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衛作為二十世紀末最重要的導演之一,他在自己的電影里,加入了大量的音樂元素。不同的電影有不同的風格,不過整體看上去,這些音樂都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角色。又或者說這些音樂,是為了加強角色之間的溝通。他所呈現給觀眾的文藝片,大都是話少音樂多的,這些音樂足可以把我們帶到他的電影中去。
3、以《東邪西毒》為例就拿電影《東邪西毒》舉例,裡面的大多數角色,都有自己專屬的音樂。比如說慕容燕的古箏,節奏感和內心的痛苦大都是由音樂來帶動的;黃葯師的逍遙笛,符合他本身風流倜儻的性格,也符合電影的場景;洪七出場則是用的單管和呼麥,象徵著他的灑脫和自然,同時又有濃厚的大漠氣息。這些不同的風格音樂,促就了不同的電影風格,讓王家衛的電影在那個時代閃耀、發光。
Ⅱ 昆汀塔倫蒂諾的電影里的音樂屬於什麼風格
主要是非線性敘事風格,他以視點切分劇作結構、利用聲音剪輯進行故事銜接等電影手法都對以後的影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94年,美國著名導演奧利佛·斯通經過改編將昆汀·塔倫蒂諾的劇本《天生殺人狂》搬上銀幕。這部電影由於其中對暴力的渲染和對美國新聞媒體的諷刺迅速引起了極大的爭議。盡管與昆汀的初衷不符,《天生殺人狂》還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影片。奧利佛·斯通通過MTV式的拍攝剪輯手法、肥皂劇和動畫片的綜合運用以及大量另類音樂等多種新穎的視聽語言大大刺激了觀眾。《天生殺人狂》中的這些超前的後現代電影手法在今天的電影中已經成為一種時尚。
《水庫狗》是昆汀·塔倫蒂諾的處女作,1992年在聖丹斯電影節上首映。從這部最早的作品中,我們已經不難看出昆汀獨特的電影風格,影片中的暴力事件、黑幫人物、機智幽默的對話、七十年代音樂以及巧妙的敘事結構等等都是昆汀熱中的題材和慣用的手法。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水庫狗》竟然全部由男演員出演,這種強烈的男性色彩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低俗小說》是其代表作,三言兩語道不完,建議樓主作重點分析。
《殺出個黎明》是由昆汀所開設的Band Apart公司在1996年製作的一部影片。其中昆汀充當了編劇、製片、副導、主演等多重角色,過了把電影多面手的癮。盡管荒謬怪異的內容和過於血腥恐怖的畫面遭來評論界的一致批評,但《殺出個黎明》在一些影迷當中卻極受歡迎。影片從上半部分一本正經的匪徒逃獄劇情,突如其來地轉變為完完全全的魔怪片,相信看過本片的觀眾都難以忘記這種獨一無二的怪誕體會。
在《傑基·布朗》中觀眾們看到了昆汀一些新的嘗試。這次,人們早已熟悉的血腥暴力被一場考驗智力的游戲所取代。而且昆汀在《傑基·布朗》中還著力刻畫了一個以往著墨較少的女性形象,同時也出人意料地在影片中樹立了一個絕對意義上的主角。可是從觀眾的反應來看,這些嘗試似乎都不大成功,他們還是喜歡那個打打殺殺充滿男性味道的昆汀。盡管帕姆·格里爾、塞繆爾·L·傑克遜和羅伯特·德·尼羅等影星在片中都有不俗的表演,但生硬乏味的故事、拖沓的節奏以及反復使用的噱頭也都使《傑基·布朗》只能被歸為一部平庸失敗的作品。
在《殺死比爾》的首幕影像中。鏡頭對准「黑蛇」(烏瑪·瑟曼飾),黑白畫面,近鏡頭特寫,血肉模糊的臉,痛苦的呻吟和冰冷的殺戮;鏡頭消失,簡單吉他合弦中南希干凈而略帶憂傷的嗓音響起,彷彿是無可挽回的命運在一步步籠罩頂。
