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農民電影節的基本簡介
為農村電影發展,展示全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所取得的成就。整體活動由評選農民「最喜歡的影片和男、女演員」,農民最喜歡的影片」;建黨90周年新片展映,中國農民電影節開幕式,全國農村電影成就展,「新起點·新態勢·新發展——全國農村電影發展戰略高峰論壇」,《建黨偉業》首映式,紅歌演唱會,公益事業,紅地毯,中國農民電影節閉幕式等。每年時間7月舉行。電影節可謂星光閃耀、大腕雲集。 新生代電影人,以及 老一輩演員,將來到農民朋友的身邊,與他們一起歡度這個盛放在田野鄉間的光影盛會 評選農民「最喜歡的影片和男、女演員」,農民最喜歡的影片」
建黨90周年新片展映
開幕式全國農村電影成就展
「新起點·新態勢·新發展——全國農村電影發展戰略高峰論壇」
紅歌演唱會
公益事業
閉幕式 獎項 獲獎及作品 農民最喜愛的男演員 潘長江《舉起手來》 農民最喜愛的女演員 舒淇《精武風雲陳真》 農民最喜歡的優秀國產影片 《舉起手來》
《建黨偉業》
《精武風雲-陳真》 農民最喜歡的農村題材影片 《九品村官》
《農家媳婦》 農民最喜歡的經典系列影片 《英雄兒女》
《上甘嶺》 農民最喜歡的科教影片 《農村兒童安全常識》《農村老年人權益保障知識》 獎項獲獎及作品農民最喜歡的男演員 李連傑《白蛇傳說》 農民最喜歡的女演員 范冰冰《人再囧途之泰囧》 農民最喜歡的優秀國產影片 《人再囧途之泰囧》
《白蛇傳說》
《龍門飛甲》 農民最喜歡的農村題材影片 《真假爹娘俏媳婦》
《巧娶媳婦》 農民最喜歡的科教影片 《食鹽與健康》
《家庭急救常識》
❷ 平和縣的社會事業
民國時期,平和縣大小集鎮(圩市)20多個。其中九峰、山格、南勝、坂仔、大溪、蘆溪,因毗鄰外縣,集鎮建設較早,規模較大。解放後,下坪、埔坪等小集鎮相繼廢為村落。1985年,設立國強圩。至1988年,全縣有17個集鎮。除雙溪、大坪、小坪、新圩(後時)外,其他13個集鎮均為鄉鎮政府所在地。集鎮面貌發生很大變化,原來狹窄的河卵石街道,多數已改建成寬闊的混凝土街道。街道兩旁,三五層現代建築新樓取代低矮破舊的平房和兩層房;電燈照明取代煤油燈。各項公益事業建設迅速發展,這些集鎮總計建中、小學27所,醫院、衛生院13家,影劇院11座,郵電所13家,客車代辦站13處。每個集鎮都有百貨大樓、商店、飲食店等,圩場全部進行改建或新建。
2008年,平和縣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有效改善。涵蓋山格、蘆溪等5個鄉鎮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通過省級驗收,測土配方施肥全面推開,1000口農村戶用沼氣池建設順利完成。「六千」水利完成長汀等10個行政村人飲工程、4座水庫除險加固和花山溪流域霞寨片水土流失治理,建成山地蓄水池80口。完成15個鄉鎮及工業園區氣象自動觀測站建設。省道秀秀線九峰至秀峰公路全線貫通,縣道山舊線五寨至漳浦(觀音亭)、書蘆線書洋至蘆溪路段完成改造,九大線完成水泥路面18千米,投資5.1億元的省道東東線開工前各項准備工作已完成;農路建設投資1.26億元,建成農村水泥路203千米,全縣行政村道路硬化率達99%以上。以文峰三平、坂仔寶南2個市級示範村和山格白樓等19個整治村為重點的新農村建設,累計投入2100萬元,用於發展生產、環境衛生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4個鎮45個村「家園清潔行動」通過省驗收;農村信息化建設已完成三平和寶南2個村光纖鋪設,52個村實現寬頻進村。 民國時期,平和科學技術落後,沒有專業科研機構。僅在民國25年設立農業技術推廣所。解放後,平和的科技事業日益發展。至60年代,縣、公社、大隊、生產隊的農業科技組織普遍設立,形成「四級農科網」;各部門的科研機構相繼成立。雖受到「左」的思想影響,但在普及科學知識,破除封建迷信,推廣先進技術,運用半機械化,機械化設備和科學實驗等方面仍取得可喜成績。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大量引進科技人才和先進技術,廣泛開展科技咨詢和學術交流,科研項目逐年增加,科研成果不斷出現,促進了平和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至1988年,全縣有專業科研機構13個,擁有專業技術幹部4438人。1978~1988年,完成科研項目134個。其中3個獲省級科技成果獎,13個獲市(地)級科技成果獎。
