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找一部關於小人國的電影
小人國神魔咒
影片描寫了一位來自孟買的青年阿迪提亞,在航海時遇到風浪偶然登陸在一個名叫鄉帝的的神秘小島上。小島位於阿拉伯海中,十分寧靜安謐。但他接著發現這個小島原來居住者一群小矮人,自己的身軀整整比當地村民大十多倍。因為這個原因,當地村民都把他視為怪物,對他十分畏懼。隨著一段時間的相處,阿迪提亞始終與小矮人們為善,處處體現出自己的好心。很快,淳樸的村民們開始和他打成一片,相處得十分融洽。在這個小人國里,阿迪提亞和士兵傑羅尤其要好,兩人性情相似十分投緣。而該島的軍隊長官賈唐辛卻始終仇視阿迪提亞,認為他的存在威脅到自己的聲譽和地位。因此他創造了一個與阿迪提亞一樣大的巨人賈穆達,讓賈穆達恐嚇居民,要他們獻上小孩來餵食他,以換取當地的安寧。阿迪提亞為保護居民們挺身而出,同賈穆達、賈唐辛一夥展開了勇敢而機智的斗爭……
紀錄片小人國里23分44秒出現的背景音樂是
《瓦爾普吉斯之夜的馬勒第五交響曲》
原作者:克勞斯.彼得.弗洛爾
馬勒: 升C小調第5交響曲。
高德馬克: 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音樂介紹:
馬勒第五交響曲是一部分裂交響曲。如果要是不深入研究,我們幾乎找不到它的三個部分之間的任何關聯。我也一直覺得,位於結構上中心位置的第三樂章描繪了社會上的眾生相。在得到了上海交響樂團的暗示後,我猜測這個樂章在潛意識中可能與瓦爾普吉斯之夜有所關聯,盡管這種關聯遠不及穆索爾斯基的《荒山之夜》中體現的那麼露骨。這要從馬勒個人與浮士德的關聯說起。浮士德一生經歷了好幾大悲劇,馬勒亦如此,而且在很多方面兩位的經歷非常相似,比如在對統治者服務的悲劇上。但是第五交響曲中所涉及的部分顯然要說到馬勒從維也納宮廷歌劇院敗退之前,那時正值其創造力與意志力的高峰,也正在那時,他碰上了阿爾瑪.申德勒。已經飽經世故的大腦被愛情的甜美沖昏後(浮士德不也是在喝了魔女的湯葯後才重新變得年輕么?),馬勒對這位少女的感情便不能自拔。這時,二位的經歷便更加接近了。要不是19世紀西方上流社會已經是性放盪的社會,阿爾瑪可能會變得跟格萊琛一樣悲慘:暗地幽會、誤害母親、絞刑處死。然而,她卻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身懷六甲、喜結連理、青雲直上。
事實上,馬勒對於緋聞對自己事業的影響非常害怕。早在1897年宮廷歌劇院在沒有讓他過目的情況下引進他在漢堡時期的紅顏知己、女高音安娜.馮.米爾頓堡時馬勒就非常擔憂,還寫信警告她說他們之間的關系在至少一年內只能是「專業上的」。因此在愛上阿爾瑪這位比他小20多歲的小姑娘並發生關系時,他必然感到苦惱。浮士德就是在與格萊琛發生關系並殺害她的哥哥後被梅菲斯托引上瓦爾普吉斯之夜的布羅肯山的。在那裡他看到了整個黑暗界的混亂:各種魔女呼嘯而過,也有老得快走不動的,也有歌德要諷刺的同時代的世俗之人(《浮士德》第二部中還有一個古典的瓦爾普吉斯之夜,雖然將背景放在了希臘神話上,但是所表現的情境與之前之後浮士德與海倫的悲劇跟他與格萊琛的悲劇其實別無二致)。因此在這里我對馬勒第五交響曲進行一個全然是牽強附會的解釋:前兩個樂章乃是面對緋聞問題時自己的苦悶與心中想像的社會輿論的狂暴,接著他不知道被哪個梅菲斯托引到了瓦爾普吉斯之夜(第三樂章),步下布羅肯峰後發現沒事,產生了愛的贊歌(第四樂章),最後終於走向了事業愛情雙豐收的大結局(第五樂章,還記得其第二主題就是第四樂章中愛的主題么?)。