歌聲歇至,大幕開啟,那奇特的具有穿透力的聲音和歌詞,瞬間擊中我毫無防備的神經,好象是看到昆汀掀開銀幕的一角,對觀眾說,開始享受這凌厲的復仇故事吧,那作者強烈的風格化標記,通過這首歌的嵌入再次得到天才般的展示。而接下來的將近兩個小時血光交迸、憤怒四溢的銀幕歷程,就如同這首古怪、憂傷和頹廢的歌曲,竹馬青梅的畫面中洞穿的槍聲,突如其來的殺戮、死亡降臨和不可扭轉的血腥使得這部電影成為我看到的最為暴力殘忍的動作片之一。
然而一切在昆汀自如的掌控下,又顯現出暴力美學的終極境界。作為一名女性觀眾,小息不知道這樣一部電影是否會超過大多數普通觀眾的忍受極限。曾經聽說《上帝之城》因為影片毫不假飾地表現街頭少年暴力使得一位女性影評人無法忍受而中途退場,而《殺死比爾》,盡管血肉橫飛,卻因為導演對於暴力無置評的態度以及鏡頭語言接近完美的精緻消解了那噩夢般的暴力展示,同時昆汀執著的時間解構和片段拼圖所帶來的敘事感染力使得《殺死比爾》成為2003年度最令人難以忘懷的電影之一,無疑也會成為電影歷史上經典的cult films之一。
希望樓主以這些作參考後能形成自己的賞析~
Ⅲ 電影《花樣年華》的音樂分析
香港著名導演王家衛是一位非常具有特色的導演,他的作品雖不多,但個個堪稱經典。王家衛對音樂的感知極其敏銳,對音樂在電影中運用尺度的拿捏也十分到位,並且擅長利用音樂元素渲染氛圍、推動情節發展、塑造人物形象。電影音樂的巧妙運用已成為王家衛的電影作品的重要風格,也是對其作品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王家衛電影音樂整體風格
音樂在王家衛的作品中已經超越了附屬於電影的地位,成為電影本身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擅長利用音樂元素渲染氛圍、推動情節發展、塑造人物形象。王家衛電影音樂的整體風格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形式多,數量大,偏愛使用環境音樂。
王家衛電影作品中幾乎包含了流行樂、搖滾、爵士、華爾茲、戲劇、歌劇等各種音樂形式,每種形式、各個地域、不同年代的音樂都能夠被王家衛放進電影中,並發揮它們獨特的作用和效果。
音樂數量之大在王家衛電影中的表現也十分明顯。如影片《重慶森林》中各種音樂累計時長達48分鍾,超過整部電影時長的一半。《東邪西毒》中的17首曲子也佔到整部影片近50%的長度。
王家衛作品中還偏愛使用環境音樂。無論人物角色獨處在家,或是在快餐店、酒吧、舞廳,都會有相應的環境音樂相伴,以此營造特定氛圍,表現人物的心理狀態。
二、電影《花樣年華》中的音樂分析
影片《花樣年華》是由梁朝偉和張曼玉主演的一個關於婚外戀的故事。該片故事情節較為簡單,沒有太多的曲折懸念,卻斬獲多項國際大獎,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男主角梁朝偉也憑該片榮獲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影片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的綜合,但其中獨具匠心的配樂,是該片獲得的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一)“借來”的主題音樂
