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人看懂電影《時時刻刻》講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嗎
劇情:
這是三個女人的故事,雖然處於不同的時空,卻都渴求更有意義的生活。除了各自的恐懼與渴望,把她們聯系起來的還有這個名字:戴羅薇夫人。
弗吉妮婭·伍爾芙(妮可·基德曼),住在1920年代的倫敦郊區布魯姆斯伯利,開始寫她生前最後一部小說《戴羅薇夫人》(Mrs. Dalloway),被寫作的天才燃燒的同時,遊走在瘋狂的邊緣。在這天,她發現自己懷孕了,幾乎被沮喪擊潰。
提供一個很好的影評:
「死亡就是反抗。死亡就是一種與人交流的努力,因為人們感覺要到達中心是不可能的,這中心神奇地躲著他們;親近的分離了,狂喜消退了,只剩下孤單的一個人。死亡之中有擁抱。」
——《達洛維太太》
寧靜降臨到這個午後。
這可以是任意季節的一個午後,屬於任意一個人的午後,可以是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也可以是布朗太太的,或者是克拉麗莎的。三個不同的女人,同樣都被潮水吞沒,穿過明晃晃的陽光,是無盡的黑暗與絕望。
花園中。那隻鳥蜷縮在草地上,雙翅合攏,緊貼身體。它似乎想化成一粒石子,以沉默面對這個破敗的世界。它的一隻眼睛還微睜著,閃著黑色的光彩,灰色的雙腳已蜷起,像是又回到了它生命原始的卵殼中。陽光灑在它的身上……嗯……要再放上一朵玫瑰,我們總是希望美麗的生命能夠不斷地繁衍,那麼美的玫瑰才不會消亡。死亡在這一刻,像山泉一樣甘甜,清泠。誰都沒有說話。誰都想親吻死亡的面頰,像親吻鏡子里的自己。
每個女人都是一隻鳥。
當面對心愛的人。她會激動的渾身發抖,每說出一句話就像印在情人唇上的一個吻(這是多麼美妙的事情呀),身體輕盈地可以飛翔。此時的微笑是她們幸福的炫耀。當推開廳堂的門時,她會覺得:「如果現在死去,現在就是最幸福。」(《奧賽羅》第二幕第一場)此時的死亡只不過是她可愛的唇邊呼出的空氣,帶著甜蜜的味道。生命的終結者從未像這一刻這樣收起它鋒利的鐮刀,像只渴求溫存的小貓,發出「呼嚕嚕」的討好聲。
「時時刻刻」中的女人都擁有自己美好的愛情,有深愛自己的男人,她們也曾歡欣雀躍過。可每樣東西都有它的兩面性。愛的魔法讓人如此幸福的同時,也有它可怕的毀滅性。弗吉尼亞在《達洛維太太》中就寫道「愛情也有毀滅性,一切美好的東西,一切真實的東西都會消亡。」
在電影中我沒有聽到克拉麗莎內心的獨白,只看到了梅里爾•斯特里普憂傷的眼神和那次崩潰的慟哭。哭的時候,她蜷起了身子,如同那隻死去的小鳥,想以一種安全的方式求得安慰。當你越愛一個人,就越怕失去他(她)。那時,註定將要面對的失去使我們對死亡有了深深的恐懼感。
在小說中,克拉麗莎感嘆道:「這個世界上愛太少了。」這話比在電影中看到她的眼淚更讓我動容。愛是那麼的容易消逝——在吵鬧中,摩擦中,矛盾中。當女人不愛一個人,卻不能夠忘記他,於是他的影像不斷盤旋在她的腦海,她批判著他,她從未如此公正的、客觀的評論著誰,甚至連他剔牙齒的樣子都讓我們厭惡。這是女人遺忘的方式——讓自己討厭他。這時她說的討厭就是討厭,沒有任何妥協的意味。如果,她無論如何也忘記不掉了,那就一定還愛著他。
女人的細膩與敏感是男人永遠無法理解的。像布朗太太那樣我們看來很幸福的女人卻因為一本書而想到自殺,更是許多人無法想像的。我想這是她羽毛上自由的光輝被陽光喚醒的作用吧。家庭是每個女人的牢籠——幸福的牢籠,她只是想沖破這個牢籠,尋找自己的世界,獲得屬於自己的自由,即使要用死亡來交換。克拉麗莎需要毀滅了的愛情,需要站在黑夜那遭風雨侵蝕的大街,沒有人會打探她的下落;布朗太太渴望死亡,這在她看來不過是個可愛的想法,並不讓人感到可怕。當她拋下了自己的孩子,進入那個旅館——一個無所謂生死的空間,死亡就不再奇怪了,彷彿像清晨的冰原或者沙漠般自然。她覺得自己可以在那一刻終於可以拋棄這個破碎的世界了,不管家庭責任什麼的。在那一刻,她終於撲閃著翅膀飛上了天空,雖然只是一小會兒,但是那自由的快樂仍是無法形容的。
