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機的歷史
最早的電影電影機(如幻燈機)大約出現在17世紀後期,但是它只能呈現靜態的圖片。
最早的一些能夠電影移動圖像的電影機也只是改進過的西洋鏡。精明的生產者在鼓上貼上半透明的條帶紙,並在盒子中間放置一個光源(通常是一盞燈)。然後通過一個小孔或者光圈將圖片投影到一個空白的牆上或者一塊展開的白布上。顯然,這些設備是非常簡陋的。最初都是手動操作的,並使用與原始西洋鏡相同類型的循環動畫或照片。
1891年,托馬斯·愛迪生發明了活動電影電影機,一切都隨之改變了。活動電影電影機在光源前使用一個發動機來旋轉膠片條。在一個小房間里,光源將膠片上的圖片投射到一塊銀幕上。當活動電影電影日漸成為一種商機時,許多投資者開始對愛迪生最初的設備進行改進。其中有一種手動操作的改進設備叫kinora,它由盧米埃爾(Lumiere)兄弟發明於20世紀30年代,並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
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路易斯(Louis)和奧古斯特(Auguste)發明了一款讓全世界吃驚的電影電影機。這種攜帶型設備是照相機、膠片處理室和電影機的綜合體!兄弟兩個在法國鄉村拍攝了最多隻能播放幾分鍾的膠片。然後,他們當場處理和電影膠片!第二年,老式電影機(活動電影電影機的另一個變體)宣布了一個嶄新的娛樂時代的到來,老式電影機工作原理與活動電影電影機相似,但有一個本質的區別:圖像被投射到房間里的一塊大銀幕上,而不是在小房間的一塊小銀幕上。從此,第一家電影院誕生了,這就是位於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市的「五分錢戲院」(The Nickelodeon)。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漫長發展,電影和電影機更加復雜了。工程師用輸片齒輪和卷軸來裝配電影機,使得膠片在光源前的快速移動更為容易。電影的長度從幾分鍾變為一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在20世紀20年代末,常去看電影的人就已經可以欣賞到具有聲道的有聲電影了。第一部彩色電影出現於20世紀30年代,40到50年代期間又出現了一些新的處理方法,同時銀幕格式也得到了發展。輸片盤始創於20世紀60十年代,它使電影業發生了徹底的改變。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自動化開始佔主導地位,90年代數字音響問世,同時LCD技術開始發展。雖然現代的電影機比前身更亮、更快、性能更優越,並由生產商增添了許多高級功能,但其本質和20世紀初相比沒有變化。雖然在一些一流的電影院里數字電影機蓬勃發展,但模擬信號還是電影院行業中的主流。這完全是出於實際考慮。大多數電影院都有備用的零件和設備問題也可以由本地技術員輕松解決。而相比之下,維修數字電影機則要麻煩的多,額外購買零件以及聘請專業的技術人員都會增加影院的成本。數字電影機使用LCD來產生圖像,而不是膠片。聽上去這很不錯,不會再有劃傷或污漬!但LCD存在一個重要缺陷:如果LCD有一、兩個壞的象素(這種情況經常有),那麼在這台電影機上電影的每一部電影都會全程出現瑕疵。而使用膠片時,一旦替換了劃傷的膠片或觀看其他電影,就不會出現任何問題。
B. 急求老式電影放映機簡介!!!
常見的電影放映機按影片的寬度和使用方式,分為固定35毫米放映機、移動式35毫米放映機、移動式16毫米放映機和8.75毫米放映機等四種。其中,同一種類的電影放映機又有不同的型號,如我國生產的16毫米電影放映機就有長江FL—16型、 F16—4型、 F—164A型和井崗山16—2—2型等。在各類放映機中目前以16毫米放映機在我國電化教學中使用最為廣泛。電影放映機雖然有不同的種類與型號,但它們的構造是基本相同的,都由輸片、放映光學、還音、動力傳動和電路等五部分組成。 1.輸片部分 放映機的輸片部分,由輸片齒輪、滑輪、片門、畫幅錯格調節器、間歇運動機構、遮光器及供、收片裝置等部件組成。輸片齒輪是以它周圍的輪齒伸入影片齒孔來輸送或制動影片的機件。滑輪是用來改變影片移動方向,限定影片左右位置,穩定影片移動速度和減緩影片震動的機件。片門的作用是使每格畫幅停留在一個嚴格確定的位置上,並以一定的面積接受光線照射。在放映過程中如果影片畫幅不正對片門孔,可通過調節畫幅諾格調節器旋鈕來對正。影片在片門中作一停一動的間歇運動。在16毫米放映機中,目前多用抓片爪來使影片做間歇運動。它的工作情況,對放映效果和影片壽命有決定性的影響。遮光器中主葉的作用,是在影片更換畫幅時,擋住射向片門的光線,遮光一次。使人們看不到影片更換時的走動痕跡;副葉的作用是當畫幅停留在片門中時再遮光一次,可把每格畫幅分兩次映出,提高閃爍頻率,減少人眼觀察銀幕時由於明暗變化頻率太低所產生的閃動感。供片裝置用來支撐供片夾將影片均勻地供給輸片部分,並給供片夾以適當的阻力矩,不使其因慣性而自由轉動。收片裝置收卷已放映過的影片,常採用摩擦傳動方式傳遞動力。 2.放映光學部分這一部分由放映燈泡、反光碗、聚光鏡和放映鏡頭等部件組成。其作用是使光源發出的光,盡可能多地透過影片和放映鏡頭照在銀幕上,通過調節放映鏡頭的位置,在銀幕上得到放大的、清晰而明亮的影像。 