主題音樂是一部電影中最具代表意義的音樂,是影片主題的音樂表現形式。電影《花樣年華》的主題音樂是借用日本導演鈴木清順的《夢二》中的插曲Yume jis Thene,該曲出自在亞洲電影配樂領域中久負盛名的日本作曲家梅林茂之手。這首曲子在影片中共出現7次,貫穿了男女主角的相遇、相識、相知、相愛的全過程,也是給觀眾留下印象最深的插曲。
Yumejis Theme是一首以g小調作為主曲調的大提琴協奏曲,曲子中大提琴的撥弦音強勁有力,極富節奏感和律動性,和圓舞曲柔美圓潤的節奏相互交映,使得整首曲子的旋律更顯復雜多變,神秘優雅,營造出一種蔓延整部電影的誘惑和曖昧的氛圍。
陳太太和周先生成為隔壁鄰居之後,在房東的麻將桌上不期相遇,這時他們只是普通的鄰居。當身著旗袍搖曳多姿的張曼玉和帥氣優雅的梁朝偉在麻將桌邊擦肩而過時,導演採用了慢鏡頭的方式,並配上這首充滿了曖昧情調的曲子,暗示了兩人之間將要發生的感情糾葛。一段時間之後,男女主角已經比較熟悉,愛人經常不在家,他們都喜歡在樓下的面攤吃飯,陳太太買過飯回去的時候,就和下樓吃飯的周先生在樓梯口相遇,此時,音樂再次響起,畫面依然變慢,並運用了蒙太奇的手法,表現了他們在相愛前雖有交集卻互相平行的生活。音樂第三次出現依然是在狹窄的樓梯口,依然是在來回面攤的途中,這時他們都已經發現了愛人出軌的痕跡,卻礙於他們自身性格和骨子裡傳統文化的約束,都沒有勇氣打破身份的界限,但彼此已經心照不宣。
在確定自己的伴侶已經出軌之後,在憂郁的音樂聲中,兩個人都露出了寂寞和無奈。在他們尋找自己的配偶開始婚外戀情的原因時,兩人的關系迅速發展,變得越來越親密無間,並且發現了共同的武俠小說情結,就經常在一起研究武俠小說,這段時間也是他們在一起最快樂的時光。房東的流言飛語又讓陳太太對於和周先生的交往開始變得謹慎,刻意躲避著他。直至他們互相表白心跡之後,陳太太忍不住趴在周先生的肩膀上失聲痛哭。最後,當世事變遷,花樣的年華已經悄然流逝,緩慢而悠長的主題音樂再次響起,依然採用慢鏡頭的方式,音樂和畫面高度吻合,表現出當時間如流水般從指尖淌過,曾經的真摯情感卻依然在心底揮之不去,不免讓人欷歔感嘆、滿心傷懷。
這首主題音樂貫穿於故事開始、發展、高潮、結尾的全過程,成為男女主角愛情發展的最好見證,也細膩真實地展現出男女主人公心理的微妙變化,渲染出曖昧憂郁的氛圍,推動著故事情節的連貫性發展。在談到為何要“借用”這首《夢二的主旋律》作為電影的主題音樂時,導演王家衛說:“我一聽到《夢二的主旋律》這首曲子,就覺得它無論是在節奏上還是旋律上,都和影片《花樣年華》十分搭配。因為這首曲子是個華爾茲的旋律,是周而復始的迴旋曲,需要男女雙方的互動,和電影中張曼玉和梁朝偉間的互動關系恰好吻合。”正是這首“借來”的主題曲,完美詮釋了電影的主題,與影片的內容韻味、男女主角的表演都配合得十分默契,對電影的主旨和內涵起到了重要的升華作用。
(二)老歌《花樣的年華》
在電影的結尾,男女主人公隔著一道牆各自獨坐,收音機里傳來周旋的老歌《花樣的年華》:花樣的年華,月樣的精神,冰雪樣的聰明,美麗的生活,多情的眷屬……在優美柔情的歌聲中,本就深陷懷情思舊情緒中男女主人公更加心事重重。電影鏡頭在二人之間緩慢來回平移,表現出他們在情感和社會的雙重壓抑下的苦惱和矛盾。當花樣的年華悄悄溜走之後,只能選擇將彼此的感情放在心底,保留著那份美好的回憶。
