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動漫音樂發展史
中國最初的動漫音樂可以追溯到1926年,那時雖然未有動漫音樂的概念,只有給動畫配上的背景音樂。真正出現正式的動漫音樂是在1999年《寶蓮燈》出現的時候,而期間出現的音樂我認為只能算是兒童歌曲,並沒有體現到動漫音樂的特質。其實日本動漫並不比中國起步要早,甚至在很長的時間內中國動畫都領先於日本,但是如同中國的文明發展史一樣,國人對動漫的定位出現了保守的錯誤,定位於幼童的中國動漫經歷了一時輝煌之後便停滯不前了。
而在我們停滯不前的時候日本的動漫卻高速發展起來,伴隨著這種狀況,動漫音樂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如今的日本動漫音樂已經發展成一個專門的行業。1982年隨著《超時空要塞》的出現,動漫音樂更加得到了動畫製作人的重視,同時也發現動漫音樂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在發展視覺效果技術的同時,音樂製作這一方面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目前的狀況看來,日本流行音樂遠沒有動漫音樂的製作水準高,相反就是中國大力發展流行音樂卻忽視了動漫音樂的市場。
日本動漫音樂的大概現狀
在日本,一部動畫里的音樂包括:OP(opening,即片頭曲)、ED(ending ,即片尾曲)、IN(插曲)、 IM(image,印象曲)、TM(THEME SONGS,主題曲)、BGM(background music,背景音樂)。圍繞這部動畫所發行的音樂專集分別有:OST(orignal sound track,原聲碟)、chara CD(角色CD)、Drama(廣播劇CD)、 single(單曲)。
一部動畫裡面有多少音樂要視製作所投入的資金而決定,擁有曲目的數量是相對而不是絕對,不像國內那樣永遠只有一首歌從開頭唱到結尾。拿最常見的OP和ED來說,一部動畫里到底能有多少OP和ED?這個問題基本上很難回答。1996年開始上演的《名偵探柯南》,每隔20集就會換一次OP和ED,目前已經上演了10年,加上10部劇場版的主題曲,自然能出一大堆不同版本的CD了。當然,《柯南》絕對是日本動漫史上的奇跡。日本的動漫比較像我們的網路小說,越多人看,出版商就越不讓作者停筆。1995年《不思議游戲》中,渡瀨悠宇本已經在13部單行本中已經終結了整個故事,但是由於熱度不減被逼繼續畫了後面的14到18的單行本。幾年後還得出其他番外。多虧了日本動漫有這個行規,《柯南》才得以創下了日本動漫史上播放最長動畫的記錄。因為《柯南》的主題曲數量之多,使得唱片公司每年都可以獲得大量利潤。唱片公司如果要力捧某個歌手,讓她/他唱《柯南》裡面的歌是最適合不過了。倉木麻衣、愛內里菜、Boyz、上戶彩等都是靠《柯南》給捧紅的。唱片公司只要巧立名目就可以賺到翻倍的錢,只要換湯不換葯,改個包裝,給唱片起個名字,如「珍藏版」,「限量版」等,就可以創造幾倍的經濟效益。
衡量一部動畫是否成功,看她的主題曲數量的多少就知道了。對於日本動漫來說,主題曲是對一部動畫最好的包裝。《柯南》目前為止擁有17首OP,25首ED,劇場版主題曲10首,絕對是動漫音樂數量最多的動畫了。
以上提到收視高的動漫通常會被製作單位決定加長,主題曲也是這個道理,要不要再在原來的基礎上添加主題曲,也與收視率有明顯的關系。有些動畫本不是大製作,沒想到播出後收視率出人意料的好,於是製作單位一般會重新製作出新的ED或者OP,2005年的《黑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本來只是25集的小製作,但是《黑貓》在6集以後跳上了收視第五的位置。而在中國內地,《黑貓》也躍上了貪婪大陸下載榜的第六名。這個時候製作部門馬上給黑貓換上了一個新OP的MV,然後配上一首全新的ED,所以在15回後,《黑貓》的包裝完全煥然一新了!但是從裡面反復出現的舊鏡頭還有音樂與MV間節奏的不配合,都表明這些都是匆忙完成的。反面的例子出現在2004年的連載《今天開始做魔王》。這部動畫是絕對省錢的作品,但是居然可以連載到70多集。於是《魔王》的製作委員會就在70以後多配上一首主題曲,可惜換了主題曲以後《魔王》收視銳減(當時《高達SEED DESTINY》開始播放),雖然還能勉強撐下去,但是製作單位自此以後沒有再製作更多的OP和ED。
而在中國內地,動漫音樂的分類就單一得多,並且無法像日本那樣取得如此巨大得經濟效益。首先可以看出的是國人對動漫的偏見和忽視,其次就是就是投入的不足,製作粗糙。製作者往往只隨便找哪家的孩子從第一集唱到結局,而且唱的都是同一首歌。直到美式動畫《寶蓮燈》的出現,國人才開始在音樂方面認真起來了。
《寶》的動漫音樂製作並不模仿日本,更多的像是美國式的。1994年,受到《獅子王》觸動,金國平回國之後開始籌劃動畫電影《寶蓮燈》。1999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的電影動畫《寶蓮燈》正式上畫,在片中製作者真正開始注意到動漫音樂的重要性,不像以前那樣隨便找了幾個小孩子說唱兩句就算。《寶蓮燈》受《獅子王》影響太大,幾乎整部動畫都是模仿作,連音樂的模式都一樣。邀請大牌明星主唱,上演前先發行主題曲唱片並大肆宣傳。《寶蓮燈》共有兩首主題曲,一首插曲,分別是李紋《想你的365天》,張信哲《愛就一個字》,劉歡《心中有天地》,並不是說這三首歌創作得特別好,但是就國內動漫史上說已經算是一個突破。在中國動漫的發展史上,她是第一部真正認真挑選過演唱者而不是找誰家的小孩說唱兩句就算的動畫,並且使用了兩首主題曲和一首優秀的插曲,這表明內地動畫製作終於擺脫了單一主題曲的模式。
然而《寶》的音樂只注意到了宣傳和包裝的作用,雖然已經算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是整部動畫看起來不勉有些華麗而空洞。主題曲無法讓人看到主題的深化而且背景音樂做得也很不專業。金國平很想讓這部動畫成為《獅子王》那樣的歌劇般的動畫,可是怎麼看這部動畫的音樂都把《寶》變成了京劇式的動畫。在動畫音樂製作方面國內總是由外行人執行的多,專業人才的缺乏也是動漫音樂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
專業人才+獨特風格=完美音樂
到目前為止,可以成為日本動漫音樂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電影動漫中當然就是宮崎駿系列,其中以《天空之城》和《風之谷》最為突出;另一部是代表TV版動畫的《羅得島戰記》。
宮崎駿最經典的兩部著作就數《天空之城》與《風之谷》。而這兩部作品的音樂均出自久石讓之手。華麗的管弦樂,極富張力的表現方法,水準之高足以使其成為動漫音樂界神一樣的存在。而他在《天空之城》和《風之谷》中的完美演出,也使這兩部作品成為了宮騎駿的經典之作。
久石讓的音樂風格偏向於似乎已成為大多數動漫音樂家音樂風格的傾向的newage,強調多種配樂手法與主旋律的結合。在他的代表作《carrying you》(《天空之城》)中,充分結合了管弦樂抒情性強,富於表現力與電子樂節奏性強,富於動感的特點,將管弦樂的張力展現到了極至,顯示了其把握音樂的深厚功力。而他為風之谷所配的曲,特別是那一首片尾曲——提琴中點綴著豎琴的音色,鋼琴疊出的大段的和弦,簡直就讓人百聽不厭。
不能不提的就是《羅得島戰記》。為什麼這里要拿這部作品來舉例分因為這部作品的音樂主要由兩位大師所完成,其中有我最喜歡的菅野洋子,其次就是動漫音樂界另一位才女新居昭乃。
和久石讓的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菅野洋子似乎從來都是用管弦樂隊為其充滿濃重電子風格的音樂配背景樂的。說到菅野洋子,我想她為大多數人所熟知是從游戲《信長之野望》開始的。而我覺得最能代表她風格的就是《Raxephon》里的所有音樂,特別是《the garden of everything》。另外就是《天空之艾斯嘉科尼》里的《指輪》,《狼雨》里的音樂也完美得無可挑剔。這些動畫的音樂不但使演唱者坂本真綾成為動漫界最出色的歌手,在粉絲們心目中,菅野洋子與坂本真綾已經成為動漫史上最難得的黃金組合。洋子在《羅得島戰記》里創作了《奇跡之海》,此曲前頭那段印度式的詠唱,和「sora」中虛無縹緲的清唱都體現了菅野洋子魔幻多變的曲風,及其擅長電子樂和民族音樂的特點。她在《cowboy bebop》,《gundam turn a》等動畫配樂中的表現也都有口皆碑。
(《狼雨》已經被公認為動漫音樂最出色的作品之一)
網上曾出現「溝口肇(另一位風格與洋子相似的動漫作曲家)和菅野洋子是夫婦,他們的女兒是新居昭乃」的字眼,但是作為日本動漫音樂界中又一個大師級的人物,被說成是菅野洋子的女兒未免太委屈新居昭乃了。
新居昭乃是一個典型的才女,除了作曲還常包辦其作品的作詞和演唱。相似地她和洋子的曲都總是帶上一種神秘色彩,但是洋子的是魔幻式的神秘,而她的曲風則是古樸式的神秘。她的曲風典雅,音樂節奏緩慢,舒展,古典味十足,與她詩一樣的歌詞和極有磁性的嗓音,常搭配出令人叫絕的音樂來。光她的那首膾炙人口的《炎と永遠》就已經迷倒了一大排樂迷,在《macross plus》中與菅野洋子合作的《voice》更成為了經典中的經典,猶見其音樂功底之強。在她前段時間所出的CD《落下的白金》中,出現了大量新居昭乃以前從沒用過的表現手法和曲調,說明她現在的風格正處在一個轉變時期。
(永遠的《羅德島戰記》)
?