我並不想說我以上的猜測有任何依據,只是覺得它們在情緒發展上相似。同時,馬勒從年輕以來就作為德國藝術的研究者和推廣者,受到《浮士德》的影響是必然,甚至在第八交響曲的整個第二部分都在描寫《浮士德》的最後一場。這種潛意識中的影響必定存在。馬勒第五交響曲中走過的「逆浮士德」的結尾,終究還只是一個過程。其個人的悲劇性與浮士德依然驚人的相似,這在第六交響曲中有所體現。最後,在經過了無數次的悲劇後,他的一生也以浮士德的方式告以終結:浮士德在經歷五大悲劇後最終獲得了滿足,因此安心地去了(這也就是他和梅菲斯托打賭的內容,只不過最後天使從梅菲斯托手裡拯救了他的靈魂);馬勒經歷了所有前面的痛苦後,第八交響曲的首演使他獲得了有史以來最大的藝術成就感,之後,他也就溘然長逝了。在這里另一個驚人的巧合是,第八交響曲的結尾就是《浮士德》的結尾。
瞎扯得有點多了,現在說說今晚上交的表現吧。如果說一個星期前有人跟我說上交能把馬勒第五交響曲演好,那我一定一腳把他踢出窗外去。然而從今晚看來,我真應該把自己扔出去。可以這么說,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中國樂團以正確的方式演繹馬勒。弗洛爾頭發略白,指揮動作飄逸。本來我以為是由那位扎辮子而略胖的小號手來吹響葬禮的號角,結果我看到了一位金發男子坐到了小號首席的位置上。號角聲一響,我就驚異了:不僅節奏和力度變化都完全符合總譜要求,甚至小號的音色都達到了我那苛刻的要求。那種尖刻而剛毅的號角引領了樂隊全奏的爆發,而這時我只能再次驚異上交全奏的音色什麼時候變得這么好了。盡管仍不時有個別的節奏不齊,但整體來說已屬不易。引子過後小提琴進入主題時,弗洛爾故意拖得很長,彰顯出今晚演繹的浪漫本質。弗洛爾以極其浪漫的方式進行了演繹,還經常使用自由速度,我再次驚異於上交居然每次速度不停地拉伸時都能跟得上,而且還跟得那麼好,可以看得出來為了今晚的音樂會他們的確下了功夫。對第一樂章而言,一個出色的小號就能使它成功一半。那位首席小號顯然達到了這個要求,其表現甚至可以與唱片中那些精彩的演繹相媲美。整個樂隊則完成了另一半的成功:在此之前我看到的上交的演奏凌亂不堪,聲部分離且音色游移;而今晚則高度有序,聲音終於以一個整體的形式爆發了出來,聲響緊湊厚實。第二樂章將要結束時的那個高潮整個銅管組發出了奪目的光輝,讓我贊嘆不已。我只能猜測今夜有魔女相助,否則真的很難解釋上交這羽化登仙般的蛻變。
