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音樂劇的概念,特點
音樂劇誕生於上個世紀初的歐美大陸,其中,音樂源於地道的美國黑人的爵士音樂,舞蹈綜合了爵士舞和踢踏舞。1927年,隆·科恩的《水上舞台》掀開了音樂劇時代到來,其中的插曲《老人河》在當時家喻戶曉,流傳全球。從以爵士音樂、舞蹈為主的音樂劇到搖滾音樂劇,再到類似有現代歌劇概念的歐洲音樂劇,音樂劇的概念本身也在不斷發展變化,成為保留著相當藝術水準的大眾化演出形式。
音樂劇是一種高度綜合性的舞台綜合藝術,如果把它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它的構成要素幾乎囊括了當今世界上現存的絕大多數藝術品種———從文學、戲劇、詩歌、音樂、舞蹈、雕塑、繪畫、建築,到幽默藝術、滑稽表演和聲光藝術,甚至也包括了電影、雜技、魔術等等。
音樂劇將這些不同美學范疇、不同審美方式、不同藝術魅力的藝術門類高度綜合起來,它向觀眾所提供的,是一種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聽覺與視覺並重、表情與造型俱備的綜合性劇場審美效應。
音樂劇的特點
一、綜合性
音樂劇是由音樂、舞蹈、表演(特別是話劇表演)等各種藝術形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為了表現舞台故事而創作的有關音樂,常常綜合了多種形式、多種風格,特別是常常把歌劇、輕歌劇和爵士樂整合為一個有機體。
二、現代性
音樂劇不再應用傳統的音樂舞蹈和簡單的舞台技術。首先在音樂方面,不再堅持美聲唱法,而是用最符合當代觀眾需求的唱法。因此,早期有爵士樂為主的音樂劇,後來有搖滾樂的音樂劇、鄉村音樂的音樂劇等。總之,風格是非常現代的。在舞蹈方面,不只是過去美式的踢踏舞,不單有了芭蕾舞的動作,還有體操式的舞蹈動作和其它很多現代舞蹈語言。同時,舞台技術也很現代化,一些先進科技的布景技巧和印象、燈光方面的先進技術都登上了音樂劇的舞台。
三、多元性
音樂劇不再堅持單一的藝術形式,從其演唱有古典唱法和各類通俗唱法可以看出來這一特點。音樂劇的題材從古代到現代,從輕喜劇到重喜劇,從科幻到神話,無所不有。音樂也是不拘一格,不受任何公式化模式的束縛。音樂傳統有爵士、搖滾、鄉村音樂、迪斯科、靈魂樂,也有大混合式的作曲。有偏向歌劇的,也有偏向輕歌劇的,還有輕歌舞劇。舞蹈也是多種流派,異彩紛呈的。
四、靈活性
音樂劇的創作和表現不存在教條主義的東西,比較大膽。在音樂創作、樂器伴奏和語言選擇上,都是創新的並以市場需求為根據,不受傳統的約束。在形式上,百老匯音樂劇受音樂喜劇傳統的影響比較多,歡快的喜劇題材數量較大。當然,也有一些重量級的悲劇作品,如:《歌劇院幽靈》、《西貢小姐》和《悲慘世界》等。
五、高度的商業性
音樂劇是面向大眾化的一種娛樂形式,她已經發展到了今天如此之大的規模,都是靠優秀的商業化操作來實現的。音樂劇非常注意把音樂家、製作人和商業化運作的機構用公司的形式組織起來。音樂劇在對各種版權的處理方面是很突出的。音樂劇是不輕易出售舞台表演的映象製品的,演到一定程度才會被搬上銀幕,在版權處理方面是精細分割且商業化的,在製作過程和僱傭演員時,都把經濟效益擺在相當突出的地位。我想,這也是反映了觀眾的需要吧。
❷ 以奧斯卡獲獎電影《芝加哥》為例,探討如何成功使音樂劇電影化
好萊塢歌舞片與百老匯音樂劇一直有著緊密聯系,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兩者相互借鑒、互相映襯,共同發展。高質量的音樂劇改編為歌舞片搬上大熒幕,是業內常有發生的事情。可以說,美國百老匯音樂劇為好萊塢歌舞片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和創作來源。
其中,《芝加哥》作為極具諷刺意味的百老匯經典音樂劇,多年來長盛不衰,更是在2002年被改編為電影,讓更多的人得以領略其韻味和魅力。2003年,電影版《芝加哥》一舉斬獲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奧斯卡六項大獎,並打破了35年來歌舞片無緣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局面,成為一部在商業上和口碑上都取得巨大成功的歌舞電影。
影片講述的故事情節很簡單,主要講述了兩名女子殺人以後,不僅沒有得到當地法律的制裁,反而經過律師比利炒作後聲名大噪的故事,諷刺了芝加哥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娛樂至死的黑暗荒誕世態。
音樂劇和歌舞片是兩種不同意識形態的藝術作品,兩者相映成輝、各有千秋。在如今市場上越來越多音樂劇改編歌舞劇的情況下,這部18年前的老作品,在豆瓣上依然保持8.8的高分,被認為好於96%的歌舞片。
《芝加哥》憑什麼脫穎而出,成為音樂劇影視化的經典之作?
