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為什麼電影是24幀

為什麼電影是24幀

發布時間:2023-10-18 09:30:31

㈠ 為什麼電影只有 24 格/秒

這個問題要把拍攝和放映區分開。
人眼及其數據接收與傳輸系統每秒能夠輸送10-12格畫面,然後大腦的視覺處理中心會將每格畫面保留1/15秒。所以,如果在前一格畫面尚且保留的1/15秒內大腦又收到一幅新的畫面,那麼這就產生了連續運動的感覺。
另外,實驗室研究證明,人的感光系統能夠區分多達每秒48次閃光,如果繼續提高頻率,那麼亮和暗之間的轉換就無法被人察覺了。所以50Hz交流電下運作的台燈閃爍,人基本上是無法察覺的。
請注意,作為電影、電視、游戲存在基礎的「似動現象」最低幀率,和閃爍與否並不是一回事。電影在較低的放映速度下,比如16-24格每秒,即使已經構成了運動畫面的幻覺,亮度的變化仍會被人眼察覺到閃爍,亮度越高閃爍越明顯。

所以電影放映採用了一些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先介紹傳統的電影放映機原理:
一般的電影放映機採用馬爾他十字車機構,有個凸輪連續地轉動,每當它和十字車開槽嚙合一次,十字車旋轉1/4周,傳動軸每旋轉一整圈,間歇輸片齒輪轉動1/4圈即90度,對應於膠片上四個齒孔,等於拉動一格膠片(對於普通35mm膠片而言)。在這個拉動過程中,葉子板會遮住放映燈。只有當一格膠片穩定地停留在片窗前時,燈光才從中通過。這個過程保證了讓靜止畫面運動起來。
早在盧米埃爾時代,人們已經發現,單片式的葉子板即每格畫面遮擋一次,如果按每秒16格計算,畫面在明暗之間轉換16次,得到的運動畫面閃爍不定,讓人不堪忍受。所以有人發明了雙片式的葉子板,讓每格畫面在銀幕上重復出現兩次。後來,電影院裝備了更廣闊的銀幕,更高功率的弧光燈,閃爍更明顯,雙片式葉子板也顯得不夠用了,波蘭發明家Kazimierz Prószyński又發明了三片式葉子板,每格畫面在銀幕上重復出現三次,徹底解決了頻閃問題。當然葉子板的每一片並非等大,最大的一片呈90度,用來在完成抓片的1/4個周期內遮擋光線。

所以在採用三片式葉子板的情況下,16格每秒的放映速度實際上等於每秒刷新48次(達到消除閃爍的底線),所以16格是最低的容忍幀率。三片式葉子板在20年代已經普及。
1930年後有聲電影確立了每秒24格的規范,電影院的放映機一般都採用雙片式或三片式葉子板,所以我們在電影院看電影,它的刷新頻率其實是每秒48次或72次,並不像很多人以為的只有24次那麼低,只不過,單格畫面是在重復出現兩次或三次而已。
以上說的都是放映速度,拍攝速度實際上是非常自由的,正因為如此,才有快鏡、慢鏡,或謂降格、升格之由來。
如果大幅提升拍攝和放映速度,或許的確會改善電影觀看質量,但在膠片時代這也是一種浪費。為什麼是24格,一是因為在無聲電影末期,電影拍攝、放映速度從16格、18格一路飆升,實際上已經達到了24格左右,沿用24格這是自然的決定;其次24格普通35mm膠片等於每秒456毫米,對於當時片上發聲的技術來說,這是記錄最高5000Hz聲音的光學聲跡的最短必要長度,再短的話聲音容易失真,所以每秒不能低於24格的長度。
24格是有聲電影的基本規范,不過也有很多電影格式非按照每秒24格運行。比如8毫米是16格,超8毫米是18格,50年代的寬銀幕制式,Cinerama是26格,Todd-AO是30格,80年代的高幀率先驅Showscan一直鼓吹60格。不過並非主流,不提。
而今的數字放映,沿用了類似「三片式葉子板」的思路,讓一幅畫面重復刷新三次,所謂的「三閃技術」(triple-flashing)是也。如果以3D電影為例,實際上每秒鍾觀眾雙眼總計看到的畫面總數是24×3×2=144幅。
從去年開始,北美的一些設備提供商,如Christie Digital,夥同幾個大導演如James Cameron、Peter Jackson,正在鼓吹更高幀率的電影拍攝及放映,《霍比特人》《阿凡達2、3》將會以48格、60格速度拍攝,他們也希望電影院升級設備,以48格、60格進行放映。至於這種升級是否會實現,還是未知之數。
拍攝幀率提高之後,的確會降低乃至消除閃爍、抖動和運動模糊等傳統膠片電影的特徵,這在美學和觀眾接受習慣上該怎麼來認識,也是另一個問題。
附帶一說,按照Peter Jackson他們目前的技術方案,如果電影拍攝幀率提高到48格/秒,那麼放映時將會採用「雙閃」(double-flashing)來代替「三閃」(triple-flashing),因為實際幀率提高了,不需要單幅畫面再重復出現三次那麼多,兩次足矣。但是,更激進的技術原教旨主義者、特效大師、
Showscan的發明人Douglas Trumbull(http://en.wikipedia.org/wiki/Douglas_Trumbull)認為,應該徹底取消同一幅畫面反復播放兩次或三次的做法,電影放映質量才會得到根本提高,所以他鼓吹的是每秒66格的拍攝、放映速度。
總而言之,24格每秒已經是80餘年來的世界規范,不久的將來是否會有變化,需要觀察。
望採納。