事實上,動漫音樂都是在為動漫服務,以動漫為中心的,所以這些大師級人馬要是沒有遇上好的劇本,恐怕未必能寫出如此經典的動漫音樂。華麗主義者久石讓要是沒有遇上《天空之城》而是遇上《名偵探柯南》,魔幻主義者菅野洋子和神秘主義者新居昭乃要是沒遇上《羅得島戰記》而是遇上了《櫻桃小丸子》,那麼今天他們仍然是名不見經傳的作曲家。作曲家的風格決定了他們只能為哪一類型的作品而寫曲。一部動畫它的音樂製作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是否適合為它配樂的作曲家而不是投入的資金。2004年的51集超級大製作《鋼之煉金術士》,裡面明星主唱的主題曲一堆,但是卻無法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僅僅只有一首《兄弟》是還算湊合的。《高達》系列的音樂雖然很多人冠上「經典」的字眼,但是成就始終都遠不及《羅得島戰記》一部中篇動畫,這就可以說經費和數量並非重點。
除了這些名家,日本還有很多優秀的動漫音樂作曲家及其代表作。是否國內就完全沒有這樣的人和作品呢?有的。但是不在內地,而在香港。
香港本土化,內地日本化
說到動漫音樂,一定要提到1997年徐克作品《小倩》。當國人正因為自己的動畫而妄自菲薄的時候,《小倩》誕生了!這部作品的出現標志著香港動畫終於擺脫了《老夫子》的陰影。根據電影《倩女幽魂》改篇的電影動畫《小倩》完全改變了原故事的恐怖陰森,而變成了一個荒誕搞笑的愛情故事。雖然說這部動畫以古代為體裁,但卻大膽地加入了流行音樂的元素,著名作曲家雷頌德還在裡面發揚他一貫的電子風格,創作了主題曲《親親桃花》,同時為黃沾所配音的角色燕赤霞創作了《天黑黑人神神》。混入電子音樂後的《小倩》更添加了一種現代氣息,同時也很好的配合了影片的鬆散的節奏和荒誕的情節。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動漫音樂此時取得了一個飛躍式的突破,那就是角色歌的出現。什麼是角色歌?就是每個重要的是代表某個角色的音樂。《小倩》的角色歌都是為每個角色度身定做的,例如姥姥的《姥姥之歌》,黑山老妖的《黑山老妖》等,要表現一個角色,除了台詞還有其他方法,《小倩》就是藉助角色歌把裡面的角色的個性表現得淋漓盡致,使得人物形象豐滿,有血有肉。
1997年《不思議游戲》開創了日本動漫音樂中角色歌的先河,先前雖然隱隱約約出現過類似的動漫音樂,但是最開始被定義為「角色歌」的就是由《不思議游戲》開始。同樣是1997年的作品,《小倩》策劃並製作了四年的傑作,而《不思議游戲》是1996年開始漫畫連載,97年開始動畫化的,所以徐克在注意到角色歌的時間絕對不比日本要晚,可以說是國人動漫史上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
繼《小倩》後,2001年的《麥兜故事》里更加註重角色歌的作用。對於《小倩》來說,《麥兜故事》里的角色歌又上了一個台階。本土化語言與古典音樂就成為了香港特色的動漫音樂。在動畫里,麥兜的角色歌《麥兜與雞》就是採用了舒伯特的曲調,填上粵語俚語作為歌詞。除了角色歌,裡面所有音樂都是粵語版的古典音樂,換上了明快的節奏,填上了反映市民平時生活的粵語歌詞,使人更感到親切,並能與本土觀眾產生共鳴。當內地動漫拚命日化的時候,香港卻因為「本土」化動漫音樂而獲得了成功。
把目光收回內地,動漫的音樂日化現象越發嚴重,逐漸喪失本土氣息。同樣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的52集的國產卡通片《我為歌狂》則標志著TV動漫已經開始走日本路線。北京提威廣告的徐乙元介紹,2002年底《我為歌狂》作為中國第一部校園音樂題材的卡通片,從華東風靡全國。原聲唱片僅在華東地區便售出50萬張,成為了市場的大熱。用動漫來賣唱片,這不難找到《高達SEED》和《名偵探柯南》的影子。而到了2003年《隋唐英雄傳》,則已經完全是日化的作品,雖然畫工還差很遠,但是音樂已經模仿了八成。《隋唐英雄傳》把流行音樂完美融入到精彩的動畫節目中,該片音樂製作方滾石國際唱片公司幾乎動用了旗下所有當紅歌手一齊上陣。
這種製作動漫音樂的手法,和日本模式只有一線之差:日本用專門的動漫音樂人才;國內用流行音樂的明星。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日本動漫的追捧越加狂熱,內地的動漫音樂勢必繼續日化下去
『貳』 影視劇音樂的歷史
1.最早在影片上發聲的電影音樂 早期的有聲電影是用放映機和留聲機同時工作來發聲的。放映電影時,工作人員必須手持唱機磁頭、眼望銀幕,在需要配樂時立即把唱機磁頭放在唱片上。中國最早的發聲電影,是1930年天一影片公司拍攝的《歌場春色》。該片由邵醉翁導演,宜景琳主演。1933年,聯華影片公司攝制了《母性之光》,該片由田漢編劇,聶耳作曲。插曲《開礦歌》的曲調清新、剛健。同時二部合唱形式也第一次出現在電影音樂中。
2.世界上最早的電影音樂 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經歷了一個巨大的轉變過程。20世紀初,人們逐漸領悟到無聲電影需要用音樂來渲染劇情,也可以以此掩蓋放映機的噪音,於是就嘗試在電影中加入音樂。1900年9月13日,澳大利亞墨爾本市政廳放映了世界上最早的配樂紀錄影片《基督教的士兵》。這部紀錄片長50分鍾,由救世軍巴依奧斯克普公司拍攝,為影片配樂作曲的是澳大利亞音樂家R·N·馬卡諾里。1908年11月17日,法國巴黎公開放映的《基斯大公的暗殺》,是世界上最早配樂的故事片。這部影片由卡米尤·桑薩恩斯作曲。
3.最早的立體聲電影音樂 1932年,巴的電影製片人阿貝爾·甘斯和安德雷·戴布利最早在電影中配上立體音響,從而獲得專利。這是根據甘斯的無聲電影巨作《拿破崙》改編的,該片於1935年在巴黎的帕拉馬溫特影劇院首次放映。
1941年,迪斯尼製片廠拍攝的動畫片《幻想曲》,首先使用了美國無線電公司和沃爾特·迪斯尼製片廠合作製成的立體聲音樂。影片的音樂由費城交響樂團演奏,雷奧波爾德·斯托科夫斯基指揮。
4..最早的奧斯卡最佳音樂獎 從1934年開始,奧斯卡最佳音樂獎設最佳作曲、最佳配樂和最佳歌曲三項獎。作曲獎授予為大型故事片創作一系列音樂的作曲家,配樂獎不是單純選配現成的樂曲,而是創造性地使用與主題有關的音樂素材;最佳歌曲獎授予為大型故事片創作主題歌的對象。在1942年第15屆奧斯卡頒獎儀式上,美國著名音樂家歐文·伯林擔任了最佳歌曲獎的授獎人。他打開密封名單後,驚愕了一下,隨即笑逐顏開地說:「我很高興能把這個獎頒給這個我久已熟識的傢伙。」原來獲獎的正是他為影片《假日旅店》所作的歌曲《白色的聖誕節》,歐文·伯林成了第一位給自已頒獎的人。
5.中國第一部配音電影 1929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攝的《歌女紅牡丹》。該片由洪琛(化名庄正本)編輯,張石川導演,董克毅攝影,胡蝶主演。1931年3月15日在上海「新光大戲院」首次放映時,不僅轟動了全國各大城市,而且名揚東南亞各地,上海遠東公司的代表菲律賓影片商,花了18000元才買下了這部影片的上映權。
6.中國最早的電影主題歌 1929年聯華影業公司攝制的電影《野花閑草》中的《尋兄詞》。在電影里穿插歌曲,或者根據電影的主題思想寫成主題歌,對增加氣氛和闡發影片的主題思想有很大的作用。《尋兄詞》由《野花閑草》的男、女主角金焰和阮玲玉兩人主唱。盡管《尋兄詞》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微不足道,但由於它是中國第一首電影主題歌而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音樂進入電影以後,成為電影這個綜合藝術的一個有機部分,是一種新的音樂體裁。它在突出影片的感情、加強影片的戲劇性、渲染影片的氣氛方面起著特殊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在溶入電影以後,在它的表現形式上也發生了相應的較大的變化。具體表現在:
1電影音樂的創作和構思必須根據電影的創作要素,即題材、內容、風格樣式、人物性格等因素和條件,使電影音樂的聽覺形象和畫面的視覺形象完美融合,體現導演的總體構思和美學欣賞原則。
2 電影音樂根據影片劇情和畫面長度分段陳述間斷出現,並受電影蒙太奇的制約,曲式概念有了新的發展。
3電影音樂改變了以前音樂必須是用"樂音"構成的傳統觀念,和電影中的話語、音響等結合,形成了新的分段陳述的結構,並和"噪音"一起相結合,有時音樂與語言結合,有時音樂和音響效果結合,有時與兩者都結合去恰如其分地表現抒情性、戲劇性氣氛,成為一種新形式。
4另外,電影音樂的演奏、演唱必須經過錄音、洗印等一系列電影製作工藝,最後通過放映影片才能體現它的藝術功能和效果。同時,隨著錄音技術和器樂、配器技術和發展,已極大地豐富了電影音樂的音色和配器效果。
