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黃梅戲電影天仙配里的音樂是有哪幾種樂器完成的
所有的中國戲曲(包括曲藝,民歌等,以下統稱戲曲,免得麻煩)幾乎都是五音調式的,這是中國民族的特有調式,跟西方的大調,小調調式還不一樣,雖然有類似。
主要伴奏樂器,並逐步建立起以民族樂器(包括高胡、二胡、琵琶、竹笛、揚琴、嗩吶、司鼓等)為主;西洋樂器(電子琴、單簧管、口琴等)為輔的混合樂隊,以增強音樂表現力。
從源流上說,中國戲曲音樂有皮黃、高腔、梆子、崑腔四大體系。但我個人感覺,這所謂體系並不完全是從音樂上分類的,主要是從歷史源流來說的。比如皮黃體系的西皮二黃其實音樂上很不一樣,比如川劇的二黃又和京劇的二黃有兩個風味。細分的岔子很多。
《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董永賣身》,是黃梅戲早期積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黃梅戲的保留劇目之一,是首部以電影方式出現的黃梅戲。作品講述了七仙女不顧天規,私自下凡與董永結為伉儷,憧憬美好生活,最終被玉帝生生拆散了的愛情故事。
《天仙配》的創作基礎是董永行孝,又名《百日緣》、《織錦記》、《槐蔭記》等,曹植《靈寶篇》和干寶《搜神記》對此均有記載,主旨是獎勵中國幾千年來提倡的「孝」。
最早的《天仙配》戲本里,七仙女是玉帝「嘉獎」給董永而非私自下凡,仙女下嫁是「奉命行事」而非情之所至,百日後七仙女上天也並無生離死別之痛,之後董永還高高興興地娶了傅員外之女夫妻雙雙把家還……真相好殘酷,後來才改成現在這樣以愛情為主題的。
『貳』 《天仙配》和解放前的劇本完全不同那後來為什麼要改編呢
歌曲《夫妻雙雙把家還》,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朗朗上口,一時傳遍大江南北,即使在五六十年代,也變成了家喻戶曉,至今仍然傳唱度很高的一首歌。這首歌出自電影《天仙配》(1955)。
董永和七仙女 黃梅戲
改編後的版本很多人各種吐槽,但這樣的改編的好處就是它的趣味性更強,使整個故事曲折離奇,不只加上反派及神仙人物出場,而原來之前的董永孝子的內容也包含在裡面,使故事內容並不再一味的單一,比如將董永的長工期限由三年改為百日,否則將三年改為六年這個設定更加會引起觀眾心裡的不平,而七仙女懷孕以及天兵捉拿七仙女的片段更容易讓觀眾有置入戲中的感覺,引起共鳴,這些我都覺得就是這劇本傳唱度更久的原因,因為白開水的劇情太過單調,吸引不了觀眾。
『叄』 豫劇經典曲目天仙配
豫劇經典曲目《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董永賣身》,是黃梅戲早期積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黃梅戲的保留劇目之一,是首部以電影方式出現的黃梅戲。
作品講述了七仙女不顧天規,私自下凡與董永結為伉儷,憧憬美好生活,最終被玉帝生生拆散了的愛情故則逗事。
黃梅戲的介紹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縣,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升盯畢
《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蓄初開》。
其中《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相吵芹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2006年5月20日,黃梅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