歌曲《花樣的年華》是1946年歌手周璇在其主演的電影《長相思》中所唱的一首插曲。電影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上海,周璇扮演的李湘梅在戰爭中和自己的丈夫失去了聯系,被迫淪為一名舞女,受盡了生活的折磨。在李湘梅一次生日時,非常感觸,唱了這首《花樣的年華》,表達了自己對美好生活、美滿家庭、和諧社會的嚮往和對愛情的追憶。《花樣的年華》這首歌曲在電影《花樣年華》的結尾出現,主要作用有兩個。首先,我們不難發現,電影“花樣年華”的名稱就是來自於周旋的這首歌曲名,說明這部電影要表達的主題就是對年輕時經歷的單純美好愛情的追憶,和歌曲《花樣的年華》的主題和意義非常契合。在講述完了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故事之後,將這首曲子放在電影的結尾,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揭示了電影的主題,引起觀眾對青春年華的思考和對如煙往事的回憶。第二,歌曲在電影中的出現採取了有源音樂的形式。所謂“有源音樂”,是指觀眾既能夠聽到音樂,又能看到音樂的來源(如該片中的收音機),是敘事體內音樂的一種。這首曲子以有源音樂的方式出現,使得主題的揭示更具有寫實性,能夠給觀眾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引起強烈的共鳴,也是對電影情節畫面和人物內心世界更為真實完整的表現。
(三)《花樣年華》中的戲劇音樂
影片《花樣年華》中還用了京劇《桑園寄子》、粵劇《紅娘會張生》、粵劇《情探》、評彈《妝台報喜》等戲劇音樂元素。筆者認為,導演選取戲劇音樂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影片故事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香港,那時收音機中經常播放的京劇、粵劇等戲劇音樂廣受歡迎,因此,戲劇音樂形式的選用是那個時代社會文化的寫照;另一方面,電影主題涉及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和傳統文化束縛之間的矛盾,運用戲劇等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也暗示著傳統文化在普通群眾中的根基還是很深厚,短期內突破傳統思想的束縛有很大困難,這也是造成男女主人公愛情悲劇的最重要原因。
電影中雖然幾次出現了戲劇元素,但是戲劇音樂的聲音在片中被壓得很低,斷斷續續,似有似無。這樣既做到了不喧賓奪主,使視覺畫面處於主體地位,又准確反映出傳統文化思想已經式微的時代背景,突破傳統思想的約束,勇敢追求自己的愛情的文化土壤已若隱若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影片中張曼玉的丈夫和梁朝偉妻子的出軌行為也有一定的社會文化基礎。
(四)拉丁情歌和《愛的心境》
善於在影片中運用外國音樂元素,是王家衛電影的一大特色。影片《花樣年華》中的外國音樂主要有:黑人歌手納京高的三首拉丁情歌和作曲家邁克爾·加拉索的《愛的心境》。
三首拉丁情歌都具有很強烈的感染力,加上納京高極富磁性又略帶沙啞的嗓音演唱,為影片營造出一種既浪漫感人又憂郁傷感的基調,反映出男女主人公在愛情和傳統道德之間苦苦掙扎、欲罷不能、矛盾無助的心理。觀眾即使聽不懂曲子的葡萄牙語歌詞,也很容易跟隨著音樂的節奏進入一種無限傷感的失語狀態。當音樂聲隨著主人公一句“如果有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跟我走?”的愛情表白響起,巨大的蒼涼和悵惘情緒侵佔了每一位觀眾的思緒,使他們在音樂的旋律和動人的情節中徹底沉陷。