2008年,平和縣組織申報省、市科技項目10個,建成2個地震宏觀測報點。 平和地處閩粵邊界,是潮汕文化與閩南文化的匯合處,自古稱「弦歌地」。民間的音樂、舞蹈、書畫創作活動相當普及。歷代文人輩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城鄉文化設施日益完善,傳統文化藝術得到繼承和發揚,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更加豐富多彩。1950年開始放映有聲電影。1953年開始架設有線廣播,20世紀80年代始興電視。縣、鄉、村三級群眾文化、圖書發行、電影放映、有線廣播、電視差轉等文化網路已基本形成,文化生活已成為城鄉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8年完成九峰、霞寨、坂仔綜合文化站改擴建,全面啟動電影進農村「2131」工程。 平和體育運動歷史悠久,具有民族色彩的武術、舞龍、弄獅、游泳、象棋、拔河等傳統體育活動,長期在民間廣為流傳。20世紀初期,體操、球類、田徑等西方近代競技體育項目相繼傳入。但在解放前,這些體育項目發展都很緩慢。
解放後,群眾性體育活動在平和城鄉廣泛開展。1950年至1988年,共舉行65次全縣性體育競賽,有10萬多人次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准。競技水平日益提高。1978年至1988年的11年,全縣體育健兒在全國、省、市比賽中獲得金牌241枚。特別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體育活動更加活躍,出現體育走向家庭,深入社會各個領域的新局面,體育活動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內容。
2008年建成水上運動中心和5個鄉鎮籃球場、健身路徑。 平和素有興學重教、尊師敬賢的優良傳統,人才輩出,代代相承。從唐代陳元光開漳建州開始,各地陸續設立私塾、書院。朱熹、黃道周、陳揚美等志士名人曾在大溪等地讀書、講學。自平和建縣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除科舉止,全縣計有(已知)進士60多名(其中狀元、榜眼各1名),舉人290多名。
民國元年,廢舊制興新學,首創平和縣立第一小學。民國8年,創辦縣立初級中學。民國33年,始辦1所完全中學。至民國37年,全縣計辦小學124所,中學4所,有教職員4百多人。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下,廣大勞動人民子弟失去上學的機會,文盲日益增多。民國32年統計,文盲率為74.8%。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縣政府將教育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大力興辦學校,提高全縣人民的文化水平。40年來平和縣教育事業歷經3個發展階段。1949~1956年,著力改造舊學校,穩步發展中小學,注重山區教育,招收工農子弟入學,大辦民校夜校,掃除文盲。1957~1976年,受「左」的影響,反右派斗爭擴大化,師資力量被削弱;「大躍進」時期,中小學規模發展過快;三年困難時期,辦學經費緊缺;「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管理混亂,教學秩序被打亂,教師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學生過多參加體力勞動,且辦學規模又一次擴大,脫離客觀承載力,教學、教育質量又趨下降,文盲率回升。這期間,全縣教育在不斷排除「左」的影響中曲折前進。1977~1988年,經撥亂反正,調整學校布局,集資建校,改善辦學條件,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並大力掃除文盲。1985年實現普及小學教育。至1988年,全縣計有幼兒園(班)160所,219班;小學388所,2230班;中學22所,397班;職業中學2所,22班(包括普通中學中的職業班)。教師隊伍共5041人。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至1988年,高、初中畢業生考上大專、中專計4892人。
2008年教育工作順利通過省政府督導評估,高考本科上線933人,創歷史新高;加快中小學布局調整,成立縣直第三實驗小學,大坪初中並入平和三中;投入2000多萬元,開展農村小學「校園整潔專項行動」,校園面貌煥然一新;撥付「兩免一補」資金938萬元,遠程教育工程順利落實。 平和中醫葯歷史悠久。清光緒十三年(1887)小溪救世醫院創建後,西醫開始傳入平和。民國26年,縣衛生院建立。民國及其以前,廣大農村缺醫少葯,忽視衛生防疫工作,各種傳染病和地方病流行猖獗,嚴重危害人民健康。