㈡ 為什麼現在一般電影的幀數都是24幀

「24幀」完整的說應該是24幀/秒,也就是影片每秒閃過24幀圖片,人眼對於圖片的識別情況是:低於24幀/秒時人眼會感到卡頓的情況,高於24幀時人眼就會認為這是一串連貫的動作,所以電影的最低幀速率要求一般是23.998或者24幀,動漫的要求可以稍低,比如16幀


㈢ 為什麼電影是24幀而電視是25幀

24fps以上的電影都可流暢的觀看,電視不一定就是25fps,30或更高的都有。電影是為了節省膠片,24fps是最低限度,在低就不流暢了。電視沒有膠片問題,可以25,30fps。

㈣ 電影為什麼播放的時候每秒才24幅畫面不是25幀呢

電影為什麼播放的時候每秒才24幅畫面?

高一些不是效果更好嗎?

每秒播放的畫面就叫做幀率,現在電影採用的就是24幀率

比如說一個守門員做一個精彩撲救,整個過程有10秒鍾,那麼一共就有240幅畫面。

如果我們用2400幅畫面來記錄,那麼細節就會豐富得多。

可是為什麼我們都一直沒能看上更高幀頻的電影?

因為現在人們已經習慣了這個規格,從播放設備到想法都非常難做出改變。

最早的電影放映機如果去查的話,幾乎所有的結果都說是愛迪生發明的。

以愛迪生公司的規模跟研發實力來說,確實在放映發展的各個環節都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

但是在愛迪生之前還有更早的人

他就是法國人 路易斯·勒普利斯。

因為它的影響力小。

又在發明公布前夜莫名其妙的失蹤了。

結果在歷史上幾乎找不到這個人的名字

就在勒普利斯失蹤之後兩個月,愛迪生在美國公布了發明。所以現在電影放映機眾所周知的發明人就是愛迪生。

也就是從 勒普利斯 開始。

電影膠片改用了一種叫做賽璐珞的材料。

賽璐珞其實就是塑料所用的舊有商標名稱,是商業上最早生產的合成塑料。

在這之前用的材料是玻璃片,放映或者剪輯都非常不方便。

賽璐璐雖然方便,但是有一個問題是非常容易著火。

播放的時候熱量一高就容易燒起來,燃燒還極為迅速。

你像原來有一部電影叫天堂電影院。

那裡面有一個老的放映員就是在一次膠片的燃燒事故中失明的。

那會兒的膠片不但非常危險,還非常貴。

當時的電影製作人自己也在尋找性價比最高的使用方式。

後來找到一個比較統一的結論,就是每秒鍾至少要播放16張圖片,看上去的效果才能算是流暢。

所以16幀就是最初電影的幀頻。

我們現在看到一九三幾年卓別林的電影,好像是在看快鏡頭一樣。

為什麼?

