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沒有看過國外的一部電影具體講一個盲人的
聞香識女人 ( Scent of a Woman)
導 演: 馬丁·貝斯特
主 演: 阿爾·帕西諾 菲利普·塞莫爾·霍夫曼 加布里埃爾·安瓦 WilliamBeckwith
上 映: 1992年12月23日
本片雖然起名為《聞香識女人》又名為《女人香》,但它講述的卻是兩個男人之間的故事。這是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年輕的學生查理(克里斯奧唐納飾)無意間目睹了幾個學生准備戲弄校長的過程,校長讓他說出惡作劇的主謀,否則將予以處罰。查理帶著煩惱來到退伍軍人史法蘭中校家中做周末兼職。中校曾經是巴頓將軍的副官,經歷過戰爭和許多挫折,在一次意外事故中雙眼被炸瞎。他整天在家裡無所事事,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心。他准備用盡最後的精力享受一次美好的生活。他帶著查理出遊、吃佳餚、開飛車、跳探戈、住豪華酒店……然後想結束自己的生命。
查理竭力阻止了中校的自殺行為,從此他們之間萌生如父子般的感情。史法蘭也找回了生活下去的勇氣和力量。他在學校禮堂上為查理進行了精彩的辯護,使得查理免於處罰。
長期的失明生活使得史法蘭中校對聽覺和嗅覺異常敏感,甚至能靠聞對方的香水味道識別其身高、發色乃至眼睛的顏色。其實這都源於他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應該是這個吧...
Ⅱ 燒腦的電影結局經常引發人的思考,哪部電影結局最引人深思
燒腦題材的電影是一類型多觀眾都非常喜歡的,而且很多電影的結局是不確定的,引人深思,我想正是因為一個不確定的結局才會讓觀眾有不同的遐想和思索,這也是這類題材電影的樂趣所在。有很多導演都對這一題材樂此不疲,我看過的電影中,我覺得非常讓人想不通而且引發思考的應該就是印度電影《調音師》了吧。
影片最後回歸正常,他繼續當他的演奏家,而在他把易拉罐打飛的那一瞬間又有了神奇反轉,也令人有了無限遐想。這部電影全程有很多細節值得考究,也有很多地方有著巧合和鋪墊,是印度又一部良心之作,喜歡這一類型的電影一定不得錯過哦。還有幾部也是非常好的懸疑燒腦電影,比如《禁閉島》、《盜夢空間》等比較老的一些電影。
Ⅲ 第 91 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在劇情上有哪些亮點
托尼說,我很清楚我是誰。我是一輩子都住在布朗克斯區的人,和我母親父親兄弟,現在還有我老婆孩子。就這樣,我就是這樣的人。我才是那個急吼吼的人。每天要去賺飯錢。你,大人物先生,你住在城堡的頂部,周遊世界為富人演出音樂會,我住在街上,你坐在寶座上。所以,是的,我的世界比你的黑得多。
唐下車站在雨里說,是的,我住在城堡里。托尼,一個人。有錢的白人付錢讓我彈鋼琴,因為這使他們感到有教養,但我一離開那個舞台,我不過又是一個黑鬼,這才是他們的文化所在。我獨自忍受這種煎熬,因為我不被自己的人所接受,因為我和他們不一樣。所以如果我不夠黑,如果我不夠白,如果我不夠男人,那就告訴我,托尼,我是誰。
Ⅳ 有哪些電影描述人性黑暗面,看完感覺會自閉
不知道,大家在平時的生活中全部喜歡看各種類型的電影呢,其實我們年輕人隨著社會的發展娛樂生活也越來越豐富了,所以我們現在去電影院的時間也越來越多了。Ⅳ 調音師觀後感
看完某一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調音師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昨天在舞房跳舞,中間休息的時候一直在前台看隊員在看的微電影。其中一部就是調音師。