『叄』 中國動畫電影發展史
1、2006年由環球數碼製作了中國第一部全三維動畫電影《魔比斯環》,以及中國國畫風格的《桃花源記》動畫短片國際獲獎不斷。
2、2011年,由北京青青樹動漫科技有限公司(VASOON Animation)原創,中國電影集團公司發行的一部玄幻熱血系列動畫電影《魁拔之十萬火急》製作完成。
首部動畫電影《魁拔之十萬火急》前期籌備歷時4年,繪制3年,製作精良,投資超過3000萬元人民幣。該片已於2011年7月8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3、2012年5月中國又推出了首部災難動畫電影《今天明天》,藉助中國特色熊貓為代表講述防震救災知識,從而讓孩子們普及防震知識。
4、2012年6月環球數碼又推出了《潛艇總動員2》,採用全3D國產技術,發行當月就取得1700萬票房,可見中國動畫電影的市場非常之巨大。
5、2013年,中國第一部手指滑板題材動畫片《翼空之巔》推出,該片的製作由廣東奧飛動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廣州千騏動漫有限公司創作,星力量動漫遊戲學院師生參與製作的國家A級動畫片。該劇製作的順利完成,標志著星力量動畫專業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逐漸成熟。
6、2013年,由北京青青樹動漫科技有限公司原創,中國電影集團公司發行的一部玄幻熱血系列動畫電影《魁拔之大戰元泱界》製作完成。《魁拔之大戰元泱界》耗時兩年,已於2013年5月31日以2/3D格式在全國上映。
7、2013年,中國第一部由高等院校(吉林動畫學院)自主製作和出品的3D院線動畫電影《青蛙王國》橫空出世,在審批階段曾獲國家廣電總局「建國以來最優秀3D動畫電影」的高度贊揚,為中國動畫事業的發展邁向一個新高度。
8、2015年由田曉鵬執導的動畫電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七天破三億,截止2015年7月19日12時,《大聖歸來》累計票房4億4千340萬,創下國產動畫電影票房紀錄,單日最高票房6465萬,刷新了國產動畫電影單日票房紀錄。影片在國內知名電影網站豆瓣網評分高達8.7。
9、2019年7月26日在中國內地上映哪吒之魔童降世,截止2019年8月31日15時,根據貓眼專業版票房數據,《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達46.55億,超過《流浪地球》的46.54億,位列中國影史票房第二位。
『肆』 歐美動畫電影的發展史 急啊!!1
開創
1907~1937年是開創階段。1907年,第一部動畫片《一張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態》由美國人布萊克頓拍攝完成,美國動畫片史正式開始。這一時期的動畫影片只有短短的5分鍾左右,用於正式電影前的加演,製作比較簡單粗糙。這個時期的動畫先驅還有溫莎·麥克凱、派特·蘇立文、弗萊舍兄弟等。麥克凱是美國商業動畫電影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品有《恐龍》〈露斯坦尼亞號的沉沒〉等。蘇立文刨作了美國動畫片史第一個有個性魅力的動畫人物「菲力斯貓」。弗萊舍兄弟的作品有<蓓蒂·波普〉<大力水手>等。華特·迪斯尼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崛起,1928年他推出了第一部有聲動畫片<汽船威利號〉,1932年推出了第一部彩色動畫片《花與樹》。
初步發展
1937~1949年是美國動畫片的初步發展時期。1937年,迪斯尼公司推出了《白雪公主》,片長達74分鍾,這在美國動畫片史上是個史無前例的創舉,繼而推出《木偶奇遇記》《幻想曲》《小鹿班比》等動畫長片。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迪斯尼公司停止了動畫長片的拍攝,直到40年代末期才恢復過來。查克·瓊斯創作的動畫短片如《兔八哥》《戴飛鴨》等在戰爭期間也非常受歡迎。
第一次繁榮
1950—1966年是美國動畫片第一次繁榮時期。這個時期,迪斯尼公司幾乎每年都推出一部經典動畫片,如《仙履奇緣》《愛麗斯夢遊仙境》《小姐與流氓》《睡美人》,等等。其他的動畫製作公司在迪斯尼公司的排擠之下紛紛關門停業,迪斯尼公司成為動畫電影業的霸主。
蟄伏
1967~1988年是美國動畫的蟄伏時期。1966年12月15日,偉大的華特·迪斯尼因肺癌去世,迪斯尼公司陷入了困境,美國動畫業也進入蕭條時期。此時,電視動畫逐漸發展起來
貓和老鼠
,漢納和芭芭拉是電視動畫的代表人物,他們創作了電視系列片《貓和老鼠》《辛普森一家》等。整個70年代,只有數部動畫片,質量也平平。80年代初,老一代的動畫家都到了退休的年紀,迪斯尼公司努力培養新人,處於新舊結合時期,拍出了頗有爭議的動畫電影,如 《黑神鍋傳奇》等。80年代後期,迪斯尼公司開始嘗試著利用電腦製作動畫,1986年的《妙妙探》,第一次用電腦動畫製作了倫敦鍾樓的場面。同時,公司任用了專業的企業經理人麥克·艾斯納接管了公司。
又一次繁榮
1989年是美國動畫又一次繁榮時期。迪斯尼公司推出了《小美人魚》,獲得了極大成功,標志著美國動畫片又一次進入繁榮時期,一直持續至2002年。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很多,如創造了票房奇跡的 《獅子王》、第一部全電腦製作的動畫片《玩具總動員》以及可以亂真的《恐龍》,等等。20世紀90年代末期,各個大製片公司紛紛涉足動畫界,使這一時期的美國動畫異彩紛呈。
據《美國動畫大網路全書》(傑夫『倫伯格著,切克馬克出版社,1999年,第2版)統計,自1911至1998年,美國共生產動畫片2286部。
動畫家主要有:溫莎.麥克凱,代表作品有《恐龍》(1914)、 《露斯坦尼亞號的沉沒》(1918);弗萊舍兄弟,代表作品有《小丑柯柯》(20世紀20年代)、《大力水手》(20世紀30年代)、《蓓蒂·波普》(20世紀40年代);華。特.迪斯尼,代表作品有《米老鼠》(1928)、《唐老鴨》 (1934)和《白雪公主》(1937)、《小飛象》(1941)、《睡美人》(1959)、《幻想曲2000》等41部經典動畫片;漢納一芭芭拉,代表作品有<貓和老鼠》(1939)、《辛普森一家》(20世紀60年代)、 《傑特森一家》(20世紀60年代);凱
利.艾西貝瑞,代表作品《小雞快跑》(1998)、《埃及王子》(1998)、《怪物史萊克》 (2001)、 《小馬王》(2002)等。
美國主要動畫製作公司主要有:迪斯尼公司,成立於1923年,一直由華特·迪斯尼掌門,1967年華特去世後,由他的哥哥羅伊掌管,後交給華特的女婿米勒,在80年代僱傭職業經理人艾斯納接管,使得迪斯尼公司重獲新生;華納兄弟公司,成立於20世紀20年代,20世紀30、40年代開始製作動畫短片,1962年關閉了動畫部門,直到20世紀90年代,又開始重新製作動畫片;夢工廠,成立於1994年,由原迪斯尼公司高層領導人卡贊伯格、音樂界泰斗大衛·格芬以及著名大導演斯蒂文·斯皮爾伯格共同組建,從1998年開始陸續推出非常有票房號召力的大型動畫片,欲與迪斯尼公司分庭抗禮,2001年出品的《怪物史萊克》獲奧斯卡大獎。
美國動畫片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鮮明的特點。它以劇情片為主,情節曲折,生動有趣,人物性格鮮明,音樂優美動聽,引人入勝,特別注重細節的刻畫,做到了雅俗共賞,適合絕大多數觀眾的審美口味。多以大團圓結局,悲劇性的影片很少,努力迎合廣大觀眾的心理需求。人物造型設計規范,與生活中的原形差別不大,大多不大變形,形象優美;動物形象大都作大幅度的誇張:大頭、大眼、大手、大腳,成為被世界各國廣泛借鑒的卡通模式。到了20世紀末,大量運用數字技術與電影技術結合,使畫面更趨逼真形象,達到完美的畫面效果。美國善於塑造典型,推出動畫明星,從1914年的恐龍葛蒂到2002年的小馬王斯皮爾特和怪物史萊克,美國為世界動畫藝術寶庫推出了難以計數的具有各種造型和各種鮮明性格的為全球人稔熟和喜愛的動畫明星,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與之比肩的。美國動畫片在世界動畫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它一直引領著世界動畫片的潮流和發展方向。
美國動畫行業發展
介紹