3.還音部分 這一部分由還音頭,機械勻速減震裝置和擴音機三個部分組成。 16毫米放映機還音頭有光學還音系統和磁性還音系統兩種。而8.75mm放映機一般採用磁性還音系統。 光學還音系統由體積很小的激勵燈泡發出足夠強度而又非常穩定的光線,經過激勵鏡頭聚焦後照在影片的聲跡上,透射出強弱不同的光線,落在光電元件上,產生還音電流,再通過擴音機放大,使揚聲器發出聲音。磁性還音系統和一般錄音機的放音部分基本相同。電影錄音時,膠片在錄音機上的走動是很均勻的。為了使還音不失真,影片在放映機還音部分的走動速度也必須十分均勻,並和錄音時的速度一致。為了消除影片在放映時的速度波動,放映機的還音部分均裝有勻速減震裝置。這個裝置由音鼓、飛輪、還音壓片和勻速減震滑輪等組成。 4.動力傳動部分 放映機的動力是一個交流單相感應電動機。動力傳動部分的任務是把電動機旋轉的動力,傳遞給放映機上的各種輸片齒輪、間歇運動機構、遮光器、收片裝置等需要動力的機件上去,使影片在輸片機構中按要求運動。 5.電路部分 電流從電源變壓器分配到放映機各個電器部分所經過的線路,叫做放映機的電路。它由導線、插頭、插座、開關和電器元件等構成。 16毫米電影放映機的電路中關鍵部件是一個多層同軸旋轉開關。以長江F16—4型放映機的旋轉開關為例講解。當開關旋鈕置於「停止」位置時,指示燈點亮;旋到「啟動」位置時,電動機輕負荷啟動,尚未與傳動部分交連,工作指示燈仍燃亮;旋到「機動」位置時,傳動輸片機構包括散熱裝置都正常工作。 放映燈泡的預熱電路被接通,工作指示燈仍燃亮;旋到「放映」位置時,放映機各部分都處於工作狀態,此時,聲光同時映出,工作指示燈隨之熄滅。
C. 8.75毫米電影機濟南哪年開始生產
1971年開始生產,1983年停產。
1958年,山東電影機器修配廠擴建為山東電影機械廠,先後試製成功16毫米移動式電影放映機、泰山牌35毫米移動式和固定式電影放映機、泰山牌35毫米印片機、16毫米手提式電影攝影機和四沖程3.5馬力汽油發電機。70年代初期,自行設計試製成功風雷牌8.75毫米電影放映機,填補了國內電影機械一項空白,1983年因產品滯銷停產。1971~1983年共生產8.75毫米電影放映機7900台,產品行銷全國,少量出口。
D. 韓國電影危險的嗜好片尾曲名字
《Ring Ding Dong》。
《危險的嗜好》是由황상원執導,곽민준、최임경主演的韓國劇情片,於2015年12月25日上映。
韓國電影,簡稱韓影,韓流文化代表之一,誕生於1919年,20世紀70年代,韓國電影逐漸走向興旺,但當地電影院仍以放映外國影片為主。 1999年《生死諜變》拉開了韓國電影振興的序幕,把韓國老百姓對好萊塢電影的喜好重新調整成了對韓國本國電影的關注。
1903年,電影以「活動寫真」的名稱進入朝鮮半島,相應的短片影院也隨之形成。1919年10月27日,由韓國人金陶山自編、自導並主演的「活動寫真連鎖劇」《義理的仇討》上映,被視為韓國本土電影的起源。
1923年第一部故事片《月下的盟誓》(尹白南導演)問世。在以後的幾年中以尹白南為代表的電影藝術家拍出一批電影。
如《海的泣訴》(1924,王必烈、李慶孫導演)、《沈清傳》(1925,李慶孫導演)、《雲英傳》(1925,尹白南導演)、《開拓者》(1925,李慶孫導演)、《雙玉淚》(1925,李龜永導演)等。這些影片多改編於朝鮮古典小說,是悲歡離合的情節劇。
巔峰期
1998年是韓國電影歷史性一年,韓國正式取消「電影審查制度」,以電影等級制度代替。1999年,「電影配額制度文化聯大」這一民間機構成立,為促進韓國電影進一步興盛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E. 英雄兒女電影演員王芳的扮演者是誰
《英雄兒女》電影演員王芳的扮演者是劉尚嫻。
《英雄兒女》王芳角色介紹:
文工團員王芳承擔了宣傳英雄唱英雄的任務,《英雄贊歌》鼓舞了前線將士的志氣。王文清見到王芳,認出她就是自己十八年前失散的親生女兒。一次,王芳隨文工團在陣地上演唱時,遭敵人襲擊,為掩護炊事員,王芳負傷,被送回祖國療養,後來回歸部隊後和父親團圓。
劉尚嫻相關介紹:
劉尚嫻, 1941年12月出生於上海,1963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
1963年,主演戰爭電影《英雄兒女》。先後出演了《怒吼吧!黃河》、《拳擊手》、《足跡》、《茫茫大海情》等影片。20世紀80年代末,擔任八一電影製片廠導演,參與拍攝了《風雨下鍾山》、《媳婦們的心事》、《中國刑警》等。
(5)70年代老式電影機圖片及價格擴展閱讀
劉尚嫻人物經歷:
1963年,從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畢業;
同年,被分配到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在曹禺的《北京人》中演一個受氣的小媳婦。1963年,與田方、劉世龍聯合主演戰爭電影《英雄兒女》,在片中飾演圓臉大眼、青春秀美的妙齡少女王芳。
1979年,與張瑞芳合作出演劇情電影《怒吼吧!黃河》。之後又連續在《火種》、《拳擊手》《足跡》、《茫茫大海情》、《礦工》等影片中塑造了性格各異的中年女性形象。
參與導演的電影有《風雨下鍾山》、《情留此山中》、《蘇三》、《媳婦們的心事》、《說客》、《仙桃行》、《中國刑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