平靜而又略有悲傷的音樂,樸素卻帶有感染力的畫面,一點一點將我們帶進男角的生活里。鋼琴大賽失敗的經歷讓他曾對生活失信心,後來他又通過裝成盲人做調音師這種方式「復活」了。然後跟隨他新的經歷我們看到了覺得他不靠譜,擔心他這樣做影響了自己卻又為了更多的生意而默許他的老闆,不情不願的內心骯臟的服務生,還有在對自己毫無威脅的弱者面前就卸下自己的偽裝和提防的人們……
個人覺得導演的剪切手法風格鮮明而又獨特,大部分都是靜止不動的鏡頭畫面,和短促卻不突兀的剪切,給人微微震撼而又意猶未盡的感覺,妙不可言。在敘述一個女顧客練舞的時候分了幾個鏡頭,運用了拉遠景深位置的手法,凸顯了男角「盲人」的眼神和和其明明享受其中卻又不表現出來的面部神情。
電影開始不久後,優美的鋼琴聲隨著鏡頭的切換戛然而止,並且每到重要的鏡頭切換是音樂也隨之停下或響起,自然不做作,像是在控制電影的節奏,帶著我們一點一點深入。一開始我以為開始那聲響是關門聲,看到結尾我深知我錯了,那是導演宣告結束的聲響,他用倒敘讓我們入戲,真是一個大玩笑。
故事就從那個撒謊的婦人開始。男角為了多賺一份生意,執意要進行工作,他的執意也改變了他的命運。發生了意外的狀況,於是暴露了身份。
有人問我覺得男角死了么,我說我希望沒有可是又不可能。調音師算是一個聰明的偷窺狂,但是也許罪不及此。他為什麼不反抗呢,我想也許是怕沒了未來或是絕望了。那婦人的心裡素質不是一般的強,個人認為搞不好還會把鄰居也搞了。
有必要提的是,電影里的很多細節。比如泰姬陵故事的穿插,走在街上時的男角的開心和滿足,還有鄰居開門的眼神質疑,最重要的是他的日程本。另外,作為配樂和主題鋼琴曲選得很到位。
調音師是一部十三分鍾的微電影,可以說是一部很棒的片子,情節敘述得乾脆利落沒有冗餘,人物心理刻畫深刻而又動人。總之我非常喜歡這樣的片子,好片總能給人們帶來更多的思考和反省。
調音師的上司說了一句話:這社會不是偷窺癖就是暴露狂。女主人的對門鄰居就在門眼後面偷窺了調音師,直接識破了調音師假扮盲人,所以她才會滿臉疑惑的開門。而調音師並沒看到鄰居的滿臉疑惑,女主人卻看到了,女主人以為是自己說丈夫不在家的謊言引起了鄰居的疑惑,所以她才迫不得已讓調音師進去。也正是鄰居這個舉動,間接的將調音師推向了地獄。
影片剛開始調音師就是因為緊張過度在伯恩斯坦鋼琴大賽失敗,說明調音師的心理素質並不好,這也為後面買下伏筆:調音師看到屍體以後非常緊張,演技也大打折扣,失誤不斷。
女主人的丈夫(死在沙發上的老頭)的死狀過於平靜,他在臨死前也沒發覺有人用釘槍指著他的太陽穴?這是因為他是個真正的盲人。這也同時說明女主人對盲人非常了解,識破調音師假扮盲人更加容易。
為什麼鄰居識破了調音師卻沒有揭穿他,這是因為她發現女主人也在扯謊。女主人的丈夫是盲人,還一把年紀,照理說不會單獨出門的,但是女主人之前說他丈夫不在家,這也引起了鄰居的懷疑,所以鄰居開門時的困惑表情是來自於兩個人的,鄰居發現兩個人都在扯謊,所以她不知道說什麼。
很多人對老頭死在地上還是沙發上有爭論,為什麼我覺得老頭是死在沙發上的而不是死在地上的,因為我想不到一個理由兇手把老頭殺死在地上還扶到沙發上坐好,血跡會弄臟沙發和枕頭,會加大處理屍體和血跡的工作量,個人意見。
寓意什麼的就不揭示了,觀眾也應該是各有各的理解和體會。
反轉發生在演員普拉默德的出現,普拉默德是這家餐館的常客,他看到阿卡什彈琴這么好聽,正好他和妻子3周年紀念日即將到來,於是邀請阿卡什去他們家演奏。卻沒想到是悲劇的開始。
有幾幕我至今回想起來,仍然驚魂未定,就是假扮盲人的男主阿卡什受著演員普拉德邀請,去他家為他的妻子彈奏鋼琴。
男主阿卡什如約而至,敲門之後,開門的確是普拉默德的妻子西米,他進入房間之後,彈琴沒多久,就瞥見有屍體出現在客廳拐角處,伴隨著一攤血。這時他借口上廁所舒緩情緒,進入廁所後,男主阿卡什開始小便,此時鏡頭拉長,角落裡出現一個男人,手上緊握一把槍,屏住呼吸盯著男主,看到這里,我和身邊的觀眾不禁吸了口冷氣。