解放後,中共平和縣委和縣人民政府重視發展醫葯衛生事業。1950年,建立人民醫院,並在城鄉全面開展預防接種和計劃免疫工作。1951年,推廣新法接生。1953年創辦婦幼保健站。1956年建立專業防疫機構。1958年創辦鄉級衛生院,建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1969年建立村級合作醫療站。從此,縣、鄉、村三級醫療保健網逐步健全和發展。到1988年,全縣設有醫院、衛生院和醫療室43間,村級醫療網點431個,各類醫務人員3253名。病床從1952年的12張發展到1988年的422張。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積極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和除害滅病工作,挖掘、利用民間中草葯驗方、秘方,鄉村缺醫少葯的狀況有了很大改變,各種疾病發病率大幅度下降,一些危害人民健康的傳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2008年重點衛生院建設提升工程扎實推進,完成霞寨、秀峰2所衛生院主體工程;新農合工作順利開展,已參加基本醫療保險38.2萬人、占應參加人數的76.8%,全縣行政村100%參合。
❸ 中國近代電影發展歷程
1895年,世界第一部電影誕生,人類的藝術創造和文化理想進入了嶄新的歷史紀元。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伴隨著世界電影的進程,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復興,以其鮮明的民族個性和審美特徵,取得了輝煌成就,鑄就了歷史豐碑,為世界電影做出了獨特的藝術貢獻。
民俗電影時期
這一階段從1980年代後期到1990年代前期,以陳凱歌的《黃土地》、張藝謀的《紅高粱》以及《霸王別姬》、《活著》為代表。中國電影邁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並開始在國際上受到關注,取得了金熊、金獅、金棕櫚、威尼斯等一系列大獎。
這一時期的中國電影以封建家庭為背景,表現了在中國封建專制時期罪與罰的悲劇故事;這些題材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外國民眾對中國的誤解,但卻使更多的人對中國產生了興趣,也使得第五代中國電影人如鞏俐、葛優、張藝謀等中國電影人成長為世界電影人。
獨立電影時期
199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末期,是近代中國電影業最低潮時期,一方面是由於我國政府對電影行業的審查過為嚴格,另一方面則是由於電視文化的沖擊。在這種艱難的歷史背景下,第6代中國電影人從邊緣文化姿態、下層民眾的生活以及中西方文化融合等角度出發製作了一定量的作品,在世界各大電影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洗澡》、《頭發亂了》等。
跨國電影時期
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的電影產業進入了飛速發展的新階段。中國電影的巨大進步使得電影回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僅去年一年我國電影的海外票房收入已達19億,超過了國內票房收入(28億)的2/3。以古典題材、義俠主題、異戀故事、武打橋段為表現手法的中國電影贏得了國際市場的廣泛好評。《英雄》、《天下無賊》、《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便是這一時期的傑出代表。與此同時通過電影這一巨大的廣告載體,中國的文化也越來越為海外所知悉。
(3)農村電影2131工程木箱圖片擴展閱讀:
由1896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雖然外商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據了壟斷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國電影活動的開始。1903年,德國留學生林祝三攜帶影片和放映機回國,租借北京前門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電影。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京劇老旦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的部份場面。
