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電影音樂形成經歷那四個階段

電影音樂形成經歷那四個階段

發布時間:2024-01-06 17:58:19

㈠ 電影製作的五個階段

電影的製作流程基本分為五個階段:

1.發展階段:撰寫劇本並將之轉換為拍攝的藍圖。

2.前期製作:為實際拍攝作準備工作,過程中將會僱用聘請演員和工作團隊、挑選拍攝地點,以及搭建場景。

3.中期製作:拍攝錄制電影內容的原始片段

4.後期製作:剪輯影片並同時剪輯劇中對話(但是與影片分開進行);創作、演奏並錄制背景音樂(和歌曲)、設計並錄制音效;製作並加入電腦「視覺」數位特。所有音訊元素被混合成稱為「stem」的主音軌,之後將主音軌和影片合並。此時電影正式完成(好萊塢稱為「鎖定」(locked))。

5.銷售和發行:針對潛在可能的買主(發行商)舉行試片,發行商購買電影後將之送往電影院和/或發行成DVD等家庭數位媒體。

好萊塢風格的製作流程通常需要花費3年的時間。第1年是進行發展階段,第2年開始前期製作和正式拍攝,第3年則進行後期製作和發行。

發展階段

在這個階段,製作人(或稱監制、製片)挑選一個故事,來源可能是書籍、舞台戲劇、其他電影、真實事件或原創構想等。接著在決定主題或想要傳達的訊息之後,製作人和作家共同討論劇本的概要(synopsis)。接著他們完成稱為「step outline」的大綱,將故事分成多個由單一段落所描述的場景(scene),這些段落的內容主要是描述戲劇演出上的架構。之後,製作人和作家會撰寫前期綱要(treatment)在25至30頁的范圍內描述故事內容、情緒風格以及人物角色。其中通常不會出現太多的對話和舞台指導,而會專注在幫助視覺化關鍵部份的插圖。

如果這份綱要被電影公司、官方電影機構或獨立投資人等出資者接受,這部電影等於獲得了拍攝資金支援。接下來製作人和出資者雙方會討論並簽訂合約。當合約簽訂完成後,電影就會正式進入前期製作階段。接下來,編劇將會用數個月的時間寫出劇本。過程中編劇可能會重新撰寫數次以增強或改善戲劇張力、敘事清晰度、劇情結構、角色深度、對話內容以及整體的風格。

然而,許多製作人會略過上述的所有步驟,而直接開始發展製作已經過投資人、片廠或其他有團體分析審核的劇本,其中這個分析、審核劇本的過程稱為「script coverage」。此前期發展階段製作人也可能會連絡電影發行商來確定電影潛在的市場以及商業價值。好萊塢的電影發行商通常會採取較為商業化的方式,他們會考量包括電影類別、目標觀眾、之前類似影片的表現、影片中可能出現的演員、可能執導電影的導演等事實要素。這些要素都可能影響電影最後在商業營收上的表現。並非每一部電影都能依靠戲院的上映票房賺錢,因此電影公司也會將DVD銷售和世界其他國家發行權納入考量。

前期製作

在前期製作(又稱「前制」)時,必須將電影設計並規劃完成,成立製片公司和製片辦公室。整個製作計劃要由插畫家和創作藝術家進行視覺化,並製成分鏡表。也會事先估計製片預算以控制拍攝電影所需要的花費。

製作人(Procer)將會僱用以下工作團隊進行前制:

導演 Director - 主要負責電影中的演出部份,以及管理電影中的創意部份。

助理導演(或稱「副導演」) Assistant Director (AD) - 管理拍攝計劃表,負責電影拍攝的其他工作後勤協調部份。

演員導演 Casting Director - 負責尋找適合劇本的演員。通常都需要進行演員的試鏡。主要角色必須很慎重的選擇,通常都依據演員的知名度和受歡迎的程度來決定。

場地管理 Location Manager - 必須尋找和管理電影的拍攝地點。大部分的電影都是在可以控制的環境下拍攝,例如製片廠的攝影棚(Sound Stage);偶爾有必須在室外拍攝的部份,就必須出外景。

製片經理(簡稱「製片」) Proction Manager - 管理製作預算和製作計劃。他/她也必須代表製片辦公室,向製片廠的行政部門或財務部門報告電影拍攝的狀況。

攝影指導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DOP) / Cinematographer - 負責電影的攝影部份。他/她必須和導演、聲音導演(DOA)和助理導演(AD)合作。

美術指導(簡稱「美指」) Art Director - 負責管理美術部門,要進行拍攝場景的'搭設、服裝設計,以及提供化妝和發型的服務。

製作設計 Proction Designer - 建立拍攝場景、服裝、化妝和發型的的視覺外觀和整體氣氛、感覺。和藝術指導一起進行這些東西的製作。

分鏡插畫家 Storyboard Artist - 負責繪制圖片,來協助導演和製作設計指導與製作小組溝通彼此的構想。

音效指導 Director of Audiography (DOA) / Sound Director (SD) - 負責整部電影音效的部份。他/她必須和導演、DOP和AD合作。

音效設計 Sound Designer - 創作電影所需的新音效。

作曲家 Composer - 創作配樂。

舞蹈指導 Choreographer - 創作並編出舞蹈和動作,通常是在音樂劇中使用。有些電影也會有「武術指導(Fight Choreographer)」。

拍攝製作

在拍攝時電影已經被計劃好了。製片公司和製片辦公室已經設立。 製片人將僱傭以下一些人員:

導演

助理導演

場記

場景經理

製片經理

攝影指導

美術指導

編劇

混音製作

音效製作

作曲人

動作編導

後期製作

後期製作(經常簡稱「後制」,post-proction)是將完成電影的所有要素組合起來的過程。現代的電影製作分成兩種不同的工作流程:全程使用傳統電影底片(film),或混合使用傳統電影底片和數位影片(film and video)。

在傳統電影底片的工作流程中,首先會將攝影機所拍攝的原始底片沖印和拷貝後製成單一光度的毛片(one-light workprint),以便在機械式剪接儀器上進行剪輯。


㈡ 音樂的發展史

第六章 浪漫主義音樂

一、音樂中的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這一詞的含義,原來是指用羅曼語(Roman)書寫的故事,進而專指長篇小說或騎士故事,後來也包括傳奇小說等。浪漫主義在藝術上的興起,首先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文學中。在作品裡,將一切個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完全不受限制地表現出來。就是說,作曲家強烈地表現出自己的癖好。這與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義在理論上相對立。古典主義的音樂是線條式的而且是鮮明的,浪漫主義的音樂富於色彩和感情,含有許多主觀、空想的因素。然而,這只是原則上的區別,實際上在古典主義音樂中,已含有浪漫主義的因素,而浪漫派的作品中,也多有古典式的內容。

二、浪漫主義音樂的形成 : 初期浪漫主義音樂與其它姊妹藝術一樣,發自歐洲「啟蒙時代」的思想與同法國大革命有關的自由民主思想,比文學中的浪漫主義約晚數十年。貝多芬的晚期作品已成為初期的浪漫主義的先驅,其後的作曲家們都可劃分為浪漫派。從時代上來說,十九世紀中葉是其全盛時期。

