生動地刻畫了出來。而修道院里,其他修女正在議論令她們哭笑不得的瑪麗亞。
《音樂之聲》的音樂藝術賞析
(一)音樂融合度高
《音樂之聲》中的音樂藝術所達到的高度是不容置疑的。其中一個最大的藝術特徵就是音樂的電影劇情的高度融合。雖然電影是上世紀拍攝,但現在再次看這部電影時,還會令人覺得賞心悅目,使人感覺如沐春風,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激動不已。電影中選用的音樂能夠很好地烘托環境氣氛,推動劇情發展,刻畫劇中人物心理狀態。這部電影中,音樂之所以能夠起到如此大的作用,正是由於劇中選用的音樂符合影片的需要,音樂曲調簡潔流暢,表達的感情真摯而朴實,與劇情高度融合而不著痕跡。
例如,電影的開頭,瑪麗亞在碧綠俊美的原野上高歌一首——《音樂之聲》。旋律優美動聽,與阿爾卑斯山的自然風光融為一體。這首歌曲不僅拉開了影片開始的序幕,也向觀眾們展示了主人公對自然對生活的贊美。接著修道院的院長與眾多修女採用宣敘調的演唱方式,音樂風格顯得幽默詼諧。表達了各自對瑪麗亞的看法,顯出了瑪利亞充滿青春活力,個性活潑好動,行為調皮狂野——“她溫柔!她狂野!她是謎語!她是孩童!她是令人頭痛!她是天使!她是個姑娘!”內心熱情奔放,她常獨自跑到野外欣賞美景以致祈禱遲到。修女們認為瑪麗亞狂野開朗的性格會破壞修道院略顯庄嚴肅穆的氣氛,一方面,修女們喜歡瑪利亞善良真誠的個性,能給她們帶來歡樂;另一方面,瑪利亞渾身散發著青春活力、狂野不羈的性格令她們哭笑不得。正如歌詞所描繪的“她像天氣一樣難以預測,像羽毛一樣飄忽不定”[2]。劇中所採用的幽默詼諧的宣敘調的演唱方式十分符合修女們議論瑪麗亞性格的情景,同時與瑪麗亞所具有的個性也十分相符。同時看起來令人耳目一新,容易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興趣。
(二)音樂通俗易懂
劇中的音樂之所以能夠達到家喻戶曉、廣為流傳的程度,與音樂通俗易懂、雅俗共賞具有很大的關系。劇中音樂旋律優美而簡潔流暢,音樂所表達的感情朴實而真摯,劇中採用的插曲悅耳動聽,唱起來也朗朗上口。例如,瑪麗亞在教孩子們學唱歌的時候,設計了讓從未學過音樂的孩子輕松學習音樂的歌曲Do Re Mi。歌曲幾乎全部由“1 2 3 4 5 6 7 ”這些自然音階的七大骨幹音構成。[3]其餘歌詞都是與這七個骨幹音相結合的用來將這些抽象的音形象化的句子。使得樂曲顯得十分簡單,唱起來朗朗上口,觀眾幾乎能跟著旋律進行哼唱。在劇中,孩子們載歌載舞,音樂與劇中不斷流動的畫面相結合,給觀眾展示出一幅美好的生活圖景。這首通俗易懂的歌曲,既滿足了劇情中,主人公要教從未開口唱歌的小朋友學習音樂,從而要教很簡單又旋律優美動聽的音樂。另一方面,與整個電影所採用的線條明晰、旋律優美、簡單易懂的音樂特徵也一致。劇中所採用的插曲Edelweiss、A lonely goat herd等無一不具有這樣的特點。由於音樂具有通俗性,才能吸引人們對此欣賞,使其廣為傳唱經久不衰。
㈥ 求 電影《音樂之聲》的鑒賞文章 要2000字左右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音樂之無窮魅力常常令人如痴如醉,也足以感化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甚至全人類……
用了三小時把經典電影《音樂之聲》看完,印象最深的除了溫柔善良的女主人翁瑪麗亞、剛毅勇敢的上校特里普先生和那一群天真可愛的孩子之外,就是貫穿於整部電影的天籟之聲了。
一、心中有愛,所以心中有音樂
正如瑪麗亞在電影序幕中所唱的:「群山因為音樂充滿生氣,唱了千年的歌,我的心中充滿了音樂,要唱出每支歌,我心震得像鳥兒翅膀,由湖邊飛上樹,我心嘆息像鍾聲飄揚,微笑像是小溪流過,夜晚歌唱像雲雀祈禱,當我奔向山裡心情悲傷,我聽到昔日歌聲,我心就會歌唱,因為音樂的響起,我要再度歌唱……」純真善良的瑪麗亞用歌聲打開了故事的序幕,從她的歌聲中我們可以看出瑪麗亞的博愛,而實際上也確實如此,瑪麗亞對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對那群孩子的愛以及她對愛情的渴望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二、牧羊人不孤獨