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但是最早嘗試拍攝這種電影類型的豐泰照相館只屬小本經營,算不上是電影機構。
直至商務印書局「活動電影部」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中國製片業的開始。在這段期間,除了「商務」之外,先後出現的電影製片機構還包括由美商投資「亞細亞影戲公司」、「幻仙」、「中國」、「上海」、「新亞」等,由於他們的成員多是來自戲劇舞台,所以當時的電影題材和內容大多源於中國戲曲和文明戲。此外,他們也開始拍攝劇情短片和長片,對電影這種藝術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嘗試。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
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時期,有《孤兒救祖記》等關注社會改造的進步電影;抗日救亡時期,有《狂流》《中華兒女》等鼓舞鬥志、弘揚愛國主義的影片;抗戰後,《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又深刻揭示社會矛盾和本質,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潮流。
她說,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經歷十年文革浩劫,中國電影走出低潮,拍攝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實踐、針砭社會時弊的優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趙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喜蓮》《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還出現了《不見不散》等賀歲片、喜劇片的新樣式,涌現出一大批新生力量。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影形成了國有、集體、民營多種所有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電影發展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
《鄧小平》《可可西里》《台灣往事》等力作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英雄》《神話》等國產大片共同占據了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並在世界影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奇跡。中國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標志著第三次發展高潮的到來。
❹ 中國農民電影節的相關介紹
2011年7月16日晚,寧波大劇院內紅歌嘹亮,現場變成了歡樂的海洋,第四屆中國(寧波)農民電影節閉幕式暨「電影金曲獻給黨」文藝晚會在此隆重舉行。 一首首耳熟能詳的紅歌及電影金曲讓觀眾們重溫了記憶。
晚會上,本屆中國(寧波)農民電影節「農民最喜歡的影片」和「農民最喜歡的男演員」、「農民最喜歡的女演員」評選結果揭曉。「農民最喜歡的影片」為影片《讓子彈飛》,唐國強獲「農民最喜歡的男演員」、趙薇獲「農民最喜歡的女演員」殊榮。
閉幕式晚會由上影演員劇團團長崔傑主持,秦怡、仲星火等100多位著名表演藝術家組成的紅歌演藝團體,在晚會上演唱了30餘首優美動聽的經典歌曲,從不同角度唱響時代主旋律,歌頌黨、歌頌祖國。
《唱支山歌給黨聽》、《旗幟頌》、《開路先鋒》、《天涯歌女》、《漁光曲》……
寧波大劇院歌聲回盪,一首首經典紅色電影歌曲彷彿把現場的農民觀眾帶回了一段又一段的電影時光。第四屆中國(寧波)農民電影節閉幕式暨「電影金曲獻給黨」文藝晚會在此舉行。 閉幕式上,八一電影製片廠建黨90周年的優秀獻禮影片《飛天》劇組亮相現場與農民觀眾進行了互動。當年在《閃閃的紅星》中扮演「潘冬子」的演員祝新運作為劇組一員,剛一露面,台下不少農民觀眾就認出了他。祝新運也熱情地向台下的農民朋友問好,並祝願農民電影節越辦越好。