還有一幕也很驚悚,事後普拉默德的妻子西米事後懷疑男主阿卡什不是盲人,他看到了自己的丈夫普拉默德的屍體,也看到了自己的情人將丈夫的屍體塞進行李箱,然後運出房間,因此來到了他家試探,阿卡什給她倒咖啡(仍然假裝是盲人),等阿卡什回過頭來,一個骷髏赫然出現在眼前,在座的不少人都嚇出聲來,緩和過來才發現是普拉默德的妻子西米帶著骷髏面積嚇唬阿卡什。
除了這些驚悚的畫面讓人影響深刻,開放式的結局也塑造得很成功。結局時功成名就的阿卡什和蘇菲在歐洲相遇,蘇菲嘲諷阿卡什裝盲人騙人都騙到歐洲了,阿卡什卻回答說來話長,找了家咖啡店,向蘇菲娓娓道來他的遭遇。
說自己後來確實被普拉默德的妻子西米被弄瞎了。但是在蘇菲離開之後,阿卡什拄著拐杖,走在街頭,面前有一個易拉罐,砰地一聲,易拉罐被阿卡什用拐杖踢飛出去,電影就此結束,留下一個意味伸長的結局。
(一)
昨晚看完後,做了一個晚上的噩夢,不是因為有多恐怖,而是帶著緊張、復雜、不安、思索進入睡眠,一夜未眠。所以保持一顆平和的心,給你一個平穩的夢,才重要。
(二)
我一直在思索著主人公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說不上是好人,也談不上是壞人。也許可以歸類於灰色人。在我們的評判意識里,存在二元對立:好與壞、對與錯、黑與白、是與非然而確確實實存在二元對立中的灰色地段。所以,好人未必盡好,壞人未必盡惡。你是好人中的壞人,還是壞人中的好人?自知。
(三)
影片沒有一個結果,而是留下一個懸而不得,由觀眾去臆想。這是我們凡事喜歡追求結果的一個大逆轉。這也告訴我們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會有結果,又涉及到二元對立:始對末,始並非一定有末。
(四)
以前最愛看西方片,描寫浪漫愛情、英雄情結、科幻未來但是現在獨愛印度片。因為感受到印度電影都有一種表達,它表達人所思考的,社會所存在的
小乘佛教本來還帶有濃濃的印度教基礎,到了大乘佛教,已經徹底否定印度教聯系了,是無本無根(靠篡改道教)的篡改邪教了。
片里結尾如果是阿卡什幻想的,壞人不殺,壞醫生該死,蛇蠍女人不應該虐殺,而是瞬間死亡,那種輪回,在現實中是被天意否定的。
以壞滅惡,是天道輪回的本意,也符合人民的心意。蛇蠍女人被賣掉各種器官,然後慘死,阿卡什也拿到錢換了眼角膜,這才是真正的輪回。
片中演了有錢人的公寓和窮人也能用得起電熱水壺和天然氣做飯,這一點很好。
看了很多對影片字斟句酌的評論後,我突然有了這種想法,也許導演拍的時候編劇寫的時候都沒有我們解讀的時候想得多。
換個角度來想,如果我是導演,我為什麼會安排這么拍?
感覺有點像構思一部小說,最初決定提筆寫或許只是因為突發奇想覺得這個構架很新穎,而並非意在表達什麼深層次的含義。
回到這部短片,老人為什麼死相如此平靜?因為片子採用倒序,前半段的基調也很平淡,這么做的目的就在於為後面的變故作反襯,讓人覺得意想不到,這便是這部短篇最具創意的地方。所以老人平靜的死相放置在片頭,才不會讓人察覺他已是一具屍體。
為什麼要安排鄰居的出場?其實用意也很簡單,就是為了促成男主進入老女人的家中。至於說鄰居是因為在門眼後面窺探到了男主的喬裝才露面,又說鄰居知道對門老女人撒謊的,我個人覺得有點過度解讀。試想,如果鄰居從對話中聽出老女人在撒謊,她為何要開門露面,知道就知道了,她開門能怎樣,反而不利於她把兩人後面的對話聽完,正是因為她的開門,才使得男主和老女人兩人不得不進屋交談。如果鄰居單純只是喜歡偷窺,那就更沒可能開門走出來了。
鄰居不過是在聽到外面門鈴聲不斷對話不止的情況下才開門一探究竟,而鄰居出場的時間也是為了促成男主被老女人領進家門而刻意為之的,如果鄰居在老女人未開門前就出現,那麼老女人便不會有開門這一出了。
我認為導演全部的安排都是為了促成最後男主進入老人家中目睹老人被殺的這一情景,並沒有那麼深度的詮釋。