三、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事實上,在古典派作曲家貝多芬、羅西尼和韋伯的後期作品中,就已經明顯地流露出浪漫主義音樂的風格,正是他們開創了浪漫派的先河。
1800年前後出生的作曲家們,形成了初期浪漫主義的中心。作為代表初期的浪漫派作曲家,可舉出舒伯特和柏遼茲這兩人。他們都是從格魯克、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的傳統出發,而又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後來,浪漫主義音樂經過門德爾松、舒曼、肖邦和威爾第等人的進一步完善,在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納的時代達到了高峰,這一系列作曲家、鋼琴家構成了中期浪漫主義的中心。至於馬勒、理查·施特勞斯和拉赫瑪尼諾夫等近代名家的作品,則在音樂史上歸於晚期浪漫主義音樂。

四、浪漫主義音樂的歷史地位 : 浪漫樂派在音樂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不但這一時期盛產偉大的音樂家,而且音樂體裁空前廣泛,出現了諸如無詞歌、夜曲、藝術歌曲、敘事曲、交響詩等新穎、別致的形式,是人類藝術史上的一個「寶庫」。
浪漫主義音樂也是一座橋梁:韋伯接受了格魯克和莫扎特的傳統,傳至近代的瓦格納;舒柏特在器樂方面是貝多芬的繼承人,但是他的浪漫主義藝術歌曲,經過舒曼和沃爾夫傳到現在;柏遼茲的標題音樂出自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後來又與近代法國的印象主義發生聯系。

第七章 民族樂派

一、民族樂派的形成 : 在十九世紀中葉,東歐、北歐和俄羅斯的許多音樂家雖然深受西歐浪漫主義音樂創作的影響,但他們實際上更重視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樂創作,因而此間產生了一大批表現本民族的國民性格、願望和生活的優秀音樂作品。正是他們,建立和發展了這一相對獨立的音樂派別——民族樂派。這一樂派並不屬於某一時間范圍,而是由於這一樂派具有共同的美學准則,而在音樂史上劃歸為一個整體。
狹義上的民族樂派僅包括四位代表人物,即捷克音樂家斯美塔那、德沃夏克和挪威音樂家格里格以及芬蘭音樂家西貝柳斯。廣義的民族樂派范圍稍大一些,除了上述四位音樂家之外,還包括俄羅斯音樂家格林卡和俄羅斯「強力五人集團」(巴拉基列夫、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穆索爾斯基、鮑羅丁和居伊)。有的音樂理論家甚至認為俄羅斯音樂家柴科夫斯基、波蘭音樂家肖邦和匈牙利音樂家李斯特等人應兼屬浪漫樂派和民族樂派。
可以這樣說,只要一個作曲家把他的音樂建立在他本國的民間歌曲和舞蹈上,或者努力用各種音來表現它的傳奇或風景的時候,他就是在創作叫做民族主義音樂的東西。

二、俄羅斯民族樂派: 俄國是一個廣闊的國家,覆蓋著整個地球表面的六分之一。在北方,亞麻色頭發的巨人們,唱著孤獨的歌曲,在冰海里打魚,並且在冰凍的海里獵貂來為世界上的名國王子做皮袍。在南方,深色皮膚的人們從亞細亞來到這些山裡,帶著他們那些古怪的、粗野的舞蹈。這一貧富分化、內戰連綿不斷的民族,古往今來都給人以「多災多難」的印象,正是這樣的命運,使這一民族具有了獨特的性格:深沉而憂郁的氣質、熱情奔放的民間文化、爭強好勝的民族精神。
從「俄羅斯音樂之父」格林卡開始,經過「俄羅斯樂聖」柴科夫斯基,一直到本世紀不斷活躍在音樂界的不計其數的俄籍作曲家、演奏家、指揮家,他們創作或表達的音樂語言,無不滲透著俄羅斯民族的精華。

三、捷克民族樂派 : 捷克這一國家處於中歐和東歐交界之處,境內山川縱橫,景色優美,民族舞蹈也兼有中歐和東歐的特色。從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這兩位大音樂家的作品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們對於自己祖國的無限熱愛和眷戀。他們的作品深受本民族舞蹈音樂的影響,用濃厚的色彩、深情的筆觸描繪了祖國的山川大地等自然景色。
除了兩位大師以外,捷克還產生了諸如菲比赫(1850-1900)、傑那克(1854-1928)、蘇克和德爾德拉等著名音樂家。

四、北歐民族樂派 : 這一樂派也稱為「斯堪第納維亞民族樂派」,其代表為格里格和西貝柳斯。
挪威的格里格深受浪漫主義音樂的影響,結合本民族音樂的精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作品以描寫自然為主,雖然充滿民族音樂特色,卻從不照搬任何一首民歌的旋律,而是把激情融於創作,從真實的創作中體現出民族性格。
芬蘭的西貝柳斯則是一位充滿愛國激情的音樂家,他的重要作品大多反映出爭取民族獨立的傾向,具有強烈的號召力和鼓動性。他崇尚貝多芬,作品中常表露出類似貝多芬音樂性格的「斗爭性」。後人認為,西貝柳斯是繼貝多芬之後最重要的交響樂作曲家。

五、其他民族樂派: 每個國家的民間音樂中都有一些不同於世界上任何別的國家的曲調和節奏。例如:一旦我們逐漸熟悉了西班牙的音樂,以後再聽到那些以響板和腳跟舞的咔嗒聲為標志的令人興奮的節奏,我們就絕不會誤認它是任何別的音樂。西班牙是舞蹈的國土,像探戈舞、霍塔舞、波勒洛舞、阿拉岡涅茲舞、瑪拉歸納舞——似乎有一種魅力,而且這類音樂感染了許許多多的作曲家們。偉大的西班牙作曲家法雅、阿爾貝尼茲、格拉納多斯以及被後人譽為「吉它音樂史上的肖邦」的吉它演奏家泰雷加等人,都在創作中大量融入了西班牙民族音樂的特色,成為西班牙民族樂派的奠基人。
到本世紀上半葉,和西班牙民族樂派密切相關的拉丁美洲民族樂派也對世界音樂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代表人物為墨西哥作曲家龐塞、巴西作曲家魏拉-羅伯斯、委內瑞拉作曲家勞羅等人。

第八章 近代音樂 : 從十九世紀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在音樂史上可稱為「近代音樂」時代。在這一時期,以印象主義音樂為代表的幾種音樂流派,實現了音樂史上從晚期浪漫主義向二十世紀現代音樂的過渡。

一、印象主義音樂的形成: 印象主義音樂產生於十九世紀末,是受「象徵主義文學」和「印象主義繪畫」的影響而出現的一種音樂流派。這一流派的音樂家與此前的浪漫主義音樂家有很大區別,他們並不通過音樂來直接描繪實際生活中的圖畫,而更多的是描寫那些圖畫給我們的感覺或印象,渲染出神秘朦朧、若隱若現的氣氛和色調。
集印象主義音樂之大成的兩位音樂家都是法國人,即德彪西和拉威爾。此外,法國作曲家杜卡和義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也是印象派音樂的代表人物。