電影中展現的那種悲傷是絕望的,是一種刺骨的痛,讓女人可以落下眼淚的那一種。然而在《達洛維太太》里,悲傷被弗吉尼亞賦予了不同的風景。我從未見過如此細膩和非同尋常的描寫,似乎每一陣風都訴說著心情,每一次衣襟的擺動就是一次思緒波動。在她的世界裡,有一種讓人很痛卻宣洩不出來的悲傷,那是一種憋悶、壓抑的絞痛,那樣的悲傷只能被困在風中,撞擊、搖曳、呻吟著。只有讀者自己才可以體會那種整顆心煎熬在地獄的灼傷。而靈魂的死亡似乎不過是結束這種傷害的唯一的美麗的方式。
「可怕!可怕!」在閱讀的時候讓人真的想大聲的喊出這樣的話來。我總要小心地提防不要被那片沒有邊際的深海所吞噬。在這里,瞬間的心情、即逝的情感、短暫的觸動、游離的思緒,像人體中綿延不絕的血液,循環往復。
書中的達洛維太太像是一隻躲在樹葉背面的小鳥,受不到任何保護,而四周是冷漠的世界,有無數在黑暗中奔逃的影子,樹枝折斷的聲音都能驚嚇到她。我想,她是有些神經質的,她過得並不幸福,我能看到她的恐懼,她對死亡的懼怕。她知道自己很年輕,與此同時又不可言狀的衰老。
說到衰老,這讓我不禁想到了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情人》和電影《一一》。看過《情人》的人,也許會忘記那個女孩的麻花辮,忘記她的舊絲緞裙子,忘記她花朵一樣的身體,忘記她絕望的眼神漸漸黯然破敗,但一定不會忘記她用凋零的花瓣般嘴唇說她覺得自己已經老了。那是我第一次聽到一個女孩說出這樣的話。當時,覺得很震撼,但是不明白她為什麼有那種感覺,只是隱隱感到那種疼痛。後來,看到《一一》中的那個小男孩,在電影的最後也說他覺得自己已經老了。雖然不是第一次聽到了,還是覺得很真實,很蒼涼。再有就是這一次達洛維太太說的了。漸漸的,明白了他們為什麼都還那麼年輕的時候就說自己老了。衰老的人不在乎年齡的大小,而在於心能承受的生命限度。
每個人也許是從一出生就在衰老了,如果說花開就是為了凋謝,那麼出生就是為了死亡,而衰老就是死亡的前奏。只是當我們年輕時,死亡似乎離我們很遠,人們無法顧慮那麼久遠的事情,只是每天不停地為目標奮斗著,也許是考大學,也許是找工作,太多的煩惱讓我們意識不到自己的衰老。但當我們達到一個飽和的限度時,當我們的生命再也不能承受這個世界時,我們會感到從未有過的孤獨。
華滋華斯說過:「當心靈被匆忙的世界占據,感到厭倦,失去樂趣,孤獨的感覺,多麼濃郁。」當我們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當我們脫離了軌道,當我們飽經了磨難,我們開始排斥這個世界,開始質疑,忽然我們會發現自己已經老了。
米蘭•昆德拉在他的著作《慢》中寫道:「……伏在摩托車龍頭上的人,心思只能集中在當前飛馳的那一秒鍾;他抓住的是跟過去與未來都斷開的瞬間;他置身於時間外;換句話說,他處在出神的狀態;人進入這種狀態就忘了年紀,忘了老婆,忘了孩子,忘了憂愁,因此什麼都不怕;因為未來是害怕的根源,誰不怕未來,誰就天不怕地不怕。
速度是出神的形式……跑步的人跟摩托車手相反,身上總有自己的存在,總是不得不想到腳上的水泡與喘氣;當他跑步時,他感到自己的體重、年紀,就比任何時候都意識到自身與歲月。」
我覺得,用這段話來解釋人的衰老也是很恰當的。那些物質的追求讓人們坐上了雲霄飛車,刺激與尖叫讓我們看不到所處的世界,看不到自己的衰老與孤獨。當我們遇到阻礙或是走累了,停下腳步才驚覺自己的衰老。