《愛的心境》是邁克爾·加拉索專為該片創作的曲子。電影的結尾,周先生在吳哥窟的牆洞中藏下了心中的秘密,並用一撮小草塞住了牆洞口,為他們的這段愛情故事畫上了句號。整個過程都回盪著《愛的心境》的音樂,簡單的撥弦伴奏和大提琴低沉的聲音,正是主人公在經歷了這場刻骨銘心愛情之後內心情感的傾訴和表達。觀眾在這曲音樂的旋律中看著男主人公以這種獨特的方式結束自己的這段愛情,不禁為他們感到傷感和嘆息。
三、音樂之外的啟迪
通過對影片《花樣年華》中音樂風格的詳細分析,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導演對樂曲獨具匠心的選擇和運用在影片中達到的絕妙效果,也讓我們更深刻認識了“王家衛式”的電影美學。這里的電影音樂,除了應用在影片中實現某種特定的藝術效果,還給我們帶來了音樂之外的一些啟迪。
首先,影片《花樣年華》的成功,離不開音樂元素的有效使用,更離不開畫面、情節、色彩等多種元素的有機配合。我們可以再次感受到,電影作為一種綜合性很強的藝術形式,要想獲得成功,需要在製作過程中把握好每種元素的作用,充分發揮每種元素的作用和意義,共同為電影主題的闡述服務。
其次,縱觀電影《花樣年華》中的音樂,無論是“借來”的主題音樂,還是其他音樂,都實現了音樂與視覺畫面的完美組合,都是導演對現代都市人群內心精神世界敏銳捕捉後的精確再現。讓我們通過這么一個簡單哀傷的故事,重新窺視到受多元文化沖擊的香港,都市人群面臨的情感失落、精神困頓和歷史迷茫的“病態”現象,帶給我們對歷史和人生更深層次的思考。
Ⅳ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裡面的插曲及主題曲是屬於那一種音樂風格
Concerto Pour Deux Voix (雙童聲協奏曲 )
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的背景音樂
男聲JB Maunier(Jean-Baptiste Maunier),就是」 放牛班的春天」 里的小男主角
女聲Clémence Saint-Preux(原作曲家的女兒)
原曲是音樂家Saint—Preux所作的 「Concerto for one voice」如今改編成童聲合唱,Clemence & Jean—Baptiste Maunier 把美妙的童聲演繹的淋漓盡致。
協奏曲《Concerto pour deux voix》沒有一點歌詞,只是兩個曼妙的童聲在音樂的襯托下穿梭游離的,這種形式不失為展現最真切天籟歌喉的最佳方式,一切歌詞的修飾都是多餘的.
這首無詞合唱由兩個十幾歲的孩子完美演繹,jean—baptiste maunier 和 clemence 把童聲的美妙表現得淋漓盡致,最近法國音樂電台在晚間反復播放,可見chorale收歡迎程度絲毫不減。luc記得幾個月前法國 電視一台tf1曾舉辦過一場合唱晚會,全是經典的chorale曲目,這兩個孩子也被主持人請上台作嘉賓,clemence還有 點靦腆,maunier 已經是輕車熟路了。畢竟才15歲的他從去年《les choristes》巨大成功中走來,已經踏上了星途。
1990年出生的maunier (莫涅)現在和父母兄弟住在里昂,他在天主教中學上學時發現了自己歌唱的天賦,其後被發掘出演了《les choristes》(放牛班的春天)為觀眾熟悉,與 clemence的合唱猶如金童玉女,不僅在法國,而且到加拿大,日本等世界各地參加演出。
maunier 每天要練習至少一個半小時的聲樂,當然他自己除了古典和宗教音樂,還是像其它男孩一樣喜歡搖滾和流行音樂,比如kyo。回到生活 中的maunier和朋友們一起娛樂,一起運動,一起踢足球,如同普通法國男孩一樣。只不過成功早早的到來是否能真正造就一個優 秀的歌手呢,luc希望不久就能看到一個更加成熟的maunier出現在法國樂壇和影壇。