美國的動畫市場非常成熟,並藉助電影業的飛速發展而不斷完善自己。在世界動畫史上,美國動畫佔有重要的地位,它一直引領著世界動畫片的潮流和發展方向。它擁有比較成熟的商業動畫運作模式,眾多運作非常成功的製片廠以及世界一流的動畫設計和製作的人才資源。所以它是當之無愧的電影和動畫王國。
介紹美國動畫片的發展,我們以這些著名的動畫公司的發展為主線,因為他們的發展見證著美國動畫行業的發展。
1)迪斯尼公司
「我討厭只為了賺錢而去做事,當然你也不能說我不重視金錢,我對金錢只有一個看法,不要把它堆在那裡,而要用它去辦些有益的事。」——沃爾特·迪斯尼
迪斯尼公司動畫片《木偶奇遇記》
1901年12月5日,沃爾特·迪斯尼出生在美國芝加哥的一個農民家庭。少年時期他以賣報紙為生,但他卻夢想著能夠成為一位著名的藝術家。一戰爆發後,年少的沃爾特結束了他的學生生涯,開始了從軍當兵的軍旅生活——野戰救護車駕駛員。
1919年戰爭結束,沃爾特開始為動物卡通做廣告。
1922年,時年22歲的沃爾特孤身從老家來到了好萊塢,創立了屬於自己的動畫創作工作室,開始了艱苦創業的歷程。
1925年7月,25歲的沃爾特·迪斯尼和哥哥洛伊·迪斯尼創立了迪斯尼兄弟製片廠,拍攝了《愛麗絲夢遊仙境》及其系列片。同年,迪斯尼推出的《兔子奧斯華》獲得社會廣泛認同並產生巨大的影響。「迪斯尼兄弟公司」於1926年正式改名為「沃爾特·迪斯尼公司」的名稱。
1928年是迪斯尼公司最輝煌的一年,迪斯尼動畫的品牌形象得到了確立,動畫的市場運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這一年裡,沃爾特和依沃克斯合作,創作了動畫史上最偉大的明星之一——米老鼠。它在動畫片《瘋狂飛機》中首次亮相,就立即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成為了著名的動畫明星。迪斯尼的首部有聲動畫片米老鼠系列第三部《威利號汽船》也是在這年誕生。米老鼠樂觀進取、快樂天真,很快風靡全世界;膽小、憨厚、敏感的普魯托,土裡土氣、毛手毛腳、反應遲鈍又自以為聰明的高飛狗,以壞脾氣著稱的唐老鴨等動畫明星陸續誕生。這些動畫明星不僅為迪斯尼帶來了榮譽,更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利潤。它們的形象被開發為玩具、文具、服裝、家庭用品等,深受人們尤其是兒童所喜愛。
迪斯尼公司從1929年到1939年共拍了60多部動畫短片,它在這些動畫片里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幾乎把這十年裡所有的奧斯卡最佳動物短片獎囊括入手,例如1932年的《花與樹》、1933年的《三隻小豬》、1934年的《龜免賽跑》、1935年的《三隻小貓咪》、1936年的《鄉下表親》、1937年的《老磨坊》、1938年的《鬥牛費迪南》和1939年的《丑小鴨》。
而最讓迪斯尼公司出彩的是1937年拍攝完成的世界首部動畫長片《白雪公主》,這部動畫片很快在美國和世界上風靡開來,使迪斯尼公司在美國無可匹敵、首屈一指,並且確立了美國動畫王國的地位。1937年這一年成為了迪斯尼動畫發展的標志年,同時也是美國動畫發展的標志年。
迪斯尼有個從1939年延續至今的傳統,那就是基本上一年生產一部長片。這個傳統是在1939年到1966年形成的,在這27年時間里,創作出了許多名著,比如:1940年的《木偶奇遇記》、1941年的《幻想曲》、1942年的《小鹿斑比》、1946年的《南方之歌》、1950年的《仙履奇緣》、1951年的《愛麗絲夢遊仙境》、1953年的《小飛俠》、1961年的《101忠狗》、1963年的《石中劍》。以上這些影片都是迪斯尼親自領導創作的。
迪斯尼創始人沃爾特·迪斯尼,動畫界的最璀璨最耀眼的明星,在1966年離開了我們,帶去了動畫界許多美好的夢。而他生前最後一部作品是直到1967年才公映的《森林王子》。
沃爾特·迪斯尼去世後,迪斯尼公司先後由他的哥哥洛伊、華特的女婿米勒、職業經理人艾斯納掌管。艾斯納掌門迪斯尼是在80年代了,他為公司的重生做出巨大的貢獻,讓迪斯尼再次放出了光彩。
70年代的時候,迪斯尼公司又製作了《救難小英雄》、《羅賓漢》等動畫影片。90年代後,迪斯尼公司的影片內容開始向著其他國家的文學、故事題材擴展,豐富了影片內容,拓展了創作思路,產生出了諸如《獅子王》、《風中奇緣》、《花木蘭》及《人猿泰山》等作品,讓人賞心悅目。
近年來,電腦為迪斯尼公司開拓了新的天地。利用電腦技術,他們在1995年推出了第一部三維動畫片《玩具總動員》,之後又陸續推出《海底總動員》等,1999年推出的三維動畫大片《恐龍》,又將人的創造力推向了極致。那些模擬形象表演毫不遜色於好萊塢大牌明星領銜的影片。這些動畫片的極限模擬技術可謂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了,甚至有人看過後,都不知道這些片子是用電腦技術創造出來的。
通過迪斯尼人的勤勞與創造,直至今天迪斯尼迪斯尼公司在商業動畫領域的領先地位仍然無人可及。
2)夢工場
夢工場——迪斯尼最大的敵人。
夢工廠公司動畫片《獅子王》
「夢工場」是在1994年初,由原迪斯製片部總裁傑夫利·科茲恩伯格與大導演斯皮爾伯格、音樂巨子大衛·蓋芬籌組而成。其中尼科茲恩伯格曾讓迪斯尼動畫達到一個高峰。他從1984起十年間擔任迪斯尼製片部總裁,曾製作出《小美人魚》、《美女與野獸》、《獅子王》、《阿拉丁》等動畫片,創造了輝煌的成績。它的創建,與老牌動畫巨頭迪斯尼形成了正面競爭的格局。
1998年,夢工場創作的如夢如幻氣勢磅礴的《埃及王子》技驚四座、大賣特賣,也讓迪斯尼為自己數十年來沒有突破性的前進而汗顏。《埃及王子》、仿造迪斯尼模式的動畫片《黃金國之路》、《小蟻雄兵》、粘土動畫片《小雞快跑》等佳作讓夢工場沖破了迪斯尼一家獨大的局面。
夢工場在2001年暑假強檔推出《怪物史萊克》,讓它的對手迪斯尼著實吃了一塹。這部影片讓迪斯尼花了7年時間費盡心思製作的影片《亞特蘭蒂斯:失落的帝國》失去了應有的光彩,更為嚴重的是,它讓迪斯尼投入了1.7億美元拍攝的電影巨作《珍珠港》票房冷淡。究其原因,是因為《怪物史萊克》這部全電腦動畫片中的史萊克雖然長相醜陋,並且長著綠毛,但是招人喜歡,不僅贏得了無數觀眾為之青睞,還獲得影評人的高度評價。
3)華納電影公司
華納兄弟公司成立於20世紀20年代,直到20世紀30年代開始了動畫片的製作之路,但是途中遇到困難,曾一度關閉了動畫部門,從1962年關閉到90年代才重新拾起動畫製作這個行當。
華納電影公司動畫片《兔八哥》
1930年以來,華納公司開始製作時長6分鍾的系列動畫短片,如《兔巴哥》、《瘋狂曲調》、《達菲鴨等作品》、《快樂旋律》、《豬豆子》等等,他的這些短篇獲得當時電影公司的青睞,成為這些公司電影前播放的首選。其中諸如兔巴哥和達菲鴨這樣的角色成為了歷史上的經典動畫明星,而當中最耀眼的明星還得數兔巴哥,它曾經三次獲得奧斯卡提名,並且在1958年成為了奧斯卡小金人的主人。
《貓和老鼠》是由好萊塢動畫界的傳奇人物威兼·漢納和約瑟夫·巴伯拉於1939年共同創作的,它是美國華納兄弟公司的著名動畫品牌,也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動畫片之一。自這部動畫片創作出來後,一直備受世界影迷的熱烈喜愛,它創造的業績至今仍然很耀眼。
1988年的《誰陷害了兔子羅傑》和1996年的由籃球巨星邁克爾·喬丹出演的《空中大灌籃》兩部影片,就是由華納推出,曾經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效應。多年後,華納公司匯聚好萊塢影星和公司旗下的兔巴哥、太菲鴨、豬小弟、火星人、愛發先生、大嘴怪、燥山姆、BB鳥、歪心狼、崔弟和傻大貓等動畫明星,隆重推出影片《巨星總動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哥倫比亞公司
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成立於1920年,開初叫做CBC電影銷售公司,它是由H·科恩、J·科恩兩兄弟和J·布蘭特在好萊塢成立的,他們最初是環球影片公司的員工。這家公司開始攝制喜劇短片,1924年改名為現在這個名稱,通過他們的不懈努力,終於在10年後發展成為美國的8大電影公司之一。
哥倫比亞公司動畫片《精靈鼠小弟》
1999年,哥倫比亞公司推出《精靈鼠小弟》震撼美國電影市場,成為全美電影票房排行冠軍,並且持續了幾周。這部影片的風格是幽默,並且充滿了家庭氛圍,是由真人、動物演員和三維動畫形象共同完成,給人帶來了新鮮的感覺。