在我看來,僅從電影的故事情節探討,無法深入回答這個問題。今天本文就以《芝加哥》為案例,從電影敘事手法、鏡頭話敘事語言、聲音藝術創作三個方面,探討這部歌舞電影如何對音樂劇進行影視改編,從而與觀眾情緒產生聯結,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聽感染力。
寫在最後:
電影《芝加哥》作為一部成功的歌舞片,無論是商業價值還是影片口碑都取得巨大的成功。影片憑借美妙迷人的歌舞場景、入木三分的人性刻畫以及現實深刻的主題內涵,成就其歌舞片史詩級地位,並成為無數人心中的經典之作。
因此,今天這篇文章詳細分析了電影《芝加哥》故事情節之外的魅力和精彩之處。
在我看來,影片通過對電影語言的熟練運用,成功將舞台作為主導的音樂劇改編為更具大眾文化的影視作品,將局限於舞台的小眾文化傳播給更加廣闊的受眾,這正是影片《芝加哥》長久不衰的魅力和獨到之處。
❸ 中國音樂劇發展從哪些方面入手
首先,音樂劇內容製作更具本土特色。由於嚴格的版權制度、演出制度等因素,國外音樂劇的中文版發展一直很緩慢。自中文版《媽媽咪呀!》在國內巡演獲得巨大成功後,引發了國外音樂劇中文版製作的熱潮。從中文版製作機構來看,亞洲聯創、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等演出機構與國外音樂劇製作機構合作不斷加深,這從邀請國外知名導演、購買國外經典音樂劇版權、成立中外合資公司等方面都得以充分體現。最近,亞洲聯創公司與英國真正好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以每年一部的速度,推出《歌劇魅影》等一系列世界經典音樂劇中文版,音樂劇中文版製作步伐將不斷加快。
其次,國內原創音樂劇與話劇、戲曲等元素的融合度不斷加強,原創音樂劇的題材更加多樣化和本土化。
最近一兩年,國內原創音樂劇開始嘗試與話劇、中國傳統戲曲等融合,或在話劇劇情中加入音樂、舞蹈元素推動情節發展,或者將中國傳統戲曲的唱腔與現代流行音樂、舞蹈等元素融合,各種創新不斷涌現,體現了音樂劇本土化的新發展(詳見表一)。
同時,中國本土原創音樂劇劇目的題材也更加多樣化,主要是改編國內觀眾比較熟悉的古老傳說、經典故事、現代小說、漫畫、影視劇等作品,吸引了不少觀眾和媒體的關注,如根據花木蘭代父從軍故事改編的《花木蘭》、根據梁祝愛情故事改編的《蝶》、根據民間傳說白蛇傳改編的《白娘子愛情四季》以及根據武俠小說、漫畫、電影改編的《天龍八部》、《三毛流浪記》、《杜拉拉升職記》等。
❹ 音樂劇:定義、分類、特徵
1、定義:
音樂劇(英語:Musical theater,簡稱 Musicals),早期譯稱為歌舞劇,是一種舞台藝術形式,結合了歌唱、對白、表演、舞蹈。通過歌曲、台詞、音樂、肢體動作等的緊密結合,把故事情節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表現出來。雖然音樂劇和歌劇、舞劇、話劇等舞台表演形式有相似之處,但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對歌曲、對白、肢體動作、表演等等因素給予同樣的重視。音樂劇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
2、分類:
(1)百老匯
像「好萊塢」與美國電影的關系一樣,一提起「百老匯」人們便會很自然地想到美國戲劇。「百老匯」是紐約市曼哈頓區的一條大街的名稱。在這條大街的中段一直是美國商業性戲劇娛樂的中心,因此「百老匯」就成為美國戲劇活動的代名詞了。
(2)黑人
音樂劇表現手段從以歐洲為主移向以美國為主,就是因為黑人的襤褸時代爵士樂、靈魂音樂、游吟和憂傷藍調的流行。再後來的搖擺樂也有強烈的黑人音樂背景。著名的黑人音樂劇包括《演出船》、《波吉和貝絲》、《天空小屋》、《聖路易斯的女人》、《花之房》(1954年)、《牙買加》等等。