Ⅳ 音樂劇《巴黎聖母院》的音樂風格淺析
下面是關於電影電視的論文,歡迎借鑒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音樂劇《巴黎聖母院》
音樂劇(musical)是以戲劇(尤其是劇本)為基本,以音樂為靈魂,以舞蹈為重要表現手段,通過音樂、舞蹈、戲劇三大元素的整合來講述故事、刻畫人物、傳達理念的表演藝術娛樂產品。為了迎合市場需求,音樂劇要融合各類舞蹈和相應的舞台效果。在20世紀,“音樂劇”這種表演方式也就比歌劇或舞劇更具有吸引力。
音樂劇《巴黎聖母院》(Notre DamedeParis又名《鍾樓怪人》)1998年9月16日首演於法國巴黎。在其後的幾年演出里創造出直接觀眾四萬多人的記錄,還在世界許多國家的大城市巡演,如加拿大的蒙特利爾、英國的倫敦、瑞士的日內瓦、黎巴嫩的里本、義大利的米蘭、俄羅斯的莫斯科等。
音樂劇《巴黎聖母院》獲得的獎項:在法國獲得過“最佳演出年度獎”、“最佳曲目年度獎”、“最佳世紀歌曲觀眾獎”;在加拿大魁北克獲得過“最佳年度演出獎”、“最佳唱片獎”、 “最佳導演年度獎”、 “最佳聖堂歌曲獎”;在摩納哥獲得子“世界音樂法語唱片最佳銷售獎”。劇中的單曲《美人》(或譯《美麗早手緩佳人》)更是獲得世界音樂獎,被眾多著名歌手翻唱。《巴黎聖母院》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強烈的感染力立於音樂劇首列。
音樂劇《巴黎聖母院》是維克多?雨果 (VictorHugo, 1802-1885)的小說《巴黎聖母院》改編而來。在法裔加拿大人呂克?普拉蒙頓 (LucPlamondon)與義大利人李查德?科西安蒂(Rich Cocciante)的合作下,忠於原作,聯手把它搬上了音樂舞台。這部音樂劇生動地表達出原著中對人道主義仁愛精神的頌揚,對封建制度的揭露和抨擊以及對教會人物的惡行在道德精神上的譴責。
與20世紀紐約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音樂劇相比,音樂劇《巴黎聖母院》有極大的不同,有人甚至稱其為另類音樂劇。評論家則認為,《巴黎聖母院》一劇將引領當代音樂劇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韋伯式音樂劇的陰影中走出來。在音樂劇中,製作人刻意追求舞台特效,音樂本體似乎淪為配角。《巴黎聖母院》的製作似乎正想把音樂劇引回以音樂和舞蹈為主的傳統審美觀念之中。《巴黎聖母院》一劇在傳統基礎上有頗多的創新,如不注重敘事,把表現的重點放在了音樂和舞台表演上,並將歌唱和舞蹈完全分開又巧妙地作了互補,同時還有劇中華麗的服裝、少變多動的舞檯布景等。
我國觀眾所熟知的美國紐約百老匯音樂劇名作《西區的故事》、《窈窕淑女》、《音樂之聲》,以及英國倫敦的名劇《貓》、《歌劇魅影》、《悲慘世界》、《西貢小姐》等,這些音樂劇多由紐約百老匯和陸模倫敦西區的演藝公司包裝而成,因此帶有百老匯和西區特有的風格和運作方式。但《巴黎聖母院》幾乎沒有受到百老匯和倫敦薯慎西區的影響,甚至該作品誕生後,從製作、包裝到推銷也是由法國公司全權包辦,而不像《悲慘世界》和《西貢小姐》誕生於法國,包裝和運作卻由倫敦西區的公司來完成。因此,《巴黎聖母院》中幾乎沒有紐約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印記,為“清白之身”。
二、演唱形式
(一)歌舞分離