二、法國印象主義音樂 : 象別的法國作曲家的作品一樣,德彪西的音樂是標題音樂而不是絕對音樂。十九世紀末,在法國有一派叫做「印象主義者」的畫家和詩人,因此法國著名作曲家德彪西力圖用音樂來達到「印象主義者」用繪畫所達到的同樣效果。這種印象主義藝術家所畫出的並不是生活的美,而是夢幻的美,象彩虹的終端的一大堆金子那樣的遠處的美。在使用新的和聲和音樂方面,德彪西是現代音樂的先驅。
德彪西建造他那古怪的、非塵世的音樂,主要採用的就是完全沒有半音關系的「全音階」和許多在空氣中根本聽不見其振動的「泛音」。他還在管弦樂隊里使用各種樂器的不同組合來發出柔和的帶有閃爍性的音響效果。起初人們還被他的音樂所困惑,並且不知道怎樣理解它,但是一旦他們聽慣了,就會非常喜歡它。
仿效德彪西的最重要的作曲家就是他的同族拉威爾了,但是拉威爾並沒有象德彪西那樣對全音音階和聽起來奇怪的和弦使用得那麼多。大概從來也沒有另一個作曲家象他那樣更懂得如何從管弦樂隊里抽取這么多音色的深淺明暗度的了。例如在《波列羅舞曲》中,那節奏從頭到尾都是一樣的,那旋律是重復一遍又一遍。在這首西班牙舞曲形式中的變化和趣味是來自拉威爾對力度的純熟使用(從輕到響或從響到輕的變化)和對音色的巧妙結合。

三、印象主義音樂的影響 : 印象主義音樂是浪漫主義音樂向現代音樂過渡的橋梁之一,雖然這一樂派主要集中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法國,但這種風格對於近現代音樂的發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後來的二十世紀音樂中的「表現主義」、「十二音體系」以及「序列音樂」等幾種流派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印象主義音樂的影響。

第九章 二十世紀現代音樂

在歷史上,從來也沒有一個時期象二十世紀那樣,有這么多的迅速變化。兩次大戰改變了各國的邊界和人們的思想方法,科學正在以令人目眩的速度把我們推向一種尚未為人所知的未來。在反時代精神的策動下,各種藝術,如繪畫、雕刻、文學、戲劇和音樂,正在沖破著各種舊的形式,試圖表現新的生活方式。

一、現代音樂的特點 : 在每個國家,本世紀的作曲家們都在對音樂的諸要素——如節奏、旋律、和聲、曲式——進行著實驗。
本世紀傑出的前蘇聯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曾經說過,他贊成這樣一種音樂,在其中,所有的主題都絕對不出現重復,每個小節都應當同前面所有的小節完全不同。
許多作曲家都對節奏進行實驗。有的作曲家寫出了既沒有小節線,也根本沒有節奏型的樂曲。其他現代作曲家們正在製造一種音樂,在其中,一個管弦樂隊或合唱隊的兩個部分有完全獨立的節奏。這些現代派也許沒有認識到:這種不同節奏的同時使用早在美國印第安人的音樂里就可以找到。
作曲家們也正在在旋律上,即各音的橫向安排上做出同樣令人驚訝的改變。有些作曲家回到了古希臘人和早年教堂神父們的調式上去,還有的作曲家從東方人的滑行音階那裡取得靈感,將「四分之一音」和比「四分之一音」更小的音程差別運用到了樂曲之中,有些人甚至發明了一架能彈出四分音而不是半音的鋼琴。雖然這種音樂並沒有得到發展,但它的確有助於使音樂家們更注意半音階音樂,即利用所有半音的音樂。這種對半音的運用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奧地利音樂家勛伯格的十二音音階。在形成一個旋律時,這種十二音音階(由鋼琴上的一個八度范圍內的所有白鍵和黑鍵組成)的每個音都必須逐個用過一次以後才能再用。當然,這種音樂沒有特定的調子,因此被叫做「無調性的音樂」。
至於和聲,即在不同的音同時發音這一方面,也有一些驚人的新發展。那些恢復古代調式的作曲家們往往也重新運用了古代的和聲,例如多少世紀以來,曾經被傳統和聲學認為「用起來太僵硬」和「聽起來太別扭」的平行四度和五度進行。
在現代音樂中,我們還可以發現叫做「多調性音樂」的東西——即同時用兩個調子寫的音樂。例如,一個旋律或主要的主題可能是C調的,而它的伴奏或助奏聲部卻可能是升F調的。

二、美國爵士音樂 : 可以這樣說,在本世紀所有基於民族和社會習俗的音樂中,沒有哪一種比美國爵士音樂具有更廣泛的影響力了。由於它那狂熱的節奏和古怪的不協和音,從某方面講,它似乎是新時代的一種表現。爵士音樂有許多對職業音樂家們產生吸引力的特色,例如其中帶有小三度和小七度的音階,以及基於小三度和小七度音階的七和弦等等。
可是,最具強烈感染力的爵士音樂特色,是它那獨具特色的節奏。在爵士音樂這里,有一種新的切分音——「多節奏性」,即同時有兩種很強烈的節奏型相互對立,例如一個三拍子節奏加在一個四拍子節奏上。這種錯綜復雜的多重節奏顯然是原始民族的音樂特點,因此爵士音樂的興起,無疑是人類對於自然的一種理性回歸,這是本世紀各種藝術形式的共同趨向之一。
職業的音樂家們也被那些不常使用樂譜的、甚至事實上常常不會讀譜的原始爵士音樂演員們所迷住。在一時的沖動之下,這些自發的爵士音樂演員可能在一個旋律上即興演奏出最復雜的變奏曲。
我們在本世紀初美國傑出的作曲家喬治·格什溫的代表作《藍色狂想曲》中,可以找到爵士音樂在節奏上、旋律上和和聲上最好的擴展運用。還有另一位美國當代作曲家格羅菲,也成功地借鑒了爵士音樂的特色,結合他那超凡的配器才能,描繪出一系列美國自然風景的音畫。他那《大峽谷組曲》就是用來表現大自然的色彩和情調感的一個令人目眩的樂器調色的展覽會。

三、樂器方面的變革 : 隨著本世紀電子技術的迅猛發展,音樂藝術也受到很大沖擊,電聲樂器從它的誕生之日起就對傳統樂器提出了挑戰。不過,那些至今已經得到廣泛使用的電子樂器,如電風琴、電鋼琴和電吉他,在音色上並不是新的樂器。頭兩種樂器只是模仿原有樂器的音色,而第三種樂器只是擴大了原來樂器的音量。後來由於電子合成器的出現,人類終於可以演奏出人聲、風雨聲等傳統樂器所不能實現的音色。
對新效果的最戲劇性的追求是在打擊樂器上進行的。從前,打擊樂器幾乎只是由定音鼓組成的,偶然由鼓和鈸加以加強。現在,打擊樂器組已經變成一個任何地方似乎都可以接受的東西——例如一個打字機、一個發電碼的鍵、一個錘子、一張鐵片、或一條沉重的鐵鏈。