由全國農民兄弟姐妹共同評選出的「農民最喜歡的影片」、「農民最喜歡的男、女演員」也在昨晚的閉幕式上揭曉。主辦方一改以往評選由大腕明星擔綱頒獎嘉賓的慣例,鄞州區石碶街道放映員俞浩輝宣布了評選結果。經過近半個月的網路投票,《讓子彈飛》成為農民兄弟姐妹最喜歡的電影,農民最喜歡的男女演員則被《建國大業》的主演唐國強,以及《錦衣衛》中的主演趙薇獲得。
此外,為了表彰奮斗在農村電影放映第一線的優秀放映員,閉幕式上,著名表演藝術家秦怡、仲星火、電影《咱們的牛百歲》主演梁慶剛,以及電影《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還一起為堅持農村電影放映17年的寧波鄞州農村電影放映員傅劍光頒發「農民兄弟的放映員」獎杯。 紅毯熱鬧非凡,劉燁、秦嵐攜手公益
2011年7月15日晚第四屆中國(寧波)農民電影節開幕式暨《建黨偉業》全國農村首映禮在寧波象山縣舉行。之所以選擇象山縣,是因為《建黨偉業》有一部分的拍攝工作是在象山影視城完成的。從寧波開始,這部影片將正式進入全國農村院線開始放映。開幕式現場很多當地的百姓都簇擁在廣場上,一部分人載歌載舞,舞龍敲鼓,熱鬧非凡。廣場上鋪設了紅毯,紅毯兩邊擠滿了前來觀影的村民。很多媒體朋友都表示:「以前都是自己拍明星走紅毯,現在自己成了被拍者,感覺很不一樣。」
在開幕式上很多寧波當地的企業為革命老區以及西部地區困難民眾贈送了上千場甚至上萬場的電影。同時象山縣政府也為外來務工人員捐贈了一千張象山影視城門票。
船鼓漁燈,長龍起舞。昨晚,在寧波象山丹城文化廣場,一場富有農村農民特色的文藝表演拉開了中國(寧波)第四屆農民電影節的帷幕。開幕式現場,《建黨偉業》全國農村首映式也同步舉行。
昨天的開幕式上,當《建黨偉業》中「青年毛澤東」的扮演者劉燁、出演「愛國女學生」的影星秦嵐,以及著名青年導演陸川三位明星一上台,立刻引起了農民朋友的熱烈歡迎,大家紛紛舉起手中的相機拍照,並與明星進行了互動。 「突出公益性」是本屆農民電影節的又一大亮點。組委會與中國電影集團農村發行放映公司共同發起了向革命老區和西部地區捐贈農村數字電影放映場次的公益活動,讓農民看到免費電影。開幕式上,部分企業代表將在現場向西部貧困地區贈送《建黨偉業》等影片的放映場次。
開幕式上,寧波14家單位還向革命老區、西部農村地區捐贈了3萬多場電影,讓全國更多的農村群眾免費看電影。電影節期間還將舉辦農村電影發展戰略高峰論壇、評選農民「最喜歡的影片和男、女演員」、建黨90周年新片展映、紅歌演唱會等系列活動。
開幕式上《建黨偉業》五四運動部分的執行導演陸川,攜主演劉燁、秦嵐低調亮相。最近的三個月陸川、劉曄、秦嵐一直都在象山拍攝《王的盛宴》。當晚劉燁戴著帽子及黑超墨鏡,秦嵐則以一襲白裙清新出場。觀眾紛紛要求要看看劉燁的廬山真面目。劉燁馬上解釋稱因拍攝《王的盛宴》這部古裝片需要戴發套,所以頭發剪得特別短,才會戴上帽子。接著劉燁摘掉帽子墨鏡,以全新寸頭發型向象山的觀眾打招呼。頭發再短也難掩劉燁的人氣,現場觀眾不時發出尖叫聲。劉燁、秦嵐都表示參加這樣的一個開幕式特別的有意義。 秦怡、仲星火等觀影
第四屆中國農民電影節活動之一的電影金曲獻給黨晚會由演員崔傑主持,晚會上上影演員劇團,影人合唱團給觀眾帶來了一首首精彩的電影金曲。《漁光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啊,朋友再見》等經典的革命老歌在寧波劇院響起。現場的觀眾大部分都是當地的農民,這些金曲的重演讓觀眾們的記憶重回那個時代,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很多觀眾都聚精會神的望著演員認真聆聽,每一首歌曲結束之後總能響起十分熱烈的掌聲。
作為獻禮片《飛天》主創劉之冰、徐箭等以一身庄嚴的軍裝在晚會上亮相。除此之外八一電影製片廠的著名導演兼演員,《閃閃紅星》潘冬子的扮演者祝新運也來到了紅歌會,祝新運的出場掀起了一陣小高潮,很多觀眾都因為能夠再見到「潘冬子」十分興奮。秦怡、仲星火、吳貽弓、梁慶剛也上台為農民電影節助陣。秦怡老藝術家現年九十歲,來到寧波之後就腹瀉不止,但依然站在台上為公益事業鼓勁,精神令人感動。 中國寧波網7月16日訊 作為第四屆中國(寧波)農民電影節重要活動之一,全國農村電影成就展今天上午在寧波博物館開幕。
「展覽蠻好,尤其是展覽中的老電影海報讓我印象很深!」今天一大早,家住寧波鄞州的張阿姨便和老伴來到寧波博物館參觀展覽。她告訴記者,此次展覽內容很豐富,尤其是展示的老電影海報彷彿把帶她回到過去的青春歲月。
據介紹,此次全國農村電影成就展有三部分內容:一是「農村電影放映工程」10年成果展,通過圖片、文字等翔實的資料,充分展示全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所取得的成就,其中還包括寧波農村電影發展情況以及前幾屆農民電影節回顧;二是農村數字電影節目交易會,期間,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農村分會的58家理事單位將現場完成近10萬場農村放映場次的訂購、傳輸和授權,上海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等也攜10餘部新片在交易會現場推介、展示;三是數字電影放映設備展覽,來自全國各地的17家電影放映設備生產廠商,在現場展示自己的1.3k數字機、2k數字機等設備。 農村放啥電影要讓農民說了算