歌唱與舞蹈相分離是《巴黎聖母院》的一個獨特風格。歌唱演員不跳舞,而跳舞演員不唱歌,即不是邊歌邊舞或邊舞邊歌的形式。在這之前的音樂劇中,舞蹈和歌唱演員的角色分配基本上沒有絕對分開的情況,即歌唱演員會和舞蹈演員一起舞蹈,而舞蹈演員也會參與歌唱(多數是合唱),從而體現出歌舞一體的樣式。《巴黎聖母院》的整個劇目的歌曲全部由七位主要演員演唱,他們歌唱的時候不參與任何舞蹈,全情投入演唱。舞蹈演員則完全不參與歌曲的演唱。此種表現形式使歌者可以全身心的表達歌曲內容和內心情緒,舞者更專心於肢體表達。所有演員都各盡其職,共同圍造出聲音與畫面、內心與外在的完美融合。
(二)重獨唱
此劇偏重獨唱,全劇50段音樂中大部分是獨唱。七位歌唱演員輪番上場,一首接連一首,恰似獨唱音樂會,而較少重唱和合唱。這是否是在迎合觀眾的審美需要卻不從知曉,但歌舞分離的演出形式讓獨唱大放異彩。過多的偏重獨唱難免使音樂陷於單調,適當的獨唱和重唱交融於獨唱中會更顯獨唱的地位。
(三)“通俗“為主
流行的通俗唱法是音樂劇《巴黎聖母院》演員們的主要演唱形式,演奏樂器,也全部採用電聲樂器,沒有管弦樂器。這些都表明《巴黎聖母院》追求的是流行的通俗風格。而在這之前的大多數音樂劇的演唱都會融入美聲唱法,在伴奏樂器上也大多以管弦樂器為主,或者加入一些搖滾電聲樂器,很少用流行的樂器。
三、音樂素材
音樂是音樂劇的靈魂,音樂劇“的最重要的創作原則便是將旋律之美發揮到極致,唯其如此,才能使音樂劇藉著音樂的翅膀得以致遠,得以騰飛”。 與傳統音樂劇強調美聲唱法不同,作曲者把流行音樂因素載入到《巴黎聖母院》的基本音樂架構中,在強烈的搖滾旋律的包裝之下,其樂曲具有震懾人心的魅力。
《巴黎聖母院》的音樂素材來源於:
(一)城市歌謠曲
城市歌謠曲“香頌”(chanson)在法文中其實就是“歌曲“的意思,唯美的曲調、抒情與敘事兼備的表達方式,充分體現了法國文化和語言中特有的細膩和精緻。如劇中的名曲《美人》、艾絲梅拉達唱的《菲比斯》、百合唱的《我十四歲的年華全都給你》,以及艾絲梅拉達和百合二人的重唱《他燦爛如太陽》,都屬於香頌。
(二)吉普賽音樂
吉普賽音樂在劇中也佔有重要地位。吉普賽人源自印度,是一個流浪民族,在歐洲許多國家都有其蹤跡。他們每到一處,便於當地音樂交融,形成具有特色的吉卜賽音樂。本劇中的吉普賽人來自西班牙的安達魯西亞,第一幕中艾絲美拉達訴說身世的《吉普賽人》(有人翻譯為《波希米亞人》),不僅有西班牙佛拉門哥音樂的基調,還有印度的西塔爾琴的音色。再如第一幕中的《艾斯美拉達,你明了》是吉普賽首領克洛潘演唱的,其中的那種較為尖銳的變化音旋律則是來自匈牙利的吉普賽音樂。這種音調在劇中還常用來刻畫緊張和不祥的場景,如菲比斯在去“愛之谷”的路上與神甫對唱的《那人是誰》。這些充分體現了吉普賽音樂的表現力。
(三)教堂音樂
教堂音樂元素也在劇中塑造戲劇環境,且常以背景伴唱的方式出現。如艾絲美拉達第一幕中的《聖母頌》、神甫在第二幕中的獨白《遇見你之前我是個幸福的人》。教堂音樂在劇中的數量雖然不多,但在其中作用不容忽視。
除以上的基調性音樂元素外,在劇中的對話場面和神甫角色中還使用了少量的宣敘性唱腔,如第一幕中菲比斯於神甫在“愛之谷”。
四、思想性
音樂劇之所以取代了“輕歌劇”,是因為音樂劇更直接、更新穎的表現現實生活。音樂通俗流暢但不乏高度思想性,腳本也富有高度藝術性和戲劇性。《巴黎聖母院》改編於大文豪雨果的同名小說,具有高度的社會思想性,劇情深刻反映了封建主義制度的腐朽和人道主義精神的崇高。多元的音樂素材具有濃厚的民間韻味,法國的“香頌”、“吉普賽音樂”、“教堂音樂”等凝結了高度的音樂思想,運用於劇中,充分的表現出戲劇魅力。音樂的思想性與戲劇思維達到完美的契合。
五、結語
Ⅵ 哈利波特電影中的插曲是什麼風格的
電影中的音樂,大多是交響樂,是英國著名配樂大師約翰.威廉所作!