四、紛繁復雜的現代音樂流派 : 正如二十世紀的其他藝術形式那樣,音樂藝術也趨向於多樣化,眾多的流派各成一體,都完全脫離了古典的美學傳統。比較典型的幾個音樂流派為:以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為代表的「原始主義」;以亨德密特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以勛伯格、韋伯恩為代表的「十二音主義」;以普羅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維奇為代表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等。本世紀中葉以後,還出現了「序列音樂」、「偶然音樂」、「具體音樂」等略顯「怪異」的全新流派。
無論文學、美術還是電影、音樂等各個藝術分支,許多二十世紀的現代藝術作品剛剛問世之時,總難免遭到非議,其原因或者是與傳統美學相悖,或者是難以理解。但是其中又有相當一部分作品經過時間的推移,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而成為現代藝術中的名作。

第十章 未來音樂展望

通過觀察當前音樂的某些傾向,我們就能在某種程度上預測未來的音樂。

一、電腦音樂的崛起 : 電腦音樂的出現大約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到今天也不過十多年歷史,但其發展之迅猛,是以前任何一種音樂製作形式所無法匹敵的。
傳統的音樂製作過程大多較為復雜。以前的音樂家在作曲時,要先親自寫好樂曲的總譜,再由專門的抄譜人員按照各個樂器抄好分譜,其後還要請一個與樂曲體裁相應的樂隊來進行排練演奏,作曲家聽過演奏之後,再對不滿意的地方進行反復修改,直到滿意為止。這樣復雜的作曲程序,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這顯然與日趨緊張的快節奏現代生活不相適應。
本世紀由於電子音樂的出現,終於使作曲家可以在同一個鍵盤上演奏出不同樂器的音色,而錄音技術的不斷提高,使各種音色的合成變得輕而易舉。有了這些工具,作曲家們不必再依賴樂隊了,在一間小小的錄音棚內就可以隨意作曲和編曲。
八十年代以後,電腦技術的日新月異使音樂製作者又多了一件「超級武器」,在電腦硬體方面,高品位、多功能的音效卡層出不窮,不但越來越逼真地模仿出各種樂器的音色,還能模仿出各種音響效果;在軟體方面,各種音樂製作軟體已成為當代音樂家們必不可少的作曲工具,其功能也日趨完全。
電腦音樂剛剛問世之時,即擁有人類所無法達到的「准確性」,這既是它的優勢,也是它的劣勢。過於准確使電腦音樂不具有任何「感情」因素,平淡而機械。但隨著電腦技術的不斷革新,作曲者已經可以隨意調整每一個音符的音量、力度以及樂曲播放過程中的整體速度變化,如今的電腦音樂,已日益具備生命力了。當然,電腦音樂真正走向輝煌的時代,還並未到來。

二、從當前音樂流行趨勢預測未來音樂
可能影響下一代的音樂的一些當前流行傾向是:
1.對旋律、節奏、和聲和樂器學的新形式的實驗反映出新的能源形式和各種新的機械發明對現在和未來生活的有力影響。
2.對音樂的民族性格的更大強調,伴隨著更廣闊的國際聽眾,導致所有國家的人民之間更深刻的了解。
3.通過運輸、交通和音樂復制工作手段的繼續進步而不斷成長著的潛在聽眾。
4.音樂教育的普及不僅協助那些在音樂上有天賦才能的人們達到最高的發展,而且也使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分享未來音樂的光榮奇遇。

㈢ 電影音樂分哪幾種拜託了各位 謝謝

按電影音樂的聲源可分為兩種: 客觀音樂 亦稱畫內音樂或有聲源音樂。指影片畫面的規定情境中應有的音樂。如人物在歌唱、演奏樂器、收音機的廣播等。這時,音樂的出現是不可少的(但亦可做特殊安排)。 主觀音樂亦稱畫外音樂或無聲源音樂。畫面並未提供出現音樂的根據,而是作曲家為了塑造人物性格、抒發人物內心情感或渲染環境氣氛的需要而專門創作的音樂。它是對畫面的補充、解釋或評價,表現了作曲家對影片所展現的事件的主觀態度,可以深化畫面的內容,加強影片的藝術感染力。 這兩種音樂在具體影片中是相輔相成的,有時兩者亦可融為一體,難以分辨。因為客觀音樂的具體內容也有一定的選擇餘地,它可起主觀音樂的作用。例如人物內心痛苦時,收音機可播送同樣情調的音樂來渲染,亦可播送歡快的音樂來形成對比,等等。 按音樂與畫面的關系,又可分為4種: 音畫同步 音樂基本上與畫面吻合,情緒、節奏一致,視聽統一,觀眾在觀看畫面時,不知不覺地接受音樂。這是最常見的一種音畫關系。 音畫平行 音樂並不解釋畫面,而以自己的獨特方式將畫面貫串起來,造成一種完整的形象。例如畫面是一組短鏡頭,描寫時間過程、人物成長或腦海中回憶的各種片斷時,音樂只寫出一種情緒或著力刻劃人物的內心世界,使畫面的蒙太奇更為凝聚集中,以加深觀眾對影片的理解。 音畫對位 音樂與畫面形成類似音樂中兩個聲部的對位關系。時而同步,時而不同步,甚至與畫面在情緒、氣氛、格調、節奏、內容上造成對立、對比,從另一個側面來豐富畫面的涵義,產生一種潛台詞,形成新的寓意,使觀眾得到更深的審美享受。 音畫游離這是60年代以後電影音樂的一種新趨向。電影音樂並不直接為劇情服務,而是起到擴大空間——延續時間的作用,它並不渲染影片的細節,而是用相當獨立的姿態以自身的音樂力量來解釋或發掘影片的內涵。觀眾可以在音樂與畫面游離的情況下,自己領悟影片的真旨,得到豐富的聯想與感受。如日法合拍影片《廣島之戀》就屬這種情況。 廣告音樂有原創音樂、借用名曲、借用民歌等多種:廣告音樂應能吸引受眾的注意,簡明易記,琅琅上口,並有鮮明的針對性

㈣ 世界電影發展史4個階段是什麼

四個階段的具體內容:

(一)形成期(1895年—1927年),從愛迪生、盧米埃爾在美國和法國發明電影之日起,經歷了從短片到長片,從單鏡頭到多鏡頭剪接,從而形成視覺語言的二十多年歷史。

(二)發展期(1927年—1945年)。在這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里,電影獲得了聲音和色彩,具備了電影藝術的一切必要的表現元素。人們對反對無聲電影的經驗開始了總結,並且在運用音響和色彩方面,在探索電影形象表現潛力方面都展開了認真的研究和實驗。