(3)倫敦西區
倫敦西區音樂劇更多地受歌劇和輕歌劇的影響。英國音樂劇的發展很少在舞蹈方面做特別突出的改進,這里的藝術形式的結合是把歌劇、輕歌劇的傳統以及音樂喜劇的傳統與爵士樂、踢踏舞和芭蕾進行一定程度的結合。
(4)世界音樂劇
其他英語國家創作的音樂劇,在百老匯和倫敦西區通常能得到較好的認同,例如澳大利亞、加拿大、南非等國家創作的音樂劇。
廣受歡迎的歐洲大陸國家所創作的音樂劇,包括如德國創作的《Elixier》,《路德維希二世》,奧地利的《吸血鬼之舞》、《伊麗莎白》、《莫扎特》、《麗貝卡》,捷克的《吸血鬼德古拉》,法國的《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羅密歐與朱麗葉》、《小王子》等等。
日本用游戲,動漫故事創作的本土化音樂劇,例如《魔女宅急送》、《網球王子》、《美少女戰士》、《櫻花大戰》等,也獲得長期公演。
在其他國家包括韓國、荷蘭、義大利、瑞典、墨西哥、巴西、阿根廷、俄羅斯、土耳其、中國等等,音樂劇也在逐步發展中。
3、特徵:
音樂劇的文本由以下幾個部份組成:音樂的部份稱為樂譜(score)、歌唱的字句稱為歌詞(lyrics)、對白的字句稱為劇本(book/script)。有時音樂劇也會沿用歌劇裡面的稱謂,將歌詞和劇本統稱為曲本(libretto)。
音樂劇的長度並沒有固定標准,但大多數音樂劇的長度都介乎兩小時至三小時之間。通常分為兩幕,間以中場休息。如果將歌曲的重復和背景音樂計算在內,一出完整的音樂劇通常包含二十至三十首曲。
音樂劇擅於以音樂和舞蹈表達人物的情感、故事的發展和戲劇的沖突,有時語言無法表達的強烈情感,可以利用音樂和舞蹈表達。在戲劇表達的形式上,音樂劇是屬於表現主義的。在一首曲之中,時空可以被壓縮或放大,例如男女主角可以在一首歌曲的過程之中由相識變成墮入愛河,這是一般寫實主義的戲劇中不容許的。
❺ 為什麼音樂劇在中國那麼不受歡迎發展慢
多方面因素,要想精神文明,首先要達到物質文明。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經濟水平不高,導致受教育成度不高。對楊春白雪的高雅藝術,幾乎不了解。
❻ 哪個時期是好萊塢歌舞片的黃金時代
上世紀五十年代是好萊塢歌舞片的黃金時代。歌舞片也稱「音樂劇電影」,movie musical,大多興盛於大亂之後的純真年代,所以歌舞片成為主流主要出現在一戰和二戰之後。人們在戰後藉助歌舞慰藉受傷的心靈,也以歌舞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在70年代以前常常雄霸奧斯卡領獎台。若有機會看一下1936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歌舞大王齊格飛》(The Great Ziegfeld),
30-40年代是好萊塢歌舞片的黃金時代,那時在豪華布景及製作上已登峰造極;之後的歌舞片更注重內容和形式的結合,在藝術上取得了更高的成就,如50-60年代的著名歌舞片均很有史詩氣派。70年代後,好萊塢歌舞片全面進入萎縮階段,傳統的表現手法不再受人歡迎,創新的路子偶爾有人嘗試,但並未掀起新的熱潮
❼ 音樂劇起源
音樂劇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的輕歌劇(Operetta)、喜劇(Comedy)和黑人劇(Minstrel Shows)。
初期的音樂劇並沒有固定劇本,甚至包含了雜技、馬戲等等元素。自從1927年《演藝船》(畫舫璇宮)開始著重文本之後,音樂劇開始踏入它的黃金歲月。這時期的音樂劇多宣揚樂觀思想,並經常以大團圓的喜劇結局。