在瑪麗亞教和幾個孩子一起演木偶戲的時候,他們一起唱了一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這首歌也因此成了世界各地觀眾耳熟能詳的經典名曲。牧羊人為何而孤獨?牧羊人其實並不孤獨,因為有王子在聽他唱歌,有客人在聽他唱歌,有小姑和他一起唱歌……我想,那個牧羊人應該就是瑪麗亞的化身吧。
三、Do re mi 的魅力
瑪麗亞和七個孩子的感情正是在Do-re-mi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瑪麗亞用她甜美的歌聲感化了一群調皮性格粗魯怪異的孩子,使他們逐漸接受了瑪麗亞。歡樂大方的Do-re-mi正好給瑪麗亞和孩子們架起了一座心靈溝通的橋梁。
瑪麗亞和孩子們
四、深情的雪絨花
「雪絨花,雪絨花,清晨醒來看見它。一朵朵,小白花,潔白而無暇。開不敗的小白花,點綴祖國大地幸福無涯」這首繞梁不絕、盪氣回腸的愛情之歌,既道出了特里普船長對故國的眷戀,又可從中讀出一點特里普對愛情的渴望……
是音樂,讓瑪麗亞變得善良博愛,並收獲了一份真摯的愛情;是音樂,讓嚴肅冷酷的特里普上校成了一位慈祥的父親,挽回了一個零亂的家;是音樂,讓一群個性怪異的孩子變得天真可愛,並使他們懂得了人間的真愛;是音樂,造就了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是音樂,拯救了一個破碎的家庭;是音樂,道出了人間的真善美……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但在電影《音樂之聲》中,我們不但充分享受到了人間的天籟之音,更是從中感受到了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摯愛之情,親情、友情、愛情以及熱愛自然、祖國之情都在這些音樂裡面體現得淋漓盡致。
㈦ 評析電影 《音樂之聲》
有趣的故事,悅耳的歌曲、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是《音樂之聲》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也是一部長青的家庭電影,也是電影史上傳頌最廣的一部活潑、溫馨的音樂電影 。相信看過它的人一定不會輕易的忘掉。它的音樂,它的主題,它經過精雕細琢的台詞,充滿藝術的美感,音樂的內涵,更重要的是愛的主題,真正打動每個人內心的純真的愛。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
瑪利亞沒有接受正規的專業理論的教育,但是她能夠通過自己的語言、行為讓孩子們信任自己,並且使孩子接受自己。從瑪利亞第一次和七個充滿個性的孩子見面開始,我們就看到了她那獨特的教育態度,面對孩子們的惡作劇,既沒有當面指責,也沒有當著家長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們惡作劇背後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們的捉弄後,面帶微笑的說:「我要感謝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裡的禮物,你們使我感到快樂和溫暖。」通過這件事情的巧妙處理,讓孩子們自然地把她當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長輩看待。七個孩子由於長期的軍事化管理,自由、童心、個性、甚至夢想都被壓抑和禁錮,瑪利亞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和個性特點,帶領他們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開啟了他們的心靈,放飛了理想。
這部影片不僅畫面美,最打動人的地方是它的音樂。孩子們為歡迎男爵夫人的到來,唱起了瑪利亞教給他們的歌《音樂之聲》。上校無法相信這歌聲會是孩子們唱的,自從他們的媽媽去世後,家裡的氣氛全變了,不再像以前一樣充滿歡笑,整天死氣沉沉,就像一座軍營。是瑪利亞改變了一切,家裡那久違的歌聲和溫馨又回來了。一曲歌罷,一家人緊緊擁抱在一起。看到這個場景,誰不為之感動?