(三)成熟期(1945年至今),電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已在技術上達到了完善的地步,此後的技術發展不再對藝術表現有重大的影響。

(四)精益求精階段,電影事業成熟之後就進入了如今在藝術上精益求精的階段,並在同其他藝術的關繫上,從過去單純的摹仿吸收進行到有取有舍的階段,追求絕對的完美。

電影簡介:

電影,也被稱為運動畫面或動態畫面,即「映畫」,是作品視覺藝術形式,通過使用移動圖像來表達溝通思想,故事,認知,情感,價值觀,或各類大氣模擬體驗。

這些圖像通常伴隨著聲音,很少有其他感官刺激。 「電影」一詞是電影攝影的縮寫,通常用於指代電影製作和電影業,以及由此產生的藝術形式。

㈤ 中國電影音樂 的現狀,發展情況,歷程概述

電影音樂伴隨著中國電影的百年歲月也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印證著她最初的稚嫩,曾經的探索和如今的成熟。

中國電影音樂的萌芽與初創

(1905-1045)

《定軍山》是中國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根據默片的需要,電影只拍了京劇《定軍山》中的「請纓」、「舞刀」、「交鋒」等武打片段。

但是默片時期的影片在放映時還是有「配樂」的。台上是黑白的活動影像,台下或一架鋼琴、一把小提琴,或三五人組成的小樂隊,用來活躍現場氣氛。人們漸漸開始注意到音樂和影片內容的結合,當音樂的情緒和電影的內容發生關系時,音樂幫助人們理解劇情。但是由於音樂不具有約定性的語義,所以音樂與影片內容的聯系並不一一對應。

在默片時期,我國電影市場以好萊塢影片為主,配樂沿用了「劇院音樂」的做法,中國沒有形成自己的電影音樂。

1930年上海電通公司聯合唱片公司從國外購置了有聲電影全套機器,正式製成了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此後,有聲片漸漸興起。

「20年代末開始,中國城市歌舞音樂與中國電影音樂,特別是電影歌曲的發展合為一體,成為中國娛樂性通俗音樂的主體。」在隨後的三四十年代,它們在城市市民文化生活中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特別是30年代,當抗日成為時代主旋律時,革命斗爭迫切需要與之相配合的歌曲。

《畢業歌》、《漁光曲》、《大路歌》、《新女性》、《四季歌》、《天涯歌女》、《十字街頭》、《鐵蹄下的歌女》、《義勇軍進行曲》等進步歌曲都是專門為電影創作的。以聶耳為代表的左翼歌曲創作者們將歌曲這種宣傳手段應用到電影當中,一方面為歌曲在電影中的使用做了成功的嘗試,另一方面大大鼓舞了抗日軍民的鬥志,電影歌曲也因此成為早期中國電影音樂的主流。

這些歌曲在影片中多以插曲形式出現,由劇中人物唱出,真實、自然,符合現實主義的創作風格。《馬路天使》中的《四季歌》和《天涯歌女》是賀綠汀根據當時的兩首蘇州民謠《哭七七》和《知心客》改編而成。《天涯歌女》第一次出現於小陳和小紅暗生情愫時;第二次卻是在兩人發生誤會後,在酒館里小陳賭氣拿出錢來叫小紅唱歌,小紅含淚再次唱出《天涯歌女》,速度放慢了一倍,畫面不時疊出那天清晨兩人的甜蜜情景,「患難之交恩愛深」的歌詞此時聽來別有一番酸楚滋味。這樣強烈鮮明的藝術對比在中國電影音樂史上至今無出其右者。再如《萬里尋兄詞》、《鐵蹄下的歌女》等也都是以插曲的形式出現在影片中。

在眾多的電影歌曲當中也出現了主題歌的雛形,有些電影歌曲恰好點了影片的主題,起到了主題歌的作用。如《桃李劫》中的《畢業歌》,它由聶耳作曲、田漢作詞,在電影的開頭和結尾兩次出現,整首歌曲持續50多秒,交待了時代背景和人物身份性格,成為全片的點睛之筆。

當時電影音樂的配樂方式多為用現成的音樂作為電影配樂,電影總體上缺乏音樂方面的整體規劃。但是在影片《風雲兒女》片尾出現的《義勇軍進行曲》直接表達了影片的核心主題,已開始具有了主題歌的藝術表現功能。

主題音樂的表現手段在當時已經初露端倪。影片《小城之春》中三次使用了共同的音樂素材,而且還因人物、情節的不同,以變奏的形式出現,這是一種音樂貫穿手法的最初嘗試。

這個時期基本上沒有專門為電影創作的音樂(除歌曲之外)。在影片創作過程中,「配樂」這個工作指的是利用已有的音樂素材重新編輯,使之與畫面相配合,加強劇中人物的動作表情。這時的音樂使用與畫面保持高度一致,不賦予畫外含義,沒有將音樂作為一個獨立的電影表現元素參與創作。

影片《十字街頭》中老趙失業後,一人在房間里黯自神傷,時而憂心忡忡,時而寬慰自己,音樂也隨之抑鬱或輕松。音樂在這里成為老趙的「內心獨白」。每一段音樂情緒的選擇與人物的心境完全同步,增加了畫面效果,但顯得過於簡單和幼稚。而在影片《馬路天使》中小紅、小陳、老王去「大世界」,被在街頭拉客的小雲截住,這段影片中沒有音響對白,音樂持續了四分半鍾,音樂的寫作細化到了鏡頭。音樂在這里起到了音響的作用,共出現了三記鑼聲,一次鼓響。鑼聲在聽覺上增加了緊張的氣氛,視覺上加強了人物的動作性。鼓聲則帶了一絲喜劇效果。總的說來,這段配樂具有造型性,音樂和表演融為一體,和畫面完全同步。

建國十七年:電影音樂的成熟階段
(1949-1966)

建國之初,政府對電影事業的方針政策相當寬松。1951年前後對《武訓傳》簡單、粗暴的批評嚴重挫傷了電影工作者的創作積極性。直到1953年第一次電影劇本創作會議和電影藝術工作會議,以及第二次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的召開,批評了左傾思想,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反對「公式化」、「概念化」,特別是1956年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之後,大批電影將焦點對准「人」,出現了《不夜城》、《鐵道游擊隊》、《蘆笙戀歌》、《柳堡的故事》、《李時珍》、《宋景詩》、《神秘的旅伴》、《新局長到來之前》等多種題材、多種角度的優秀影片,它們描繪人性、歌頌愛情,出現了很多深受人民喜愛的電影歌曲。但在1957年反右斗爭開始之後,一些抒情性較強的電影歌曲成為眾矢之的,《小燕子》、《九九艷陽天》就受到了不少的非議。這一時期電影音樂理論研究和作品批評剛剛開始,一些經驗豐富的電影音樂作曲家、理論家,如何士德、王雲階、徐徐等人針對當時電影音樂創作的弊端撰寫文章,並開始對部分影片進行音樂角度的評論,觀點鮮明、以理服人。批毒草、拔白旗、大躍進等運動給電影創作帶來了空前的挫折,直到1959年,為慶祝建國10周年,建黨40周年,周恩來、鄧小平親自抓一批重點影片的創作。周總理特別提出:獻禮片缺少載歌載舞,使人看了高興的少數民族影片。這直接催生了《五朵金花》、《劉三姐》等少數民族音樂片。隨後頒布的《文藝八條》、《電影三十二條》是這一時期指導文藝工作和電影工作調整、恢復的綱領性文件。此時出現了很多在音樂的使用上可圈可點的影片,比如《早春二月》、《舞台姐妹》、《枯木逢春》、《阿詩瑪》、《紅色娘子軍》、《冰山上的來客》等。而此時的電影音樂理論爭鳴也更加熱烈,周揚、李煥之、趙氵風、王雲階、徐徐、葛炎、黃准、蕭遠、吳應炬、李樹寶等紛紛撰文,一方面總結經驗,另一方面對電影音樂藝術創作做理論上的探討。在顛簸的歷史演進中,電影事業幾經挫折,但還是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電影音樂也走向了它的成熟階段。