2005年,哥倫比亞公司完成了耗資近1億2千萬的動畫大作——《最終幻想》。它歷時四年,為了完成這個浩大的工程,哥倫比亞公司在組織架構上花費了大力氣:組織上百名漫畫家和電腦技師進行繪畫和動畫設計,建立專門的製作室。它的影片背景設計的藍本與眾不同,使用的是專人航拍了整個紐約和洛杉磯的地形。片中的動作場面採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其中80%使用的是當時最先進的電腦動畫技術,連人物的紋理和衣服的褶皺等細節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逼真程度。
5)福克斯公司
福克斯電影公司成立於1935年5月,是30-40年代好萊塢8家大電影公司之一,這家公司是由默片時代的大公司福斯電影公司和20世紀影片公司合並而成。
福克斯公司動畫片《真假公主》
在1997年的時候,福克斯公司推出動畫電影《真假公主》,它的內容是關於俄國羅曼諾夫王朝著名的「真假公主」的故事,並且是福克斯公司首部關於這個內容的動畫片,雖然它對歷史題材作了翻新,但是沒有達到想像中的效果即在動畫史上留下名字。
而在2000年,福克斯公司推出了曾定名為《冰凍地球》的動畫片《泰坦A. E》,它是繼《真假公主》後的第二部。這是一部科幻動畫片,主題是以拯救人類和地球,片長為95分鍾,情節險象環生引人入扣,畫面雄偉壯麗吸人眼球,在場景音樂等方面借鑒過《星球大戰》的招巧。它屬於輾導級即PG級動畫片,主要針對的對象是青少年觀眾。這部動畫片採用了傳統動畫與CGI動畫結合的手法,即電腦動畫生成技術,而這種手法在創作動畫片的時候是很少用到的。
2002年時,福克斯推出的《冰凍星球》在動畫市場上反響平平,原因是其故事老套不合時宜,不受觀眾歡迎。因此,公司被迫採取裁員的措施對動畫部門進行了裁剪,後來投資6千萬到已簽下的藍天工作室,用三年時間製作出了讓眾人喜愛的動畫片《冰河世紀》。《冰河世紀》選用的是棄子歸鄉的故事,風格幽默搞笑而又濃情其中,感染著廣大影迷,成為第一部票房突破兩億的動畫長片,讓福克斯公司在動畫領域站穩了腳跟。
2005年,藍天工作室推出了繼《冰河世紀》後的第二部動畫長片《機器人歷險記》,同時由他們原創的兩部動畫短片獲得了奧斯卡的提名獎,雖然僅僅是提名而已,但是對福克斯電影公司有著非凡的意義,這標志著迪斯尼和夢工廠壟斷動畫市場的局面已經被打破,從此好萊塢動畫界有了和迪斯尼與夢工廠相競爭的對手了。
6)派拉蒙公司
派拉蒙公司成立於1912年,由美國一家演員公司和一家故事片公司合並而成。五六十年代,美國影業
派拉蒙公司動畫片《天才小子吉米》
開始蕭條,收入嚴重下降,派拉蒙也沒有逃脫這樣的厄運,1966年石油資本集團購買了走下坡路的派拉蒙,使其成為海灣與西方石油公司的一家子公司。70年代,美國電影業開始恢復昔日的輝煌,派拉蒙又借著這股東風慢慢回到了以前的樣子。
派拉蒙歷史悠久,而迪斯尼是動畫王國中的巨人,他們不可同日而語,但派拉蒙近幾年推出的動畫片《棉球方塊歷險記》、《天才小子:吉米》連獲好評,其中以《天才小子:吉米》最為著名,它得到了奧斯卡最佳動畫的提名。派拉蒙公司創作出這些讓人叫好的動畫片後,又出品游戲和動漫,從中大賺了一把。在過後的經營中,派拉蒙收購了能與迪斯尼叫板的動畫新貴夢工場,其在動畫市場的競爭力大大增加,加上有《天才小子:吉米》成功的運營模式和夢工場豐富的實戰經驗,今後派拉蒙定會有驚人的表現。
美國的獨立製作動畫人在20世紀80年代後發起了反商業的動畫浪潮,他們製作的動畫片有著不同的製作路線和製作風格,與美國主流動畫工業完全不同,這些作品有的是批鬥世俗,有的是創作人自發感想即興創作的,形式上多選擇短篇這種富於集中表現的形式。從此,美國的動畫片內涵的表現力隨著這些作品的出現而得到了豐富。
美國動畫發展的特點:
美國動畫片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鮮明了的特點。美國動畫片在世界動畫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它一直引領著世界動畫片的潮流和發展方向。
第一, 頻繁豐富湧出動畫周邊產品。
第二, 善於塑造典型,推出動畫明星;
第三 大團圓結局,悲劇很少,迎合觀眾心理需求;
第四, 注重細節刻畫,雅俗共賞,迎合觀眾審美口味;
第五, 動物形象誇張,成為被廣泛借鑒的卡通模式;
第六, 人物造型設計規范,與原形差別不大,形象優美;
第七, 數字技術與電影技術結合,使畫面達到完美的效果;
第八, 以劇情片為主,情節曲折,生動有趣,人物性格鮮明,音樂優美動聽;
動畫簡史
動畫,顧名思義就是「會動的畫面」。它起源於人們記錄運動事物的一種強烈渴望。從人類發展的歷程來看,人類一直在嘗試著用畫來展現事物的運動。動畫的起源和發展可以分為以下五個時期。
朦朧意識
(1)朦朧意識時期。
讓靜態的畫面動起來一直是人類執著追求的一個夢想。人們公認的最早的「動畫現象」是一幅舊石器時代的野牛圖,它在西班牙北部阿爾塔米拉洞穴的壁畫中,其野牛的尾巴和腿均被重復繪畫了幾次,看起來有奔跑的動感。在約2000年前的埃及的牆飾上,描繪著兩個摔跤的一小段連續動作。其動作分解准確,過程表現完整,類似今天的連環漫畫。在古希臘的陶瓶上也發現了連續動作的繪畫。
這充分地說明人類在很早以前就已經產生了動畫意識。無論是大型的壁畫,還是長篇的連環畫,雖然能給人以運動的意念,但畢竟都還是靜止狀態的畫面。怎樣能夠使動畫真正動起來,成為了人類不斷追求和探索的一個執著夢想。
思想形成
(2)思想形成時期。
大約在十九世紀20年代,隨著科學的進步,英國科學家發現著名的「視覺暫留」現象,即一個物體被移動後其形象在人眼視網膜上還可停留約1秒的時間,這揭示了在快速閃現連續分解的動作時可以產生活動影像的原理,由此許多關於活動影像的視覺裝置或玩具被創造出來,例如幻盤、走馬盤、西洋鏡等等。這里我們以「幻盤」為例進行簡單的說明。「幻盤」是一個邊緣畫有連續動作形象、內圈刻有直條細縫的硬紙圓盤,其中心有可活動的固定轉軸,圓盤快速運動時,透過細縫從對面的鏡子中便能看到活動起來的物像。
技術探索
(3)技術探索時期。
1877年,雷諾將詭盤與幻燈相結合,研製出「光學影戲機」並取得專利。這個偉大的發明為日後動畫能夠真正在電影、電視上放映奠定了基礎。這個裝置由數個轉盤組合而成,外加投射光源,大型的圓形轉盤內側裝置一圈鏡片以折射圖片,圖片則環繞在圓形鼓狀物之間跑動,經由幕後光源的投射和鏡片投射,幕布上便可看到活動的影像。雷諾因此成為世界上最早放映動畫片的人,他放映的作品有《丑角和它的狗》、《一杯可口的啤酒等》。這些早期的動畫已經具備了現代動畫的一些基本特點。
1906年,也就是在電影出現十年後,美國人斯圖爾特·勃萊克頓拍攝了一部名叫《一張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態》的動畫片,標志著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動畫片誕生了。
動畫表現突破
(4)動畫表現突破時期。
隨著人們對動畫片的不斷探索和深入認識,動畫片的製作方法也有了巨大的突破。1914年,美國人埃爾·赫德發明了透明賽璐璐片,它結束了以往繪制動畫時,必須將每一次變化的形象連同不變的背景都要畫一遍的繁重工序,為動畫影片的大規模生產提供了可能。
賽璐璐片也稱明片,是一種以醋酸纖維為原料的透明度強的薄片。繪制時,可以把活動的形象畫在賽璐璐片上,然後再與靜止的背景疊放在一起進行逐格拍攝,這就是電腦動畫出現之前傳統的動畫製作方法。
至此,動畫片技術的發展已經基本成熟。
動畫生產成熟
(5)動畫生產成熟時期。
1906年後期,被奉為「現代動畫之父」的法國人愛米爾·科爾拍攝了他的第一部動畫片《幻影集》,該片表現了一系列影像之間神奇的轉化。愛米爾·科爾也是最早嘗試將動畫與真人動作相結合的人。1908年到1921年間,科爾共拍成250部左右的動畫短片。他的作品致力於動畫視覺表現力的挖掘,極富個性和自由創作精神。
1914年,美國人溫瑟·麥凱 創作了代表當時動畫藝術最高水平的真人與動畫合成的影片《恐龍葛蒂》和第一部以動畫形式表現的紀錄片《路斯坦尼亞號的沉沒》。他也是在沃爾特·迪斯尼之前對動畫藝術性及商業化進行建設性探索的功臣。愛米爾·科爾和溫瑟·麥凱的作品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代表了動畫不同的發展走向。而日後的事實也證明了歐美動畫果然沿著藝術動畫和商業動畫兩個方向前進著。
『伍』 動漫音樂的發展史
中國最初的動漫音樂可以追溯到1926年,那時雖然未有動漫音樂的概念,只有給動畫配上的背景音樂。真正出現正式的動漫音樂是在1999年《寶蓮燈》出現的時候,而期間出現的音樂我認為只能算是兒童歌曲,並沒有體現到動漫音樂的特質。其實日本動漫並不比中國起步要早,甚至在很長的時間內中國動畫都領先於日本,但是如同中國的文明發展史一樣,國人對動漫的定位出現了保守的錯誤,定位於幼童的中國動漫經歷了一時輝煌之後便停滯不前了。