至於男主為何不逃跑,我看到的一篇影評講得很好,就是因為性格所致,從男主比賽失敗卻依然選擇扮盲人從事與鋼琴相關的工作也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習慣趨於安穩趨於自己熟悉且相對有把握的事情的人,他性格中缺乏冒險的意識,所以即使在面對目睹了老人屍體的情況時,他還是在心情稍微平靜後選擇了更熟悉更能把握的繼續偽裝,誰知道一邊自我安慰說修完琴就走一邊突然想起了自己的記事簿,但已經為時已晚。
最後男主反復念叨琴不彈完自己不會被殺也不過是一種自我安慰,一種僥幸心理,那時他已經沒得選擇,只剩下繼續演下這一條路可走,所以他必須彈下,與此同時又不能表現出自己的害怕,哪怕他已經意識到老女人可能是拿槍對著自己了,他還是心存僥幸如果自己演得好,也許能逃過一劫,所以他需要自我安慰以鎮定自我,所以才會反復默念那句話。
導演安排這樣一句台詞,也只是為了製造最後的開放式結局,我個人就是這么看的。
丘比特射箭必須蒙上眼睛,正義女神必須瞎。用眼睛是看不到事物的本質的,他們的眼睛必須看不見,他們得用心看!正如《調音師》這部電影。
電影裡面說,什麼是生命,取決於肝臟?我想不僅如此吧,應該更是取決於我們每個人的價值觀念。世界是美好的,讓人溫暖,讓人快樂,讓人看到希望;但世界的本質是殘酷的,讓人迷茫,讓人痛苦,讓人走向深淵。然後,我們在深淵中歌唱希望的美好,用痛苦的心去表演生活的快樂。
為了籌錢而假裝眼瞎的阿卡什,在撞見西米和情夫殺人清理屍體的時候,保持了冷靜,沒有當場揭穿假象,而是事後前往報警,這時候的他,內心的良知尚在,道德猶在。但是殺人的人就是警長,你能怎麼辦,而且你報警的舉動,明顯引起了對方的懷疑,你已經被對方盯上了,阿卡什做了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做的選擇,面對強權,明哲保身。
於是,即便是在死者痛苦的女兒面前,他依舊做了假證詞,事情的真相,他只能在自己的幻想之中大義凜然,然後立刻被警長抓起來,後面的事,他想都不敢想了。看似懦弱,卻很現實,這是身為動物的天性使然,但是即便如此,他內心的善念還在,是非對錯還看得清楚,只是少了勇氣。
但最後,他和醫生合力幹掉西米,換錢治眼睛,被西米毒瞎了的眼睛是治療好了,但是他的心卻瞎了,甚至是連勇氣都回來了,只是勇氣,沒有用在道德的一面。第一感覺和許多評論一樣,覺得他好腹黑,不是個好人,但是設身處地的想想,其實他一系列的選擇之中,對於他個人而言,或許,又是最好的選擇。
那些把疑點說出的證人,哪個不是被西米和警長對付,即便是自己不敢站出來,西米都要毒瞎自己的眼睛,若是自己真的想找警長的`上級去報案,只怕自己連這城都出不去。而最後,有報復的機會,有完成自己裝瞎賺錢目標的機會,有讓自己眼睛恢復視力的機會,而且犧牲的不過是自己仇敵罷了,雖然仇敵不是被法律所制裁,但她也確實罪有應得。若是你異地處之,你怎麼選?我想大多人都會和阿卡什相同吧,人性使然,無所謂腹黑之說,我們是人,不是神,這個世界,我們是用眼睛看的,不是心。
當然,也正因為如此,在電影中,也對睜著眼睛卻什麼都看不到的冷漠之人進行的藝術的諷刺,靠竊取他人器官謀利的計程車司機,死後家人被勸說捐獻器官,很多人都看到這個諷刺,而我卻以為這不僅僅是諷刺,更是對男主未來命運的暗示。選擇了閉上心眼,只看錶面不看內在的人啊,終究會在人生的黑暗中自食惡果,就如同在黑暗中開槍打死自己的警長。
而整部影片讓我整個人都感覺不好的細節,是電影的最後,阿卡什和單純的蘇菲重逢,當年初遇的時候,蘇菲看不出他是裝瞎嗎,我以為若是有心留意,觀察細節,一定可以看出端倪,但是蘇菲沒有發現,因為善良的蘇菲自己選擇了願意相信他,電影中人性的溫暖,似乎就在蘇菲這個人物身上。但是蘇菲卻在最後對男主說,你應該挖掉西米的眼角膜來治療自己,這份狠勁,還是當年那個傻白甜嗎?