經過四五十年代的探索,電影界形成了一支專業的電影音樂創作隊伍。1949年4月,中央電影局在北平成立,電影局藝委會下設音樂處負責領導全國的電影音樂工作,各個電影製片廠都擁有自己的樂團和電影音樂創作組,這些機制有效地保證了電影音樂的質量。

1953年以後,中央電影局音樂處一方面選派大批幹部出國學習;另一方面組織了為期一年半的作曲幹部訓練班,由有豐富電影音樂創作經驗的電影音樂作曲家何士德、王雲階、雷振邦、全汝玢等教授專業課,李煥之、馬可、楊蔭瀏、姚錦新教授音樂理論和音樂史。培訓班還觀摩了國內外的影片,研究電影音樂創作經驗,這個培訓班對滿足各電影製片廠影片生產的迫切需要,有著直接的影響。這個訓練班的學員在新中國的電影音樂創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些都促使中國的電影音樂創作更加成熟起來。

上海電影製片廠的王雲階建國後曾為《護士日記》、《林則徐》、《阿Q正傳》等影片作曲。長春電影製片廠的雷振邦曾為《五朵金花》、《劉三姐》、《冰山上的來客》等40多部電影作曲,其中《花兒為什麼這樣紅》、《蝴蝶泉邊》等影片插曲都廣為流傳。他的作品以民間音樂素材為基礎,具有濃郁的民族風味和地方特色。著名作曲家劉熾曾為《上甘嶺》、《英雄兒女》、《祖國的花朵》作曲。上海電影製片廠的葛炎為《中華女兒》、《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老兵新傳》、《聶耳》、《枯木逢春》、《阿詩瑪》等電影作曲。此外,電影《白毛女》的音樂創作者瞿維、張魯、馬可,《平原游擊隊》的作曲車明、《李時珍》的作曲寄明、《柳堡的故事》的作曲高如星、《紅色娘子軍》的作曲黃准、《青春之歌》的作曲瞿希賢、《鐵道游擊隊》的作曲呂其明、《草原上的人們》的作曲向異、《祝福》的作曲劉如曾都是當時很有實力的電影音樂作曲家。

當時創作的很多電影歌曲一直傳唱至今。正是在他們的努力下,一些電影音樂概念被廓清,很多創作方法被很好地總結出來,促進了電影音樂的成熟。由於有了成熟的創作隊伍,電影音樂漸漸擺脫了「拼貼」的傳統,大部分電影配樂都是原創音樂。這就使人們對音樂與影片的結合有了更多的探討,認識到音樂在影片中不能僅處在伴奏的地位,作為電影中一個重要的表情元素,應與畫面有更加緊密、更多層面的結合。在音畫的配合上,藝術性更強了,電影音樂的藝術表現形式更多了。

《平原游擊隊》中用日本的調式音階寫了日本兵主題,用在鬼子進村等場景里,大家耳熟能詳。《董存瑞》中為董存瑞設計了一個詼諧、歡快的音樂主題,並且和其它場景音樂有了很好的融合。在《祝福》、《林家鋪子》等影片中,使用了民族管弦樂隊,一方面勾勒出江南水鄉的意蘊,另一方面貫穿始終的主題音樂更使影片處在統一的情緒氣氛之中。《冰山上的來客》、《柳堡的故事》、《紅色娘子軍》、《我們村裡的年輕人》、《聶耳》等則將主題歌的音調加以變奏,成為片中的主題音樂。

這個時期,主題音樂的概念逐漸建立和成熟,電影中出現了不少出色的音樂整體設計。比如《南征北戰》中為敵我雙方設計的主題音樂,伴隨著在強攻摩天嶺的情節中發揮得淋漓盡致:畫面交錯表現敵我雙方從山脊的兩邊爭分奪秒搶占高地,音樂也隨著畫面的切換而轉變到各自的主題,在幾秒到幾十秒不等的頻繁轉換中,音樂保持著很好的連接,並通過配器、速度、力度等因素把情緒一層一層推向高潮。特別是當敵軍潰敗、倉皇逃遁的時候,雜亂、霸道的敵軍主題音樂被演化得只剩下基本的節奏和殘留的微弱情緒,體現出他們軍心渙散,潰不成軍,這樣的音樂處理十分形象。在我軍將士最後攻入敵軍指揮部的時候,畫面上反映出敵軍畏懼投降的場面,而音樂卻是極其昂揚、激越的我軍主題,音樂在這里與畫面共同承擔了敘事的功能。音畫對位的這種表現方式當時並不多見,它有效地拓展了畫面的表現空間,使音樂與畫面配合的層面更加豐富。

除了主題的設計,在音樂的使用上也有很多獨具匠心的段落。《鐵道游擊隊》中琵琶用得很好。劫票車一場中,游擊隊員的隨手彈撥原是畫內樂,醞釀著山雨欲來的氣氛,隨著劇情的緊張發展,各種畫外配器逐漸加入,匯成了氣勢磅礴的畫外交響樂。諸如此類的運用,顯示了當時對於電影音樂規律的進一步了解。

技術的提高也直接影響了電影音樂的發展。1958年出現了第一部立體聲電影《老兵新傳》,用四個聲軌記錄聲音,但在這部影片中,主要體現在人物對話的聲音處理上。錄音技術的不斷提高,多聲軌錄制技術的運用給聲音元素的處理帶來了更多的可能,從技術上來講有了足夠的聲軌來分別錄制音樂和音響,使得聲音更有層次。《林家鋪子》里有一段阿秀與同學去趕廟會的情景,由孩子的空竹聲起,這是聲音的第一個層次;阿秀和同學愉快地走向廟會,漸漸絲竹的主觀配樂插入,伴隨著她們走進人群中看雜耍,這是聲音的第二個層次;這時,廟會上客觀的鑼鼓聲又漸漸取代了主觀配樂,這是第三個層次;而此時又一個音響———遠處的汽笛聲把人們帶到了江邊剛剛靠岸的上海難民的輪船上,這是聲音的第四個層次。在這些音樂和音響的襯托下,人物的語言也十分清晰,聲音的強弱對比明顯,各種聲音元素的連接自然順暢,層次感強。