達洛維太太曾在愛人離開的時候哀傷的說,「他已經離開了我,我將永遠孤獨。」她怕的不是失掉那份愛情,而是要一個人孤獨的面對這世界。孤獨讓人像是處在跑步的狀態中,那種人很容易看到未來。當人看到死亡的威脅,他就老了。
常常,我們越是感知到死亡的步伐,我們就越熱愛自己的生命,於是就更怕失去它。可是,我們這樣的生活到底有什麼樣的意義呢?我們總是年復一年地在學習英語;我們的慾望永遠得不到滿足;體重總是限制我們的飲食;我們憎恨背叛,卻背叛了自己,努力討別人喜歡;對我們的謠言永遠比對贊美傳得要快,就像瘟疫的肆虐無法控制;對於生活,我們永遠不能控制;剛過完一小時,另一小時就又來了;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什麼時候才能厭倦?要過多久才能質疑?時間撕裂著她的外殼,把生活傾瀉到我們身上。她把我們分裂成很多份,取走一些無關痛癢或是珍貴的記憶,留下了殘缺的我們在大海的潮汐里盤旋。死亡,總是那麼令人難以相信事實,讓人難以相信我們終有一天會消亡,消亡在這曾讓我們如此熱愛的分分秒秒中——塵歸塵,土歸土。
關於自殺。達洛維太太說她有一次把一先令硬幣扔進蛇形湖裡,以後再沒有拋棄過別的東西。但是那些人卻拋棄了自己的生命。有時人們拋棄生命,不是因為絕望,更像是一種反抗孤獨的擁抱。「死亡就是反抗。死亡就是一種與人交流的努力,因為人們感覺要到達中心是不可能的,這中心神奇地躲著他們;親近的分離了,狂喜消退了,只剩下孤單的一個人。死亡之中有擁抱。」
在電影中,理查德的死亡是安詳的,平靜的,孤獨的,選擇放棄的人都是孤獨的。
理查德只是靜靜的坐在窗檯上,溫柔地跟克拉麗莎說:
「十九歲時我愛上了路易斯,同時也愛上了你」
「我愛你。這話聽起來很老套吧?」
「世界上沒有誰比你和我在一起更幸福的了。」
他的神態很鎮定、安詳,只是朝窗外挪了挪,就輕輕滑離了窗檯,摔了下去。像一片樹葉從枝頭飄落一樣。
我想誰都不能說理查德不夠勇敢地面對生活,在過去的十幾年裡,他勇敢地去創作,更重要的是他勇敢地去愛,且違反常理,以特殊的方式去愛。他除了克拉麗莎還愛上了一個人,碰巧那個人是個男人。不論身處哪個年代,這種愛都如此勇敢與執著,令人感動。
「無需再怕驕陽酷暑,也不畏懼肆虐寒冬。」他的勇敢真的如同這句話所說的一樣。
但是,從他染上病的那一刻起,理查德忽然發現自己已經煩透了面對這世界,時間對他來說變成了難以打發的東西,像一朵巨大的花一樣不停啃食著他。他並不想用死亡尋求同情,只是想創造一種活生生的、足以令人驚奇的東西,使它就像一個人一生中的一個早晨。最普通的早上——窗外有美好的景緻,人們還穿著睡衣,睡眼惺忪。
人們嘔心瀝血創作小說、續寫詩篇、拚命工作、養家糊口,懷著滿腔熱血與對生命的熱愛,但是所有的這些都無法改變這個世界。一部分人迫不及待地選擇自殺,更多的人等待著病魔奪走生命,或者等待生命緩緩地消失在時間的長河中。生活中已知的和未知的艱難讓我們如勇士一樣,不停地同時間爭奪著一小時又一個小時,一天又一天。即使這世界布滿了黑暗與恐懼,我們依然深愛著它,就像深愛自己的生命,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會有厭倦的那一天。我們的降生就像是對生命許下的誓言:要永遠愛著這生命。可是,永遠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可以一直愛著這生命直到生命的盡頭,卻無法做到永遠。我們可以一邊說著「我愛你,卻無法與你相守到永遠」一邊放棄這摯愛。弗吉尼亞在片尾的畫外音中道出了影片的主旨:「要直面人生,懂得人生是什麼,熱愛人生,不管它是什麼。最終要了解它。然後才能放棄。」我們只有在體會過、擁有過、感悟過後才能放棄,才能坦然地面對死亡。