單純的蘇菲甚至想要體驗阿卡什的生活只怕這些年,蘇菲也經歷了許多,也不再是那個站在窗下的單純女孩了。而這,其實也是大多數人無奈的生存之道,看似光鮮的外在背後,都有個人的陰暗。
一部《調音師》,展現了人性的懦弱,貪婪,自私,讓人很壓抑,卻又那麼的真實。想要從這個真實的牢籠中沖出去,想要吶喊,我們不僅僅要用眼睛看世界,我們更要用心看,我們要把我們的勇敢放在正確的位置。但是我自己都覺得這樣的吶喊,有些空洞,無力,沒有感召力。因為我自己,只怕和大多數人一樣,以一個睜眼瞎的身份,游盪人間。
從前有人倒了,大家會扶起來,但現在,能打電話呼救求援的人,我都會給他點贊。不是心盲,而是這個世界,真的只有一個規則:適者生存。
電影顯然值得一看,但個人覺得沒有達到排山倒海的好評那個水準,大致是一個足夠消遣的商業佳片,要說是黑馬神作、年度奇片啥的,就有點言過其實了。
好感和遺憾都很明確。
好的部分是滿足了多年心願。作為在中文網人氣超高的國外短片(豆瓣有超過15萬評分,吊打許多爆米花大片),2010年的《調音師》被公認滿是長片潛質。
雖然長片由印度電影人來完成,氣質上總是跟原版有出入,但作為一個全民心願的光榮達成,非常值得捧場,而且整體來說執行並不弱,沒有給原短片丟臉。
不好的部分,主要來自將近140分鍾的片長。
調音師這個點子,比較適合加一些前因後果、感情沖突和人性諷喻,擴展成一個90來分鍾的短小精乾的驚悚片。但是就像之前寫過的,由於印度觀眾的特殊需求,他們的編劇早就習慣了把故事寫到2小時以上。
這讓影片出現了一種基調分裂的狀態。前半個小時,懸念極淡,驚悚寥寥,你幾乎會覺得這是一部盲人音樂家的勵志愛情片。其實很多印度片都有把前戲狠狠擴充的做法,但好歹情緒是統一的,而這個開頭卻像是男女主角演的平行宇宙外傳。
進入盲人彈琴目擊謀殺的主線,驚悚指數急劇上升,構成全片最精彩的部分。這一段充分擴展了短片的概念,不動聲色中如履薄冰的脫險,千鈞一發的試探和反試探,都十足扣人心弦,雖有小瑕疵,但在導演嫻熟的節奏掌控下,維持了足夠的緊張感。
再往後畫風再次突變,搖身變成蓋里奇式的荒誕犯罪片,已經完全脫離原短片再創作。一群局外人加入游戲,幾路人馬圍繞一筆巨款你來我往互相殺,大爆人性醜陋不堪。
平心而論這一段拍得很是刺激,各種算計利用背叛出賣,動作戲也有亮點,但之前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嚴肅鬥智氛圍,步步為營的驚心動魄,都一掃而空。只有一群自帶黑色笑點的亡命徒,你追我我殺他玩得熱鬧。
等殺戮終於告一段落,電影的最後部分回歸了一開頭的溫情文藝范兒,彷彿《愛樂之城》的寶萊塢翻拍,最後猛然冒出一個十分《非常嫌疑犯》的驚天大逆轉,劇情戛然而止。
有人吐槽電影的缺點是反轉過多影響了邏輯,其實這倒不算大問題,尤其是結局看似下了定論,細琢磨還是個開放式,那麼前面的許多細節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讀,邏輯問題完全可以見仁見智。
導演還非常聰明地懸置了一些角色的下場,把出bug的幾率進一步降低,無疑也是值得同行借鑒的策略。
但這一切還是無法解決對我而言最大的那個問題,整部電影完全就像是幾部不同電影縫在一起的產物,雖然高潮的某個片段被提到了開頭,竭力製造這是一個完整故事的錯覺,還是無法掩飾拼湊的意味。
所以看的時候不斷在想,這個故事的地域特徵並不強,咱們國家啥時候也翻拍一次,彌補遺憾,超越它?
