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甲午大海戰》主要內容解讀
影片從主角鄧世昌的童年講起,以尊重還原歷史的角度,向世人揭示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
1877年,一批少年學子懷著強國之夢登上海輪遠赴英國,進入皇家海軍學院。在那裡他們登上了最新式的軍艦,學習到最先進的知識,並親自駕駛著清政府用重金購買的鐵甲巨艦駛回祖國。
而他們的同學中就有一批日本留學生,同樣帶著強國之志,同樣駕著日本政府購買的軍艦向遙遠的東方駛去,年輕的日本天皇正等待著他們,以加速同樣學習西方的「明治維新」。
古老的紫禁城裡,年輕的光緒皇帝立志變法強國,但慈禧太後才是真正的統治者,公然在朝廷上「垂簾聽政」,整個中國充滿腐敗。
長崎事件極大地刺激了日本,天皇率先捐款,全國一心發展海軍,尤其發展新式的快速炮,使海軍實力迅速提高,而在隔海相望的中國,為了討好慈禧太後六十大壽,一座富麗堂皇的園林——頤和園已近完工,用來修建頤和園的錢竟是中國海軍的軍費!
「致遠」管帶鄧世昌是北洋艦隊中一個不嫖賭不貪私的艦長,右翼總兵劉步蟾的表妹早在英國時就愛慕他的一表人才,而鄧世昌堅守著傳統的忠孝倫理,不為其所動。
這次小妹從英國帶回一個喜訊,英國願將一艘最新式的軍艦賣出,但眾人的喜悅很快化為泡影:朝廷因修頤和園早已無錢購艦,而修築頤和園的費用足以買上二十艘新式軍艦。當日本知道這一情況後,天皇再次帶頭捐款,搶購下了這艘新式軍艦,並命名為「吉野」號。
侵略擴張的野心終於使日本發動了戰爭,是為甲午戰爭,日軍大舉入侵中國,並在旅順進行了滅絕全城的大屠殺,全城只剩下36人。而此時的北京頤和園里卻是一片歡歌,慈禧太後的六十壽典進行得如火如荼。
1895年1月14日,日本在明知釣魚島屬於中國領土的情況下,通過內閣會議決定將釣魚島改名為尖閣諸島,歸為己有。1895年,日本馬關。李鴻章被慈禧派往日本求和。李鴻章屈辱地踏上碼頭,昔日威風的總理大臣如今卻低頭俯首的哀求對手,卻不知日本早已破譯了中國的電報密碼!
而且自己的國力也早就空虛,打不下去了。歷史就這樣把中國推向了更加苦難的深淵。日本要求中國割讓台灣島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遼東半島,又提出了賠銀兩億五千萬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通商口岸等一系列條件。
李鴻章憤然離去,卻被日本民眾襲擊,子彈打入臉部。不久後身在醫院的李鴻章收到軟弱腐敗清政府的答復,同意日本提出的全部條件。
4月17日,李鴻章顫抖地在恥辱的條約上簽字。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馬關條約》。直到五十年後,中國以三千五百多萬人的犧牲換來日本在二戰中的無條件投降,台灣及附屬島嶼才回歸祖國。
又過了六十七年,一艘海輪駛過平靜的海面,一幅當年少年學子的照片飄落大海。而在那深藍色的海底,靜卧著一艘鐵甲艦的殘骸。
(1)甲午大海戰電影圖片擴展閱讀
主要角色簡介:
1、鄧世昌
中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北洋水師中軍中營副,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將致遠快船管帶。
2、李鴻章
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走向共和 (2003)
導演: 張黎
編劇: 盛和煜 / 張建偉
主演: 王冰 / 呂中 / 馬少驊 / 孫淳 / 李光潔 / 孫寧 / 徐敏 /鄭天庸 / 戈治均 / 廖丙炎 / 張洪睿
類型: 劇情 / 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 英語 / 日語
首播: 2003-04-12(中國大陸)
集數: 59
單集片長: 45分鍾
3. 如何評價《甲午大海戰》這部電影
影片用看似無意實為刻意的筆調描寫了鄧世昌那條殉主的義犬,照我看,它表現的不是狗的忠義,而是揶揄某些人還不如牲畜。這是有歷史記載的故事,創作者信手拈來,作為象徵藝術,運用得恰如其分,無法不予喝彩。
一聲「太後有旨,我船不得先開炮!」,撕心裂肺,即便是蠻夷一腳踏進家門口耀武揚威,你也得裝聾作啞;聯想起我們政府一直以來秉承的決不先亮劍的作派,原來這是有傳統的。除了窩心落淚,還能咋地?
陸毅、夏雨、楊立新等人的表演為影片增色不少。尤其是陸毅,有前輩李默然深入人心之標桿,一個慷慨激昂,一個張弛有度,各有千秋,值得宣揚。新老《甲午海戰》,拍攝時代不同,資料取捨不同,雖有差異,同樣經典!