瑪利亞初次離開修道院時,對未來很迷茫。她給自己打氣:「上帝關上了一扇門,他又會在別處開一扇窗。」這句話觸動了我,我們在困難面前,不要膽怯,不要輕言放棄。瑪利亞面對感情的困惑,逃回修道院。院長嬤嬤鼓勵她,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情感:「翻越每一座山,上溯每一條溪,追尋心中的彩虹!」瑪利亞重新回到上校家中,最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披著潔白的婚紗,隨著音樂的腳步,瑪利亞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幸福。幸福要靠自己去追求!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諧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依託的關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㈧ 音樂之聲 作品分析
影片中飾演瑪麗亞的是來自英國的姑娘朱麗葉安德魯絲(Julie Andrews),她出生在一個離異的音樂世家,從小就受到良好的音樂熏陶,接受過踢踏舞、芭蕾舞以及嚴格的聲樂訓練,具備扎實的音樂功底。在本片中,她把一個善良、美麗而活潑的家庭教師演繹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多場輕歌曼舞的重頭戲,她都能應付自如,發揮出色。「瑪麗亞」是她演藝生涯的一個高峰,可惜的是,自此之後她再也沒有留下令人難忘的銀幕形象,但她至今仍活躍在台前幕後,繼續發揮自己天賦的演藝潛能。特拉普上校的扮演者是加拿大人克里斯托夫普魯默(Christopher Plummer),他是一個演技出眾的莎士比亞戲劇演員,雖然之前只出演過一部電影,但他以自己優雅的風度和多才多藝,把這個表面倔強內心善良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過人的魅力並沒有被光彩奪目的安德魯絲所掩蓋。
天性自由、善良的美麗修女瑪利亞,奧地利美麗的阿爾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雅緻的別墅,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以及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這一切都深深地打動著世界各地人們的心
見習修女瑪利亞是個性格開朗、熱情奔放的姑娘。她愛唱歌、愛跳舞,還十分喜愛大自然的清新、寧靜和美麗。修道院院長覺得瑪利亞不適合過與塵寰隔絕的生活,於是介紹她去薩爾茨堡當上了前奧地利帝國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上校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
馮·特拉普是個善良勇敢的愛國者,他的妻子早逝。家裡沒有歌聲,也沒有笑聲。
瑪利亞來到上校家中,發現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簡單而粗暴。只要他的哨聲一響,孩子們就從各自的房間里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來,排好隊,按水兵操練的要求通報自己的姓名。
一開始,孩子們對瑪利亞帶有排斥情緒,總是想法設法捉弄她,但是瑪利亞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上校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這期間,瑪利亞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游戲、去大自然中遊玩,整個家庭平添了許多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當上校帶著准備與他結婚的男爵夫人回來時,發現家中呆板、冰冷的空氣完全變了,他的「水兵們」已被訓練成一支很有素養的家庭合唱隊。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來,瑪利亞知道她將成為孩子們的新媽媽,於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就離開了上校家,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於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經,孩子們不能和她融洽相處。同時,由於瑪利亞給這個家帶來的變化激起了上校對生活的熱愛,喚回了逝去的幸福,也喚起了他對瑪利亞的愛情。於是上校最終拒絕了男爵夫人,他來到修道院找瑪利亞,他們終於結成了美滿的伴侶。
㈨ 《音樂之聲》賞析