17年電影中涌現出大量優秀的電影歌曲,這一時期的電影歌曲無論是在藝術上還是在數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當時缺少其他娛樂方式的條件下,電影不但負載著鼓舞士氣、宣傳教育的重任,還在很大程度上擔負著豐富老百姓娛樂生活的功能。大部分的電影歌曲都能夠隨著電影的放映而傳遍大江南北,比如《小燕子》、《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我的祖國》、《幸福不會從天降》、《蝴蝶泉邊》、《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等。

這一時期電影歌曲形式多樣,體現了歌曲創作的繁榮。如影片《冰山上的來客》中的歌曲《花兒為什麼這樣紅》以獨唱的形式出現,《蘆笙戀歌》中扎妥和娜娃的相戀用《阿哥阿妹情意長》的對唱形式表現,《五朵金花》里阿鵬和金花的相遇也是對唱,《劉三姐》里更有多次的對歌場面。《英雄兒女》中《英雄贊歌》和《上甘嶺》中《我的祖國》則以一領眾和的形式為人們熟知,《洪湖赤衛隊》中的表演唱也十分生動。

建國17年期間一種新的插曲形式被廣泛應用,以前的插曲都是由劇中人演唱的,這一時期有了以畫外樂的方式出現的插曲,這些歌曲不再是有聲源的,而是由創作者配入片中的,但是旋律和歌詞仍然結合電影的內容,從而起到了概括影片涵義,揭示人物內心世界,拓展畫面空間的作用,將影片不能直接表達的意義,用歌曲加以表現,有的和畫面的蒙太奇聯系起來,起到連接畫面的作用。

影片《舞台姐妹》開篇就用「台上悲歡人常見,誰知台外尚有台」的越劇配唱拉開序幕,暗喻故事所指。在影片發展的各個關鍵點、轉折點都會藉助配唱對故事情節加以總結概括,並且對情節發展起到預示的作用。當春花在法庭上揭露了唐老闆等人的卑鄙行徑時,法庭上一片騷動,這時歌曲唱道「雀亂群,鴉噪庭,黑手難遮日月明……」。而在電影《冰山上的來客》中,當牧民卡勒為了護送古蘭丹姆去找解放軍,在路上被特務打死,這時出現女聲合唱的高亢旋律:「光榮啊,祖國的好兒女。光榮啊,薩米爾的雄鷹……」這些都體現出對電影配樂形式和功能的進一步探索,顯現出越來越濃烈的主觀意識,在文革電影中這種方式就被使用得更加極端了。

當時對電影有一個評價標准「故事好、演員好、攝影好、音樂好」,但是也有由於太注重音樂的使用而適得其反的例子。在進行綜合聲音合成的時候,一些作曲者要求突出音樂的完整性和重要性,要在有音樂的段落減少和壓低對話和音響,甚至為了「爭取音樂的完整性」和導演發生爭執,沒有擺正音樂在電影中的位置,這是對電影音樂規律認識不夠而造成的。

在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後,文藝界就提出「革命化、民族化、大眾化」的要求,文藝界的創作一直在民族化的道路上進行探索,理論界也在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電影藝術》、《電影文學》、《人民音樂》等雜志都曾刊登理論文章對電影音樂的民族風格、民族樂器的使用問題進行討論。

這一時期不斷探討修正中的文藝政策直接影響了藝術的發展。在建國17年期間「不求藝術有功,但求政治無過」的氛圍中,創作者的注意力事實上轉向了對農村和少數民族題材影片藝術上的深度挖掘,電影音樂民族化的藝術探索也呈現出極高的成就。

在樂器的選擇上,首先配器漸漸放棄了建國初期的以管弦樂為主的做法,在各種題材背景的作品中挖掘民族化的因素。如在《董存瑞》、《上甘嶺》中交響樂的手法與民族音樂語言融合得很好。一方面管弦樂確立影片音樂主題,烘托環境氣氛,另一方面使用了揚琴、笛子等特色樂器,用於表現人物內心細膩的情感。而到了後來的《我們村裡的年輕人》、《林則徐》、《小兵張嘎》中就以民族配樂為主,樂器也增加了板胡、箏、響板、嗩吶、阮等大批的民族樂器,形成了民族管弦樂隊,用民樂刻畫各種情緒氣氛。

在音樂素材的選擇上,大量結合了民歌、地方曲藝。《枯木逢春》中的評彈,《舞台姐妹》中的越劇,《林則徐》中的廣東民間音樂和地方戲,《阿詩瑪》、《五朵金花》、《天山上的來客》等反映少數民族生活影片中的民族曲調更不必贅述。這些民族音樂語匯有時作為主觀配樂,易於被當時的觀眾接受。而更多的時候是來自影片中的電台節目、集市上的賣唱、主人公自己的演唱等客觀音樂,顯得更為真實親切。《紅旗譜》朱老忠回鄉在車站巧遇同鄉一場戲,當朱老忠走在嘈雜的車站上時,配樂是一段介紹朱老忠一家被惡霸欺負,家破人亡、背井離鄉的整個過程,隨著鏡頭的運動,畫面上出現了集市上的說唱藝人,音樂由主觀轉為客觀,既交待了劇情,又交待了環境。
17年電影音樂的民族化探索非常成功,也為新時期出現的大量民族特色的電影配樂打下了基礎。

太多了,全文請看下面鏈接

㈥ 動畫片音樂的發展史

國的動畫史

在製作技術上,1960年問世的水墨動畫片也是一個創新,突破了以往動畫片採用單線平塗的製作手法,但是由於為了表現水墨的滲化效果要採用多層賽璐璐分別拍攝和重新合成的辦法,所以製作成本高周期長,只是用在攝影部分的製作時間,就足以製作類似的四五部普通動畫片,所以即使是後來初步掌握了這種技術的曰本人也沒有輕易嘗試,採用水墨動畫片技術製作的作品有《牧童》和《小蝌蚪找媽媽》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牧童》插曲的來自於著名作曲吳應炬,而貫穿全片的笛聲則來自有「魔笛」美譽的一代笛子宗師陸春齡,說明那時製作者是很認真的。

同一時代的作品其實還有很多,例如《驕傲的將軍》《漁童》《沒頭腦和不高興》等等,表現手法也還有折紙、木偶等等,由於資料不充足就不細說了,這個時期的作品比較重要的特點就是在動畫表現中融合各種中國傳統因素;在動畫技術上嘗試各種傳統藝術形式;在動畫內容里吸收了傳說、神話、典故等多種內容;在動畫製作上不管是畫面、配音、配樂都一絲不苟,在動畫受眾方面屬於老少咸宜的作品居多,所以說這是中國動畫的黃金時代一點也不為過。
中國動漫發展史-白銀時代(1976-1990) 經歷了文革之後,動畫行業自然也受到了很大沖擊,而且上美影在1972-1976年間拍攝的17部動畫片如《小號手》《小八路》《東海小哨兵》等給後來的動畫創作理念投下了一個嚴重的陰影:寫實主義和教育目的,這使動畫片被定位為給小孩子看的充滿教育意義的課外教材,這種思想不僅延續下來而且還在大部分人心裡深深的紮根,也就是這個觀念才造成了後來動畫片的尷尬地位。