《甲午大海戰》的上映,不僅給觀眾帶來一次視覺享受(當然指場面、表演、感染力和表現手法),也是有現實意義的。人們從過去的歷史中可以觀照出今人許多的言行舉止,也可以從歷史鏡鑒里打造出一桿稱,衡量歷史與現實的孰優孰劣?什麼樣的決策是符合國家的核心價值的?什麼樣的舉措是順應民心的?當有人將祖宗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領土玩弄於股掌之間的時候,隱忍、退卻、甚至分汝一杯羹,不就是又在延續甲午海戰的悲劇嗎?中國人民太需要用一次揚眉吐氣的決戰來提振久捺的精神了!
「歷史上每一次大海戰,都將決定兩個國家的命運。」影片結尾的畫外音繞梁不絕;1974年的西沙之戰不是使南海太平了好多年嗎?為了中國人民的長治久安,讓應該到來的命運早一點到來,也未嘗不可。
4. 甲午海戰電影觀後感就是圖片沒有。
甲午戰爭是我國愛國將士鄧世昌帶領的軍隊在海上跟日本人發生了一起激烈的戰斗。原來,我國的清政府非常腐敗,是一個弱者,只會求和,要不,就是在戰場上舉白旗或逃跑,在他們的心中,根本就沒有「勇氣」「勝利」「堅強」······這幾個詞,清政府里的人好多都是貪生怕死的人,他們給我們中國人抹了黑,丟了面子。
鄧世昌是個滿腔義憤的愛國使者,他願意為百姓捨身取義,願意為百姓付出的人。所以,鄧世昌非常受百姓們愛戴,誰見了或聽見了鄧世昌他的名字,都悔揚眉吐氣,誇贊連連。
鄧世昌的脾氣很「倔」,做什麼事都是如果不讓他做,可他非要做知道上面同意之後再做,要不就是自作主張。
剛開始,鄧世昌請求上面同意去與日本人打仗,可是,清政府里的許多人都希望求和,不敢激怒外國人,怕他們來想來挑戰。可鄧世昌和他的「船員們」卻希望和那些為非作歹的日本人好好地打一仗,不管自己是生是死,但他們都想為百姓、為那些壯烈犧牲的戰士們好好地打一仗。
鄧世昌他們的戰艦是「致遠」艦,他們去打日本的「吉野」艦,鄧世昌還不顧一切去保護「定遠」艦,但在鄧世昌的艦隊里還有一個清政府的人,他是一個貪生
怕死的人,而且還不可饒恕,他殺死了一位寧死不屈開船的「將士」,就是應為想調頭船頭,為了自己的心願而殺死一個無辜的人,他是一個死在那種為非作歹的小
人手裡,他的兄弟們為他報仇,應為他是一個光顧自己,不顧別人生死的小人!
在最後,鄧世昌一次又一次地攻擊敵人,雖然最後鄧世昌壯烈犧牲了,但他的寧死不屈,為百姓能過上好日子的希望,全部都活在我們的心裡。
看完了甲午戰爭這個片子,我永遠記住我們的民族英雄——鄧世昌。
甲午戰爭觀後感400字
今天,我看了一部名叫《甲午戰爭》的片子,這是一部關於我們和日本的海戰片。看完後,它時時震撼著我的心靈。
這外片子講的是我們和日本鬼子在海上折斗爭,當時我們中國人里有很多貪生怕死的小人,一開始就有一個官,一看到日本軍艦就抱頭鼠竄,獨自一人跑到後艙
躲起來中。幸虧一個炮手很勇敢,他雖然知道私自放炮會砍頭,但是為了同伴,他還是毅然的開炮打跑了小日本,而且還扯下了貪生怕死之人升起的白旗。我真為那
些做官的感到恥辱,看到這,我心中充滿了憤怒。
鄧世昌(鄧小平)當時率領的「濟遠號」和「廣乙號」一塌返回中國時,在途中遇到了日本鬼子,只因當時慈禧太後貪圖享樂榮華富貴,用掉了上千兩銀子,讓
我們都沒有足夠的錢去造軍艦上的炮彈,可是我們是不屈的中國人,沒有了炮彈,我們還有槍……但是,日本人的兩個魚雷,船就被炸沉了……
這就是電影的結尾,雖然很悲劇,但是它展現了我們中國人的頑強、不屈不撓的精神,我為我是中國人而自豪!
今日的中國已經變強大,但是我們的釣魚島卻離開了我們。我們不能讓小日本這樣繼續下去,加油,中國人!!
5. 甲午大海戰電影的內容簡介,50個字左右
影片從主角鄧世昌的童年講起,從尊重還原歷史的角度,向世人揭示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講述了甲午年間我們的先輩抗擊日本侵略的英勇事跡。[
6. 《甲午大海戰》電影裡面跟陸毅一起的那隻德國的狗是什麼品種的
德國牧羊犬
7. 求《甲午大海戰》電影。最好是1080p的。
只有720p的
8. 電影《甲午大海戰》怎麼拍的
「定遠」是使用威海港停泊的那艘按照1比1比例復制的「定遠」紀念艦拍攝的,其餘戰艦用的都是大比例模型。可能是考慮到運輸問題,其中八艘「軍艦」都做得和火車車廂差不多大。
至於投資,宣傳上說是6000萬人民幣,不過據馮小寧自己說,實際投資沒宣傳得那麼高...
9. 求陸毅版的《甲午大海戰》電影超清 資源
可以在迅雷上艘一下,也可以在電影網上找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