《音樂之聲》
音樂之聲取材於1938年發生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故事:見習修女瑪麗亞是個性格開朗,熱情奔放的姑娘。她愛唱歌、愛跳舞,還十分喜愛大自然的清新、寧靜和美麗。只要修道院的門開著,她就常在蒼翠的群山間像雲雀一樣歌唱,在潔凈的小溪邊和潺潺的流水合唱。
她老是流連在野外而忘了晚禱的時間,她完全沒有修女的嫻靜氣質,而像一個野孩子那樣,常常令修女們感到頭疼擔憂,但又對她充滿愛憐。
修道院院長覺得瑪麗亞不適應這種與塵寰隔絕的生活,該放她到外面看看。就這樣,她來到薩爾茨堡當上了前奧地利帝國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馮.特拉普是個心地善良的愛國者,他在服役期間功勛卓著,但不幸的是他深愛的妻子幾年前死了,從此他變得心灰意懶,對生活失去了希望。家裡再也沒有了歌聲,沒有了笑聲,也不許人家提到他的妻子。他愛自己的孩子,但是並不了解他們,老是像指揮水兵一樣管理著他們。
瑪麗亞穿著不合身的舊衣服,戴著頂破舊的帽子,拎著手提箱、挾著吉它離開了修道院。她一路放聲高歌、蹦蹦跳跳、莽莽撞撞,一口氣闖進了上校家。兩人見面以後就發生了小小的爭執。上校見她一身不合適的打扮和一臉的稚氣,對她能否做家庭教師表示懷疑;同樣地上校管教孩子們的做法也令瑪麗亞感到不可思議:只要他的哨聲一響,孩子們就從各自的房間里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來,排好隊,挺胸,立正,「一」、「二」、「三」-------「七」按水兵操練的要求報出自己的姓名。瑪麗亞被嚇得目瞪口呆。
孩子們生性活潑可愛,各有各的性格、愛好和理想。他們不願意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設法捉弄歷屆的家庭教師,使他們呆不下去。對瑪麗亞自然也不例外:一會兒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裡;一會兒乘她不備將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一會兒被子下還能找到兩只靴子。但瑪麗亞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她在上校離家去維也納期間,用舊窗簾給孩子們做了漂亮的游戲服,領著他們走出樓房,去擁抱美麗的大自然,在芳草地上快樂地起舞;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劃船;教他們唱歌,從「多,來,米」學起,直到排練歌曲。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音符,「多來米,米多來」孩子們快樂極了。他們越來越離不開瑪麗亞了,而瑪麗亞也無法離開這個家和天真爛漫的孩子們了。
當上校帶著准備與他結婚的男爵夫人回來時,他驚奇地發現他那原本死氣沉沉的家,現在竟出現了歡聲笑語,充滿了音樂之聲,他的「水兵們」已被訓練成了一個有素養的家庭合唱隊。特拉普上校冷酷的心開始解凍了,是瑪麗亞重燃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幸福的追求。他的心也告訴自己,他已經深深地愛上了心地善良的瑪麗亞。
瑪麗亞不敢正視自己的感情,她對自己心中那份莫名的感情感到恐懼。於是,她選擇了匆匆逃離。但孩子是那樣的依戀她呀!怎麼會捨得讓她離開?他們甚至偷偷地去跑到修道院去找她。最後,還是修道院的院長最了解她:「瑪麗亞,我們的修道院可不是用來逃避的」「孩子,你有機會得到愛」。「你必須找到答案。你必須回去。你必須面對它,你將要過你本來要過的生活。」因此,瑪麗亞重返特拉普上校的家。特拉普見到了久別的她,再也掩飾不住地表達了滿懷的相思與愛戀。而這一切,男爵夫人都看在了眼裡。
男爵夫人知趣地退出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瑪麗亞和特拉普上校快樂地擁抱在一起,唱起了那樣甜蜜動人的情歌。「我一定是作了好事才會有此好運,沒有做就不會有。你就在此愛我,不管應該與否。
這時正是三十年代希特勒吞並奧地利的前夕,納粹分子早已嗅出了上校家濃郁的自由奧地利氣味。在薩爾茨堡舉行奧地利民謠節的當天,上校和瑪麗亞蜜月歸來,同時柏林來電,命令上校參迦納粹的海軍,並把他和全家置於嚴密監視之下。
借著參加民謠節的機會,特拉普家庭合唱隊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奉獻出他們心底里的歌,並在朋友們和修女們的協助下,他們一家人終於擺脫了魔掌,逃出了多難的祖國,他們獲得自由了。
但是,在合唱會上,他們以滿腔熱情唱出的繞梁不絕、回腸盪氣的對祖國眷戀的愛情之歌卻永遠地回盪在人們的心裡:
薄雪草,薄雪草,每日清晨你向我打招呼。小又白,潔又亮,你很高興遇見我。不管是在冰霜風雪中,永遠含苞生長,永遠含苞生長。薄雪草,薄雪草,祝我故鄉永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