而在我們停滯不前的時候日本的動漫卻高速發展起來,伴隨著這種狀況,動漫音樂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如今的日本動漫音樂已經發展成一個專門的行業。1982年隨著《超時空要塞》的出現,動漫音樂更加得到了動畫製作人的重視,同時也發現動漫音樂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在發展視覺效果技術的同時,音樂製作這一方面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目前的狀況看來,日本流行音樂遠沒有動漫音樂的製作水準高,相反就是中國大力發展流行音樂卻忽視了動漫音樂的市場。
日本動漫音樂的大概現狀
在日本,一部動畫里的音樂包括:OP(opening,即片頭曲)、ED(ending ,即片尾曲)、IN(插曲)、 IM(image,印象曲)、TM(THEME SONGS,主題曲)、BGM(background music,背景音樂)。圍繞這部動畫所發行的音樂專集分別有:OST(orignal sound track,原聲碟)、chara CD(角色CD)、Drama(廣播劇CD)、 single(單曲)。
一部動畫裡面有多少音樂要視製作所投入的資金而決定,擁有曲目的數量是相對而不是絕對,不像國內那樣永遠只有一首歌從開頭唱到結尾。拿最常見的OP和ED來說,一部動畫里到底能有多少OP和ED?這個問題基本上很難回答。1996年開始上演的《名偵探柯南》,每隔20集就會換一次OP和ED,目前已經上演了10年,加上10部劇場版的主題曲,自然能出一大堆不同版本的CD了。當然,《柯南》絕對是日本動漫史上的奇跡。日本的動漫比較像我們的網路小說,越多人看,出版商就越不讓作者停筆。1995年《不思議游戲》中,渡瀨悠宇本已經在13部單行本中已經終結了整個故事,但是由於熱度不減被逼繼續畫了後面的14到18的單行本。幾年後還得出其他番外。多虧了日本動漫有這個行規,《柯南》才得以創下了日本動漫史上播放最長動畫的記錄。因為《柯南》的主題曲數量之多,使得唱片公司每年都可以獲得大量利潤。唱片公司如果要力捧某個歌手,讓她/他唱《柯南》裡面的歌是最適合不過了。倉木麻衣、愛內里菜、Boyz、上戶彩等都是靠《柯南》給捧紅的。唱片公司只要巧立名目就可以賺到翻倍的錢,只要換湯不換葯,改個包裝,給唱片起個名字,如「珍藏版」,「限量版」等,就可以創造幾倍的經濟效益。
衡量一部動畫是否成功,看她的主題曲數量的多少就知道了。對於日本動漫來說,主題曲是對一部動畫最好的包裝。《柯南》目前為止擁有17首OP,25首ED,劇場版主題曲10首,絕對是動漫音樂數量最多的動畫了。
以上提到收視高的動漫通常會被製作單位決定加長,主題曲也是這個道理,要不要再在原來的基礎上添加主題曲,也與收視率有明顯的關系。有些動畫本不是大製作,沒想到播出後收視率出人意料的好,於是製作單位一般會重新製作出新的ED或者OP,2005年的《黑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本來只是25集的小製作,但是《黑貓》在6集以後跳上了收視第五的位置。而在中國內地,《黑貓》也躍上了貪婪大陸下載榜的第六名。這個時候製作部門馬上給黑貓換上了一個新OP的MV,然後配上一首全新的ED,所以在15回後,《黑貓》的包裝完全煥然一新了!但是從裡面反復出現的舊鏡頭還有音樂與MV間節奏的不配合,都表明這些都是匆忙完成的。反面的例子出現在2004年的連載《今天開始做魔王》。這部動畫是絕對省錢的作品,但是居然可以連載到70多集。於是《魔王》的製作委員會就在70以後多配上一首主題曲,可惜換了主題曲以後《魔王》收視銳減(當時《高達SEED DESTINY》開始播放),雖然還能勉強撐下去,但是製作單位自此以後沒有再製作更多的OP和ED。
而在中國內地,動漫音樂的分類就單一得多,並且無法像日本那樣取得如此巨大得經濟效益。首先可以看出的是國人對動漫的偏見和忽視,其次就是就是投入的不足,製作粗糙。製作者往往只隨便找哪家的孩子從第一集唱到結局,而且唱的都是同一首歌。直到美式動畫《寶蓮燈》的出現,國人才開始在音樂方面認真起來了。
《寶》的動漫音樂製作並不模仿日本,更多的像是美國式的。1994年,受到《獅子王》觸動,金國平回國之後開始籌劃動畫電影《寶蓮燈》。1999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的電影動畫《寶蓮燈》正式上畫,在片中製作者真正開始注意到動漫音樂的重要性,不像以前那樣隨便找了幾個小孩子說唱兩句就算。《寶蓮燈》受《獅子王》影響太大,幾乎整部動畫都是模仿作,連音樂的模式都一樣。邀請大牌明星主唱,上演前先發行主題曲唱片並大肆宣傳。《寶蓮燈》共有兩首主題曲,一首插曲,分別是李紋《想你的365天》,張信哲《愛就一個字》,劉歡《心中有天地》,並不是說這三首歌創作得特別好,但是就國內動漫史上說已經算是一個突破。在中國動漫的發展史上,她是第一部真正認真挑選過演唱者而不是找誰家的小孩說唱兩句就算的動畫,並且使用了兩首主題曲和一首優秀的插曲,這表明內地動畫製作終於擺脫了單一主題曲的模式。
然而《寶》的音樂只注意到了宣傳和包裝的作用,雖然已經算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是整部動畫看起來不勉有些華麗而空洞。主題曲無法讓人看到主題的深化而且背景音樂做得也很不專業。金國平很想讓這部動畫成為《獅子王》那樣的歌劇般的動畫,可是怎麼看這部動畫的音樂都把《寶》變成了京劇式的動畫。在動畫音樂製作方面國內總是由外行人執行的多,專業人才的缺乏也是動漫音樂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
專業人才+獨特風格=完美音樂
到目前為止,可以成為日本動漫音樂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電影動漫中當然就是宮崎駿系列,其中以《天空之城》和《風之谷》最為突出;另一部是代表TV版動畫的《羅得島戰記》。
宮崎駿最經典的兩部著作就數《天空之城》與《風之谷》。而這兩部作品的音樂均出自久石讓之手。華麗的管弦樂,極富張力的表現方法,水準之高足以使其成為動漫音樂界神一樣的存在。而他在《天空之城》和《風之谷》中的完美演出,也使這兩部作品成為了宮騎駿的經典之作。
久石讓的音樂風格偏向於似乎已成為大多數動漫音樂家音樂風格的傾向的newage,強調多種配樂手法與主旋律的結合。在他的代表作《carrying you》(《天空之城》)中,充分結合了管弦樂抒情性強,富於表現力與電子樂節奏性強,富於動感的特點,將管弦樂的張力展現到了極至,顯示了其把握音樂的深厚功力。而他為風之谷所配的曲,特別是那一首片尾曲——提琴中點綴著豎琴的音色,鋼琴疊出的大段的和弦,簡直就讓人百聽不厭。
不能不提的就是《羅得島戰記》。為什麼這里要拿這部作品來舉例分因為這部作品的音樂主要由兩位大師所完成,其中有我最喜歡的菅野洋子,其次就是動漫音樂界另一位才女新居昭乃。
和久石讓的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菅野洋子似乎從來都是用管弦樂隊為其充滿濃重電子風格的音樂配背景樂的。說到菅野洋子,我想她為大多數人所熟知是從游戲《信長之野望》開始的。而我覺得最能代表她風格的就是《Raxephon》里的所有音樂,特別是《the garden of everything》。另外就是《天空之艾斯嘉科尼》里的《指輪》,《狼雨》里的音樂也完美得無可挑剔。這些動畫的音樂不但使演唱者坂本真綾成為動漫界最出色的歌手,在粉絲們心目中,菅野洋子與坂本真綾已經成為動漫史上最難得的黃金組合。洋子在《羅得島戰記》里創作了《奇跡之海》,此曲前頭那段印度式的詠唱,和「sora」中虛無縹緲的清唱都體現了菅野洋子魔幻多變的曲風,及其擅長電子樂和民族音樂的特點。她在《cowboy bebop》,《gundam turn a》等動畫配樂中的表現也都有口皆碑。
(《狼雨》已經被公認為動漫音樂最出色的作品之一)
網上曾出現「溝口肇(另一位風格與洋子相似的動漫作曲家)和菅野洋子是夫婦,他們的女兒是新居昭乃」的字眼,但是作為日本動漫音樂界中又一個大師級的人物,被說成是菅野洋子的女兒未免太委屈新居昭乃了。
新居昭乃是一個典型的才女,除了作曲還常包辦其作品的作詞和演唱。相似地她和洋子的曲都總是帶上一種神秘色彩,但是洋子的是魔幻式的神秘,而她的曲風則是古樸式的神秘。她的曲風典雅,音樂節奏緩慢,舒展,古典味十足,與她詩一樣的歌詞和極有磁性的嗓音,常搭配出令人叫絕的音樂來。光她的那首膾炙人口的《炎と永遠》就已經迷倒了一大排樂迷,在《macross plus》中與菅野洋子合作的《voice》更成為了經典中的經典,猶見其音樂功底之強。在她前段時間所出的CD《落下的白金》中,出現了大量新居昭乃以前從沒用過的表現手法和曲調,說明她現在的風格正處在一個轉變時期。
(永遠的《羅德島戰記》)
?