應該是趨於現代音樂的古典樂。因為音樂大多以恢弘的史詩性音樂為主。
Ⅶ 卓別林的作品風格是怎樣的
電影音樂是影片中體現影片藝術構思的音樂,是電影綜合藝術有機組成部分。其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戲劇性和營造氣氛等方面起著特殊作用。
卓別林在為電影譜寫音樂時,是一個有獨立見解、很少迷信,但並不自以為是的人,他對於他人的批評和指點能夠虛心接受,而且從不盲從,並且有勇氣和能力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
卓別林主演、拍攝、譜寫音樂的影片,常從鬧劇穿插過渡到感情劇。他很反對那種為喜劇影片配上嬉鬧音樂的主張,即為了滑稽而滑稽,從頭到尾老是配上一些幽默有趣的音樂旋律,一點幽默、抒情的餘地都沒有。
他說:「我不要音樂喧賓奪主,我要它優美悅耳地配合著表達感情。」於是,在卓別林的作品中,音樂是電影藝術的重要構成元素,它補充畫面內涵,傳達著他獨特的藝術理念、思想境界,為影片增強藝術效果。
卓別林的家庭:
卓別林的父母都是職業歌手。母親漢娜·哈利特·派德林格漢姆·希爾(Hannah Harriet Pedlingham Hill)是當時地位低下的制靴匠的女兒,她在19歲那年以麗麗-哈利Lily Harley為藝名第一次正式登台。
父親查爾斯·卓別林一世(Charles Chaplin Senior)來自薩克福郡的一個屠戶和收稅員家庭,24歲在倫敦開始了他的職業歌手生涯。
卓別林一世和漢娜於1885年6月結婚。當查理一世跟著劇團在美國巡迴演出時,漢娜和戲院的另一位演員里奧·德萊登發生了婚外情並生下了一個兒子惠勒·德萊登(Wheeler Dryden)。
Ⅷ 電影中的音樂分哪幾類
五類
Ⅸ 電影配樂的特點是什麼
1、《K's Theme》:
配樂大概是典型日系純音樂的代表。電子琴和著鼓點,海鷗的鳴叫把人帶到記憶中遙遠的海岸線,這種旋律偏向年輕,但始終能夠予人觸動,搭配劇情淡淡的懸疑色彩和人物個性鮮明的形象,是上好的演講音樂。
2、《Butterfly Waltz》:
《Butterfly Waltz》是一首輕柔優美的鋼琴曲,總得來說,就是那種可以讓人心裡「慢下來」的音樂。輕盈的彈奏彷彿日光下蝴蝶溫柔的吻觸。音樂家Brian Crain的風格以彈奏讓人放鬆的輕音樂為主,在中國內地也許知名度不高褲悄配。
3、《心を開いて》:
這首鋼琴曲是講話時最常用的BGM。要說有什麼原因大概還是和它的萬能性有關系,旋律平實優雅、安靜怡人,十分具有老年代校園的氣息,基本可以搭配絕大多數的稿件。這首歌翻彈自日本搖滾樂隊其實是女SoloZARD的同名代表作。
4、《Battle without hunmaint》:
出自昆汀的經典暴力美學電影「殺死比爾」,由日本作曲家布袋寅泰創作。被用在了女反派劉玉玲出場,層層推進,霸氣十足,堪稱經典。
5、《胡指Main the calvera》:
出自1960年經典美國電影「豪勇七蛟龍」,運蔽由美國著名電影配樂大師埃爾默·伯恩斯坦作曲的影片主題曲恢弘大氣,充分表現了影片人物的豪情壯志和浪子情懷,獲得第33屆奧斯卡最佳配樂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