最後,讓我們再回到電影中。三個故事的共同點除了同一本《達洛維太太》之外,其實,還有一個,就是三個女人都有同性戀傾向。弗吉尼亞和她的姐姐;勞拉和她的朋友;克拉麗莎和她的同居女友。
有著這樣的設計,沒有什麼刻意的雕琢,也不做作,更不會讓人心生什麼齷齪雜念,反而是一種質朴的美麗。
其實,女性對女性的感情是純潔的、徹底地無私,與對男人是不同的。面對男人,尤其是自己喜歡的男人,女人通常都只會在意自己的外表夠不夠漂亮,會為裙子破了一個洞而臉紅,為說話的不得體而懊惱。男女之間的關系更多的是動物間的那種原始的性吸引。可面對同性,女人會放肆地笑,大聲地說話,更多地觸及到自己的內心,思考話語的含義。當女人對女人產生愛情,是的,我可以說這就是愛情,這感情大都是甜美的,是出於一種保護欲的。如果,不考慮傳宗接代的問題,女人沒有男人,相互依靠,也可以很幸福的生活。就像「自梳」中的兩個女人,雖然她們最後沒有在一起,但那份感情卻是亂世中的一縷純潔。
有人認為電影隱喻了「無論時間和空間的變化,女人都是憂郁、脆弱而神經質的,她越是力圖改變這一切,就會陷得越深……」。可我不是這樣認為的,凡是看過《達洛維太太》的人更不會這樣扭曲女性的美好。影片中三個出色的女演員幾乎是出於本能的,展現出了女人脆弱而堅強的那迷人的一面。不論是最後沉入河底的弗吉尼亞,還是自殺未遂的勞拉,亦或是失去愛人的克拉麗莎,她們都深愛著這個世界,極力想獲得屬於自己的自由,不論她們選擇了怎樣錯誤或是正確的方法,她們都不斷爭取,就算陷入絕望,沉入水底,她們仍勇敢的追尋著,不在乎世俗的嘲笑或是不理解。
寧靜降臨到這個午後。我靜靜地坐在陽光里,望著天空暗啞、混沌的藍色。記憶中的海浪向我襲來,浪花翻卷著沒過我的膝蓋,我的腰,我的肩……海浪不斷躍起,接著又摔向海面,然後再躍起。我漸漸無法呼吸,耳邊只有「咕咚咚」的水聲在回盪著,狠狠地撞擊著我的孤獨。我試圖在水中睜開雙眼,看到了更加陰沉的灰藍色。恐懼包圍著我,海浪不斷在我頭頂發出嘆息聲,每次它們摔落下來跌碎時,那哀鳴就刺進了我的心。我想掙扎,冰冷融化了我的力氣。在時間的流逝中我漸漸失去了重量,大海承受著我的體重,我的憂傷。我全部的意識就是聽到整個世界對我喊著「結束了……結束了」。海浪聲離我越來越遠,可海鷗的叫聲在很遠的地方卻依然清晰,它們翅膀在拍打前會有輕微的顫動,在很遠的地方顫動,顫動。
寧靜降臨在這個午後。我同三個美麗的女人一起邂逅了達洛維太太,享受著與她共同度過的時光。
有關電影:
2002年的這部描寫女人情感的電影,在不同的時代和環境下審視了三個女人都懷著對自由的渴望與恐懼,掙扎與追逐的故事。1920年的伍爾夫,在燃燒著才華,創作《達洛維太太》的時候,也走在崩潰的邊緣;生活在二戰末期的家庭主婦,正懷著她的第二個孩子,讀了伍爾夫的小說後萌生了自殺的念頭;1990年的克拉麗莎與伍爾夫小說中的主角的名字一樣,她的朋友身患重病,這樣的悲痛讓她難以承受。這三位女性被《達洛維太太》這部小說緊緊聯系在一起。
「時時刻刻」這部電影的結構被很多人津津樂道,電影講述了三個女人的故事,這些故事靠導演巧妙的剪接聯系在一起。在這些過度段落起到連接作用的可能是一本書,也可能是似曾相識的風景,但是讓這些過度看起來自然、不留痕跡的則是三位主角情感的延續,這也是這部電影運用這種手法高過一些其他同類電影的地方。在法國版「謎情公寓」中,類似的過渡可能表達的是情感的對立,也賦予這種過度手法奇妙的效果。畢竟,電影中種種剪切、配樂技巧,各種精巧設計的結構都是為了人物情感的表現服務的,而不能本末倒置。「致命魔術」就是個糟糕的例子,克里斯多夫•諾蘭沉浸在兩位男主角互相殘害的快感中,不斷重復的手法,不但讓效果單調乏味,也突出了兩個主角內心的空洞、充滿罪惡的一面。與其這樣,不如像同樣是與魔術有關的「魔術師」那樣,老老實實的講故事,在細節上下功夫。類似失敗的例子還有「紅色小提琴」,穿梭於歷史之中的那把小提琴,演奏的不過是一些虛假到讓人難以理解的情感,而非像「時時刻刻」這般真摯感人。歸根結底,一個電影是否能觸動人心,還是看他所描述的情感是否能打動人心,技術結構不過是傳達情感的手段。