事實上,動漫音樂都是在為動漫服務,以動漫為中心的,所以這些大師級人馬要是沒有遇上好的劇本,恐怕未必能寫出如此經典的動漫音樂。華麗主義者久石讓要是沒有遇上《天空之城》而是遇上《名偵探柯南》,魔幻主義者菅野洋子和神秘主義者新居昭乃要是沒遇上《羅得島戰記》而是遇上了《櫻桃小丸子》,那麼今天他們仍然是名不見經傳的作曲家。作曲家的風格決定了他們只能為哪一類型的作品而寫曲。一部動畫它的音樂製作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是否適合為它配樂的作曲家而不是投入的資金。2004年的51集超級大製作《鋼之煉金術士》,裡面明星主唱的主題曲一堆,但是卻無法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僅僅只有一首《兄弟》是還算湊合的。《高達》系列的音樂雖然很多人冠上「經典」的字眼,但是成就始終都遠不及《羅得島戰記》一部中篇動畫,這就可以說經費和數量並非重點。
除了這些名家,日本還有很多優秀的動漫音樂作曲家及其代表作。是否國內就完全沒有這樣的人和作品呢?有的。但是不在內地,而在香港。
香港本土化,內地日本化
說到動漫音樂,一定要提到1997年徐克作品《小倩》。當國人正因為自己的動畫而妄自菲薄的時候,《小倩》誕生了!這部作品的出現標志著香港動畫終於擺脫了《老夫子》的陰影。根據電影《倩女幽魂》改篇的電影動畫《小倩》完全改變了原故事的恐怖陰森,而變成了一個荒誕搞笑的愛情故事。雖然說這部動畫以古代為體裁,但卻大膽地加入了流行音樂的元素,著名作曲家雷頌德還在裡面發揚他一貫的電子風格,創作了主題曲《親親桃花》,同時為黃霑所配音的角色燕赤霞創作了《天黑黑人神神》。混入電子音樂後的《小倩》更添加了一種現代氣息,同時也很好的配合了影片的鬆散的節奏和荒誕的情節。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動漫音樂此時取得了一個飛躍式的突破,那就是角色歌的出現。什麼是角色歌?就是每個重要的是代表某個角色的音樂。《小倩》的角色歌都是為每個角色度身定做的,例如姥姥的《姥姥之歌》,黑山老妖的《黑山老妖》等,要表現一個角色,除了台詞還有其他方法,《小倩》就是藉助角色歌把裡面的角色的個性表現得淋漓盡致,使得人物形象豐滿,有血有肉。
1997年《不思議游戲》開創了日本動漫音樂中角色歌的先河,先前雖然隱隱約約出現過類似的動漫音樂,但是最開始被定義為「角色歌」的就是由《不思議游戲》開始。同樣是1997年的作品,《小倩》策劃並製作了四年的傑作,而《不思議游戲》是1996年開始漫畫連載,97年開始動畫化的,所以徐克在注意到角色歌的時間絕對不比日本要晚,可以說是國人動漫史上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
繼《小倩》後,2001年的《麥兜故事》里更加註重角色歌的作用。對於《小倩》來說,《麥兜故事》里的角色歌又上了一個台階。本土化語言與古典音樂就成為了香港特色的動漫音樂。在動畫里,麥兜的角色歌《麥兜與雞》就是採用了舒伯特的曲調,填上粵語俚語作為歌詞。除了角色歌,裡面所有音樂都是粵語版的古典音樂,換上了明快的節奏,填上了反映市民平時生活的粵語歌詞,使人更感到親切,並能與本土觀眾產生共鳴。當內地動漫拚命日化的時候,香港卻因為「本土」化動漫音樂而獲得了成功。
把目光收回內地,動漫的音樂日化現象越發嚴重,逐漸喪失本土氣息。同樣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的52集的國產卡通片《我為歌狂》則標志著TV動漫已經開始走日本路線。北京提威廣告的徐乙元介紹,2002年底《我為歌狂》作為中國第一部校園音樂題材的卡通片,從華東風靡全國。原聲唱片僅在華東地區便售出50萬張,成為了市場的大熱。用動漫來賣唱片,這不難找到《高達SEED》和《名偵探柯南》的影子。而到了2003年《隋唐英雄傳》,則已經完全是日化的作品,雖然畫工還差很遠,但是音樂已經模仿了八成。《隋唐英雄傳》把流行音樂完美融入到精彩的動畫節目中,該片音樂製作方滾石國際唱片公司幾乎動用了旗下所有當紅歌手一齊上陣。
這種製作動漫音樂的手法,和日本模式只有一線之差:日本用專門的動漫音樂人才;國內用流行音樂的明星。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日本動漫的追捧越加狂熱,內地的動漫音樂勢必繼續日化下去
『陸』 日本動漫音樂的發展歷史
傳統音樂
日本的古代音樂 5~9世紀 日本人早已固有自己的音樂文化。雖然早期的繩文時代、彌生時代、古墳時代的音樂未傳下來,但根據考古資料和8世紀編纂的《古事記》、《日本書紀》、《萬葉集》等文獻記載,日本人在古代已有自己的歌謠、舞蹈和樂器。古代和琴張 5弦比 6弦的和琴小,古笛有竹管笛和球形的石笛、陶笛。都豆美鼓的鼓腹為圓筒形。鈴有金屬制、陶制和木製。鈴在當時既作為樂器,也作為裝飾品使用。鐸出現在公元前1世紀前後,銅鐸的形狀與中國的鍾、鐸不同。樂器的基本種類在古代日本已經齊全。進入農耕社會之後,最早有男女相聚歌舞的歌垣(又稱嬥歌)以及巫女的音樂舞蹈。
日本與國外的音樂文化交流源遠流長,與亞歐大陸文化的交流主要通過朝鮮和中國進行。公元前已輸入青銅器,並出現銅鐸。5世紀後半葉~7世紀從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的新羅樂、百濟樂、高句麗樂,在日本稱為「三韓樂」。7世紀初,為振興佛教,聖德太子鼓勵引進大陸音樂,讓百濟的味摩之定居大和的櫻井,向日本少年 (真野首弟子、新漢齋文等人)傳授伎樂。伎樂又稱吳樂,所用的伴奏樂器有橫笛、腰鼓(又名吳鼓)和銅鈸。在7~8世紀,中國隋唐時代的音樂傳入日本。 701年,據《大寶律令》,在治部省管下設置雅樂寮,掌管稱為和樂的日本傳統樂舞以及外來的音樂舞蹈。752年在東大寺舉行的大佛開光典禮上,由雅樂寮和各寺院的數百名樂人、舞人表演日本傳統的樂舞以及三韓樂、唐樂、散樂、林邑樂、度羅樂等。這說明日本已開始出現了職業音樂家。
註:前 4種為日本音樂的基本調式。譜例中符頭白的音符 為調式中的核心音。節奏方面分為固定節拍的節奏(基本上是二拍子)和散板節奏。演唱、演奏方法上有其獨特性,並且重視音色的細微變化。
近現代音樂
1868年,日本進入明治維新時期,日本音樂進入近現代發展階段。其基本特徵是:日本急速汲取歐美音樂文化,從而形成延續至今的「邦樂」(傳統音樂)與「 洋樂」並存的局面。這時期的傳統音樂變化很大。1871年廢止盲人職業組織「當道」和查禁普化宗,使箏曲、尺八樂得以普及。源於盲僧琵琶的薩摩琵琶和築前琵琶,先後從九州地區進入東京並流布全國。受到新政權支持的宮廷雅樂,逐漸恢復元氣,並擴大其影響。在20世紀20年代,由宮城道雄等人發起的採用日本傳統樂器,借鑒西歐古典音樂作曲技法來創作新曲的「新日本音樂運動」,使傳統音樂得到進一步發展。他創作的箏與尺八二重奏曲《春之海》(1929)獲得了巨大成功。宮城道雄創制的十七弦箏,是當時傳統樂器改革的一大收獲。50年代中期以來,作曲家們致力於採用傳統樂器創作現代邦樂。其中三木稔對發展日本的器樂體裁,使日本傳統音樂具有現代氣息和生命力作出了貢獻。影響較大的邦樂演奏團體,有三木稔和長澤勝俊主持的日本音樂集團,由尺八演奏家北原篁山等人組成的邦樂四人會等。他們的音樂實踐給邦樂界帶來了新風,並為填平邦樂與洋樂之間的鴻溝創造了條件。
明治時期最早傳入日本的歐美音樂是軍樂。1872年,日本政府開始引進歐美音樂教育制度,規定在中小學設立音樂課程;1879年10月成立文部省音樂調研所(後稱東京音樂學校,現名東京藝術大學音樂學部),由東京師范學校校長伊澤修二兼管。從此音樂師資的培養和中小學音樂教材的編選工作走上軌道,專業音樂教育也初具規模。以著名作曲家瀧廉太郎創作的學堂歌曲《花》(1900)、《荒城之月》(1901)為標志,20世紀初日本音樂創作已結出第一批成果。 1912年以前的日本音樂創作幾乎都是歌曲。到大正時期(1912~1926),山田耕筰最早創作大型樂隊編制的管弦樂曲《曼荼羅之花》(1913)等。從20年代起,獨唱歌曲、合唱曲、器樂獨奏曲、交響音樂等外來音樂體裁的創作,逐漸在日本音樂文化中佔主導地位,日本廣播協會(簡稱NHK)交響樂團的前身新交響樂團,從1927年2月開始公演。同年創辦的國民音樂協會舉辦合唱比賽,推動了全國的業餘音樂活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共有270個團體加入該協會,全國的管樂團共有3800個。當時已知名的作曲家有在專業音樂教育方面桃李滿天下的諸井三郎和池內友次郎,自學成才而重視民族特徵的箕作秋吉、清瀨保二、松平賴則、早坂文雄、伊福部昭以及菅原明朗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在軍國主義統治下,正常的音樂活動受到摧殘。從1938年起外國音樂家在日本的演出活動中斷,1940年各種音樂團體被勒令解散。到大戰後期,演奏團體、音樂學校、樂器工廠、唱片公司等音樂機構幾乎停止了一切活動。
從50 年代起,戰後的日本音樂文化在創作、演奏、鑒賞、音樂教育、音樂研究及其他方面都有了很大發展。戰後涌現出一批引人注目的新人。團伊玖磨的民族歌劇《夕鶴》,芥川也寸志的《弦樂三章》,黛敏郎的《涅盤交響曲》都是經過時間考驗的傑作。積極吸取歐美現代作曲技法的作曲家除黛敏郎外,還有日本最早採用十二音體系的入野義朗、柴田南雄、諸井誠、湯線讓二、一柳慧、高橋悠治等。運用日本民歌素材,作有《合唱作品第一首》等名作而被稱為「日本的巴托克」的間宮芳生;在國際樂壇上,以《十一月的階梯》等樂曲令人耳目一新的武滿徹以及松村禎三、三木稔、石井真木等,都在探索作品的民族氣質、創建非西歐式的音樂等方面,獲得了豐碩成果。池內友次郎門下的矢代秋雄、三善晃、野田暉行、池邊晉一郎,長谷川良夫門下的南弘明、三枝成章等,都是60年代後嶄露頭角的個性鮮明的作曲家。總之,國際樂壇上各種創作傾向,都被日本樂壇吸收,在日本作曲界都有著明顯的反映。