第三樂章,瓦爾普吉斯之夜。那位略帶白頭發的首席圓號(貌似是韓小光?)離席並登上二樓觀眾席的高台後,我還真是心裡沒底。過去的這半年裡我見過他跟上交的馬四和馬一,在獨奏樂段的表現都不令我滿意。將他一個人獨立出來後,這第三樂章儼然變成了圓號協奏曲。音色的問題我可以忍,但是我不能忍受的是這支圓號經常趕不上節奏,還經常爆音。在樂章開始時他便慢了一點,弗洛爾向高台望去,並加大了手勢好讓他看清楚。這回我對這支圓號的看法倒是有所改觀,因為他終於讓我聽到了不錯的音色,圓號的雄壯屬性終於展現了出來。在聆聽這個本來被我說成是瓦爾普吉斯之夜的樂章時我倒沒多往這方面聯想,因為音樂本身的張力和戲劇性已經蓋過了任何牽強附會。在中段四位首席撥弦的那種室內樂的效果顯得晶瑩剔透,讓人非常喜愛。要非得說有什麼不好的地方么,那就是讓我聽高於樂隊好幾米的圓號聲有點不習慣,何況這還是從音樂廳的極右端發出來的。另外,我有點替弗洛爾感到累,因為除了急板以外,這個樂章他是一拍一拍畫三角揮下來的。
第四樂章,小柔版。在開始極弱的部分,首席圓號沒有走進樂隊,而是坐在了一邊,等強的樂段他才坐進去,體現了一位職業樂手所應有的素質。這個樂章用上交的弦樂來演繹,音色不能說最好,但至少情緒的表現是成功的。上海交響樂團的弦樂顯然是做不出阿姆斯特丹皇家交響樂團那種天鵝絨般的弦樂的聲音的,但情緒到位後,這個愛的樂章依然動人不已。在中間的部分弗洛爾選擇的速度稍快,如果拖得更長點我會更加滿意。當這個樂章最後的贊歌到來時,弗洛爾雙手緊握指揮棒,大幅度一下一下地揮出了音樂,讓濃重的感情盡情地釋放了出來,真叫我覺得釋放了心中積累多時的情感而欲罷不能啊。
經歷了前面四個樂章後,上海交響樂團到了第五樂章已經徹徹底底地放開了。前面幾個獨奏都以極高的質量完成了,賦格部分也以精確的步伐進行了下去。到了這里我才覺得,瓦爾普吉斯之夜的狂歡原來出現在這里。在這個終曲里弗洛爾揮灑自如,帶動了到現在已經自信滿滿的上交。我曾經批評過上交演繹馬勒第一交響曲時圓號聲部的音色,但是今晚他們真是找到了感覺,吹出了雄壯的聲音。小號在那位首席的帶領下與長號聲部一起發出了熠熠光輝,在光輝地完成了一個震耳欲聾的全奏後小號首席和長號首席甚至互相微笑著看了看對方,可見今晚他們是有多麼自信。在最後壓倒一切的耀眼的聖詠段落後,我感覺渾身酣暢淋漓,幸福得都快虛脫了。最後那狂歡式的結束後,我自然少不了以好幾聲bravo來釋放已經積攢了80分鍾的激情,全場觀眾也都爆發了,叫好聲是我見過的上交音樂會中最多的。二樓的觀眾甚至大部分都起立鼓掌,我覺得今晚上海交響樂團的表現得到這種禮遇是理所應當的。
總結一下今晚他們的成功,有幾個要素包含在了裡面。第一,演繹馬勒的作品這樣規模大而技術難的曲目,需要一位好的指揮。弗洛爾做到了這一點。他對整部作品有著較為深刻的解讀,浪漫主義的演繹方式也對路子。第二,各個聲部的首席要好,否則便會出現原先那樣的好多個聲部在演奏的效果。今晚不僅有著我從未見過的那位高水平的小號,首席圓號也終於找到了感覺,甚至原先的樂隊首席潘寅林都回歸了。其它各部也都是可圈可點,對上交今晚的輝煌功不可沒。第三,樂隊的排布發生了一些變化。兩部小提琴排在了指揮的左右手邊,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放到了指揮左前方,四位木管的首席則聚集在了一起。這種排布方式雖然我有點不習慣,但卻是很多頂級樂隊的排布方式,在音響上也的確有其過人之處。最後,當然要歸功於每位樂手的出色發揮,今晚我的確只找出了個位數的錯誤,這在原先上交演繹馬勒時簡直不可想像。