轉載請註明作者:九尾黑貓
勞拉·布朗(朱麗安·摩爾),一個生活在二戰末期的洛杉磯的家庭主婦,正在閱讀《戴羅薇夫人》,這本書使她的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那天她正在准備她丈夫的生日派對,肚子里有他們的第二個孩子,她卻和弗吉妮婭筆下的戴羅薇夫人一樣,萌生了自殺的願望。
克拉麗薩·沃甘(梅麗爾·斯特里普),現代版的戴羅薇夫人,居住在1990年的紐約格林威治村,她深愛她的朋友理查德,一個才華橫溢,卻因艾滋病而瀕死的詩人。理查德給她起的外號也是戴羅薇夫人,因為她和戴羅薇夫人的名字一樣,都是克拉麗薩。
她們的故事交織到了一起,在每個時空,女人都被壓抑,但更多的是抗爭和自由的表達。
❷ 大魚海棠講述的是什麼內容
大魚海棠故事簡介:
在天空與人類世界的大海相連的海洋深處,生活著掌管著人類世界萬物運行規律的「其他人」。居住在「神之圍樓」里的女孩「椿」,十六歲生日那天變作一條海豚到人間巡禮,被大海中的一張網困住,一個人類男孩因為救她而落入深海死去。為了報恩,她需要在自己的世界裡幫助男孩的靈魂——一條拇指那麼大的小魚,成長為比鯨更巨大的魚並回歸大海。歷經種種困難與阻礙,男孩死後終於獲得重生,但這一過程卻不斷地違背「神」的世界規律而引發種種災難。
拓展資料
《大魚海棠》是彼岸天文化有限公司、北京光線影業有限公司、霍爾果斯彩條屋影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奇幻動畫電影,由梁旋、張春執導,梁旋編劇,季冠霖、蘇尚卿、許魏洲、金士傑等配音。該片講述了掌管海棠花生長的少女椿為報恩而努力復活人類男孩「鯤」的靈魂,在本是天神的湫幫助下與彼此糾纏的命運斗爭的故事。
幕後花絮
電影在2013年以45天里獲得超過158萬元資金支持創下中國眾籌融資的記錄。
預告片中為老奶奶配音的潘淑蘭已經77歲,她是1997年中文版《泰坦尼克號》里老年Rose的配音演員。
《大魚海棠》的原聲配樂為吉田潔,2004年這個故事被做成flash短片時所採用的配樂正是吉田潔的《遙遠的旅途》。
影片由於多次被網友誤傳不實上映信息但未上映,被戲稱為「神坑」。
影片曾被時光網誤傳在2012年12月29日上映,《大魚海棠》在網站上的期待分數高達9.5分,為當年所有即將上映電影最高分。
章子怡、佟大為、李少紅、李玉等演員導演曾公開推薦該片,章子怡曾表示願意為該片角色配音。
《大魚海棠》珍藏版明信片在2012年3月由官方預先發布,2千套明信片在3天內預售被搶空。
某雜志采訪B&T在《大魚海棠》誕生前的歷史,導演Tis憑借一封長信打動投資人投資百萬美金啟動電影。
《大魚海棠》有很多靈感來自於古中國。
梁旋他們在創作過程中沒有把這個故事當做三角戀來解讀,只是人要追求和守護的東西。
梁旋認為結局實際上是比較開放的。
電影原本還有另外一個彩蛋,後來因為片長的原因卡掉了,就是有一天椿會變成一條魚再跟湫重聚,因為他已經成了接班人,他也許在那裡會待8000年。
《大魚海棠》背後的故事梁旋他們寫了幾萬字的小傳;
梁旋他們是有續集的計劃,只是還沒找到故事的靈魂,情況不成熟因此還沒啟動,電影的彩蛋是關於湫的,續集意味著他可能是主角 。
❸ 如何評價高分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穿著打扮