1946年以後,日本音樂界先後成立了日本現代音樂協會、日本音樂傢俱樂部、日本演奏聯盟、音樂撰稿人協議會,日本作曲家協議會等行業組織,以維護音樂家的權益和保障各項音樂活動的開展。東京已擁有10多個專業交響樂團,海外各種音樂表演團體川流不息,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音樂鑒賞機會。東京音樂和藝術大學音樂學部和桐朋學園大學音樂學部等全國60個設有音樂系的大專學校,每年向社會輸送大量音樂人才,對提高日本演奏家的國際水平,普及社會音樂教育起了積極作用。
J-POP(日本當代流行音樂)
J-Pop是Japanese Pop的縮寫,是指受到西方影響的日本流行音樂。J-Wave(一個FM廣播電台)創造了J-Pop這一個名字,並曾經用它來代表「新音樂」。而後在日本被廣泛地用來代表不同類型的音樂,包括了流行音樂、搖滾、舞曲、嘻哈和靈魂音樂。
一般的日本商店將音樂分成四種:J-Pop、演歌(一種傳統的民謠)、古典樂及英語/國際。有些的音樂則融合了演歌和J-Pop,代表歌手為安全地帯和中島みゆき。
歷史
J-pop(或Jpop)起源於昭和年間(也就是裕仁天皇時期),那時爵士樂開始流行起來。爵士樂為早期只演奏古典樂及軍樂的酒吧和俱樂部引進了更多的樂器,更為日本樂壇新增了「愉快」(Fun)的元素,而「音楽吃茶」(音樂咖啡廳)則成為現場演奏爵士樂的熱門地點。
爵士樂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到來自日軍的壓力而暫時停止了活動。大戰結束後的美國en:佔領日本時期,美軍和遠東網路引進了相當數量的新樂風給日本。日本音樂家為美軍演奏Boogie-Woogie、曼波、布魯斯和鄉村音樂等音樂。而一些歌曲,像是笠置靜子的「Tokyo Boogie-Woogie(1948)、江利智恵美的「Tennessee Waltz」(1951)、美空ひばり的「Omatsuri Mambo」以及雪村泉的「Omoide no Waltz」則開始流行起來。一些國外的音樂家及樂團(包括了JATP及路易斯·阿姆斯壯)到日本訪問演奏。而1952年更被定成「爵士音樂發展年(Year of the Jazz Boom)」,然而這個時期的作品風格需要有高超的演奏水平配合而使得演奏日益困難,使得許多業餘音樂家轉向鄉村音樂並在遠東學習及演奏,最後造成鄉村音樂類型的音樂大幅增加。
從1956年起吹起一股搖滾熱潮,據信是起於一個名為Kosaka Kazuya and the Wagon Masters的鄉村音樂團體重新演唱了貓王(Elvis Presley)的「傷心旅舍(Heartbreak Hotel)」。整個搖滾運動在 1959年達到最高峰,其中一些日本搖滾樂團曾經在電影中演唱。然而,日本搖滾樂也隨著美國搖滾樂的敗亡而相繼衰退,因為太多樂團都依照美國的腳步風格來走而大受影響。而有部份的演奏家開始將傳統日本流行音樂和搖滾樂融合起來。以此為目標的音樂家中,阪本九以他的歌曲「上を向いて歩こう」(較廣為人知的曲名為スキヤキ)取得了成功。這首歌是第一支在美國(在錢櫃雜志(Cashbox Magazine)上四周、在看板雜志(Billboard Magazine)三周)、日本、美洲地區取得排行榜第一的日文歌曲,並且獲得了頒給銷售達一百萬張的「黃金記錄」。
對流行文化的沖擊
J-pop已經成為日本文化的一部份了,在許多地方都被廣泛的使用,如:日本動畫、商店、廣告、電影、廣播節目、電視節目及電玩……等,更有部份的電視台在新聞結束時播放J-pop的歌曲。
『柒』 動畫片音樂的發展史
國的動畫史
在製作技術上,1960年問世的水墨動畫片也是一個創新,突破了以往動畫片採用單線平塗的製作手法,但是由於為了表現水墨的滲化效果要採用多層賽璐璐分別拍攝和重新合成的辦法,所以製作成本高周期長,只是用在攝影部分的製作時間,就足以製作類似的四五部普通動畫片,所以即使是後來初步掌握了這種技術的曰本人也沒有輕易嘗試,採用水墨動畫片技術製作的作品有《牧童》和《小蝌蚪找媽媽》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牧童》插曲的來自於著名作曲吳應炬,而貫穿全片的笛聲則來自有「魔笛」美譽的一代笛子宗師陸春齡,說明那時製作者是很認真的。
同一時代的作品其實還有很多,例如《驕傲的將軍》《漁童》《沒頭腦和不高興》等等,表現手法也還有折紙、木偶等等,由於資料不充足就不細說了,這個時期的作品比較重要的特點就是在動畫表現中融合各種中國傳統因素;在動畫技術上嘗試各種傳統藝術形式;在動畫內容里吸收了傳說、神話、典故等多種內容;在動畫製作上不管是畫面、配音、配樂都一絲不苟,在動畫受眾方面屬於老少咸宜的作品居多,所以說這是中國動畫的黃金時代一點也不為過。
中國動漫發展史-白銀時代(1976-1990) 經歷了文革之後,動畫行業自然也受到了很大沖擊,而且上美影在1972-1976年間拍攝的17部動畫片如《小號手》《小八路》《東海小哨兵》等給後來的動畫創作理念投下了一個嚴重的陰影:寫實主義和教育目的,這使動畫片被定位為給小孩子看的充滿教育意義的課外教材,這種思想不僅延續下來而且還在大部分人心裡深深的紮根,也就是這個觀念才造成了後來動畫片的尷尬地位。
在改革開放之後,動畫片製作走入繁榮時代,涌現的多家動畫製作生產部門也改變了過去上美影一家獨秀的局面,在1978年到1989年的十年間,這些製片單位就製作了219部動畫片,例如《哪吒鬧海》《金猴降妖》《天書奇譚》等優秀作品都是這個時段製作的,而且電視動畫片也在這個時候有了《葫蘆兄弟》《黑貓警長》《阿凡提的故事》等等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從整體上來講,這是個比較平均的時代,既有少量全年齡段藝術動畫片,也有大量類似《黑貓警長》這樣的純粹給兒童看的主流式教育動畫片,而且製作手法基本沿襲自上美影萬氏兄弟開創的流派,沒有太多創新也沒去吸取外部世界的先進經驗,而這一段的高產量恰恰造成了作品的製作不夠精細,更由於製作出發點是給孩子看的,所以在配音配樂方面也明顯不如以前用心,同一時間曰本正從給歐美動畫做做簡單來料加工的階段穩步發展,並逐漸學習和吸收歐美經驗創造出自己獨有的風格。
『捌』 音樂影片的歷史
在1910年,亞歷山大·史克里亞賓為了歌劇和一種叫做「Light Organ」的音樂器材,寫了一首交響曲《普羅米修士-火焰之詩》。在1920年代,奧斯卡·費斯琴格(適當的定義了視覺音樂這個名詞)的動畫電影搭配了管弦樂團彈奏的配樂。費斯琴格也製作了短拼的動畫影片,為了宣傳Electrola唱片公司新發行的唱片,這些影片很有可能就是史上第一支音樂影片。
在1929年,俄羅斯電影的革命者狄齊卡·維托夫(Dziga Vertov)製作了一部片長40分鍾的影片,叫做《Man with the Movie Camera》。這部電影實驗了拍攝真實事件的手法,有別於喬治·梅里斯(Georges Méliès)誇張的戲劇性表現方式。整部電影都使用了音樂作為背景(在放映的戲院由管弦樂團現場伴奏),而且完全沒有對白。這部電影特別之處在於,它利用了快速剪接和快速畫面的技巧,將整部電影的節奏和音樂結合,並讓觀眾產生情緒。這部電影被認為設定了紀錄片的拍攝原則,也對所有電影製作方面產生重要影響。
『玖』 背景音樂的發展歷史
背景音樂 英文名稱:Background music
1、 電影聲帶上,伴隨場景的音樂。可以是另外附加上去的配樂,也可以來自收音機等現場的音源,後者亦稱「現場音樂」(SOURCE MUSIC)。多種網際網路通訊都有。
2、 在公共場所連續放送的音樂,以不影響人們對話為放音的響度標准,可以調節人們的精神狀態,創造舒適、溫馨的環境。背景音樂通常不是立體聲系統,多採用音箱分散式放音,故聲音分布均勻,不良聲環境對聽音的影響小。
3、 背景音樂的簡稱是BGM
4、 曲目大多來源於經典名曲。
5、 其曲風多元化,大眾化。
Background Music,英文中意為背景音樂,指在電影、電視劇等影視作品中,作為背景襯托的音樂,通常是無人聲的。真正意義上的BGM起源於歐洲的戲曲,自電影有聲化之後BGM得以迅速發展。以BGM指代此義,多出現在動畫行業。動畫界普遍認為,BGM是動畫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元素,它不僅需要配合畫面的情節發展,還必須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是動畫的潤滑劑與推進器。因其重要性,幾乎每一部動畫都會把自己的BGM抽取出來,收錄進相應的原聲帶OST里,作為副產品發售。
在中國的發展幾乎沒啥可解釋的~就像別人發明了電影~咱國一樣可以拍~這叫「影響」而並不能解釋為模仿~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傳播而已~
『拾』 中國電影音樂的發展歷史
1930年,從聯華公司的<野草閑花>首次啟用阮玲玉和金焰在電影院演唱插曲,從此開始有配樂演唱.到1930年後半年明星公司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電影音樂逐漸開始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