在改革開放之後,動畫片製作走入繁榮時代,涌現的多家動畫製作生產部門也改變了過去上美影一家獨秀的局面,在1978年到1989年的十年間,這些製片單位就製作了219部動畫片,例如《哪吒鬧海》《金猴降妖》《天書奇譚》等優秀作品都是這個時段製作的,而且電視動畫片也在這個時候有了《葫蘆兄弟》《黑貓警長》《阿凡提的故事》等等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從整體上來講,這是個比較平均的時代,既有少量全年齡段藝術動畫片,也有大量類似《黑貓警長》這樣的純粹給兒童看的主流式教育動畫片,而且製作手法基本沿襲自上美影萬氏兄弟開創的流派,沒有太多創新也沒去吸取外部世界的先進經驗,而這一段的高產量恰恰造成了作品的製作不夠精細,更由於製作出發點是給孩子看的,所以在配音配樂方面也明顯不如以前用心,同一時間曰本正從給歐美動畫做做簡單來料加工的階段穩步發展,並逐漸學習和吸收歐美經驗創造出自己獨有的風格。

㈦ 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

音樂進入電影以後,成為電影這個綜合藝術的一個有機部分,是一種新的音樂體裁。

它在突出影片的感情、加強影片的戲劇性、渲染影片的氣氛方面起著特殊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在溶入電影以後,在它的表現形式上也發生了相應的較大的變化。

具體表現在:

1電影音樂的創作和構思必須根據電影的創作要素,即題材、內容、風格樣式、人物性格等因素和條件,使電影音樂的聽覺形象和畫面的視覺形象完美融合,體現導演的總體構思和美學欣賞原則。

2 電影音樂根據影片劇情和畫面長度分段陳述間斷出現,並受電影蒙太奇的制約,曲式概念有了新的發展。

3電影音樂改變了以前音樂必須是用"樂音"構成的傳統觀念,和電影中的話語、音響等結合,形成了新的分段陳述的結構,並和"噪音"一起相結合,有時音樂與語言結合,有時音樂和音響效果結合,有時與兩者都結合去恰如其分地表現抒情性、戲劇性氣氛,成為一種新形式。

4另外,電影音樂的演奏、演唱必須經過錄音、洗印等一系列電影製作工藝,最後通過放映影片才能體現它的藝術功能和效果。

同時,隨著錄音技術和器樂、配器技術和發展,已極大地豐富了電影音樂的音色和配器效果。

電影音樂按照在影片中出現的方式分為現實性音樂和功能性音樂。

現實性音樂又叫客觀音樂,在影片畫面上看到聲音來源:如畫面音樂會表演的器樂、聲樂節目;劇中人物的唱歌、拉琴、街頭演唱以及畫面中的收音機、錄音機播放音樂等。

功能性音樂又稱主觀音樂,在銀幕上看不到聲音來源而有作曲家為電影創作的音樂,著中表現畫面人物的心理活動、情緒和渲染環境創作的音樂,著中表現畫面中人物的心理活動、情緒和渲染環境氣氛等。

好的電影音樂應當和影片畫面結合得天衣無縫,音樂本身也優秀,並能離開畫面作為一種新的音樂讓人欣賞。

電影音樂和畫面的結合關系通常分為音畫同步和音畫對位兩種。

音畫同步表現為音樂和畫面的情緒一致,節奏配合,視覺內容統一,並起到烘托、渲染畫面的作用。

音畫對位則是讓音樂和畫面作不同側面、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表現,使節奏、速度、情緒、和意境都表現不同,聲音和畫面相反相成,對立統一。

"對位"本是音樂術語,在這里來表現聲畫的結合目的在於更能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反映生活的復雜性、多面性,從而表達影片豐富的內涵。

電影音樂根據影片需要,需要確定音樂的風格、主題音樂的性格特徵、音樂布局和 *** 的設置、音樂和影片中語言音響等聲音的有機結合和安排、每段音樂的起止、情緒氣氛以及畫面的關系。

電影作曲往往需要用大量音樂資料加以剪輯來改編成電影音樂,這需要熟悉音樂資料、善用音樂資料。

電影音樂作曲必須懂得樂隊、樂器和配器,在作曲的時候考慮用什麼樣的樂隊、用什麼類型音樂、如何配器,另外電影樂團的作曲和指揮對音樂的長度和演奏速度的把握能力也尤為突出,在和畫面配音時這方面的適應能力也特別強。

在音樂進入電子化時代後,對各種新穎樂器和電聲樂隊也必須駕輕就熟,掌握它的音響特點和表現特徵。

電影歌曲是電影音樂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分主題歌和插曲,對推動情節和揭示情感有著重要的作用,極富感染力。

專業電影工作者最常用的辦法是雇一位作曲家,讓他為電影的不同場景作曲,但有時也啟用一些現成的音樂作品,可以是舊的,也可以是新的,只要獲得它的版權。

電影音樂的作曲是安排在剪接好畫面以後,所以有時間的緊迫性,作曲是後期製作的最後一個創作人員。

通常電影音樂綜合了導演的作曲家的意見,一旦標定了音樂後便開始創作,作曲家還必須了解影片在音樂製作方面的預算,控制費用不超支。

使用流行樂作為影片音樂需要辦理版權許可證,這是個花錢的過程。

有雄厚資本的劇組才敢問津。

入行途徑:

先入音樂那行再入電影音樂這行。

不一定要科班出身哦,嚴肅音樂以外的一些地下音樂工作者也有可能為電影音樂作曲。

閱讀全文

與電影音樂形成經歷那四個階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天龍八部之天山童姥電影粵語在線觀看 瀏覽:501
北京電影學院導演專業怎麼樣 瀏覽:35
二戰叢林戰爭電影大全 瀏覽:602
河豚台灣電影加長版 瀏覽:246
電影網站年份開頭的 瀏覽:181
大傻跟傻標一起演的電影 瀏覽:374
最新多倫多電影節參展影片 瀏覽:190
成龍穿的內褲里有槍是什麼電影 瀏覽:128
電影演員飛凡 瀏覽:497
十大偽裝電影排行 瀏覽:853
路遙電影人生圖片 瀏覽:300
恐龍紀電影完整在線觀看 瀏覽:484
每天電影台詞英文翻譯 瀏覽:829
韓國電影密愛中文字幕手機在線觀看 瀏覽:614
蚌埠電影院兒童票標准 瀏覽:434
電影演員白楊的家 瀏覽:284
香港說粵語電影 瀏覽:512
唐人街探案312完整電影解說 瀏覽:235
最嚇人的僵屍片電影大全 瀏覽:187
比ck電影網好的網站 瀏覽: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