20年代時尚的標志性裝飾可以說是充滿女人味的精美繁復珠飾,與這個年代男孩氣息的輪廓和簡約線條形成鮮明對比。咆哮的1920年代,也是女性解放的年代,女性服飾突破傳統勇於創新,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宣誓著女權主義,這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代,一個值得你細細品味的年代。
結語現在的我們是失去了夢想的一代,淺嘗輒止於平平穩穩的現實生活,對世界、生活沒有更大的夢想與話語追求,偏安一隅。這時我們再讀《了不起的蓋茨比》,或許會被這樣一個執著追求的故事打動。不論高低貴賤,所有人都能通過奮斗和努力獲得實現自己夢想的機會,這不僅是「美國夢」的閃耀之處,也是「中國夢」吸引每個人的地方。
❹ 電影《萬物生長》有哪些看點
《萬物生長》的主角絕對是韓庚。它講述的是一個男孩向男人蛻變的過程,反倒是女人和情慾變成了催化劑,讓男孩變成男人。在李玉的作品譜系中,《萬物生長》是色調最亮的一部,到處都是粉紅和翠綠的對撞,它完全不像以前那些色調幽暗,氛圍潮濕,女主角都鬱郁寡歡的早期作品。從一開場,萬物生長就透露出一副主動巴結觀眾的歡快氛圍。那些被踢散的福爾馬林瓶子,崩落下來的人體標本,一方面顯示了李玉仍然不願修飾生活故意留出某些重口味的藝術片遺跡,一方面也在努力用逗比喜劇的設定討好觀眾。沒辦法,沒人願意到影院被沉重和悲愴包裹,李玉似乎在這一點上認了慫,她妥協到這樣的開場,對她來說,或許是一次劇烈的內心錯動,或許是自然而然發展到此的轉變。3.青春片是近兩年中國電影市場上異軍突起的一個類型,藉由年輕而精神早衰的中國電影受眾斬獲不俗票房。而《萬物生長》也應該歸於此類,屬於成長主題。但是1970年代生人的青春與之後80後的完全不同。他們的大學生活更加粗糲,更加缺乏修飾。
❺ 修晶雙的人物介紹
修晶雙,1962年出生,黑龍江省伊春市人。
她從小喜歡文藝,愛好廣泛。後考入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經過系統的學習,畢業後為上海人民藝術劇院演員。修晶雙是一名話劇演員,主演過話劇《消失的雨點》等,她曾獲得過上海「白玉蘭」獎。修晶雙還大量涉足影視界,她先後曾在《暖流》、《鋼銼將軍》、《魔窟中的幻想》、《把他們都殺光》、《大潮汐》、《火種》、《血流》等多部影視劇中扮演角色。
修晶雙戲路較廣,適宜扮演各種身份、性格的人物。1991年她在胡雪揚的處女作《留守女士》中扮演女主角乃青。這是一位丈夫在國外,而與一司機偶遇、相愛,一度從丈夫被叛的陰影中走出來,但並沒有徹底解決自身的危機的女性。這是一個心理活動頗多的角色,在表演上有相當的難度。修晶雙細心揣摩人物內心世界,體會人物感情,將人物復雜的情感體現在一舉手一投足上。
她成功地刻畫了人物,體現出人物自身情感和困惑和失落,及最終決定去尋找自我價值。胡雪揚因該片獲第十二屆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提名,而修晶雙因在該片中出色的演技而榮獲第16屆開羅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❻ 《革命者》和《1921》同時上映,這兩部電影,哪一部更能打動你
電影《1921》以及《革命者》兩部主旋律題材影片同時上映,揭開今年暑期主旋律電影序幕。兩部電影題材相同,也都集結了眾多大牌演員,其中《1921》收獲1.6億票房,從口碑上跟票房上,《1921》比《革命者》更能打動人。
正是兩位演員的精彩演出,所以《1921》更加能打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