不過呢,多半是想多了。
影片開頭主人公自己交代自己是個天才,但是不擅長在眾人面前演出,他的不安使得他最初演出失敗,於是只好作為調音師。
但是他卻偽裝成盲人,主人自己說過:人們對於盲人會有更多的同情和可憐,他不僅會有小費。更重要的事,由於他是盲人,認為失會令人更敏感,他的耳朵一定無與倫比,所以其實人們對於他的調音技巧的好壞就不會很在意(同情心理會讓人無意識產生這樣的心理:盲人能當調音師都已經很不錯了,就不要在苛求了),他不必在意得失,他就能放鬆心態沒有壓力的調音,於是能調得能使自我滿意,發揮自己正常水平。而如果是正常的人,人們就會在於他調音的技巧,主人公受不了這樣的壓力,於是扮成了盲人,他非常巧妙得逃避了在人面前彈琴的壓力,但這畢竟是逃避,但是問題一直存在,前幾次他很順利,包括過馬路,面對性感的跳舞女人,但是當最後一次生命受到威脅時,加上了日程本拉了,他在意了要偽裝的像,雖然他不斷告訴自己就是盲人調音師,但是潛在內心的久違的不安情緒再次浮現,因為他一直在逃避這種感覺,並沒有真正的面對和試圖克服,當這次不得不面對的時候,雖然他作的很好,但是已經來不及了。
這里還有一個可能的現象,男主人公其實完全可以和女主人大打出手,女主人只不過是個老太婆,男主人公其實不必非要裝盲人,只不過男主人公由於被意外的兇殺案給震到了,此時他的「逃避」性格再次顯露,他寧願放棄和女主人搏鬥但有更大概率不死的選擇,也要選擇偽裝成盲人調音師,「逃避」的性格,讓上天決定,他沒有細想過在這種壓力下他的演技是否真能過關,其實我覺得他能夠想明白自己這種情況下他多半會失敗,明智的選擇是應該和女主搏鬥,但是他沒敢這么細想,沒敢承認自己多半會失敗,把命運交給上天,實屬掩耳盜鈴,「逃避」的性格再次顯露,即便是到了最後一刻,他依然還在逃避。
等到不得不面對的時候才面對,那時可能就已經來不及了吧,克服長時間養成的心理情緒的條件反射的慣性是需要時間的。
另外,主人公應該是掛了,電影開篇一個場景「屏幕一黑,一聲響」,可以感覺男主人公掛了。
這部印度電影調音師是由法國微電影《調音師》改編而來,法國的這部微電影豆瓣評分9分以上,只有短短10多分鍾,讓人印象深刻,但是結局的戛然而止,讓人很不過癮。
而這部印度電影結束的那一刻,我慶幸:這2個小時沒有白花。
感謝這部電影的導演,把一個微電影改編得如此成功,不僅做到很好地還原,還讓劇情變得更加跌宕起伏、懸疑和幽默。
男主阿卡什是一個優秀的鋼琴家,為了獲得藝術靈感,嘗試假扮盲人,對比於正常人,盲人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有一天他在路邊被一個叫蘇菲的女孩騎車撞到,兩人因此結緣。蘇菲得知阿卡什是個鋼琴家,而蘇菲的爸爸剛好開著一家餐館,為了表示歉意,蘇菲邀請阿卡什去餐館彈鋼琴,而阿卡什一彈成名,在餐館很受歡迎,同時他和蘇菲也產生了微妙的感情。電影演到這里,也就是一個普通的愛情故事。
Ⅵ 有一部電影講的是美國的一位黑盲人鋼琴家的是什麼電影
靈魂歌王 Ray (2004)
導演: 泰勒·海克福德
編劇: 泰勒·海克福德 / James L. White
主演: 傑米·福克斯 / 雷吉娜·金 / 凱麗·華盛頓
類型: 劇情 / 音樂 / 傳記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04-05-29
劇情簡介 · · · · · ·
這是一部傳記電影。雷•查爾斯(傑米•福克斯 Jamie Foxx 飾)出生在一個貧窮的黑人家庭,因缺乏必要醫療條件,年少的查爾斯就因青光眼喪失了視力。然而,在母親言傳身教下,小查爾斯沒有從此自暴自棄,而是很快熟悉了盲文,並通過盲文接觸了他人生的第一個樂譜。
查爾斯很快就在音樂上展現出了他過人的天賦。他的很多樂器演奏功力早已超出了很多視力正常的音樂家的高度。
母親過世後,年少的查爾斯輟學開始了他的巡迴演唱會。60年代,他帶來了他獨創的將鄉村、爵士、管弦和教會音樂融合為一體的騷靈音樂,引起了音樂界巨大的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