是因為我們現在使用的是每秒24幀的播放速度,播放了當初是每秒16幀的錄制畫面。

所以就相當於我們在同樣的時間里播放了太多的畫面,所以看起來才像快鏡頭一樣。

那個時候的電影膠片實在太貴了,所以能少用是盡量少用,沒人願意用超過16幀的速度播放。

最早的電影都是沒有聲音的,後來希望加入聲音同步錄制

結果就發現想把聲音也能連貫的印在膠片上,還得繼續往上提高幀頻, 達到最低24幀才可以。

所以電影行業又不得不把16幀提升到24幀。

而這個標准一用就是100多年。

時間到了2001年,任憑哪個劇組拍攝也都不用膠片了。

所以一些大片就開始嘗試用48幀來拍攝。

比如說2012年的霍比特人:意外之旅

但是非常可惜,全球當時只有1150家影院的屏幕支持這個幀頻。

這48幀的版本在中國就始終沒能播放出來。

而那些看了48幀版本的人反應也是出人意料的平靜,好像他們根本沒體會出有什麼不同。

最近一次以提升幀頻為宣傳熱點的電影

是2016年年底 李安拍攝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他用到了120幀。

中國當時只有幾塊屏幕支持播放,不過到現在已經幾年過去了也是沒什麼反應。

所以想見到更高的幀頻的電影的普及,我估計至少再等5年。

現在提升幀頻的阻礙只剩下影院的積極性。

影院不願意投入更多改造的成本。

所以想要看到翻天覆地的變化。

只能等待真正電影行業的危機來臨,或者出現一種必要的強大的需求才可能產生變化。

那個時候觀看高幀率的電影的普及速度會加快。

㈤ 為什麼電影的幀頻為24啊與人的視神經反應速度有關么

當然是每秒鍾播放越多的幀數,用戶看來視頻播放就越順暢。而電影用24幀每秒的幀頻就能使觀眾感到播放順暢。在24幀的基礎上每增加1幀就會增加百分之五的成本,所以電影與電視工程師學會(SMPTE)制定標准24、25和30幀每秒的SMPTE時間代碼幀頻是通用的,每種用於行業中不同部分。電影的專業幀頻是24幀每秒,電視的專業幀頻在美國是30幀每秒。在中國電視的專業幀頻是25幀。
為什麼電影的幀頻為24,而電視是25,並且就因為差這么一幀,使得每次要在電視上放電影時,都得要進行格式轉換(多插一幀,即對某幀進行重播),而不把它們統一為25或24呢?電影不願換成25幀的理由是,人們對每秒24幀已很滿意,換成25幀會增加成本;電視不願換成24的原因是電網交流電的頻率為50Hz,如果換成其它場頻,當受到如熒光燈之類的燈光調制的時候會出現差拍。由於大家都不願意妥協,所以無法達成協議,只能和平共處到現在。因此我們在看電視電影的時候,總能看到多插的那一幀在閃爍。

㈥ 24幀是什麼意思

在最早的電影裡面,一幅靜止的圖像被稱做一"幀(Frame)",影片里的畫面是每一秒鍾有24幀,為什麼是24幀,這個數字是怎麼來的,因為人類眼睛的視覺暫留現象正好符合每秒24幀的標准,所以用多也沒有意義還會浪費電影膠片,增加成本,所以就是24幀。

這個24幀/秒就是電影膠片常用的格式,也就是說,拍一秒鍾的電影那個膠片走24格,說白了想照相機拍24張底片少了,人的視覺暫留是0.01秒,人感覺不道移動。

幀——就是影像動畫中最小單位的單幅影像畫面,相當於電影膠片上的每一格鏡頭。 一幀就是一幅靜止的畫面,連續的幀就形成動畫,如電視圖象等。 我們通常說幀數,簡單地說,就是在1秒鍾時間里傳輸的圖片的幀數,也可以理解為圖形處理器每秒鍾能夠刷新幾次,通常用fps(Frames Per Second)表示。每一幀都是靜止的圖象,快速連續地顯示幀便形成了運動的假象。高的幀率可以得到更流暢、更逼真的動畫。每秒鍾幀數 (fps) 愈多,所顯示的動作就會愈流暢。
1.量詞,一幅字畫叫一幀。
2.網路上的幀數據在網路上是以很小的稱為幀(Frame)的單位傳輸的,幀由幾部分組成,不同的部分執行不同的功能。幀通過特定的稱為網路驅動程序的軟體進行成型,然後通過網卡發送到網線上,通過網線到達它們的目的機器,在目的機器的一端執行相反的過程。接收端機器的乙太網卡捕獲到這些幀,並告訴操作系統幀已到達,然後對其進行存儲。就是在這個傳輸和接收的過程中,嗅探器會帶來安全方面的問題 。
數據幀Frame,數據鏈路層的協議數據(protocol data unit)單元。數據鏈路層的主要職責是控制相鄰系統之間的物理鏈路,它在傳送「比特」信息的基礎上,在相鄰節點間保證可靠的數據通信。為了保證數據的可靠傳輸,把用戶數據封裝成幀。
3.FLASH幀——就是影像動畫中最小單位的單幅影像畫面,相當於電影膠片上的每一格鏡頭。
關鍵幀——任何動畫要表現運動或變化,至少前後要給出兩個不同的關鍵狀態,而中間狀態的變化和銜接電腦可以自動完成,FLASH中,表示關鍵狀態的幀叫做關鍵幀。
過渡幀——在兩個關鍵幀之間,電腦自動完成過渡畫面的幀叫做過渡幀。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電影是24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搞笑動作喜劇電影大全 瀏覽:909
小王子電影英文主題曲 瀏覽:38
決戰南天門完整版電影 瀏覽:880
電影特效中英文對照 瀏覽:725
成龍電影全集電影 瀏覽:12
大橘貓在電影叫什麼名 瀏覽:431
哭的愛情電影 瀏覽:786
推薦幾個中文字幕電影網站 瀏覽:151
電影十三結局 瀏覽:484
唐朝的大電影有哪些 瀏覽:21
法國的畫面好看的電影 瀏覽:642
沖動2008電影女主角 瀏覽:240
奇遇空間大電影 瀏覽:940
春節電影票房實時數據燈塔 瀏覽:598
周星馳電影完整版食神 瀏覽:42
七大哥電影網 瀏覽:909
泰國電影藏箱子里 瀏覽:178
胖子什麼電影 瀏覽:644
大陸經典老電影電視劇大全 瀏覽:443
電影機械師2演員視頻 瀏覽: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