高峰論壇為農村電影發展獻計獻策
中國寧波網訊 昨天下午,第四屆中國(寧波)農民電影節重點活動之一,「新起點·新態勢·新發展——全國農村電影發展戰略高峰論壇」在南苑環球酒店舉行。
論壇上,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毛羽、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副會長耿西林、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鄒大鳴等陸續上台作了主題演講。農民要看什麼電影成為與會嘉賓關注的問題。
農民電影,農民來選
「說實話,現在我們農民觀眾看電影是被動的,他們看到的電影是農村數字院線為農民挑選的,但農民朋友們真的愛看這些電影嗎?這恐怕是我們下一步要思考的問題。」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副會長耿西林告訴記者,「城市裡,觀眾不喜歡看的電影可以不買票,農民卻不行。」在她看來,新形勢下,要讓農民觀眾滿意,就必須強調農民參與選片的重要性。另外,耿西林還建議,要讓農民朋友喜歡看電影,還得用多種方式加強映前宣傳。「現在許多商業大片上映前都要做宣傳,農村放映的電影片方不妨在上映前給農村數字院線一些宣傳場次,請農民代表來看,問問他們到底喜不喜歡,提些寶貴意見。」
農民電影,貼近農民
河南省周口市農村電影院線代表巴莉芬在演講中表示,當地群眾經常反映「想看農村的事」和「沒有戲不好看」。
「如何拍攝農民真正愛看的電影」也是與會嘉賓關注的重點。
據巴莉芬介紹,2010年初,周口市農村電影院線自拍自製了農村題材、地方戲形式的《農家媳婦》和《農家嫂子》,受到當地農民的喜愛。其中《農家媳婦》已於4月15日公開發行,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內,放映了5萬多場,在節目中心的商業交易平台上,持續排名第一,按照每場10元測算,出品方票房收入有50餘萬元。
秦怡仲星火吳貽弓等支招農民電影
中國寧波網訊 昨天,受第四屆農民電影節組委會的邀請,著名電影藝術家秦怡、吳貽弓、仲星火、梁慶剛來甬參加電影節閉幕式。這4位電影名家曾為觀眾奉獻了一部部優秀的電影作品,他們塑造的經典角色更是令一代人難以忘懷。昨天下午,記者來到他們下榻的賓館進行采訪。
秦怡:曾為體驗生活,走四里地挑水
說起農民電影,秦怡一下就想起了當年農村放電影的「盛況」:「以前,農村裡一放電影,老百姓就呼啦啦搬著椅子來看。那時候,我在農村體驗生活,也擠在農民當中一起看。」
解放後,秦怡就拍了《二家春》、《農家樂》等多部農村電影,所以這次來參加農民電影節倍感親切。在秦怡看來,要拍出受歡迎的農民電影,必須要深入體驗農村生活,否則無法真實地將農民生活反映在電影上。想當年,秦怡為拍《北國江南》,提前半年到農村體驗生活,吃住在農家。「每天早上四點,天還未亮,我就跟著老鄉走四里地去挑水,來回好幾趟才能把水缸都倒滿。有了這樣的生活,表演起來才會真實。」
仲星火:了解農民才能拍好農民電影
說起老藝術家仲星火,也許觀眾還反應不過來,但一說電影《今天我休息》里的「民警馬天民」、電影《李雙雙》里的「農民孫喜旺」,相信很多人會恍然大悟。
如今87歲高齡的仲老已是一頭銀發,但他那不變的笑容還是讓記者一下就回想起了仲老電影中的模樣。「農村電影我很早就演過啊,《李雙雙》不就是嗎。我很熟悉農村生活,平常也接觸了不少農民朋友。我覺得,寧波舉辦農民電影節非常好,很有意義。」仲星火告訴記者。
說起農民電影,仲老也為電影人支招:「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要拍出農民喜歡的電影,電影人必須充分了解他們的需求,希望文藝界多為農民做些貢獻。」
吳貽弓:新農民電影需要新時期素材
「現在的農民如何發家致富、新農村建設等素材都可以為電影人所用。」曾執導《巴山夜雨》、《城南舊事》等影片的著名導演吳貽弓認為進入新時期的農民電影應該緊扣時代脈搏。
吳導表示,電影要吸引農民觀眾,就必須深入農村。「回想1962年拍攝《李雙雙》時,導演和我就在河南農村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研究劇本整整一年。兩位主演也提早到農村深入生活,這樣的電影拍出來才經得起時間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