直至1960年代搖滾樂和電視普及之前,音樂劇一直是最受美國人歡迎的娛樂和演藝形式。1980年代以後,英國倫敦西區(West End)的音樂劇演出蓬勃,已經追上百老匯的盛況。
後來出現法語音樂劇(如《悲慘世界》[後改編為英文版]、《星夢Starmania》、《鍾樓怪人》、《羅密歐與茱麗葉》、《小王子》等),德語音樂劇(如《伊麗莎白》、《吸血鬼之舞》、《麗貝卡》、《魯道夫》等),以及由其他各種不同語言寫成的音樂劇。
(7)音樂劇電影發展擴展閱讀:
與歌劇比較:
和歌劇的區別是,音樂劇經常運用一些不同類型的流行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的樂器編制;在音樂劇裡面可以容許出現沒有音樂伴奏的對白;而音樂劇裡面亦沒有運用歌劇的一些傳統,例如沒有了宣敘調和詠嘆調的區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聲唱法。
但音樂劇和歌劇的區分界線仍然有不少學者爭議,例如格什溫(Gershwin)作曲的《波吉與貝絲》(台灣翻譯「乞丐與盪婦」)(Porgy and Bess)就曾同時被人稱作歌劇、民謠歌劇(Folk Opera)和音樂劇。一些音樂劇如《悲慘世界》是從頭到尾都有音樂伴奏,而一些輕歌劇如《卡門》卻有對白。
音樂劇普遍比歌劇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樂劇甚至是沒有劇本的歌舞表演。雖然著名的歌劇作曲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在十九世紀中期已經提出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認為音樂和戲劇應融合為一。
但在華格納的樂劇(music drama)裡面音樂依然是主導。相比之下,音樂劇里戲劇、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❽ 概要敘述音樂劇同影視結合的狀況和對其發展生產的影響
音樂劇英文原文是Musical Theatre,字面意思來說,就是「用音樂表演的戲劇」,所以音樂劇實際上是屬於戲劇范疇的,和話劇屬於同一類。在音樂劇的世界中心美國紐約百老匯和英國倫敦西區,音樂劇參加的評獎,都是戲劇類的如托尼獎或者奧利弗獎。音樂劇在國內,常會和音樂/配樂話劇以及歌劇搞混。主要區別是:
話劇是通過對白獨白來講述劇情表達情緒的,有些配樂話劇,會有一些歌曲表演,但是歌曲表演是烘托氣氛的,並不進行主要的敘事或者抒情,類似於電影里的背景歌曲/音樂;
歌劇雖然是通過演唱來表演劇情的,但是歌劇講究的是唱腔,類似中國的地方戲曲。所以去欣賞歌劇,需要對聲樂知識有所了解,對欣賞者要求有點高了。同時,歌劇表演,基本上用的是美聲唱法。
而音樂劇,則是通過演唱為主的音樂表演手段來講述劇情的發展,表達情緒,對唱腔要求不是十分嚴格,可以根據劇情需要,來安排不同的角色採用不同的唱法甚至音色,比如著名的Cats里頭,有些貓用的是通俗唱法,有些貓則是搖滾的,有些貓則帶一些美聲。除了演唱以外,舞蹈也是音樂劇里常見的音樂表演形式,著名的West Side Story里,有一首講述「噴氣幫」幫眾們如何謀劃和「鯊魚幫」的火拚的歌曲,就是連唱帶跳的。
如果非要說音樂劇和「其他音樂形式」,就得明確,音樂劇是「劇」,得有劇情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而其他的如演唱會、獨唱、合唱等,則大部分不具有這方面的表達,重點在演唱上。
深入一點:一個合格的音樂劇演員,應該是演、唱、舞、有時候甚至還得是雜技手段都會的結合體,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